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特别的一天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特别的一天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3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特别的一天读后感精选10篇

  《特别的一天》是一本由吴念真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特别的一天》读后感(一):吴念真《特别的一天》自序

  重写一篇序,却有写墓志铭的感觉。埋葬的是自己小说,或者,写小说的自己。

  最后一篇小说,就是收在这个集子里的《悲剧脚本》,是十六年前写的。记得那年瑞芳枫仔濑的矿场发生灾变,联副的痖弦先生要我写一篇‘小说’。

  枫仔濑灾变现场的记忆犹新:抢救人员忙着接电加装抽水马达,现场灯火通明,老爸也跟去那儿帮忙,很没有效率,可能也没人理会地大呼小叫。矿务局一个官员记者说可能没有什么生还的人了,“因为……”他说:“他们名字的笔划都不太好。”

  而,就在大约五十尺外,阻绝“闲杂人等”的红色塑胶绳旁,一个奥巴桑却绝望而认命地在为矿坑里的儿子烧脚尾钱。儿子的儿子跪在一边,从制服的学号看得出是四年级,十岁吧,表情是一脸疑惑、好奇以及因为围观的人多而不得不撑出来的严肃、正经;当时正是薄暮,微雨,燃烧的冥纸随风翻飞,火光时明时暗,是一个悲剧场面的绝佳氛围。我本能地从包包里抓出相机,焦点放在奥巴桑的眼睛和下巴之间,等待她把冥纸放入火中,不得不移近身子时,脸部下沿便有足够的光让我按下快门。

  等待中,奥巴桑不经意地看了我一眼。

  只是不经意的一瞥吧,对我来说,却就成了永恒的逼视。

  那眼神极其复杂,像是礼貌的致意,像询问、质疑,像埋怨,像咒骂、轻视、敌意……甚至哀求,或者,同情——同情这个正以‘兴奋’的心情企图抓住自认为杰出的一刹那的无知的旁观者。而,这个旁观者却正是出身自这个悲剧场景的自家子弟。

  后来,我把相机收了起来,此后,直到现在,除了孩子,除了家庭生活之外,我不曾把镜头瞄像其他人。

  几天后,我写了《悲剧脚本》这篇小说,因为解除了‘虚构’之外,我根本无法掌握真正的情绪文字进入真实人间

  小说登出来的时候,我已经在中影上班了,从此与影像为伍,从此任何文字的终极目标都是为影像服务

  十六年后的现在,父亲过世了,枫仔濑的矿场早就不见了,相机的长短镜头都早已发霉了,机身虽然完整,但连卷片器都生锈失灵了……

  而那个奥巴桑还在吗?我常想起她的眼神。她大概永远都不会知道,当年那么不经意的一瞥,却让一个人从此和他人生的一个阶段永远地告别。

  《特别的一天》当初远流要出版时拖延了许久,拖延的是我自己,理由正是那种已然决定告别,何必流下痕迹的心情。后来,是当时小说馆的主编陈雨航把所有稿子收齐、打字、校对、编辑完毕拿到我家,我唯一要做的是写一篇序,没想到,我还是照延不误,结果,是好友小野为我写的,许多人都说他的序比我的小说好玩。我当然也这么觉得。

  这回,远流再度重出《特别的一天》,理由是什么我不知道,不过,我猜,大概是他们知道这个人要再写小说已经很难了吧?干脆就用这本书做这个作者的告别纪念。如果是,我这个序就真的是墓志铭了——是留给自己的小说和曾经写小说的自己。

  铭曰:躺在这本书里的文字和作者一样,面对可能的礼貌的致意,或询问,或质疑,或埋怨、咒骂、轻视、敌意……或者同情,都只能无言以对——因为两者都已经死了十六年了。

  《特别的一天》读后感(二):悲剧脚本无处不在

  吴念真写这本小说集是在1980年代初期,二十几到三十岁之间的他年少轻狂荷尔蒙旺盛,白天打工谋生,晚上到大学夜间部会计系上课,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急于和别人分享和诉说,因为相信社会底层的压抑苦难忧伤都可以透过许多人的文字揭露而得到抚慰或解放。

