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的壮阔》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的壮阔》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4 21: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的壮阔》的读后感10篇

  《生命的壮阔》是一本由[美] 斯蒂芬·杰·古尔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5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壮阔》读后感(一):生命的壮阔——差异才是物种演化的基础

  #本文目录:

  1.概述:总结一下书中的观点

  2.经典摘录

  注:更好的阅读体验:http://www.jianshu.com/p/a9d7aa1bd98e

  # 概述

  前言:最前面的书评——《生命的壮阔——“另类”的生物统计学全局观(图略) 》比我的要好很多。非常值得仔细阅读之,没时间的话俺写的可略过不看~

  总结一下书中的观点:

  1. 地球万物简单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变化并不是自然普遍的铁律。把“进化”说成趋势是人类中心主义演绎出来的神话。实际上,用演化和变异来描述可能合适

  2. 物种演化趋势是树状的,在自然选择文化变异中往多个方向,差异化地生存在地球上。众人又一种普遍的错觉,以为进化是线性的一条道从过去走到现在。

  3. 真正反应世界本质的统计分布不是代表平均分布钟形曲线(正太分布),而是代表差异的幂律曲线。

  4. 从古至今,统治地球的是真正霸主是细菌,而非人类。

  ---

  # 经典摘录

  - 为什么要继续不断地把自己说成是一切多细胞生物的典范?有多少人在看这些图示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呢?它们显得太有事实依据、太正确了。对这种做法毫不怀疑地接受,显示我们的文化对于潮流的推理运作,犯了广泛的错误——专注于从整体中挑选的特例或抽象事物。我们应该研究整体中的差异,以及扩散的型态,却反而把有限例子当作正在进行中的事实。我要特别强调有趣的整套趋势,还要提出非传统的解读模式。这些模式很少存在于我们的心智之中,但一经提出就明显不过。这些趋势不是具体事物朝特 定方向 进行 的结果 ,而是差异的扩张或收缩 的结果。换言之,本书处 理的是“精华的传播”,或是进步的趋势差异的扩张或收缩。

  - 我常常引用弗洛伊德尖锐伤感的观察结论科学史上重大革命,虽然性质万殊,却有共同之点,就是把支撑人类自大的巨柱,一根又一根地逐一推翻。他提到三个“弗式革命”:人类原来自以为居住于有限宇宙的中心,但是,(革命一)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确定了地球只不过是宇宙偏远地区一颗恒星的小行星而已。于是,我们只好自我安慰,认为上帝故意选择了这个偏远地区,以便依据他的形象创造惟一的有机体——可是后来,(革命二)达尔文出现了,他把我们贬成是“动物世界出身”的。然后我们只好以拥有理智自豪不幸,(革命三)弗洛伊德研究人类智慧之后,又提出报告指称,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了人类的“无意识”。

  - 只有当我们摧毁了自大的础石、承认生物进化的不可预测;只有当我们承认,人类只是生命之树的小枝桠,刚在昨天冒出时,达尔文的革命才算完成。我们还紧抓进步的稻草(其实只是意识形态的枯枝)不放,因为我们还不准备接受达尔文的革命。我们紧抱“进步”,当作维持人类自大的惟一希望。从这个观点,就不难了解为什么这么粗制滥造、背离事实的论调,居然对于当今的人类有如此的控制力。

  - 主题重要,而且越切近希望和需求核心时,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就越容易出错。人类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而又喜爱故事。人类之所以受潮流趋势所迷,部分是因为趋势的故事跟时间有方向性的关联,部分也因为他们能使事件后果染上道德色彩。让人们为毁损的东西低徊哀叹,或为希望的讯号高兴欢呼。

  想要确定趋势的强烈欲望,常让我们看到一些子虚乌有的直接关联,或者做出不合理的推论。趋势这个题目已经使人类的推理发生一些典型的谬误。人类既不善于思考概率,又容易把模式看成是事件的序列,所以人类常犯的错误,就是自认发现了趋势,还进一步推究它的原因。其实这时我们所见的只是随机的事件系列而已。

  - 我认为人类至今仍受柏拉图以来的传统戕害,这个传统就是把单一的理想或平均值抽离,当作系统的本质,忽略或低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 在达尔文的世界里,差异才是根本的事实,平均数只是抽象的。可是古老相反的观念,却仍受到偏爱;差异仍然被视为不相关事件的总和而已。

