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1 20: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10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由[美] J.D.塞林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一):并没有很好体会

  书名比内容更吸引人,文中的内容并没有让我感到这本书为何经典,为何收到如此多人追捧。看完整本书我却无法理解书名的意义何在,或许是我的造诣不够深?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蛮让我感到难受的,不知是原文作者本意如此还是翻译的问题,文中字里行间都是粗口,让人感觉很粗劣。 再者,我觉得这本书的一些情节内容显得很奇怪突兀。比如霍尔顿约卢斯出来聊天结果全程讨论性,而且对话内容显得有些语无伦次(文中的一些对话我个人并没有很理解),安托利尼先生从一个好老师突然变成一个变态,一开始信念坚定的霍尔顿最后突然也决定不去西部了。 我很不喜欢这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的人设。胆小懦弱无能。每天每刻都在抱怨身边的人和事,用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圣神的“自信感”去看待身边的人,好像身边的人都是无能的愚蠢的,而自己却是圣神的。最为让我反感的是,他总是在抱怨自己的生活,却有没有勇气改变自己的生活;总是在抱怨生活的孤寂没有光彩,却依旧选择沉沦。甚至一些明明是自身的问题,却怪罪生活对他不温柔。 看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蛮生气的,因为书中的内容让我有点失望,因为主人公确实跟不争气。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二):霍尔顿,像我内心的自己

  刚开始并不喜欢这本书,到处都是脏话,霍尔顿的三观又显得很消极,但是通篇读下来,忽然就喜欢上了他,霍尔顿,多么接近内心的自己啊!对生活中一切虚伪的浮夸的东西反感,内心坚持着自己的纯真,而给外界印象叛逆,不成熟。也许是有些完美主义吧,总是希望事情都能出自内心所愿,不希望参杂一点世俗的沙子,对虚伪的世界提不起兴趣,只想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在安静不受打扰的森林边缘砌一个小屋,度过余生。美好愿望终究不能实现,因为可爱的菲比也想跟着哥哥离去,霍尔顿怎么忍心呢?怎么忍心同意最爱的妹妹放弃现实的一切可能跟着他去那样一个患无人烟的地方共度余生?菲比聪明可爱,天真善良,她的悟性很高,这都是霍尔顿认为的,也许,很爱菲比,所以她才这么美好吧,多少带有主观性,她不离开这座城市,继续她的教育,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像爸爸一样有头有脸的人物吧,尽管这些在霍尔顿眼里都是虚伪而没有意义的,远离喧嚣声色张扬的污浊的城市,随心所欲过着安静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然而他拒绝了妹妹的要求,人就是这样,你在唾弃世俗的虚伪,你还是不能躲得过它的侵扰,只要在世俗生活过,多多少少都会认可它的规则,不然,为何要拒绝心爱的菲比,还不是让她生活的更好,即使心里向往的是自由。霍尔顿留下来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泡影,为了菲比,值得吧,爱,还是高过了自由。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遥远的希望,对我而言,但是现实,只要努力,就有更多的可能,没能站在真正的麦田里,心里有美好的希望,望见麦田的影子也是不错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三):我们是宇宙万物孤独的产物。

  讲真,开始看这本书有些反感,语言以及讨论的女孩不适合我,开始我认为霍尔顿是个坏孩子,逃课打架甚至有些清高而我是个“好”孩子,不打架不逃课,也只会学习和别人玩玩。他看不惯很多人,他的室友的说与做,他看不惯很多很多事情,觉得什么都是虚伪,其实是正常的,因为这些是世俗,每个将要步入社会的人都会有些不适,而霍尔顿是过分厌恶,这种厌恶会让他失去看到阳光明媚万物美好的能力,其实我也这样,讨厌一些虚伪的举止,不想和别人交流。这让我想起霍尔顿的计划,坐车去西部,没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别人,装聋又装哑,然后打工建木屋独自生活,看到这儿不禁一阵心酸,一个人对生活,对人类行为有多厌恶,失望,才会有这样的计划,不再想和别人交流,与家人失联,过自己的人生?就像五柳先生一样归隐田居?是该赞赏他的平淡生活还是该同情他的孤独无依