  而那个时候的台湾,正在经历着它的低潮期。1978年年底,美国宣布和中国政府建交,与台湾断交,全台上下人心惶惶。从退去联合国、保钓失败,再到“美匪建交”,近十年的外交失败,对许多台湾人来说便等于“自由中国”的挫败,所以他们在威权统治下常常有一种“无根”的焦虑。戒严体制肆无忌惮地摧残着公民的尊严,底层群体被由社会转型带来的冲突矛盾和不公平紧紧捆住,无奈和无力感遍布。

  这本集子里有七部小说,题材主角都是些平凡的小人物,真实地呈现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和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无助茫然。《白鸡记》里的落脚仔惦念着祭拜阿娘最爱的白色土鸡却被当成偷鸡贼,连他枕边的女人和那个他认为的好女孩不相信他;《巡夜》中那个娶了茶室女子的老实巡警被权势恶霸栽赃却只能忍气吞声还让后辈误解;《是的,哈姆雷特先生》里善于阿谀奉承的爱伯特杨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自食其果;《病房》中背负家庭重担的宋明良在乡村医疗得不到保障情况下故意加重自己伤口以求转到大医院,不堪的手段使他遭到原本和他站在同一边的人们的鄙视;《白鹤展翅》里上了年纪被嫌弃的清水仔用命拼来舞狮的红包,希望能医治躺在病床上的素卿;《特别的一天》中等待谢佑良归来的阿婆炖好鸡汤,殊不知她的孙子正在西门町干着抢钱的活……这一幕幕小人物的生活片段,通过吴念真那台语腔严重的文字,慢慢呈现在读者眼中。

  而将这种情绪弥漫至高潮的无疑是压轴的《悲剧脚本》,这个小说以吴念真文字作品中最为常见的矿区生活为背景,笔调细腻,情感深沉,镜头感很强。吴念真在序里讲了一个故事,那年瑞芳枫仔濑的矿场发生灾变,他到现场捕捉素材,正当他以“兴奋”的心情企图抓住自以为杰出的“悲剧刹那”时,有个绝望而认命地在为矿坑里的儿子烧脚尾钱的欧巴桑不经意的看了他一眼——正是这个复杂的眼神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从此收起相机,除了家庭以外,不再把镜头瞄向任何人。而基于这而诞生的《悲剧脚本》,也让吴念真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掌握真正的情绪和文字进入真实的人间。

  从此,他的构想不再用白底黑字发表了,而是一部一部变成了电影。用他的好友小野的话说,“他服务、娱乐了更多的观众,喜爱他小说的读者只有买一张电影票走进电影院看那些‘吴念真式’的‘社会批评’及‘乡土关怀’电影。”这些影像,打动了无数的观众,吴念真成为了台湾电影的灵魂,是“最受欢迎的欧吉桑”,是“全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

  去年九月,译林出版社引进了他的散文集《这些人,那些事》,一时间在大陆重新掀起了一股“吴念真热”。这一次,和他的镜头无关,大家被他那平实简洁的文字所感染。而不同于散文的内敛,《特别的一天》这本小说集记录的是最初的书写岁月,那时的他还远远不需要依靠回忆来和现实做斗争,所以洋洋洒洒,语言直接,场面调度丰富,别有一番味道

  当然,读者最直接的感受来源终究还是会回到题材上面,这本小说集的那些悲剧脚本对于大陆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在专政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夹击下,人们的生存空间一再被压缩,矿难更是年年都在发生。某都市报的深度报道负责人曾和底下的记者说,“100人以下的矿难死亡就不要跟我说了。”人们在悲剧脚本泛滥的年代,悲剧脚本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常态,或许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能在这七篇小说里找到共鸣吧。

  《特别的一天》读后感(三):沟通

  第一次没有读完一本书就写书评,是不是对自已和作者都不负责任表现

  小家伙看中了这本书,要求带走,而我明天要早起送他们,又是一段长时间的分离,长时间的思念,我正在做着一个不称职的父亲。

  估计小家伙现在也读不懂这本书,但一个喜欢阅读习惯对现在的他来说是弥足珍贵了!

