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彩虹尽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彩虹尽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08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彩虹尽头》读后感精选10篇

  《彩虹尽头》是一本由(美)弗诺·文奇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彩虹尽头》读后感(一):近未来时代科技指南

  科幻小说里最受局限的,是近未来背景的那种。典型情况下,这种故事发生年代大约在成书年代的二三十年以后。这段时间说短不短,要是作者没有什么惊人的点子凸显未来技术与今日的差异,很难被归入科幻小说;说长不长,读者们多半还能活着看到那个年代,如果时间才过去一半,而作者闪亮的预言已经完全跑偏,那也够尴尬的。在这个最受局限的门类里,文奇显然是大放异彩的那一位。三十多年前的《真名实姓》就极其准确地预言了计算资源网络化和池化,不考虑人脑与电脑互联的那个构想(文奇在生物技术上的预言似乎总是超前),这简直是当前互联网的再生动不过的文学写照了。

  在《彩虹尽头》里,文奇再一次展示了他对未来技术应用的预言。相对故事情节本身(主人公在危机中获得新生,典型但缺乏新意的成长小说),这些技术构想让我觉得更有意思。它们大多并未脱离已存在的实验室技术,但在书中则以更加成熟商业应用模式出现。仅在2006年之后的这五年里,IT服务发展也已经很好地验证了文奇的设想。实际上,我认为这本书值得所有互联网创业者好好研读。

  以下对比几项在书中和现实中都存在的技术应用:

  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的定义是借助图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产生现实中不存在的虚拟影像。在《彩虹尽头》和文奇的另一篇小说《费尔蒙特中学的流星岁月》中,增强现实都处于非常抢眼的位置。书中人们生活环境不再是肉眼所见的模样,而可以随意地叠加各种各样的虚拟图层,图层可以是真实事物的注解或说明,也可以是真实事物的扭曲和变形。小屋可以化作城堡,自行车可以化作毛驴,送给奶奶礼物不一定是真实的,而是虚拟的衣物和室内装饰方案。另一方面,碍事的楼板和墙壁还可以隐去,天上和地下的状况都无所遁形。实时生成的标注和标签可以悬浮在每一个可见物体上,并允许用户随时深入,层层剥离出更多的信息。虽然还不像书中写得那么神,目前推出AR服务的公司也很多了,多数应用集中在旅游、展会、商场等场景中,以打广告、提供地点信息、展现商品效果等服务为主。主要由于计算能力和显示设备所限,现在的可视化效果还远达不到逼真的程度,其接受程度也不高,很多时候AR退化为了LBS(基于位置的服务)。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不同的是,它不需要依托真实的物理环境,可以只存在于用户的感觉之中。通过虚拟现实,用户可以将其化身(avator)随时、随地、随意地送达地球上任意一个存在或不存在的角落。相比《真名实姓》中所描绘的纯虚拟环境,《彩虹尽头》里的虚拟现实更进一步,和增强现实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用户可以在半虚拟、半现实的环境中和半虚拟、半现实的同伴聊天、互动、甚至一起从事体育比赛。现在的网游当然可以算作很简陋的虚拟现实,但化身形象和能做的事情都受到游戏的限制。更接近书中概念的大概应是虚拟社区,比如IMVU。在IMVU里,用户可以比较自由选择化身的形象,选择各种不同衣物,为自己设计和建立住宅。IMVU还允许人们组成自己的圈子,召开自己的聚会,也提供多种交流方式,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即时消息微博等等,化身和化身还可以进行动作交流(拥抱,亲吻等等)。可以设想在感知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这种虚拟交流会变得越来越真实。

  新一代人机界面:四月份推出的谷歌眼镜项目,可以被视为书中隐形眼睛的先声。现实增强和虚拟现实的效果提升都有赖于友好、高效、稳定的人机界面。如果谷歌眼镜能够做到它宣传片里的效果,那就已经非常惊人了。相比起来,网衣的概念更加超前,虽然其较大的体积使得能源模块或处理模块的安放变得容易,但网衣涉及了与人体动作的非常复杂的交互,如何把人体可能的动作设计成一套丰富、无歧义、高识别度的指令集,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Wii之类的东西,和网衣比起来还只是小儿科。

