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妇还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妇还乡读后感10篇

2018-01-09 20: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妇还乡读后感10篇

  《老妇还乡》是一本由[瑞士] 迪伦马特著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4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妇还乡》读后感(一):抓个小虫,关于养母鸡的罗马皇帝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十六岁接位,十七岁下台,迁进坎帕尼亚的卢古鲁斯别墅,年俸六千金币,他把他最心爱的母鸡叫做罗马。这是史实。历代称他为奥古斯都,我则把他变成一个成人,把他的在朝时间延长二十年,并称他为‘大帝’”。

  注:此处也许是作者,也许是翻译的错误历史上养母鸡的罗马皇帝并不是罗慕路斯,而是更早时候的霍诺留皇帝。见普罗科匹乌斯的名著《查士丁尼战争史》中记载:当神色慌张的太监向霍诺留皇帝报告罗马丢失的消息时,他竟然菲夷所思地回答道:“这不可能!刚才它还在我手里吃东西呢!”聪明的太监马上明白过来,皇帝指的是他那只恰巧也叫“罗马”的宠物鸡。

  而鄂多亚克的原型应是西哥特王阿特里克,他的军队是继公元前390年高卢人以后800年能够攻入“永恒之城”罗马的第一个蛮族武力。

  霍诺留是一个非常仁厚的君主,对家人和朋友都十分关心。正是在他的特别要求下,罗马帝国在公元399年取消了已经施行了663年之久的残酷的角斗士制度。但他犯得唯一错误是,杀死了帝国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斯提里科。

  斯提里科是个英雄人物,外形估计和布拉德皮特差不多,多次击败过阿特里克。可他是日耳曼蛮族出身,据说父亲是汪达尔人的王子。就因为这一点,尽管他身为帝国首席武将,而且是前任皇帝的驸马,但他的忠诚始终被质疑。在一次他北方的汪达尔老乡侵入高卢后,被指控引诱汪达尔人武装犯境,最终被霍诺留处死。

  《老妇还乡》读后感(二):这个世界曾经把我变成一个娼妓,现在我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妓院

  在辅大听了几节黄惟馨老师的戏剧原理,第一次就在课上听到老师提到一本叫《贵妇怨》的剧本还在纳闷这是哪本剧本,怎么感觉很像京剧,后来听了剧本的主要内容才知道原来就是《老妇还乡》,心里还唧唧歪歪了好一阵子,心想台湾这是神马翻译,翻译得这么直白……后来才知道《贵妇怨》是老师把《老妇还乡》搬上舞台之后重新起的名字

  这个剧的视频第一次看到是在团里的团史课上,不知道哪一届的毕业大戏做的就是《老妇还乡》,犹记得当时看到结尾那个片段还是很震撼的,伊尔在众人的注视之下默默地走进了面对观众树立着的大棺材,女主角克莱尔看到了之后也缓缓地走入了棺材里,和伊尔永远地在一起。那个时候只是直观地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甚至还为克莱尔的爱情感动、叹息。

  听了黄老师几次关于《老妇还乡》的解析,也对这个剧本越来越感兴趣,感到似乎剧本所包含的和当初第一次看视频得到的感触并不太一样。今天第一次看了这个剧本,其中竟然也起了几次的鸡皮疙瘩,尤其是在克莱尔对医生教师大声说出“这个世界曾经把我变成一个娼妓,现在我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妓院。”这句话的时候,我着实是被震住了。虽然我一开始就明白克莱尔所遭遇的悲惨以及她内心所滋长的怨恨,但这句话背后所潜伏着的复杂感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怨”或者“恨”可以说的完的。

  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和谐家庭里,父亲是酒鬼,母亲不满于是离家出走,不完整童年生活可能还充斥着家暴,在学校里不是个老师喜欢孩子随处可见的可能都是同龄人和长辈的唾弃和鄙视。这一切尚都不能阻止一个小女孩停止去爱。青春期来临的时候遇见了第一个喜欢的人,伊尔,一个叫她“克拉拉”“小野猫”“小妖精”的男孩子,于是康拉德村的树林,彼得家的仓房,老寡妇波尔的卧室……这些都成了克莱尔这痛苦一生中仅有的零星几段美好时光,但是,命运有时候就是喜欢作弄人,伊尔的背叛逼迫克莱尔不得不挺着大肚子背井离乡,当她“浑身哆嗦着坐在开往汉堡的慢车里,透过窗上的冰花看着彼得家仓房的轮廓渐渐消失”,她发誓“有朝一日我要回来的”,这个时候当初那个疯疯癫癫的小女孩已经开始死亡了。

