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10篇

2018-01-06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10篇

  《穿条纹衣服男孩》是一本由[爱尔兰] 约翰·伯恩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一):真正的高贵灵魂

  是先看过电影,然后深深记住了这个故事。电影里那种残酷悲伤氛围,让人久久没有办法呼吸。偶然间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再重温这个让人伤心绝望的故事?

  当你已经知道残酷的结尾,还要从头,一字一句,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去感受这个会痛的故事,会不会太残忍,会不会太悲伤?

  终究还是打开了这本书,电影的影像虽然先入为主,但是书中对布鲁诺心理的描写更加细微、具体。原先只知道他是个简单小男孩,有好奇心,有爱心。看了书,才知道他心中对父亲的敬畏,对周围人不用的解读视角。作为一个九岁的小男孩,他就有了自己的判断,父亲那样待人友善的人,是值得敬爱的,科勒特中尉虽然讨母亲姐姐喜欢,但是完全尊重其他人,还伤害好人,这是让人讨厌的。而当过医生的帕维尔,他帮助了自己,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心里烦躁生气却无法为他做些什么。

  最重要的依然是他和穿条纹的男孩的故事,他们的友情来自于同样的孤独。谁说九岁的男孩子就只知道贪玩和淘气?他们也有着让人刮目相看想法。布鲁诺有自己的判断,亲近善良友好,排斥残暴无知,并且还对坐在铁丝网对面的小男孩保有着同情和爱护之心。穿条纹衣服的犹太男孩希姆尔小小年纪就能够接受现实,在大孩子们欺凌之下长大的他并没有变成懦弱封闭的人,他依然愿意结交一个聊得来的新朋友珍惜隔着铁丝网的友谊。两个人都珍惜这段交流相处机会

  即使他们的友情在面对考验的时候——希姆尔来布鲁诺家里洗杯子,布鲁诺心疼他,一定要他吃点东西,但是刚吃完却被科勒特中尉发现了,面对这个凶恶的男人,可怜的希姆尔说是布鲁诺给他的,但是在科勒特中尉的强势压迫之下,布鲁诺脱口而出的却是“我不认识他”,然后逃了出去。于是等待着希姆尔的时更多的虐待和伤害。看到这里我几乎要哭出来,因为我立刻想到了《追风筝的人》里面那个被阿米尔背叛的哈桑。哈桑为了阿米尔被凌辱,阿米尔却不敢站出来解救他,而心中的愧疚却导致了更无情的举措,他栽赃哈桑偷东西,迫使他离开了自己的家。而这一段背叛最终成了永久不可弥补的遗憾

  有什么能够比得不到所爱之人的支持与信赖被辜负更痛苦呢?幸运的是,两天的等待之后,希姆尔再次出现了,带着被虐打的累累伤痕,来到了他们的友谊之地。“你原谅我吗?”“是的,我们是朋友”。是多么高贵的灵魂才能主动承认自己的懦弱并为之羞耻,又是怎样伟大心灵能够对背叛以及随之而来的伤害做出这样的原谅?

  法西斯分子说他们是最高贵的人种。可是残害贬低其他人如何能够让主体变得伟大,只能显示其在精神美德上的无力及丑恶

  真正的高贵是纯粹的心灵,对美好的敬爱,对弱者的同情与爱护,对朋友的真心和谅解。真正高贵的灵魂,愈是在惨淡的境况下,愈是能够显现出震慑人心力量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二):每个人都忍受不了孤独,但他选择天真

  由于“元首的问题”,他们一家人从柏林那个充满快乐好多朋友的地方搬到这个孤寂的“一起出去”营地。在这里,也有好多人,他们穿着条纹衣服,但是他们在铁丝网的另一端他们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除此,这里还有好多威武的士兵,但是他们咄咄逼人他们只相信希特勒。在这里,甚至远离了最喜爱的祖母和祖父。所以,他们好孤独。