  - 本书的主题——焦点必须放在系统内的差异,不该放在抽象的平均数之上。

  - 平均值是抽象的;差异才是事实。

  - 我常说人类是追求趋势的动物(也许该说是:“讲故事的动物”,因为人类确实喜爱好故事,而且由于文化和内在的原因,还把趋势当作最好的故事),所以我们就埋首于棒球纪录图表中,寻找明显的趋势,然后编造故事说明其成因。要记住我们的文化传奇中,包含了两个有关趋势的权威模式:进步和改善都值得赞扬;衰退堕落则值得哀伤。(所以人们才会渴望神话般的“美好昔日”。)

  - 右端一定会出现,但是该处的生物,部分是随机的,完全无法预测、完全是偶然的。一点都不是进化的机制预定的。生命的历史如果可以一再重复,先从左墙开始,随着分化而扩张,几乎每次都可以到达右尾端;但是这个区域所住的复杂生物,每次都会大不相同绝大多数的重演,在地球有生之年,都不可能产生有自我意识的生物。现在之所以有人类,纯粹是凭机运,靠的不是无可避免的方向性或是进化的机制 。

  - 根据任何合理、公正的标准而言,细菌一直就是地球上最具支配力量的生物。我们之所以不能了解这个明显的事实,部分是因为自大招致的盲目,但是更重要的是“规模”的效应。我们习惯以自身的规模,作为自然的典型,观察一切现象——以英尺丈量身高、以年计算年龄。细菌小得肉眼无法看到;其生命短得只有一顿午餐或是祖父抽根雪茄的时间。可是天下事情很难说。相对于细菌而言,人体高度分化、寿命长久、像是高山,适合于各种开发工作;而且危险性不高,除非遭到盘尼西林的攻击。

  - 在进化史的传统模式——“变化日增的圆锥体”——之下,,生命一直都在升级进步,而且往外扩张,种类增多。从寒武纪构造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的生命初期,演进到今天进步而且种类繁多的程度。依据这个观点,进化确实沿着可预测的途径进行,而且如果重演的话,也大致可以重复。但是重新研究柏吉斯页岩以及寒武纪植物的软体化石,却发现了全新的观点,认为**相反的情况可能才是正确的**:解剖上的最大差异,可能在生命初期就已达到;初期尝试的大多数均告灭种,只有少数几种存活。所以有强烈的理由可以相信,多数灭种少数存活的几率,比较接近于彩券的中奖;而并非根据优胜者的进步所能预测。真正的彩券游戏中,彩券是随机分配的。生命初期的少数种类,因幸运获奖而存活下来;如果重新再来,彩券的随机分配,又是另外一套;当然中奖存活的也将不同脊椎动物在生命初期,地位也是岌岌——在寒武纪初期,只有极少数的先驱,例如柏吉斯页岩中的鼠兔化石。所以在任何重演过程中,脊椎动物的存活或繁荣,都将很难再现。从鲨鱼到河马再到人类,都将被排除于生命史之外。

  《生命的壮阔》读后感(二):生命壮阔

  這是一本用數字、曲線說話,展露達爾文革命真正含義的書它從揭露“人類中心”謬論開始,舉例、建模、論證,從生物統計學的角度顛覆了傳統人們對進化的理解。作為一本科普類的書,它的框架卻不僅限於進化這個領域,書中作者以自己身患癌症的經歷與棒球命中率降低為例,由日常出發得到了普適結論,進而將之與生物融會貫通。且其中所建立的數學模型也簡單生動,讀來頗為有趣。

  人類一直自詡為“萬物之靈”,而作者的論述便於此開始。他由人類關於史前的繪畫切入,指出人類對待進化的偏見。脊椎動物出現前的海洋史占多細胞動物歷史的一半之久,卻總在圖中難覓蹤跡;最早的脊椎動物魚類一出現,景象的重心立刻轉移到它身上,而無脊椎動物並未停止進化卻都消失不見;同樣的,魚類的一支遠親登上陸地,海洋就在生命史中消失。這反映了很多問題。首先,出於”人類中心主義“,繪畫的重點永遠是與人類有更多交集的生物。如果這些繪畫旨在表現人類的來源那無可厚非,然而圖畫的標題卻是《史前動物》、《大洪水之前的世界》等等。其次,這些繪畫都因進化的旁支忽視了本源,而且人們對此毫不懷疑地接受,於是顯現了人類文化對待潮流所犯的錯誤——把少數特例當作了整體。

  作者繼而列舉了許多文章,這些文章無一例外地在表述:人类的存在是可以预测的。人們為何要肯定這一點?對此,作者給出了自己的研究結論,這個解釋頗為諷刺:既然事實已經證明,人類只是生物樹上的細小枝椏,其歷史相對地球史不過一瞬,那麼要維繼人類在宇宙間的重要性,人們必須把進化看成是可預測的發展,換言之,宇宙誕生之初,人類就已經“存在”。所以,人們把進化等同於進步,稱之為進化之梯,所有生物都有著自己的進化趨勢。然而,西方文化與化石所記錄的事實似乎確實支撐著這個觀念。

