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历史的谜底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本历史的谜底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9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历史的谜底的读后感10篇

  《日本历史的谜底》是一本由[日]竹村公太郎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历史的谜底》读后感(一):《日本历史的谜底》各章节内容提炼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樸樕(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97373138/

  为了方便回顾,对各章节做了一个提炼。有需要的可以一起看看~

  1、德川家康在建造完甲府城之后被转封江户。江户此时是一块凄凉的湿地,既远离北关东的路上通道,又远离太平洋海陆通道,是文明中心的偏远之地。1614年丰臣家族灭亡,家康果断离开拥有传统权威、财富信息的关西之地,回到500公里外的穷乡僻壤江户。历史学观点:家康不打算一举夺取天下,而采取逐步削弱丰臣家族实力,最后取而代之、夺取天下的迂回战术。作者观点:家康要实施会水改造,将关东地区的湿地改造为良田,是历史上最大的国土规划者。

  2、 公元784年,桓武天皇把都城从平城京迁至长冈京。长冈京南面是开阔地带,北至东面是丹波山地和比良山地,唯一漏洞是东北角的逢坂岭。比睿山俯视着进入京都的关口逢坂岭。桓武天皇在逢坂岭附近建造了延历寺,并安排僧兵驻守。信长讨伐延历寺的历史解释:延历寺僧侣与浅井家勾结;僧侣们庇护基督教徒;惩罚僧侣们的破戒行为;夺取寺院商业利益;摧毁旧势力的代表者等。作者观点:对于信长而言逢坂岭就是令人恐惧的鬼门。

  3、源赖朝击败平氏一族,于1192年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幕府,却选择将幕府设立于镰仓,远离朝廷所在地京都。历史学观点:为了应对平氏一族的残余势力,要在镰仓加强防备;源赖朝不愿意为朝廷玩弄的种种手段和圈套所困扰,不愿意与朝廷走的太近。作者观点:年轻的源赖朝在伊豆半岛、三浦半岛和房总半岛之间的往来中成长,而此时京都的卫生状况极其恶劣,人口密度大,每年都爆发瘟疫。而源赖朝没有号令天下的意图,镰仓四周有山峦和海面作为屏障,具备了一个军事要塞城市的最佳条件,也具备了保证小规模集团人员生存下去的基础设施条件。

  4、13世纪,日本2次击退了入侵的蒙古军队,直接原因是暴风雨这一气象条件。为何蒙古军队那么轻易地被暴风雨摧毁?作者认为每当下暴雨,浓尾平原就成了沼泽,阻止了蒙古军队强大的骑射军团和牛马群。

  5、1582年本能寺之变时,武将服部半藏救过德川家康,在半藏门附近安家,“半藏门”因此得名。作者认为半藏门并不是江户城后门,而是正门。因为连接甲州街道和江户城的新宿街道满足当时道路安全的最重要条件。而由于半藏的名字让人想起隐蔽的忍者,半藏门又位于新建的二重桥的相反一侧,因此半藏门是后门的说话才逐渐被人接受。

  6、1703年,12月14日,赤穗浪士突然冲进吉良官邸,取下了上野介的首级,其主要16人都潜伏于警戒最严密的地方麴町,作者推断赤穗浪士是被江户幕府藏匿的。

  7、为什么德川幕府要毁掉吉良家?德川家康曾与吉良家围绕矢作川进行暗斗,后来攻占了吉良的领地,击败了吉良家,后来把吉良义弥收为部下。同时,家康要利用吉良家作为自己与朝廷之间的中介,以达到成为征夷大将军,同时建立起征夷大将军世袭体系的目的。家康始终压抑着复仇的怒火,赤穗浪士的出现给他提供了机会

  8、泉岳寺是由家康于1612年创建的,四十七浪士不仅到达泉岳寺集合,还全被埋葬在泉岳寺。作者推断这是德川幕府的巧妙安排,为了把浪士们的奇袭复仇事件编造成一个忠君故事,可以达到强化德川幕府统治、保证德川家江山基业永固的目的。

