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读后感10篇
《万物简史》是一本由[美] 肯·威尔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简史》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全子,有点晕眩
采摘阶段,男女分工截然有别。男人捕猎,女人采集哺乳。由于没有财产,对男女价值空间没有特别强调。原始部落生态不稳定,自然破坏严重。“家庭观念”
种植阶段。用木棍,怀孕妇女也可做,男女不分上下,地位相当。母系社会,实行平等主义,崇拜女神,倡导保护生态。
农耕阶段,用犁,女性流产机会高,这时几乎所有食物都由男人生产。两性对立。男人是用的犁是生产力的代表,开始掌控政府,教育,宗教,政治等公共领域,女人则管理家务,炉灶,住宅。后来先进的农耕技术解放了一定的男人,女人还在束缚,因此男人可以进一步从事文化活动,有了专业化的分工阶层。数学,写作,冶金术。男人睾丸素:性和暴力。因此开始建立庞大的军事帝国。
工业社会。不再强调男人的体力,代之的是没有性别的机器,出现了首次历史上的大规模妇女运动。妇女逐渐获得权力。其实很多妇女也从前面的阶段得到了好处,因此男人赞成平等法案,女人反对。破坏性的生态灾难。
宇宙四隅
右手道路:这是干什么的
任何对话都要处在文化其所在的文化之中。共同空间共同语境。
任何一种世界观都在主宰我们解释大宇宙的方法。
真实 忠实 公正
我:左上角,意识,主体性,自我,自我表达忠实,【真】
我们:左下角,伦理道德,世界观,共同语境,文化,公正,想好理解【善】
它:右边,科学技术,客观自然,经验形态,公认的真理【美】柏拉图
三大区域的分裂:我,我们沦为它的殖民地。它既是启蒙主义的支架,也是激进主义的绝对温床。
后现代任务:大三区域的整合。
梯子,攀登者,支点
支点一:肉体自我孵化。:精神病会严重扭曲显示,幻觉,自我加工形象,意识不能置于肉体之内
支点三:概念自我的诞生。分裂肉体的压抑,冲动方面,那些东西一伪装,痛苦的形式出现。解救是感觉情绪重新建立联系。左手限象疗法。
6:人首马身……= =!!
从多到一,智慧,上行
从一到多,慈悲,下行
整个世界的描述:上行淡出,下行进入
《万物简史》读后感(二):花了一星期做的归纳笔记
《万物简史》 关于本书,译者许金声在后记中写道: 如果你仅仅是为了休闲,想轻松一下,随便翻一翻,浅尝辄止,读肯·威尔伯的著作恐怕不会是你最佳的选择。如果你想在思想上有较大的启迪,那么认真读下去,肯定会有收获。 三年专业学习之后,我才差不多能理解一二,他的后人本心理学,波及哲学和神学领域,整合东西方智慧。他曾经这样写道:在杜克大学学习的第一年,我偶然碰到一本小书,开头几行是这样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过去从未接触过这样的观念,因此在阅读《道德经》第一章时,仿佛自己是平生第一次面对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超出了科学,超出了我自己的世界。老子的古老思想完全使我感到意外,我的整个世界观开始了一种微妙的但却是剧烈的转变。——我过去一直所了解的我的生活的意义开始消失了。就像你在结婚20年后,一天早晨醒来,“突然”意识到你不再爱(甚至不再认识)你的配偶。就这样,这位老圣人触动了在我心底如此深的一根心弦。 曾经也有类似的体验。 去年夏天,阅读《疑惑》,瞬间波动心弦的感觉,让我对文字的理解产生了新的定义,另一个世界突然打开了——那种涉及到人的内心,涉及心理学,涉及诸多以前不会考虑的东西,用一般方法不能表达的微妙领域。小说再也不仅仅是屌霸酷炫拽的意淫品了,它多了一层意义,变成了整合自己,投射他人用的工具。 导论 威尔伯的思想体系不晦涩,但是需要自己去体会。构架宏大,融入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宗教的精华,这也需要读者有相关方面的基础。他对物质圈,生物圈,灵魂圈,灵性圈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解读,条理清晰,无论怎样复杂的命题,都能被这个系统包容进去,至于解答是否满意,那就见仁见智了。 演化中的大精神(构架理解) 许金声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及他的理解,一并纳入。 首先对世界进行定位,对领域进行划分。威尔伯将世界演化的领域分成三部分,物质,生命以及心智(mind)。毕达哥拉斯引入大宇宙(Kosmos)这个词,区别于cosmos和universe,最初具有“有结构的自然”这层意思,在威尔伯的理论里,包含物质宇宙,生命,精神(psyche,精神世界)和神(theos,神性世界)。