  所謂的趨勢是否真的存在?作者引入平均值這個概念說明這個問題。舉例說,比爾蓋茨一人可使美國的人均收入在數字上頗有上升,可這並不能表明美國的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所以,人們眼中平均數向上向前的趨勢,可能只是體系內差異擴張造成的,後文中作者也以浮游生物為例證明確是如此。在達爾文的世界裏,差異才是最根本的,人們本應該研究整體中的差異,卻反而把少數特例當作事實。

  為了深化上述觀念,作者以自身癌症經歷為例做了展開。1982年作者罹患腹部间皮瘤,當時該病無藥可治,而且確診後平均只有8個月的存活期。然而作者意識到平均數是抽象的,差異才是事實。他考慮了自己的實際情況:年輕、鬥志高昂、居住於有最好醫療設備的城市家人支持、在患病初期就發現……一切都在表明他處在存活期曲線的右尾端(最左端為0,最右端是人類壽命)。因此他樂觀接受治療,並最終獲得痊癒。藉此,他闡述了本書的三個原則:

  1. 將差異當作事實時,分配並非對稱存在左右傾斜,也就是說,差異曲線往一個方向延伸得比另一個分方向長。

  2. 對稱曲線中,平均數、中數、眾數相同;傾斜曲線中則不然,且傾斜得越厲害,三者能代表整體的程度越有限,尤其是平均數。

  3. ”牆“是差異分配的極限,左牆(差異下限)致使右傾(曲線向右延伸更長),右牆(差異上限)致使左傾(曲線向左延伸更長)。

  基於此,作者建立了貫穿全書的差異曲線模型。作者本可以直接用它來解釋生物進化,但他選擇先把它應用到棒球命中率問題上。這是一個與生命進化趨勢類同的問題:幾十年前的棒球賽中擊球手時而會達到0.400的命中率,然而很久以前開始就沒有球員能做到了。傳統的看法把0.400当作獨立可分割的“事件”,故而把原因歸結到棒球運動中某方面的相對退化。而作者強調,应把整个系统看成整體,0.400是全体球员平均命中率整体分配的右尾端,不可被分割。他用差异曲线模型證明,問題不在於擊球技藝或某方面的退步,相反,這體現棒球運動的全面進步。在數十年前,球員間水平差異較大。隨著棒球的長期發展,球員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曲線右移更加接近右牆——人類的體能極限,此時差異必然在右尾端萎縮。棒球命中率是相對的量度,還要考慮投球與防守的技藝的提升,如此一來,0.400的消失再自然不過。這個案例佔了書中的很大篇幅,可能顯得有些喧賓奪主。不過作者論證全面,能有力體現差異與牆的影響,對理解後文多少有些幫助。有了棒球與生物二者的對比,我們也許更容易聯想到其他事件中這種模型的體現,比如書末作者對一些現代元素的一些討論,當然,這部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一切鋪墊已就緒,作者開始全面挑戰人類的地位。他首先對天擇說進行分析,指出它並不含有任何”進步“的含義。他以浮游生物為例,反駁了進化的趨勢性,進而得到結論——進化是向高級或低級隨機進行的,整個進化過程完全沒有驅動力。但由於生命有著最低的複雜度,就是左牆。而每次進化總從左牆開始,所以往往顯示出一種”趨勢“。至此,作者提出了他的綜合結論,我想在我介紹得如此雜亂的情況下,還是有必要一一列出:

  1. 生命必從左牆開始。

  2. 初期的細菌模式,世世代代始終維持穩定。

  3. 生命擴張一定會造成漸進的右傾分配。

  4. 以尾端的單一特例作為整體分佈特性是個謬誤。

  5. 因果關係存在於牆和差異的分佈,右端是結果不是原因。

  6. 把進步的概念偷渡到進化中,邏輯上存在可能,但經驗上錯誤率極高。

  7. 把焦點狹隘地置在右尾端,並不能產生最受期望的理想結果——進化最後由人類支配。

  以上部分觀點的論據由於瑣碎,此處並未提及。至此辯論卻還沒有結束,人類即使接受了自己是隨機進化的產物,也不會因此而否定自己的重要性。於是,作者從諸多方面來證明,細菌才是地球唯一的主宰。它們生存時間幾乎與地球歷史相等;它們具有高適應性和不可毀滅性,地球的數次重大變遷也影響不了它們的生存,何況人類;它們的數目之多、質量之大令人咋舌,人體內的大腸桿菌數超過有史以來的人類總數,細菌總質量可能超過其餘生物的總和。

