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麦咖啡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麦咖啡馆》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9 20: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麦咖啡馆》的读后感10篇

  《老麦咖啡馆》是一本由老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麦咖啡馆》读后感(一):不一样的咖啡馆

  从淮海中路右拐到乌鲁不齐南路,穿过守卫森严的美国领事馆,没走几步就到了桃江路。这条路很短,有人曾试过,用500步就可以走完,而且中间还被衡山路一分为二。靠近淮海中路这边的桃江路,经过整修后,铺上了弹硌路,据说这种由乱石、块石铺筑的路至今仍是很多上海人儿时的一个重要记忆片段。为这条道路更增添一份历史浓郁气息的则是两边的建筑。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这里是法租界区域,那时这条路的名字叫恩理和路。不少名人的居所都聚集于此,比如蒋介石的爱庐,比如白崇禧的白公馆,宋子文家大宅等等。除此之外,当时俄国革命的一些流浪者也跑到这里来躲避,在桃江路的另一头便有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雕塑。

  在这样一种浓郁的老上海风情中,衡山路带来的小资情调又恰到好处地贯穿进来。所以走在桃江路上,每隔几步就会看到个咖啡馆,而在当前,这条路上最火的咖啡馆莫过于老麦咖啡馆。

  就在昨天的时候,去参加了老麦的新书签售会,听完老麦的分享会之后,本无意购书的我,也当场买了本书让他签名。此前看到老麦的自我介绍是,曾经银行高管,曾经游历过四十多个国家喜欢淘货,喜欢复古怀旧......不过当我见到他本人时,觉得还是蛮随和的一个人。或许一个人见多识广了之后,往往会意识自己更加的渺小,也就变得谦和起来吧。听他的讲述,猜测他应该有50岁左右了,不过他本人还是显得非常年轻,保养的很好,说他三十来岁的话我也是信的。

  分享会上,他讲了一些自己开咖啡馆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还有心得体会。也讲了自己他从一名高管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他不断强调的几句话是,人最重要的是要去经历;人的生活一定要有趣。这些话语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于我,我更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些——想想,可能这正是2011年的辞职旅行带给我的潜移默化影响吧?

  后来,他又分享了一些旅行中的照片,也回到了很多现场读者的提问,再后来就是开始签名售书。在提问环节,很多读者特别是一些女读者,一直揪着老麦不放,谈人生梦想,一直在不停地表达着对老麦的惊喜惊叹以及崇拜之情。对此,我有些不耐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你想好了就奔着那条道走好了,在这里空谈感觉很虚无缥缈。况且人生的意义并不是空谈出来的。也正因为此,对整个分享会感觉平平,没有太多让我感到兴奋的HIGH点。

  回到家里后,便开始看这本《老麦咖啡馆》。现在的图书出版市场,只要有一本书火了,那么便会有有一堆这样类似的书一拥而上。关于咖啡馆的书,去年最火的一本是武汉一个参差咖啡馆老板写的《就想开间小小的咖啡馆》,这本书是我从武汉回上海的动车上看完的。有些实用性的东西写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感觉后面有些内容东拼西凑之嫌。这也是我当初没打算买《老麦咖啡馆》的原因之一,我总觉得这些书都是些快餐类流行读物,养分太少。

  不过,看完《老麦咖啡馆》之后,发现在书的内容丰富度以及作者的文笔上比《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提升了好大一个档次。尽管老麦曾经是一个银行高管,但是能用这么细腻的文笔来写一个个故事,说明他在这方面还是有些功底的。书大致分三个内容,一是开咖啡馆前前后后的一些经历,一些感悟;二是在收集旧货杂物时,遇到的奇闻异事;三是在咖啡馆中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其中,我觉得最后一部分是我个人感觉书中最精彩的一部分,读完后,东哥、胡子、Eva......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还是让我对老麦的文笔竖起大拇指。

