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性的枷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性的枷锁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4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性的枷锁的读后感10篇

  《人性枷锁》是一本由威廉.萨姆塞特.毛姆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2开 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10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一):不要幻想在读小说时就能轻松地获得知识

  简爱 【英】夏洛蒂-勃朗特

  人性的枷锁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1-

  作为一个初级的阅读者,我并没有勇气对每一本读过的书都做一番评价。譬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尽管在4月份就已经完成了阅读,但仍不敢对这本出版了170年的名著评头论足。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不认为自己能力剖析出任何有新意的内容

  然后,我又开始阅读另外一位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作品《人性的枷锁》,当毛姆用一种平淡朴实的口吻讲述菲利普的故事时,我的脑海里却不时浮现出与简-爱相关的情节和内容,这让我意识到,如果把这两本书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阅读,或许是一件有意思事情

  -2-

  一流作家VS二级甲等作家

  世人给予夏洛蒂-勃朗特及其作品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她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她的作品表现的是孤独卑微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痛苦挣扎,但并不完全具备悲观消极色彩。相反,她试图在告诉人们:即使是一个小人物,依靠自己的正直品德与聪明才智,只要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是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追求的。

  夏洛蒂-勃朗特的伟大之处在于,在170年前的英国,社会等级森严、男权至上,文学作品中充斥着上层社会的贵族绅士与欢歌艳舞,简-爱这个主张男女平等、追求女权独立形象出现,就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简-爱》也被推崇为研究文学与性别意识的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作家。

  毛姆著有大量的小说/戏剧/游记等不同种类的作品,创作时间长达65年,其作品《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等深受读者喜爱,作品的受众范围影响十分广泛。但在英美文学批评界,毛姆获得的赞誉却微乎其微,许多“英美文学史著作经常对其作品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种情况让毛姆也很困惑:“我在等待这样一位批评家,等着他来告诉我,为什么我有这么多缺点,我的书依然在那么多年里被那么多人翻阅?”

  许多批评家对毛姆不屑一顾,认为他只是一个“技术娴熟的工匠”、“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是思想深刻的作家”。无可奈何却又自负的毛姆则把自己笑称为:二流作家中的佼佼者!【部分内容引自《掀开彩色的面纱:毛姆创作研究》,人民出版社,秦宏著。】

  -3-

  悲惨的一生VS精彩的一生

  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可以用悲惨来形容。

  她1816年出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贫困乡村牧师家庭,5岁时母亲患癌症去世,8岁时被送进一所只有穷人子女才进的寄宿学校读书,那种学校条件极差,校规却十分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却又经常遭受体罚与疾病的侵扰。15岁时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里当教师。23岁时去富人家里做了在当时地位低下的家庭教师。1847年其成名作《简-爱》发表后,31岁的夏洛蒂-勃朗特又面临了家庭的不幸,几乎在一年的时间内,她的弟弟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作者】和安妮-勃朗特【《艾格妮丝-格雷》作者】相继去世。1855年,39岁的夏洛蒂-勃朗特也在病中悲惨的死去……

  除了《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只留下了《谢利》、《维莱特》、《教师》等几部作品。

  此时再提及享受了91年光辉岁月的毛姆几乎有了负罪感!

  当然,毛姆也有一个不太愉快的童年。1874年出生在法国的毛姆在不满10岁时,父母就先后去世了,他被送到英国由其伯父抚养。毛姆年幼时身材矮小并患有严重的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羞辱与欺凌,这养成了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并对其日后世界观的形成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毛姆在23岁即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自此开始了专业的文学创作,28岁时已经靠戏剧创作成为红极一时的剧作家。毛姆是那个年代最富裕的作家,他与同性伴侣携手游览中国、印度、拉美等地获得“世界旅行家”的绰号。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卢兹大学授予他“荣誉团骑士”勋章,80岁时成为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并被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称号。

  毛姆留给世人的作品我没统计,管他呢,不计其数吧!