  为此

  父亲虽然一天天地受到元首的厚望,但内容不免彷徨,士兵们并不喜欢他,他也很难受

  母亲只能喝酒麻醉自己,消磨时间。唯一的朋友科特勒军官还被调走。所以,母亲终于提出了回柏林的决定,逃离那该死的任务

  姐姐格蕾特尔更是乏味,看看报纸逗逗玩具娃娃,有时还去骚扰弟弟,纯粹无聊所致。独孤,没有朋友,好辛苦

  布鲁诺是天真是特别的。他也有自己的玩伴,都也在柏林。在这里,他很孤独。可是,他带着自己天真的心灵去冒险,去交朋友。天真自由时代啊!“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希姆尔”他紧紧地握住瘦小男孩的手。希姆尔还没来得及回应,门关上了,黑暗的邪恶的门。

  其实,友谊不是这么简答的事情吗?交流,有共同的话题,一起玩,一起分享开心地和烦恼的,一起分享东西吃,还管什么现实条例什么戒心!

  可我冷静后细想,如果布鲁诺知道他们是他们国家的“敌人”,他们是被屠杀的对象,铁丝网的另一端是绝对的禁地,他还会和他做朋友吗?

  “不会在现在的时代重演”作者的最后一句话或许暗示了我们。也许我们长大了,也许这个时代真的不天真了..........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三):不要再重演

  在县图书馆借了这本书,花了一个小时左右就读完了。我看的是第一版,因为没见过其他版本,无从比较,但是觉得但是这本书拿在手里就很有感觉,书不是太大,纸张较厚,一本204页的书的厚度就有1.5cm。故事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是灰暗的,从布鲁诺发现要搬离柏林的五层房子起,书中就一直弥漫着淡淡的灰色气氛

  读这本书前就听说过结局,知道布鲁诺最后死亡的大概经过。从第16章开始,我就有了一点预感,觉得结局快了,开始把心绷紧。从这里一直到第19章“第二天发生的事情”,我都是带着心里惶惶的感觉,一口气读下来的,一直到我和两个男孩一起,感受着突然的黑暗,想象着接下来的事……

  等读到“最后的故事”,我终于couldn't help crying了。这是以那个凄惶的战争年代背景的,结局最惨的当然不是这些人中的哪一个,但这整个故事,却也只有在那个悲惨的战争年代才会发生。

  读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过,为什么布鲁诺没有让希姆尔从铁丝网的缺口中钻出来,把他藏起来或是带着他一起逃跑。当然,单纯的布鲁诺对纳粹与犹太人的事情并不了解,他也没有去想那么多,相对于他,饱经苦难的希姆尔尽管同为九岁,却要成熟太多了。当然他们很可能逃不到哪里去,只是,如果他们能有机会,抱着冒险者的精神,为自由而争,也许我的心情也不会那么压抑

  我最后的感觉便是,这书中果然没什么太单纯的好与坏,一切都只是那个特定背景下的特定产物。而我们今天的人,只希望这些事“不会在现在的年代重演”。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四):爱孩子的视角

  关于书中的内容,就不多说了。这本书很简洁,很孩子。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是他让我重申我的视角。

  书中我最爱的片段是两个男孩关于生活对话。希姆尔和其他犹太人被虐待 ,希姆尔向布鲁诺讲述他不幸生活。可布鲁诺总是觉得希姆尔的生活只是奇特些罢了,他想不到那是多么的非人的生活。他换上囚衣,赤着脚,去集中营探险。他丝毫没有感到那是多么的恐怖,他只是觉得有些刺激。他和他最好的朋友——希姆尔,去做他最爱的事——探险,同时还可以帮助希姆尔找他的父亲。

  多美妙的生活啊!

  多恐怖的经历啊!

