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莱夫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阿莱夫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31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莱夫经典读后感10篇

  《阿莱夫》是一本由[巴西] 保罗·柯艾略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莱夫》读后感(一):生活是一列火车 而不是车站

  1,我一直追寻智慧 心灵的平和 以及对可见与不可见的现实的感知 但这种追寻已经变成一种惯例 也没有什么意义

  2,是不是我们也需要成为自己陌生人 这样隐藏在我们灵魂里的灯笼才能照亮我们需要看到的事物

  3,你知道中国竹的故事吗 五年的时间里 它仅仅是一个小芽 只在地下生长着自己的根系 某一天 它突然就长到了二十五米的高度

  4,如果人们绝望中找到了舒适 那么我无法治好他们的绝望

  5,生活是一列火车 而不是车站

  6,这就是一个战士的素质 意志勇气不是一回事 勇气可以吸引恐惧与谄媚 但意志则要求耐心承诺

  7,深呼吸 乞求周围空气中的一切祝福进入你的体内 并扩散到每一个细胞 慢慢吐气 向你周围散发快乐平静

  8,理论上讲 所有的损失都是有利的

  ===============================

  两周的时间 说长不长 说短不短

  却作出了旅行超过一本书的感悟

  希拉尔是个奔放不拘小节年轻女孩子

  而另一个遥是个内敛睿智大度的日本大叔

  这个穿越8个人的诅咒的魔力故事

  最打动我的就是5年的中国竹啦 要内隐 要厚积 期待每个5年

  《阿莱夫》读后感(二):我们都是在宇宙中游荡的灵魂——与此书有关,与此书无关

  “我们都是在宇宙中游荡的灵魂,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但是却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是从一世进入到另一世”。

  ——《阿莱夫》

  读这本书,我的感觉不是在读一本文学作品,而是在读一本身心灵的书。

  柯艾略的这本书似乎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真实记录,不同的是,通篇并没有风景,没有美食,亦没有艳遇,这是一场真真实实的心灵旅行。

  我想,对于一个已经成名的大作家来说,已经功成名就,还有什么心灵的苦闷呢?恐怕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无法理解,甚至在一开始会觉得这场旅行非常乏味。

  -------------------------------------------

  我们要获得现世的解脱,就需要去追寻前世到底犯了什么错,从心灵的最深处得到救赎。

  相信前世是一件很可怕事情,这意味着我们还有来世,如果前世犯的错会让今生的我们感到无比痛苦,那么今生我们的作为也会影响后事的自己。

  但我宁愿相信有前世,也有来世。

  如果有来世,今生的我们做事至少不会那么不计后果;如果有来世,人世的文明恐怕会越修越好;如果有来世……

  但现在,来世已被现实之剑斩断,让今生的灵魂在宇宙中像孤独孩子一般游荡,没有归属没有未来吗,也让人感到绝望。

  我想说,这样的书,也许没有那么多吸引人的所谓的卖点。但对于心灵来说,任何卖点都是苍白的,唯有懂得人懂他,不懂的人永远也不会懂。

  《阿莱夫》读后感(三):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昨晚,我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我仿佛把一辈子都过完了,在经历了数十载年头后,我已经到了生命尽头,面对灵魂,开始自我审判。同所有的人一样,我一生都在追求财富和荣誉,希望得到别人的羡慕、赞美和尊敬,并想要优雅奢华的生活。为了这个大众目标,我努力赚钱,学习心计,尔虞我诈同时也承受着他人的背叛和欺骗,直至麻木。如今暮然回首徒劳的一生,才发现过得既不公平,也毫无意义。

  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

  这个问题我也曾思考一段时间。犹记得小时候,教科书上总是教导我们要把生命奉献人类伟大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那时还挺热衷于这个的,每次做了什么之后都觉得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后来长大了,知道了事实真相,再看到类似内容时,通常也就呵呵而过。现在社会绝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是按照社会既定的规则过着自己改过的生活,有人想着坚持改变,有人想着维持现状,还有的人想着放弃生活。

