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杜尚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杜尚传》读后感10篇

2018-01-09 21: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杜尚传》读后感10篇

  《杜尚传》是一本由王瑞芸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尚传》读后感(一):符号的杜尚

  几年前读《杜尚访谈录》便爱上了杜尚。不过那时才刚刚认识阅读艺术,所以感受不深。   现在读来真令人头脑清爽。如何理解杜尚,是一件简单复杂的事。说简单,是因为杜尚身上体现出人的本性。但说复杂,是因为社会变得太复杂了,无法真正理解一个“简单”的杜尚。   要理解杜尚,有两个方面关键。一是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依我看来只不过是人类温饱解决后,用来消遣时光东西。之所以有美与丑、高雅与低俗等等,也只是人类后来添加的概念罢了。所以当杜尚的《泉》的诞生,只不过使艺术回复到本质。正如老子所说:拙能胜巧。   二则是什么是自由?近代人类社会以自由为口号,试图打破一切束缚,比如宗教、国家家庭等等。这在两次大战前后在艺术上的体现便是百家争鸣。可是当打破了学院派之后呢?真正的自由产生了吗?显然没有。旧的领袖倒下去,新的元首站起来。元首们又开始打压下一代。这从《下楼的裸女》和《泉》两次被艺术展览拒绝所证明。艺术如此,人类其他一切也是如此,“自由”只是被当成了口号。   于是杜尚避让了,甚至说要离开艺术。可正是他的离开,使自己从“身如菩提树”进入“菩提本非树”的境界。拿他与毕加索相比。两者都对当代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但毕加索一直在创作,而杜尚基本不创作。而两者正好是道家所说的“有”和“无”的对照。“有”固然好,但“无”才是万物之本。因为杜尚是整个人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是艺术。所谓创作正好回归了第一点,艺术是无美无丑的,任何时候任何人都是艺术。   要读懂这本书挺容易,但要读懂杜尚很难。

  《杜尚传》读后感(二):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读完《杜尚传》,回看杜尚的一生,还真是平淡乏善可陈

  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站在同时代那群光芒四射的天才之间,恰如集体照里最不起眼的那个。

  作者反复强调的“改变艺术史进程”之类的问题暂且不论,杜尚最迷人之处还是他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不断累积的过程,即随年岁增长身外之物不断增多,譬如一个空房间,铺上地板,刷上油漆(或贴上墙纸),添置家具,还有因各种外出不断增多的各种各样的用具摆设。而杜尚总是孑然一身,过的应该算是不增不减的生活。之前看过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清简萧疏。此人极迷恋简单质朴的生活,还有些排斥现代文明。但他和杜尚还不同,他对起居、住宿、生活用具之类还有所执,杜尚则是全然无谓。记得最清楚的还是他旅行前的准备同时穿上两件衬衫以备换洗,口袋里塞一支牙刷——出发。这样的随意简慢令人瞠目。

  书里还写了不少同时代艺术界的人,堪当艺术史来读。马蒂斯、毕加索、布勒东等等,个个才华超绝不可一世。天才们总有性格缺陷(或曰“致命的性格缺陷”):暴躁易怒,刚愎虚荣勾心斗角,极难相处放纵自己的坏脾气是艺术家的特权。还有杜尚之后的波普艺术家等等,将艺术作为进身之阶,整日欢歌狂舞,最终迈向虚无。杜尚理所当然翩翩立在一旁,于是这些天才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他的陪衬。他谁都不得罪,对女人们彬彬有礼来者不拒,却从来不陷入两性烦恼,对古往今来几乎所有人孜孜以求的一切:金钱地位、名声毫无兴趣,甚至是艺术本身。比起震动世界青史留名,他更看重怎样简单愉快地过完自己的一生。不是一时的放纵,而是细水长流的欢愉。对无欲无求的人,谁也奈何不得。与生俱来的,他轻易地处在一个高不可攀的玄虚位置,光洁的脸上弥漫着淡漠。他不爱读书,也从未迷醉于任何一种思想,不碰(或曰不信任哲学政治,真是难以理解他何以会自然拥有这样高蹈的作风:衣食不挑,一无所有,偶尔做些兼职维持生活,待人冷淡而和气,像蝙蝠一样从容地躲开一切敌意和烦恼。