他后来经常会讲的“大精神”、“空”都具有包含灵性领域的意思。 然后是提出了领域间联结的模式,以及若干原则。此处引用凯斯特勒(匈牙利文学家)的“全子”一词。威尔伯定义为一种实体(entity),它的特点是:本身即是整体,同时又是其他整体的部分。所以称为“全子”,整体/部分。全子存在基本的四种驱力:自主,共享,超越,退化。前二者即整体部分的意思,后二者指大精神演化过程中的“拆散和聚合”的能力。 层次系统。同样凯斯特勒提出的名词,等级性(hierarchy)。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是因为部分人认为联结的概念优于分层的概念。“等级”这个词容易不受人待见,因为统治者的等级和自然系统的等级常被混淆。所以,很多女权主义者或生态哲学家(将下行网络简单回归自然的人)主张,任何形式的等级或者分层(ranking)都是压制性的。这类观点略显矛盾,因为分层无法避免,他们也有自己的等级和他们自己的分层。即:声称分层不好的分层体系。 深度和广度。某一层次包含的层次数是指深度,包含的全子数指的是广度。更大的深度,更小的广度,类似于金字塔模型。 人类社会的几个阶段。采摘阶段(foraging),种植阶段(horticultural),农耕阶段(agrarian),工业阶段(industrial),信息阶段(informational)。 人类社会的价值观阶段。上古世界观(archaic),魔幻世界观(magic),神话世界观(mythic),理性世界观(rational),存在主义世界观(existential)。 举个例子来帮助理解。论及男女平等或者女权主义十分关切的话题,本质上分清两个概念:1性生理特征。2性文化特征。 首先讨论两件事:1男女普遍存在的生理差异。2人类文化演化的五六个阶段,这些差异如何表现。 在特定社会和文化中(例如采摘阶段社会),捕猎工作由男人做,采集和抚育孩子工作由女人做。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怀孕女人不能参加捕猎,这项工作只好由男人承担。但,在轮子都没发明的社会,捕猎并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大部分男性实际并不愿意这样分工。 至于到了种植阶段,人靠锄和木棍来挖地。因为怀孕妇女也能轻松使用这类工具,所以此时80%的食物由妇女生产,男性则继续负责捕猎。由此,女神形象诞生(所以你看到哪个文化中女神形象很突出的时,它肯定是处于发展的种植阶段),但这一时期男女地位仍然大致相当。 农耕阶段的巨大变革——从锄发展到犁——妇女对此工具无能无力,所以食物都由男人生产。对男性来说,耕作不是轻松的游戏,也不如捕猎有趣,这种变化因当时的技术条件而产生。男女也开始对立,权力取决于桌上的食物是谁提供的。因为如论放牧或是耕作,女性流产率都会很高,没人要求对妇女“压迫”作解释,女性也乐于接受这种社会安排。问题在于,先进的农耕技术带来大量剩余食物,使得大量的男人,可以不去从事生产和制造食物的工作,也就是说,技术解放了部分男性,但女性大体上还继续被束缚在再生产活动中。所以男人们开始了文化活动,数学被发明,写作开始,冶金和战争也出现。这时候也开始出现与上帝对话的思想家,如老子,巴门尼德,柏拉图等等。这一漫长时期过去之后,从笛卡尔到洛克到康德的启蒙运动所引发,现代与后现代主义发展,按威尔伯的话说,上行世界(ascending)和下行世界(descending)转换。 当工业化时代来临,不再强调男人的体力——1792年史上第一个女权主义宣言《为妇女权利辩护》诞生,生产力解放了女性,她们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可以参加选举,天平好像回旋了。但要记住,性别的对立使每个人都遭殃,如果工业化让生理因素不再决定性别角色,那发展和超越应该在生理部分相互联系的规律上,让人类的行为适应生物圈。如何不对立才是男性和女性都会安心的解答,正如人们关心事物,他者对自己的忠实,而不是事物和他者的真实。 男女之间的对立,最后是会被消融的,而不可能是被解决的。 伟大的后现代革命 启蒙运动被看做表征主义的范式,此范式的内容简单表示为:“我们人类拥有主体性,同时还有一个经验世界或感官世界”。知识的合法性取决于自我对经验世界描摹的准确性,即如何定义真理。但是反应和描绘忽略了绘图者,这又是后现代抨击反映论的重点。 举一个例子来帮助理解,为什么表征主义范式存在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例子摘自《读维特根斯坦的一点心得》) 1903年,罗素提出了他著名的“理发师悖论”——一个宣称只为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的理发师,该不该为自己刮胡子?