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未来的冲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10篇

2017-12-26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10篇

  《未来的冲击》是一本由托夫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一):未来不会受到冲击

  在阅读此书之前,我所经历的人与人之间短暂关系常使我感到困惑、烦躁、无所适从

  在看完此书之后,对作者持有的中心观点很是认同。鉴于前些天还看了《异类》,文中的观点:穷人孩子在假期没有活动安排和物质消遣,导致社交手段不能进步,从而落后于富人的孩子。虽然承认这个事实会引起人们情绪上的反感,但事实的确是,倘若一个人能在青年时期接触更多事物,对他将来的认知,社交手段,自信心此类种种都有深刻影响。这使我不得不跟本文联系起来,至少两本书在同一个观点上发表了评论:接受信息的频度究竟应该多快?

  毫无疑问,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是:太快了导致生活节奏加快,引起各种症状,太慢了,贫穷与落后就将接踵而至,而贫穷落后最可怕之处在于,与周围人拉开的距离孤独感,渺小感,无所依托的恐惧感。那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适度的?

  文中对此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但作者显然认为这么下去社会必将失控。这种提点式的忧虑是一种对社会由衷的关怀,对人类社会是有益的。但我却认为,社会运转到了某个时候一定会陷入短期的换乱,但不会彻底崩溃。因为人的情感能帮助人做出选择

  人们每天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事物,但意志力却未曾伴随着成长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二):未来的冲击

  《未来的冲击》这本书,可以让人们醒过来。正确来说,是醒悟。至今,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也慢慢的依赖着科技。所以,我们人来,也许慢慢地,会越来越无能。因为这样,我们人类也慢慢地陷入了危机。。。机器人,甚至可以取代我们的工作,我们人类。因为这样,人类也越来越少工作。也因为科技发达的关系,人们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所恐惧。害怕接受不了失败,害怕想象。。。更是因为这样,人类也慢慢地被取代,总有一天,会消失在现实之中。但只要人们振作起来,我们都会敢无限的想象。你们看,屋子也是我们想象出来才会建造出来的。有什么是不用想象出来才有的呢?所以,任何一样东西,都是要靠想象力,去下个想出来的。只要我们往新的一面去想、往正面、乐观态度思想,我们就会战胜我们不可能战胜的东西事务!难道,你们还想要被想象的世界里击败倒嘛?如果是这样,我们现实世界,即将慢慢的消失在人群之中。不被提起的人,也会逐渐消失。但是这些,也只是想象而已。所以。。。我说的对吗?让我们一起面对未来,一起想象我们美好的未来、美好的期待,好吗?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三):冲击的无所适从

  这是1970年出版的书籍,今天才读这本书,还是感觉Alvin Toffler对于时代把握的准确性。这本书是他的奠定声望之作。

  toffler是由工人转向记者,然后成为著名的社会思想家与学者。一个社会专家学者的诞生在于他对社会的观察总结与对未来的预测,还有问题的解决方法。IBM因为他进入了高技术领域,他预示了AT&t的分拆,催生了美国在线和CNN。

  William Ogburn 在他广受称誉的文化差距理论中指出,社会压力是有社会各个不同层面的不平衡的变动率所导致的。我们父辈的生活是缓慢的,种地和打工的生活每天都基本一样,少有巨大变化。而今天,我们从使用的电子产品的变更就可以知道,我们的生活是日新月异了。日日新,苟日新。电脑的大规模应用,把人从大量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得以从事知识类的工作。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四):“一夜情”社会(未来的冲击)

  “一夜情”这个词听起来不太优雅,不是吗?但是与ONS(one night sex)的产业却也大得惊人,从网站服务到所谓的“实体”经营。对于这个词,许多人嗤之以鼻,讨厌至极,有些人则对诸如夜店邂逅充满期待,甚至是渴望。不管人们对这个词有什么样的情感倾向,我今天引用这个词,只是因为它与我要阐述的主题十分吻合,通过它可以很好滴解释现今社会的许多现象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注释1)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了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其他因素的影响,社会出现了许多特征:短暂性,新奇性,多样性。其中,在论证短暂性这一特征的时候,他从五方面入手: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地点,人与组织,人与信息。简单做了一个解释图如下:

  图片

  快节奏这个词我们平时用的很多,但是真正能解释其含义的人恐怕不多。所谓快节奏就是阿尔文所用的“短暂性”。接下来,以所谓“不雅观”的一夜情为载体,分别谈谈这5方面(注释2)的理解感受

  1)P-P(人与人):

  电视或者小说(尤其是日本小说)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节:在夜店里喝酒打发时间,看到异性上前搭讪,聊得很投机,酒喝得很尽兴,夜深得该睡觉了(对这些泡夜店的人来说),于是相拥走出夜店,然后......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短暂性得到很好的体现,认识对方或许还不到半天,第二天起床,彼此什么都不说,不留联系方式,回到各自的世界里。睡完同一张床,回到两个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宾馆服务员与住客的关系显然也只持续一段很短的时间。在以往的社会里,也许客栈老板都认识客人。同样的,他们与出租车司机的关系也在变短,而且有继续边短暂的趋势。抛开一夜情不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短暂性”的身影:男女朋友关系、婚姻关系(注释3)甚至真正意义上(注释4)的父子、母子关系在所持续的时间上都比以往短得多。在其他许多方面,你会发现同样的现象,朋友之间相处的时间似乎也在变短,就我自己本人的情况而言,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直到大学,许多同学都是进入我的生活里,时间一到匆忙离开,在大学里,没有任何一个人曾经跟我有过同学关系。说到这儿,也许有关该反对了:真正的友谊不能用相处的时间来衡量。我非常赞同这一点,因为许多我小学的许多同学,在我现在遇到困难时,依然会很热情地帮助我。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长时间不想出的感情总是会打折扣的,虽然我们总是说“不联系不代表忘记”,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遇到难题,除非迫不得已,你不会求助于好几年都没联系的朋友,而是优先考虑现阶段跟你相处比较多的人。在传播学的一堂课上,老师说了一句俏皮话:千万别相信天长地久,如果不联系,天不长低不就。或许有它的道理吧。我没有去查阅具体的统计或者调查数据,但是我很有把握地预测:虽然人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增加,但是婚姻的平均寿命绝对在递减。邻居关系所持续的时间似乎也因为搬家频繁而缩短,同事关系是不是也因工作变动频繁而缩短?这一切似乎很正常,科技等因素促使我们一生中所接触的人比以前大多得多,在生命有限的前提下,跟每个人在一起的时间理所当然缩短。对于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很享受,有些人则适应不了,所以出现了被阿尔文称为“未来的冲击”的“疾病”。亲爱的读者,您呢?

  2)P-M(人与物):

  阿尔文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语:一用即弃的社会。是的,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许多东西,做持续的时间都在变短:衣服,鞋子,筷子,婚礼礼服等等。倘若用ONS来解释的话,也很容易说明。酒店了的许多用品都是一次性(对它的使用者而言)的:牙膏、牙刷、床单被子、电脑、沙发、水杯等等。在较早的时候,一件衣服伴随着人们的时间可能是一辈子,但是现在,一件衣服陪伴你多久呢?以前看过这么一句话:到一个陌生地方去,带上自己的一些东西,不是为了节省钱,而是为了那用钱无法买到的熟悉感。或许是吧,对付“未来冲击”的一个措施。从前写字用钢笔、毛笔,这两样东西许多时候都用上很久,如今一次性笔芯则十分流行。在这里想说明的一点是:在论述短暂性的时候,我抱着很“中性”的态度,绝对没有认为这一次的时间缩短是消极的,我还没有到anti-technology的地步。纸尿布是不是很受许多妈妈欢迎呢?公司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是不是让人眼花缭乱?(进而使营销人们感到前所未有挑战)孩子的玩具是不是换了又换?是的,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对他们灌输一种理念: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所持续的时间不断缩短。而老一辈的人可能就适应不了了,《裸婚时代》中刘易阳的妈妈坚持要用传统的尿布,是因为节俭还是骨子里的观念在主导呢?