  “克莱尔•察哈纳西安:(轻轻地)只活了一年。 ”看到剧本里克莱尔提到早夭的女儿这段时,我的心情突然变得非常复杂。“轻轻地”这三个字让克莱尔这个人物的形象一下子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次很清晰。这就是所有人类的弱点吧。即使一个满腹怨恨和报复计划几乎体无完肤全身装满了冷冰冰的假肢的女人在提到孩子的时候都还是会心疼的吧。我甚至不敢去体味那个年轻母亲的挣扎,我也无法完全体味,生活得压迫使得母女分离,年轻的母亲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当起了妓女。生活把人蹂躏地肮脏不堪,以至于回忆都成了一种羞辱。可怜的小女孩也许会在没有活拉的时候默默想念那个曾经和自己一起来到这个陌生城市的孩子现在在哪里呢……那是一个仅存的和当初爱过的人的唯一维系吧。

  “伊尔:得什么病死的?

  克莱尔•察哈纳西安:脑膜炎。也可能是别的什么病。我收到过当局的一份通知单。

  伊尔:事关死人的事人家是不会弄错的。

  沉默。”

  事过几十年,当两人重新提到这个曾经存在过的孩子时还是不免尴尬悲伤无奈。仅有的维系死了,也不奇怪克莱尔只能通过恨与报复建立起与伊尔的关系是非因果,总是一环扣着一环,人的感情也是如此。当一段感情太痛苦折煞人以至于超出了受者的承受能力,受者是会自然选择遗忘或者以其他更加强烈的感情覆盖于其上。

  有人说克莱尔还是爱伊尔的,我觉得已经不好这样说了,感情和人心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经历过这么多劫难,甚至于在一场空难中全飞机的人都罹难了,克莱尔依旧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是一种怎样顽强的生存意志。黄惟馨老师说那个时候她满脑子里想的可能都是还没有复仇这件事吧。“这个世界曾经把我变成一个娼妓,现在我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妓院。”孩子死后的克莱尔好比一具行尸走肉,即使在全身装满了假肢之后也不忘实践她的“诺言”,她也确实做到了。在她用金钱重构的世界中一切都开始变得虚幻、模糊,就好像一个冰冷的妓院,人与人之间只是单纯的交易关系。

  人总是善于为自己所做的错事找一些借口。总觉得自己是最最悲惨的那一个。别人的苦痛碰上自己的只不过小菜一碟。“这一苦头给她带来几十个亿啊,市长先生。”这是伊尔求助市长的时候所说的话,他到那时内心其实还是不以自己曾经对克莱尔带来的伤害为然的。因为他看到的只是克莱尔现在“快活”的一面。但是除了伊尔之外呢?全镇的人不都是如此吗?之前还信誓旦旦地说绝不会为了10亿让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但是每个人都在无处不在地对伊尔制造精神压力,都在提前“消费”他的生命。等到伊尔被逼到崩溃只能任其摆布之时,就开始把自己当成了公道的审判者。

  而在这一场闹剧结束之后,在一旁冷眼旁观的克莱尔并没有食言,在10亿支票交付到市长手中的时候,这个世界着着实实变成了一个大妓院!

  克莱尔•察哈纳西安:我要把你装在你的棺材里带到卡普里岛去,让人在我的天宫花园里修建一座陵墓,陵墓四周松柏环绕,从那里可以俯瞰地中海。

  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一个年迈的老妇面朝着温暖的地中海,喃喃自语,而对象则是身边一个大棺材里的干尸!但此时的克莱尔应该是满足的吧,可能还能见到她久违的少女般的笑容

  黄惟馨老师说在她更老一点的时候一定要亲自演克莱尔。我呢?要过多久我可以够火候演这个角色呢?先放一个小期待在这里吧!