  第一次知道保罗·柯艾略,还是因为看他写的一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那是一本世界级的畅销书,也是唯一一本翻译语种超过《圣经》的书。书中讲述了一个西班牙牧羊少年因为梦见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可以找到一批埋藏的珍宝,于是跨海到非洲,并穿越撒哈拉大沙漠,最终找到金字塔的故事。书中所表现出的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一度令我向往不已,甚至立即决定我也要过这样的生活!但毕竟当时还很年少,三分钟热度后,我又沉迷到电脑游戏当中去了,想追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那样的生活的念头到最后也不了了之……

  之所以会勾起当时的回忆,是因为现在在看他刚写的一本《阿莱夫》。这本书是一本自传性质的作品,记录的是保罗·柯艾略2006年从伦敦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耗时三个月,苦苦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而这生命的意义,被保罗·柯艾略称为阿莱夫。

  纵观他的人生经历:少年时代,因叛逆,被视为精神疾病受到三次电击治疗;青年时代,因反对政治独裁,被投进监狱;1986年,38岁的他踏上去往圣城圣地亚哥之路,心灵顿悟,于是开始从事写作,最后感动了全球上至各国政要、国际巨星,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在内的数以亿计的读者,甚至许多目不识丁的人,也对他的文字世界无限神往。而且在2007年,由于他的作品的深远影响力,联合国聘请他为联合国和平大使……在我们看来,他的人生算是非常精彩且有意义的一生了。但他自己仍旧感觉不到自在地呼吸,感觉不到内在与现实的平衡,于是他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段横跨欧亚大陆,历时三个月寻找阿莱夫的生命旅程。

  什么是阿莱夫?阿莱夫包含了整个宇宙,是一种生命的意义。电影中,每当主角到了生命终结的最后,通常就是所有经历的回放。刚开始还以为这只是为了混完90分钟的电影,或者是为了突显主角的死是不一样的,是很占胶片的。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才知道人生其实就是这样,这就是阿莱夫,它包含了我们的一生,许多人都是到死才看到。它也是那么的简单,从开始到结束,再从结束到开始。一样的开始,一样的结局。就这样重复着一个个交替的轮回

  我们曾经都问过自己,长大了想做什么,当时的答案无非就是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音乐家之类的,却从没想过这样的职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生活。于是等到真正长大了,我们就不知道现在该做或者能做什么。每天只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过着“毫无前途”的生活。

  当然,我们不可能都能去改变世界,也不可能都成为社会地位的赢家。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发现从所未见的生命真相,去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阿莱夫。

  《阿莱夫》读后感(四):一场寻找之旅

  生活胶着,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自己的王国,于是,“我”便出发了。

  一场漫长的西欧火车旅行,遇到那个会为“我”点燃山上火把的希拉尔,她全身心地爱着“我”。而她便是“我”前世的罪愆,于是,“我”穿过阿莱夫(时空穿越点?),回到了前世,觅回自己的使命——那是被火焰吞噬前魔女们的祝福——“我”将被众人聆听,而上帝信仰、炼金术士、女巫将重回大地,爱终将战胜仇恨

  我带着这本书,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原上颠簸,带着它跨越国境,5个月过去了,今天才总算读完。这本书隐喻性的意象很多,前面故事不紧凑,后面渐入佳境,所以读得很慢。

  一场寻找,一次生命的重新启程,答案源于出发。

  这也是作者的自白书吧。

  《阿莱夫》读后感(五):极度需要耐心的一本佳作

  非常喜欢这本书,但是装帧实在太差了,真是可惜了。翻着非常累,封面和用纸都太粗糙。

  其实刚开始看这本书没有看进去,扔在那里一两个月之后,偶然一天突然想要拿起来读完它,然后就再没放下这本书。我并不喜欢书中的土耳其女孩儿,但感谢他让作者一路上完善了自己的人生,才有了这本书。