  分享会也参加了,书也读了,我决定去老麦咖啡馆转转,为此,我特意将书的最后几个章节留着没看,准备在老麦咖啡馆里点杯咖啡,慢慢把书读完,享受一下这样惬意的下午时光

  桃江路上人不是很多,三三两两的,我数着门牌号慢慢找过去,穿过衡山路,远远就看到了老麦咖啡馆那招牌——ILLY。走进这个绿色的门面,一对外国情侣正好从里面出来。

  之前在老麦的书中曾看他这样写过,咖啡馆最重要的是地段。他觉得有几个地方比较适合开咖啡馆,一是大学城附近,二是外国人聚集较多的地方,三是距离繁华商圈较近,但是又较为安静的地方等等。我想老麦选择在这里开,正是看中了这里老外多的原因吧。由于周边有美国驻华领事馆、法国驻华领事馆、伊朗驻华领事馆等等机构,所以这块区域内的老外特别多,走在路上,过去三个人,其中有一个肯定是老外。

  咖啡馆的门很小,拉开门,门后面的风铃晃荡着,提醒着有客到。一进门是一个收银台。左边是一楼,有吧台,还有两张桌椅。右边向下是地下室的通道,向上是二楼。服务员把我引至二楼,老麦在书中一直提到这是一间小小的咖啡馆,我没想到它会这么小。二楼总共加起来不超过15平方米吧,但是至少摆放了十张桌椅!因为是周末,人非常的多,几乎客满。我找了个一个人的角落坐了下来,我目测了一下,旁边的一张桌子跟我的距离可能超不过半米。我甚至能清晰地听到旁边桌子、后面桌子、再后面桌子上的人们聊天的内容是什么。

  本想着可以在这里装装小资,劈劈情操。木有想到,十几二十几个人被聚在一个十来平米的小“危楼”里,吞吐和制造二氧化碳。空间小,人又多,整个屋子显得闷热,我一坐下便忍不住脱了外套。

  服务员提醒我,菜单被装在桌子上一个小玻璃瓶里。我这才看到,桌子上有两个透明玻璃瓶,一个装着一束小花,一个里面束着一卷纸。把纸抽出来,从左及右慢慢摊开,菜单就呈现在眼前了。看了一下,提供的内容还是蛮丰富的。有各种咖啡,但基本都是花式咖啡,没有单品咖啡;也有各种奶昔,也有啤酒红酒,也有各类蛋糕,也有三明治、通心粉等各类西式简餐。在菜单的下面,还印着老麦经常说的那句话:“生活着,而不仅仅是活着。”

  之前曾经听不少人在争论,什么样的咖啡馆才算是真正的咖啡馆?有些咖啡店的老板本身就是咖啡师,他们非常不屑于在咖啡馆里提供其他西式餐饮类的服务,他们主营范围就是咖啡,单品咖啡,意式咖啡,花式咖啡等等。他们认为只有经营咖啡的收入超过店里全部收入的50%以后,才算是真正的独立的纯的咖啡馆。从这个意义上讲,老麦咖啡馆可能不能属于是一个非常纯的咖啡馆,但是不少咖啡馆之所以增加西式餐饮类的服务,更多的考虑是在于能够增加营业额。毕竟,光靠咖啡来赚钱还是很辛苦的,更何况是在桃江路上这样的地段。

  菜单上列在第一位的是老麦咖啡。我问服务员,老麦咖啡与普通咖啡有何不同?服务员答曰,就是卡布奇诺里面稍微加了一点伏特加。于是点了一份尝尝,还点了一份通心粉。不过看着这价格,觉得有点贵。一般普通的老麦咖啡35元,一份普通的通心粉35元。我又看了下菜单,即便是一杯普通的卡布奇诺,也要35元。这个价格基本上算是偏高的了,不过后来看了下周围坐着满满的人群,便知道即便价格再高,也不愁没人来消费了,况且这里有这么多的老外出没。

  咖啡和通心粉很快上来了。通心粉是加了罗勒泥的,吃到嘴里后会有一点点辛辣味在嘴里盘旋,不过很清淡,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刚刚好。喝了一口老麦咖啡,伏特加酒的刚烈恰到好处地被咖啡和牛奶的味道遮盖住了,但是酒的香甜却依然保留,淡淡的,口感相当不错。上面的奶沫打得也是非常厚重。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咖啡师在拉花的时候,后面没收住,白色的牛奶奶沫过多,而黄金圈有一半被白色奶沫给盖住了。综合评分的话,我会给90分。

