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2017-12-26 21:5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4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满满的无力感

  读之前早就在刘瑜的博客读到了此书的书评,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买书的过程也颇曲折,直入主题吧

  读到大概七八十页,前几页读的很不顺畅,很难融入,也由于是译著,没有主人公的出现前还是很索然无味的。虽然早就知道是个怎样的故事,读到这里,对于主人公对灵魂世界追求,对追随内心深处灵魂的指引所选的路还是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

  总是习惯性的把自己拆分成两个人去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永远是个矛盾的个体。。。。一个是作为普通女人,以这个角度去看他真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没有对家庭社会的丝毫的责任感,没有爱心所有的一切人性该具备的特点他都抛弃了。就像他惹怒了耶稣,耶稣便剥夺了他之前的一切,给他个躯壳和另外一个人的灵魂苟活于世。闲暇时会想象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结婚17年的伴侣突然抛弃自己和孩子悄然离去,我会如何面对,生活将变成怎样一番景象。

  另一方面我就是以一个欣赏怪才之人的心态去读他,何等的洒脱,(洒脱这个词都不足以描述他的行径),之前的日子像是被蒙蔽了双眼,失去了记忆一般他是上天降临在人世的受了惩罚的神灵,某天突然觉醒了,变直直的追着自己内心灵魂的指引毫不犹豫的向那点光奔去。伸着双手必要捉住那光源,如书中所说,“我必须画画儿!”“我必须画画儿!”“我必须画画儿!”就如同我必须呼吸一样没什么好说的!此时的他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对于否,我们的评论都是基于在对人类人性的态度上,而他此时已经变回被惩罚前的神灵了。只是在找寻重回天堂的路。我们怎么可能读透他呢。人世间的一切孩子妻子,不过是他在世间受罚过的证据罢了。我们的生命都有不能承受之轻。

  这样的观点未免太左,这样的人怎配称神灵呢。我想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读完这篇小说的吧,每况愈下的境况伴随越发纯粹的心灵,肉体越凄惨,灵魂越高尚。我讨厌这样的相悖。永远做不到他那个样子,身上背负太多,前世也未犯错,我只是凡人一枚。我爱我的家。

  所以,请把灵魂好好包裹好埋在内心最深处的小盒子里吧,只在夜深人静时慢慢打开展示给你相信爱人,足矣。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爱情是种疾病,以及什么样的人生不后悔

  毛姆在这本书里说:爱情是种疾病。我表示强烈赞同。好多人正患着这种病,痛不欲生难过的要死;好多人没得,却心生无限憧憬,以为这是种流行。

  世界上的爱情悲剧无非两种: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以及两个相爱的人因为乱七八糟原因无法在一起。因此但凡悲剧都离不开这两个主题,往往都还撕心裂肺刻骨铭心。以身边的例子来说,爱情悲剧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提神又减肥:眼看着失恋的人失眠并且迅速消瘦。

  非常喜欢毛姆这本小说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一下子让我明白为了爱情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伤神实在太不值得。爱情并不是男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大约只是插曲,没有的时候凑合过,有了也不见得就活得多么美好。女人却往往弄假成真,受伤最深。

  除了爱情,毛姆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样生活才能让一个人不后悔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有时候想着想着,就会心生恐惧:我过去的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而现在又到底在干什么,我到底想要过上怎样的生活。

  现代人的生活太忙碌容易被周围人左右,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想想自己最初的梦想。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理想是做一名列车乘务员,好像挺简单的一个志愿。现在我已经研究生二年级了,不知不觉梦想就变得复杂而模糊起来,再让我去做一名列车乘务员,恐怕我得好好衡量一下我将会得到的和我所失去的。

  人就是这样,追求某种愿望的路上,也许已经走偏好久了,若是回头重来也还来得及,但是,想到自己走到现在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没几个人有勇气放弃此刻所得,因为这样付出的代价也许更大。

  比较庆幸的是,我偶尔还会思考一下这些问题,虽然可能不会有什么作用,不见得我就比别人深刻比别人生活的更好,至少我不会再盲目地追求别人眼中的幸福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在名著中找到自己