  細菌的地位已無需多言了。人類一直以來當自己是地球的寵兒,卻只是偌大生命體系的細小尾端,而且已被證明撼動不了這個整體。傳統主義者們嘗試守住最後的根據地,也就是右尾端屬於他們的天賦棲息地。他們希望證明,今天的人類是可以根據隨機進化原則加以預測的結果。然而根據化石研究,我們有強烈的理由相信:雖然每次進化都不可避免會出現尾端,但能出現人類的概率趨近於零。史前以來的千萬因素中,只要有一個細微差異,人類也許就永遠不會出現。

  作者說,我們不但應該放棄人為萬物之靈的傳統觀念,還要珍惜其他物種。我們是整體中珍貴的部分,要學習喜愛這個整體。如此一來,才能將虛偽不實的自我安慰化為廣泛的瞭解。

  全書內容大抵如此,觀點簡明、論證充分,充分得看似冗餘。一遍讀畢,確實會對書中事實感到些許悲觀,也多少會對人類的定位感到迷惘。然而這終究是我們難以悉數瞭解的東西,所以不如保持開放、樂觀的心態,並予以沉默。

  達爾文這樣開始《物種起源》的結語:”這樣的生命觀,莊嚴、高貴而且壯闊。“

  壯闊,這正是書名與文名所起的緣由了。

  補充:這本書也有些弊病,最嚴重的莫過翻譯。書的三個要素之一便是譯筆,自己之前疏忽了。

  《生命的壮阔》读后感(三):Full house

  有能力的还是看原文,任何翻译必然损失不少表意,尤其是一些隐喻的表达。优秀的翻译应该以注释的方式说明隐喻的来历涵义,宁多勿少,给读者尽量多的理解原材料。

  这个翻译的做法就是反面典型。书名是 Full house:the spread of excellence from plato to darwin。Full house在书中出现十几次,翻译成“一对三同”,我就日了狗了,一对三同是什么鬼东西,任何注释都没有。

  这是百度到的。Full House:梭哈(Five Card Stud)中牌型的名字。“葫芦”学名叫福尔豪斯(Full House),是指三张同一点数的牌,加一对其他点数的牌。

  个人理解一对三同就是概率分布。不是标准的钟形曲线(柏拉图的理想世界),是左倾或右倾的分布。文中有两个用法,一是柏拉图的反面(柏拉图的世界是均衡、秩序、决定论的)。二是概率分布的尾端,就是所谓的差异扩大。

  相对于道金斯,古尔德明显思想更加深邃,更有洞察力。用数学概率分布曲线解释几十亿万年的地球生命进化史,比许多进化论学者趋势、叙述性、强加秩序、因果律的思想更令人信服。

  以下书摘。

  趋势是差异的变化,不是移动的物件。

  进步论者的焦点都集中在最复杂的有机体,也就是只重视极端的例子,而且利用最复杂的有机体复杂性的增加,最为全体进步的代表。

  1、生命必从左墙开始。太古汤中产生的最简单的生命。

  2、初期的细菌模式,历经数代,保持稳定。

  3、生命扩张成功,一定会造成渐增的右倾分配。

  4、以尾部单一的极端例子,作为整体分布特效的谬误。

  5、因果关系存在于墙和差异的分布,右端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6、要把进步观念偷渡带入这个系统中,逻辑上有可能,但经验上错误的概率极高。

  7、把焦点狭隘的置于右尾端,也无法产生最爱期望的理想结果:渴望普遍进步的心理憧憬。右端一定会出现,但是该处的生物部分是随机的完全无法预测,完全是偶然的。一点都不是进化的机制预定的。生命的历史如何一再重复,先从左墙开始,随着分化而扩张,几乎每次都可以到达右尾端。但是这个区域的复杂生物,每次都会大不相同。绝大多数的重演在地球有生之年,都不可能产生有自我意识的生物现在之所以有人类,纯粹是凭时运,靠的不是无可避免的方向性或是进化的机制。

  《生命的壮阔》读后感(四):确实小题大做

  我看书看到一半了,前半部确实糟糕,他要打破普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的心理优越,人总以自己的观念归纳总结研究自然,但是他批评的太刻薄了,第一部分对于目前的人应该不是问题了吧,至少我绝不是那么为作为人而“自大”。第二部分,还算有点意思,只是需要啰嗦这么多吗?对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与优缺点,我在小学就明白了,那时正是90年代,我没看过他的书,自己就完全知道平均数的不可靠了对于棒球的大段篇幅,我都要无语了,重复解释,来回诉说,就不能简单直白地说话吗!总体而言,前面很啰嗦并且我不相信上世纪90年代只有他持有这样的观点。