  -4-

  简-爱VS菲利普-凯利

  大多数的读者认为,《简-爱》与《人性的枷锁》均是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夏洛蒂-勃朗特前半生的经历中看到简-爱的影子。而毛姆则在《人性的枷锁》自序中明确地说:“本书不是一部自传,而是自传体小说。事实与虚构紧密交织。”

  在《人性的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普是一个先天跛足的残疾人。这种残疾让他遭受的心灵上的羞辱与摧残远远超过了残疾本身。在母亲去世后,他被送到伯父那抚养。和简-爱不同的是,菲利普并没受到简-爱那样的、来自亲戚的虐待,相反,菲利普的伯母很是疼爱他,这或许让菲利普有了隐忍和宽容的性格。我不确定这与作家的性别有没有关系,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笔下,凡是欺凌简-爱的人物都没有得到好下场:约翰表哥以无赖的名声自杀了,里德舅妈瘫痪了,洛伍德学校的勃洛克赫斯特校董也身败名裂了……而在《人性的枷锁》中却没有出现类似的情节设计

  对待爱情态度,简-爱与菲利普也完全展现出了不同处理方式。菲利普的爱情是卑微的、畸形的、炽热的和不可理喻的。他一次又一次的被米尔德丽德羞辱、玩弄、抛弃、背叛,但菲利普还是没有任何尊严的像一只带着谄媚摇尾乞怜的小狗匍匐在她的脚下。他节衣缩食资助米尔德丽德带着她的情人去国外享受二人世界,他照顾米尔德丽德与别的男人生下的孩子,他甚至为资助已经沦为妓女的米尔德丽德而祈求自己的伯父尽快死去以便早些继承他微薄的遗产……

  简-爱追求的却是一种在灵魂平等的、有着独立人格和尊严的爱情,这种爱情容不得任何情感上的瑕疵和欺骗。当这种憧憬破灭以后,追求自由个性解放,主张自尊自重的简-爱则义无反顾选择离开桑菲尔德府,离开心爱的人,走上漂泊之路,走向生死未卜未来

  我愿意为简-爱对待爱情从不拖泥带水的态度喝彩,可看着扑倒在床上,紧紧地攥着拳头只为不让自己哭出声来的菲利普,我真的认为:男人,的确是心太软。

  -5-

  世界名著VS畅销小说

  作为一部世界级的文学名著,任何人阅读《简-爱》都会被认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任何理由。尽管《人性的枷锁》被认为是代表毛姆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但在阅读完这部长达63.3万字的作品后,因为无法总结出像《简-爱》那样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时代价值,我开始理解部分批评家对毛姆“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的评价了。

  但是,讲好一个故事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设计了一些伏笔(比如第三章被一笔带过的一个“姓爱的穷亲戚”却在最后给简-爱留下了巨额遗产),也设计了一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巧合(比如简-爱在离开罗切斯特后,居然流浪到了自己的表兄妹家等)。这些刻意安排的情节在《人性的枷锁》中都未曾发现,毛姆追求的是“卓越的叙事技巧和简洁、朴实、悦耳的语言风格”。他就像一个坐在酒吧对面和你聊天的朋友不动声色地就把你带入到一个听起来并不算引人入胜但又让你欲罢不能的故事中。

  这才是高手的境界

  -6-

  把小说当成布道场或者课堂,那是一种陋习。

  要是读者以为在读小说时就能轻松地获得知识,我相信他已经误入歧途。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勤奋学习,而那是一件艰辛而枯燥的工作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二):关于《人性的枷锁》

  “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

  毛姆的小说题目都取得很好。小说也写得不赖。

  一部好小说,让人忘记现实的琐碎与烦扰,沉浸其中,回归之时,用新的视角看待现实。虽仍有琐屑,但心中有了殿堂。

  功不唐捐

  菲利普过往的一切,最后成就了他,成为他的人生养分。

  他幼时的阅读、孤僻;德国的求学经历;巴黎的学艺术经历;在会计所的短暂停留;七年学医经历,中途困窘的两年让他了解贫困了解下层人民的心理自得其乐且觉得中产阶级虚伪;不同阶层间彼此轻视,其实是彼此并不了解。他对米尔德丽德的爱情与情欲