如果他为自己刮,他就不该为自己刮,因为他只为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如果他不为自己刮,那按照他的说法他又是该为自己刮的。 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用符号来表示罗素悖论,是这样的:“x是S的,如果x不是x的。而在定义S时,S本身又可以用它自己的定义来判定,即可以把定义中的x换成S,导致这样一个语句:S是S的,如果S不是S的。注意在定义中的两个语句互为充要条件,所以原来的定义中就蕴含了一个“P等价于非P”的结论,从而导致两难推理。这段推理的重大意义在于:康托尔之后的集合论体系崩塌了——集合竟然不能包含自己!维特根斯坦把这个语言学的逻辑悖论提升到数学及文字范畴以上(他一直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过程),推断出的结果是:理性不能证明自身!按心理学领域来理解,即是自我不包含在自我的现象场中!你看突然间,我们就从逻辑的基础问题跳跃到了形而上的高度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一条推论是这样的:任何相容的形式体系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相容性。(“没有一个命题能够做出关于自身的陈述,因为命题标记不能包含在它自身当中。(3.332)”《逻辑哲学论》)也就是说,逻辑再严密、理性再无懈可击,有一点是它无法证明的,那就是它自身。威尔伯也说:与其说世界样式构建了思想,不如说思想样式创造了世界。 于是了解了启蒙范式的困境后,后现代的解答产生了两条路: 一,因世界观并不是事先给定,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的文化口味构建起来——文化结构被人类的生物圈本身束缚,人类生物圈发展,文化就是进化。福柯走了这条极端建构主义的路, 结果发现是死路。为什么呢?所有世界观都是独断的,所有真理都是相对的,而它们又受文化制约——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普遍真理。但是,这一立场本身却宣称自己是普遍真理。这就是极端的多元化后现代运动中的隐藏矛盾。 二,另一种温和的构建主义,包括后期的福柯,马克思,海德格尔,皮亚杰,哈贝马斯等构成了繁多的理论样式。这种路径承认世界和世界观并不是全部事先“给定的”,而是历史发展而来的。只作为一种进化中或者发展中的模式,而且部分受到进化趋势的制约。威尔伯说,世界观就是大精神所体现的心智,当然它的基础是躯体。躯体和头脑的进化促使新世界的产生。所以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世界看起来都不尽相同。这就是后现代革命的启示。 黑格尔说,我们必须意识到思想并不仅仅是对实在的反映,它也是实在本身的一种运动形式。思想是对它所要求知的事物的反映,也是实在本身的一种运动形式,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于思想无关的某些事物的反映。描摹图的绘制者——自我,思维的主体——是它索要求知和表征的事物的产物和表现。简言之,思想本身就是它所要认识的事物的运动过程。这就是笛卡尔二元论不能涉及的领域啊!! 威尔伯做的,就是整合大精神演化过程中的世界观(当然不仅如此),并且创造一个意识光谱,照亮未来。 心理学者欢呼的好戏来了。 大宇宙的四隅 这里对现代性的解读,是特指“理性---工业化世界观”,它大致包括民主的兴起,奴隶制的废除,自由女权主义出现,艺术、科学与道德分离(这点太重要了),经验科学的广泛出现(心理学也中枪,从此走向不归路),平均寿命的增长,艺术、伦理和科学上的相对论和透视法的引进,从种族中心主义到世界中心主义的转变,社会等级支配力量的解体等等。 然而,现代性还不够,它将会进化和转型。这种即将到来的转型的一部分将涉及意识的改变和制度的改变。 威尔伯展开了他广阔的四象限理论。(威尔伯自述,光在研究四象限理论时,他就阅读了上千本书。) 他在研究层次性的时候,意识到了四种不同的整体顺序(即将命题放入这是个序列中,能完整的解答过程),称之为大宇宙的四隅。左上个体内在(心理的);右上个体右上(行为的);左下群体内在(文化的);右下群体外在(社会的)。[图太复杂,不好表述]
《万物简史》读后感(三):这个世界会好吗?
