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乘风破浪》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乘风破浪》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7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乘风破浪》经典读后感10篇

  《乘风破浪》是一本由韩寒 主编 / 《乘风破浪》剧组 著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乘风破浪》读后感(一):不奢望人生风平浪静,只愿作品乘风破浪

  记得两年前《后会无期》上映时,就觉得韩寒的电影风格很独树一帜,公路风格,很文艺很复古,又带点小幽默,你似乎无法用某个类型来界定它。但仔细想想,它又像极了韩寒的文字,却没有他的杂文那么犀利,有点散文那样慵懒的调调。

  韩寒也不亏是玩文字的高手,《后会无期》中产生了许多红极一时的金句: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一生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作为文艺青年“顶礼膜拜”的翘楚,以至于至今《后会无期》在豆瓣上依旧保持着超过35万人打分,平均7.2分的中上评分。

  当看到《乘风破浪》的卡司阵容一一曝光后,不得不感慨韩寒挑男人眼光不错邓超加上彭于晏,都是有质感又带点文艺气质的男演员。花衬衫,老照片,高腰裤,又是一群年轻的面庞。当得知邓超与彭于晏饰演的是一对父子,我就知道这是今年不得不看的电影。

  有意思的是,同样从作家转型为导演,韩寒和郭敬明在电影创造上依旧保持着天然的“对立”。

  自贡小城出身的郭敬明,把目光聚焦在上海大都市的繁华和名牌加身的闪耀。上海出身的韩寒却热衷于赛车、公路和三四线小镇,你最常看见他的是一条破牛仔裤和一脸的灰尘。

  韩寒很喜欢被大都市人鄙夷的三四线小镇,他在书中说,“从审美的角度讲,中国的小镇是能在世界上立起独特的审美体系的,但中国的城市不能。”

  ”穿着西装说的那些话,都是我不喜欢的。都市、白领、爱情,是我最不喜欢的电影。”巧合的是,这恰恰是郭敬明《小时代》电影系列最鲜明的元素。

  可想而知,当《乘风破浪》在竞争激励的大年初一上映时,又会掀起多少舆论,说不定还会被影评人拿来与郭敬明的《爵迹》比较一番。但就如韩寒自己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所说的:

  自己的生活从未奢望过风平浪静,只愿作品能够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读后感(二):乘风破浪的小秘密,都装在了这本书里

  1. 电影一开始的拉力赛比赛场面,是根据手绘的分镜图拍摄而成,不比任何一组赛车漫画的炫酷感来得弱。

  2. 影片最后表达的,其实并不是一个关于父子和解的故事。导演在访谈中提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不是全天下所有的事都需要和解。”小马会走向他的远方,六一的耿直终究会害了他,正太的热血在铁窗内凝固,小花也未必就不会跳下去……至于结局中父子俩的对视——其实非常意味深长

  3. 邓超在剧中最想演的角色竟然是“六一”。六一对正太帮的忠诚,对佳依和木木的执着,以及为喜剧贡献的篇幅,在他看来是电影中最难得的一个角色。

  4. 彭于晏其实是一个特别细心和温暖大男孩。邓超在自述中提到,每一个和彭Sir拍过戏的人应该都会喜欢上他。邓超有一次说他最喜欢喝酸辣汤,特别是配煎饺的时候,没过几天,车上就出现了一碗热热的酸辣汤和一份煎饺——彭于晏带来的。邓超赞美场记带给剧组吃的哈尔滨红肠,两天后,邓超车上又多了几袋红肠——彭于晏妈妈亲手包的。

  5. 还记得阿浪被绑架的那场戏吗?影片中邓超双手被绑,在急行的车中从后座挪到驾驶座的惊险一幕,实际拍摄时也让邓超永生难忘。车上其实并非“只有邓超一人”,导演韩寒躲在副驾驶控制车的速度方向,但为了躲避镜头,并且要让邓超无缝衔接,整套动作的难度系数就特别高。画风可自行想象。

  6. 小花原本在戏里有一句台词,“我希望我爱的男人,能过得像个孩子一样”。这个看似柔弱的女生,要为她所喜欢的男生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保护”好他,让他在她面前可以是本来的样子,就像一个孩子

  7. 赵丽颖和导演韩寒第一次“交手”是在微信群里。不打不相识,两个从未谋面的人一上来就互斗表情包,赵丽颖发的表情一个比一个经典,还一直说,跟我斗表情,没门儿。足足斗了将近半小时。你猜最后谁赢了?