  《老妇还乡》读后感(三):迪伦马特

  罗慕路斯大帝 迪伦马特

  罗马大帝却热衷于养鸡,迪伦马特把罗慕路斯塑造成了悲情大帝。如果深知帝国已经僵化,那不如顺应潮流。那些表面上的爱国者们口口声声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这样想来,罗慕路斯是最无私和爱国的,虽然也是最不为人理解的。身在其位,必谋其政,不作为的无为,是策略更是无奈,罗慕路斯终究是悲情的

  天使来到巴比伦 迪伦马特

  虚构的库鲁比生于虚妄,至美的天使被所有人喜爱,也被所有人背叛,是人们自己放弃上帝礼物乞丐阿基的形象特别出彩,世界上唯一的乞丐,乞讨是以乞讨本身为目的的,阿基成了破坏国家秩序的人,因为只有他一无所有,也正因为如此,拥有一切。迪伦马特借阿基之口表达了对世界和国家的认识。阿基是超乎物质世界的存在,无所求也就无所欲,阿基经历过人生百态最终淬炼为了世界上唯一的以乞讨本身为目的的乞丐。

  老妇还乡 迪伦马特

  这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很多人会把迪伦马特笔下的克莱尔和著名的美狄亚相比。没错,他们都是关于女性复仇的故事,然而克莱尔与居伦小城简直是上帝一般的存在,可以挽救这个破败的小城。十亿的捐助诱惑太过巨大,所有人,那些看似正义的市长,教师,法官,医生······口口声声说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正义的时候,戏剧的巨大张力和讽刺感毕现。伊尔,这个悲情的男主角,当他意识到整个小城的变化和给予他的巨大的死亡压力的时候,就像被不停追逐的那只黑豹。就像俄狄浦斯一样,命运已然昭示,迪伦马特对伊尔知道不可避免的死亡命运后的恐惧到逐步接受的过程的刻画十分出彩。戏剧的发现和突转恰到好处。而戏剧的深层含义则更引入思考,克莱尔所代表资本家,以财富创造一切,在居伦,克莱尔就是上帝,那些所谓的正义,公平,人道主义通通都可以为金钱所服务,市政府的存在和运作都要依靠捐款,也就是整个居伦城都是依靠金钱的。所谓的善与恶的标准也会随着金钱所改变。克莱尔是个现实主义者,她的观念是,钱可以买到一切以及改变一切,而老妇还乡的戏剧让这个还乡的故事传达这样的价值观,也是迪伦马特对现代性的思考。上帝死了,信仰缺失,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即是是极端利己主义者也可以自圆其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还击这样的价值观?我们的信仰又能在何处安放?

  物理学家 迪伦马特

  一个天才的义务就是永远让人误解。三个物理学家,两个间谍,一个女托拉斯。迪伦马特用戏剧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科学政治,科学和社会态度。科学本身具有巨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该怎么把握,稍稍不小心就会沦为战争和政治的助推手。就像默比乌斯所说的,我们的科学已经变成恐怖,我们的研究危险的,我们的认识是致命的。现在摆在我们物理学家面前的唯一出路是向现实投降。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知识收回来。呆在疗养院是最好的选择。

  流星 迪伦马特

  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多次死而复生的故事,在破旧的画室发生的诡异的一切来揭示人性,描绘众生相。对于施威特而言,死亡变成了期盼已久的事情,他代表了一种生活姿态,当未成名之前的创作都是灵感,而随着成名,当然顶峰是获诺奖,他也极为名声所累。想通过死获得解脱的人却多次复生,而很多人,诸如牧师却意外死在了画室。当然迪伦马特对社会的讽刺也是极辛辣的。

