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10篇

2018-01-05 20: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10篇

  《于丹《庄子》心得》是一本由于丹著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一):有限思想和无限的世界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天地精神沟通,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思想,所谓随心所欲了。

  在于丹的《<庄子>心得》中,感触较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方外圆,一是“一个人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庄子托孔子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而内不化,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自己内心却要一直坚持原则。这解决了一个问题,坚持原则和随外部变化是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而不是相对关系。只有能随外界变化而变化才能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与环境冲突,而在无力瞬间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只能被环境慢慢侵蚀,被环境同化或者抛弃。而随外界变化并不是无原则的变化,而是在坚持内心原则的变化,适应环境才能更好的生活,即使要改变环境,也是体会到环境的基础上再做出的改变,而不是盲目的改变。对内坚持原则是不变的原则,否则就失去了自我。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环境。

  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的思想是有限的,而世界/宇宙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思想去思考无限的世界,本身就是有局限的。有了广阔的境界,才能有更广阔的思想,才能用更广阔的思想去思考这个世界。庄子中举的例子就是以常人的思想无法去想象一个巨大的葫芦会有什么作用,因为他的思想局限在小葫芦的作用,去套用思考大葫芦的作用,当然无法找到合适的作用,而认为它是无用的。而我们不也是在用自己有限的思想去武断这个无限的世界,以为自己见识广阔,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不断扩大自己的境界,才能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例如人生、宇宙……

  于丹更多的心得讲到的是做人,没有扩及到世界观,也许不能在公众面前唯心吧,不过唯心和唯物可能都不全面,或者殊途同归,以我们的认知还没有办法理解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二):复其初

  人的社会化,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他的一窍又一窍。到最后,他变成了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人,而此时又离他的赤子之心、混沌之态有多远呢?

  书中将人的一生比作爬一座80层的楼梯,当我们终于达到终点时,才发现最重要东西——行囊,已经被丢弃在了20层。初入社会,一腔热血的我们都肩负着这样一个行囊——理想。可当初的热情总被愈见残酷现实打磨殆尽。我们日复一日地碌碌而不之所为,打着“理想”的旗号却为了或名或利南辕北辙,最后的最后,我们终于停下慌促的脚步,却可悲地发现多年的奔波竟不知是为了什么。

  大千世界,切勿让外物扰乱你的心律。记得时刻提醒自己:复其初。

  复其初就是要抛开欲望、杂念。梓庆为鲁国做鐻,首先斋戒七天。这个斋戒是指心斋,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此时做鐻,便浑然忘却了功名、美誉,忘记了自己是为国君所做,顺着自己的本性去创作、发挥,不曾料想竟达到至善境界。今之学者皆为利往,以私己为本,身心疲敝,茫茫然竟不知所求者何物。其实我们大可抛开这些,因为一切的荣辱贵贱都会过去,最重要的是当下的质量,是你是否把握住自己。一生的追求莫过于幸福快乐,而这幸福快乐本为生活的属性,只要你认真地生活,自然不必过多追求。

  复其初要做到“外化而内不化”。人生存于社会之中自然要做到遵从社会规律,根据社会的步调调整自己的步伐,此谓“外化”。而纷繁的社会极易蛊惑人心,改变你的方向。此时,你需要把握内心的真正渴望,懂得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不断变化的潮流中保持内心的坚定,让自己老来不至于悔已晚矣。此谓“内不化”。由此可知,生存可以随遇而安,而生命应当有所坚持。

  复其初就是要去除遮蔽,返其本真,去感受那弥漫六合的“道”。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三):庄子的哲学

  学校里有门课,名字就叫“老庄与尼采”。虽然还没选课上过,但光看名字就觉得,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讲算是精彩

  一直是推崇老庄思想的。尤其在这个个人实现自我越来越困难时候,似乎向内伸出手,不断向内心寻求和解,是最好也最容易的方式。

  我记得买这本书是5年前,只看过一点就放弃了。大概还记得,因为感觉于丹的讲授太小儿科,也太功利,怎么会把儒家和庄子说成了殊途同归,书中的故事也都是什么兔子乌龟之类的儿童寓言。