  8. 之所以请李荣浩演《乘风破浪》,并不是因为周杰伦太贵了,而是源于一张他在厕所的自拍照。某天,在外拍广告的李荣浩为避寒躲进厕所,百无聊赖地抽了支烟发自拍,正好被韩寒在微博上看见了,觉得他就是电影里“黄志强”的样子。李荣浩特地在书中感谢了导演,以及发了自拍照的自己。

  9. 电影中的许多场景,挚爱KTV、小花的家、医院的产房等,都是美术团队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凭空“造”出来的,并且你能从每一个定格中发现细节之考究。比如小花的父亲是飞行员,家里条件肯定不错,因此你会看到小花家的布置在那个年代已经高于小康了,也有很多飞机模型的摆饰。再比如六一的家,影片前有透露六一从小跟着他父亲摆地摊,所以他的房间里堆满了成包的衣服、成摞的鞋盒,还有摆摊时被雨水浇花了的大甩卖的牌子。

  10. 影片中的小镇总给人阴霾潮湿的感觉,其实这并不全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是拍摄它的镜头——Cooke,产自英国,英国多阴雨,因而Cooke镜头对阴天有着更好的表现力。

  11. 赛车遭到撞击的那个慢镜头中,邓超和彭于晏脸上瞬间惊恐的表情,以及肌肉随着车子的翻腾而甩动的状态,都不是特效做出来的。当时他们坐在一辆真实的赛车里,赛车被架在一个巨型“烧烤架”上,架子受到数十人的拉力而快速旋转——他们所有的动作和神态都是真实发生的。

  12. 除了《在雨中》《别送我》等传唱度飙高的插曲外,影片中的配乐也相当有亮点,与剧情结合得相当密切,所谓剧透透在配乐里。不知细心的观众是否留意到,阿浪出场时的配乐和小马身份曝光时的配乐是同一种调调,因为他们相信时代变化”,他们的音乐主题都是关于未来的。正太背着三棱刮刀出场时的一阵琵琶音也不是随意设计的,带一点爱情海风味的戏虐,正是代表阿浪视角中对正太的情感——“不切实际”,但又“有点可爱”。另外,阿浪对小花的感情是非常干净、没有污染的,因此小花的出场大多用纯净的、现代的钢琴曲来完成。

  13. 至于“导演到底有没有出演”这个大家最关心的话题答案就藏在书中的某张剧照里。

  《乘风破浪》读后感(三):年轻且热泪盈眶

  坦白说,刚翻开这本电影实录,略略有点不适应,书页有着浓浓的油墨味儿,带着新书特有的气息。铺面而来却的是一群人的回忆,很少碰到这么直接的电影全记录,不讲梦想不讲情怀,讲的是现实。现实多性感啊,又艰难又美好。带着小人物的讲述,又接地气又生动。哈哈,从十五岁开始就是韩寒兄的脑残粉,对韩少期望一直很大。所幸这么些年,他还活动着,写书赛车晒娃拍电影。真神奇的。

  还好,这书只是看上去不太靠谱。“看上去”,是多么神奇的修辞。参见王朔以前的电影《看上去很美》,你会发现这和预想的不一样。同理,这本书也是这样,“看上去”不太靠谱,真的吗?

  韩寒自己就是个看上去不靠谱的人,年少成名,年轻貌美的时候也以“文坛谢霆锋”的称号走红过几年。过了十来年,他拍第二部电影的时候,出名的竟然不是他的美貌,而是那件榨菜色的工作棉衣。真是唏嘘。偷偷问过他公司的工作人员,他平时还洗头么?得到的回答是“是不修边幅不是猥琐邋遢”,顿时松了一口气。好歹给我们这堆颜粉留了条活路。呼,真是庆幸。

  这十来年,他果然没有成为当代鲁。最近在看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发觉以前有人断言韩少能成为怎么怎么的文坛大家的话简直就是来搞笑的。十年前,他不置可否,十年后,他说,我拍了部电影叫《乘风破浪》。类型不同,怎么比较?韩少在书里说不要因为类型的分野而失去的自己探寻的感觉。以之为然。当然这个回答本来不是用了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觉得拿来理解问题依然很合适。我们导师常说,不会解决问题没关系嘛,我们引入一个新概念,不行的话继续引入,到解决为止。真狡猾。