  3)P-P(人与地点):

  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春运期间铁路运输人次达多少多少”之类的新闻,是的,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与地点之间的关系不断变短。飞机、轮船、汽车、火车、动车等等产业不断变的庞大,人们在为经济发展而欣慰的时候,是不是也该花点时间考虑一下由此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ONS中,人与夜店、酒吧、宾馆,甚至城市之间所持续的时间,是长还是短?今天的许多商务人士一周的在很多个城市落地,足以说明这一点。就我而言,一年中到过的城市似乎也不算少,今天在这,明天再那。而我似乎从小就有一个偏好:不喜欢在同一个城市待太久,所以学生生涯中没到一个阶段都换一个城市(小学在本村读,初中在镇里,高中在厦门,现在在合肥)。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这个偏好正在慢慢地消失,我也患上“未来冲击”的疾病了?在《影响力》一书中,作者将“熟悉感”作为人们的一个偏好,那么不断在不同的地点变更,你适应了吗?讨厌陌生的城市还是很享受陌生的环境

  4)P-O(人与组织):

  上个世纪出现了一个公司并购高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并购成了一门学科有关并购的书籍与专家不在少数。组织持续的时间是不是在变短?人与组织的关系呢?在这里,组织持续时间,应该定义为组织的结构、目的不变的情况下所持续的时间。没有查阅具体数据,对于公司重组的资料了解的不多,所以我无法啊给出更多的细节。可以看到的一点是:人们工作更换的频率提高了。你所在的公司,你参加的社区俱乐部等等你所在的组织,会因为组织本身的解体或变更、你住所的迁移等等因素而中断你和组织的关系,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

  5)P-I(人与信息):

  终身学习是人们很熟悉的一个词汇,知识量的爆炸性增长,只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使得人们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是的,你现在大学所学的知识,也许在未来几年就会失效,甚至成为谬论,所以掌握方法更为重要。知识的增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加强的循环,所以人们接受的信息业在快速变化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最先进的大概是云计算的概念吧),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手段与速度都在不断变快。但是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类的头脑某一时刻内最多只能接受7条信息或者更少(注释5),在信息量过多的时候,头脑就会混乱。五颜六色的灯光是不是让你感到头晕?互联网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使得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减小(从而更有利于公平,未来社会,谁掌握真正数据,谁就是胜者。精准营销就是利用这一概念),但是随着而来的信息业使得人们无所适从,学会选择将十分关键。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时,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总结经验,形成某一模式,遇到类似情况时直接做出反应(有关内容参考《影响力》等书籍)。在未来,我们该如何有效处理信息呢?这是每个21世纪人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未来的冲击是否还会不断继续甚至加快?“一夜情”社会会不会更加凶猛地向我们袭来?短暂性是不是会继续存在?倘若如此,我们该如何应对?培养哪些技能?因此而带来的商机会有哪些?技术的发展与短暂性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紧密关系?未来是否会改变?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你,准备好了吗?

  最后,推荐几本相关内容的书籍:

  阿尔文的未来三部曲及其他著作,《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在力量》,《大趋势》,《What would Google Do?》等等。

  ote1:《未来的冲击》写于1970年,其中不少内容现在看来显然大错特错,但是许多内容却很好地解释了如今21世纪的社会现象。阿尔文其 他著作还有:《第三次浪潮》《财富的革命》《权利的转移》等等。

  ote2:虽然我分别解释这5方面的内容,但是需指出的是,这5方面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交叉重叠或者相互支持。

  ote3:更多详细内容和数据可参考每年各个组织发布的与人口有关的调查报告。

  ote4:在我的观念中,真正的父子关系与血缘的关系不那么紧密,相反地,出生后的相处与交流时构成父子关系最为重要的内容。虽然《抚育 的假定》一书的作者一直尝试着证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深刻。

  ote5:可以参考《神奇的数字7》一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