A.
这两天在看肯.威尔伯的《万法简史》(国内翻译为《万物简史》,与比尔布莱森的科普《万物简史》不是一回事),但脑子里总盘旋着一个疑问,就是这个世界真的会好吗?
因为梁漱溟有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内容被我忘记的差不多了,可这书名却是实实在在的记在心上了。忧国忧民愈发渐多时,其实也是外部安全感越来越少时,虽然自我的安全感越来越高,可是也许是能量的转移或者平衡作用,不得不施与外部更多的关注才能够让自身平衡。
这个世界因为自我这个客体认知加快和加深的原因,已经变得越来越糟糕了似的,初期会有厌世情绪,而这种情绪中又包含了本能的求生欲望,于是开始不断求证和发掘更深处的运行法则,以便能够自我释然,因为与相信还是不相信已经无关,那是关乎事实和真相的一面,那一面才能更让人忠实的接纳这个世界。
就像泰勒还是梦露说过的那句话,如果你不能接受我最糟糕的那一面,那么你也不值得拥有我最好的那一面。
世界,在我们面前也是如此吧。
.
温州铁路动车事故,民间和媒体声音大致是四种。
一种是极其愤怒绝对惩恶扬善立场,一种是极其悲伤又觉毫无能力改善局面继续悲伤,一种是不关己不谈论不是绝对麻木但是过于冷静,一种是极力掩盖回避事实又转移注意力力图控制大众情绪。
而这四种人之间,也会彼此攻击对方。愤怒的人怪无声的人没立场,无声的人怪悲伤的人没大脑,悲伤的人怪回避的人不作为……回避的人怪愤怒的人不顾大局。。。
每种人的立场和态度,都是一场事故认知的局限,就像高尔夫球上的每个切面,它们彼此无法独立成为一个事实或一个事件,但把它们综合起来,或者说整合起来才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事实或事件。
C.
我们理解愤怒,也理解悲伤,还理解冷静,也理解政府。因为必须理解。
它们是阳性法则,也是阴性法则,它们各自都有局限,合起来才是现实和本来。
只是,理解之后呢?这个世界会好吗?
D.
如果,进化法则是绝对成立的,那么这个世界会好的。可是这个宇宙是没有绝对法则的,因为还会有一种法则,叫退化。
就算如肯.威尔伯所述的任何一个全子都有自我超越的内驱力,那我不明白的是,这个内驱力又来源于哪里?
无论是物质、生物、心智、灵性的金字塔发展法则,还是个人意识的梯形进化法则,它们的法则本身就已经是单向逻辑了,就算是与其它维度比如文化的社会的进化法则联结成一个平面或者立体的大法则,但是,它依旧无法解释,进化的真正驱力是什么?
从无到无?还是这所有,不过是宇宙能量的一场无规则游戏?
实证科学无法解释,人本心理学无法解释,整合学也无法解释。
E.
阳性法则支持扩张式循环,愤怒会促成压力,压力会促成改革,悲伤会促成人性化,冷静会促成更理性的改革。而扩张过度,其结果就会从良性循环转移到新一轮的阴性法则中。
而阴性法则支持收缩式循环,愤怒会加速钳制,钳制会加速退缩,退缩会加速无声,无声会加速悲伤。。。。而收缩过度,其结果就会从恶性循环转移到新一轮的阳性法则中。
F.
众生同谋。
一个人,一个需求,一种表达方式,一个存在位置,一举一动,都会产生链条式影响。一个小善可能会促成大恶,而大恶未必不会生产小善。因果法则在个体层面能呈现的结果实在有限。在某科幻小说里探讨善与恶的极端个人呈现会对整个大的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那篇小说启发了我平等看待善恶的态度。
全民皆善后,社会停顿不前,文明止步。而全民皆恶后,同样,社会停顿不前,文明止步。
而只有在善恶不断博弈和优势转移的过程中,文明才不会停顿不前。善恶的角力和生死的角力一样,它们是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也许,在另外一个宇宙,可能他们的人民会认可退化法则,他们不需要可持续发展,他们拥有极端的善,或者极端的恶,他们的终点比起点离他们更近,因而他们不存在了。因为生命必然止于至善,或者至恶。
G.
基于此,可以推论肯.威尔伯的所有理论基础其实都必须建立在生命必须存在的法则上,因为只有这样,进化法则才得以成立。
可是,我想问问他的是,在大宇宙中,生命必须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