  格雷特尔和科威特中尉以及所有的成人,他们对待这个事情和这个世界看法就与上大相径庭了吧。

  我们难免也会这样。

  我爱那个“不会在现在的年代重演”。它便是一颗定心丸。我们虽稳定下来,但也有那么些可能。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五):死亡不是悲伤

  壹: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点一点被时间磨平了棱角,开始学会用厚厚的被子包裹自己,拒绝接触这个冰冷的世界。。。。

  我羡慕布鲁诺那样的孩子,可以用最纯净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孩子总要长大,长大的过程就是被这个世界污染的过程:12岁的格勒特尔已经知道了犹太是这个世界上劣等的民族;19岁的科特勒中尉已经把犹太人不当做人看待;成家的妈妈认为老公当兵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而父亲,更是对元首惟命是从。年龄越大,心里就变得越世俗,被这个世界污染的就越深重。

  只有在布鲁诺看来:格勒特尔是无可救药的孩子,科特勒上尉最令人讨厌,而元首,则是最最让人讨厌的人!直到最后,年幼的布鲁诺握着最好的朋友的手走进奥斯维辛的毒气室,他都一直在用一颗干净的心看待世界。

  现在,我们之中又有几人能那样看待世界呢?一部分人,为人做事都有着极强的目的性,为了达到某一个结果,不惜使出任何手段,牺牲任何东西;另一部分人,一刻不停地强迫自己去适应世界,适应任何得失,适应任何人任何事,最终被时间磨平了棱角,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还有的人,天天浑浑噩噩不知做什么,只是为了把日子一天一天的昏过去,在他们眼睛里,世界多半只是黑白了。

  这个世界上真正值得悲伤的不是死亡,而是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

  如果我,可以在我看透世界的丑陋之前,离开这个世界;如果我,在死之前的最后一秒牵着的手,属于我最好的朋友;如果我,这辈子尽管短暂,但是留下的记忆都是干净美好的。我宁愿像布鲁诺一样,在九岁就死去。

  在认为世界还是很美好的时候,就死去,未尝不是好结局。

  在小说里,最幸福的人就是布鲁诺。他虽然死在毒气室,但是他在死前并没有痛苦,相反,他握紧最好的朋友的手,感到无限的幸福和快乐。姐姐格雷特尔并不快乐:她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泣,因为太想念布鲁诺了;妈妈更不快乐,她在十分讨厌的奥斯维辛又住了几个月,等待布鲁诺的消息,最后不得不回家;受到最大打击的是父亲,他常常坐倒在布鲁诺坐的那个地方,孤独的他无异于任何一个悲伤的父亲,尽管,是他亲自下令将自己的儿子杀害。。。。。。

  越长大越孤单。因为长大的我们不仅要一点一点看透世界的黑暗,还要不断去接受身边的人的离开。甚至有些人,是因为自己的自私错误离开。死了的人喝了孟婆汤,忘记了前世的纠葛,而活着的人却只有一遍又一遍的被折磨,每一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死者的身影总会相伴左右,不断斥责。

  很多书评,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让人们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仍然看到温暖和希望。可是我却觉得,他们忽略了,那些温暖和希望只存在于最单纯可爱的孩子眼中。我们这些早已被肮脏的社会污染的不成样子的人,早就感觉不到世界的温存和美好了!剩下的,只有一遍又一遍被折磨,接受折磨,忍受折磨。回不去了,你我,都不配了。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六):不敢再次思考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是晚上11点,当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因为已经到了我睡觉的时间。然而,到了半夜,偶然醒来的时候,再次回想起这个故事,却残酷得让我不敢再去深入的想象。

  我想,在这个故事中,在精神上最受折磨的莫过于布鲁诺的父亲,他一直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心中所谓的“信仰”,然而,正是这信仰把他逼入了人生最痛苦的境地——将自己的儿子推向死亡。我无法想象,这种感受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奈。其实,在我看来,也许在布鲁诺父亲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那种信仰已经产生了动摇。只是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比如,来自自己父亲影响下的那种对国家的坚信不渝,深深的影响了他。使他不敢去质疑自己的行为,面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现实。他从来不向自己的孩子谈工作,在布鲁诺的多次追问下,也不肯向他陈述在铁丝网那边的故事。其实,他已经感受到了他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一种多大的罪恶。正是这逃避和对祖国或者说领导人的“愚忠”,将自己的儿子间接的推向了刑场。