  一边喝咖啡,我一边打量周围的人和房间布局。坐在我周围的,除了一对对情侣,便是三三两两的朋友。听他们说话的口音,感觉很多是台湾人。这也难怪,台湾本来就是咖啡豆生产基地,台湾人喜欢喝咖啡也在情理之中。也有人拿着相机在拍照片。

  房间周围的墙壁是用一块块木板围起来的,木板被粉刷成了乳白色,我抬头看窗户,窗户的颜色与门外的颜色都是统一的绿色。窗户外,桃江路上的法国梧桐树都已经掉光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萧条而又冷清。视线围着小小的二楼转了一圈,墙壁上挂着很多黑白色的照片——老麦曾说过他喜欢黑白摄影,旁边的电脑里播放着柔情音乐。的确,这里很小资。

  抬头还会看到很多古旧的箱子,折伞。这就是老麦的所谓怀旧复古颓废低调奢华风吧!于我个人而言,我并不是对这样一种风格特别感冒。我依然喜欢简约简洁宽敞明亮的那种感觉。不过老麦说过,一个咖啡馆最重要的是有特色,怀旧复古就是老麦咖啡馆的特色。

  自己坐在那里玩了会手机,随后拿出书来慢慢看。不过屋里灯光实在太暗了,等我看完的时候眼睛已经变得又干又涩了。这就是装B的后果啊!下楼结账,然后又去上了个卫生间,早在老麦的书里看到他提到过卫生间里有一个旧式的铜镜,我专门拍了几张照片,不过我对于这种东西实在欣赏不来,难道这就是“代沟”?

  出来的时候,看到几个年轻的女孩在咖啡馆外拍照,以老麦咖啡馆为背景。老麦咖啡馆越来越出名了,老麦咖啡馆火了,也越来越喧嚣了。只是不知道,这样门庭若市的咖啡馆,好吗?

  《老麦咖啡馆》读后感(二):收信,草草

  TO 草草:

  我说要捎给你的书就是这本,它做的挺用心,配了不少图片,不用去现场也能感觉到细节力量巨大。这个馆子的主人用那么多年去游历,去搜索旧物,去渐渐接近开店的梦想,我们比不上。胡子说现在这样子连六十分也打不了,看看这本书,大概是实话。

  不过你得相信,一家店有一家店的生存方式和气场,就像人一样,你就是把它克隆过来,它也会因为环境、顾客和主人的影响变得独一无二。当然有些时候,过于成熟的胚胎培育技术和养殖程序也能制造出科幻小说里面那种差异极小的多胞胎,啊,说着都有点密集恐惧症爆发的感觉,跟十年前相比,星巴克SPR什么的是不是太多了些?别着急,细节不是钱买出来的,是靠时间磨出来的,我们凑一堆儿看顾客拍的照片惊讶于店里也有这样角落的时候会越来越多。

  它里面还讲了长长短短不少故事,跟咖啡关系不大,跟馆子倒是贴得紧密,这让人喜欢。谁愿意花几十块钱买回一本百度百科加PS图片拼成的咖啡师炫技指南呢?故事都带些伤感的调子,带着些反光明前途反“正常人生的小郁闷,可就是这点情绪成就了咖啡馆这样的地方。

  你曾经不只一次想象过坐在自己的馆子里发呆,没有顾客上门就自己跷着脚捧本书看窗外从晴转昙转雨转晴,现在离这目标不远了,至少需要处理的事已经从三百九十多件减少到了二百六十多……我常常想有一天你嫁人生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潜在的火爆性子加柔弱不堪一指头的身子板得找个什么平台才能兜得住。无论如何,我们算是曾经不太满意身上缠着的同一根麻绳的蚂蚱,跑了一圈,又绑在一块。我们的馆子就像旧小说里那根通天的绳子,不知道啥时候带着被肢解的孩子掉落一地,不过孩子从来不会真死,拾到篓子里捂一阵儿就重新喘气儿。你或者我当爬上去的那个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另一个得在底下拾着。

  书的作者走过那么多地方,爬到那么高位置,收过那么多东西,最终还是在城市中间开了间小咖啡馆。可能真的没有比咖啡馆更好的承受复杂梦想的载体了。它有咖啡有酒有书有故事,有单身偷情团圆和分离,有电脑打字机和笔——你忘不了或者梦见的人都该在这里偶遇,要是他们对上面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兴趣,你也没必要再记得他们的名字。它还有气味。我现在倒不想再弄掉猫尿味了,若它能自己淡去最好,留在空气里淤着也不错,至少几十年后有人说起这城市里数以百计的咖啡馆,哦,就在味道最特别的那家第一次遇见你。