  9、家康进入江户之后开凿了小木明川运河,史学观点认为他的目的是控制行德的盐田。作者认为,小木明川是紧挨着海岸线开凿的,家康的真实目的是利用这条水路轻易地从江户出发征讨千叶海岸一带。

  10、1590年进入江户之前,家康就令家臣大久保藤五郎建设了供水系统,就是后来神田上水的前身小石川上水。1606年家康命令浅野家建设虎门堤堰,形成了蓄水库。又过了半个世纪,全场43公里的玉川上水系统建成。这确保了当年江户百万人的饮用水。

  11、1657年“振袖火灾”之后,江户城进行了重新布局,幕府把原来位于京桥附近的吉原妓院迁至浅草的日本堤一带。一般认为是为了解决江户市内的风化问题。作者认为日本堤作为重要的泄洪区,妓院迁至日本堤带动了这片区域的人气,过往行人脚步能压实日本堤,能发现日本堤上的异常和意外事故。

  12、世界的历史就是农耕文明不断压迫游牧民族与狩猎民族的历史,因此日本出现了“征夷大将军”这个职位。1600年,德川家康命令毛利辉元转封至山口县的荻时,原本为狩猎集团的毛利家变身农耕集团,躲过了灭亡的命运,狩猎集团从此从日本历史舞台消失。“征夷大将军”失去征讨蛮夷的含义,视为最高统治者。

  13、1867年,德川幕府实行“大政奉还”以及随之发出的“王政复古的大号令”,避免了日本的分裂。两个多世纪以来拥有绝对权力的德川幕府瞬间消失,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治体制迅速登场。这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不流血的大规模革命。“胜海舟与西乡隆盛会谈”抑制了武士们嗜血的冲动,保住了江户这一信息中心。作者认为,日本人归属意识的基础条件是运动物品与信息的船只。

  14、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京都,从此京都在1000余年里保住了都城的位置。作者认为,其原因不在于御所在京都,而是因为京都处于日本国土地形上一个必然的交流轴上。京都处于南北狭长的日本列岛的地理中心,可以依靠船只自由前往日本海一侧和太平洋一侧,是航运交流中心。

  15、奈良的基础设施为何如此落后?奈良盆地从古坟时代的飞鸟京到藤原京再到奈良时代的平城京是丝绸之路这一世界级交流轴的终点站。之后,偏离了这条交流轴路线,从孕育日本文明的大城市变成了怀抱众多历史遗产的一个偏远山乡。进入明治时代后,奈良铺设了铁道,成了连接近畿与中京的交流轴。奈良还未经过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就被卷入了近代化、城市化的浪潮之中。

  16、大阪为何缺少绿色空间?因为大阪是平民的城市,不是统治者的城市。曾经拥有土地的大名的子孙无法保持住这些土地。土地一旦离开原来的主人就被切分成零碎小块。地图上的绿色空间是由统治者创造的。

  17、福冈地形方面不利于防卫,易受到洪水地震侵袭,受到缺水缺粮的威胁、能源也无法自给自足,为什么人口多,还作为西日本的行政、产业、商业中心发展到今天?因为它位于穿越欧亚大陆、经由朝鲜半岛最终到达日本的世界文明方面的大交流轴上。

  18、日本历史经历由奈良到京都,再由京都到东京的两次迁都,两次迁都为何发生?作者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指出桓武天皇、德川家康当时都面临森林遭受过度采伐、土壤流失、山地荒废的现实,不得不迁都。

  《日本历史的谜底》读后感(二):历史是由地形决定的?