  在布鲁诺和施穆尔的关系上,仿佛有一些《追风筝的人》里面的影子。而与之不同的是,那个由于怯懦而背叛了朋友,但深深自责的布鲁诺,却付出生命代价。由于只读了一次,其中有许多细节还没有深深的琢磨。然而,在深夜中,再次回想其中的情节时,却感到深深的害怕。我不能确定,施穆尔让布鲁诺穿上条纹睡衣,走向铁丝网的另一边时,到底是出于怎样的目的。真的是单纯的因为两个小伙伴离别而一起玩耍,还是由于想让布鲁诺帮他找爸爸,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虽然施穆尔年龄不大,但是从他的各种行为来看,他已经深深的知道,穿上条纹睡衣的人将会在铁丝网的那边受到什么样的待遇。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他一家人都被关了起来,他为什么要像在铁丝网另一边的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九岁小孩求助。在集中营生活了这么久的他,到底知不知道当所有人都列队走向一个密闭的空间的时候,他们将会面临的是怎样的一种命运。所有的一切都禁不起深入揣摩,因为那思考,会让人恐惧。有的时候,或许人不应该思考得太明白、太清楚、太深入,才能过得比较幸福。

  作者在故事的最后说,这种故事不会再发生。然而,只是“时过境迁”,就不会有“集中营”,就不会有“压迫”了么?这答案我们心知肚明,或许是有形的,或许是无形的,它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之中。或许,我们只有想布鲁诺一样的单纯,以自己的世界去看其他所有的一切,才能够比较幸福吧~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七):孩子眼中的战争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主角布鲁诺,让我回忆起童年。我从小住在军队大院里,院里和我一样大的基本都是男孩,所以每到周五晚上都会有几个组织者挨家挨户的去叫人,凑齐十几个人就开始玩捉迷藏,现在想起来脸上还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小时候的我,毕竟是男孩,淘气是很正常的事情。记得每次犯错误,家人总是说:“小屁孩,不知道天高地厚!”

  布鲁诺也是这样,因为是孩子,所以对战争是没有任何理解的,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对这个国家人民的伤害。离开柏林之后,搬进新家,因为发音不准,他称呼这个地方叫“一起出去”,其实就是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很巧合的说出了被关押在里面犹太人的想法和心声。布鲁诺喜欢探险,男孩的淘气可能就是因为这条路没有走过,或者家人的一句:“不要去那个地方玩”,而产生好奇。布鲁诺也不例外,来到新家他第一个打算就是探险,把新家的周围环境都先观察一边,可他发现并没有他想的那么好,周围除了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几个房子,别的几乎什么都没有,没有小朋友、邻居、花店、咖啡店等等。毕竟这些在柏林的时候都有,失望涌上了心头,他前几天会哭闹着要回柏林。直到他发现在铁丝网里面有好多穿条纹衣服的人,而且里面还有很多和他一样大的小朋友,也就是后来他结交到的新朋友希姆尔,是个犹太小孩。很巧合的是他们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虽然同岁,但是他们的经历是完全不同的,刚开始俩人会因为自己的观点和对方争吵,比如对士兵的理解,希姆尔见到穿军装的人就会感到害怕,浑身颤抖,因为在铁丝网那边也就是希姆尔住的集中营里有好多士兵,而且每天都会命令他们做一些事情,甚至是欺负、虐待他们,也是因为这些士兵才被迫的住在这里。而布鲁诺则相反,爸爸是名军官,笔挺的军装穿在身上格外的威严,心里自然而然产生了以后要当一名军官的理想。