  我觉得好书的魅力之一在于,读到其中的一些话,惊为天人,觉得说的太tm对了,自己之前经历的某某事认识的某某人就是这样啊!所以当我读到勃朗什爱上思特里克兰德然后把如此善良的施特略夫抛弃时,并不觉得她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坏女人,她错就错在不该在不爱施特略夫的情况下嫁给他。这样对他是最不公平的。“她对自己的丈夫从来就没有什么感情,过去我认为她爱施特略夫,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作爱情了。这是一种对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被动的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随便哪株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女孩子嫁给任何一个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长便可以对这个人产生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便断定了它的力量。但是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的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家庭的洋洋得意而已;女人们秉性善良,喜爱虚荣,因此便认为这种感情极富于精神价值。但是在冲动热情前面,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老生常谈,爱情是要对等的,如果比重极不平衡,即使在一起也不会幸福。女人对待喜欢自己但自己不喜欢的人是很无情残忍的,对待自己喜欢的人,哪怕是飞蛾扑火,也是要去尝一尝那种滋味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四):读《月亮与六便士》

  最初听说《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不知道这本书所言何物,由于顾名思义恶劣习惯断送了读一读的兴趣。当得知毛姆是以画家高更为原型的时候,果断的买下了这本书,准备一读。当然可以料想毛姆在这里并不会对于以高更为原型的画家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讨论,权衡和分析在追求艺术价值和对家庭的责任之间孰轻孰重,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是对是错。

  我们可以看到毛姆对这位天才的刻画带有弗氏理论的烙印。觉察到这个角度是因为受到毛姆的另本书《巨匠与杰作》的启发。这本书的译者序中说,“在这里,他采用的显然还是弗洛伊德那一套,即通过分析作家的性冲动和白日梦来考察其创作动机。”不知道毛姆有没有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响。但这不妨是一个观察的角度。在小说的多处我们可以读到这么一层意味,思特里克兰德有着充沛的爱欲,他的力比多蠢蠢欲动。这种力量传达出来,不止一次的吸引了周围的女性。正是这种力比多经过升华创造出了传世的艺术作品。按弗洛伊德的思路,如果这些天才们的爱欲没有得到正确的释放反而受到压抑,那么他们会成为不折不扣的精神病人。所以精神病人和天才之间可以说是一墙之隔。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那么的古怪和反常。

  凭借《巨匠与杰作》的第一部分,毛姆谈小说的艺术,可以看到一个作家写作的依据。小说的艺术由两个部分构成,在第二部分中,毛姆谈及了两种写小说的方法,用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写小说。他分析了这两种视角的各自优缺点。《月亮与六便士》可以说是严格地按照第二种写作方法创作的,当然也把这种方法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说,“第一人称可以令叙事具有真实感”,“叙事人在读者心中激发起了一种对所创作人物的亲近感”,“他刻意把任务塑造的让你心生同情,甚至罩上高尚的光环”。他当然想让我们对思特里克兰德感到亲切真实,让这位苦难的天才具有高尚的一面。而高尚的一面是毛姆想要达到的效果,因为他认为,“在我的心目中,一部优秀的小说应该具有广泛人性的主题,具有持久趣味的主题”。显然这本书符合了他的所有期望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怎样一个人?在书本的前半部分,思特里克兰德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犬儒主义者,他愤世嫉俗、厌恶名利和世俗生活,渴望回归自然和原始。而后半部分他的观念像是近代西方传统的世界观,他继承了笛卡尔的那套身心二元论,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认为精神在等级上高于物质,物质阻碍着精神大展身手。因此他精神负担一部分也来源于这种观念所带来的处理精神和身体的紊乱。另外,我们能很自然的觉察到,思特里克兰德完完全全看不起女性,把她们仅仅看做满足自己欲望的器具。

  作者毛姆认为主角的性格应该是稳定的,而小说的情节也要由主人公的性格来推动。确实,思特里克兰德的生活处境是他偏执的性格一手造成的。这个过程中我们触及到了历史这个概念,我们看到生活在不断变化但是什么不在变,并且这个不变的东西统握了变化的东西。因而似乎故事也就更加深刻。

  不像一本好的传记作品会给我一个思路、一个线索、一个hint来揭示一位大师的一生,毛姆丝毫没有触及思特里克兰德天才艺术观、他的创作源泉。我们只看到他行为怪异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的心灵对我们总是隐而不显的一个黑箱子。我们再怎么犀利也看不透他是怎么想的。当然毛姆也并不想从他的人生经历来提炼出一个他的创作秘密,或者暗示读者他的天才来源于他的哪一部分人生经历。虽然天才们的作品伟大,但他们的生活可以是平庸的,毛姆在写作时杜绝了对过去的人进行一段神话的演绎和解释。

  一个作家的创作素材从哪里来?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作家对生活的理解是如何在形成一本书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对不同人的性格的展示前提是要经历形形色色的人们,细致入微鞭辟入里地掌握人们的日常心理。作家对日常生活有着过人的领会。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五):远方的塔希提

