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盲眼钟表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10篇

2018-01-13 20:2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10篇

  《盲眼钟表匠》是一本由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一):摘录一段2014年8月份中信版的译者王道还的导读给大家

  导读:正宗演化论

  王道还

  适应( adaptation)与歧异( diversity)是生命世界的两大特色,自古就是西方生物学的焦点。解剖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适应的学问。而在生物歧异中理出头绪,就是分类学研究,一直是理性的最大挑战。至于这两个研究主题有什么关系,就很难说了,甚至没有人觉得这是个问题。直到 18世纪,现代“自然史”观念建立之后,生物适应与生物歧异之间才建立了“历史的”(同时也是“因果的”)关系。

  所谓自然史( natural history),源自“地层是在时间中堆栈的”观察与推论:不同的地层代表不同的地球时期。而不同的地层中,包含的生物化石不同,表示不同的地史时期有不同的生物相。因此地球上的生命也有“历史”。地球史加生命史就是自然史。

  第一位将自然史系统地整理发表的,是法国学者布丰( Buffon,1707~1788)。他的《自然史》自 1479年出版,到 1767年已达 15册,他过世前又出了 7册;他身后再由他人续了

  8册。根据布丰的看法,在不同的地史时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各个地史期有不同的生物相。换言之,布丰以适应解释歧异,而他认为生物会适应环境理所当然用不着论证。

  第一个公开以解释适应的理论说明自然史的,是布丰的弟子与传人拉马克。他的理论就是后天形质遗传说(见本书最后一章)。

  最后,自然史在达尔文手里变成研究生物演化的科学。自然史表现的是生物演化的事实,达尔文发明的“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又译“天择”),是解释演化事实的理论。天择理论不仅可以同时解释适应与歧异,还能让学者“做研究”。科学不只是解释既有事实的活动,科学最重要的面相是实践( praxis):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研究方略,学者借以发现、创造新的事实。所有解释演化事实的理论都叫演化论,可是目前只有达尔文的天择说在理论上、实证上最站得住脚。因此在英文里,天择论、达尔文理论、演化论、达尔文演化论已成为同义词。

  不过,以上所述都是从“正宗”演化生物学的角度所做的观察。过去两百多年的生物演化思想史,其实颇为曲折,甚至令人怀疑“达尔文革命”这个词不仅不恰当,还有误导之嫌。

  因为“演化论 =天择理论 =达尔文学说”的等式,大概直到《物种起源》出版百年后( 1959)才在学术界站稳脚跟。 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森( E. O. Wilson)出版《社会生物学》,公开论说人类行为也是演化的产物,在美国学界与民间掀起轩然大波,更提醒我们演化论似乎与古典科学极为不同。以天文学、物理学史建构的科学革命模型,很难解释所谓的“达尔文革命”竟然那么拖泥带水,不干不脆。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不只民间学者仍在努力搜寻达尔文学说的漏洞,学界里的异议分子也不少,最有名的就是已过世的古尔德( S. J. Gould,1941~2002;美国哈佛大学古生物学讲座教授)。他甚至在达尔文庞大的著作中爬梳证据,用来指斥现行教科书关于演化论的论述过于强调天择,反而不能呈现达尔文思想的“多元”特色。

  关键在“天择”是否是演化的唯一机制?或最重要的机制?天择的要义不过是:生物个体在生殖成就( fitness)上有差异,那些差异都有适应的道理。要是任何一个个体的生存机会或生殖成就的高低,像中彩券似的“没什么道理”,那就不成学问了。

  本书是正宗的演化论入门书,以“生物适应的起源”为核心作者道金斯以稳健的文笔,详细阐释了生物适应是任何演化理论家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天择说是唯一可信的理论。一些学者自命提出了足以替代天择说的理论,或者认为天择说无足轻重,都过不了“解释生物适应”这一关。无论是对演化论有兴趣朋友,还是持批判观点的人,本书都提供了最好的起点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智能设计支持者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像眼睛这样复杂器官,如果少了瞳孔、晶状体、视网膜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正常工作,考虑到三者不可能同时演化出来,所以只能是智能设计的。

  道金斯的反驳论据主要来自:

  1. 眼睛如何演化的: 有感光分子的单细胞生物 -> 独立的感光细胞 -> 感光细胞聚集来获得方向性 -> 感光细胞凹陷获得更好的指向性 -> 凹陷入口引入晶状体,每一步演化的步骤都足够小,同时这些演化都会有收益