  搜索:书中的费尔蒙特高中有一门搜索与分析的课程,是几个主人公汇聚的场所。这说明在作者的设定中,熟练地使用搜索引擎既是一项非常重要技能,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能。作者没有正面、详细地描述搜索引擎的工作过程,但大致可以看出,书中年代的网络数据已变得非常复杂,其搜索应该是多重的,可以在网络上的任意位置触发,并伴随一些相应的分析功能。目前只有少数工程师才掌握的数据分析技能,似乎将成为信息爆炸后的主要社会技能。

  隐私保护与安全:搜索引擎的优化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放在网上的个人隐私变得公开化,不恰当地使用网络服务记录个人信息会把太多隐私透露给不相干的、甚至有恶意的陌生人。这个问题在当前社会其实已经相当严重,有时候网民用它来搜索干女儿的干爹,有时候人贩子则用它来掌握幼儿的行踪。到了书中的时代,它从机制上有很大的改善,人们可以有选择地在网络上屏蔽一些完全私人的信息,甚至自己的生死状况。但保护永远是相对的,只要系统足够复杂,硬件、软件乃至用户本身,都会留下漏洞,这点似乎从未改变

  问答:作者没有费心普及411的基本定义,但一望可知它是一个类似114查号台的人工服务平台。比查号台强悍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回答你提出的任何问题。换而言之,如果411没能回答你的问题的话,要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不存在,要么它受到隐私保护。411类似现在网上的悬赏问答服务,比如谷歌的prizes.org或百度知道等。但比现有服务强悍的地方在于,它的处理是完全自动和实时的,问题会被系统立刻识别、分类并分派给合适专家进行处理。这需要强大的前期、后期处理功能,涉及语音语义的识别和转换,也需要出色的路由技术。

  实际上,通过411、搜索引擎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彩虹尽头》的世界已经把世界上一切的信息和知识(现实世界里的、人脑中的和网络中的)整合在了一起。虽然每个人仍然保留着自我意识,但人类社会将有可能在自动化系统的辅助下,去协作完成一些非常复杂的工作。同时,在枝端从事具体工作的那些个人,很多情况下会对工作的整体目的一无所知。书中的大部分复杂工作都建立在这种人机网络的基础上。相比心灵感应什么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可实现度最高的万众一脑了。

  不过,本书似乎又过于突出了分析师(也就是人)在人机网络中的作用,而把机器推到了背景之中。虽然人确实可以对工作任务提出创造性的意见而将其引向意象不到的方向,但在一个人机系统中引入太多分析师显然会降低系统反应的及时性。不为别的,只为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速度太低了。因此,虽然大的工程建设确实可以用到作者所描述的那种协作模式。但如果像在小说高潮阶段那样,用成千上万个分析师进行实时监控,恐怕效果并不见得会好。

  下面捎带提一下那些不太可能于近期实现的应用(基本都集中在非IT领域):

  摄心术,即时培训:文奇对生物技术的想象非常大胆,正是这部分给他的小说增加了最大的幻想色彩。这大概相当于把二百年后的现实和二十年后的现实混合在了一起,让读者既能够理解,又感到新奇。不过这些技术在当今真的没有太多现实基础。

  靶向性治疗,返老还童:同上,不是不可能,只是不见得那么快、那么好。

  导弹快递:这当然是个很有冲击力的点子,不过更像玩笑。就算人们再怎么宅,能够重复使用的无人机也比导弹更适合送洲际快递吧。

  《彩虹尽头》读后感(二):大爱兔子

  被烤猫勾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回忆。寒假里在书店看到,立刻就买了下来。读过到现在也有2个月了,一直都懒得写书评,——可是不写书评,又怎么对得起兔子先生呢?

