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笑忘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笑忘书》读后感10篇

2018-01-06 21: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笑忘书》读后感10篇

  《笑忘书》是一本由梁左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笑忘书》读后感(一):笑忘书

  这是由王朔主编纪念梁左的文集,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短篇小说、若干随笔以及亲友大腕们的回忆文字。对我们80后而言,印象最深的梁左作品莫过于《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以及那几个脍炙人口的相声,而他隐身在作品以及作品捧红的大腕们的光环之下。翻阅本书才知道他还写过小说,虽然只有短短的四篇却充满想象力,有王朔、刘震云的感觉,如刘所言,梁左最好的小说在天堂。第二部分是梁的随笔以及一些报刊杂志的约稿(类似于现在的专栏),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梁对人生、对生活、对喜剧、对相声的理解,也有创作中难言的痛苦,喜剧作家必然是“痛并快乐着”的,一方面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又敏锐无比,能从中提炼出幽默的因子,另一方面当创作陷入困境时又是孤独的。如我们所知,梁左对喜剧的偏爱与专注对90年代相声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英达合作的《我爱我家》更是开创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先河,同时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心中最爱的情景喜剧包括《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武林外传》),可惜早逝啊!

  《笑忘书》读后感(二):健忘也会笑

  这一本已经是再版,初版是二〇〇二年,十年后再版。

  作者以写相声和剧本成名。相声这门艺术早已不红,有多少人看过八九十年代的相声啊,陈佩斯姜昆恐怕在年轻人之中已经没几个认识的了。电视剧倒是让他稍微出名了一点,但还不及他的弟弟获得的名声大。幕后总是没有幕前得到的益处大,春晚过后,明星们都火了,导演有谁认识?哈文进入大众视野也只是因为李咏而已,说到底还是幕前的影响力大。

  他写的小说、随笔、剧本等,基本都没怎么出过书,十数年来只是出过几本相声集。在他过世后,亲戚朋友们特别是王朔等几位名人,张罗着把他的作品翻出来出本书。

  书里收录了他的几部中短篇小说,一系列随笔,还有两个剧本。在书里还有一个很大的篇幅是众名人为本书写的一些序言、回忆之类的文章,包括王朔、刘震云、马未都、姜昆、英达、梁天,牵出来就能直接打腰封上了。幸好这书没有腰封,外包装是草皮硬纸,挺厚实的。

  斯人已逝,书里的悼念文章也一再提及这事,这会让人不好对这书作出差评,毕竟对死人大家不好再说些什么,人已经不在了,想看他的文字已经不再可能了,现在整理出版你难道还嫌写得不好吗?不过这也只是一个伪命题而已,既然鲁迅的文章有无数人给过差评,说明文艺批评不分死活,你要是认为李白的诗不行照样可以提出来。

  小说和剧本的差别是,后者你不能玩意识流,即使要玩,也只能暴露着玩。虎口遐想,一个著名相声,此次书里也有收录。这个相声讲的是一个人从围栏掉进虎圈里,一时出不来,然后胡思乱想一大堆,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社会百态、人情世故、七情六欲,总之能想到的都想到了。这是很厉害的意识流玩法,但是居然能以相声的形式表达出来。相比之下,其余的小说就没那么灵活生趣了,抛开了幽默讽刺,作者就像无水之余,活不起来。

  作者在随笔里探讨了相声和春晚的一些问题。假如作者还在世,凭其才华,能把相声救起来吗?相声就如收音机,没有画面东西迟早会被有画面的平面媒体淹没。电影电视自然不必说,就连小品、话剧都能轻易赢过相声。你要是没个配图,发点东西都没人看。这就是现实

  而且环境也一直不好,作者也提到了。文艺被国家管得太死太严,除非是小圈子,要是想进大众视野,可以表达的很有限。虽然说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是技术上的,但内容不放开,形式是怎么都不可能创新的了,只能一味的抄袭别家的先进技术。

  不过国家是越来越开明了,如果作者尚在,也一定能有更好的发挥。

  《笑忘书》读后感(三):刘震云:想念梁左(节选自新版《笑忘书》首发式上的讲话)