  和那些日夜笙歌纵酒狂欢的艺术家们相比,因为克制,杜尚的一生平淡如水。无数天才在人群中癫狂,在风口浪尖陨灭,在欲望的海洋里起起伏伏过着其实并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杜尚也在这些欲望的花丛里轻捷从容地穿过,但他雪白的衬衫上却片叶不沾。

  .S.著者对杜尚的禅意的记述过于用力而引证不足,难免让人心生景仰的同时也存有疑虑。

  《杜尚传》读后感(三):我与杜尚

  刚接触和了解杜尚的时候,是在大学的新媒体艺术概论里知道的,知道了达达主义,知道了泉,知道了小胡子的蒙娜丽莎。最初的印象,总是混沌的,模糊的,但就在那时,我似乎在杜尚的身上找到了某种认同。

  我自己是一名美术生,很实在的中国美术教育体制内的学生学习绘画,是从素描开始,刚开始学习画几何体的时候,老师首先提到的就是透视。我当时理解老师说的视觉上的近大远小,消失于一点。但不明白的是,我为什么一定要在画面上画出透视?难道我不能画成近小远大吗?虽有疑惑,但我还是规规矩矩的按照老师的要求画着。三年下来,不说画的好,但也算是过了美术联考的本科线。

  大学时,我进入了成都的一所综合性院校,可就这么一所培养城市适应性人才院校,我没有进老牌的设计专业,也没有进有名的动画专业。而是稀里糊涂的进了一个自己也不懂,老师也不懂的新媒体艺术专业。这个专业和大多数的现当代艺术特点一样,就是实验性。身边的同学、老师、乃至院长都不知道专业的未来会是什么样,这个专业出去的人可以成就什么?

  我们所学的课程也都是极具实验性的,像实验水墨、纤维艺术、观念影像。我们在宣纸上随意图画,毫无笔法技巧可言。同学之间经常会自我嘲讽,纤维艺术学了至少可以自己打毛衣嘛。我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讲出自己的观念和看法,不断的提出质疑,质疑专业、质疑课堂、质疑老师、最后开始质疑自己。

  而正是这样,我们在探索本我的时候,我发现不止我,我的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独特的一种看世界眼光,同时也愿意接受包容着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正是这种认知,让我接触到了这本书的时候,在杜尚身上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本书作者更愿意用中国的禅学去带着我们发现杜尚,确实禅学与杜尚的处事态度上有相通之处,但杜尚也不止于此。也像作者说的那般,杜尚于我的意义,不止是艺术,艺术背后的观念,才是影响我的关键。

  杜尚的一生看完,可以说是如此平凡的一生,却活的又是如此的精彩。一切可以达成什么结果,一切目的性的追求可能不过只是如此反复的循环,只要明白拿起和放下是一回事,对于未知的疑惑也就解决了。

  《杜尚传》读后感(四):解放内心去创作

  大二时,我画的一张插画被一家杂志社拒稿,带给我很大的打击。我在怀疑自身能力的同时,不禁开始思考:到底该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我作品呢?带着这个枷锁,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小心翼翼地画每一笔画,希望每一笔都可以做到完美,都可以得到别人的赞赏。然而,我发现自己完全放不开手脚,该用什么手法,该表现什么,该采用怎样的风格,该走什么样的路线,全都变得茫然,心浮气躁,什么也画不出来。不要说别人,就连自己都不屑于自己的作品。更加恐怖的是,在画画的时候,我再也找不到那种“面对着空白的王国,我就是创造一切的上帝”的快感了。无助之时我去求助一位网上结识的画友。他说:“你太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认可,却忽略乐自己内心的感受。所有的赞美都是浮云,你画画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仅此而已。”