  2. 眼睛不是完美的,比如人类视网膜神经元弄反了(神经元放在视网膜内测比较好,现在神经元的位置在光源和视网膜中间)

  3. 不完美的进化例子很多:比如蝙蝠的翅膀(如果有天使的翅膀更好,现在的方式就没有手了) ,硬骨海底鱼类(比目鱼)长畸形了,相比鳐类(软骨海底鱼类)就差很多,进化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可用。进化受限于你的基础

  另外有一些观点认为演化是偶发的,像翅膀、眼睛这类的器官是偶然出现的。

  这个的反驳就很直接了,翅膀的演化确实发生过多次: 比如翼龙和鸟的翅膀就是两次独立的演化。而眼睛有过很多种形态,比如人类利用的是凸透镜(类似于照相机),鹦鹉螺用的是反射镜,此外还有复眼等等

  此外,他单独拿了一章讲 DNA, 用于描述演化的机制。在这一章的结尾,他提到了 DNA 之前可能有其他遗传形式(比如岩石/泥沙),之后有可能出现新的形式(比如 meme, 比如技术,对这个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看 KK 的《技术想要什么》)

  除了天择之外,还存在性择的问题,性择的主要问题是马太效应,比如喜欢尾巴的雌性占了种群优势,那么下一代的优势雌性是喜欢长尾巴的,而优势雄性这是有长尾巴的,这个效应会逐步加剧(因为不喜欢长尾巴的雌性会因为雄性不足导致生育率不足)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三):珍宝在文字

  读道金斯的书,总能不经意间学到一些新知识,开拓眼界。

  最初看他的《自私的基因》,获益最大的是他提出的Meme的概念。这个词国内有翻译成“觅母”的,也有翻译成“模因”的,各具特色,可以互换使用。

  这本《盲眼钟表匠》,是从第八章开始看的。不想到又学到一招。就是正反馈原理。

  负反馈比较常见,属于一种稳定形态,比如书里边讲道德瓦特调节阀门,根据温度和火焰大小,调整阀门的开关。保持恒温和匀速。

  正反馈少见些,属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最常见的就是爆炸。比如核爆炸。再比如争吵、军备竞赛。属于一种逐渐升级的状态。

  这一章就是利用正反馈,很好地解释了雄孔雀美丽的长尾巴的原因

  说白了,雌孔雀的口味基因和雄孔雀的长尾基因是相伴而行,成对出现的。长长尾巴的雄孔雀身体里有长尾基因,也有喜欢长尾巴的基因;同样,喜欢长尾巴的雌孔雀,身体里也同时有两种基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也说不好。但作者举得一个例子让人醍醐灌顶一个男人有长丁丁,这长丁丁基因不仅遗传给儿子,也会遗传给女儿哦,只不过在女儿那里不表现。但在他外孙那里会继续遗传,并显现出来。

  正反馈在社会和文化里边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唱片的流行,只要达到“流行临界点”,就会越来越流行。所以,有的唱片公司会暗地里派人去购买自己旗下歌星的唱片,拉到“临界点”,然后正反馈就会把销量自动拉高。因为我们买唱片,看到就是“十大流行”,往往不管实际好听不好听。

  还有语言正反馈。比如从“影星”到“明星”,再到“巨星”,“超级巨星”,用词的升级;或者chef到head chef用词的升级。都是体现。

  正反馈原理应该有更大的应用,属于专门的学科。这我还没来得及查找。先写下来。

  有读者认为,道金斯的书道理很简单,其实没必要写那么多。我却认为,他的见识,往往不限于书的主题。所谓珍宝在文字间,需要大家仔细检索。

  末了对翻译说几句。翻译明显太过用力,有些地方强自“文化腔”了,导致有凝滞感。

  没想到译者是台湾人,我印象中台湾翻译的书,一般古文功底都比较好,典雅流畅。估计是新人,少了老人的古文功底。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四):奇妙大自然,归功盲眼钟表匠?

  当科学家终于发现,蝙蝠是利用回声法定位飞行时,人类利用类似方法进行敌情侦探的尝试才刚刚开始。

  1940年,一场专家云集的会议上,美国动物学家格里芬和他的同学加隆博什首次宣布发现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一位科学家激动地抓住加隆博什的肩膀:“雷达和声纳是最机密的军事技术!蝙蝠怎么可能懂!”