  此时此刻我似乎找到了共同体,当霍尔顿独自一人在深夜在公园,在酒吧“一点儿都不困”拿喝酒消遣,这种霍尔顿内心所有的感受无法用完整的语言体系来描述,但是却很容易懂,似乎找到了共鸣,是一种各有各的孤独的共鸣的冲击感,让人迫切的把这本书看完。

  孩子是偏激的,特别是这个年龄,我也处于这个年龄,这个年龄是最容易感到孤独,最想得到爱与关心的。

  好在有菲比呀,菲比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同时也是霍尔顿最爱的人,这样就对了,一个人在世间总会得到温暖,想要将爱给予最爱的人,所以我们也会在一边失去中一边得到,一边失望一边欣喜对的嘛?

  谁都会孤单,因为人类本就是宇宙万物中孤独的产物…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四):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每到冬天,都有读长篇小说习惯,那样我才能踏实安逸。十二月新进的四本书里,除了一本聂鲁达的抒情诗选集,都是小说,有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以及《麦田里的守望者》,其中篇幅最短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薄薄的一本。像我这种看书很慢的人,用了三个夜晚通篇阅读时间绰绰有余

  早在高二时就借同学的书看过一次,但那时正处于荷尔蒙躁动期,除了霍尔顿退学回纽约宾馆招妓那段,我啥也没记住。如今重看,算是能一口气读完,不知是过了躁动期还是我被世俗世界污染了怎么的,竟觉得此书并没有好的像传说中的那样惊世骇俗,但也不差,总体还是很棒的,比一般的中文小说都棒。题目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却讲了一个跟麦田没多大关系故事,这就是意识流好的地方之一:跑题也跑的天马行空

  今时不同往日,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与世界,虽然没有了那时的战后经济低迷与志气消沉,看似稳步向前,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日俱增物质信息大爆炸,其实质却是变得比塞林格笔下的时代与世界,更嘈杂更混乱更茫然。利欲熏心追名逐利者渐甚;坚守善良、信仰纯真者日寡。而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更加不被重视和关照,高楼大厦,“盛世荒唐”——颇有几分菲茨杰拉德笔下都市奢靡堕落之气,按理说我们比霍尔顿更应该愤世嫉俗,但是我们没有。

  涉世愈深,我越相信传统”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也是矛盾的,像一堵高墙,横在那里,沿着它的指引自然能在固有的道路上顺风顺水,少些磕绊与跌撞,但同时也会阻碍发现许多新事物和道路的可能,因此中国再怎么牛,也只能出郑和,而出不了哥伦布,我并不是说郑和不伟大,在某些方面他比哥伦布还要伟大,比方说排场、仪仗,还有后来很丢脸,但当时还是世界最牛的火炮。

  但是想想,如果哥伦布没有发现新大陆,就不会有后来的美国,没有后来的美国,就没有好莱坞和爆米花电影,塞林格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自然也不会有,而日本的太平洋战争也会打的更加顺风顺水,中国的抗日道路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漫长和艰巨,想想,我就不敢想了。

  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谈历史或是文明演化问题,只是想反思一下“传统”,但话又说回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就让他笑笑好了,毕竟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保守的,中庸的,缺乏冒险精神的;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忍耐的,缄默的,是颂扬铁杵成针、水滴石穿式的人物的;传统儒教思维是务实忌虚的,是缺乏浪漫主义品格的,而到近现代的马克思唯物主义更甚,所谓“实干兴邦”,因此一千年才出一个屈原,两千年才有一个李白。

  当然,脚踏实地,安守本分,每个人兢兢业业,努力工作追求美好的生活与幸福,这自然是好事,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但是当都市车水马龙、人潮汹涌的时候,当你为大把的利益和贪欲所驱使的时候,是否还能够静下心来,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一朵阳光下盛开的无名野花?当你想要“潜规则”某人或要被某人“潜规则”的时候,是否还能够笃定信念去紧握身边那个人的手?