  《老妇还乡》读后感(四):老妇还乡

  《老妇还乡》是作者的成名作,描写亿万富婆莱尔四十五年后返回故乡居伦小城,要用十亿捐款取她当年恋人伊尔的人头,因为伊尔抛弃了她,曾使她沦为妓女。她的要求起初遭到居伦人的拒绝,但金钱的诱惑实在太大,居伦人最后不得不在金钱前屈服。他们集体扼死伊尔,以“主持正义”换得了本城的繁荣。   作品看起来很无奈很荒唐,但却深具人性,可以这样说,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抵抗住这种诱惑,只是谁都不愿意动手,最后还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理由让伊尔去死真是令人恶心,但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写照,人们连作恶的勇气也没有。   另外此书还收录了《罗慕路斯大帝》、《天使来到巴比伦》、《物理学家》、《流星》等四部作品。其中《物理学家》印象深刻。以发生的精神病院的杀人案带出故事。结果内核是两大国的惊天间谍案,问题在于最后黄雀在后,被精神病院的老板渔翁得利。如果说《老妇还乡》讽刺的是人性的话,那此作品似乎针对的目的就是以国家为象征的组织

  《老妇还乡》读后感(五):喜剧和思想

  《迪伦马特喜剧选》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我找了一段时间,后由网友寄赠。收到书半年后,我又重回朝内大街166号上班,才知道“外国文学出版社”就在166号。

  说“这人的戏有思想性,那人的戏有深刻性”,其实真正能用喜剧玩转思想,或用思想玩转喜剧的,也就迪伦马特,在这点上,莎士比亚也白给。

  他的《罗慕路斯大帝》,我看过三遍吧,喜欢,佩服。但这出戏并非显见的结构喜剧,甚至于大部分人不会为此戏而笑。我一直以来和迪伦马特有同感:爱国爱民族的愚昧愤青啊,国和族是神马玩意?

  国内各种介绍资料多看重他的《老妇还乡》,其实这出戏,在我看来,喜剧性谈不上多少,思想性也远不如前面说的那部。

  《老妇还乡》读后感(六):谋杀该当何罪

  高中好友是学法律的,有时聚在一起会讨论一些相关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A同学一直想杀死B同学,但一直未得逞。有一天晚上在小树林里错把B同学当成木桩连射几枪,最后导致B死亡,这样A算构成犯罪么?

  同学听到后,哈哈大笑,对于专业的他来说的确一点不复杂。以下是他两个主流观点的解释:一种是行为价值论,另一种是结果价值论。从行为价值论分析A同学的行为是射桩错把B同学杀死是过失致人死亡。结果价值论分析是A同学的行为导致B同学死亡,并且有主观故意的心态。所以构成故意杀人致死。

  从我不成熟的法律观和道德观来看,我更倾向于结果价值论。人和人都是平等的,都有享受生命的权利,因为你自己的利益而去剥夺别人的权利,无论是存心还是故意的,都是要受到法律的谴责的。

  “这是一场谋杀!”市长来找伊尔谈话时,伊尔暴跳如雷的吼到。

  让我们好好的思考下这个问题。居伦是一个贫困不堪的小城,克拉尔的十亿捐赠会让这个小城所有的人民都富裕起来。而他们要做的一件违背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是杀死伊尔。用行为价值论解释是牺牲一个人的性命换取全城人幸福;用结果价值论解释是致人死亡,按A和B的案例来说,这就是一场谋杀。复杂的是牵扯到的人物不仅是A和B,还有居伦全城人民。

  剧中的舞台设计、灯光、音乐都是符合那个年代的。第一幕破旧的火车站、脏乱不堪的厕所明显告知了观众居伦这个小城的经济衰败;人物伊尔、市长、小混混的出现,在装扮、谈话、举止上立马点明了他们一贫如洗的生活状态,对于背景和故事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贵妇还乡》中的贵妇克拉尔是多年前和伊尔私情交好的情人,却因为伊尔要迎娶富家女而在遭受全城人的污蔑下被迫离开居伦城,多年后因不断与富商产生婚姻关系而逐渐富有。导演对她的形象特点定位地特别好,自大无谓、自私冷血,不仅是通过她的服装和假肢来表现还有她对市长不屑一顾的谈话,对她好几任丈夫的调侃,以及在公众场合和伊尔公开谈论情爱。