  天生购物痴的你终于开始主动收集旧物实在让人惊喜,不过咱也看看书里人家搜罗旧货的手段,该去的别错过,该出手的别疼惜银子,对于咖啡馆来说,越老旧的东西越能找到自己的新位置。以后咱别只对着拆迁垃圾堆下手,也去去特工老伯和姨太奶奶家,当然,你们下次再拣又结实又漂亮的竹梯子回来前先周边问问有没有主,要不连搬带扛碰着吃饭回来的工人大哥可咋整……

  永远放弃我们的江苏路59号甲,至少让它像老麦的桃江路25号甲一样,攒足了故事写一本书。

  m

  《老麦咖啡馆》读后感(三):一点感想

  身边有两个朋友,放弃原来从事多年的工作投入到新行业去追寻内心所向往。此书的作者老麦放弃银行高管这薪水丰厚的工作,转行去做咖啡馆。对于他们的这份寻找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的勇气,我真的是由衷的欣赏。

  书中描述到许多在咖啡馆里发生的快乐的事情,例如老麦成了媒人,见证别人的求婚等,还有因为咖啡馆所认识的一些朋友所有的一些有趣的经历,而引出的对人对事的感慨,例如对上海老建筑的拆卸的可惜等等。

  我和很多人一样,有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的梦。咖啡馆,其实不过是心中想要的一个温暖幸福的小窝,午后阳光透过门前老树星星点点地洒在窗外的人行道上耳边是温柔的钢琴曲闻着咖啡香味翻阅着手中的书偶尔抬起头看看窗外来往的路人,是幸福休闲没有烦恼的生活。我有这样的梦,但就如老麦所说,“没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输得起的心态,不要开咖啡馆”。我明白这个梦想是建立在资金上的,和很多其他梦想一样。而老麦咖啡馆里的古董等等大概是依靠老麦之前可观的积蓄。能够做自己感兴趣和热爱的工作何尝不是大家的愿望,只是有时现实并不是这样。“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咖啡馆,其实是对咖啡馆主人综合素质和实力的强大考验“。为了我的梦想,我正努力地提升自身能力和价值。

  《老麦咖啡馆》读后感(四):机场完成的阅读,分外干净明亮

  大概我是个伪文青,对于旧物,对于咖啡馆,有种淡淡的情怀在,却未有着那种痴迷的钟情,个人的原因,添加3星评价,莫怪。

  近日在机场看完的电子书,原因还是由于带的另一本书搞托运了,只好翻开手机,度过这段漫长的等待时光。

  咖啡馆勾起了我的兴趣,文中部分观点很贴心,很能融化到心里去,特别是说:无论怎样,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里面的故事,也是有趣的,挺动人的,日本的志同道合友人,老间谍的谈话,骑游的英国人,最终远走他方的成功人士,老江湖等等。我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听他们说自己的故事,有趣是极好的,平常也是一种八卦。因为,我本平凡地活在自己的小地方,见识略浅,只有听,看,才能接触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人生,无论好坏,只是贪心的想要。

  有机会,去上海的话,还是会想寻找看看这个有趣的,有故事的咖啡馆。

  《老麦咖啡馆》读后感(五):开一家咖啡馆,等着变老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家叫老麦咖啡馆的店?它隐秘在上海的桃江路上,曾是知名古陶瓷学家周仁(夫人是曾国藩的外孙女聂四小姐)的洋房配楼。这家店的店主叫老麦,因痴迷西方工业时代的复古老货,于是将收集自世界各地的古董旧物都安置在了这里,而咖啡馆也顺理成章地有了个英文名——the cattage cafe。老麦咖啡馆的腔调,英国人称“shabby chic”(破旧风),接近时下流行的vintage复古风潮。

  在上海的时候,我曾误打误撞经过一家杂货铺,被橱窗里的老打印机和旧皮箱子吸引进去,店里有个说话十分硬朗的中年女人,和一个貌似“富家少爷”的大小孩,两人在打趣般聊天。这里的物件一律泛着暗色光泽,虽价格不菲但看得出质地不错,看标签才知道它叫“老麦杂货铺”,离我很想去的老麦咖啡馆只一街之遥。但因为时间,终究没过去。它们都是老麦开的。

