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泥土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泥土城》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5 20: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泥土城》的读后感10篇

  《泥土城》是一本由[加]黛博拉•艾里斯/著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泥土城》读后感(一):希望是个好东西

  在阿富汗,这个终年炮火纷飞的地方,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家破人亡的惨剧每天都在发生,这里每天都有很多难民逃离自己国家,躲在巴基斯坦的泥土城里,等待着国际救援组织微薄救助。等待,成了这些难民的日常,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食物、也没有生命力

  故事里的小主人公肖齐亚是一个14岁的女孩,她也是一名被救助的阿富汗小孩,深深地被束缚在寡妇之家的泥土墙内。大人们有他们的准则,只会告诉她应该做什么,而她却有着自己的希望。一张法国薰衣草田的照片,点燃了肖齐亚的希望之光,点燃了肖齐亚对奔赴大海、逃离泥土城的希望,为此她踏上了一段逃离泥土城的历险。在逃离的过程中,肖齐亚到达了车水马龙的白沙瓦(巴基斯坦城市),在集市找工作换食物、习惯白沙瓦的节奏,融入捡垃圾小孩子们、习惯孩子们规则,被冤入狱的恐惧颤抖,重获自由进入围墙内的“天堂”,她都一直保持着一种冲劲,这是希望带给她的原动力

  围墙内的“天堂”是一对美国夫妇的豪宅。肖齐亚被这对美国夫妇救出监狱,带进了围墙内的“天堂”,给了她干净衣服和食物、给了她柔软的床,汤姆和芭芭拉(美国夫妇)告诉她,他们是愿意分享的。只是,这份分享是有限的,是部分的,在肖齐亚邀请脏小孩、孕妇老人进入到围墙内,分享食物、衣物和玩具时,这看似慷慨的分享,变成了华丽虚伪的仁慈面具。肖齐亚被重新送回了寡妇之家。希望被打回原点,这真是非残忍的一件事。

  好在,孩子从来不绝望,一次又一次的挫败或者否定,也湮灭不了他们的希望,他们会挣扎、对这世界发出呐喊。看书的过程,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法国之行能成吗?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知道从阿富汗去法国需要多大的成本,会认清这份希望的假象。这一追逐的过程中,肖齐亚害怕、哭泣、烦躁沮丧,新奇的事物外界的规则倾轧着她的固有信念,这一切都在逼她思考、逼她成长。难民们无所作为地等待、每天都有人在死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寡妇之家的薇拉夫人选择与护士们返回阿富汗救助伤患,促使肖齐亚改变决定追随薇拉夫人的脚步,但她仍相信自己还有10年、20年去完成法国之行。

  孩子们或许懵懂,但他们不会坐在墙角等待,他们好奇着外界的一切、他们追问着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故事,他们每天都在行动,在寻找不一样答案,这就是孩子们的希望。这也是未来这个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的希望。

  第一次看关于阿富汗的故事,关于这世界上仍处在战争与迫害的国家的故事。我愿意让孩子们看一看这一本书,告诉他们这世界的不同样子,告诉他们成长是带着梦想、带着希望一路上披荆斩棘的一段旅程

  《泥土城》读后感(二):我没哭,只因它给了我勇气°

  ——评《泥土城》

  文/蓦烟如雪

  我是第三次看黛博拉•艾里斯的作品。第一次翻阅《帕瓦娜的守候》时,我就被阿富汗的现状感到震惊,甚至第二次看《帕瓦娜的旅程》时,已感叹这个女子命运多舛。我的幸运是能一直跟随着作者的笔触,追踪着这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我的荣幸是我已经是第三次为此系列丛书写评了。

  古人云,学习传道授业解惑,可在阿富汗,女子却没有这等待遇,帕瓦娜比阿富汗的一般孩子来说是更幸运的,因为她遇见了那样知性祥和的父亲,而肖齐亚作为帕瓦娜的朋友,也并不胆怯,她从未抗拒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懦弱的等待,她渴望离开,渴望改变,渴望能看到大海,看到薰衣草田,可以和贾斯帕一起愉快的生活着。

  然而,这样没有压力的梦想,在肖齐亚的世界,难多了。她无从选择,哪怕她一次次的逃跑,一次次的离开,都逃不过梦魇一样的环境。也许是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她相信她会到那里,虽然结尾没有告知她是否有到法国,但我相信她行的。因为她从未放弃