  从十几岁看《杯中窥人》开始自诩为文艺女流氓,到现在生不如死地看着杜少陵的诗赶论文,这其中历经了多少心酸不提也罢。以前读“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总觉意气风发天纵李青莲奇才呀。阅读理解,谁都会做,答案却各不相同。韩少拍了部《乘风破浪》,大概也在找自己的答案。他说,乘风破浪,然后呢?没说结果呀。没有答案就是答案。在《后会无期》里,看到了他的幽默与伪深沉。现在翻书却发现,他不伪啊,他说自己一直这样。电影实录里出现频次最高的“华阳”真人是说韩少已经不再叛逆啦,他和世界和解啦。他从朋友的角度看到了这样的韩寒会改变,我们读者就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他没变,他一直是这样。他没变,只是你变啦。真的呢。

  十年前刚看着他的书是,年少轻狂敢写敢认,下笔落拓不羁。十年后,我看着他的电影,依旧是这样,他眯着眼睛穿着那件榨菜色的棉袄在书里留下的照片里微笑。其实他没叛逆过,只是我们当时以为他叛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总会给自己无法接受的事实找上想当然的借口。同时呢,理解事物的时候,总是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挖掘。所以他执迷于亭林镇和小镇青年,我猜,他想对你说:“呀,恭喜长大了呀,我给你说说我的故事吧”

  他一直没变,只是我们这些读者长大了。他就来想,我们谈谈吧,用电影交流看看。和所有的人,和世界聊聊看。与其说他用他的眼光来告诉我们世界是怎样的,不如说他先走一步,展示给我们看这个世界有多少可能性。有朋友吐槽韩少是不是老了啊,怎么在电影里怀旧宣扬情怀啊,我笑笑不语。我猜,带着无论是在出东极岛的流浪还是亭林镇老回忆的复刻,都是一种眷恋吧。现在的生活忙碌,也许在回忆里才会有喘息的机会。带着和煦的阳光清凉的微风,回忆铺面而来,这是件很幸福事情少年人,就不爱回忆。但是回忆与记忆本身就不是矛盾东西,新的事物叠加着旧的记忆,而旧的时光则拓展着新记忆的容量。很喜欢杰克·凯鲁亚克说得一句话:“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有人老去,有人远走,但也有人永远还是那个少年,年轻且热泪盈眶。

  感谢韩寒和我朋友出现在出版页上,他们贯穿了我整个青春期,让我年轻且热泪盈眶。

  大年初一,她会带着我走进影院,时刻回忆并开始记忆。

  呀,刚才她说她已经买好票了。朋友们,电影院见。

  《乘风破浪》读后感(四):他曾是少年,他仍是少年

  回想起来也是蛮神奇的,我的整个“青春”都完美避开了韩寒,没有读过一本他的书,高中时唯一买过的《独唱团》随便翻翻之后便在校园文化活动上转手卖掉了。所以我完全不懂粉丝们所追崇的他所引领的那个时代的潮流,对来我说仿佛平行世界的另一边。

  两年前顺手帮朋友买了一本《告白与告别》,给他之前自己先看了眼觉得有点意思,趁着《后会无期》电影还在映就去看了,之后好像突然懂了属于他的独特气质:文艺而不装,幽默而不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跟外面的妖艳贱货不太一样”。于是一时兴起看了几篇他的文章,关注了一发他的微博,觉得这个人真是个少年啊,秉性真挚,犀利敢言。

  依稀记得看过一个报道韩寒作品畅销的网络新闻,发布时间是2006年,底下有网友评论“且过十年再看”。粗粗一算,到今天正好现在十年过去了吧,韩寒很久没写书了,但是赛车冠军还在拿,并推出了第二部电影作品,却并不是之前发布会公布的《天空制造》或《三重门》,而是插票加入的《乘风破浪》。制作时间紧迫这个点从定档开始一直饱受质疑,当然我也有疑问,我们都习惯了觉得“某某大师耗费数年精心打造”这样的标签贴上才是好作品,大上快干就是粗制滥造,不过看了这本书里导演本人的说法,突然就觉得这些都不重要了。