  一切让他最后豁达、宽容,也明了自己真正最想要的东西

  世界那么大

  菲利普一直以来的梦想,做随船医生,去西班牙,去美洲,去东方,去很多向往的地方。好生契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念。虽然在小说终局菲利普选择婚姻、家庭、孩子,但现实中的毛姆,实现了他云游四方的梦想,并将所见所经历的,化作了文字化为了精彩的小说和戏剧。

  “人生没有意义

  菲利普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挺好玩。

  在好多书中看到这个结论,也很获益。

  人生没有意义,所以生活中所展现的意义,都是自己所赋予, 所创造。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三):谈谈情说说爱 ——由《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情爱路想到的

  人靠什么活下去?弗洛伊德的答案是力比多,这样,性不再是害羞的酡红,而变成明快的浅绿,处处生机暗示着创造。不过,真能创造么?在本能之下,丢失的或许是更多的自由,人性的枷锁正在这里。

  《人性的枷锁》是英国作家毛姆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菲利普是一个天生跛脚的男孩,因为父母早亡,从小由做牧师的古板守旧的伯父抚养长大,在经历了求学、择业、爱情等一系列人生事件之后,菲利普从一个敏感自卑青涩孩童成长理性健康成熟青年,在宗教、友谊、爱情、人生等主题上有了自己独特感悟,终于获得内心安稳和自由。

  而作为男人,菲利普的情爱路走得格外曲折,从最开始饥不择食的威尔金森小姐,到神经质的画室女同学普莱斯,从具有母性之爱的作家诺拉到点心店招待米尔德丽德的虐恋,终于,在农家女莎莉的温柔下,找到最后的归宿。这其中,最值得仔细品味的菲利普和米尔德丽德的感情纠葛。

  菲利普一次次受到米尔德丽德的欺骗、戏弄、侮辱、冷嘲热讽,然而,他初衷不改,在一次次受伤,一次次下定决心离开之后,仍然毫无逻辑的继续坚持。甚至,他出钱给米尔德丽德和露水情人度假寻欢,他接受被人抛弃的,带着孩子的米尔德丽德,甚至,在发现米尔德德沦为娼妓时仍为她提供食宿。菲利普自己清楚地知道,米尔德丽德是“瘦长的个子,狭窄的臀部,胸部平坦坦的像个男孩”的女人,她肤浅自私冷漠刻薄,他为自己这样爱她而憎恨自己,有一瞬间,当他想明白了所有的前因后果感觉终于可以放下了,他感到一种重获自由的喜悦,可是,当再次遇到米尔德丽德,一切都归零了:他不能不管她。

  这种近乎自虐的无法放手可怕情愫,让人很难理解,而或许只能用本能来理解这种超乎寻常的爱恋:米尔德丽德是菲利普所有性欲望的投射。而这种情欲,并不独在《人性的枷锁》中展现。毛姆的另一部作品《面纱》同样涉及,作品中,瓦尔特·费恩医生对妻子凯蒂有一段激烈言语:“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力、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

  简单一句话,我爱你,就是因为觉得你好看呀,我爱你,没有什么高深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的样子,那副皮囊。这种情欲是凶猛的,是让人失控的,这种本能是强大的,是让人无力的:无论是菲利普还是费恩他们都知道自己爱得不值得,可还是忍不住去爱。在这种情欲力量之下,人的渺小被放大了,他们因为爱,而看不起自己,生命变成了各种的不自控,人生的枷锁和悲剧正在于此。

  同样的,女性例子也不少见,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情欲的力量让《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少女对一个登徒子一见倾心,竟像妓女般地委身,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一个出身名门,年逾不惑的孀居女人,为一个年轻赌徒的一双手神魂颠倒,最后以身相许,甚至想到与他远走天涯

  谈谈情说说爱,最后却成为情欲的奴隶,自以为是在选择,却不过是大自然基因的另一种掌控。这样的情爱,幸福的要交给运气,不幸的才是命运。当然,文学总是要升华、要极端,或许现实中的男女不会那么失望,更或许没有遇到所谓的“真爱”才是真正的好运气!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四):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才看完这本书,这才明白原来这是部相当于自传式的小说。这些天看书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充斥着对主人公性格上的不满,菲利浦敏感脆弱的内心以及对待事情的犹豫不决,但正是这些不满才让我能够体会到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如意,能够更好地融入角色中。