  但这些矛盾并不能阻止两个心灵纯洁的孩子走到一起,他们成为了好朋友,甚至在布鲁诺心里希姆尔要比他在柏林的朋友还重要。每天下午布鲁诺上完课都会准时去找希姆尔,带面包、巧克力和他聊天,希姆尔也是乐此不疲,很享受和布鲁诺在一起时候的快乐时光。直到有一天,这种安逸被打破,故事也发生了360度大扭转,布鲁诺要回柏林,希姆尔眼睛含着泪水,原因很简单:一是要失去一个知心的朋友布鲁诺,二是爸爸被士兵带走之后就没有回来。俩人商量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就是希姆尔找来条纹衣服,让布鲁诺到铁丝网这边帮他找爸爸,布鲁诺也是因为对那边的好奇,很乐意到那边去看看,把这大胆的决定称为探险。可到了铁丝网那边,并没有布鲁诺想的那么美好,出于为朋友希姆尔找爸爸的要求,并没有及时的回去,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当天正好是集中营下达屠杀犹太人命令的日子。

  战争是如此冷酷无情,可这些孩子却给战争增添了几分人间温暖。如果没有战争也许他们俩会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布鲁诺会邀请希姆尔来柏林,而希姆尔也会带他到自己的家中看看。

  这种单纯简单的友谊只会发生在孩子身上。

  “我喜欢它的发音。希姆尔。就像一阵风吹过。”“是的,我想我也喜欢你的名字。布鲁诺,就像有个人抱着自己取暖。”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八):战争的牺牲品——评《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一看书名以为是清新治愈的小说,没想到揭露的竟然是这么惨烈的纳粹暴行,一开始还能从孩子纯真无暇的眼睛里看到一个有趣的世界,然而故事却渐渐显现出它蕴含的残酷的主题。当我们已猜到作者暗示的悲惨结局时,心中难以平息的压抑和沉重久久萦绕于心不能消散。

  这是一本从孩子的视角来描写二战集中营的暴行的小说,文中并没有出现血腥和残暴的字眼,从文中的细枝末节却能深深地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怖和阴冷。

  两个同一天出生的男孩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因为战争他们相遇,成为了好朋友,彼此谈着他们各自的生活和眼前的世界。故事在平静中渐渐推向高潮。为了帮助犹太男孩希姆尔寻找父亲,布鲁诺从松动的铁丝网下爬进了集中营,和希姆尔手牵手永远的在一起,然而等待他们的是可怕的命运。

  布鲁诺总是错误地把奥斯维辛集中营叫做一起出去,其实这正是无数关押在这里的犹太人的共同的渴望,或者说是所有被卷入这场战争的人的愿望,能从这场残酷,恐怖的梦中一起逃出去。

  当从柏林搬到奥斯维辛,布鲁诺打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个新家,这里空旷荒凉,只有无尽的孤独笼罩着他。后来他认识了穿条纹衣服的犹太男孩希姆尔。孩子间纯真的友谊和美丽的心灵在残酷的战争和泯灭的人性中弥足珍贵,这种强烈的对比更让人震撼,我们无法不被骇人的历史真相所刺痛。

  在被战争和屠杀的笼罩的历史中。布鲁诺和希姆尔两个单纯善良的孩子丝毫没有受到欲望与仇恨的玷污,他们是这场充斥着罪恶与鲜血的战争的牺牲品。然而故事中所有的人又何尝不是受到战争的荼毒。他们或因此终结生命,或因此受到精神的毒害与煎熬。科特勒中尉虽然年纪轻轻,举止言行却粗暴残忍,刚愎自用。而布鲁诺的姐姐只有十二岁,却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纳粹思想的影响,说出“犹太人不是人”这种话,布鲁诺的父亲莱夫作为这场战争的参与者,却同时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他亲手将自己的儿子送上了死亡之路,内心所受的痛苦和煎熬是难以想象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是悲剧的受害者,看上去,大家都很悲伤,可是,到底谁才是造成悲剧的那个人?我们身处于悲剧之中,到了最后,却找不到作恶的那个人。因为真正的罪恶之手是战争。