  兔子着墨不多,可是一想到这一切一切的闹剧都是兔子一手策划出来的(虽然可怜的兔子也是被大boss利用的),就很兴奋——真是一只神通广大善良发现自己被利用后的表现也算善良吧)、有点小坏(兔子居然会试图骗小姑娘老家伙把大boss的罪证交出来自己研究,幸好小姑娘冰雪聪明哎)、玩世不恭喜欢作弄人(总想起它留下的胡萝卜怎么都清理不干净,哈哈)的可爱兔子~

  所以在结局,我一点都不关心老家伙是不是能同时收获温和品性与文学天赋,我只担心兔子会不会“死”了,——还好,虽然兔子没有再出现,可它一定还活着,而且是活蹦乱跳着,哈哈。

  同时单纯世故,同时善良与邪恶,自行衍生的虚拟智能就该是如此吧。

  希望真如烤猫曾经所说,在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这种进化自网络的智能生命。也愿它真如兔子一般~

  其他,嗯,这本书的点子都挺吸引人的。即时培训(可怜的儿媳妇,唉),游戏公园(我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学校的课程和考试(想起老家伙把车子给拆了,果然人见人恨),网衣(程序漏洞无处不在,我们做验证的还可以继续吃饭,哦哈哈),针对特定目标达到特定效果的生化武器(这个,本书的开场实在是有点……),图书馆书籍电子化(我觉得这个问题最现实,也最让人纠结和心痛)……

  人物描写,当时读的时候觉得个性不够自然,但现在想来,每个人竟都很鲜活,自以为上帝的脑残大boss,本性善良说话刻薄的老家伙(如xinyu一般mean,呵呵),冰雪聪明活泼善良的小孙女(我总会想起小姑娘被爷爷痛斥的那段,哎,谁年轻时不是这样呢,一提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滔滔不绝兴奋不已显得高傲),那个傻小子(我只能这么称呼他了,傻傻地想和小孙女交朋友)……

  《彩虹尽头》读后感(三):如果文奇不打算出续集,那么这本书真的比较闷

  文奇描绘了一个近现在的未来世界,怎么说呢,未来是怎么谁也说不准 ,但文奇描绘的世界非常可能实现,毕竟里面的技术已经有Googleglass作为雏形。问题是在他描绘的世界里,所有技术描写都非常非常无聊(个人感觉),没有新奇的感觉,所说的节点,图层,隐形眼镜,其实就现在技术的超级升级版。就像386升级到I7,如果是现实世界,两者看上去当然是天渊之别,但若用文字写出来,那就真的给不了人切身体会的惊喜了。

  至于情节上,我觉得文奇多半想出续集吧,不然罗伯特的新天赋完全没法体现、兔子的迷没解开、瓦茨阴谋虽然失败,但还没败露,究竟之后会怎样和兔子斗法,或者再谋划他的无限月读,这些都是个大坑啊。

  《彩虹尽头》读后感(四):不写论文的计算机教授写的future foreseeing

  文奇教授终于把自己的思维拉回到对近未来的科学技术的想象中去了。(天渊和深渊上的火都定位在远未来,里头的科学技术描写都是操纵大规模物体的,比如星球,飞船。。。)

  是不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年龄,所以希望想象一下他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的技术进展?

  正如彩虹尽头的主角Robert Gu一样

  文奇是不是也希望自己能别冷冻起来,从而能够看到数十年之后的技术发展?

  文奇是不是也想Robert一样,是一个喜欢操控别人的人

  文奇在真实生活中妻子离婚,他是不是也想Rober一样,期待着妻子能够回来?

  说完了作者,说说小说:

  文奇生活在加州的圣地亚哥,加州是美国中国人比较多的地方,而且社会地位较高,财富多。

  受生活影响,文奇是觉得将来中国人(包括美国的唐人,中国的中国公民,等)会在世界舞台上起重要作用的,从Rainbows end里面出现了那么多华人,华人后裔(Gu family, 室友XinXiang)可以看出来,这在别的美国作家的小说里面是很难看到的。

  文奇对人机交互的展望:

  我认为这篇小说里面提到的人机交互设想确实在这个世纪中期之前可以实现

  文奇以前的几部小说,对人机交互的发展的设想往前太深,如《True Names》, 《为和平而战》中的人机交互直接在思维层次链接,不通过任何人外部的感官,从而与计算机的链接也拓展了人的感官(看看在True Name里面的描写!与卫星连接之后,人感觉自己成了上帝,能够感受到地球上气象的一举一动,我觉得人的脑细胞倒有可能足够处理这么多的信息,但是需要计算机能够直接的把信息同时传输给人几乎所有的脑细胞。。。)