  生活中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Loser,一个不合格的丈夫,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一个不孝顺的儿子...

  《特别的一天》是吴念真的早期的作品,和他的《这些人,那些事》比起来,缺少一点厚重和生活的积淀,但当他的文字与你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阅历能够沟通并产生共鸣的时候,所有的不足都会显得微不足道了。

  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和现在的中国大陆,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有着无尽的重合,大量的和我一样的,刚刚洗脚上田的农民建筑工地的民工、工厂的操作工、农贸市场的小贩、矿工、沿海的渔民...我们需要关心的不只是他们的财富的增长,还有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进,这会是一个漫长过程

  同为一个Loser,只能在电脑前面码出这么一段不痛不痒的文字么?我还能做点什么吗?

  或许我能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贡献了。

  《特别的一天》读后感(四):此去经年,念念真情如故

  收到《特别的一天》便迫不及待地拆开塑封,书中有一份意外的惊喜——以本书封面做邮票的信封,以及影印着吴念真先生为大陆版所写的跋的信笺纸。如果说《这些人,那些事》随赠的别册与书中点点滴滴亲身经历相呼应的话,这个跋文恰好提醒读者作为小说家的吴念真的存在。“剑鞘嘎嘎兮清响”,笔尖游走的沙沙声是否又唤起他心中那个透过文字揭露“社会底层的压抑、苦难和忧伤”的意气风发年轻人呢?

  尽管吴念真一再谦称自己当时“简单”、“稚嫩”,但《特别的一天》中的七篇小说在文体的探索和主题的表达上都展露出了充分才华。对日常场景中蕴含情感的捕捉和描绘、平缓却浓郁的抒情基调、人物关系背后的文化动因、触手可及的画面感……正是小说创作中呈现出的这些因素不断熔铸于后来的剧本创作之中,炉火纯青成就了“吴金马”。

  命运的错愕交响

  曾经因采矿业发展起来的九份小镇是吴念真的家乡,那里的下层民众是他早年最熟悉也最想“抚慰和解放”的,他们的生、老、病、死便极易被诉诸笔端。吴念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擅长在生活的常态中捕捉戏剧化冲突,将触动灵魂最深层的情节剖露在读者面前。在他的笔下,普通人在面对命运的重压时不是昂首挺胸的,会直视、会无奈、会矛盾,却鲜有任其操弄。落脚仔(《白鸡记》)对母亲的死抱憾已久,希望用母亲生前最喜爱吃的纯白的鸡作祭奠。白鸡化作憧憬的符号,成了他生活的意义和旨归,然而当读者了解这一点时,咬定他偷鸡的宋先生却逼迫他剁鸡头以示清白。命运如此的玩笑让落脚仔无法选择,手起刀落向何处?明良(《病房》)以无奈的“罪恶”方式为自己争取治伤的条件,但未料到却伤害到与自己同样命运的病人。与主人公的“错愕”不同,《巡夜》、《是的,哈姆雷特先生》中的“错愕”来自于观察者而不是主人公,刘清海(《巡夜》)对自己工作对象坦然处之源于自己是他们的一分子,无比了解他们承载的苦难和简单却难以实现的希望;美国老牛仔哈姆雷特(《是的,哈姆雷特先生》)及其代理人爱伯特杨不明白乡土台湾的民众为何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经营自己的土地;苦难是密集的,一如巷子里高高矮矮的阶石和水田里歪歪斜斜的麦苗。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观察者眼里这些本被习以为常的苦难命运被“放大”了,主人公的形象也变得鲜明起来。《悲情脚本》随记录了矿工一家的一天,似乎矿难、疾病是他们必然的命运,“这辈子做炭坑,你又说做炭坑见不得天,那我下辈子……”。这个故事带给主人公和读者的错愕在于:矿难——死亡终究要降临,却来得这么突然,做好的迎接最终还是手足无措。小说里的秋男错愕的,是命运自身。于是,家庭、身份、阶级的符号都隐退了,只留下苦难的悲鸣交响。