  残酷的是两个无辜、善良、纯洁的小孩被放到这残忍、肮脏的舞台中央,最后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两个孩子,穿着一样的条纹衣服,走向未知却恐怖的远方。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悲剧。  

  然而与其诅咒黑暗,不如传递光明。对战争进行反思,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从这个故事我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非人道的一面,也看到人性中最纯真善良的一面。布鲁诺和希姆尔的故事不仅属于那个年代的人,更属于现在远离战争的我们,我们不断地讲述这个故事背后的沉重历史真相,将对历史的反思传递下去。唯有如此,这样的事情才不会再重演,不会在现在的年代重演。

  在为战争的残酷倍感压抑的同时,值得欣慰的是两个孩子的友谊一直闪耀着美好的光辉。 我始终不能忘记的,是两个孩子最初的对话:“我喜欢它的发音。希姆尔。就像一阵风吹过。”“是的,我想我也喜欢你的名字。布鲁诺,就像有个人抱着自己取暖。”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九):孩子和我们

  二十世纪是进步与落后交织的时代。当一批批犹太人被送上集中营的火车时,人类文明历史上一段惨痛的记忆,便注定难以逃脱。

  当这一切透过孩子的眼睛,在那天真而又严肃的话语,在那透过铁丝网的友谊。心稍稍偏安。

  孩子对世界的不解,似乎是自古就存在了。而这一切在布鲁诺看来便是:为什么要搬家?为什么“一起出去”的人都穿着条纹衣服,为什么我们不能和他们一起玩?他甚至认为父亲是被“炎首”惩罚了,才来到这鬼地方。一个个天真的问话,对于旁观者的我们来说,却字字是赤裸裸的讽刺。要如何告诉他,在他心中伟大的父亲,受到元首器重,当上司令官,却是为了把一批批犹太人送进毒气室。要如何告诉他,在那段时期,那些穿着条纹衣服的人就意味着“狗彘不如”,任人践踏。要如何告诉他,本应该平等的生命和人性,在时代的阴影下已经扭曲了本来的面目。这个世界已不是他,这个九岁孩子所能理解,所能接受的。

  当故事的结局,真正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呆坐在铁丝网边的父亲,这个把一批批犹太人送进毒气室的司令官,陷入久久的沉默。更该沉默的,是自诩成人世界的我们。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十):残忍的惩罚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已经超过六十年。当年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是人类史上最残酷的事件。这六十年间,关于这起屠杀事件的作品从来没有间断过,为的是实践犹太人“永不遗忘”的承诺,让所有人都铭记这段往事,也是为了以这种方式,来报复和惩罚德国纳粹、和当时能够、却没有伸出援手的人。以报复和惩罚的角度来看,《穿条纹衣的男孩》是其中最残酷的作品之一。

  《穿条纹衣的男孩》是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的作品,推出后获得许多文学奖项,同名电影由英国导演马克-赫曼执导,内容大致忠于原著。《穿条纹衣的男孩》的篇幅很短,属于中篇小说,故事内容也不复杂,讲述一个九岁男孩在二次大战时,与家人一起从柏林搬到波兰的短暂经历。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用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的眼睛来看人类史上最恐怖的一段时期,一切在这个孩子眼中只都是单纯的、无害的,这种单纯却把对人世的讽刺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当男孩的天真善良像一阵暖风吹拂,让故事散发微弱但暖和的热力时,作者却在结尾处,用一把利刃,狠狠地插进了读者的心窝里。这种铺陈和转折的写作功力,让人钦佩;故事的讽刺与悲剧色彩,让人鼻酸;然而,当惩罚走到这个地步,也不禁让人低头自问,情何以堪?