  在Rainbows end里面,人机交互还是通过人外部感观链接,输入通过人的guesture,输出通过眼睛里面的contact lense,这些技术我觉的都是近期可以实现了,键盘鼠标屏幕确实应该在某个时候退出历史舞台,谁不希望在开车的时候,Google Map就直接重叠在眼中看到的景物上面? 而不需要从手机屏幕里面看,然后再对照我看到的实际景物。

  既然人机交互是通过人感官进行,就决定了某个瞬间人吸收到的信息还是有限的,而且即使是现代,人是吸收过多的信息了。 电脑真正要做的是尽可能提供最贴切的信息,然后自然的呈现出来。

  文奇对wireless ad-hoc network的展望

  从fairmount high school的流星岁月里头就可以看出来文奇对于近年来CS的研究热门adhoc network还是很熟悉的,在rainbow ends里头有更详细的描述,基本的思想是,世界各个地方都洒满了廉价的细小的网络节点,通过节点之间的链接可以让人在任何地方链接上internet,有些地方节点密度小,链接的质量差些。一个人购买了节点之后,可以很方便的在没有网络连接的地方建立特定区域的无线网络

  rogramming = Magic?

  如果Harry Potter的霍格沃茨学校让你去,你去不去?

  当然去,因为那个学校保证你学习十个小时之后,就能让某个东西

  飞起来,还能把你载上。。。。。

  文奇的未来总所有的小东西都有可编程的接口,在你完成编程了之后,你就可以让某个东西飞起来,还能把你载上(好吧,这个东西必须是某个人造的而且确实能飞起来的东西,而不是Potter世界那样任何东西都可以。但是still a magic, right?)

  《彩虹尽头》读后感(五):私货太多,故事快讲不下去了。

  总算把这本无聊的科幻小说啃完了。按说这部小说是为了弥补文奇上一本中篇《费尔蒙特中学的流星岁月》的迷茫才找来看的。可惜阅读体验非常不好。与《费高岁月》差不多,这本书读起来也是昏昏欲睡。字里行间充满了生硬的词汇和不通顺的句子。尤其是文奇把角色内心独白和对话放到了一起来写,期间还穿插着私聊短信等科技手段的交流方式,使得三、四个人的对白场景变得杂乱无章。很容易看串行,而且一旦串行就看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而且文奇在这里使用的人称叙述也让人郁闷,他把人物的姓和名分开,并交替使用这两个名词来指代角色,名字短还可以,但碰上名字长又拗口的,简直是种灾难。好吧,是时候请翻译出来背锅了。但就行文来说翻译还是小问题,下面接着说小说结构。

  小说本身的结构非常的散乱,情节铺设的也不尽人意。某些段落严重拖沓,而且跟主线完全没有关系,但却被文奇细致板牙的从头到尾描述了一番,很有种相声没入正活前的垫话,虽然细致但却无用。不过也可以理解,文奇创造了一个虚拟仿真和现实叠加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类脱离了传统的平面媒体,进入了全新的三维空间的媒体,并且不在用一双眼睛,而是多双眼睛同时观察不同地点的事物,有点儿类似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混合在一起的AR+VR的游戏。这个画面很难描述,但文奇用文字描述出来了,而且描写的非常逼真,代入感也很强。通过佩戴隐形眼镜作为HUD显示设备,通过“网衣”这种可穿戴设备代替电脑。一系列的虚拟和真实叠加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但即便是牛逼的设定,也应该配以有趣的故事才说得上精彩。一个牛逼的世界观配上的却是一个让人昏昏欲睡的故事,就不那么赏心悦目了。

  本来小说的开篇很有震撼力。世界被中美把持,欧盟印度和日本等其他一些国家为了抗衡霸权而成立了印欧联盟。故事开始处说的是一个无症状的病毒由于印欧联盟的某个生物实验室的泄露而扩散了出去,随后通过一则无聊的花生糖广告触发了病毒,使感染病毒的人们看到这则广告后立刻触发病毒携带的程序,并被控制不由自主的去购买花生糖。印欧联盟的调查员发现了这个蹊跷的事情,并准备介入调查。开篇绝对高大上,但由于作者早早的把幕后主使甩了出来,悬念尽失。虽然贯穿整个故事线的“兔子”仍然可以作为悬念铺设情节,但“兔子”在结尾处却被草草的处理掉收了场,没有高潮也没有揭开谜团的喜悦。“兔子”就那么无缘无故的出现,无缘无故的消失了。这也是本文最大的败笔。贯穿整个故事线,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关键性角色莫名其妙的就没了,不亚于主角死了电影还在继续演。可想而知给人的阅读体验是多么糟糕。