  反刍•苦难

  如果说迎向命运抉择的刹那让人性的光辉迸发出来,对苦难的一再反刍则抓住了我们数千年来的遗传——坚韧。反刍是多数食草动物的习性,是消化难以吸收的纤维素的本能。翕动的嘴唇吐露出语言,便是关于苦难的表述——然而它已非苦难本身,它是被汲取力量又传递力量的种子。苦难像是秋男妻子阿菊无法治愈的咳嗽,七篇小说以不同的方式反刍人们曾经历的苦难。落脚仔向宋家女孩讲述自己的腿时过滤掉痛苦,像是童话里的历险,向妻子讲述母亲则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刘清海向江同进讲述一个个里坊时维护隐私,实际上是维护一个群体的尊严;矿工们被送进的病房像一面镜子,让他们无法回避地在对方身上重新找到自己的经历;秋男阿母的担忧和哭号则使命运的轮回愈加令人动容……像《悲情城市》成为一个时代的家国记忆代表,这本书的人物群像构成了遥远矿区小镇的生活面貌。作为它的记录者,吴念真同样以“反刍”的姿态面向生活和未来。不知道矿难下欧巴桑复杂的眼神是如何在吴念真的脑海中一遍遍反刍的,直到他为此次《特别的一天》在大陆出版写跋,也该同当时一样的鲜活吧!

  情犹在,乡未远

  命运的一端是苦难,另一端却是化不开的情愫。是亲情和相依相伴的执拗支撑了普通人的生活,家庭和家乡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为了素卿的医疗费,清水仔为争得表演中的红包被鞭炮炸得遍体鳞伤,舞狮的威风早已不在,在亲人的眼中他绷带缠身的打扮是神采奕奕的白鹤(《白鹤晾翅》);矿工们为不拖累妻小,宁愿到手的是死亡抚恤金而不是伤残补助。美和感情相伴相生,家乡给无数人带来苦难,可血浓于水的亲情乡情却是永远无法取代的。《永远的一天》写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的一个时代已经离去,感谢能有这样深情的文字,在时间“以无比强大的力量改变了所有限制和‘不可能’”的同时,为我们留下了海峡两岸了解彼此的现在以及被时间吞噬的过去。

  《特别的一天》读后感(五):所有的苦难最终指向爱

  大舅去世的时候,表弟19岁,刚参加工作。子欲养而亲不待,多年之后成了表弟心上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之后舅妈独自在老家生活,依然务农不止,常年高血压也舍不得吃药,她想多攒点钱,日后为表弟结婚用。表弟一人工作在外,常整晚整晚的睡不着,一根接一根抽烟,想到 父亲的早逝和母亲的辛劳,他说心就像被剜了一样。

  他们母子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中国人最传统的表达方式。这种隐忍的爱,表面看上去非常脆弱,实际上却非常强大,几乎是支撑中国传统家族一代一代延续的力量。这种情感渐渐稀淡的今天,能在吴念真的小说《特别的一天》重温,算是幸事一桩。

  《特别的一天》是吴念真在大陆出版的第二本书,写于他年轻时代,“大部分以描写台湾北部矿区的乡间生活为主,故事里饱含对村庄的浓浓乡愁和人情味道”。相比去年比较火的《这些人,那些事》,这本书在表达上稍显幼嫩一些,文体上更小说化一些,故事延续了吴念真的一贯风格,平淡、温情、有余韵。七篇小说,每一篇的落足点都不同,渗透着那个时代生活的无奈,“真实的呈现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和个体在社会生活的洪流中的无助与茫然”。

  这本小说,确如序里小野所言,由于吴念真对自己所出生的、成长的社会环境的敏锐观察及强烈的批评,通常会被人归类为“挖掘社会阴暗面”。但对“社会阴暗面”的描写,这本书却与其他小说并不相同。