  “首先还是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能够把梁左的书再版,我觉得梁青儿(注:梁左女儿)是一个“袭击”,我看到她这里写的文章,刚才她的发言,我觉得她在文字上当然非常有才华,比这更重要肯定跟她在美国上学和开卡车有关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她的父亲,和父亲周围的朋友,包括她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和12年之后他的朋友的生活的地方,12年的变化

  我还是想感谢王朔,王朔对于梁左这本书12年前在整理这本书的时候,他做出了朋友应该做的事,也感谢马未都先生当初跟梁左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是两个非常有见识,甚至有些臭味相投的朋友,谢园先生当然跟梁左先生也是特别好的朋友,在《我爱我家》里有非常出色的表演。

  我跟梁左是同学,他是我“师兄”,我们是一个系的,他是77级,我是78级的,我们住一个楼,我们住一层楼,但是呢,在大学的时候,我认识梁左,梁左不认识我,那是因为当时梁左是北大主流社会的人,梁左也好,英达也好,英壮也好,梁欢也好,这在北大是叱咤风云人物,像梁左的话,当时在主办“未名湖”,32楼是中文系男生所在的地方,31楼是女生所在的地方,大家当时都在写作,能不能在“未名湖”上发表,梁左先生他看这个稿子的感觉非常有关系,当时梁左在上大学的时候,他背后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光柱,就是他的母亲,谌容老师,是当时中国最火的作家之一,像她《人到中年》出来,在北大说不说是谌容的小说,说梁左他妈的小说。所以梁左在学校走路确实是目不斜视,我们想跟他说句话,就好象是梁青儿今天来参加这个会,心里紧张,比你还要紧张,我跟他在一起待了三年半,我多少次想鼓起勇气,能跟梁左说句话,但是三年半确实我没有勇气走上前边去。

  我记得梁左,主流社会主要的表现是,我们整天吃食堂,北大的食堂伙食是非常差的,像梁左、陈建功、王小平等人经常能够去北大西南门吧“长征食堂”,能够推杯换盏,而且喝上啤酒,包括像当时英达,英壮,包括梁欢,他们对“长征食堂”非常熟悉,我从来没去过那,这是主流社会之一,他能去那个食堂。食堂最好的菜是溜肝尖,八毛钱一份。这是第一,主流社会能吃上这个菜。第二,他们在学校都在谈恋爱,我觉着英达也谈,英壮也谈,梁欢也谈,梁左也谈,我记得当时跟在梁左身边的姑娘漂亮,而且不只是一个,你应该和我一样为梁左感到自豪,毕业之后,有一次我跟梁左认识了,是通过王朔。王朔在我生命记忆中最宝贵的是,他给我打开了我通往主流社会的钥匙,我通过他认识了像梁左、马未都、英达、谢园,当然有臧天朔,当然还有冯小刚

  梁左身上的话,有旧知识分子和士大夫的一些习性,包括也有知识。我今天必须说,梁左说没有文化害死人,在我们知识分子这个圈子里边,称兄道弟,和江湖上的称兄道弟是不一样的,江湖上是什么,年龄小的跟年龄大的叫做兄,辈分低的要对高的叫兄,比如黄埔军校的必须这么叫。我们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是恰恰相反的,一般老师给学生写信的时候,英达兄,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你看看他们的通信。

  今天我看梁青儿的发言,包括前些天我看她写的序言,就说到一个人在生活中,人多的时候,跟人少的时候一定是不一样的。生活中和工作中的状态也一定是不一样的。当然梁左的话,给中国写过那么多的相声、喜剧,给大家带来那么多的欢乐,他肯定当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有孤寂的时候,生活未必是处处有趣味的,生活也未必处处是有滋有味的,但是梁左在生活中,在跟朋友的相处中,他总是制造那些有滋有味的养分。