  读完毛姆的两部作品,《人生的枷锁》和《月亮和六便士》,简单的故事,却都于无形之处道出了人性。故事自然而然的结束了,顺理成章,却可以给人无限的思绪,即使忘记了故事梗概,忘记了人物设定,却无法忘记故事在心中激起的一点点涟漪。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人们心中都有一个“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了所有,自私任性、傲慢无礼、我行我素,除去人这一定义,赤裸裸的展示自己的本来面目,他是人是兽?他的行为无法解释,只能说是最原始的冲动,背离了道德,可那又如何呢?“我”探寻他行为背后的原因,至始至终都是个旁观者,可“我”对他从好奇、不解到鄙视,直到尊重,故事情节一层层的展开,仿佛一切都不需要理由了,只因为他是真实的。

  这样的故事,“满地的六便士,我却只看到月亮”,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一种情怀,一种矫情的情怀,毛姆的描写却那么朴实,没有半点儿文艺小青年的伤春悲秋。摒弃束缚,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需要理由嘛?

  施特略夫被描述成一个小丑式的人物,按照道德标准的判断,他为朋友两肋插刀、拼尽全力,思特里克兰德真是太不够意思了,打破人家美好的生活,连兄弟老婆都上。施特略夫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拥有财富、美人儿,一副人生赢家的标准配备。但是思特里克兰德轻描淡写的问“你怎么知道他们生活幸福”,“那个滑稽的小胖子喜欢为别人服务,这是他的习性”。不得不说,生活中,施特略夫随处可见,他们在人际交往左右逢源,他们热情、善良,喜欢与各种人结交。“我”对他的设定就是小丑,他的行为背离了灵魂却不自知,真是可笑至极。

  塔希提,是一个终极的设定。就跟打怪要打终极boss一样,塔希提是思特里克兰德灵魂的归宿,是具象的心中找寻的地方。生命的结束都会有点儿灰色调,思特克里兰德的死却让人觉得微不足道,当然处了他那些天才的作品。物质和精神,在故事中分离了,思特里克兰德就是一个“全”精神的化身,物质的所有都不再重要,包括他的躯体,死了也就死了,满壁的壁画,一把火烧了,塔希提除了有他的故事,又是原来的那个塔希提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六):看到脚下的六便士时也别忘了仰望天上的月亮

  文/红V

  在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时,对这本书取名为《月亮与六便士》是心存疑惑的。后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

  因为比较认可这种说法,所以当时更多的是带着这种说法而去理解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的生平的,有点对号入座味道。可以说,当时并没有完全明白,用月亮和六便士来形容这位怀才不遇的画家的境遇是有多恰如其分。

  而今我走上走上社会了,也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抗衡,重温这部小说时,才真正明白“月亮”和“六便士”里所含的分量。

  人人都有“月亮”,人人也都需要“六便士”,但是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孰轻孰重,也是因个人的选择而迥异的。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说:看到脚下的六便士时也别忘了仰望天上的月亮。

  1.追求理想什么时候都不晚

  40岁,抛弃妻子远赴巴黎学习画画,选择了一种算是有点冒险的生活。很多人可能会不解。

  但是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从小就酷爱画画,在离开妻子的前一年才开始正式画画。无论是在夜校上课,还是离开伦敦到艺术之都巴黎学习,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都向我们证明,年龄不是我们追求理想的局限。

  我一直都觉得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如果喜欢的东西不去尝试,还是蛮遗憾的。追求梦想,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

  喜欢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尝试和坚持,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打破自己之前的生活状态。

  “我上次见到他,他修饰得整齐干净,可是看上去很不自在,现在他邋里邋遢,神态却非常自然。”

  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抛下一切到巴黎时,日子拮据得很,但是精神自由了,整个人的心理状态却比之前好很多。

  做自己,释放心灵,人生本该如此。

  2.坚持理想并不需要做社会绝缘体

  很多的艺术家,他们天才,却有着异于常人的生活状态。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这位天才画家就是如此。

  他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精神独立。对画画的热爱达到了极致,容不下太多东西。但凡阻碍画画的,他都视为一种束缚。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别打扰我。

  所以他对于抛弃妻子并不觉得内疚,对于“破坏”了戴尔克施特略夫甚至导致了勃朗什施特略夫服草酸自杀也显得很淡漠。

  这些从道德层面来看都是自私的表现,可在他眼里,创作欲比什么都重要。爱情于他,至多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可有可无。