  过了几年,整理书柜就顺便看完。在这时去体会,也能理解她的做法理由了。

  于丹刚刚开始讲“论语心得”的时候,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国学风,还有易中天品三国等等百家讲坛代表。我的初中也掀起了读于丹的风潮。寒假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看书,返校后报告自己的读书心得,几乎全班五分之四都是对于丹论语心得有感。那时候学生的生活太“匮乏”了,不精彩,因为我们不读书。学校搞月考,考试模式又是固定的,每次考试按名次分考场分座位,为了那点前一位后一位,大家都好好学习被课本,为了作文猛看中考满分作文,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周末去书店看书去上网看书讯,好像就是天天学习学习做题做题考试考试。于是在这种精神荒原中,于丹论语心得里很是有些话给我们启示,让我们觉得有道理啊是鼓舞。

  有人喻于丹为“文化超女”。不过既然超女就是凭空出世以惊人的影响力带动数以万计的民众疯狂追星或选秀,那于丹凭空出世以惊人的影响力带动数以万计的人民疯狂读国学或买书或看百家讲坛,不失为一种成功。何况人家于丹还是北师大的教授呢。

  所以既然百家讲坛不是专业学术的节目,而是给人民看的,对人民普及文化的。那想想就算在家里的主妇们,退休了的爷爷奶奶也能通过看电视,从于丹们朴实无华简单言辞中,领略经典力量,也是很不得了的吧。

  更重要的是,对于要走上哲学专业道路的人,或者是那些要追求通识教育的人,这本书,或者说于丹们的百家讲坛,可以成为一种驱动力。让人们想去自己探索庄子,看看逍遥游到底讲的什么,应该是怎样理解才最符合庄子性格与本心,怎样才更哲学。

  那么它就成功了。给人启示带人上路,这本书的意义就够了。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四):于丹 庄子 心得

  家中藏书,偶然翻起,虽对于丹不甚了解,也感觉其颇有想法。有一种观点是,人类历史茫茫,很多自以为的有创意的想法,也许前人早已提出,人类的智慧真是奇妙的东西,个人真是不敢穷其一二,只能不断学习,不断学习,争取沾点前人光芒,为自己的人生添些厚度。几些感受,与君共享。

  面对生死应该抱有何种态度呢。曾经看过一本丛林探险记,里面有段话,象塚是个神秘地方,大象知道自己大限将近时,都会默默走开,来到家族的墓穴,静静离去,而不像人,那样神经质。这也是个个体的命题,是不是真实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生死也就不是一个问题了呢。

  看透生命需要勇气。越长大越觉得每个个体都值得尊重,越应该客观看待,人格的完善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的过程,哈哈,真好玩。喜欢一种低调华丽气质,行走在世间是如此从容轻松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呢,名垂青史建功立业,自己内心的完善和道德上的成全?现阶段个人不成熟看法是,在承担责任与做自己之间找到平衡点。

  社会是一个金字塔,很大部分人走进社会,意味着做塔的基座。年轻人一切从基层做起又如何呢,我认为“屌丝”这个自嘲的词语呢,还是挺好玩的,不是目睹身边众多活生生一步到位的例子,估计也生不来这个词,哈哈,慢慢来,不着急

  儒家和道家如果结合起来,应该表达的就是一种外而入世,内而修身的心境。物欲膨胀的社会,怎样才能外化而内不化呢,庄子认为,内心安静勇敢,在外的气度才能表现处变不惊。我要认真找找身边这样的人,把他当做比金子还珍贵崇拜起来。