  最后,推荐另一篇名为《小题大做》的书评,说得比我好多了,而且一针见血。

  《生命的壮阔》读后感(五):变异还是进化

  人人都知道“物竞天择”这话。这话可以连着解也可以分着解,分着解,“物竞”是一回事,“天择”是另一回事。

  先说天择。生物繁殖有两个基本事实。一是超量生殖,生物界很少有谁主张只生一个好,雌雄两个结合,绝大多数情况下生出来的孩子都不止两个。二是个体差异,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十个孩子也各个不同。西伯利亚的大象生下来的小象,有的毛长些有的毛短些。这十个孩子,不一定都能活到传宗接代的年龄,早夭长寿,本来和体毛没什么关系,谁知西伯利亚的天气渐渐冷起来,体毛长的就有了一点生存优势,天继续冷下去,体毛更长的积累了优势,千年万年后,普通的大象变成了猛玛象。天择起了作用,却和物竞没有什么关系——这些象孩子并没有什么竞争心。而且,毛长也不一定比毛短更高级更进步,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变得像乌干达似的,体毛短就成了优势。现在西洋人吃香,人们觉得长长的胸毛很威风,咱们宋朝那阵子,西洋人一副蛮族样子,人们大概不大看得上浑身长毛的。如此说来,天择或非生物竞争不导致进步,生物的这种区域性适应所导致的只是变异而已。

  不过,除了天择,还有物竞。如果同一个物种只有有限的生存空间,个体就会为有限的食物等资源展开竞争,竞争而获胜者,泛泛可以说成是那些比较优秀的个体。优秀的父母更容易活到生殖的年龄,优秀的个体获得较多的交配机会,优势积累起来,形成进化。然而,那些为个体赢来更多生殖权的优点,说到底不过是些特点,因为它们只在特定的环境中才是优点。身大力强看起来是个优点,但坐飞机容易招来经济舱综合症。复杂精致有好处,但在许多情况下,复杂精致会成为生存的障碍。一个小提琴家,十指纤纤,奏出来的曲调精妙绝伦,但万一丢到一个荒岛上,大家靠挖块茎过日子,他那份精致就成了缺陷。精致是一种特型化,而特型化的物种不如简单原始的物种那样容易适应不同环境。所以在大型灾变之后,新物种不是从上一时代最高级的物种那里更上一层,而是从较低形态的生物重新开始发展。(顺便说一句:大灭绝之前的任何进步积累都会消灭,之后都要重新发展,每一次发展出来的最复杂生物,各不相同,咱们这一次碰巧发展出了喜欢研究生物学的人类。)

  生物究竟只是变异还是在进化,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天择的作用更大还是物竞的作用更大。而且,在物竞的作用中,还要扣除特型化的负面作用。《生命的壮阔》一书的作者古尔德的意见,生物主要是变异而已,说不上什么进化。据他考证,这也是达尔文得出的科学结论。生物没有越来越高级的冲动。达尔文曾在一本书的眉批上写道:“千万别说什么更高级、更低级”。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初版中并没有使用“进化” (evolution)一词,而他是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的后代》中首次使用这个词。“进化”这个词是斯宾塞大力提倡进化论以后流行起来的。不过,古尔德承认达尔文也发表过一些进化论的言论,古尔德把那归之于达尔文的文化保守主义,向当时流行的西方优越论作了妥协。我和嘉曜少年时曾一起研读《物种起源》,两人都对进化一说深表怀疑。眼睁睁看见的事实是熊猫狮子在灭种,蟑螂苍蝇长盛不衰活得欢实,这才合乎老杜所谓“方知不才者,生长漫婆娑”。古尔德的眼光更加辽阔,在他看来,地球的真正主人是细菌,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且这些微介之物,若加在一起,总重量可能超过其他所有生物的总和。

  但若当真没有进化的必然趋势,又该怎么解释地球上毕竟发展出了复杂高级的生物形态,包括我们这种精致得近乎脆弱的人形动物?古尔德自有解释。打个比方吧。有一条甬道,宽五尺,左边是一堵墙,右边是一条沟,一个醉汉在甬道上走,尽力走在中线上,但既然是醉汉,难免向左歪歪向右歪歪,最后他会走到哪儿去?掉到沟里。但这并不表明他有掉进沟里的内在驱力。由于物理—化学的原因,最初的生物个头都很小,组织都很简单,变异来变异去,难免有些物种体形增大了,复杂程度增加了,而这只是因为向简单渺小的方向变异有一堵左墙挡着。虽然变异并没有选择特定的路线,变异结果却也会向特定的方向发展。