  他说,最感兴趣的事还是创作本身,

  他说,喜欢一鼓作气,不喜欢反复修改,

  他说,希望在电影里尝试新的东西。

  哈哈,虽然不再言辞激进,形象变得温和恳切,但是果然他还是那个少年啊。想做就去做,淋漓尽致地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用尽方法去实现,这样的“极致”的态度,是属于少年的,是属于他的。现在我放着最新的预告片,听到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唱的《在雨中》,我想我还是相信着期待着,可能这不一定有多好,但是肯定是他全心的诚意表达。

  书中最后一篇文章,摄影师陈立言说,

  有人曾批评韩寒“青春期太长”,我倒是羡慕韩寒的青春期一直没有结束。他的青春决非彷徨忧伤。他偏爱追忆,偏爱重塑废墟,偏爱让被时间夺去光彩的美好逝物复活。一个人如果精力富足,青春可以伴随他一直乘风破浪,对一切事物保持好奇心,并且剑拔弩张地去试验。

  是了,就是这样。

  突然有点遗憾,整个青春与他绝缘;不过也有庆幸,还好他仍是少年。

  《乘风破浪》读后感(五):气场合才去做一件事,至少方向是对的

  昨天看了严肃八卦关于韩寒的那篇推文后,对于韩寒,算是有了初认识,在我自己的年代里,没有韩寒,只有郭敬明。尽管关于郭总有些不堪的事实,但当初是粉的事实,并不想否认,现在已成路人,算是对于年少最温柔的回应。

  说回韩寒,他的书,我都没看过,也就不妄做评论,这个经常会被拿来跟郭敬明做比较的男人,虽然现在电影的营销套路也是郭敬明玩过的,但他跟郭敬明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他喜欢写小镇故事,《乘风破浪》这部电影很多取景地就是在韩寒的出生地上海金山区亭林镇,正如韩寒所说:“城市里发生的那些事,穿着西装说的那些话,都是我不喜欢的。都市、白领、爱情,是我最不喜欢的电影”。这恰恰跟郭敬明走的路线截然相反,所以韩寒的作品,受众也是偏向文艺,对他而言,这也许是最好的结果。

  当初看韩寒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刚好是大一开学,原本只是想打发无聊的时光,没想到还算惊艳,奠定了韩寒电影的格调,这部《乘风破浪》,不出所料走的应该也是冷幽默的文艺风。选角上,79年出生的邓超跟82年出生的彭于晏,饰演的是一对父子,谁父谁子,颇让人有些期待。

  而由韩寒主编的《乘风破浪——电影拍摄全纪录》,赶在电影上映前上市,对于这部电影的粉丝来说,可以算是一种福利。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art 1:导演访谈。该部分记录了韩寒为什么要拍《乘风破浪》这样一部电影、故事最开始的灵感是什么,以及他对参演电影的演员们的评价,看完这部分,我算是了解了网上关于韩寒的“他已经跟自己和解了”这些言论存在的合理性。记得有人曾说,“韩寒的青春期很长”。但在这些访谈中,我认为已经结束了。严肃八卦那篇文章的标题是“韩寒现在变成让人讨厌的那种大人吗”,答案我觉得是无所谓的,我们总是要做那个“不动声色的大人”,至于讨不讨人厌,大人本来就是讨人厌的存在,不是吗?

  art2:艺人自述。该部分记录了参演该部电影的艺人对角色,对拍摄过程的一些看法和描述。

  邓超,饰演主角赛车手阿浪,一直对父亲反对自己的赛车事业耿耿于怀,在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过程中,阿浪却意外的卷入了一场奇妙的冒险,即穿越到父亲的年轻时代,有点像东野圭吾《时生》式的穿越,我暂时把它归入温情系列电影。

  彭于晏,饰演阿浪的父亲阿正,是一个善良、有正义的小镇Hero,如宣传片上所说的“乡村蝙蝠侠”。此次彭于晏的形象,颇让我哭笑不得,他说是为了区分自己以前角色的形象,所以选了比较符合剧中人物性格和状态的——中分头。彭于晏认为真的很好看,我则选择保留意见。

  赵丽颖,饰演小花,阿正的青梅竹马。赵丽颖自诩长了张八九十年代的脸,倒是挺符合电影九十年代的背景。在电影中扮演的是一个为梦想敢于坚守和追求的女生,和赵丽颖自己的性格有几分相似之处,相信凭借她的演技,对这个角色的塑造会很成功。