  这本书决不能像完成任务一样不停地一口气看完,而是需要边看边动脑子。有时候觉得作者阐述的思想很拗口,并不能马上就明白某些段落的意思,这时就需要多读几遍,然后放下书,在脑子里屡清楚思路,再继续看,很多段落只要能想明白,就很容易和自己的生活挂钩,知道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起来。

  看完一遍之后,我还是会经常重复翻看某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段落,让一些感悟能一直刻在脑子里,经常回想,帮助我读过一些生活难关,把自己思想中的死胡同找一个出口排解。

  《阿莱夫》读后感(六):寻找更好自己的可能

  网络上有过一个据说可以看到前世的催眠,好多人都声称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于是我也找了个很安静的时间根据音频上的提示躺在床上开始冥想,只是中途睡了过去什么都没有看到,只有醒来时枕边残留的一点口水。

  如果我上辈子不是什么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口水型食肉怪兽的话那么这次的催眠可以说就失败了,我的前世是什么样大概永远都无人知晓。这世上只有有限的人可以穿越时空看到前世的自己,我显然不是其中之一。《阿莱夫》说的是这样的故事。柯艾略旅途中遇到的女孩成为了他进入“阿莱夫”的钥匙,借由阿莱夫,他穿越时光了解过去,找到了当下自己内心受困的原因

  阿莱夫是博尔赫斯同名短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希伯来字母中的一个字母,用来表示无限大。在柯艾略的这本书中,阿莱夫成为一个时间和空间交会的点,从这个点人们可以回到未知的前世。柯艾略认为一个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活在当下。他再三强调这部小说是取材于真实的经历,这使得《阿莱夫》从一开始就变得有些神秘的味道。对于柯艾略而言,他意识到自我生活的问题,又没有能力自主去解决,因为这病灶好像掩藏在更久远的时空里,需要打破时间的隔膜才能解决。

  有一种说法是,我们的人生不是不断向前的,而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你的未来可能就活在现在的决定之下,你的过去也可能就影响着现在。你需要的就是敞开心胸去探寻所有的可能。我之所以无法被催眠或许是因为内心的警戒不能通过一段音频就得到释放,好像柯艾略不断地和人生的导师沟通也无法解放自己。有些路只有他自己可以走,有些地方——比如“阿莱夫”也只有他自己可以穿越。小说里的提到这个“阿莱夫”好像中国人提到的“气场”,它是一种能量无处不在又处处不在。自我与这样的能量场并不冲突,但与之相遇也需要天时地利,因为穿越阿莱夫而看到的前世今生足以为我们解答如今心中隐隐地不安所归何处,从而让我们在现在更好的生活。

  我相信作者所提到的“阿莱夫”是一种可能的了解自我的方式,无论选择进入“阿莱夫”还是接受“灵修”课程,其本质就是找到真实的我并好好了解。我无法进入阿莱夫无法进入催眠,也许此生都遇不到可以帮助我的那枚“钥匙”,却依旧可以通过读书思考更加了解自己。这是一种成长,空泛地谈论着人生远没有真正去实践它来的更有意义。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他们凝结在的都是当下这一根藤蔓上,我们面对的是生命中茫然无措的自己,打破这种时间的隔阂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长。

  《阿莱夫》读后感(七):生活依旧却打开思索的门

  说起来惭愧我读书很少,坦白说连保罗•柯艾略最著名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都没拜读过。薄薄的一本保罗•柯艾略自传性质的《阿莱夫》,半夜一口气读完,躺下胸口有点堵,翻来覆去睡不着。

  不可否认,《阿莱夫》是本很棒的书,情节虽跳跃节奏却紧凑,其故事本身不复杂,却让人能在持续的阅读兴奋中无法停止。在“去你承诺过的地方”的激励下,保罗决定离开舒适的生活,选择坐火车穿越八个国家进行旅行签售,寻找属于自己的王国和快乐。历时两个月后终抵达莫斯科,邂逅了天才小提琴家希拉尔,之后这个二十一岁女孩一路相随。而阿莱夫刚好是这样一个可以回溯未知前世的时间空间交会点,于是保罗在空间旅行的同时穿越时间,展开了一场浓重魔幻色彩的追溯前生今世的旅程,这更是是一场“生命终将走向哪里”宽恕自省式的“心灵之旅”,带领读者探索诸如生命、事业、爱情等人生课题的终极意义。