  否定了生物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进化之后,古尔德还是给人类留了点面子。人类是有文化的,获得性不能遗传,但文化能遗传。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人类可能进步。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古尔德本人向好面子的人类妥协的“文化保守主义”。以我之拙,实在弄不清人类到底在进化还是不断变换花样而已。不过,古尔德也只给我们留了一小点面子,他觉得在很多重要的领域,例如在创造性艺术的领域,进步已经达到了右墙,而且他对人类是否能像恐龙那样作为一个纪元的最高形态的生命在地球上晃上几千万年也大表怀疑。相对于智慧而言,人类的智力发展得太快了,这对人类的存活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

  古尔德是生物学大家,也是个优秀的作家,书写得精彩,即使有些论证有点重复,但对于这么个大题目也不为过。范昱峰先生的译文也很精彩,如今的译著,不满篇误译就难得,像范译这样流畅自如就更难觅了。

  《生命的壮阔》读后感(六):摇摆的思想时钟

  一句话概括:生物只是演化而非进化,无所谓高级与低级之分。

  经典语录:

  1、愚蠢的一致,只能表现心胸狭小者的气势。——爱默生

  2、人体重量的10%都是细菌,其中部分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却是生命所必须的。

  3、当这颗星球按照固定不变的重力法则永无止息地旋转的时候,它上面最初的一种或几种生命形态,凭借着仅有的几种能力,竟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出奇妙无比、美丽至极的无尽的形态而且还在继续演化下去——这样一种生命观是何等的壮丽啊。——达尔文《物种起源》

  读后感:

  统计学真是一门厉害的学科,虽然很多谬误都从统计中来,但最后的结论终究还是用统计来说话。作者用更富有逻辑的统计学模型,去反驳简陋原来简陋的数学语言,用数字的无偏性矫正了根深在人们心中的偏见。虽然作者有很正确的数学模型,但也不能保证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也就是说,这本书虽然很震撼、看上去很正确,但也未必是正确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下《科技究竟想要什么》,在这本书的第六章里,K.K举了一个很有反驳意义的例子,就是眼睛的重复进化,如果按照正常的随机变异进化,统计学上是根本不可能进化出来的。而不可能的事件在生命领域里不断发生(DNA、叶绿素、视网膜紫质)。现在国外的正统教科书认为生物进化过程是宇宙的随机运动(就是《生命的壮阔》所传达出来的意思),而我们国内的教科书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水平,所以国内读者读起来可能觉得有颠覆意义。

  生命的演化到底是消极模式还是积极模式?现在这还真是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所以,我来这里提一个醒,永远不要把有颠覆意味的认识看成真理,我们或许能一时一地跳出某个境界,但也在某种时候掉进了另一个境界,就像一座钟摆一样,不停的在两个观点中摇摆,除非时间停止,否则没有定论。

  所以,一定要保持谦卑的态度,否则老来会被年轻人分分钟打脸。

  全文脉络:

  第一部趋势何处寻

  第1章赫胥黎的棋盘

  “棋盘就是世界,棋子就是宇宙现象,比赛规则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对手隐身幕后,永远公正而有耐心。可是从经验获知,他从不忽视我们的错误,也不肯容许无知。”——赫胥黎

  全书从赫胥黎的棋牌隐喻开始,借对格言的分析,引出作者对现代科学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很是深刻,现摘录一段:

  棋局的对手是个复杂的混合体,结合了大自然的倔强,和我们自身顽固的社会习俗和精神习惯。所以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跟自己对抗......主题越接近实际或哲学问题的核心时,人类自造的困难就越加明显。我们可以十分客观地决定大西洋中某种须腕动物分类;可是在决定人类化石甚或人类本身的分类时,就会有所迟疑。每当要处理人类重大额进化问题......偏见常常凌驾我们有限的知识。这些偏见古老得深受敬重、本能得几乎是我们额第二天性,所以我们根本忘了他们的地位有发生极大变化的可能,而把他们当成天赋的确定真理。(作者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越接近人本身的问题,人就越看不清。很多问题,就像蛋鸡悖论,其实一开始就是庸人自扰——相关论述可见我的读书笔记《推理的迷宫》。同样的,以另一个角度看待有关“人”这种整体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东西也只是人自己的偏见而已,包括“人性”、“自我”。)

  人类在生物演化问题上也有严重的偏见,那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热爱自己,认为自己代表了地球生物的顶端,是注定的地球主宰,象征着生物演化的荣光。但作者认为,我们只是脊椎动物中小的可怜的支流,却自大的称自己是一切多细胞生物的典范,因而把有限的例子看成全体的趋势。因而作者将要说明的就是,所谓我们认为的生物有进步的基本趋势,仅仅只是整体差异的扩张与收缩。