  七篇小说的主人公,大都出身底层。《白鸡记》的落脚仔,《巡夜》的刘海清,《病房》的明良,《白鹤展翅》的清水仔,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你我无异,除了要为基本生存发愁,还要面临各种人际关系的羁绊。在吴念真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矛盾、有痛苦、有无奈,支撑他们捱下去的,却是隐忍的爱。

  《白鸡记》里,落脚仔讲到他困在山里,脚被蛇咬伤,第二天醒来肿得裤子都被撑破时,他报之以哈哈大笑;但当谈到母亲在那几天断了气,他的笑容却猛然冻住。《巡夜》里的刘海清,不停拜托接替他的江同进,好好照顾巷子里的人们,多年的相处已让他成为巷子的一员,而巷子里的人们也在他妻子死后送来红包。《病房》里的明良,被煤矿上掉下的石头砸到胸,躺在病床上,满脑子都是瘫痪在床的父亲和妻儿弱小,最终驱使他铤而走险的也是出于对他们的爱。一个个的故事分明让人感到,这些明显被命运捉弄的人,哪怕被生活逼到了最绝境,因为有爱的存在,活得艰难却并不卑微。对他们来说,受苦是他们表达尊严的方式,也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吴念真描写生活带给人的苦难,没有反讽、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崇高的道德标准,只是平淡而温柔地讲述一个个故事;故事背后,让人感到无限的悲凉;悲凉之后,却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这本小说,带人直面苦难,同时也直面苦难带给人的力量。

  描写底层艰难生活的作者,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内在核心,又过于敏感的话,很容易被绝望感和无力感包围。比如这段时间很红的阿乙,他的小说主题,与吴念真的差不多。同样描写底层人的生活,在阿乙冷峻、绝望甚至略带嘲弄的笔下,小城镇人的生活,几乎是一场场荒谬的闹剧,充满着重复和无奈。作者本人充当了批判和审视者的角色,把生活赤裸裸解剖开来,消解了全部意义。在这种抽离的状态下,作者也许可以写出惊世骇俗的小说,但他笔下的人物冲破不了生活的桎梏,他自己也冲破不了自制的樊笼。

  吴念真不是这样。他看到了人活之于世必然遭受的苦难,却没有停留在“受苦”这一层面,他向前走了一步,看到了所有的苦难最终指向爱。从这个层面来看,吴念真是真正把握了中国传统社会亲情关系根脉的人。

  《特别的一天》读后感(六):吴念真的“底层叙事”

  读吴念真的故事是需要勇气的,他的故事并没有狂暴燥乱的死亡叙事,但是平淡而温柔的口吻所讲述的悲怜却更能让人逐渐陷入一种悲痛的感觉,感伤的思绪慢慢涌上心头,模糊不清,不成形却也不消退。

  还记得有一天搭公车的时候,在学校南门公车站看到一个中年女子,有着和年龄一样的肥胖,坐在破旧的沙发上,两腿直直的伸向前方,眼神低垂,暗灰色的布鞋和长袜,身上穿着褪色的粉色毛衣和破旧军裤。我顿时觉得眼睛发酸,汹涌的难过涌上心头。始终恐惧于这样的场景,安静的画面是对贫穷和落魄的赤裸呈现,没有曲折的意象比喻,没有血和眼泪没有死亡,但是却透露着一股无可奈何的现实悲叹。

  吴念真的“底层叙事”便带有这样的悲情。

  “贵吗?”阿菊问。在《悲剧脚本》中,阿菊在老板娘说了有一味药治好了她头仔的咳嗽之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那味药是什么,而是问了一句“贵吗?”,这简单而平淡的两个字就包含着所有的悲情。人生一切的悲剧,莫过于钱太多和钱太少。“底层叙事”永远也绕不过小人物生活对金钱的纠结态度,很现实,很真实。写者无意,读者有心。体会过贫穷的滋味的人永远都会记得,那种摇摆不定的犹豫和反复思量后所作出的决定。那十块钱可以在草药店买上一把的草药,阿菊最后也没有买,她选择了买两个海绵蛋糕给了儿子和女儿。