  这位画友的话与杜尚的人生哲学不谋而合。杜尚带给我的触动,便是他面对一切——金钱、权势、地位,甚至是感情——随心所欲、不在乎的潇洒态度。

  他不在乎自己的存款还剩多少,只要还够下一顿饭的就好;如果不够,那也没关系,他可以去教法语,赚点用来果腹的生活费。他不在乎自己在社会上的头衔是什么,不参与任何艺术流派之争,不想成为任何流派的骨干人物或是领军人物——这是其他艺术家梦寐以求的。他只是默默地,甚至是悄悄地做着自己感兴趣、自己觉得好玩儿东西。杜尚无论是绘画,做现成品,还是做装置,都并非是为了在艺坛开辟出新天地或是为自己盘踞一席之地。他所做的一切创作都是出于再单纯不过的两个字:好玩。他不会成为任何事物或权贵的奴隶,不会让这些身外之物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他要的是自由,要的是一种轻松自在的快乐。他创作,他不创作,他旅游,他下棋,都是简单地为了让自己快乐。有趣的是,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却拥有了众多“世俗之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声望、地位、宽广的人脉关系,而他本人却又完全不以为意,依旧潇洒地过着自己神仙般的日子

  读罢此书,再联想自己,顿时不禁汗颜。

  杜尚为了满足自身喜好与兴趣而创作,为了让自己感到快乐而创作,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单纯地想要使手中的作品变得完美,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全身心享受作品从自己手中一步一步慢慢诞生的奇妙旅程。这才是纯粹的、不含有任何杂质的创作。

  然而我们却总是善于用很多东西去束缚自己。比如相对于思考如何完善自己的作品,我们总是过多地去追求自己作品的“结果”,想要在短时间内看到回报——我的作品是否会受到观众的赞美?是否能为自己打响名声?是否能成为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等等等等。甚至也许会有人把这些当成是自己创作的初衷。然而过于注重这些,必然会使得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之中混入了太多的杂质,也为自己拷上了很多无形的锁链,它们阻碍着我们,束缚着我们,使我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之中,自由自在地挥毫,享受整个创作的过程,享受充当造物主地快感,享受作品完成时那股充溢胸间的成就感。而在这种被拘束的心态下完成的作品,也必然会缺少那一分灵动的生命感。

  记得大一去北京郊区的一个小山村写生,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无限怀念那里的生活。石头墙,砖瓦屋顶,石板路,古井,古树,葫芦藤架,深巷,狗吠。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子,最近的便利店也在十里山路之外。村子里的老人们忙完家事,摇着蒲扇聚在村里的河沟边,坐在门前的石阶上用回腔转调的方言谈论着儿女天气收成,或者敲打制作铁皮桶。孩子们则或聚在老人们周围大闹,或逗弄不知谁家喂养的小土狗。我总感觉,这才是人类原本的生活,有可以遮风挡雨的住所,每天可以画自己喜欢的画,悠闲地做自己觉得有趣地片子,和喜欢的人一起简单纯粹地过属于自己的日子,足够生存足够幸福

  有的人也许会说,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都市人而言,这种生活可以被称为“奢望”。毕竟每个人都是构成“社会”这个巨大链条的一个环节,有太多主观与客观现实因素在束缚着我们,我们无力从中逃脱出来。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也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相要拥有的心态。我们也许无力去改变庞大的外部世界,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潇洒一些,解放自己的内心;可以勇敢一些,让自己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喊,踢开那些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把自己从追求名望、追求富裕的歧途中拉扯回来,静下来好好想一想究竟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解放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内心,杜尚带给我的最大启示莫过于此。

  《杜尚传》读后感(五):读无可读

  我坦诚,没有看过关于杜尚的其他传记。但是我的青春期由此书作者翻译的《杜尚访谈录》拉开序幕。

  这本书可以算是一本语言流畅的章回小说。看到中间部分的时候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想,这个被描写叙述的人是杜尚吗?还是只是虚构中的人物?我无法评价一本好的传记是不是要像图森的小说一样纯粹记录,剥掉所有的猜想,甚至堵死读者想像的去路。以此作为被重新构造的“真实”。但是这部杜尚传中,除去叙述部分的文字,作者自己对杜尚及其作品做出的点评让我忍无可忍,读无可读。看这一段:

  “这个现成品典型地体现了杜尚对流行价值的嘲弄与反对,一本充满公式定义的书,其中那些被认可的价值在超越了人的范畴里或许是一文不值的,让它去面对风吹日晒雨淋,最后被撕碎,消失。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隐喻,隐喻人的理性脆弱和靠不住的,理性之外的自然是永恒和不可战胜的。人们很少去想这些问题,尤其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可是杜尚会想到这些。”

  其实完全不用看这段文字里面的论点到底是什么,只要看到一部关于杜尚的传中有这样的字眼:“典型体现了”,“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隐喻”。。。我们就可以抛下书本上街去了。

  好的传记作者会给读者提供一条明晰的道路,这就需要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世界的全景。如果他本身站得不够高,不够远。那么那个世界他自己也都看不见。

  但是,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很好读。作者文笔非常轻松。总而言之王瑞芸在这本书里做的事,不知为何让我想到当佛教最初传播到中国的时候的一些做法。全世界的所有宗教的传教布道者,为了让他所信奉的宗教能够迅速传播,无非是做了两件事:一是神化,二是简化。而王瑞芸,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杜尚传教士。

  =========================

  我太mean了,作者做小人扎我吧T_T我平时不这么mean的。。。

  《杜尚传》读后感(六):在阅读传记时我们期待读些什么

  在《杜尚传》的前言中,我们读到这本书由完成到出版,中间被作者搁置了四年,原因是她感到从个人生活和艺术史影响两方面对杜尚进行详尽分析后,“仍旧感到意犹未尽,感到杜尚不应该仅此而已。”已完成的书稿缺少了些什么,同时作者发现,这种缺少也普遍出现在研究杜尚的西方著作中,或者说正来源于西方的方法论:“典型的西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收集、归纳和演绎。他们的研究苦心和勤奋程度叫人肃然起敬,但这并不意味他们能把杜尚说尽,说透,点到穴位⋯⋯杜尚不是学术,不是引经据典,不是图象学,不是符号学,杜尚是这一切的反面:一个生动的、完整的、不能被任何概念分割的人。”这后面半段说得极是,过于学术化一直都是学者写作可能遇上的一大陷阱。最后作者找到这个突破的穴位了,或者用她的话讲,找到了写这本《杜尚传》的“文眼”,那就是,围绕着艺术家个人内心,尤其是“超然”这个特质,而非来自外界的辩证性分析,来展现其艺术和人生。

  这个强调意境大于事实的方法,本身是区别东方与西方哲学的一大元素;并且,作者运用“超然”这一充满东方思想特色的文眼作为解读杜尚的关键字,为这本关于西方艺术史的书带来了一剂新鲜空气。王不仅写杜尚的“超然”,还“超然”地写。这两者,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的呼应和结合,是此书不得不提的创新之处。在十二章以及其他一些章节中,作者将佛教中“无我”、“我执”,道家中“无为”、“不争”等一些概念作为杜尚思想之对照是书本中最另人回味之处。然而一枚硬币总有两面,东方特色的写作因为其重感觉轻理性的特点,容易带有不必要的感情色彩。

  这样的感情色彩首先体现在对时代背景的描写上。在普及西方现代到当代艺术史的工作上,作者试图尽责,对杜尚八十二年生命中与之平行的艺术世界及其主流进程做了相当细致的介绍和解析。可是通篇阅读完的印象便是:所有艺术家都不如杜尚。(另加一条:所有女人都为杜尚倾倒。)马蒂斯小肚鸡肠,毕加索贪图侥幸,布勒东是个暴君,而在杜尚之后的将世界艺术中心从巴黎就急转到纽约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在书中第十八章的出场,不过是像失败的小丑,“急着要成名,要创造风格,抢占山头。”我们明白杜尚智慧过人,艺术创作独树一帜,但这并不意味着与他观点相左的其他艺术家和流派是低于他的。