  第2章被宣传扭曲的达尔文

  为什么有许多专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神学家、社会学家)会认为人类本身的存在是宇宙的偏爱,而且还是可以预测的?作者以古生物学家的立场提出解释:人类之所以必须把进化的动力,看成是可以预测的进展,是为了对地质学骇人的发现——人类的生存期间极为短暂——一事,加上“虚构”的解释。有了这个“虚构”,人类生存时间的短暂,就不再威胁到我们在宇宙间的重要性。人类的历史虽短,但是过去数十亿年来的进化,却显示出人类的心智发展是进化的顶点,可见我们的来源,早就隐含在混沌初开之时,换言之,宇宙初创时,人类其实早已存在。

  虽然有些偏见是正确的,但对于进步的信仰,是建立在社会心理上一厢情愿的谬见。而本书,就是为了证伪在生物学中“进步”的概念。

  第3章历史趋势的铸造

  人善于发现趋势,还进一步推究它的原因,但所谓的趋势很可能只是随机的事件系列而已。人类思维的谬误,将在本书中举出两例,一例是“为什么0.400的命中率销声匿迹?”以及“进步赋予了生命史何种特性?”。弄清真相之后,就可发现,前者是因为整个棒球运动的技巧趋于精良,后者则是生命缺乏改进的推力,只是偶尔在解刨学上出现稍趋复杂的例子。而造成这种谬误认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认识到平均数可以通过体系内差异数目扩张或收缩的产生变动。

  传统上整个体系之中的明显趋势称为“事物”,但是他们可能提供错误的读数。之所以错误会产生,原因有二:一、过度强调一小部分的极端变化,结果把这些变化误认为整个体系的趋势;二、变化可能只有一个方向,所以误将“平均数”视为整个体系的特质,但此时“平均数”代表的含义和原本代表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

  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柏拉图本质主义,总是让我们偏爱平均数这种被视为研究本质的最佳方式。在柏拉图世界中的差异,只是意外,本质显示更真的事实;达尔文则完全推翻此观点,主张事实是由差异界定的,平均数只是抽象的心智现象。因此,请以差异看成事实的主要现象吧。(没想到这里还引述到了本质与差异之争。虽然很多事物可以用规律来解释,但规律本身只是解释事物的来由,并不能代表事物的本身,《失控》中用“涌现”来表示差异的产生。但差异与本质并非对立,只不过需要从不同层次看两者,本质是差异的基础,差异是本质更高层次的发展,两者不能在同一层面上论述)

  第二部死亡与马

  第4章第一例:我的致命癌症

  这章作者从他终身难忘的得病经历讲述统计学的知识,很有说服的说明正确看待分布图以及平均数的重要,有时候可能会改变人的命运。

  这章有三个简单的观念:左墙和右墙都是差异分布的极限;左倾和右倾分布都是这些极限的后果;衡量平均值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不相同。

  第5章第二例:马系谱的笑话

  这章拿传统进化论者常用的“马的演化”开刀,就算是经典的论述也充满了偏见与谬误。

  “当进化之树只剩一支枝丫,我们常常把这小小的剩余物,当成惟一的顶点;忘了曾有的其他枝丫的存在,或者蔑视它们的存在,然后开着观念的压路机把连接存活的小枝丫到主干之间的小径压平,整理出一条平坦大道,最后再借着虚构的进化趋势,大肆赞扬马之进化的成功。”

  第三部打击王

  这部分作者用他的思考方式解释棒球“0.400的消失”。

  “解释0.400的消失,不能只归因于救援投手制的建立和滑球的出现。这种传统的说法,仍然把0.400抽离为独立现象,而把它的消失视为击球技巧退步的信号。其实,当整体游戏各方面的水准都在进步、缩小了宽容度,并且因而限制了表现上的差异、趋向更尖锐狭小顶点的同时,命中率也随着进步。”

  (这章让我意识到结合常识——人有生理极限——与正确的数学知识会有多么强大的解释力)

  第四部细菌的优势

  第12章天择说的精髓

  这章讲“进化”这个概念,如何从其创立者达尔文口中传出来的。其实,达尔文也知道他的学说其实并不意味着“全面的进步”,但在当时的文化偏见中,他做出了妥协。以致于我们现在知道的是“进化论”而非“演化论”。