  《白鸡记》的落脚仔,《巡夜》的刘海清,《病房》的负伤者,《白鹤展翅》的清水伯,吴念真所写的一个个小人物,都很特别,但是在那个背景之下却很平常。误会、死亡、生存、拯救,简单的几个词无法描述在生活中挣扎的姿态,被束缚被压制被命运之手玩弄的生存之人,没有宏大叙事没有道德赞歌没有所谓的对光明的歌颂和对社会阴暗的鄙弃,生活之洪流滚滚,崇高的价值标准如粪土如垃圾如虚无缥缈之物。在贫瘠又沉重的生活之中,最现实的便是生活,对生活最高的尊敬便是善良。

  七篇小说没有共同的主题,十几二十年前吴念真的作品,渗透着活在那个时候所触及到的生活无奈。“如果透过这些文字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在台湾活过一甲子的人,他曾经经过的青春以及当时这个岛屿上的人们的点点滴滴……我就已心满意足”

  关于感动、关于伤痛、关于某个日子里那个群体的眼泪和难过。

  《特别的一天》读后感(七):吴念真的「特别的一天」读后感

  吴念真的「特别的一天」读后感

  吴念真的这本书中,收录了吴念真创作的许多的小说,里面的一字一句,都充分显现了吴念真对自己所出生的成长的社会环境的敏锐观察,以及强烈的批判。在「悲剧脚本」这篇文章中,身为「矿工之子」的他,把在矿工工作的贫苦、辛酸,以及每天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不得不下矿坑挖矿,不得不交出性命作为赌注的无奈,清楚真实的呈现在眼前。文中那些每天冒着生命危险挖矿的人,每个人身后都背负了一个家庭,他们要为家庭负责,因为他们是一家之主。文中主角的母亲,因为矿场灾变,丈夫已随着另外十七个人远去,离开人间,现在又再度因为同样的灾变而失去独子。然而她已经绝望,在那矿坑边为过世的儿子烧着纸钱。看着这悲剧的场景,祖母的绝望,儿子的无奈,以及孙子的无知,令人不禁也跟着难过,哀怨起来,彷佛看到那祖母认命似的眼神,但她却没有低下半滴泪水,这让我非常震撼,她没有哭天喊地,甚至还出现微笑,她似乎已经认命,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我们无法改变它,只能照着做。让我体会到那个贫困的时代,那个环境,那种生活,那悲剧的发生与他们心中的

  无奈。

  书中其它的文章,也都直接描绘中下阶级社会最真实、纯朴的那一面。台湾人民的生活态度,那种刻苦的生活环境,无论多么辛苦也要赚钱养活家人,也悲观的看待人和人之间的误会、埋怨、轻视......。

  看着这本书,好像真的跟著作者进入小说中的场景,这本小说让我了解到了台湾中下层阶级社会的生活,虽然穷困但也温暖,虽然逃离不了生老病死,却尽心尽力,活得有意义。

  文/徐佳穗

  《特别的一天》读后感(八):细节中的乡土台湾

  一个口爱小弟推荐,用了“画面感”一词。

  作者吴念真,之前只看过他的一小段文字——《8岁一个人去旅行》,简单百度一下,知道他从事影像工作,所以“画面感”三个字应该不是没有出处的。只不过本书后记里提到,他的影响工作是写罢这七个短篇之后。

  江苏文艺出版社给封套上加了几行字,其中一行是“带你认识父辈的台湾”,小说发表的时间从1978—1981,若说是父辈,也是当今85后和90后的父辈,这大概便是出版社的读者群定位。所以我这种超龄一些的读者看来,与其是“父辈的”,不如说是“乡土的”台湾。

  是咯,大陆的孩纸眼中,都有一个不熟悉但也不陌生的台湾,30年前那里还在和厦门互相打炮,但文艺产品却在大陆大卖。邓丽君、《爱拼才会赢》、周杰伦、布袋戏、白先勇……OK,我知道就这么多啦,对了,还有琼瑶阿姨。虽然那里不是想去就能去,但也可以随便举出一大串地名:台北、高雄、花莲、宜兰、嘉义,甚至还有蛮小众但也蛮有名气的兰屿、雾社、浊水溪、大肚溪。抛去政治上的隔绝,台湾似乎并不比福建陌生。