  其他的角色,就不一一列出,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书。

  art3:拍摄现场。这一部分是幕后工作人员的叙述,制片人、美术指导、摄影指导、制片主任、剪辑指导等等。看了这部分,更加了解《乘风破浪》这部电影制作背后的故事和拍摄流程。在徐征《向前走》的那一部分,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始终相信,大家是因为气场合才去做这么一件事”,这样的一个剧组,会让所有演员吃得好,住得好。“很多剧组到了饭点发了盒饭就不管了,但我们都会把棚搭好,把桌子铺好,所有人坐着一起吃,包括群演。而且吃的都是一样的,包括导演”、“很多群众演员到我们剧组之后就蒙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待遇”。就没有区别对待这一点,让我觉得至少是人文关怀,为整个电影加了分。

  该书除了这三部分,还收录了不少从未公开的剧照,剧照的效果都挺不错,也是韩寒所认为的最基础但拍出来效果不错的格调。倘若电影出来的效果不错,那粉丝将此书作为电影的珍藏版,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乘风破浪》读后感(六):用心创造杰作

  《乘风破浪》正在热映,但是我还没时间去影院看,这不,先看看这本关于乘风破浪电影拍摄纪录的图书,倒也不错,在没看电影之前,先了解一下电影是怎么产生的、拍摄过程是怎么样、从背后的导演、制片人以及剧务到荧屏前的主演、配角,他们在拍摄中都有哪些想法以及怎么做的,事无巨细,一一如实道来,对我们这些准备看《乘风破浪》的观众来说是件不错的事,就像吃饭前先喝汤一样,暖暖胃也顺顺气。

  我想看《乘风破浪》是因为想看韩寒拍的电影,这个与我同年代的年轻人,17岁出道,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但却紧接着经历了留级、退学,他堪称是文学神少年,但是如此经历却也叫人瞠目结舌,褒贬不一,如果换作别人,也许遇上这样的事,可能会萎靡不振。但是这些年韩寒却走出了一条鲜活的道路,他接二连三地写作出书、还当导演,最酷的是他还是职业赛车手。一个以写作著长的文艺青年,同时又是酷酷的赛车手,总有点让人难以将二者划上等号,但事实上这两个身份就是集中在韩寒的身上了。票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的他,正在以他的精神和毅力影响着许多的年轻人。

  《乘风破浪》故事如名,给人一种豪迈豪爽的感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南方小镇,赛车手太浪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热爱的赛车事业的过程中,和一群兄弟好友共同经历了奇妙的冒险。至于故事的细节如何,只能待看过电影后再议了。

  但是当下,先从这本书里,从韩寒自己、还有邓超、彭于晏、赵丽颖等一众剧中演员,还有该片的制片人、美术指导等众多幕后工作者亲笔撰文中,了解这部影片从筹备到杀青的全过程,真实坦诚的记录,让我们置身片场,会看到韩寒作为导演、作为赛车手,二者专业的火花碰撞,因为这本身是一部与赛车有关的电影,不难想象,一定有不少桥段充满了刺激危险,会有替身,但是在剧组里,每个替身都被叫着他们自己的名字,而不是以“谁谁的替身”来作为代号,也足见这个影片整个剧组对每个参演者的尊重。我想这应该也与韩寒的为人处世风格有关。尊重,赢来了众人对电影拍摄的加倍投入;尊重,也因此有了这本书中每位撰稿人的坦诚告白。

  乘风破浪,是因为先有风浪,所以才有人的努力拼搏与奋勇前进。很有气势的影片名,但是从小事着手,从细微处展现人性的魅力。兄弟情谊,爱人相伴,亲情难舍,在这有时代感的影片中层层剥茧,特别地生活化。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乘风破浪》读后感(七):不会拍电影的赛车手不是一个好作家,当然更不是一个好岳父

  不会拍电影的赛车手不是一个好作家,当然更不是一个好岳父。

  “国民岳父、青年作家、赛车手、导演、One ”这一个个便签,彰显着韩寒个性的人生。早些年是因为他的小说大概熟知他,后来因为他是国民岳父,而且还创办了One app 及出版社。

  乍一看,他就是典型的文艺青年,那种阳春白雪般的文艺咖。可能是近些年他变懒了,不愿意写小说了,跑去当导演拍电影了。

  第一部影片《后会无期》两年前看过,原谅我记性不好,所有看过的电影只是大概记得一点点情节。说实话这部电影我忘了他讲的什么故事。我只记得他们开着车,剧情里有个妓女(王珞丹饰演),当然还有那首朴树的主题曲。整个电影典型的文艺范,恐怕在当时的电影产业属于一支另类。