  想当初,在《帕瓦娜的守候》中,帕瓦娜的父亲说,要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跑到国外去,谁来重建这个国家时,她父亲并未离开,也从未放弃拯救这个多难的国家。而当肖亚齐被汤姆从监牢中救出后,她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而当她以为汤姆也是博爱之人,认为什么都可以共享的时候,才发现,他仅仅是一方面的仁慈,他做不到人人可以分享,而曾经让她厌恶的薇拉夫人,是真心想把寡妇之家做好,她渴望照顾好这里的每一个人,而且她最后离开时,也是由衷的期望肖齐亚能看见大海,能去那儿享福。在她的眼里,肖齐亚是无价之宝,是个很难得的孩子。而曾经肖齐亚却误会了薇拉夫人,因为在讨薪和反复的工作中,她失去了动力,她渴望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她不是重物欲的人,她会需要钱也是希望积攒了离开。

  所以,这里的人,都有梦想,渴望幸福,渴望脱离,渴望摆脱这些魔鬼一样的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一样有着傲骨,就像经历乞讨生活的肖齐亚,她不是第一时间伸手乞讨,她是渴望对方给予她一份正当的工作。

  肖齐亚比一般孩子勇敢,也比一般孩子认真,她过早的成熟超越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她有明确的目的性,这个故事叙述性强,且让人理解,在那里,大学生乞讨不足为奇,而当她为了抢面粉受伤后,遇见的那个女子才吃惊,只是教对方女儿学习写字,就被她父亲泼了强酸物质人性可怕不是随流,而是明知是错,却仍执迷不悟,还成了破坏的一员。

  相比《帕瓦娜的旅程》中一路的孤独,我更喜欢《泥土城》里的暖心,我喜欢这只名叫贾斯帕的狗狗,虽然他们不能同语,但它却能感同身受,它会保护肖齐亚,它会冲在前面去对坏人叫嚣。虽然在肖齐亚被关在监狱后,狗狗设法救主人的情节上有些跳脱,但整个故事还是很震撼,它让我看见了勇气,看见了不服输的态度

  因为她从来就没有放弃希望,她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也梦想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好。这是正能量的图书,也是孩童世界的童话,我渴望这一天快点来临,渴望那些女孩们,能脱离魔爪。

  愿这些真实温暖你,也给予你必须的勇气。

  《泥土城》读后感(三):抱着希望生存

  抱着希望生存

  《泥土城》是加拿大桂冠作家黛博拉爱丽斯继《帕瓦娜的旅程》和《帕瓦娜的守候》之后的另一部作品。作者关注的是现下阿富汗的难民生活,阿富汗的前尘往事不堪一提,但是现下的难民却不得不提。加拿大是世界上对移民和难民最宽容的国家之一,本身地广人稀原因之一吧,所以加拿大人对难民有着很直接的观感—就生活在他们身边。我在加拿大待过一段时间,当时就有不少阿富汗难民住在多伦多,当地有名的《多伦多星报》在美食专栏还曾经专门用一期的版面介绍阿富汗美食。

  本书的主角是黛博拉前两本书主角帕瓦娜得的好朋友肖齐亚,与帕瓦娜脾气不同,肖齐亚是个急脾气直筒子。小说从肖齐亚在难民营的生活开始,记述了肖齐亚从妇女救助中心到另外一个城市,接着被美国工程家庭收养到遗弃,在重回难民营的经历。

  推动小说情节的是肖齐亚的直性子、急脾气,肖齐亚离开难民营、被收养又被遗弃都是因为她的这个性格—离开难民营是因为跟前女体育老师、现在的妇女营救中心的头儿吵架,而被生活优裕的美国工程师家庭遗弃是因为她以为自己可以随便帮助铁栏外的难民。这一点有点儿理想化,小难民的性格应该是比较胆怯的,很会看人眼色,男孩子都如此,何况孤身一人女孩儿。不过这是部桂冠文学,所以有一个鼓舞人的角色不错,难民们的生活已经很绝望了,需要一个带来希望的角色。

  虽然肖齐亚的经历给人带来勇气,但是难民营的生活还是很艰难的。泥土城就是难民营的别称,这里处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挤满了准备逃往巴基斯坦的难民,由于整个难民营全是用土坯建成的土坯房,整天土尘飞扬,所以这里也叫泥土城。难民们没有很多工作,即便有也是报酬极低的工作,主要的生存物资来源粮食和水都是来自人道主义救助。对难民营的描写,作者还是表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很写实。难民营充满了混乱和绝望,救助物资需要体力抢夺才能得到,暴力事件频发。读到这里的时候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庆幸,幸亏我们住的城市没有发生这种事,但是肯定也有一种隐忧,这种风险一直存在,一旦战乱,这里也是那个德性。