  回过头再阅读前言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刻意之为:作者摆明本书写作意图:“展示整个生命过程中的超然,同时也顺带展示出西方艺术史中各种流派、各种大师的不尽超然引起的种种麻烦。”整部现代美术史瞬间变成了:杜尚,和种种麻烦。如果要选出一名西方美术史上最重要人物,有人会说杜尚,有人会说毕加索,有人说塞尚,有人说更早的马奈。我们知道作者属于第一种人并且她的理由充分,但是在一本传记,同时是一本肩负普及西方艺术史的中文读物中,我们还渴望知道,那第二第三第四种人的理由,希望通过理性思考来做出自己的选择及对杜尚的认识。每个拿起《杜尚传》开始阅读的人都明白杜尚的地位,我们不需要再被反复告知。传记不是赞美诗。

  除了设定好的鲜明观点,富有感情色彩的写作会不避免会出现逻辑松散或一些“不合时宜”的措辞。第337到338页,当叙述收藏家阿伦斯伯格向美国各美术馆捐赠大量杜尚作品,最终费城美术馆答应了其二十五年展期的要求时,作者写下:“费城美术馆是一座巨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建造得比白宫还气派⋯⋯”在一本严肃理性的传记中,这句爱屋及乌的赞美显得突兀。另外,“超然”是杜尚的艺术哲学和区别他与同时代人的人生态度中的一种,这样说不可厚非,但用这个结论解释他生活中每个事件甚至是我们很难得知的个人意图,不免牵强。在第十五章中描写杜尚的第一次短暂婚姻以及分析他对象棋的热爱时,并不提及其中复杂性,而是简单化地将其联系到已重复了数百遍的:爱自由,不受世俗约束,非功利⋯⋯

  在阅读《杜尚传》一半之后,这本书便索然无味了,因为我们知道,一切例证都只有一个结论,就是书本的“文眼”:超然。每一章都不变地先讲故事然后总结:此般彼般,体现了艺术家的超然。这时候我们可能突然会想起这是一本传记,而非一篇四百页论文,我们期待看到的是历史事实,而非被感情色彩加工成例证的事实。

  那有没有既避免学究气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又不过分带有有色眼镜的传记写作呢,《杜尚传》的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探索这样一个读者期待的平衡点,而是将由现象推出结论的实证哲学,倒一个方向,变为预先设定一个关键词结论,随后安排现象来服务此结论。这似乎不是古老的东方哲学,而是近代的中国特色:主题思想鲜明,感情色彩饱满;将新闻写成评论,将质疑写成诽谤。看来哪怕“旅美20年”(摘自本书作者简介),也逃不了中学语文教育里“中心思想”的魔爪。以上作为同样在西方学习艺术史的中国学生之读后感,以此取长补短。

  《杜尚传》读后感(七):我是个呼吸者,而已

  从读本科时,杜尚的名字一直被提及,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于他的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那个现在还被人讨论不休的《泉》。现在看来,杜尚对艺术流派的发展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对于”现成品“的引入。

  怎样使得这样一件现成品被赋予了“艺术品”的身份,是因为艺术家的签名行为使它从实用功能解放出来并把它摆放在了严肃的展览馆里就使得一个在与我们每天必用的日常用具逆袭成为艺术品?

  ”现成品“是把现成的东西拿来当成作品,杜尚想要达到的效果是”没有美,没有丑,没有任何美学性“。他的目的在于:反习惯上的艺术权威。杂杜尚看来,反权威的姿态,就是现成品。他认为趣味是艺术最大的敌人,他用现成品,要的就是彻底冷漠,无趣味:”你在接近它的时候必须是冷漠的,仿佛你不带任何美学的情感。选择“现成品也常常基于视觉的冷漠,同时要避开好和坏的趣味。“他坦言这不是一个艺术家的行为,而是非艺术家的行为,你可以认为是一个匠人的行为,他想要去除艺术家的神话,就像古希腊人,16、17、18世纪时人们看待他们的那样——一个工人,一个匠人。

  这其实是杜尚对艺术的怀疑和放弃,他毕生反理性,反定规,反权威、反价值,虽然他一直是一种反艺术的态度,并且拒绝被称为艺术家,但他一生从未离开过艺术(虽然他一生作品的产量极为有限)。