  --------------------------------------------------------------------------------------------------

  故事主角是一个九岁的德国男孩,他叫做布鲁诺。布鲁诺不太清楚自己的父亲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只知道领袖很看重父亲,但领袖究竟是什么人,布鲁诺其实也不是很确定。布鲁诺有个大他三岁的姐姐,姐姐常常嘲笑他个子矮,所以布鲁诺很不喜欢她。布鲁诺的母亲是个慈祥的人,但在领袖来家里吃饭后,就不时与父亲发生争吵,布鲁诺当然不明白两人为什么而争吵。

  有一天,母亲突然告诉布鲁诺,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全家必须搬离柏林。想到要和好朋友们分开,布鲁诺就满心不高兴,然而一向疼爱自己的母亲,却完全不容许自己争辩。于是布鲁诺就和家人,以及多年在家中服务的女佣去到新家。布鲁诺和姐姐都不喜欢这个新家,布鲁诺觉得一定是父亲犯了错误,才会被领袖派到这个地方,布鲁诺希望父亲能去向领袖好好地道歉,然后全家就又可以回柏林。

  布鲁诺的房间在二楼,从窗户看出去,可以看到一旁以铁丝网围着的地方,里头有好些个平房。布鲁诺觉得那里头的“现代风格”建筑很丑,住在里面的那些穿着条纹衣服的人,大概是在那里养鸡、养鸭吧。

  布鲁诺家里除了原来的那个女佣外,还请了一个当地的老头在厨房帮忙洗菜等杂事。布鲁诺的父亲觉得付给女佣的薪资太高,对老头的态度也非常严厉。但布鲁诺很喜欢这个女佣,觉得她就像家里的一份子,当布鲁诺忍不住抱怨父亲搬来此地的决定时,女佣要布鲁诺决不能在别人面前这样说,还说布鲁诺的父亲能给她这份工作,她充满感激。至于那个老头,有一次布鲁诺从秋千上摔下来,老头帮他消毒和包扎时,告诉布鲁诺,他在当地原来是一个医生。布鲁诺将这件事告诉随后进门的母亲时,母亲竟然立刻赶他上楼,还低声地交代老头,要对父亲说是母亲自己为布鲁诺包扎的。布鲁诺因此对母亲有些不高兴。

  布鲁诺在新家完全没有同年龄的玩伴,他又不愿意和姐姐在一起。于是布鲁诺决定独自离家去玩“探险游戏”。布鲁诺沿着家边上的铁丝网往前走,远远就看到一个身影在铁丝网的另一头。等到走近后,才看出来那是一个穿着条纹衣服的男孩。就这样,两人开始自我介绍。男孩和布鲁诺的出生年月日相同,出生在波兰,会说德语和波兰语。男孩也不太清楚自己身处的铁丝网内是个什么地方,只知道祖父母到此没多久后就死了。男孩长的很瘦小、手脚很脏,除了衣裤外,没有穿鞋子和袜子。不过布鲁诺告诉男孩,他在家里偷看过父亲和同僚共同观赏的一部影片,说铁丝网里头是一个休闲农场,有各种休闲设施和餐厅。男孩很讶异,自己竟然没有在里头发现过这样的地方。

  布鲁诺和男孩成为好朋友,由于父亲交代过不准靠近铁丝网,布鲁诺总是偷偷地溜去老地方见男孩。应男孩的要求,布鲁诺每次都会带上一些食物,并带着棋盘等玩意儿。不过男孩不能陪布鲁诺太长时间,常常必须赶忙拿着工具或推车离开,还要小心不让别人发现了自己的身影。

  有一天,男孩出现时脸上带着伤,布鲁诺问他怎么了,男孩只是说是被打的。比起脸上的伤,男孩更担心自己的父亲。男孩的父亲和一群人在前一天去工作后,至今还没有回来。布鲁诺很同情男孩,很想帮他找到父亲。就在此时,布鲁诺发现铁丝网下的沙土很松软,也许可以挖个小沟爬进去。男孩听到布鲁诺的建议时,第一个反应是他可以出去到布鲁诺那里,不过想想布鲁诺说的是,他出去没什么意义,父亲又不在那头。于是两人约定好,隔天布鲁诺带个挖土的工具,男孩则是带一套相同的条纹衣服,好让布鲁诺混进铁丝网中,帮男孩找父亲。