  在《老麦咖啡馆》的书里见到了老麦的照片,戴着鸭舌帽穿件旧衬衫的老麦,光打在一侧脸上,看起来非常酷。我心想,热爱摇滚、艺术、淘物,曾是企业高管的人,自然应该是这种范儿。但读完书之后,老麦俨然成为一个很nice的大叔。我在微博上跟老麦如实说了,他嘿嘿一笑,说老麦的nice是出了名的,什么都看过,什么都经历过,因而什么都不计较了。

  但老麦对于自己钟爱的事物还是很计较的。我去过的所有咖啡馆里,几乎没有人会在咖啡馆的装修设计上像他这样下功夫,并且津津乐道。(虽然我没亲自去过老麦咖啡馆,但书中的照片实在太诱人,也是我喜欢的风格。)从卫生间的地砖,阳台上种花的老浴缸,到用旧床板改造的咖啡桌,甚至是某一扇门的把手,随便拎出一件小细节,他都能洋洋洒洒地说上半天来历。在这点上,他绝对不是个随便应付的人,近乎偏执地完美主义了。

  可是听老麦讲故事,就能看出他这个人的温和与随性。书里有一半的篇幅在说“咖啡馆里故事多”,让我想起前阵子很火的日剧《深夜食堂》,也是一个小店,没有固定菜单、深夜开门营业至天光乍现,因此来的人都是平常不多见的各色“怪咖”,却满满都是世俗人情味。《老麦咖啡馆》里写道的,也都有点传奇经历的人物,赌场大哥、流浪歌手、失意模特、老上海特工……当然这些都只是夺人眼球的标签,喜欢老麦讲故事,也正在于他的口吻毫不猎奇,语句真切,甚至有点脉脉含情了。他描述赌场大哥曾经的风云人生有如电影般跌宕起伏,却会骑辆3万多改装的山地车溜达去咖啡馆,跟他说自行车根本不值这个价,他还会笑着说你不懂行。赌场大哥有一年把生日放在老麦咖啡馆里过,不许包场,要给所有这天光临的人一个惊喜,付账的时候告诉他们,有人埋单了。还有那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御用模特J,已过了全盛时代的他总带着些自卑和忧郁,不知所往。那个出生在墨西哥的流浪歌手,一生都在漂泊,短暂的家庭也因无法忍受束缚而放弃,然而,自由与落寞相生相伴,尤其当年岁渐老。

  记得《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里森哥说过,一家咖啡馆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店主。老麦便是这句话的最好写照。《老麦咖啡馆》开篇的文字是关于这家咖啡馆的前世今生,他说,“我想开一家咖啡馆,在昏黄的灯光下,看各色人等,品百味人生,然后学村上春树,在咖啡馆阳台的一角,用手绘笔记本记下每一次感动和故事,等岁月静静流去。”

  他做到了。

  《老麦咖啡馆》读后感(六):这个味道不太喜欢

  书的装帧不错。但有离奇的错别字。

  在见到这本书之前,我曾经想去老麦咖啡馆。有次去,客满,悻悻地离开。之后也没有碰巧可去的时间。

  读了三分之一以后,我反而觉得不想去了。

  书中写到的一些人物故事尚可一读。作者对装修和旧物的迷恋和了解也达到了一定的段位。

  但有那么一股子味道是我不喜欢的。

  比如:153页,说定了Franck餐厅的座位。说这家餐厅只接待预订的客人。这家餐厅确实需要提早预订,因为餐位少,客人多。下文又说:“我们点了头盘主菜、甜品、红酒、开胃酒”……好吧,看着这句话就是很不顺眼呐。

  最让我撇嘴的就是,文中反复出现小资。。。小资。。。小资。。。反正我是把这两个字当作ZB的同义词的,在我看来,这个标签,是一个贬义的标签。

  为了这个中差评给得比较慎重,我还是打算把这本书读完。但是感情是无法掩饰的。刚刚想评论这个153页,我就顺手拿了张电费账单当书签。

  读完了。本来觉得后面几个故事逐渐好看起来,被一个关于摄影的故事又倒了胃口。写到那些种种不如意的人,就好一些。写到那些各种光鲜的人,作者的自我就浮得太高了,然后就看得很清楚。