  肖齐亚在美国工程师家里的遭遇算是对美国人的一种讽刺了。美国工程师夫妇因为儿子喜爱肖齐亚的小狗,本想买下小狗,但是肖齐亚不想失去这个好朋友所以没卖;于是这对儿夫妇便收养了肖齐亚,为了小狗一起收养了肖齐亚。但是肖齐亚毕竟是个孩子,而且是个直爽、乐于助人的孩子,所以在工程师夫妇带儿子出去办事的某一天,肖齐亚打开铁门帮助了很多阿富汗难民,把贫民窟中的小天堂变成了贫民窟。工程师夫妇这时受不了了,赶走了肖齐亚。这一段对美国的讽刺是入木三分,虽然他们从来没有说什么难听的话,但是他们做的事情说明了态度--自私。只要自己舒适,哪管外面洪水滔天。收养肖齐亚仅仅为了儿子得到她的小狗陪伴,而肖齐亚一旦触动了他们的私人利益,改变了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他们立刻可以翻脸。这一段故事作者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实际上正是美国这个国家跟世界上很多国家关系的真实写照,从越南、伊拉克到叙利亚,再到如今的乌克兰,美国似乎一直没有把这些小国当做一个国格平等的国家来看待。这也是现今世界很多混乱的源头。

  在这样的混乱环境里要写小女孩的生存,真是难上加难。不过黛博拉不仅让肖齐亚活了下来,而且还活的有劲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肖齐亚抱着希望,一开始抱着去法国海边的希望,孩子气的工作、攒钱,后来在伤愈之后决定跟随女体育老师回阿富汗,先去帮助更多的人。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能认识脚踏实地,既是让人感动的事情,但也是让人心疼的地方—如若不是这个严酷的环境,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正是天真烂漫玩耍的年纪。

  《泥土城》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朝着想要的方向前进。

  我没看过黛博拉的《帕瓦娜的守候》和《帕瓦娜的旅程》。但看完这本《泥土城》,却让我对帕瓦娜这个小女孩产生了兴趣。她会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呢?她和肖齐亚的性格像吗?她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故事中的阿富汗处于一个战争时期,孩子的心愿不再是满屋子的糖果、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了。孩子们的心愿是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不用挨饿受冻,不用去工作。在我们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是这些孩子们的心愿。也许我们没有亲眼看到过战争的场面,就永远无法体会那些被战争困扰的心情。也许永远有人会说,你不懂珍惜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的失去。

  肖齐亚渴望看到大海,渴望去法国看那大片大片的薰衣草田。可她却得终日待在一个灰土墙色的寡妇之家里,做着一些琐碎的事情。当然,这不是肖齐亚想要的生活,她开始反抗这一切,她想要在薇拉夫人给她工钱,但遭到拒绝了。这让肖齐亚彻底恼怒了,她决心要离开寡妇之家,她要去工作,她要攒钱去看海,她要去法国看薰衣草田。离开了寡妇之家,并不意味着生活会变好。肖齐亚为了更好的找到工作,她把自己乔装成一个男孩子。她到处打零工,除去吃喝的钱,攒的钱远远不够买一张去法国的单程车票。可她从来就没想过要放弃,一直努力的生活着。

  如果没有贾斯帕,也许肖齐亚就得一直待在监狱里。离开监狱后,汤姆一家收留了肖齐亚,这对肖齐亚来说,应该是一段非常美好日子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舒服的床褥、身上不再是臭味,而是淡淡的清香。可是,长期处于饥饿的肖齐亚,经常会把只剩的饭菜放在床底下,她想着要是哪一天不能待在汤姆先生的家里,这些食物也能让她吃上好些日子。在一次汤姆一家外出的时候,家里只有肖齐亚一个人,门铃被按响了,是乞讨的人。肖齐亚把一些事物递给了她,后来门铃不断的响起,进来要东西的人越来越多。肖齐亚把汤姆先生家里的食物都分了出去,还允许他们在院子里玩,甚至还帮小女孩们用香皂洗澡……在我看来,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怎么能让陌生人这么轻易的进入家里呢?而且还是汤姆先生的家,这行为看起来是多么的愚蠢。而肖齐亚却认为这么做会让芭芭拉感动开心,她认为汤姆一家的人最喜欢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东西了。我想没有人会认为一群陌生人跑到自己家中,把自己家里吃的喝的都拿走,又或者吃饱喝足直接在自己家里睡着了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吧。最起码,我不会觉得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肖齐亚也因为这件事,被送回寡妇之家。