  于丹还教育人要摒除杂念。哦,摒除杂念,就比如我感觉微信群比QQ群及时便捷,因为它纯聊,而后者包袱累赘比较多。

  文科生学习了一个科普知识表示很开心镜子玻璃区别在于镜子里面含有一层薄薄的水银。

  Mark 一种态度:能了解自己的愿望,很多东西不热衷不逢迎,而以一种沉默姿态让自己游心于淡。

  越在乎越容易患得患失,可是不在乎的话是不是显得没心没肺?此间平衡作何解答,求助。

  “一切都会过去”,所以要珍惜好每个当下的质量。

  愿有未经雕琢的原始面貌和朴素的愿望。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五):大道合乎自然

  大道合乎自然

  ——读于丹的《<庄子>心得》

  感谢读书微信群的鞭策和规划,让我竟然也能博览群书,从经济学、人物传记到国学经典,虽然阅读于丹的这篇《<庄子>心得》总有剑走偏锋的嫌疑,但至少让我走了擦边球,感受了一次国学的魅力,让我再次阅读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徘徊在《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境界里。

  小故事,大道理

  纵观全书,于丹用了很多寓言和小故事来说明人生的道理,其中不乏有庄子的精华故事在内。我很佩服于丹这种博闻广记的能力,使得故事随手粘来了然于心,进一步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无论是在讲述庄子的理论,还是讲述延伸的人生道理,她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引用了小寓言或小故事。

  例如在讲到庄子的观点,“不要以自己想当然价值观去评估这个世界的时候”,于丹引用了庄子说过的故事。文中是这样引用故事的:“庄子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宋国人想到越国去卖帽子。这个宋国商人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觉得越国地处荒蛮之地,没见过帽子,我要去那儿卖的话肯定生意兴隆。可是到了那里才知道,越国人“断发文身”,就是剪了头发,身上刺着花纹,风俗习惯和中原地完全不同根本用不着帽子。”

  在以一种静观之心去尊重真正物性的理念时,于丹用一个木匠小儿子找到手表的故事来做了很清晰的说明。木匠和他的徒弟们几乎翻遍了房间,始终没有找到丢失的手表。可是当他们都回去以后,木匠的儿子却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手表。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安静地听着手表的滴答声,跟随着声音就找打了在木屑下的手表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说明了一个大道理。当我们身处世间的喧嚣嘈杂,纷纷扰扰地追求,忙忙乱乱地寻找,往往一无所得。

  蜘蛛爬墙、秀才赶考解梦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同一件事情里,不同的人完全会有不同的看法。蜘蛛从爬墙开始,爬到又湿又滑的地方就掉了下来,如此周而复始。看到的第一人觉得自己就是那蜘蛛,一生碌碌无为;看到的第二个人吸收了蜘蛛爬墙的经验教训,觉得人生应该绕道走;看到的第三个人被蜘蛛深深打动,激发了自己不屈不挠的心境。秀才赶考解梦也是这样的故事,同样的一个梦境由不同的人解读,就有了不同的答案

  整篇《<庄子>心得》中这样的小故事和小寓言很多,这种写作手法得有广袤的知识来支撑,是值得借鉴的。

  古今通,道法现

  如果不是于丹用浅显的现代文来解释庄子的诸多观点,对于文言文并不精通的读者是很难理解其中精髓的。于丹从《庄子》原文的内容出发,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解释了其中的精华,使我们得以进一步理解庄子的道家理念。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强调的是让生命获得价值。用现代文解释为“古代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命,也不知道害怕死亡。出生了他不欣喜,死去他不拒绝。无拘无束地来,无拘无束地走而已。”忘怀一切,喜怒哀乐与四时相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最终的目的是让短暂的生命获得价值。

  真正的大境界,用庄子的话来说,叫做“磅礴万物”,可以凌驾万物之上,将万物融合为一体。《逍遥游》无限地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看破内心重重的障碍。得到人生至高的境界。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生命形态的转化,庄子以“鼓盆而歌”坦然面对妻子的死亡,参透了生命的真谛。

  纵观整部《庄子》,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寓言,其实只有一个奥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道法自然,就是鼓励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你的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你的心智。

  如果不看于丹的心得,那么大篇的《庄子》即使能看地进去,也读不懂。这是文学水平的差距,是无法短时间内弥补的。好在大学教授于丹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们抽丝剥茧可以汲取其中的精华。

  最后以《庄子.养生主》中的一段来做结尾,与大家共享。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六):摘录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束缚你?