  当然《阿莱夫》故事本身并不是我睡不着的原因。

  我睡不着是因为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个如此“平实卑微”的人,没什么追求,也鲜有抱负,就连梦想也不过是家人朋友健康、建个外婆的糖果屋、让先生他喜欢做的事、儿女双全诸般琐碎卑微。人生不过存着吃喝玩乐心思,一生不过遇见人、做碰到的事、经历生老病死,有个工作能照顾家人、对得起亲人朋友。小烦恼不断挺好,太复杂的事情想开就好,从不去费力思索人生的意义、反省内心,更缺少信仰。且受无神论主义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养成一副大喇喇的性格,理科直线思维下,认为世界万物不过是个能量转换的过程,以前断不肯相信前生今世、六道轮回、灵魂天堂诸如此类的事情。记得读书那会,有个疯传的廖阅鹏实用催眠音乐,号称能看见自己所谓的前生今世,当时一个工作室的每个同学都试了,貌似个个多多少少都能看见些许神秘的东西,我试了两遍,除了放松,好像并无其他,略感沮丧三秒钟后,又迷迷糊糊随时间向前了。

  当然,我懵懂中,也知道《阿莱夫》不是探讨或追求什么灵性或所谓信仰,而是人到了一定的阶段,“走的太快灵魂跟不上或丢了”,总会迷茫,会质疑自己现有的一切,会不由自主地去反省,现在的经历多少是对之前人生路的报复,然后踏上去寻找真正自我的旅程。保罗•柯艾略将自己的经历写成《阿莱夫》,一方面是分享是醒悟,另一方面也许是希望世界上处在同样阶段迷惘中的人,能在一直向前的生命中找到实现自我的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莱夫》的现实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现实层面也高于思索层面,毕竟“生活就是体验不同的事物,而不是待在那里思索生活的意义”。

  当然,看《阿莱夫》,我不会违心地说我顿悟了,但至少让我开始学会思索。又也许因为我还“很傻很天真”格调层次太低,经历再多一些,重翻它,我相信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生活依旧,却打开思索的门。

  《阿莱夫》读后感(八):和灵魂对话,可以吗,愿意吗

  很幸运能为这本书写书评。

  只要想要探索人性,摸索自己秉性的人,都会深陷此书之中。畅快地读着,就像随作者走进了一个理想世界,那个世界里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机缘的,人也都会百般珍惜所经历的。

  一部十几万字的小说,只要有几处让人感动震撼的地方,就已令人称道,《阿莱夫》中的动情之词甚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不是一般的小说可以齐肩的,喜欢的话就自己去看吧。我每每读完两页,都想翻回去,再重新读一遍。读完整本书,则有些许遗憾,这么精致的思考旅程这么快就结束了,于是决定再读一遍。

  保罗是在鼓励我们思考人性,或者说是为我们提供和灵魂对话的良方。人生似乎可以缩短在9288km的旅途中,生命长长短短,只要在这过程中,可以触到灵魂,就是一段传奇。张爱玲曾写过:“到处都有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当然我想表达的就是谁能有保罗·柯艾略那样圆满,和自己灵魂对话,超越时间空间,得到明确的指点后,又开始了另一段旅程,这样的人生真是精彩。

  从另一方面讲,人人都可以进入“阿莱夫”,无论何时何地,那种感觉都是美妙的,也许我们与灵魂的对话,相对于保罗,只是小儿科的事情,但保罗还是把瞬间与灵魂对话定义为“小阿莱夫”,即使是这种抚慰或是让自己平和的机会,也是珍贵的事。