  不仅仅是蝙蝠的“雷达”,蜘蛛编制的结构精密的网,蜜蜂建筑的正六边形的巢,还有其它小到分子结构、大到自然现象的种种奇观,无不冲击着人们的认知边界。

  不过,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理查德·道金斯看来,蝙蝠的“超能力”,不过是“自然选择”这个盲眼钟表匠的随手之作。

  1859年,达尔文用“自然选择”来解释物种起源与生物演化。作为达尔文思想的继承者,道金斯在《物种起源》出版了一个多世纪之后,选择用更为平俗的语言阐述这一问题。这就是与《自私的基因》并称为“道金斯经典”的另一部作品——《盲眼钟表匠》。

  道金斯没忘记神学家培里出名的论断:“上帝就是设计这一切的钟表匠!”不过,他来了个大逆转:哪里有什么万能的钟表匠!如果有,也只能是个“盲眼钟表匠”——他的作品绝不重复,却不专门“设计”什么图样;他的作品复杂至极,眼中却没有目标

  钟表匠的名字就是“自然选择”。

  这一颠覆性的说法,听上去很难理解,正如我们难以想象盖楼没有图纸一样。道金斯认为,钟表匠的双目失明意味着他制作钟表时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并不等同于偶然。否则,恐怕等到地球毁灭也不会有什么复杂的生物出现。因为这种任意组合搭配成功的概率很小。我们想想自己一次就蒙对六位银行卡密码的可能性就明白了:每个数位都有10种填法,这就已经有100万种结果了!

  那么,这个钟表匠是如何在无意识中,创造了神奇的一切呢?道金斯的观点就是将看起来复杂到不可能的事分解成一系列可能的小组件,而这些小组件之间一系列的中间步骤,则是有可能的。生物演化,就是这一系列的小组件累积选择的过程

  或许随便拿张纸来画画,更能解释清楚。你可以先画出一条垂直短线,然后这条短线分出两条枝杈,接下来每条枝杈又各自分出新的两条枝杈,以此类推。只需要几步,短线就会变成树冠的形状。

  如果给短线的每次分裂添点儿不同,比如加入一项变化条件——就像生物在演化过程中会因控制发育的基因发生变化而带来微小差异一样——那么它经过几个“世代”之后的模样就会让你完全认不出来。

  在画第一条短线的时候,你完全不知道最后是什么结果;你设计什么完整蓝图了么?似乎也没有。你正为若干步骤之后得到的图形惊讶,殊不知自己其实已经扮演了盲眼钟表匠的角色:没有整体设计,没有最终结果,但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复杂结果。

  如果把万千生物比作钟表的话,那么生物钟表的制作与设计就是自然选择在渐进的演化阶段中完成的。在这漫长的演化阶段,每一个步骤相对于前一步骤都非常简单,但整串的连续步骤却并非纯粹偶然。你在画线时加入的变化条件,如果交由自然选择,就变成一种生存与生殖的选择标准。或许你会在分叉时添上一点弧度,这样可以得到一朵美丽的花,但自然选择才不管作品美不美,繁衍下去就是王道。北极熊如果长了一身色彩艳丽的毛,那它肯定会暴露在白茫茫的冰川上,还没接近猎物就被发觉,结果自己被活活饿扁。

  所以,哪怕你有天下第一美的基因,但只要活不下去,基因也就无从遗传。反之,能存活的基因也通常是让身体有存活本钱的基因。这些活下来的基因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变异和再筛选相继至今,才终于演化出一个大千世界。正如道金斯说:“生命的本质巨大尺度的渺小机会。”

  “钟表匠”真的“目盲”吗?看看这个依然在繁衍的大自然,答案就在其中。

  (时间:2014-07-30 05:08: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周菁 责任编辑:郑泽川)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五):《盲眼钟表匠》:你好,进化论

  自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直到今天,关于进化论的争论从未停止。进化论的颠覆性是其引发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上帝到天择,一套说辞的改变使得人要从高贵的创造变成了由猿而来的平凡物种。但另一方面,关于进化论的争议层出不穷,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不可验证”性。曾经让人从宇宙中心回归普通的“日心说”也一度引发广泛争议,但到了今天,在观测结果的佐证下一切质疑不攻自破。然而对于进化论,我们终究无缘一睹其过程——它的时间跨度太长了,以至于任何微小的演化都要超越一切可记录的时间跨度。

  化石是地球上古老生物留下的“生命印记”,这些来自远古的蛛丝马迹似乎为进化论提供了佐证。但很遗憾的是,它们无法提供生命演化的完整图景——仅仅如同一个庞大事物的些许轮廓,在推测和想象才能复原全貌。

  因而在这本谈论进化论的科普作品《盲眼钟表匠》中,作者道金斯反复强调进化论还只是未被完全证实的学说。“但除了进化论,还有什么能完美地、无懈可击地阐述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呢?”