  《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是简单的,人物也并不复杂,好像真的就是一个叫“霍尔顿”那样牢骚满腹、喋喋不休的中学生在讲他自己的故事,或许这就是它受美国中学生们喜欢的原因之一,正如塞林格在书里所言“一本真正的好书,就是那种你看完以后就马上想跟作者成为朋友,随时都可以给他打电话”。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看这本书,觉得“霍尔顿”就像我一个不常见面,但住在临近城市的小表弟,带着青春期的叛逆和任性,但很真挚,且有追求。

  霍尔顿讨厌成人世界“假模假样”的虚伪,因此他想成为一个悬崖边上的麦田守望者,去守护那些麦田里单纯真挚的孩子们。现实中的塞林格最后似乎也正如他书里的主人公那样生活,终日远离闹市,和情人以及恋人们隐居山林,一直活到90多岁,成为时代的传奇和很多年轻人的偶像。据说1980年用左轮手枪枪杀约翰·列侬的那个凶手被抓住后,警方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你去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就知道了。凶手觉得列侬变了,从一个摇滚诗人、精神旗帜变成了杂志封面上的商业明星,让他无法接受。

  也许凶手的行为未免过于偏激和诗意,但他道出了很多老生常谈却亘古不变的话题——理想与现实之间、过去与现在与未来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矛盾,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我们才继续并将永远需要那些“麦田里的守望者”们。对于今日之中国,尤其如是。

  ——周朝,2014.12.12,深圳福田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五):试比较《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和孙仲旭译本

  《麦田里的守望者》现存在两个汉语译本: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两个译本各有千秋。我尝试着比较两个译本在一些相同句子上不同的翻译方法以此来比较两个译本。我并非是为了比一个孰高孰低出来,只是希望将来读者在挑选的时候能选到自己喜欢的好译本。 这次参考翻译,用的是以下版本: 原版: 选用Back Bay Books版本,这应该是国内现在市面上流传最广的版本。封面我一开始看着觉得很奇怪,以为是个被插了一钢棍的麒麟,后来读完了才明白是倒数第二章出现的旋转木马。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六):《麦田里的守望者》

  “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人,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的--我是说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唯一真正想当的,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

  “好多人,特别是这儿一个搞精神分析的家伙,老是问我九月份上学后会不会用功,我看这话问得很蠢,我是说在还没做一件事情之前,又怎么会知道将来怎么做呢?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我觉得我会,可是我又怎么能知道?我敢说,这话问得蠢。”

  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本书没什么特别突出的东西。有时候在想,是不是就这样的故事,直到最后,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和他妹妹聊天的时候,被问到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坦言,只喜欢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恩,也许这就是这位少年主人公真正想做的,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通书从菲尔德因5门功课4门不及格被学校开除开始,讲述了他遭遇的种种,去跟老师道别受尽噩梦般的训语;想起室友斯特阿雷德和阿克利的怪诞行为(书中俩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是很难相处的室友,但却又是令人难忘的室友,当菲尔德夹杂着回忆起过去各种滑稽事情时,总会或多或少的带有他们的影子:骂脏话,对女人感兴趣等);去旅馆招妓遭讹;和女友萨丽去看戏和溜冰;准备离家时,“冒险”与妹妹道别。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孩,正值青春期的叛逆期,短短几天,菲尔德逃离学校经历了很多新鲜事情,无疑他内心是丰富的,对生活也充满了无限激情,但却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去夜总会寻找乐趣言语中粗鄙不堪,完了继续,该打电话的还是会打电话,最后该道别了还是会回家。