  伊尔是只“黑豹”,克拉尔是“只野猫”,他们年轻时的昵称正凸显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伊尔为人公正且受人尊敬是市长看好的接班人,有胆有谋。克拉尔看似娇嗔却心怀鬼胎,要以金钱的魅力来诱导一场别开生面的谋杀。黑豹是聪明的,当全城人穿起新皮鞋、开起小汽车时他知道赊账的生活已经成为他们全部,他们已经暗地里用一种沉默的方式准许接受了克拉尔的十亿。黑豹的倔强也在于他知道全城人已经要把他送给死神了,却还是拒绝了市长所要的配合。在最后的市民大会上,黑豹光荣的走向了自己道德的制高点。

  《贵妇还乡》的结局也就是伊尔的死亡让人引发了很多关于道德和公正的思考。在网易上看过一集《公正该如何是好》的哈佛公开课,教授不断用比喻例证的手法来让现场同学评判道德与公正。有一个例子是一位电车司机即将引发一场车祸,这场车祸会导致5个人死亡,而此时电车站台上方有一位胖子等在那里,推下胖子会阻止这场车祸。这种以一个人换取5个人的性命的行为该不该做。现场一位叫Rechaird的女生的回答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她说:“这5位在电车上的人还有那位胖子他们都是被安排在这件事里的,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帮他们选择。车祸的发生既然是一个必然事件的话,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减轻车祸伤害的行为。但如果是用那位无辜胖子无辜的生命来挽救这五条性命的话,我们必须先征得他本人的同意,否则谁也没有任何权利去做这件事。”

  Rechaird其实巧妙的避开了这个问题,但是她所说的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决定别人的生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放到《贵妇还乡》中,我们每个人都看的出来杀死伊尔的真正凶手并不是克拉尔而是那群想要享受荣华富贵而抛弃良心的人。他们密谋了一场杀害,用伊尔的生命赤裸裸的去交换了克拉尔的十亿。用Rechaird的观点说,居伦城的人民是没有权利剥夺伊尔的生命的。而且伊尔也是不愿意拿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全城人的幸福的。所以,最终的伊尔是被贪婪沉默的居伦城人民逼死的。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你无法让一群已经为了钱在生存的人去守护所谓的公正。 鲁迅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人住在铁屋子里,外面起火了。门窗严密,绝难打开。你醒来,你是大声呼喊,还是继续装睡?大声呼喊者是有勇气的人,但是也许大家都起来,仍无法打开这个铁屋子,反而不如在睡梦中死去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扯这个故事进来貌似不是很妥当。但我要说明的一点是和《贵妇还乡》中看出来的同样的一点:沉默会纵容杀人犯。也就最可恶的不是放火的人,也不是睡过去的人,更不是起来呼喊救火的人,而是那些明明醒着却还装睡的人。居伦城的人民一边谴责克拉尔的不公,呼吁保护伊尔,一边却是自顾自的过着赊账生活,装睡、不作为、逃避道德谴责,却不知一切的行为是葬送了自己的良心。把一个品德尚好的送给死神,他们是没有权利的,也是违背一切原则的,而趋向这项选择的诱导因素是金钱。

  整部剧的安排就是拿贫困开头,中间以克拉尔的交换条件达到高潮,最后以人命换金钱的荒谬结局结尾。

  克拉尔在这场剧中始终是为了讨回自己的“公道”而存在的,而她所谓的公道仅仅是要杀死伊尔。最终全城人在沉默中成为她的帮手导演了这场“谋杀”。克拉尔的还乡是带着棺材来的,她的离去同样是带着棺材走的,只是那里边除了一个道德的正义鬼之外,剩余的是全是居伦城人民昧着良心的孤魂。

  爱情死亡了,要拿金钱来鄙视你。

  金钱死亡了,要拿正义来胁迫你。

  正义死亡了,我们还留着空荡荡的皮囊有何用。

  《老妇还乡》读后感(七):让人心惊的故事

  我不认为这是讲人性或者是金钱或者是社会的。

  我只看到了满眼的爱情。

  想起不少台词,等有时间好好改改本子~

  “我倒宁愿是她让你背弃我,因为我可以恨她,却无法恨你。”

  “为了爱你我可以做任何事情,甚至是,杀了你。”

  “为什么一定要我死?”