  以前有位长辈对我说过,可以让自己平和,让心灵与自己对话的方法,对我来说,我听着就像一种宗教信仰一样,有一种能量存在,这在小说中也有提到,至于真伪,我们得自己来甄别。

  事情是我们主观判断错误,所以一定要让事情发展一下才能辨认谬误,就像希拉尔本没有任何目的,只是想帮保罗完成这次灵魂之旅,但是保罗一开始是很不愿意接受希拉尔的。然后事情发展一段时间后,才知道希拉尔的善心,保罗也因此收获了友谊,希莱尔则把这感情认作是爱情,站在希拉尔一方,这也很美好。

  《阿莱夫》读后感(九):前世恍惚 此刻今生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作者自传性的写一次签售会的旅行,告诉我们旅行中的很多小事然后发表很多我看不懂的心得……所以我还为上架建议说“小说”感到莫名——肤浅的我一开始真的不觉得它是一本小说啊这特么的真的不是散文随笔集?

  顺便一提,在拿到这本书是去年暑假和闺蜜逛书店的时候她买给我的,说我一定会喜欢(她只看过《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而那时保罗柯艾略的作品我一本都没看过)。但是我没看几页就放弃了,直到今年这个暑假看过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才重拾其它,而收获的却是无尽的感动与欣喜。

  这并不算是一篇书评。它满篇废话。

  * * *

  我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看完这本书。合上书后盯着物理作业大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雷鸣如同千万巨鼓在头顶作响,过后窗户开始微微振动,整个空间里充满了恐惧和激动的气氛。

  雨天使我感到兴奋,特别是雷雨交加的时候。然而这一次是我有记忆的十几年来前所未有的,我好像听见了生命的狂喜与怒吼,看见了灵魂的壮美与澎湃,那种激动、欣喜、恐惧、悲伤交织的情绪,熟悉得好像来自前世。

  这本魔幻现实主义,让人难以置信的书,在这一瞬间几乎说服了我。

  书的背面写着:“你的新生命从这里开始。”“《阿莱夫》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将带你走上一段改变生命的旅程。”实际上这是出版商的“个人想法“,一本书这样的书是不会使新生命开始的,也没有足够的力量让人改变生命。众多人都安于现状,部分人不得不接受现状,小部分人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去探寻道路,这其中只有极少的人真正开启了新的生命。我说的是新的生命,而不仅仅是新的生活。

  作者与希拉尔,两个前世相爱却不得不结下深怨的灵魂,在今生重新相遇。这戏剧性的一切似乎是为了释放前世的痛苦和一次祈求原谅的机会(整个故事在两人进入阿莱夫感觉到前世就开始诡异地转变了我对这本书的态度,情节深入之后我便总是处于震惊地状态——我再也不敢把这本书看成随笔集了),他们在前世相爱却逃脱不了死亡与罪恶,他们在今生重新相遇继续相爱他却不能要她,他们的交会远远超出了肉体。就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很想要她,想和她做爱,不需要碰到她也不需要高潮。并不是因为我是世界上最忠诚的男人,而是因为这才是我们身体交会的方式——在天使参与一切的情况下。“

  阿莱夫这样一个神奇的点,或许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了前世,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延续下去,或许它让我们在某一瞬间领悟自己的生命,这种领悟是为了享受灵魂的当下,享受今生。他深爱希拉尔,因为前世的深情、痴迷和愧疚,他深爱他的妻子和孩子,然而这是是这真正踏实、温暖的爱,这份爱触手可及,却与前世无关。他意识到这点,也在劝说希拉尔去接受——这或许很残忍,但却很必要。

  并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阿莱夫,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寻求到自己的前世。但是寻求新的生命新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法,只是是否愿意是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作者的“阿莱夫”是否是真的,但我相信,无论它是什么,都是令人感动和震撼的力量。或许我们只能在一瞬间感受到恍惚前世,但夜晚过去第二天醒来,我们面前的还只是今生。我们当下要做的只能是接受并享受此刻。作者也劝读者无必要去尝试任何有关寻求前世的实验,这可能会带来戏剧性和灾难性的的后果。即使这样,偶尔我们也可以神经失常地相信前世的存在,不得不说,这真的真的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一份与前世有关的感情,听起来多么隐晦和美妙。