  我们的生命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在这么有限的生命里面,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不论你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最不应该扔掉的是欢乐。

  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决定你的取舍。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悦。

  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

  今天人可能拥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择的迷惑中反而会不堪重负。也就是说,抉择过多,人生之累相对也多。

  看见自己内心中生与死的较量,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庄子所提出来的“外化而内不化”,是要我们的心灵逐渐地腾空,把我们心中杂念逐渐地排除,让我们心底真正那个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整个的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的纷争,少了很多矛盾,而我们最后会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贪欲往往折损了人的本性,使人成为奴隶。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疯狂地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灾难也会随之而至。人心应该是自然的,不应有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雕琢。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

  人永远不要和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去较劲儿。

  一个人真正的聪明,都不是作用于外在世界,而是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生命中最本初的愿望。

  当这个世界过于喧嚣嘈杂的时候,我们是需要一点点恬淡清静的。当我们的心对世界万物可以淡然处之,很多事情就可以持久了。

  我相信,一个真正明朗,健硕的精神世界,是要依赖于我们自然的,朴素的,健康的,富于活力的肢体之上的。让我们放下更多的计较,放下更多的喧嚣,放下更多的急功近利,看到长远的未来,以庄子所说的这样一种淡与漠,去保持我们恒久的心。

  这种淡与漠不会消除我们生命的激情,却能把我们的情愫变为一种更恒久的,更持续的生命力量。它会让我们终其一生,保有自己的本真。

  人生的本性,就是不受到社会的雕撮,不违逆内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愿望,真真实实地走自己的人生路。在这样的淡与漠中,在这样的不违真实里,合乎天地大道,实现自我修炼,终至大化天成。

  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要用此生的光阴去追逐了。

  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通达命运真相的人,不去追求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东西,命运中达不到的目标。放下我们心中那点较劲的,执拗的东西。

  很多人的失败,真正是败给了内心的“在乎”二字。这种“在乎”会让我们在面临大事的时候,战战兢兢,束手束脚,惊慌失措。因为我们心中过分地患得,所以患失。

  所以,庄子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我们可以去经历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

  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摆脱环境而生存。当我们都面对恶劣环境的时候,就要看我们内心所酝酿的心境如何。当一个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惧时,这个人才成为真正的勇者,这个人的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你的心境已经被环境挫败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

  人只有打破了一切的世俗心,用你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遇合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才能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生命只是一段流光。流光在我们手中,绝对的时间不会太多。我们每个人,再善养生也不过活出百岁。

  但是,流光在手中的质量却因人而异。

  这种质量并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知识越多,财富越丰,官位越高,他就一定有更高的品质。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反璞归真,用一颗天真的心去面对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回到赤子的烂漫状态,我们的情怀才可能开放,我们的心才真正像通过斋戒一样,可以破名破利,达到浑然忘我;而忘我之境视为天成。

  当一个人个体的生命,与大道自然合乎一体,我们会在天成之境中,体会到生命至真至纯的欢欣。

  当我们忘却了一个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把握住人生独一无二的自己。

  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虽然表面各异,但本质却是相同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特的,崇拜偶像不如认清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

  虽然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坎坷和不平,但无论是荣誉还是困苦,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在这个世界上,人会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机遇会来,一切风波会走,在每一个机遇中把握自己,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合乎天地大道。

  我们真正要辨清的是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会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

  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终都将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当下,但这美好总会过去;有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要把它扛过去,这苦难也会过去。

  光荣会过去,耻辱会过去,辉煌会过去,苦难会过去。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只是过往。就在我们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时候,我们要追究每一个当下的质量。