  理查德•道金斯是一位很出色的科普作家。扎实的学术功底加上深入浅出的叙述使得他在科普领域广受好评。他最重要的作品当属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在那部作品中,他以“基因”为分析单位阐释演化观念,令人印象深刻。而比起《自私的基因》,十年后《盲眼钟表匠》文笔更加温和,对进化理论的阐发也更具趣味,很适合普通读者来阅读。

  书中的核心概念即是将演化的第一动力——天择比作是一位“盲眼钟表匠”。道金斯的比喻借用自17世纪学者培里的观念,“钟表”是“世界运行模式’’的隐喻,它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培里将这一切归功于“造物主”,借对生命精细机制的赞美,歌颂造物主的伟大。但道金斯却指出,"钟表匠"是,并且只能是"演化机制"——天择,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生物演化的秘密。而"盲眼"则凸显了演化的两个特点:基因的随机变异、演化没有先知的方向。确立了这样生动的中心理念后,道金斯便开始对此进行解释。在这部作品中的每一章中,道金斯都会选择这一理论的一个侧面进行论证,整部作品下来,一幅完整的进化论拼图,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多么令人愉快进化论之旅!

  除了阅读的乐趣,道金斯的作品对于今天的读者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作为人类,我们有必要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由来和其运行机制。更重要的在于道金斯的阐释,所揭示的重要课题:对于这个世界,真理往往源于追问。在我们的教科书中,知识体系明晰,内容包罗万象,但恰恰缺少了这样的环节。这使得所谓的知识,仅仅是取得更高等级学习机会的凭证,考试通过之后,知识本身似乎也失去了意义。但读过道金斯的作品,你会对生命的演化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知识储备,对于现实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吗?或许并非如此。少了一丝困惑,多了一份释然,或许在实际的生活里,你会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程,在这个“奇迹般的奇观”中,你要让你的故事,变得更具趣味。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六):盲眼钟表匠选择的演化

  从小接受历史和生物教育的我们,相信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金句绝对不陌生,直到今天,当我们讨论达尔文进化论的时候,依然是用到“天择”和“适者”这两个词。

  记得小时候在阅读某本科普杂志时,一本正经的介绍进化论已死,因为达尔文学说无法解释恐龙的灭绝,如此强大的恐龙为何无法被天择?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晰的记得那篇文章对我的冲击,从小被教育成无神论的我们,需要有一个理论支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论点。如果达尔文是错的,那什么才是对的?

  上中学大学时候的我,说实话我有时候依然无法直白的把达尔文理论与科学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读完一系列著作后,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无法百分百的接受演化论(演化远远比进化要贴切),因为它所揭示的一切让你无法接受,让你明白人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并不是这样有多牛逼,并不是人定胜天,而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被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我们并不是进化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而是演化,基因提供突变,演化在一个长时间的维度上发挥着作用。

  正如作者而言:

  演化是个逐步、渐变的过程,每一步骤相对于前一步骤都非常简单,跨出去全凭机缘,但是整串连续步骤却不是个随机过程。

  我们的大脑演化出意识,会对风险与机会做主观评价, 评量的依据就是寿命。

  虽然任何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在任何时候都可能突变,突变对于身体的影响却受到胚胎发育过程的严苛限制。

  字字珠玑,诚然,演化论无法证明一切,但它是唯一一个最能在各个面相上靠近真实的理论,或许它是不完备的,但绝对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就如同发现量子物理的今天,我们当然不能因此否定牛顿力学,而是更完备的为其加上“在宏观层面上”的前缀而让其更准确。

  永远不要轻易的否定一个存在多年拥有相关证据的理论,演化的目的,就是活着然后生更多的后代,把自己的基因洒向星辰大海。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七):天择是盲目的钟表匠

  神创论认为世界是由上帝有目的地设计和创造出来的,自然神学长期以来统治着生物领域的进化论观点,本书的书名就是取自著名的“钟表匠理论”,当我们在大街上看到一块石头,我们会认为它原本就在那里,如果把石头换成手表,那么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它是由钟表匠制造出来的,而不可能凭空出现,既然如此,能否把石头用整个生物界代替,并存在着一个设计万物法则的“匠”——上帝。