  这是一本非历史专业研究者写的日本历史通俗读物,他对日本历史上的一系列问题和“谜”,给出了与传统历史专业研究者不同理解,他提供的全新视角就是用地形、气象因素去解释日本历史之“谜”。譬如蒙古大军两次入侵日本,为什么蒙古军队会失败?他给出了与以往专业历史学家都不同的答案,他看到一幅蒙古军团的画像,蒙古军团依托骑兵和几十头牛马拉动的搭帐篷车辆,而这样的军队登陆日本后陷入遍布泥沼的土地无法行军,进而导致失败。还有织田信长为什么要火烧比睿山延历寺,他从地形分析,认为织田是出于当地有酷似桶狭间的地形,他担心自己会重蹈今川义元的覆辙,故而不惜代价摧毁比睿山。倒幕运动末期,倒幕军队与德川幕府为什么能使江户无血开城?作者认为江户当时是日本整个物质和信息交流中心,如果交战摧毁了江户,那么整个日本将陷入混乱。

  作者提供的这些从地形角度出发解读的历史“谜底”当然不是最终答案,而只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参考,许多观点也经不起推敲,譬如他依据蒙古军团的那幅画来推测蒙古军当年登录日本的状况,当时侵略日本的元军很大部分中国北方和高丽军队抽调过去的,以水军为主,应该与蒙古草原上的军团有很大的差异。然而即使是一种存疑的推理和猜想,对我们理解历史和增添思索历史的趣味无疑仍是有价值的。 □ 贝叶文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C/html/2015-04/19/content_3409972.htm?div=-1

  《日本历史的谜底》读后感(三):换一种视角看日本

  竹村先生从事了几十年的基础建设工作,每天在日本的山川河流中行走的他发现:观察地形,可以看见崭新的历史,这是驱使他写作的动力。“地形与气象是确定不变的事实,如何解释,是每个人的自由。只要以确定不变的事实为依据,解释就会向着客观性的方向靠拢。”本着这个想法,他开始了从地形入手揭开日本史之谜的工作,最终形成了这套趣味盎然的小书。他推翻了许多历史的成说,同时也在迎接来自各方的挑战

  先来看几个你也许想不到结论

  1.日本人的节约意识从何而来?

  在日本人的日常会话中,经常会说出“真可惜”,日本人的爱惜东西和节约意识是世界闻名的。渗透日本人身心的“真可惜”观念是日本现代节能社会的思想基础。构筑节能社会并不是因为日本人道德高尚,也并不意味着日本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有智慧,这种品性是日本列岛的地形作用的产物。

  世界上的民族可大体分为两大类:因狩猎、游牧而迁徙的民族和因农耕而定居的民族。

  迁徙民族只携带最小限度的物品,轻装上路、快速移动。征服到新的土地,仅掠夺必要的物品。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迅速移动,在最快的时间内征服新的土地。因此,不适用的物品将被丢弃。被丢弃的东西犹如被沙漠覆盖那样,会很快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

  欧亚大陆和阿拉伯半岛迁徙移动的民族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在位于欧亚大陆最东面的海上列岛产生了日本文明。

  日本列岛中部有许多脊梁山脉,有无数的河流出发从脊梁山脉奔向日本海或太平洋,在出海口处形成较小的湿地。日本列岛上的土地被海峡、山峦、河流切割成许多分散的小块土地。

  大约3000 年前,居住在日本列岛的人们开始在这里耕种水稻。

  耕种水稻的劳动异常辛苦甚至严酷。融雪时,要从河流中引水,翻起硬硬的土地,插秧、控制好水、除草、防洪、割稻等。冬天也不闲着,要制作耕种的工具并做好来年春天的耕种准备

  在这些被分割成小块的土地上, 没有来自外部的资源。因此,人们将土地上的所有东西变成有用的资源,东西无论它呈现出怎样的状态,都是对人有用的。

  日本人对物品十分爱惜,从身边的衣物中可以看出来。和服是用植物的棉花编织而成的漂亮衣物。穿了十几年变旧的和服可以再利用为被子的布料。若干年后被子的布料可以作成褥垫。甚至再过若干年后,褥垫的布料可以作成木屐带或抹布。木屐带、抹布用坏后,变成烂布,就烧成木灰回归土地,再次成为棉花的养分。

  布不断地变更其形态,发挥不同的作用。

  轮回转生的宗教思想对日本人来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而是跟日本人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呈现的形态变化相结合的思想。

  2.关原之战胜利后,家康为何立即返回江户?

