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詩源》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古詩源》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2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詩源》的读后感10篇

  《古詩源》是一本由[清] 沈德潛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詩源》读后感(一):读诗的缘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古诗源》的第一首诗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在这个日早已入,日还未出的深夜,违背规律如我,纵然也不可能给出多么深邃的见解了。

  这本清人沈德潜编纂的书,基本涵盖了从先秦至隋代的大部分诗歌和童谣。《古诗源》内容丰富,题材之广泛,自不必说。它是一本资料详实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包含着人生哲理情感喜怒哀乐有益读本。

  开卷读诗,在会心处稍作停顿,在某个电光火石的瞬间,突然觉得,书中的文字怎的生了魔力,这说的不是我吗?这不是我想说的吗?这不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答案吗?仿佛思绪的变迁和作者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他的悲和喜化作文字的表达恰恰和你完全一致,这种奇妙感觉专业名词称之为共鸣。在共鸣之外,你发现作者笔下的文字,改一字不得,加一字不得,多一字不得,这种文字的随机组合恰恰构成了最传神精炼的语言,最真实自然的情感,最恰当合适的表达,最精彩的描述和体现,我称之为妙笔。带着共同的情感体验,由着这曼妙的文字带着你在作者和你交织的世界里或喜或悲,或朦胧虚幻,或大彻大悟,好不痛快。带着这共鸣和妙笔,翻开《古诗源》,读到开心处,读到动情处,读到惊醒处,大概也是一种缘分吧。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世界上最遥远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最快乐事情莫过于新交了知己,最悲伤的瞬间莫过于生生别离。“相去日以远,衣带日已缓。”离别日子越来越久,衣带渐缓的我独自忧愁,都道是相思最苦,却不能把情抛到脑后。

  当然,感性的情感总能带给人们最最直接的共鸣,至于理性的警句大概只能在思索的瞬间给你冷不丁的点拨,让你清醒,让你解脱

  “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人不会被山绊倒,只会栽倒在小土丘上。打败我们的可能不是大的困难,反而可能是小小的疏漏和不在乎。“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过去无法改变,过去不会重现,明日的种种我们无从把握未来是完全的未知。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只有这一瞬间的现在。

  《古诗源》中有些诗句用语之精炼,让人拍案叫绝。“梧宫秋,吴王愁”,六个字就将国家灭亡的愁惨之状,形象的描绘出来了。最喜欢也最为力赞的是这首《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竞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黄河边住着一对老夫妇,有一天丈夫打算过河,他的妻子劝他不要过河,他不听,毅然过河,结果中道落水而亡,老人妻子目睹了丈夫的死,遂鼓盆而歌,声调悄怆悲壮。十六个字,还有多处重复用字,却刻画了两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偏执而洒脱的老夫,悲怆而无奈的老妇。字字平实,却不失风骨。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曲折的故事,更没有奇特的构思,可是,你能从这十六个字里得到的却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一段哀伤感情和一幅凄惨的画面。沈德潜的评价也极其简洁而概括。“缠绵凄恻”,道尽了一切一切。

  诗缘情而绮靡,能被人记住和传诵的都是带着真情实感流露的上乘佳作。没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就不会有读者的共鸣和作者的妙笔。没有横扫天下的霸气,就不会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放,没有绝望至极的苍凉,就不会有“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挣扎,没有心灰意冷坚定,就不会有“从今以后,勿复相思”的决绝,没有心心相印的眷恋,就没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情感到了,妙笔自然就有了。

  当然,读诗是一种学习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缘分。有时看到些经典的诗句,或是臣服于它的技巧,或是崇拜于它的语言,却总无法真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如果有一次,你读着读着,感情不一样了,你理解了,你懂了,甚至是你体会过,那么一定就是缘分到了吧。

  《古詩源》读后感(二):古诗源随想

  沈德潜所写的《古诗源》,除了收录先秦至隋朝的许多诗歌选集以外,还选录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初读此书,发现书中所记录的诗歌语言大都质朴无华,看不到过多的修饰与技巧,然而却字字含情,句句在理,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与历史背景

  诗歌发展至唐代已经极为繁盛,各体皆备,并且日臻成熟,但是在唐之前,诗歌也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为后人所引用和借鉴同时也成为了许多诗人源源不断思路与灵感的源泉。正如沈德潜序篇所说“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重其源也,唐以前之诗。”由此可知,唐之前的古诗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可谓真正的诗之源泉。

  精炼简洁是唐之前的许多民歌民谣的特点。虽然没有唐诗的那种修饰与娴熟,但是古朴自然的文风也对后世产生许多深远的影响。《古诗源》开篇的击壤之歌,耳熟能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神来之笔,点缀古今,道出了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真理----劳动,正是因为劳动才让人类动物区分开来,有了劳动,才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的文明。在那个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当时的人们依然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反映出先人辛勤的劳作和乐观心态。《蜡辞》中写的“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土,水,昆虫,草木皆与农事有关,作者没有用过多的言语,只是用带有命令的咒语念念有词,表达出他们希望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弹歌》所写“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仅仅用了八个字,生动地写出了原始社会狩猎生活,惟妙惟肖,民间歌谣语言之凝练,由此可见一斑。