  我理解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但是我不苟同他的这种方式。说是男性和女性的思维也好,还是我个人狭隘也罢,我还是觉得坚持理想,并不一定要做社会的绝缘体。

  把自己封闭起来,相当于阻断了学习资源的入口,是会阻碍自己进步的。若非真正伟大透顶的人,成功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3.过于渴望成功你就输了

  理想是我们都特别看重的东西,很多时候会为了实现理想我们也会放弃很多。因为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我们往往特别希望得到认可,特别渴求成功。

  谁付出了不想得到回报?但是从我们选择自己的路开始,就要做好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况且讽刺点说,理想的实现并不等于人生的成功。

  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坚持理想的态度我还是比较欣赏的。

  斯特里克兰德选择画画后,日子过得够穷酸吧。在巴黎的时候,经常一瓶牛奶一点面包常常支撑好几天,都练就了忍饥挨饿的本领了。衣服就更不用说了,都是之前的旧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了也没去买新的。

  但是他却从没抱怨这样的生活,也从没怀疑过画画值不值得继续坚持。更为难得的是,他对于功名利禄看得相当淡泊。他注重的是创作过程中对于美的表达,自己的心理满足。就算后来眼睛瞎了,他还是在用画来表达他的世界。

  他一直在坚持,尽管知道自己在绘画方面有才,死后必定会火,但是在生前,他还是很低调的。

  凡事讲求个度,追求成功本是人之常态,如若看得太重,反而会是作茧自缚。成功是由每个当下组成的,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了,时间自会给你答案。

  4.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人活在社会里,难免有很多的束缚。但是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品牌,我们有自己的特色,没必要为了迁就别人都做无谓的改变,做自己没什么不好。

  “斯特里克兰德是个惹人嫌的人,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坚持做自己本是不易。斯特里克兰脾气是有点差,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很强。抛却道德的束缚,我确实很钦佩斯特里克兰德。

  我大学有个老师,每天会坚持5小时阅读,听三个国家的语言,妻子无法忍受他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他离婚了。这和斯特里克兰德还是有点相似的。

  不说婚姻是人的一种束缚,但是作为单身狗,真真儿觉得一个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优哉游哉,不用顾忌太多,至少可以照着自己的性子活。

  如果爱情或者婚姻对自己是一种牵绊,那么单身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人这一辈子,就那么一次,怎能不乐活点?没必要囿于太多道德束缚,只要不过火就好了。做自己还是很重要的。

  这本书里,并没有讲太多斯特里克兰德创作过程的艰辛。这样一种有意的淡化,反而显出了毛姆的伟大之处。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会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史,但是真正的天才,绝对不是靠同情取胜的。

  莫里斯胥瑞一篇推崇这位伟大画家的文章,引起了界内关注,使这位不为人知的画家不至于湮没在历史中。也还算是斯特里克兰德的一大幸事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就算生活再难,也别忘了自己的理想。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七):羡慕施特略夫懦弱而纯净的灵魂…

  《The Moon And Sixpence》,梦想与现实。假传记真小说,像盗梦空间的第二层梦境,故事里的那个作家“我”并非故事的作者。画家探寻着表现伊甸园的手法,而他不计代价地追求梦想最终成功不正是作者自身构建的“乐园”吗。如果它是真正的传记,我一定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但在虚构的前提下,就难说了。

  在不再年轻的时候,放弃富足的生活,为了梦想颠沛流离仍不后悔,最终真的实现了梦想。这样的案例,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有几许?故事只是诉说了一种可能性,并非世界观更非方法论。它说中了现实与梦想相差极大的人们内心的渴望,但人们会为此改变吗?受到指引?画家拥有的勇气和才华叫人折服,可别人呢?

  除这种将梦想与现实彻底割裂的可能性,故事中还诉说了另一件可能性,即理性抹杀感性。画家是极具思辨与洞察力的,他能够一眼看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一种清醒使他不在意的东西太多,不感恩、不怜悯、不愧疚,冷漠而残忍。与前一种可能性相比,这种诉说更让我感兴趣一些。很好奇一个纯理性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冷漠?没有温情吗?也许效率更高,也更少庸人自扰与互扰?就像有人说,语言带来的误解也许大于甜蜜。但是如果没有情感,人何以为人,生命的珍贵又体现在哪呢。有点儿意思。(2014/11)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八):先捡六便士,心系月亮