  菲利浦放弃了布道,放弃了画画,放弃了算账,最终选择行医。不禁想起自己填高考志愿的过程,读高中时自己的念头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来着,我是什么时候想以后做律师来着或许不重要就不表了。真正到填志愿的时候还是想了很多,提前批里面的军校警校一一放弃因为身高不够,只是在轮机工程这个专业上确实纠结了下,但是想到以后会一连好几个月漂泊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就放弃了。等到分数出来想去个不错的大学学法学还真有点难,想到去学医但是想到碰到的那些医生那群只知道拿钱的冷漠的医生,我就真心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最终还是填了法学虽然学校不是那么的好。看到菲利浦行医的经历时我又觉得做医生还是不错的,这就涉及到人生中如何抉择的问题了,我们总是很难对未知的未来做出抉择,但迟疑思考终归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做去体验才能了解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而我的苦恼在于现在想做的很多并且我想做就做导致现在事情繁杂,而大多数人更大的苦恼在于不得不一条路走到黑,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主人公一样有一笔可观的遗产并且不需要承担照顾他人的责任,这种无路可退的情况怎么破?

  爱情,爱情,爱情,爱情,谁能讲的清楚。这就像是一个哲学命题,不管多么伟大的哲学家都只能建立一个以自己为基础的哲学体系。每个人都只能有自己的体验,但永远不要放弃勇敢的去爱,我只是鼓励我自己。不要问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人,因为只有不爱才有理由。

  现在的我只是一个三观还未健全的人,我不曾痴迷于艺术也没有搞清楚哲学的流派,但是我会不停的去尝试我想尝试的。虽然没有那一千八百磅,但折腾永远都不需要资本。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五):毛姆用一生来寻找打开人性枷锁的钥匙

  1:作者从宗教,教育,爱情,友情,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角度建立恢弘的宫殿般地展开对人生意义的思索,而“宗教”的虚伪,“爱情”的执谬,友情的隔淡,等一切的角度皆表现出对人性的“怅然若失”,如同“条条大路通悲剧”。因此,作者自己说“人生就好比是一张波斯挂毯,华丽美观,但却没有任何意义。”

  2:人生的无意义,可以说,毛姆因为受悲观哲学,及时代环境的影响;也可以从传道书:“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来解释人类因罪与神隔绝而处于的悲惨境地。

  3:《人性的枷锁》结尾有些唐突,既然人生无意义,那么,如何面对这无意义?作者虽然做出了一些解释,但这些解释,不过是“平面式”的转移,并不是“超越式”的。最终这些平面的转移不过是另一个枷锁。与其说是作者结尾处理的不好,不如说因为,作者的一生都在寻求打开枷锁的钥匙。

  4:结合《月亮与六便士》里自然主义的探索,和《刀锋》里最终回归到印度的《奥义书》。能够看到毛姆,对这“人生的意义”所做的一些“超越式”探索的轨迹。

  5:与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结合着读,别有一番滋味。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六):人生的枷锁,无处不在。

  读完了这本类似自传体的书,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还有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是每个人的缩影吧,年少时从朋友间的友谊获得欢乐,青少年时期,为未来,信仰和理想而迷茫焦虑,青年时期陷于爱情,无法自拔,中年时期经历生离与死别,经历欢愉和痛苦,才真正明白生命的真谛,虽然书中所说,人生的意义便是没有意义,但我想人生的意义便是归于平凡吧。经历失去,懂得了珍惜,经历痛苦,学会了怜悯和原谅。最终菲利普也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成为了一个普通人,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这也没什么不好。生活不由任何人左右,不会对任何人抱有同情,它只按照自己的主张,前进着。命运之手不会特意的垂青某个人,也不会刻意的给你设置异于常人的艰险。你生来残疾,便就是这样,不会因为你的善良、乐观、学识或者意志力等其他优秀的品质而改变。你生来富有,或加以合适的利用,便能取得更多的财富。生活,一切都是随机的,最好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因为上帝是不存在的,宇宙是混沌的,神即使存在也不会注意到你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随机的。而幸福则源自于内心的不断追求与满足,而努力在于不断提高自己应对这上天可能随机给你分配的风险的能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