  这部《乘风破浪》在今年贺岁档上映。与之同时上映的有《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功夫瑜伽》。除了功夫瑜伽其余的我都看了。我这个人也比较懒,喜欢看电影,不喜欢看书籍。(主要是时间不够)如果同时有电影和书籍,我肯定愿意先去看电影,后续有时间去看看原著。

  看电影是为了了解故事,看原著是为了感同身受拍电影的导演。因为导演的认知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成与败。

  在如今社会中,有许多Ip电影的出现,门槛的降低,也给中国影视业带来了一丝丝的春天,当然随之而来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作品。

  对于作者韩寒。不对,此刻应该是 导演韩寒!居然第一部《后会无期》的初稿只有一张纸?!太任性了吧?然而票房也证明了韩寒作为导演是合格的。

  这部《乘风破浪》居然一开始写了3W字的剧本。果然不负众望,在今年贺岁片中一直独秀。

  真正做电影的,只在乎电影,根本不在乎票房。我想说,这是假话。

  票房是最直观的证明了这部电影在公众心中的存在性。

  关于电影中的内容,我认为没有必要在这里细讲,因为此书并不是讲电影内容。讲的是过程,感知,还有共鸣的升华。

  如今青年作家拍电影的多的多,有的人是为了情怀,为了心中的情愫。然而有的人却是为了挣钱。

  一部电影,不需要用多么高科技的镜头特效,不需要多少时下网红小鲜肉。

  电影,是人生故事的缩影,是记忆的再现。

  同样是青年作家,同样是拍电影。导演韩寒可以称之为其中的楷模。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的。

  在如今孤独而又快节奏的城市中,人们有时候会怀念小时候的时光。那时虽然不是车马邮很慢,但是也是挺轻松的氛围。中国的小镇能带动一场美好的回忆,然而中国的城市却不可以。

  导演以90年代的背景展现了当时的人文风情,剧中不同的人物都能隐约看到自己的缩影。从而产生共鸣。希望下一部巨作能够带给我们不同的韩寒。

  这个电影很韩寒,这个纪录很韩寒!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韩寒式的书籍、电影、以及人生态度。

  《乘风破浪》读后感(八):乘风破浪,后会无期

  第一次听到韩寒的名字还是在读小学,和许多人一样,听到他的事迹第一感觉就是他是个差生,只是作文写的好,而写的好的原因源于他有个做主编的老爸……

  再次听到他的名字的时候,他出了一本名叫《三重门》的书。和许多人一样,我想,他今后将成为一名作家……

  然后,韩寒跑去赛车。和许多人一样,我想,有了钱就喜欢瞎嘚瑟……

  直到我有了电脑,开始关注韩寒的博客,读了他的每一篇杂文,发现,我错了,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利,开始想进方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的时候,韩寒却始终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是为了取悦,也不是为了迎合。从各个角度看,韩寒才是学生时代老师口中那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所以,如今他又迈入影视圈的时候,我没有很惊讶,或许我不一定会喜欢他拍出来的片子,但我相信他会拍出他自己的风格。

  《乘风破浪》整本书就像一场3D电影。

  导演,演员,制片,分镜..来自方方面面的参与者对你娓娓道来,他们说着某个桥段,说着某个角色,说着各自环节里的亮点和曲折。有些讲述者的文字很清丽,有的很通俗,但你能看得见每一个句子里闪动的真实感。

  每一部优秀的电影吸引我们的地方,大多都在于其精致的画面,深刻的内涵,演员精湛的表演抑或扣人心弦的情节。

  但是《乘风破浪》不一样,记录于电影之前,发声于电影之外。为什么一定是李荣浩饰演黄志强?为什么赛车领航员在开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不是群演?一个个我们从不会注意的细节串联在一起,放大了我们的视野,给读者对电影,对艺术的欣赏增加着新的维度和角度。每一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他想要的,但只有你把书看完,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也是韩寒的作品给我最多的感触。永远都实话实说,丝毫不会为自己暴露出来的短处与不足去找各种高大上的理由去填色。