  但阅读者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一个笼统而模糊的图样,于是那个现代化、民主体制的城市台湾早就不够用了,一个肌理明晰的乡土台湾来的刚好。这里的七个故事,可以说没有哪个脱离了乡土的台湾,因为主角和配角们都是生活中活脱脱的模样,没有咆哮,也少了很多奇幻和缠绵,更没有作者强加上去关于愚昧、固执、落后的刻板印象。

  或许从《海角七号》这类影像中,我们就可以稍微了解到,台湾的城与乡或许没有大陆这边来的那么鲜明的对立,不是发达与欠发达,而是繁荣和另一种繁荣。那里有邻里村社,有民间信仰,有矿坑,有世界工厂,有黄赌毒,有神汉和神判,有户口普查,有二十四孝……那里是五花八门的,却不是为了给外乡人“看”才存在的,那是真实的生活。

  七个故事就在这片乡土的背景中开始,人物一个过场接着另一个过场,一开始面目模糊,后来渐渐清晰,最后合书难忘。他们没什么大喜,甚至还满霉运的,但他们可以笑着讲自己的不幸,甚至笑到透不过起来;他们似乎也没什么大悲,生老病死、怨憎会、亲离别、求不得,尘世里见的多了,但故事里平淡淡讲出,恨不得叫人中场出去切个西瓜、冲个凉回来还是有哭的冲动。

  《特别的一天》读后感(九):乡音

  作者是台湾人,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不免夹渣很多闽南语。懂的人看着很亲切。但其意味之深,是无法简单地翻译成普通话的。

  就列举一些,并附上简短的释义。不过很多都是要读出来才有感觉的。

  无路用【废物,没用】

  日头赤炎炎【很热】

  白雪雪【雪白】

  驶(干)伊娘【这句貌似都懂吧】

  夭寿【哈哈,闽南神兽之一。太难解释了。引用百度来解释一下】

  作为闽南语(包括台语)方言时,意思以及习惯用法等同于“夭寿仔”,有两种解释。

  1、“夭折”的意思,指小孩未成年就死去。一般为骂人的词语。

  2、在闽南语中,夭寿大多是指形容一个人行为狠毒的意思。

  3、引申为表示不满、惊讶或遗憾。例:夭寿!阮这条巷仔昨昏又阁著贼偷矣。

  暝【晚上】

  月娘【月亮婆婆】

  臭蛋【吹牛】

  扶卵泡【那啥·涉及生*殖*器了··拍马屁的意思。】

  那款人【那种人,贬义】

  惊着了【吓到了】

  风台【台风】

  免【不用】

  管伊的【管他的】

  啊歹命子【命运不好的人】

  猴囝仔【臭崽子】

  后生【孩子】

  头家【丈夫】

  《特别的一天》读后感(十):第一篇

  很久以前就想,有没有一个电视剧或者电影只着眼于一天,就是说,时间只有一天,影片开始于凌晨结束于午夜,没想到,吴先生的这小说就是这么写的。文字很细腻,描写很详细,处处流露出的是悲凉和辛酸,看了开头似乎就能猜到结尾,连空气都是显得那么悲情和无奈。这种类型的小说、电视、电影很多,那些笔下的悲情人物,为了生存,挣扎着,也会有属于底层的快乐和温暖,但是更多的是无奈和辛酸,每一次就要告别这种日复一日的苦楚艰辛,却又会被命运无情的嘲弄,呵呵,我总是想自欺欺人地认为,这些仅仅是故事,仅仅是存在于文字之间,作者笔下,但是现实又再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在某个角落,每天都发生着这样的真实案例,上一代因为矿难死去,下一代为了生存却又不得重复着父亲的老路;不舍得花钱买药却又为孩子买喜欢的海绵蛋糕;哥哥为了照顾年幼的妹妹宁愿自己省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