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御手洗浊的流浪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御手洗浊的流浪读后感10篇

2018-01-05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御手洗浊的流浪读后感10篇

  《御手洗浊的流浪》是一本由御手洗熊猫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御手洗浊的流浪》读后感(一):熊猫滚落人间事,天翻地覆慨而慷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熊猫的脊背和疯狂的抨击。

  无以为报寻根人,不知当年风骚事,谁人怀才气 焰高。至今思故人,不肯弃之于历史尘埃中。幻视 力重要似童贞,坚守本格亦为真,可是当稀物背叛大 业之时,彼时对稀物的重视与庇护岂不可笑。能发掘 出这等稀物,编辑部众人,果然难为你们了。不过现 在看来当初稀物的文受到批评,更多是因为人品与节 操的极度匮乏。

  用极高的模仿借鉴天赋,试图窃取推理小说之神 的本格之道,榨干源泉之后,便弃旧换新,好似立牌 坊的妓女,改头换面,欺师灭祖由粉转黑之路果然艰 辛,任摔得粉身碎骨也能厚着脸皮的爬上来吓人。稀 物尽喜新厌旧之能势,以掩其丑恶嘴脸之用心何其深

  中国推理中衰之路由此稀物开启,一日不灭,一 日众人不得翻身。

  想当年既晴大师杰作无人赏识,自费印刷,成就 一代经典。稀物观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现学现 卖欺世人谁人不晓司马昭之心,亦有成就,成为一代 笑柄。稀物之稀书榨干自身之才力,立即转型,美其 名曰直奔严肃文学殿堂,实则本格之心早如焦炭,脑 回路崩断无以为续,以文学之名,掩无能之力,真乃 推理界一大怪事。

  如今又试图窃取乔伊斯之瑰宝,自比于他,毫无 廉耻之心,混迹豆瓣贴吧。欲抑先扬,仇视本格,谩 骂众人,没有任何言语可以形容此稀物之作为。

  捧臭脚诸位岂不该弃此稀物于不顾?

  如此想来,与其写作,不如去死@京极夏彦

  《御手洗浊的流浪》读后感(二):得而复失,失而复得……

  这本书因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手段,一度消失,然后重现添加,后来又消失了,如今再次出现,不知道是不是还会继续之前的循环过程

  随着书的消失,很多问题随之而来。首先是很多的书评也消失了,这样很多不留备份仅仅在豆瓣在线写书评的朋友吐血(如果你曾转发到别处,可能还好点),然后是阴谋论出现了(神秘的举报者和能够把书反复删除多次并且把作者封号的神秘黑手到底是谁?)。这个过程和现象也是真够离奇的了,完全可以写出一本几十万字的悬疑惊悚推理小说。

  最后,个人觉得起名真的是一个很大的学问,以上的问题可能就是因为书名起的不好,因为书名就是流浪,所以这本书也一直在消失,出现,消失,出现的辗转流浪着……

  《御手洗浊的流浪》读后感(三):追求极致华丽的诡计

  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对于不可能犯罪的追求,尤其是《异想天开之瞬移魔法》和《人体博物馆谋杀案》。看完谜面的时候,脑中总是回荡起——这怎么可能?作者在解答方面做的比较完善。

  可以获得的体验便是:

  1、不可能犯罪

  2、来自作者的智力挑战

  3、日本推理各种彩蛋

  作为“不可能犯罪”的作品,非常值得阅读

  作者是在致敬自己喜欢的岛田庄司、日本推理,所以在作品里都是日本人。每一篇的联系并不大,但是不能前面出现的已经死亡的人到后面又出现吧?(表达上做了修改,避免剧透)

  解答比较完善,《异想天开之瞬移魔法》和《人体博物馆谋杀案》中猫叔还是觉得有点点瑕疵,解答还不够细致。不过已经是非常细节上的探讨了。

  《御手洗浊的流浪》读后感(四):我想看的不是解密刘谦魔术(还是带董卿版),是“推理”小说

  那些扯谈到吐血的杀人动机不提也罢。几乎所有的诡计都不像是为了犯罪,而是为了表演。为什么需要诡计,为什么需要制造“不可能犯罪”,当然是为了逃避制裁,所以归根结底所有的诡计都应当有严格的目的性:成功犯罪的同时,制造不在场证明并/活嫁祸给其他人/因素——即准备另一个可信的犯罪解释(即使是在“不可能”的背后)。

  而为了“不可能”而“不可能”的诡计都不过是魔术表演罢了(顺便附加廉价解密快感)。至于漏洞遍地却一笔带过的诡计,就更不过是带了董卿的刘谦而已。熊猫虽然不满于推理界的媚俗趋势,但是若说追求悬疑惊悚或者其他商业娱乐因素的读者不是真正的推理迷;只注重奇特诡计而完全不在意其严谨性与推理过程的读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寻求猎奇刺激罢了。

  熊猫意识到推理小说是一种艺术,但并不明白诡计本身还只是一段最基本的旋律素材。绫辻行人在十角馆里提出的一个观点是很对的,没有预先设计完美的诡计,完美的犯罪必须在施行中不断根据意外进行变化。有些诡计不必说有意外,就算完全实施了还是一堆漏洞,那不论其想象力有多丰富有多猎奇,仍然是烂诡计。