  我们每一个人年龄不同,境遇不同,学养不同,出身不同,走过的道路不同,经历的沧桑各异,所以每一个人要符合天地大道之法,只有看自己的,而不能去看别人的。别人的经验也许你可以借鉴,但是要真正了解的,要懂得的,只有自己的心。

  人生的大智慧是,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是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为自己的。

  儒家是提倡礼仪的,让每一个人遵守外在的行为规范,以礼仪去应对他人,投身社会,用外在的规矩准则来缔造世界的和谐。而道家,提倡每一个人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外在任何的刻意。

  儒家教给我们入世,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扎根于这块土地。道家教给我们出世,实现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

  儒家教给我们的,是在土地上践行的能力,所以人与人之间要有礼仪。而道家告诉我们的,是天空中飞翔的理想,所以每一个人要遵守内心的道德。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过于认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很多弯路。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在自己奔跑的速度上,而是输在自己的智商上。

  在这个世界上,智力比速度更重要,判断力比技巧更高明。

  多一些内心朴素自然的淡泊,少一些投机取巧的刻意行为,否则,我们则有可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后悔。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所畏惧,也无所懊悔。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如此而已。西方的哲言,东方的至理,天地大道合于此理。

  生命可生可死,它取决于我们的天地之心。

  生命有限,流光若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终每一个人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有的时候,都是从生活中的最细微处去发现,去感悟的。

  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

  要看到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灵,有没有智慧的眼睛。

  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个细节里面真正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在真正的比赛中,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

  有时候,寂寞并不意味着愁苦。其实,寂寞意味着一段静止下来的时光,当你自己独自面对寂寞的时候,有可能会看到你意想不到的境界。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

  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有某种超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

  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

  在这个生命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七):《庄子之道》

  前几天琢磨着写一下《庄子》心得的一些个人看法。从高中开始接触百家讲坛,到看完书,前后也就三年时间。现在更多的是,自己能悟出一些所谓的心得。

  在庄子的世界里,每个人追求的事物都有大小之分。每个人的境界都不一。对于自己而言,即使再小的目标,能完成了,也是一种超越!不是谁都是大无畏,不是谁都是圣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不断的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何尝不是一件伟大的事!认清不同阶段的自己,努力去提升自己,在某些时候能顿悟,在我们这个年龄的男生,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当下社会,已不能用浮躁形容,许多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总是迷失自我!很庆幸,在我最浮躁,最高傲的时候,有人给我当头一棒,用了一年时间来沉淀,这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超越!

  汪峰有首歌词: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飞翔在辽阔天空,就象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无论何时,坚持这一秒,下一秒就有希望!条条道路通罗马,坚信一定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光明大道!不要顾忌,不要胆怯,不要畏手畏脚,因为,胜利的曙光正在冉冉升起!

  当然,过程需要不断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我等非圣贤,孰无过?但不要给自己的错误找理由!认识你自己: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就会好心办坏事。我们又经常会被外部评价所影响,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在所谓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最后,我们知道,艺术作品中,人永远居于第一位。没有人,一切虚无飘渺。那些风格华美而缺乏“人味”的作品只能像微尘一样轻微飘散。

  于丹的成功之处在于,她是在借“庄子”来抒写关于“人”的心得。也就是说,庄子仅仅是个“核”,其皮肉、滋味都属于于氏。在书中,于丹不从庄子整个思想(哲学)体系入手,而专挑能够为现代社会生存提供“智慧”的部分。谈生死,谈坚持与顺应,本性与物性,谈人之大道,谈如何归于自然,谈心态与状态,以屡经沧桑的老婆婆姿态来抚慰孩子。这无异于是在给屡被“物”累的世人败火。