  《老麦咖啡馆》读后感(七):关于【老麦咖啡馆】后的something

  因为同样喜欢咖啡,因为同样喜欢收藏旧物,因为同样有故事

  所以在亚马逊看到[老麦咖啡馆]的预售就决定预购了

  在上海滞留了好几天 每天都是逛逛商场 然后和老朋友吃吃饭聊聊人生

  似乎是因为寒风的席卷让我已经没有想去上海的咖啡馆坐坐的习惯了

  也似乎哪儿也不想多走 只想留在商场里头吹着暖气 还有看看一些陈列

  详情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684f8b010184f3.html

  《老麦咖啡馆》读后感(八):老麦咖啡馆

  听朋友推荐老麦出书了。想想自己一个这么爱淘二手爱逛古董市集的人怎么能不去捧场呢!乌鲁木齐中路170号非常好找。咖啡和杂货非常近!老麦特忙。在搬一个门,估计是刚淘回来的。老麦是幸福的。有这么大个拆迁大工地给他淘宝。几个小伙子一起在搬。老麦看见我点头微笑一下打个招呼,@么么鸟儿 也在。都说:你出新书了,我们带朋友来看看。咖啡那边还在等老麦签名的书要拿过去十本。刚好我生日,直接就让老麦把生日签上。一夜未眠,一气呵成。好多年没这样看一本书书了。记得@刘文 给我提写书的建议时说了一句特别中肯的话:没有人需要攻略,没有人喜欢说教。最能打动人的是故事本身。。。。。。感谢这些前辈真诚的提携和帮助。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再次恭喜老麦。。。

  秉烛夜读,彻夜未眠。

  从咖啡馆的管理,主题,选材,到选址装修,老麦都无私的分享给大家,我也大方的告诉各位一个资深开店的老人说了一句特别忠诚和中肯的话,无论任何店租金只要超过八千,你一定要考虑它的运营风险。好多店筹备半年,钱全花光,三个月倒闭。上海滩比比皆是。

  人物,老麦把那些跟自己也算深交的老友都写在书里。可见老麦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字里行间透露着很多没有联系的老朋友。特工老K,大使,摄影师,音乐人,上海老太太,赊账的,黑社会的,为情所困的。。。也许,这就是咖啡主必定结识和要经理的故事。让我想起深夜食堂。

  也许,这是本让你圆梦和让你行动的书。

  有梦,真好@老麦咖啡馆@老麦杂货铺

  《老麦咖啡馆》读后感(九):亲自走了一趟老麦咖啡馆

  不知道这样一篇文字会否有人关注,但亲自走了一趟的经历,我也无处告诉,思来想去,发到这里,似乎最合适。我去的心情,并非激动,也没有要一睹真容的意思(用我的上海朋友的话说,就是想去调戏下店主)。只是出差路过上海,刚好记得有这样一个场所,曾经深度关注过,总比随便进一家陌生的咖啡店要来得放心些

  我是一个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人,或可称为迟钝。

  很多的电影、剧、明星,以及人,我都是在很过很多评论,或者ta存在很多年以后,才会慢吞吞去接触。若不想去触碰的,必然早已从我的大脑里移除,一点尘埃都不剩,若还有所牵挂,必然有接触的必要。

  所以,废话了半天,就要说到这件咖啡馆。

  地上2层,地下1层,每层都逼仄得要死,推门进去一股霉味,可能老麦收得老货也太多了吧

  此处的老货,与古董大相径庭,是实实在在的旧货,搪瓷杯子,电报机,旧门牌。。。怀旧情结分很多种,喜欢窥探昔日奢华的人们,或许并不会喜欢这里。

  但我感觉它还是真实,并且用心。咖啡馆的背景乐很好听。符合我的口味,并不一味地只是英文,也并不一味地只是纯音乐。我觉得,什么语言都有好的音乐,我的音乐库里,也很混杂,法文、俄文、大陆话、粤语、地方腔。。。