  再来就是各角色的关系和主角罗伯特·顾自身的性格特征。一个老人得了绝症要死了,然后被高科技救回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无法适应2035年的高科技世界,于是失落、彷徨、愤怒、悲伤,进而伤害和被伤害,最后通过其他人的帮助和爱,以及重大事件的觉醒和升华,认识自我,接收自我,拯救世界。从角色成长曲线来看,应该是个合格的好莱坞式的情节展开,但其他角色并没有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导致主角老顾头太过平白。故事里人人都说他是个混蛋,但作为读者的我却没有看出这方面的体现,后期老顾头开始升华并反思的时候也就不可能那么深刻了。至于最后结局老顾头为了救自己孙女而失去了左臂,也没让人产生复杂的心里感受。这或许就是行文太过散乱,总是想在自己的故事里夹带私货的坏处吧。

  总感觉小说不是一气呵成的,作者应该写了很长时间。因为前后关联性太差,期间又生硬的加入网游大战的情节,而这段情节真心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我感觉这本小说应该是文奇的填坑之作。没准是《费高岁月》后,文奇打算重构这个AR+VR的世界,但重构了一半(起码开头很精彩),发现这是个大坑,然后就放弃了,但文奇的编辑可指着老爷子续更呢,于是挥起小皮鞭,追赶文奇把坑填上。于是老爷子为了填坑而填坑,顺带拿了个雨果奖(滑稽脸)。

  小说发布于2006年,与同一世界观框架下的《费高岁月》相差4年,期间还发表了一篇《甜点怪物》(2003年),所以可以肯定,《彩虹尽头》足有1年时间是处于停滞状态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费高岁月》中,主角还叫威廉,到了《彩虹尽头》里就变成罗伯特了。写小说的人总有喜欢重构故事的习惯,文奇开了个好头,收了个烂尾,不过没太监,还顺带拿了个雨果奖,可喜可贺。

  《彩虹尽头》读后感(六):弗诺文奇的《彩虹尽头》的确冗长乏味

  这本书的确冗长乏味,但是开头 一段还是吸引人的。后面关于网络精灵公会之间的战斗几十页描述很没劲,不管是想参考魔兽世界之类的工会战斗还是作者另外的设想,读起来并不吸引人,很多点子难以说服人,我看完并不觉得未来的增强现实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裸眼界面怎么可能变成难得一见的场景?最可能的应该是随时可以从各种增强现实场景切换到裸眼场景。而且整个人物设定也没什么说服力,全世界最重要的阴谋原来都是个普通军人家庭成员在折腾。各种增强现实的工会战斗有点莫名其妙。总之,这本书唯一的卖点就是对摄心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构思,作为小说是失败的。

  弗诺文奇的《彩虹尽头》居然还是雨果奖的获奖作品,这让我对雨果奖的印象大打折扣,看来也跟国内所谓的银河奖差不多。很多得奖靠的人情、名气……而不是对小说点子吸引力、阅读快感的评判,在我看来这是科幻小说最重要的东西。

  《彩虹尽头》读后感(七):三个月 一场科幻的想象力盛宴

  这本书看了三个月,基本上是在地铁和公交上看完的。

  开头的科幻写得有点云里雾里,每次在地铁上翻开这本书,基本上都要往前翻两页复习下之前的读书感觉,但是克服了一堆对于网络科技名词的适应感(或者说对于译者风格的适应)之后,还是逐渐进入了状态。

  怎么说呢,其实就是讲一个天才诗人在经历了阿尔茨海默病,经过高科技治愈后,虽然身体已经恢复到年轻的状态,但整个身体状态其实依然处于老化状态,对新生的科技世界适应非常难以适应,更重要的是,丢失了原有的对于诗歌的敏感度,他为了找回自己原有的才能,而选择和某个人工智能(?)合成的生物(?)合作,差点害死自己的家人,且使世界陷入危机,但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在最后的千钧一发时刻幡然醒悟,拯救了自己的家人,且间接拯救了整个世界的故事。哦,你说幕后BOSS的那只人工智能的兔子?Who knows?抑或它只是人工合成的物体,在冥冥之间拥有了自己的意识,所以才企图依靠自己的高智能影响整个世界吧。