  情感历来是诗歌的灵魂,而政治抱负和男女情感是诗歌中的情感流露最多的两类。政治抱负类的诗歌大都与个人命运紧紧联系着。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在其誓师北上征伐乌桓,路过碣石山时所作,表达出曹操豪迈的气魄和宏伟的抱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豪放雄壮、震烁古今的《大风歌》不仅仅抒发了刘邦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荣归故乡后对国事忧虑的心情。曹植诗歌中的许多名篇,如《箜篌引》《白马篇》《七哀诗》道出作者建功立业的心情和被兄长疏远排斥迫害的苦闷抑郁

  爱情是诗歌永恒的题材。《垓下歌》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时不利兮骓不逝”是他对个人的渺小和命运的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饱含了他对虞姬刻骨铭心的爱。《陌上桑》中的罗敷是美貌和忠贞的代表,而《上邪》则用作者的自誓之词表达对恋人至死不渝的爱。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后面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常常感概为什么古人能够演绎出那么多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再也听不到“心诚怜,白发玄。 情不怡,艳色媸”的真心,也看不到“愿得一心人,白首不不相离”的柔情。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对于我们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或许是我们无法理解那个世界,更无法理解那个世界的人吧。

  《古诗源》所收录的诗歌内容广泛而庞杂,虽匆匆将其读完,却不过是浅尝辄止,没读得其真髓,甚至有许多不理解之处。但是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这本书将一直陪伴着我,偶尔翻读,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古詩源》读后感(三):要么爱我,要么决不

  诗至唐而极臻,先唐诗作虽然不及唐诗一般登峰造极,却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实写照。故沈德潜的《古诗源》是个极好的读本,对于了解上古汉魏六朝的文学文化状况,能够有管中窥豹意义

  先唐诗往往古朴率真,对于情感的炽热和争取的主动,是令后世封建卫道士瞠目结舌的。且不说《上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且不说卓文君《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单说在《古诗源》卷七·晋诗选傅玄的《短歌行》,则可见他们对待感情的干脆态度——

  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

  昔君与我,如影如形。何意一去,心如流星。

  昔君与我,两心相结。何意今日,忽然两绝?

  感情总是纠结,向来不是买卖的勾当。曾经指天发誓,许下永不分开的誓言,可是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转眼之间,厮守变成了笑话,化成了他人的话柄谈资。这段被无数人祝福的感情,怎么能说翻脸就翻脸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完全就是搪塞的绝佳借口,真正相爱的人,是恨不得泥水相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哪里是会找那么多理由——傻子才独守空房呢——连嫁为荡子妇的倡家女都知道自我解脱——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那么,是因为你不爱我了。所以,从此之后我的选择,与你无关。要么我承认你是我命中的劫数,注定该被你吃定,要么我就抽身离去开始下一程的幸福。我不再是你的掌中珠,不再与你如影随形,不再与你罗带同心,我也没什么抱怨的。两绝就两绝吧,“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杂诗》),我爱你这个事实,在你对我离弃之后,就不再跟你有任何的关联。即使,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那也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吧。

  我当然期待,也热切的盼望,“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如果思念能熬过时间天涯海角也会再见。这是我遵从我内心意愿的选择,等你回心转意,或是重新开始,我终究不会碎碎地怨念。哪怕,从此,便是良辰好景虚设,正如《古诗源》卷七·晋诗选张华的《情诗》:

  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

  羡慕这些能够干干脆脆表达自己感情的人,要么爱我,要么决不!哪有那么多缠缠绵绵哭哭啼啼的戏份啊?爱你,不意味着就容许你在我的世界肆无忌惮。《古怨歌》云——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只是,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拂袖而去的,终究要留下自己的一道底线。于是,牢记《大戴礼记》的《盥盘铭》的古训:

  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醒醒吧,亲!

  《古詩源》读后感(四):喟然伤心

  古诗读来总是让人唇齿留香,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淳朴自然,可谓天然去雕饰,应是得到了《古诗源》作者沈德潜的偏爱。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中之风骨亦是世世代代学者咀嚼品尝的对象。今日读到王粲的《七哀诗》不免感慨乱世令人悲的景象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然而何为七哀?在我看来,“七”乃虚数,并无特指之意,故七哀应是无限哀愁百感交集,酝酿成诗的。然而在《古诗源》中,沈德潜则引用了吕向的题解,即“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此段文字不禁让我想起了佛教所谓的“人生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和五阴炽苦”。苦而悲,悲而哀,诗即成也。

  从古至今战事不断,“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在权利的争夺赛中,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喟然伤心肝”。今日读王粲的《七哀诗》,料定谁都会想到杜少陵的三吏三别。此时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彼时是“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此时见“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彼时乃“入门闻嚎啕,幼子饥已卒”;此时还“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彼时却“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此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也”。世事无奈,与其说王粲之《七哀诗》乃杜甫三吏三别之祖,不如说是战争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现象的再次还原。《七哀诗》悲天悯人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使得读此诗如同读史。因此世人读《七哀诗》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必定是有益的。

  天下皆言乱世出英雄,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同时想到乱世时分百姓们的不幸遭遇,我宁愿世上不再有英雄出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