  乍看起来,这个推论似乎很有说服力,一切复杂的、精细的表现背后必有促使其实现的动因。蒙蒂菲奥里主教在他的《神的可能性》一书中阐述了他对演化的解释,他认为自然选择是随机的、无意义的,这一错误的观点导致他无法相信达尔文的理论,有意思的是他运用了一系列“我就是不能相信”的论证,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也持有这种脆弱的论证方式,只不过得出的结果截然相反,我不能相信这样复杂的设计是有意识引导的成果,如果说亚当•斯密运用“看不见的手”这一隐喻来说明一种由个人行为非故意的结果导致的追求利益的社会模式,那么我相信生物演化同样遵循着这一规律,即这是没有目的的行为累积起来的结果。

  这本科普读物深入浅出,道金斯首先引入将复杂的机器和生物机器混为一谈的钟表匠理论,从哲学角度和实际例子着手,反证其中的错误观点,也让我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看来,这一理论的关键之处在于演化是一个非随机的无目的累积过程,“非随机”一方面是由于这是大自然本身的运作方式,看起来巧夺天工、刻意为之的现象是长期演变的结果,用道金斯的话来说,这是从混沌中“筛”出的简单秩序。以形状奇特的石笋和石钟乳为例,它们就是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反应,长期沉积的结果。另一方面生物器官是“累积”选择的产物,它不是每次完成再另起炉灶的“单选择”,而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得到反馈后复制过去的成功,再进行新的尝试,不断累积。进化过程中的变异虽是随机的,但选择和复制却是累积起来的结果。演化即使在长期来看仿佛往某个目标前进,其实质还是不问未来的微小变化。

  除了对进化论的阐释外,道金斯关于天择的一些思考也很有意思,演化往往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适者生存”可以概括为生物的进化过程,于是军备竞赛在异种及同种成员中展开,有趣的是不对称的军备竞赛,成败对双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从而造就复杂精妙的生物系统。“适应”这个主题不仅覆盖生物领域,更能延伸到社会和商业环境。竞争、适应、生存,我们无法感受到生物器官长期的演变过程,但我们生活的社会同样也符合这个机制,而且更为密集和残酷。道金斯的解释清晰而富有激情,《盲眼钟表匠》用丰富翔实的例子让普罗大众切实地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颇有可读性。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八):进化造就了这个世界的各种复杂的生物。30年前的书,离的有点远

  本书英文版第一版是1986年出的。到现在近30年了。作者是英语世界中捍卫进化论、宣扬无神论方面的专家和名人。

  神创论反驳进化论的观点之一是像眼睛这样复杂的器官一定是实现设计出来的而不是进化出来的。本书主要是针对神创论的这个观点做反驳。同时也把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各种误解、反方的各种观点梳理了一遍。

  作者认为:有证据表明,许多复杂的器官都由多个物种分别进化出来。人类的眼睛有一个明显的缺陷:视神经分布在感光细胞前面挡住光线,视神经成组穿过视网膜的地方干脆成为盲点,章鱼的眼睛则没有这个缺陷;乌贼的眼睛则异常简单,比章鱼的眼睛功能上差了很多;除了蝙蝠外,还有一些动物独自进化出了利用回声来感知世界的本能;几种生活在光线非常差的水中的鱼甚至分别进化出了根据周围电波变动感知到外界情况的本领

  趋同演化也比较好玩。许多物种在分离的大陆上各自进化,最终形成了一些外表看来差不多或者在自然界的功能差不多但是实际完全不同种的物种,比如袋狼和狼外形、习性接近,但是属于有袋类,其祖先跟狗的祖先的关系很远;

  书中提到:达尔文讲的是生物界的进化,追随他的人则在每一件事中看到了进化:宇宙的生成变化,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女人的裙子。书中没提到的是许多人把公司的竞争发展也看作进化。我感觉《失控》就是在讲进化。

  个人感觉公司的发展和生物的进化有一点非常类似:路径不可重复。生物进化和公司发展,一路偶然随机因素太多,即使是知道每一步细节,也完全没办法重现。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内容离我有点远,时间上是三十年前写的,作者也是写给当时的英语世界的读者看的。有不少篇幅郑重其事地反驳反对派对进化论的质疑,可是在我看来这些质疑派的观点闻所未闻,花这么多篇幅来说意义不大。这一点有点像现在看鲁迅的杂文,必须要先了解当时的大形势和反对派的论点。