  杜尚的一生“沉默、缓慢、独处”,而这个什么都不求的人,却得到了一切。

  《杜尚传》读后感(八):2013-05-09

  最后两章实在看不下去放弃了。总结一下。

  首先,整本书语言拖沓重复,一段话可以说完的,在一章里反复出现;一章就可以叙述完的,又在整部书出现N次,到了最后看到作者开始评价杜尚你就知道她要说什么了。叙述事件的文字很少,一直只看到作者在那里洋洋洒洒地赞扬杜尚有多与众不同、有多超脱。这本书完全可以缩短至现在一半的长度。

  其次,主观性非常强烈。作者本身从未接触过杜尚,只靠着大量的文献资料,就大篇幅地断定起杜尚和他身边的女人在想什么、想做什么。虽然创新联想值得鼓励,但实在也太偏颇了吧?相处多年的亲人与老友,都不一定可以懂得对方的想法,更何况是对一个靠着文献资料来建构形象的陌生人?

  最后,出于个人观点我想说,杜尚对所有女人不拒也不推,不是超脱,只不过是深谙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男人且不需负责的要旨罢了。作者身为一个女人,为了肯定杜尚的历史地位,一直拼命将其行为辩驳成高尚,令人觉得无语至极。自古才子多风流,没人会诟病杜尚万花丛中过这一点。只是拿出来不断澄清,可就没意思了。看的时候好想问:“你所爱的男人要这么对你,你愿意嘛你?!”

  我喜欢杜尚,以及他飞扬的思想与才气。但这本书……好吧,我建议作者回炉重造,你该去中文系进修一下写作。

  (PS:从这本书里发现我与si的交流实在很不通畅,以后看画展以及书籍交流这样的事情,还是少来为妙。)

  《杜尚传》读后感(九):杜尚不过是一个高明的混混

  本书作者显然非常崇拜杜尚,不过从书上介绍的杜尚一生所做的那些事情,我看不出杜尚怎么就成了前无古人的艺术大师。我看,他根本是一个高明的混混。一个人做到特立独行,不追名逐利,难道就是大师了吗?这个世界上,特立独行、看透浮华,但还是执着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人多了去。我现在看到了,美国人在艺术这类事情上真是傻透了,很赞成一些英国批评家的看法:那些美国傻帽全被一个高明的法国混混耍啦。而现在又有一个中国人,把这位受美国傻帽们顶礼膜拜的混混不辞劳苦地介绍到中国来,好像中国本土搞艺术的混混还不够多似的……哈哈。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史,本质上是一部艺术堕落的历史,杜尚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对这种人,唾弃有余,谈何尊敬!

  《杜尚传》读后感(十):致MD

  MD

  我从此认出是你了。

  十三四岁第一次用火柴在纸上烧出一片焦痕并郑重其事贴在墙上暗自欣赏却又心中无底的时候,那个看着我的透明的人,原来是你。

  听着不知哪里来的梦幻曲把妈妈的缝纫机当作钢琴用手指轻柔迅疾弹奏的时候,那个看着我的透明的人,原来是你。

  一朝醒来决定献身哲学在校园灌木丛中看胡塞尔看女孩子抽烟掐掉烟头横下心来骰子一掷上前支吾搭讪的时候,那个看着我的透明的人,原来是你。

  在失业的困顿中学语本雅明昆德拉博尔赫斯梦想写出伟岸杰作的时候,那个看着我的透明的人,原来是你。

  你久已不这样透明地看着我了。

  你是个安静的朋友。(另一个安静的朋友,正在海边晒太阳。)

  没错,我是毕加索我是马蒂斯我是布勒东我是达达我是超现实我是现成品我是沃霍尔我是凯奇我是艺术我是利比多我是虚荣我是二十世纪我是历史我是泛起的渣滓我是不安分的心我是我是但你是我的透明的朋友。

  你安静地看着我,等水澄清。

  但我想,即便是澄清的水,也是欲望着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