  第13章浮游生物的体型

  这章主要解释,为什么朝一个方向前进的一点点,不足以代表整个系统内具有因果关系的推动力——实际上它可能是整个系统的成员随意运动的结果。

  作者用了“醉汉走路”作为随机运动模型解释上述现象。并且,在这章作者证伪了生物界有名的“科普规则”(进化论的子观点)。

  第14章细菌统治地球

  “我不否认复杂的生物,是随时间而增加精致程度;但是我坚决否认,这件细小有限的事实,能够有力支持进步就是生命进化的推动力的说法。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根本就是尾巴摇狗的荒谬事情;也可以说是把琐碎的副现象结果,提升为主因的舛误。

  我依据差异从左墙起点扩张的历史,提出自认为恰当的7个论点。其中3点还附带了补充评论,因为他它们特别重要,也最受误解。请特别注意说明的次序,因为整体的生命史也显示同样的逻辑次序与原因,一如浮游生物的进化史:

  1、生命必从左墙开始;

  2、初期的细菌模式,经历世代,始终维持稳定;

  3、生命扩张成功,一定会造成渐增的右倾分配;

  4、以尾端单一的极端例子,作为整体分布特性的舛误:

  依据右尾端作成的全面进步论,因两点原因而显得荒谬——第一,尾端本身非常细小,而占据尾端的种类,所占的百分比也太小。其次,极右端的占据者,历来没有形成进化的关联;而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跌跌撞撞闯到这个位置。次序可能如下:细菌、真核细胞、海藻、水母、三叶虫、鹦鹉螺、盾皮鱼、恐龙、剑齿虎、还有现代人。经过头两次转变之后,其中没有任何一种,能够被确认为下一代的直接祖先。、

  5、因果关系存在于墙和差异的分布;右端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6、要把进步观念偷渡带入这个系统中,逻辑上有其可能,但经验上错误的概率极高。

  7、把焦点狭隘地置于右尾端,也无法产生最受期望的理想结——渴望普遍进步的心理憧憬:......在提出初步论证,指陈一切进化的推进力具有内在的方向性之后,这个说法仍然错误。右端一定会出现,但是该处的生物,部分是随机的,完全无法预测、安全是偶然的。一点都不是进化的机制预定的、生命的历史如果可以一再重复,先从左墙开始,随着分化而扩张,几乎每次都可以到达右尾端;但是这个区域所住的复杂生物,每次都会大不相同。绝大多数的重演,在地球有生之年,都不可能产生有自我意识的生物。现在之所以有人类,纯粹是凭机运,靠的不是无可避免的方向性或是进化的机制。(人类是一种多么侥幸的存在啊,而”我“又是多么渺小的幸运啊!世界可能性之大,简直无可想象!)

  第15章我的人类史观

  创造艺术的右墙:假定有100位跑者以不到4分钟的时间跑完1英里,于是这个距离的赛程就立刻被取消。假定对于创作风格的不断创新给予极高的评价,那么古典音乐也有可能陷入这种模式之内......今天的靡靡之音,明天将被视为伟大的改革。当一位保守的音乐质疑贝多芬的《拉左莫夫斯基四重奏》算不算音乐时,贝多芬说:这不是为你写的,这是写给后代听的。(创造性艺术的右墙,由于欣赏者的局限,导致某些杰出的创新并不为当代人看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创作巨星,像很远的恒星一样,要等很多年后,他们的光辉才普照到世间。贝多芬看的很透彻,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生命的壮阔》读后感(七):生命的壮阔

  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with its several powers, having been originally breathed into a few forms or into one; and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y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

  《物种起源》的结语,不以赞美人类智力发展或向上演进到命定而复杂的过程来庆贺这场革命,相反地,

  “地球依照重力定理绕行太阳,从这么简单的起源,进化出无数最美丽,最奥妙的事物”

  最后一句,

  “这样的生命观,庄严、高贵而壮阔”。

  看了《生命的壮阔》的结尾,也就是以《物种起源》的最后一句作为结尾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当初cym帮我改issue的时候说我结尾不够『慷慨激昂』的全部涵义。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想说,表达同样的内容大可不必用同样的篇幅;看到后半部分,我收回了这句话。

  就像简介里说的,“你如果认为这是一本反达尔文进化论的伪科学著作,并因此弃之一旁,就错过了人类一种睿智的探索。”

  很早之前梁文道推荐的,后来偶然在图书馆遇到。

  除了专业名词的翻译,其他都很好。

  或者仅仅是我喜欢这个题目,生命的壮阔。

  人类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

  而又喜爱故事。

  人类之所以受潮流趋势所迷,

  部分是因为趋势的故事跟时间有方向上的关联,

  部分也因为他们能使事件的后果染上道德的色彩。

  让人们为损毁的东西低徊哀叹,

  或为希望的讯号高兴欢呼。

  ——《生命的壮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