  另外,估计这三十年来进化论方面有不少进展,作者和译者在书中都没提到这方面的信息,我感觉也算一个缺憾。

  我比较熟悉的进化论的反对派,只有拉马克的理论:用尽废退,后天获得的改良可以遗传。作者的反驳很有道理:后天获得的疤痕、残疾、衰老可没遗传下去。另外,用尽废退没法解释眼睛这样复杂的器官的产生原因。

  翻译总体来说还算不错。不过译者是台湾人,进化论相关的词汇,有许多用的是台湾的习惯用法。最明显的一个就是进化,书中一律叫做“演化”。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九):物种演化与反人类。

  能够读到这本书,实在是读者之福。道金斯的这部论著,可算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导读本与注释的混合物。除了生物学外,道金斯在物理、化学、数学,乃至计算机编程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为了不致令看客感到乏味,行文叙事都尽量浅显易懂,以呵护被畅销书惯坏了的读者。

  物种演化是一个漫长芜杂的过程。人类受限于寿命过短以及有效样本(即化石)的缺失,导致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法给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完满图表。短寿的人类在面对所谓超自然现象时,由于找不到合理的推算来解释,由此派生了两个出口:一个出口指向神祇创世的宗教解释,另一个则是被现代文明接受的物种演化。

  演化是个动辄以数万年为单位的漫长过程,其中奥妙对人类这一新物种而言,不啻于过客匆忙中瞥到的一幕奇景。我们必须要坦承,所谓的物种基因突变,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因为化石断代,或没有办法亲眼目睹演化过程所致。比如比目鱼长在同一侧的双眼;蝙蝠、鲸豚类及个别鸟类的“回声定位”技能;非洲电鱼的“电流定位”;非洲行军蚁誓死守护蚁后的基因约柜;取13年或17年质数为孵化周期的周期蝉;视网膜复杂的设计。我们无法解释在这些相对智能低下的物种身上,何以会出现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确生存技能。在生命演化的漫漫长路上,必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或规则在指引方向。就如同我们无法解释宇宙里的众多现象一样。这股力量或规则,就是天择。

  生命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军备竞赛。生命究竟会演化成何种形态,并且能够存续多久?正如生命的诞生一样,是无法提前预设参数和目标值的。既然生命不是一场有预谋的蓝图谱写,我们就必须接受环境是造就生命的最大功臣。物种演化是一个累进变化的漫长过程,为了生存与繁殖物种只得被动的作出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造就盲眼的钟表匠,这应该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人类做为这颗星球的所谓主宰者,无时不刻不以主人乃至创始者的眼光俯视世界。根据生命树原则,所有物种最终都会回溯到同一个母体。换言之不论有多少分支,整个生命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都是近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在这一整套体系里,人类似乎成为了演化理论出错的唯一失败案例。假设天择果真在默默推动着生命演化,那么人类这一变数则在竭尽全力破坏演化体系。不管在哪个时代,人类都渴望成为世界的主宰。那么,这个结果也是天择想要的么?遗憾的是道金斯没有提及,个人感觉这个问题可能不会比回答“生命由何而来”来得轻松。大师既然都没敢多说,我也就不再展开了。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十):概念先行

  一本概念先行的作品。

  首先说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可以称为达尔文的门下走狗了,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是达尔文坚定的捍卫者。又是一位激情系列选手,我猜原文应该很有感染力,不若一般的科普读物那般无趣。

  该作者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书是《自私的基因》也是一本概念先行的作品,里面只是堆彻了一些基本的基因的概念,但是真正说到控制具体行为的基因时却又语焉不详,所以在这本书里作者更多的目的是宣扬一种表面利他的利己主义行为,基因只是假借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而并非真的要去论证基因本身的自私性。

  作者怀着同样的目的写了这本书,其意图不是真的厘清进化论的内容和细节,或者论证实际的进化过程,事实上,对于进化的起源、进化的过程,作者也仅仅只能提出一些未经确认的设想,他更多的目的是去对抗一些既有的错误认知,宣扬一些概念,让我们跳脱出现有的框架去理解万物的进程。

  近年来很多社科类的书似乎都是如此,一次次迭代,一次次颠覆,其实,并没有新奇的事情,更多的是对于我们习以为常之事另一个角度的奇妙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的不是一些知识或概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待完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