  《乘风破浪》是一部致敬旧时光的作品,但它的意义却在于更广阔的未知海洋,如导演所想:就算没有风,没有浪,我们也要去到那个地方。

  看到超哥说他和彭sir互相脱裤子的时候笑得停不下来。很少看到这么真实有趣的文字了。

  整本书大家都在讲故事,讲的最多的当然是韩导,当然他被讲的也最多。每一个团队里都需要一个核心人物把握节奏,韩寒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幽默,温和,而且精力无限,好羡慕这样的人生和生活态度。

  韩导大概把这种个性标签打到了每一个镜头和场景里吧,毕竟很少看见有导演取景喜欢“不超过自己家500米”...真实有时候就是最有力量的表达方式吧。

  《三重门》、《长安乱》,一直到《后会无期》,韩寒的作品陪我走过了小光棍到老光棍几乎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乘风破浪》也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希望2017能和大家一起扬帆起航~

  《乘风破浪》读后感(九):"跨国山河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

  韩寒的书籍和电影一直有些悲壮,不论是早期的《像少年啦飞驰》、《三重门》还是电影《后会无期》,故事的主角们,性格都是有些拧巴的,就像朴树的《平凡之路》里一样,既有沸腾不安的心,又挣扎于黑暗里无法自拔。

  你说不出这些主角的性格是积极还是悲观的,因为现实早让很多人像温水烫过的青蛙丧失了激情,可是当捏起肚子上的褶子,当命运哂笑着往你的脸上吐一口口水,心里还是有些什么让你不甘的想跳起来,想夺门而逃。

  一个总是习惯在路上的人,会迷恋上这种无法确定方向的感觉,就像匝一口烟,狠狠的呛到肺里,整个身子都楞的清醒起来,人会上瘾。韩寒的身份一直多变,作家、赛车手、导演、商人。但在这几种身份里,唯有赛车手最合韩寒不羁的心,在弯曲的赛车道上漂移,把风都甩到后面,身体在加速度里都失了重量,所有的烦恼都瞬间蒸腾。

  如果你喜欢跑步、登山、潜水、跳伞。你会喜欢上这种身体驾驭自然和速度的感觉。韩寒的电影不论是《后会无期》,还是这部即将上映的《乘风破浪》,都有一种阅尽沧海的看破。我们跨越山海,乘风破浪,终有一天在各自的路上后会无期,遥祝珍重。

  从这本摄影记录中可以看出,这部喜剧作品建立在团队之间的信任之上,韩寒在其中说了很多感谢的话。书中的剧照可以看出他们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一部喜剧作品在制作的时候如果制作者不能亲身体会到这种快乐,那么它无论如何都不会成功。

  《后会无期》一拍摄出来后,有人解读了很多原电影里的情节,甚至觉得每个镜头都有隐喻, 而根据乘风破浪的电影故事梗概:“赛车手阿浪一直对父亲反对自己的赛车事业耿耿于怀,在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过程中,阿浪却意外的卷入了一场奇妙的冒险。他在这段经历中结识了一群兄弟好友,一同闯过许多奇幻的经历,也对自己的身世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个电影应该包含了对亲情的反思,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对友情的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被否定过,但是只要身边有那些依旧在支持我们的死党,顿时就能从泥沼中爬起来,重获新生,找回自我。

  《乘风破浪》读后感(十):“男人致死是少年,赤心不改真英雄”

  “男人致死是少年,赤心不改真英雄”——这句话预告片的结尾,这句话打动了我。看了书,看了预告大概可以想象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小镇,赛车,姑娘,韩寒一直都热爱这些元素,而至今他都是少年。

  他永远是少年的模样。从新概念作文的“韩寒”到公知“韩寒”,从岳父“韩寒”到导演“韩寒”,我一直在成长,我也曾以为韩寒也会有一天老去,而看到书里他说的话,仿佛忽然间又见到了,那个写《通稿2003》的少年,依然张扬不羁,依然心怀赤城。这是韩寒,这是我喜欢的少年。

  彭于晏、邓超、韩寒、赵丽颖、李荣浩这几个名字出现在同一本书里竟然毫无违和感,我想这大概只有韩寒能够做到。看的出大家都在认真演戏、认真拍电影,台前幕后,每一个人都尽力做到自己的最佳。彭于晏是个大男孩,邓超很仗义,韩寒是少年心,赵丽颖是小镇姑娘,李荣浩演的反派却又有点搞笑,蛮期待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