  从被学校开除到去纽约游荡的这几天,少年的内心世界经历了许多,回忆起了很多曾经的美好。菲乐德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想作一个麦田守望者,看护儿童;想离家出走,远离尘嚣,过田园般的纯朴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却被一一击破。

  每个少年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多多少少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此书,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复杂,是故,青少年教育可谓是任重道远啊。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七):迟来的……

  应该在还是青年的时候读这本书,那时的我可能会走共鸣,虽然我不是那么叛逆,但是对霍尔顿如此“精彩”的学生时代很是羡慕。当然对现在的我来说,更是有些遥远。

  现在的我的话想的多是站在妈妈的角度来看,如果是我的孩子碰到这个问题,我的想法。特别是看到霍尔顿在他的酒鬼老师家的时候,半夜醒来的时候,他坐在黑暗里摸他的头的时候“我在学校认识的混账变态佬比你们谁见过的都多,他们老是趁我在场时,做出一些变态举动。”“从小到大,这种事我遇到过二十回,受不了”虽然霍尔顿有些爱夸张,但是哪怕有一回我觉得都受不了,汗毛直竖了。

  塞林格在篇头写着“献给我的母亲”,可以是给妈妈看的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八):守望个屁

  文章的标题是我抄的,我也不知道我在写什么。这本书从头到尾脏话连篇,偏偏名字还特别文艺。刚开始读的时候完全不明白,这样一本话唠的书怎么会成为名著,据说有段时间还被美国定为禁书。在我印象当中,禁书要么是因为分级制的缘故不适宜小朋友阅读,要么因为政治原因不适宜民众阅读,可是这本书除了有些话唠,有些脏话,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值得被定为禁书的理由。被列为禁书也就罢了,在它解禁以后还被好多国家定为中学生必读书目,这就见了鬼了。 霍尔顿这哥们因为不认真读书,成天在学校里头不务正业,喝酒、抽烟、争风吃醋,除了语文其他功课都挂了,四次被学校开除,第四次被开除以后不敢回家,在纽约浪了两个晚上,喝酒、抽烟、把妹、招嫖。还计划着跟自己的妹妹告别以后溜到西部去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然后被一个曾经的老师点化了一下,再被妹妹耍了下小性子,于是他就留下来不走了。 怎么看都觉得是一堆狗屁倒灶的破事累积起来的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振聋发聩的箴言,不把书读完的话,甚至觉得这本书在诱人堕落。没仔细去读,真心没办法发觉它作为名著而存在的意义。 书里头对绝大多数人的评价都是“装模作样”,可以理解为叛逆的小屁孩极其不成熟的观念,也可以理解为对社会现实极其辛辣的揭露。读第一遍的时候,比较容易理解为前者,多读几遍以后体会就会有所改变了。霍尔顿这哥们话唠,纠结,懦弱,纯粹以个人喜好来认识这个世界,以一个纨绔子弟的喜好来认识这个世界,简单粗暴,直中要害,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多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装模作样”,尤其是在美国那个被称之为的“垮掉的一代”人中,这种生存状态是非常普遍的。我想它能被作为禁书的原因应该是在于它有非常强的感染力,能把跟主角差不多年龄的小朋友们统统带歪。(事实也是如此,据说在本书出版以后,美国就开始流行满口脏话,反戴红色猎帽了。)它能把人带歪,但又不完全是把人带歪,文末,安托利尼对霍尔顿的教导虽然很简短,很容易被忽视,但给人的感觉却又十分亲切,不难接受,你会在不经意间回想起来。每当你回想起来时,那些话都会给你带来一点点的改变,虽然不多,但也能慢慢的给你那糟糕透顶的生活带来进益。 从最初霍尔顿被开除,想跟妹妹告别之后就离家出走,到最后他一遍又一遍的看着妹妹玩旋转木马,感觉到“只能说菲比太他妈可爱了,就是她穿着蓝色大衣,在木马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的样子。”然后甘心接受家人的安排,进入医院接受精神分析。他的思想无疑是经历了非常大的转变的,但他又不稀罕把这些转变表现出来给人看,一切出书中读来都是那么粗暴。 在纽约游荡的两个晚上,他以一种叫人不明所以,却又感觉十分自然的方式和世界和解了,从叛逆走向成长。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九):我就是我