  先说毛姆,用纪实的手法写小说,但却没有丢失小说的流畅性、故事性、连贯性。人物刻画得神秘怪异又棱角分明,让人产生浓厚兴趣去了解高更本人。环境描写引人入胜,“头顶上是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烟波淼茫,浩瀚无垠。”它是一个高耸海面的绿葱葱的岛屿,暗绿色的深褶使你猜到那是一条条寂静的峡谷。这些幽深的沟壑有一种神秘气氛,凄冷的溪流在它深处铮铮鸣溅,你会感到,在这些浓荫郁郁的地方,远自太古以来生活就一直按照古老的习俗绵绵不息地延续到现在。“毛姆还对艺术作品有很强的领悟力,他笔下的高更画作,文字精彩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美术评论家。对于女人,毛姆也洞察太深,“原本以为她也爱着施特略夫,但其实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所带来的自然反应。”“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箱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为了我,世界上任何事情她都愿意做,只有一件事除外:不来打搅我。”

  再说翻译,大写的牛逼。傅惟慈的翻译水平出神入化,一点翻译的痕迹都没有,流畅!用词巧夺天工!

  If you look on the ground in search of a sixpence, you don't look up, and so miss the moon.女人要坚强,要怀抱理想。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九):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为艺术的疯狂和探索

  这是一个为了理想放弃全部道德、责任与世俗生活,四十岁上抛家弃子,为了追求美真正献祭出全部灵魂的人物. 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为原型,描写了高更在立志绘画前也做过经纪人,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贫穷,最后也到了塔希提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 思特里克兰德,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济人,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忽然决定放弃放弃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和两个孩子,拋家弃子,去当画家,通俗点说这是“邪魔附体”,只有用画笔把头脑中的景象描绘出来才能获得心灵的喘息与平静。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了伦敦的幸福家庭后在巴黎过着隐士般的孤独生活,常常食不果腹,贫病交加.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 表现手法,精神易在忍受痛苦折磨。他过了很多年困顿的生活,也一直默默无名。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循到与世隔绝的到了南太平洋的小岛塔希提岛上,与土著女子同居,画了很多画。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他在小岛上患了麻风病,最后在痛苦中死去。后来,他的画大大有名,成了伟大的画家。

  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和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小说里还有个插曲,一位即将获得极好职位的实习医生,在去埃及渡假的时候忽然觉得有冲动要在这里定居,而他也的确这样做了,放弃了他在英国即将拥有的优渥生活,一辈子在亚历山大港过着平静而贫穷的生活。很多年后,“我”遇到了当年代替这个人获得好职位的另一个医生,如今后者已经是爵士了,嘲笑前者是在“糟蹋自己”,“缺乏个性”。而“我”认为,所谓成功,衡量的标准只在每个人的内心。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的题目为什么是《月亮和六便士》,也许“月亮”是象征虚无飘渺高高在上的美好理想,而六便士象征着现实生活的物质实在。这本书讲的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选择。其实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两者并不矛盾,闲来抬头看看月亮,手里握着六便士,这便是人生的常态啊。那些一门心思要奔月的人还是少数中之少数,真正奔月成功的更是绝无仅有(比喻意义上的)。痛苦受煎熬的,就是那些觉得奔月才是王道,却没有勇气去实施的人。

  最后,想引施特略夫的一段话:“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毛姆让施特略夫这样一个毫无才能的画家来讲这句话,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张力。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如何超越平庸呢?就是要有勇气去感受体会想象那些天才所经历的思想折磨啊!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十):人性本恶?

  《月亮与六便士》 The Moon and Sixpence

  W. Somerset. Maugham 毛姆 1919年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Charles Strickland)小的时候想做一个画家,最后因为父亲的安排而成为了交易员。中年的他有着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中产的收入,看起来颇为温顺的妻子和一双健康有教养的子女。在一次旅行后,他离家出走了,从此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冷漠无情而又不知廉耻的人。

  他是听从了自己本心的召唤吧。他的心告诉他,要画画,要离开世俗、女人们制造的桎梏,“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男人的灵魂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P229)看到这段描写时我不禁想发笑,心里却不得不有几分赞同:或许他描述的不是女人,而是爱情本身。而他的本心已经全然抛弃了对人的爱恋,无论是友谊的、爱情的、亲情的;他全然不顾社会伦理道德;他只看得到精神的幻想,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画出来。

  毛姆描写出集中了最为天才的才华和世间最普遍的道德之间的强烈反差,他没有带丝毫的偏好,虽然叙事中体现了诸多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厌恶情绪,但读完后,却不能让读者十分憎恨他,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他们(无论是毛姆还是斯特克兰德)对世俗道德的嘲讽。

  2012年4月4日星期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