  有一段时间,我、王朔、小刚、梁左四个人在一块,我们当时住的都近,围绕在《人民日报》周围,经常晚饭的时候到一些饭馆去吃饭,有梁左在的时候,一定是笑语欢声,梁左不在的时候,我们仨吃的稍微寂寞一些。梁先生热闹是从打电话要吃饭开始,因为你要给他打电话,说今天晚上吃饭,电话他马上就急了,你今天晚上请我吃饭,你下午才告诉我,这个对于你们可能是正常的,但对于我这是非常不合适的,甚至是非常仓促的,因为我的饭局已经排在了一个月之后,都是朋友,你说我是答应你们呢,还是不答应你们,这不是个吃饭的问题,这是个做人的问题,你让我怎么做人。一开始会是小刚在央求他,梁老,你就原谅我们年轻懂事,都是一群没文化的人,你就委屈一下,委屈不了。王朔求他半天,还是越说越来劲,最后电话给我了,我说你爱来不来,但是五分钟第一个到饭馆的一定是梁左,既然你们三求我半天,我就委屈一下,跟你们吃饭。每一道菜都要受到梁左的批评,梁左是名人,服务员都认识梁先生,上一菜,梁先生肘子来了,一猪肘子,他马上急了,你这用词非常不对,应该说梁先生,你点的这个菜的肘子到了。

  转眼12年过去,还是梁青儿刚才说的,他好像还在我们身边。梁左是个作家,他有三方面的创作都为人所知,一个是小说,一个是相声,还有一个他写的剧本,平心而论,这三个不同门类的写作中,小说梁左写的没有达到他自己想写的那个程度,有时候跟我跟王朔在一起的时候,他谈他小说的构思,我觉得非常好,如果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小说创作的话,一定会写出特别好的作品。他对于《红楼梦》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说起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对这三个人认识非常深入,我觉得他的角度非常好,就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这些丫鬟,晴雯等,他谈起来好像这些人生活在他的身边一样。另外,我觉得目前的中国相声自梁先生之后,还没有哪一个相声能那样,但是梁左最好的创作还是剧本,特别是情景喜剧,特别是《我爱我家》,电视台前不久在放《我爱我家》,我每天晚上一集不落的在看,我觉得他确实是一个经典。我觉得梁左的才华在《我爱我家》里边得到了最彻底,最完整,最具有独创性的发挥,我觉得这个还是要感谢在英达的支持上,没有支持的英达,那是因为他把一个中国从来没有的这种戏剧形式、电影形式、屏幕形式拿到了中国,新的形式和新的武器,我觉着梁先生运用的特别好,梁天演得也很好,谢园老师演的也很好,其他演员也演得很好,谢谢!

  《笑忘书》读后感(四):一个喜剧作家的悲喜剧

  提起梁左这个名字,可能不多人知道。

  然而如果提起《我爱我家》,大家便会一起”哦“一声,原来是他,如果再聊到《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电梯奇遇》这些喜剧作品,很多人还会”哦?“一声,这也是他的作品?是的,这就是梁左,著名的剧作家,编剧,相声作家。只是这个”著名“,很多时候还比不上他的弟弟梁天。

  这很正常。无论是《汉姆雷特》、《罗密欧和朱丽叶》,还是鲁迅余华白先勇,人们容易记住悲剧作品,而喜剧则相对容易淡忘,这就是喜剧作家的”悲喜剧“

  为何如此。从戏剧陈述结构来看,悲剧和喜剧是有共同之处的,两者都是通过激烈的反差制造强烈的冲突对比,突出人物符号形象来达到较好的舞台效果,不同的是悲剧最终趋向毁灭,喜剧趋向圆满按理说,圆满的结局正是大家所热切期望的,”王子公主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总好过“生存还是毁灭“时撕心裂肺的两难选择

  有一种说法归因于人的生存本能。在漫长人类进化史里,几乎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各种未知的变化和潜在的危机,无论是放哨的猿人还是迁徙的祖先,任何稍微的疏忽和不慎都可能导致个体甚至种族的覆灭,因此生存和进化的需求最终选择了对危险和灾难记忆深刻态度谨慎的人群快乐几乎是确定和短暂的,而基于未来的变化性,危险则是不确定和永恒的。

  长此以往,进化选择让活下来的祖先们对危险和可能导致的悲剧后果具有天生的亲切敏感,而对确定和短暂的喜剧总显得华丽和肤浅。这个结果不难从各大剧院排期表中悲剧和喜剧的比例中得到证实,市场需求如何一目了然。只有一个例外,所有儿童剧院的排期表中情况正好相反,喜剧却是占了绝大部分,这个另一个有趣的话题了。