  (这到让我想起福尔摩斯说的,越是“奇案”越是会露出大的马脚,反倒是大街上稀松平常的案件难以侦破。犯罪现场越是诡异,留给侦探的线索就越大。如果是因为意外不得不如此还情有可原,但如果是计划成那样就只能说犯罪者脑抽了。)

  而推理小说艺术的织体更为复杂,除了“意外”对诡计本身无可避免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推理与诡计之间的美妙互动。犯罪者必须应对每一个意外对诡计进行变奏,而推理者则回应犯罪者的变奏中给出的线索不断进行演绎,如此不断反复,由最初的简单主题(诡计),演化出无数不同的可能性层面,最后达到高潮(真相/解密)。

  其中推理的过程是否严谨,正如乐团水平至于乐曲。再伟大的作品由垃圾乐队演奏仍然无法聆听;再精妙的诡计没有出色的展开与推理过程还是一文不值。因为只有诡计的话,连小说都算不上。

  许多推理小说更让人不愉快的并非诡计不够高明,而是推理过程不够完美。作者作为知情者很难完全模仿不知情者的思维模式。并且,作者为侦探以及读者一步一步提供的线索,究竟能不能聚合成严谨的逻辑之路,通往最后的真相,这比设计一个高明的诡计更困难。因为这个世界是无比多样的,凭着部分的线索所能演绎出可行的“真相”太多了。没有对推理的精密考虑,就玩什么“挑战读者”,实在是哪一无的行为

  (前几天我读了霍克的《不可能犯罪诊断书》,虽然许多诡计不怎么样,想象力远不如熊猫,有几篇的推理也并不够严谨,但是有好几次,霍桑医生都凭借部分的线索推断出了数种完全可能的犯罪方案,然后再随着不断寻找到新的证据推翻/确证某些推理,甚至做出全新的推理。而不是和罪犯如此心有灵犀,甚至不需要什么线索就能一下子“想象”出复杂的不可能诡计。

  而这位御手洗浊凭借什么能够推理呢,我几乎没有看到任何逻辑(漏洞太多了),也没有看到多少线索——倒不如说他能够迫不及待地为我们解密,只是因为他就是设计了诡计的作者嘛。

  不过最后一篇的确在推理方面有所加强,也设计了许多可能性空间,可是却变成了纯粹的理论阐述,而完全无法成为合格的小说。前期的空想推理和真正的事实之间仍然有很大的裂缝。归根结底,不注重证据和动机,而只关心诡计,是一个错误思路吧。

  至于纯粹文学方面的问题,诸如文笔啦,人物塑造啦,节奏安排啦也不赘言,毕竟他自己信奉的是只要有好诡计就足够原则。只是容我吐槽一句,既然小说背景安排在日本,能不能给点语感,别让日本人说“他妈的”呀……= =

  《御手洗浊的流浪》读后感(五):脚踏实地乃正途

  在关注本土推理后,熊猫先生的大名一直如雷贯耳。后来,就去寻找了《瞬移魔法》,看了之后,就感觉到作者有一种对于诡计的执拗追求。经过《岛田流》《二律背反》《御手洗浊的流浪》的连番洗礼后,我又意识到作者其实更看重的是像世人展示其能构思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强大诡计的智商与才能。他写的本不是为了推理,更是一种病态的诡计追求,对他来说,一切诡计外的皆是虚幻,唯有诡计才是本真,才是能够证明其价值所在之物。

  而代价呢?就是人性的沦陷了,在他的作品里,信仰是极常见的动机,尤其是对于本格的信仰——这其实是作者的态度了,但也使得其文中的社会过于病态了。我甚至怀疑,熊猫先生是否由于为了使用某诡计而强行塑造了书中人物的价值观以致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我在《二律背反》里看到的。

  《岛田流》是作者作品里我唯一能产生认同的。他的动机依然扯,但我欣赏它诡计的独到之处。而本作的几篇却有些令我失望

  作者在《二律背反》中说,他的《二十角馆》提出来一种制造无头尸的理由,我觉得并不合适。的确,凶手或许为了掩盖某物毁去死者的头颅,但是本文中无头尸的根本缘由还是来自于我不认可的不合理的自杀。

  而关于两位死者谁自杀谁他杀,我并未觉得震撼,震撼这种东西不是流于表面的。而这死亡方式替换的诡计,我也猜到了。

  只是后来御手洗浊的推理未免啼笑皆非了。首先几面镜子并不能使蜡烛光变两,这是伪科学。其次,那个用镜子加强光亮的主角不是贝多芬,而是爱迪生。最后,这个故事其实是瞎掰出来的。御手洗浊以此解释凶手的行为可谓大错特错。

  《瞬移魔法》追求猎奇到了极致,谜面确实不可思议。但其本身就有诸多的不合理,客观条件已然亿万挑一,更何况还要加上各种主观条件的考量。当然,或许有人说只要理论可行即可。但我认为这还是要有个度的把握的,就如麻耶雄嵩某部作品的伪解答若是当做了真解,我不敢相信有多少人会撕书。而且连体人这个算得上冷僻的知识之前没有点出,也是公平性上的不足

  《消失的诡计不见了》这一篇较为平庸,除开最后无厘头毫无道理的神展开,一切都应该能看出来,毕竟只是老梗之集合罢了。

  《人体博物馆》不喜,不多说,参考《瞬移魔法》

  《世俗边缘》有空再写吧。

别说我敷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