  鉴于我对于科技展现出来的世界有天然的小违和感,现在是按照我的逻辑整理如下笔记如下:

  1. 这本书写于2006年。

  2. 在这场科技站之中,参加的国家主体是 美国/印度/日本/中国,印度工程师又外挂了,瞒过了所有人的耳目,意图影响整个世界。哦,中国呢,在小说最后再一次的,被作为土豪出场,买下了整个大英博物馆和纽约博物馆的所有文字资料。

  3.无论你生活在哪里,你周遭的环境可以无限制DIY,你可以使自己可以置身荒野,也可以置身沙漠,还可以置身海滨。

  4. 医疗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每个人都可以活到极致,即使是重病的老人可以重返青春。

  5. 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被无限制压缩乃至于无,无声短信交流成为主流。

  6. 如果你觉得自己技能不足,可以在身体内安装任何软件/插件,增加任何功能,感觉像安装了什么语言包就可以明白那种语言啊。。(此处让我想起来《安堂机器人》,虽然是机器人,但可以通过任意下载味觉包以及情感程序来了解这个世界。)但是安装在人类体内的话,当然会产生呕吐等排异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在特殊技能和排异反应之间,你可以自己做出选择。

  7. 文学/诗歌 是 科技/网络/机械的反义词,这是我们的男主人公郁闷的渊源。

  文字作为原始而永恒的存在,其力量是无穷的,即使在科技时代,文字本身所带来的“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的视觉/听觉美感,带来的对于蓝天阳光的和煦感,带来的草地的清香等等,是冷冰冰的科技无法给予的。

  所以要永远记住文字/诗歌的力量,不忘初心。

  8. 控制人类行为和心理是这部书的主旋律,通过广播可以达到控制人类心智的行为。(有点像现在的口水歌什么的,比如说《狐狸叫》,或者《江南style》什么的,广告或者MV响起来的瞬间,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始跳舞或者哼歌。。我是不是想多了。)

  9. 和所有的好莱坞大片一样,家人依然是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主要原因。

  10. 图书馆不仅仅可以是建筑,更是可以行走的“物体”。

  11. 微软在2006年的时候,作为和美国银行一样的存在,是有资质的象征。所以你若是手里有一张微软授权的员工卡神马的。。

  12. 对于这本书名好奇的童鞋,我可以很诚恳地告诉你:彩虹尽头其实只是一个小区的名字。这个小区居住着被这个世界遗忘的曾经在各个领域都属于重量级的老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人被逐渐的遗忘,对于网络/科技的了解还不如一个十岁的孩纸,但是当网络和科技都坍塌的时刻,还是这些拥有真正原始技能的老人们力挺狂澜,挽回了僵局,拯救了整个世界。——(和《环太平洋》的设定非常吻合啊~~是人重要呢?还是新生科技能量重要呢?好莱坞和弗诺·文奇大师已经做出了选择。)

  13. 作为一个非科幻超级粉,我只能说,作为科幻来说,这本书非常完美,但是作为小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结束得非常突然,难道这是要继续写续集的节奏?

  14. 最后感谢文奇,给了我一个三个月的科幻之梦,想象力被拓展的感觉,我实在太爱。若能拍成电影就更赞了,效果做出来肯定超赞,那个日本美女,我心里都已经有candidate了。。。

  《彩虹尽头》读后感(八):不想去的未来--《彩虹尽头》读后感

  好几年前,某次跟她爹一起去看朋友。需要坐一段轻轨,轻轨列车开过一片组屋时,原本透明的车窗玻璃忽然变蒙了。我惊讶地说:玻璃怎么突然变蒙了?她爹说:因为经过组屋,太近了,玻璃变蒙为了保护居民的隐私。我说: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事情么?她爹说:说明你看的科幻小说太旧了。