  对于这本书,我不能太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但是很喜欢。

  我很喜欢考尔菲尔德的思考方式,可能会有人不理解,但我就是喜欢他不去迎合,不去奉承,哪怕厌恶世事种种。我也喜欢他不去刻意评定善恶,如果你这个动作我不喜欢,那我就不喜欢你了;如果下个动作我又有了好感,那我便继续喜欢你。我不想做大人,如果不得不,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人。

  还喜欢他对自己的评定,就像"我很胆小,我知道,但没办法,我就是胆小"一样的感觉。我有哪里不完美,我心里清楚,可我就是不想改,因为不想勉强自己。我想丰富自己,所以我喜欢看书;我只想接触喜欢的人,所以我只看喜欢的书。

  《守望者》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我只做我自己,恨不得与世隔绝,不看你们多肮脏。哪怕最后我不喜欢所有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十):理解守望

  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一个十七岁的叛逆,玩世不恭的少年,他看周围的一切都不顺眼,不喜欢虚伪做作的人和丑恶的现实,他先后上了四所中学,都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离开了学校,埃克顿岗中学的安托利尼先生和潘西中学的斯潘塞老先生是霍尔顿最信赖也是尊敬的两位老师,他喜欢自己的妹妹菲比,他怀念自己去世的弟弟艾里,总之,他是一个矛盾的但又充满爱心的少年,他具有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特性,只是比别人更敏感,更愿意真实地遵循自己的想法,并为之而坚持做自己。他愿意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去拯救那些将要跌进悬崖的孩子,书中写到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群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也应该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

  其实在霍尔顿身边,他的父母还有他尊敬的两位老师无不像麦田的守望者那样守护着霍尔顿,尽自己的所能帮助霍尔顿,在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时,他特地去看望斯潘塞老师,一位教历史的老师,老师告诉他“人生就是一场比赛,你得遵守比赛规则”“我想教给你一些道理,孩子。我在尽力帮助你,我在尽力帮助你,尽我所能。”霍尔顿却听不进去,执意退学回家。当霍尔顿无家可归的日子里,他想到的是安托利尼先生,在他看来安托利尼先生是教过自己的最好的一个老师,他比霍尔顿的哥哥大不了多少,很年轻,他最后抱起从窗户跳了楼的男生詹姆斯·卡斯尔,完全不顾及自己,因而赢得了霍尔顿的尊敬。安托利尼清楚地看到霍尔顿问题根源所在,为了一个极不值得的理由,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正在轰轰烈烈地死去,他告诫霍尔顿“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他不是第一个对人类行为感到困惑、害怕甚至反感的,在这方面,许许多多人跟他现在一样,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样感到困惑”“只有受过教育、有学识的人才能对这个世界做出重要的贡献,他们可能会比仅仅是才华横溢和有创新精神的人留下无限多更宝贵的记录,他们往往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比那些没有学识的思考者更谦恭”“学校教育可以让他对自己的心性如何有个认识,认识到什么适合自己的心性,还可能认识到什么不合适。就会了解哪些想法适合自己的独特心性。”安托利尼的谆谆教诲也激不起霍尔顿的上学热情,他仍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把霍尔顿的内心独白描述得真实细腻,让读者对这样的一位少年感到亲切,触手可及,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邻家少年,也可能就是我们的孩子。作为家长,读了这样的书可能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更深入的了解,拉近孩子和我们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对于老师,读了这样的书,对学生的教育更有的放矢,效果会更好,对于孩子,读了这样的书,可能会从霍尔顿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总之,这是一本寓意深远的不可多得的值得一读的好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