  隔天,男孩在身上穿上两件条纹衣服和裤子,来到老地方后,一边脱下一套,一边看着布鲁诺用带来的铲子挖小沟。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布鲁诺的打扮和男孩一模一样,一头茂密的头发也用条纹帽子遮在里头,两人这就出发到各个房舍中找男孩的父亲。铁丝网里头的景象让布鲁诺有点害怕,平房里挤满了人,每个人都穿着条纹衣服、头发剃光、身形瘦弱、眼神呆滞。布鲁诺想回家了,但是又想到自己承诺过男孩要帮他找到父亲的,只好咬牙继续前进。

  两人找了几间平房都没找到男孩的父亲,就在这个时候,一声哨声响起。男孩让布鲁诺别怕,他们这里常常会像这样集合大家。于是两人就挤在人群中,被人群挤着向前走,并进到一个屋子里头。布鲁诺和男孩紧紧牵着手,困惑地听着脱衣服的指示。幸好有人说了“只是洗澡”,两人才放心地跟着把衣服脱下来。就这样,布鲁诺的父母再也没有找到儿子,唯一指出布鲁诺可能下落的,是他遗留在铁丝网旁的衣物。

  --------------------------------------------------------------------------------------------------

  这是一个让人非常难过的故事,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眼里所见的都是纯真,他喜欢女佣,因为女佣对他很好;他尊敬在家里厨房打下手的老头,因为老头是个医生,还帮自己包扎。他不懂什么阶级、种族问题,只知道对他好的人就是好人,欺负他的就是坏人。但这样的孩子却在故事的最后为大人的罪恶付出代价。而作为读者,我们却不能单纯地同情布鲁诺,因为作者叩问着我们的良心,铁丝网里的男孩何罪之有?若说布鲁诺值得同情,铁丝网里那个男孩不是更值得同情?毕竟布鲁诺的父亲有罪,他的民族有罪,但男孩却是全然的受害者。

  但事实是,我们同情布鲁诺更多些,不是因为铁丝网里的男孩做错什么,而是因为故事是以布鲁诺为主角,我们更了解布鲁诺,和他的距离更近一些。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作者希望唤起“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情绪,而他做得非常成功,没什么比知道自己犯的错,会报应在孩子身上,更能遏阻罪恶的再次发生,和对犯下的罪行感到后悔的。但是,当惩罚走到这一步,会不会走得太远了?

  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绝对是难以原谅的。试想如果是自己的父母、孩子、兄弟、亲人,统统被送进毒气室,像牲畜一般地处死,之前被剥除了所有衣物与饰品,之后则被扔进焚化炉,烧得尸骨无存,我想谁也无法轻易地放下心中的仇恨,就是将这些纳粹碎尸万段,也无法缓解心中的仇恨。但是,德国人到底要为这些罪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有解脱的一天?

  在过去六十年间,无数作品不断地谴责纳粹罪行,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世人这段血泪历史,也一次又一次地惩罚着德国人的良心。然而将惩罚延伸到下一代,将无辜的孩子放在文字间、荧幕上,用这个无辜孩子的死亡,用隐含的“活该、报应”概念来惩罚大人的错误,是极为残忍的做法。就像年幼受害人的父母走到杀人犯面前说,你的幼子也会不得好死,虽然只是止于嘴上说说的程度,但还是让人觉得过于残忍、有失公道。

  就像之前说的,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是难以原谅的,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很好的小说,但是我还是希望,不要再看到这种形式的作品,毕竟让人们适应这种“父债子还”的道德观,达到的效用也许是警惕,但也可能是冤冤相报。处死一个杀人犯可能是公平的,但是在死刑之外,还对其加上祸及子女的精神虐待,就超出公平的范围。当然,我必须承认,如果我是一个犹太人,我对公平与否的看法一定不同于现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