  我果然不会写书评扯来扯去还是一句话——《阿莱夫》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

  2016.4.24改为四星 现在觉得有些扯了

  《阿莱夫》读后感(十):别害怕,走下去

  别害怕,走下去

  http://epaper.ntrb.com.cn/jhwb/20140218/index.htm

  “深吸气,祈求周围空气中的一切祝福进入你的体内,并扩散到每一个细胞,慢慢吐气,向你周围散发快乐与平静,这样重复十遍,你会开始至于自己,同时也为治愈这个世界做出贡献。”这是“我”给希拉尔的自我治愈方法。但是,对方很气恼地拒绝了他的好意。在她看来,这不过是任何一本瑜伽书都能提供的方法。的确是,一方面,身心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重视;另一方面,那些公式化的滋养抚慰心灵的疗法真的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个体人。尤其是当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场合迷失了自我的时候,那些看似的良药并不能发挥疗效。而真实的生活给与我们的都是独特的施与,这施与发生在希拉尔身上,是一种被扭曲的侮辱的哎,或者直白地说是一种残酷的伤害,这样的经历让她的眼睛反射出爱情与死亡的光彩。而“我”,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作家,在五十九岁开始了一段火车之旅,“我”心甘情愿打乱了自己的生活模式,想着要更深入地朝“精神追求”迈进。这次旅行该得益于“我”的导师J,他说,“生活就是这列火车,而不是车站。”“我”并不完全认可J的想法,但是,还是开始了这段旅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真正的自我,发现自己的本性。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希拉尔在莫斯科相遇了,当然,最初“我”是抗拒这种遇见的,希拉尔不过是一个莫名闯入者。尽管她用我自己书写的故事来打动我,告诉我要为我点燃圣火。这样的遇见的确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在大千世界中倒也不能算是个例,只是事情的发展与分析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的。即使你也经历了类似的境遇,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以平静淡泊的心态去思考或者衡量这种遭遇的利弊呢?也许你会说已经认真地衡量过,可是当一件事情的弊端明显超出它的利好时,人们官场的反应是过度的沮丧,甚至被它击败。

  《阿莱夫》是保罗·柯艾略于2006年从伦敦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进行过一次耗时3个月的旅行后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算是一部关乎心灵的小说,但是,保罗不想对任何一个读者说教,就像“我”和希拉尔第二次见面,其实一切还都在预料之外,“我”为了继续维持与要求签售的读者有相对私密的交谈空间,要求她和我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能说明什么吗?不能。到现在为止,“我”和希拉尔之间扯不上一点关系,不论是玄学的,还是愈加神秘的阿莱夫。然而,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特定的环境进入那个火焰之环,在与现实并行的空间里,一场关于宿命和爱的生死纠葛异常惨烈地进行着。是前世吗?“我” 真切地意识到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现在,我们每一分钟都在自责同时又在自我救赎,这就是阿莱夫,阿莱夫是一种超越自我,感受真我的境界。但实际生活中,人们更习惯于过一种既定模式的、惯常的日子,每天在单位里和上下级、同事打着不咸不淡的交道,回家和亲人做着看似融合的交流,把期待和失落做成适宜的茶点在午后慢慢消化掉,这就是人生,分分秒秒,月月年年。真的要审视自我,确实要拿出极大地勇气和毅力的。

  想起昨夜,自己在一个又一个梦境里穿行,已经记不清具体的内容,只知道自己陷在困境里,那种让人心寒的无奈,却没有泪,两点半醒过一回,对那潜意识梳理不出脉络。只是尽着自己的能力,然后睡去,再次陷落,纠缠在其中,这样的梦境和现实是有几分联系的,只希望结果是:没有解决办法的事情,终会自己解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