  受此激励,我一直努力在看科幻小说。有些小说里讲的事情,也许我们这一生是看不到的,比如虫族/三体人入侵,太空舰队组建。但也没准。有些事情,则非常非常有可能。比如无人驾驶汽车。今天的《联合早报》有一篇文章,认真探讨无人驾驶汽车出了车祸该如何分责。我也常常开玩笑说以后可能会去月球火星什么的地方探望外孙。适应不同的重力就像适应不同的语言文化。世界变化快啊。

  我妈曾说,从前她觉得自己老来肯定跟得上形势,“因为我识字啊。你外婆不识字,不懂普通话,老了连电视也看不懂。我不会有问题。结果后来出了电脑,电脑这个东西真是难弄。” 其实我妈会在微信朋友圈发文发图,已经强过多数老人家了。

  由此推测,我老了肯定也不会消停,基本生活技能都有可能应付不了。比如,到时的购物都是线上购物(已经这样了我知道),脑波扫一圈就下单(这个还没有吧嘿嘿嘿);而我,还是习惯去实体店。那时的实体店,要么是非常奢侈的地方,要么就是非常低端的存在,只有老人还去光顾,属于夕阳产业。我现在还习惯用DVD和硬盘做备份,过几年,这个习惯就是古董了,而我,永远不放心把备份做在云端。就像从前的人不放心把钱放进银行。

  《彩虹尽头》基本上就是讲的同一回事。近未来的生活常态。在不远的未来,医学能够治愈某些类型的老年痴呆症,能够进行各种器官移植,甚至能够“强化技能输入”(Just In Time Training),100个小时掌握一门外语。电脑是穿在身上的,操作电脑得通过很细微的动作。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在不为人察觉的情况下调出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知识,为你所用。你也可以与人在静默状态下发送短信。你还可以给周围的环境套上你想要的各种幻境,跟换个屏保一样简单,接下去就玩游戏。图书馆里的书都被撕碎,彻底扫描,然后转成电子文档,出现在虚拟幻境。

  当然所有种种,都有副作用和代价,跟世上古往今来的事情一样。JITT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使人的神经处于强迫状态(比如忽然蹦出一句汉语拼音的句子)。随时上网也意味着随时被黑,给现实世界换屏保打游戏,也分三六九等,有的便宜有的华贵,并且有无数广告。把图书馆的古旧书统统撕碎电子化,是纯粹的发疯。老年痴呆并不是每一例都治得好,就算治好,并不担保从前的才华还会回来。

  《彩虹尽头》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个老人。他从老年痴呆的黑暗深渊回来,发现不但要从头学习怎样使用各种设施设备(熟练使用衣着式电脑叫做"wearing"),要忍受自己的讽刺本性无用武之地,最可怕的是,他那盖世的诗才消失了,他成了自己从前无情讽刺过的平庸之人。而以前被他伤害过的人,听说他恢复理性,自然退避三舍。他只好跟不介意跟他作伴的人(一个中学生,一些过时的学者)来往,心里对他们充满蔑视。

  罗伯特•顾不是一个让人喜欢的主角,这本书里的角色都没有什么让人喜欢的。也不酷。也不可怜。也不可爱。这大概是这书最大的问题吧。

  其实写不讨人喜欢的、不酷的、不可怜的或不可爱的角色都可以,看你怎么写,底线是你要care你的角色。从《彩虹尽头》里,我觉得作者对自己的角色不同情,没有给他们深度。他们是工具,是他描述未来的工具和载体。描述未来,才是作者真正感兴趣的。至于那个开篇时丢出来的大阴谋,纯粹是为了推动情节,而且常常缺席很久,几乎让人忘了人类正处在灾难边缘。

  因为角色不动人,《彩虹》里的未来,有一种让人沮丧的灰暗和沉闷。技术上的细节很用心,很多都有可行性或正在实现,可是不知怎的,看着一点也不让人兴奋。一个不想去的未来。

  而别的书里,比如阿西莫夫的未来,银河系充满战乱和毁灭,我还是想去。连不太精彩的《垂暮之战》,它的未来也是不错的,虽然我可能活不过第一场战斗。

  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终于失去耐心,耐心一旦失去,一切就都不可忍,匆匆翻过后面的部分,看了一下结局(结局也蛮俗套的)。沮丧地跟这本书告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