  看似肤浅的喜剧却不好演绎。很多演员都有切身感受,“喜剧是所有剧种中最难演的”。因喜剧对节奏、分寸的把握要求很高,温一分显闷,热一分嫌过,很难把握这个度,如果能轻松驾驭喜剧,那悲剧、正剧便能得心应手了。想起自己在大学时兼职剧本导演演员的几个喜剧小品,深有同感。

  然而感受这种事情,其实是无法简单”换位思考“的,不身临其境体会那些具体细节和感性的经历,局外人很难体会一个喜剧参与者的感受,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他们为了博人一笑所付出的思考、斟酌和衡量,以及这些背后不能为人理解的代价。《笑忘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立体的空间,让我们能够窥视一个喜剧工作者的世界。可能不会理解,但至少可以了解。

  喜剧是最深刻的悲剧,《笑忘书》是一本这样的书;悲观者拥有最深刻的乐观主义,梁左是一个这样的人。

  《笑忘书》的名字很好,笑过,忘过。然而,喜剧、和喜剧作家们,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笑忘书》读后感(五):一个喜剧作家的悲喜剧

  提起梁左这个名字,可能不多人知道。

  然而如果提起《我爱我家》,大家便会一起”哦“一声,原来是他,如果再聊到《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电梯奇遇》这些喜剧作品,很多人还会”哦?“一声,这也是他的作品?是的,这就是梁左,著名的剧作家,编剧,相声作家。只是这个”著名“,很多时候还比不上他的弟弟梁天。

  这很正常。无论是《汉姆雷特》、《罗密欧和朱丽叶》,还是鲁迅余华白先勇,人们更容易记住悲剧作品,而喜剧则相对容易淡忘,这就是喜剧作家的”悲喜剧“

  为何如此。从戏剧陈述结构来看,悲剧和喜剧是有共同之处的,两者都是通过激烈的反差制造强烈的冲突对比,突出人物符号形象来达到较好的舞台效果,不同的是悲剧最终趋向毁灭,喜剧趋向圆满。按理说,圆满的结局正是大家所热切期望的,”王子和公主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总好过“生存还是毁灭“时撕心裂肺的两难选择。

  有一种说法归因于人的生存本能。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里,几乎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各种未知的变化和潜在的危机,无论是放哨的猿人还是迁徙的祖先,任何稍微的疏忽和不慎都可能导致个体甚至种族的覆灭,因此生存和进化的需求最终选择了对危险和灾难记忆深刻且态度谨慎的人群。快乐几乎是确定和短暂的,而基于未来的变化性,危险则是不确定和永恒的。

  长此以往,进化选择让活下来的祖先们对危险和可能导致的悲剧后果具有天生的亲切和敏感,而对确定和短暂的喜剧总显得华丽和肤浅。这个结果不难从各大剧院排期表中悲剧和喜剧的比例中得到证实,市场需求如何一目了然。只有一个例外,所有儿童剧院的排期表中情况正好相反,喜剧却是占了绝大部分,这个另一个有趣的话题了。

  看似肤浅的喜剧却不好演绎。很多演员都有切身感受,“喜剧是所有剧种中最难演的”。因喜剧对节奏、分寸的把握要求很高,温一分显闷,热一分嫌过,很难把握这个度,如果能轻松驾驭喜剧,那悲剧、正剧便能得心应手了。想起自己在大学时兼职剧本导演演员的几个喜剧小品,深有同感。

  然而感受这种事情,其实是无法简单”换位思考“的,不身临其境,体会那些具体的细节和感性的经历,局外人很难体会一个喜剧参与者的感受,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他们为了博人一笑所付出的思考、斟酌和衡量,以及这些背后不能为人理解的代价。《笑忘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立体的空间,让我们能够窥视一个喜剧工作者的世界。可能不会理解,但至少可以了解。

  喜剧是最深刻的悲剧,《笑忘书》是一本这样的书;悲观者拥有最深刻的乐观主义,梁左是一个这样的人。

  《笑忘书》的名字很好,笑过,忘过。然而,喜剧、和喜剧作家们,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笑忘书》读后感(六):笔记:关于梁左《笑忘书》

  这两天看了笑忘书,名字不知跟米兰昆德拉有多少关系。但对于怀念这样一个朋友,概括他的一生,是极恰当的。似乎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这样短暂、充实的生命。读的时候做了一些笔记,留在下面。