  另外,培根三明治蛮好吃,咖啡也不错,基本符合了老麦在书里立下的誓言,即餐一定要好,不然顾客一定不会再来。

  很多来的人,似乎只是路过,也并没听说过这个地方。但也有几个苦苦候在门外等位的学生状年轻人,可能是忠实粉丝。

  等朋友来接的时候,我的手机没电了,单位发的充电宝是便宜货,关键时刻掉链子,坏掉了。说到这里,这是我唯一不爽的地方,清纯的女店员不如男店员爽快,一直推说店里没有充电器。我只好困窘地等着,希望手机不会没电,也和朋友沟通好,万一没电,借店里电话一用。等了一会儿,人越来越多,我占着位子不好意思。就结账下楼,但又不敢往远处走,就坐在门口收银台。男店员知道情况后,帮我找到一个破旧的充电器,好歹能用。他是我遇见的比较热情的上海人。我聊到自己以前是中信的,他也同我应答几句。

  朋友的车子到了,便离开。

  出来的时候,再次回首门脸,觉得老麦得意的这个门脸,其实可以装饰得更好。

  《老麦咖啡馆》读后感(十):你是那白色浴缸里蓬勃的雏菊。

  没有电话没有讯息的整晚 最初还间或的和ba聊俩句qq,后来他去吃饭 我边看书边用手机备忘录记录下感受 偶尔拍下书中的一下照片 就像走在一个有故事的老弄堂里 居然几个小时完整的读完了整本书,很久都没有通宵的看完一本书了,很久以来的书若非一篇篇描述感觉的小杂文就是一些晦涩难懂的fiction。气场完整 真实 有趣味的书 确不多见了。

  和太多小文青 爱开咖啡馆一样 。爱在小露台上吹着风 咖啡 书 陪伴。正像片头写的100个文艺青年有100个咖啡馆的梦。但决意钻研 又肯动脑 并且不会觉得商业与喜好冲突 这便是老板的品质。

  用手绘画装修稿 淘老家具 一点点的记录灵感与进程 不凑合的做出自己真正愿望中的作品。

  他曾是银行的高管,因朋友辞世重新思考人生。却不荒谬的自我遗弃。而是真正的开始将梦想落在脚下。操控能力 行动力 都极强,又非急欲扩张的生意人。想来和那个开煎饼店的广告人一样。他们独立坚韧又专心的只做好一件事情。却使得这件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的美。咖啡馆像一个清香楠木质地的盒子 有雕花 盛满了故事。看他的书让你会萌生太多的梦想心愿单 想去孟加拉这个国家。他拍的照片让住在香港多年的孟加拉人流泪。艺术的禀赋 是尖锐的光芒 而咖啡馆便是他的柔光镜。

  他的故事里有那个绅士的穿黑色呢子风衣的老爷子 其实是半辈子的特工。有来自日本的有情怀的男孩 。有古典的灯光 古朴的却用心寻到的家具。有可以畅饮的地下室 磨的旧旧的三角黑白钢琴。有他准备的俩本影集 男生一本 女生一本 里面有 当场拍摄的宝丽来的照片 为有同样咖啡味道的单身男女创造相识的机会 在我看来这比任何相亲节目及网站都要 有真诚 和更容易找到对味的人。 谁是你的拿铁 你又是谁的 焦糖玛奇朵。

  男人讲故事的能力很强,不掺杂过多感受 只是讲故事给你听 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味道 读者自己咂摸出来的味道 才是最走进个人心坎的感受 。其实这也如咖啡的醇香 与烧酒的后劲十足。

  他也在不经意之中 向你透露着很多专业知识 如软装及咖啡馆开立的一系列 细节事宜。还有在装修时他关注的要点。不多的介绍 也告诉我们一旦梦想确定 便要理性的思考。处理好每一个小细节。

  热爱这件事 不会被纷繁的小事琐事搁浅 在白色老浴缸里铺上土种下的蓬勃开放的雏菊 一个马尾女孩穿着cher的裤子蜷缩在椅子上望向窗外的 绿色 旁边放着旧旧的啤酒罐子 朽朽的红色木质窗棂上刻下的反战的和平标志 情景感很浓烈的书 让你 想去了解老上海 爱上老街道的故事 沉香屑 却飘香 。

  主人柔和 闲聊却不多深究的性格 不探入别人的底线 这就是老麦咖啡馆的文化 是你心中的慰藉 却又有不刺痛你的疏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