  1600 年,德川家康在争夺天下的关原之战中获胜。三年后的,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后立即返回江户,在江户开创了幕府。

  江户开府的事实已广为人知,无人对此提出疑问。然而,在江户开府一事背后,实际存在一个巨大的谜团。

  虽然德川家康取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但在此时并未完全统一天下。丰臣家族的领袖秀赖,以及护佑他的淀君还在大阪城中号令天下,日本各地还有诸多虎视眈眈企图夺取天下的大名领主。然而,德川家康此时为何不把政权设立于京都或者名古屋等可以实际控制天下的要地?为什么要翻越险峻的箱根岭,回到离京都500 公里远的偏远乡村江户呢?

  历史学家们从人文、社会等视角来研究江户开府,而作者则从地理地形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得出了与现在的成说不同的全新故事。

  1590年,家康受秀吉之命转封至江户,当时的江户是一片环境极其恶劣的处女地。但家康发现了隐藏的宝藏,就是后来广阔、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的“关东平原”。在将关东湿地变为关东平原之前,家康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他之所以急切地赶回江户,就是要立即开展与自然的战斗,对利根川进行改道,把湿地变成良田。

  明治以来的近代日本从江户时代继承了关东平原这一遗产。以关东平原为舞台,日本转变成为工业国家,同时作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最后一个帝国,逃脱了沦为欧美列国殖民地的命运,一直走到今天。

  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国土规划者就是德川家康。

  3.江户“无血开城”和“大政奉还”为何能够实现?

  1853 年,美国人佩里提督率领的黑船出现于江户近海的浦贺湾,历史由此进入了剧烈变化的时代。欧美列强先后把非洲、中东,以及亚洲变成自己的殖民地,逐渐缩小了对日本的包围圈。日本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就在这时,德川幕府采取了“大政奉还” 行动, 避免了日本的分裂。260 余年来统治日本的绝对权力德川幕府瞬间瓦解,出现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全新政治体制。

  日本社会的这一不流血的大变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世界历史上也难找出不经过流血而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的事例。人们常常通过讲述幕末的英雄故事来回顾这一历史事件。

  这些英雄里有四处奔走的坂本龙马、性格豪放的西乡隆盛、气度过人的胜海舟,他们从西洋列强试图分裂日本国内进而实行殖民统治的危机中拯救了日本。

  幕末的英雄们上演一幕幕历史活剧的舞台需要一个物质基础的支撑。没有这个物质基础,英雄们就无法演出那些生动的剧幕。

  这两件耀眼事件的背后,是什么原因产生了日本人的一体感?对这一点还无人提及。正因为有了日本人的一体感,也就是日本人的归属意识,“大政奉还”与“胜海舟与西乡隆盛会谈”才得以成功。

  作者从歌川广重的绘画作品中得到启示,深入挖掘,得到结论:形成日本人归属意识的基础条件,就是运送物品与信息的船只。船只,将分散在各地的日本人连结起来,使他们拥有了共同的物质文明,这是“无血开城”和“大政奉还”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5.京都为何会成为千年古都?

  京都成为千年古都的原因也可以从地理与地形的视角出发获得答案。

  日本列岛南北狭长,幅员从北纬45 度的亚寒带起至北纬25 度的亚热带止,南北距离约3000 公里。在这个狭长的列岛中央由北向南纵列着脊梁似的山脉,太平洋一侧与日本海一侧被分割开来。

  京都位于日本列岛的中心位置,并很容易将日本海一侧与太平洋一侧联系起来。1853年以前的日本,在2000余年的历史中,船与日本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而京都,拥有最适于船运的有利条件,与其他地方保持着频繁的交流,是日本文明的中心,是日本列岛交流的原点,位于“交流轴”上的城市必定繁荣。因此,京都成了日本的前年古都。

  作者还用“交流轴”的理论,解释了奈良的衰落。

  当然,任何一种视角都有局限性,历史、文化现象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多视角的分析更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作者从地形、气象、基本建设的角度分析历史、文化的视角,也独具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