  15 “青儿给我画了张画,色彩艳丽,如同她的青春”,“要将思想从表达的方式上解放出来,让思想与表达之间没有任何障碍,才有真正的思想存在”。

  61“忽然间她抬起头来对小孟嫣然一笑,笑得很美,也很纯净,她像了却了九年来的夙愿。”

  我看梁左的短篇,出乎意料,设计的极为巧妙,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有点理解王朔说他改笔路子的艰难,因为语句之间还是能感受到情景剧的感觉。但那是他的风格,没必要非归为什么剧本习惯。十月收获也看过,像这么样的文字还是少见,还是特别喜欢。举重若轻,比那些故作深沉,要得我心。

  《死了以后什么样》。也看过不少人谈论这个话题,文章深刻、沉重。梁左的文字是轻松的,但读到字句也还是惊心。古人写诗,一语成谶。他写文章,也一语成谶。多少还是感觉不舒服的。不是阅读上的不适感,而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寂寥感。他试图营造的轻松的氛围,是成功的。但只肖细想,就不由得觉得沉郁。人这辈子,为什么啊。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窗外雷电交加,秋雨入夜,很是应景,像我感受。

  《梦想未来,也梦想过去》里面提到希望“相声能够重返剧场”,又说“但怎么可能呢?”。回头来看这些文字,竟然也是嘴角带笑了。虽然梁左先生不在了,可传统艺术并没有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而没落。这十年,我亲眼见证了相声回归剧场,从为了普及时候的二十块钱一场的周末相声大会,到如今前门、天桥、各地的小剧场、大舞台,从德云社、听云轩到嘻哈包袱铺,别管他们之间的恩怨,票价从两位数到四位数都有,各个阶层只要愿意只要空闲,每天晚上都听得上剧场里的相声。那些以为不可能的事,已经变得可能,而且真真儿存在了。而如今,也没听过行家说他们不地道了。东安市场如今也只是个市场,隆福寺也再没有以前的辉煌。我每次穿行其间,由它走向剧场的时候,总觉得心里很荒凉,老觉得它是属于过去的那个时代的,小时候傍晚的时候有各种摊儿,后来又有独特的店铺,总是有不一样的。如今,它只是停留在过去了。

  《也曾纯情》一扎,看得人想落泪。每个故事都短小,也都泛着年轻的味道,每个结尾都是一句话。一句让我红了眼眶的话。我曾经觉得演员能一句台词感动观众,是了不得的本事。今天才觉得,写出来比演出来,还是不一样。演出来,感受是别人直接传达给观众的,有一种很直接的感觉。写出来,看到读者心里去,是要拐几个弯的。读的人,眼泪不是流出来的,是咽下去的。那滋味,不一样。

  第一次听说梁左,忘了是看我爱我家,还是看什么别的节目。父母淡淡的谈起,似乎说他这么年轻,可惜。大些看闲人马大姐,知道罐头笑声不可乐,也还是追着看,似乎大多是在中午时段,放假在家,或者去姥姥家,都是必不可少的乐趣。后来看了各式各样的喜剧形式,这样在平淡生活中找出乐趣的故事,却少了。现在的观众,习惯了夸张,习惯了快餐文化,习惯了浓缩笑料。而梁左,却成了他的朋友们永远的回忆。

  我喜欢他的小说和随笔,梁氏文风,不露痕迹,举重若轻。如果他多写些小说,该有多好。

  《笑忘书》读后感(七):梁先生的不朽

  人总有一死。梁先生的生命却算的上是戛然而止。然而优秀的作家是不朽的,他活在作品里。《我爱我家》的笑料,至今想起来仍然有些忍俊不禁。能想出这些不以取消乡下人残疾人的缺陷为乐的段子,能见出梁左的功力。这些笑点,比赵本山不知道高级到哪里去了。

  然而,他的小说,恕我直言,并不精彩。他的文字是语言式的,需要演员的表演,才能见出乐趣,脑补不出来,需要演员的二次加工。

  但是,他是个有趣人的。中国人活得太严肃正经死板,有趣的人不多。他的有趣,于是显得弥足珍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