  于丹说,重要的“在于主观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与无用的判读上,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去利用机会。如果今天我们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重新审视庄子,那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目的是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于丹让我们放下更多的计较,放下更多过于急功近利眼前的急切。她认为,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如果我们遇到了高山或者大河,真正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放低平常心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总之,因为我们“痂”之厚到无以复加,于丹就幻想开出“快乐”处方:笑对生死,笑对人生,平和心态,活出自我。   这恰恰是现代社会的人们渴求的。所有的流行,长寿或短命,虽然不是始作俑者能决定,但流行的必定是“合理”的。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八):关于常识的收获

  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人物,有太多的名言,我们在引用时只能说“古时候有人”、“故人有云”、“曾经有人”等,所以希望以后在看到相关资料又觉有用的内容时,可以简单记录而不至于张冠李戴。

  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道家和道教有非常大的区别),后人将其和老子合称“老庄”,可见其在道家学派中的地位。另外,老子和黄帝常被统称为“黄老”,是因为黄帝是道家的思想的启蒙,老子是道家的创世。

  哀骀(tai)它:庄子《德充符》中记载的一个貌丑却德不外露之人。人只要和他接触一段时间便不愿意离开他。

  鲁哀公又问:“什么叫做德不外露呢?”孔子说:“均平是水留止时的最佳状态。它可以作为取而效法的准绳,内心里充满蕴含而外表毫无所动。所谓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顺和的最高修养。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离开他了。”

  鼓盆而歌:庄子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这是一种对生死的正确面对。(春秋时期的众多思想大家,做了很多指引后人方向的论述和行为,只是不少内容今人依然不懂。)

  真至圣贤:是道家对得道之人的排序,分别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孔子为孔圣人,其坐下有七十二弟子,统称为七十二贤人。另外,现在我们常听说的真人有,张三丰——张真人、丘处机——丘真人,葛真人——葛洪(小仙翁,杜甫问李白这辈子最遗憾的是什么,李白说美有练成仙丹,对不起葛洪)。另外,道儒两家,对圣人的阐述应该有所不同,所以也不能说孔圣人位分不高。

  绝·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周公:姓姬名旦,也称周公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儒家先驱,被尊称为“元圣”。周公解梦中德周公指的就是周公旦。另外,庄周指的是庄子,庄子名周子子休,和周公无关。

  假借:《庄子》中常常假借孔子之口来传递道理,这让人有些困惑。庄子是道家,孔子是儒家。那庄子为什么不假借老子之口呢?我现在的猜测有如下几点:一、《庄子》传世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内七篇现在确认是庄子所写,其余都可能是他人所述。因为内七篇中有提到孔子,所以继续假借孔子之口。二、庄子出生晚于孔子,与孟子同时代。又因庄子认为老子所言句句珠玑,故假借孔子之口。三、孔子曾数次求教老子,故庄子认为孔子是老子之徒。且当时代儒道两家或还未区分的像现在这样明显。何况,现在我们也常说“儒道相通”。以上猜测纯属个人妄想,并未求实。

  三代以下:三代是指尧舜禹三代。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九):跟着庄子逍遥游

  一直也没有好好听听百家讲坛,对于我还是喜欢纸质的书本,虽然也只是于丹老师讲坛的记录文字,就是喜欢这么捧着书本读,没办法。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学这首诗时,只知道一个叫庄子的人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是蝴蝶。至于庄子是谁,为什么会做这个梦,为什么会有人拿他来写诗,全然不知。读于丹老师的讲坛,看她娓娓道来。庄子的豁达,对人生的态度,对名利的淡然,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真是效仿不来。只能再同事间,偶尔卖弄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然后告诉大家,这是庄子《逍遥游》里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什么道理。同事们向我投来佩服的目光,心里暗喜,也沾了庄子他老人家的光。同时也惭愧,这贪图虚荣,不就是那些故事所讽刺的么?唉,凡人,就是凡人啊。

  于丹老师,不只在讲庄子,也讲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其中好多小故事,要么启发我,要么给我心灵的触动。所以这个讲坛值得一读。

  而且,虽然不能百分百的超凡脱俗,也告诫自己,生活可以更淡然些,更快乐些。梦想可以在坚持下,奋斗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