  “因为你死了,我才能继续爱你。”

  “放过我。”

  “这句话我说了五十年了。”

  “你错了么?”

  “我当时是没办法。”

  “你错了么?”

  “可你不能因为这个就要我的命!”

  “你错了么?”

  “你到底想听什么?”

  “不是我想,你错了么?”

  “我错了?好,我错了。你满意了。”

  《老妇还乡》读后感(八):《物理學家》浮想聯翩

  一年前,熙熙將這本狄倫 馬特的戲劇集送給了我。

  今晚八點睡醒,我隨手拿下這本書,下樓吃了碗粉,踱步到 Pacific準備蹭到打烊。

  半年前看了他的《羅姆魯斯大帝》與《老婦還鄉》,當然,只看了一遍匆匆下評論是不靠譜的,假如你也是個不靠譜那就看下去吧。

  如狄倫馬特自己所言,他是個“叛逆者”,不是“革命者”。很明顯他在盡力傷害社會,而并不覺得自己應該嘗試去挽救。《物理學家》作于62 年,有很強的主題宣示。那一年,赫魯雪夫將導彈送到了與美國咫尺相隔的古巴,核威脅籠罩著整個 Pacific 。而劇中談論的正是瘋人院中三個物理學家之間圍繞偉大發現展開的角力。

  昆德拉曾揭示了人物塑造的秘訣:將人置於道德的模棱兩可之間。

  然而這兒的人物性格沒什麼好說的,因此我們不說它。

  懸疑的設置與對常理的顛覆是狄倫馬特愛玩的。假如說《羅姆魯斯大帝》是狄倫馬特對統治階級絕望的體現,那麼《物理學家》或許可理解為他對整個步入現代文明的人類社會的絕望。狄倫馬特反對將任何名家、同行當成“不公正的特權”而五體投地,然而他的這兩部重要作品都明顯地帶有三一律特徵。狄倫馬特愛玩的把戲是先營造一種逼真的假象,然後再將這個假象捏碎。看上去這是個極為普通的把戲,但要你自己去玩玩就會明白并不是那麼好玩。

  看完《物理學家》,我腦中浮現潘Sir 《遺禍人間》中的臺詞,“霍金認為, 與外星人接觸對人類來說,結果會是災難性的,因為外星人很可能會襲擊地球、掠奪地球上的資源然後走掉。我們只要回頭看看我們自己,就知道有智慧的生命,將可能變成我們何等不想見到的程度。 ”物理學家的異曲同工之憂在霍金身上亦得到了印證。

  《物》與《羅》均被狄倫馬特定義為喜劇,可見狄爺爺的藝術野心,雖然早他半個世紀前契訶夫亦做過類似的搞怪行為。狄爺爺的作品特色不在於人物而在於表現手法與哲理思辨。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狄倫馬特不是個白癡,他當然清楚人物塑造是怎麼一回事,而這一塊兒就像婊子一樣已經被無數人玩兒過了。不去塑造人物,而完成對人物的塑造,這是狄倫馬特的獨門武功。閱讀狄倫馬特的作品,我們會發現人物均趨向平面,儘管隨著懸疑的揭露人物總是有所轉變,然而在那一特定情境下仍然是平面。而他筆下的人物精彩之處不在於“面”而在於“點”。當我們咀嚼情節的Shifting Point 時才會發現其人物的“偉大”,再次強調狄爺爺不是白癡,我想這是他故意為之吧,也就是那時林克歡說的“破章法”。

  在狄倫馬特的苦心經營下,他的作品也終於獨樹一幟、自成一派。

  狄倫馬特的作品舞臺提示極其簡約與克制,然而卻在環境描述上大費文章,也是讓人很摸不著頭腦的地方。舞臺提示是其作品喜劇特徵的一個重要體現,狄倫馬特總將複雜的情感冠以符號性的簡短行動,是另一種誇張手法。《物理學家》羅澤太太獨白那一段讓我笑得雞巴疼:

  羅澤太太 ……省去劈裡啪啦一堆苦情……(她默默擦去一滴眼淚)我辛苦了一輩子。

  【全體感動。

  “全體感動”,這四個字絕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老妇还乡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