  故事的最后,贾斯帕不再跟着肖齐亚,而肖齐亚也不再那么渴望见到海了。而是跟随薇拉夫人的脚步,去阿富汗帮助战争中受伤的人们。薇拉夫人这一角色,似乎是无关要紧的人物,但实际是一个重要人物,她一直影响着肖齐亚的世界观,让肖齐亚不断的成长。从薇拉夫人决心要去边防做救援的事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坚强,很爱国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有耐心,需要守候,但我们更需要实际行动。就像肖齐亚那样,勇往直前的朝着自己想的方向前进。

  :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或24685251@qq.com联系本人。

  《泥土城》读后感(五):在挫折中成长

  女儿就快11岁了,11岁的孩子,她所期待的是什么呢?爸爸妈妈陪她玩儿游戏;妈妈给她买新书、买新玩偶;她自由自在地在自己的书柜前惬意看书,自由自在地玩各种涂鸦;生日以及各种儿童节日时,收到爸爸妈妈妈送的礼物;还有和同学、小伙伴快乐地上学、玩耍、嬉戏……

  这一切,就是女儿最美好的期待。事实上无需期待,她已是这样生活着,怡然享受着这些幸福了。她对于战争,战争环境下贫穷挨饿的生活全无概念!因此,当她读完《泥土城》这本书,曾那么天真地与我说,肖齐亚怎么那么“笨”,住在美国人汤姆家的时候,每天都吃饱吃好,为什么还要把那些吃剩丢弃的食物捡起来,全放到床底下藏起来,以致引来一大堆蚂蚁!我那在蜜罐里成长着的孩子呀,她是完全不懂生活的艰难啊,尤其不懂像肖齐亚这样从出生到现在14岁,几乎都活在被轰炸过的碎石瓦砾中的阿富汗儿童。

  阿富汗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长年战火不断……极端贫困和满目疮痍是阿富汗的长期状况!此种环境下普遍的阿富汗儿童,他们是怎样的生存状况,怎样的生活?

  这本书作者加拿大的黛博拉.艾里斯把其悲悯的情怀,以及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笔触伸向了这些在艰难困苦中成长的阿富汗儿童。《泥土城》是她继《帕瓦娜的守候》《帕瓦娜的旅程》之后的又一讲述阿富汗儿童坚强生存和生活的又一力作。

  《泥土城》的主角不再是帕瓦娜,而是帕瓦娜的好朋友肖齐亚——一个14岁的女孩。战争使得肖齐亚无奈来到了寡妇之家难民营,可是肖齐亚压根不喜欢这个令人窒息,没有丝毫生气的泥土城。她有梦想:要去看海,要去法国与帕瓦娜会合。——为着这个梦想,肖齐亚装扮成男孩逃出了难民营,一路去寻找心中的大海!因为心中有梦想,有着对美好的无限向往,所以肖齐亚这个倔强而又充满个性的小姑娘,她可以暂时忍受着现实的一切艰难与困苦,却不愿放过改变的任何一线希望。她用自己的行动,去与这个残酷的现实作抗争,虽然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苦难,但,肖齐亚已在这一次次的挫折与困苦中变得更加坚强,从而对人生有了确切的方向。

  本书里,肖齐亚是一个率真、博爱、分享、坚强、善良而很有个性,充满斗志,有着不屈不挠精神的儿童,她的故事有一种给人光明,催人振奋的力量。让人对这个身上充满了正能量的阿富汗儿童充满了敬意。同时这个故事亦展示出在战争环境下,以薇拉夫人为代表的阿富汗人民坚定、聪慧、勇敢的一面。

  女孩肖齐亚最后已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去付诸实践……

  还值一说的是,本人认为这本书的写作手法也非常精彩。——以对话的形式开始,直接带人进入一个画面中去,中间肖齐亚的故事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纷呈,而结尾只以肖齐亚追赶薇拉夫人收束,不去点明具体情况,使得这样的结尾余韵悠长。不由得叹服作者写作技法的高明!

  《泥土城》读后感(六):梦想从“小活儿”开始

  战争年代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很遥远的词,在我的意识里它是一个和历史有关的词语,并不应该属于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虽然每天的国际新闻中都可以看到有关阿富汗、叙利亚等中东国家的战争和难民报道,但也是看完就抛到脑后的,似乎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泥土城》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肖齐亚,一个因战争而被迫走进难民营、被迫成为流浪儿的一个小女孩。

  我很喜欢肖齐亚,有着男孩子的性格,天生傲慢而又桀骜不驯,并且有自己的想法。她的梦想是离开寡妇之家,在开满紫色薰衣草的法国和她的朋友开始全新的生活。因此她对难民营里的事情不感兴趣,对薇拉夫人给她安排“小活儿”却不付报酬很不满,她想要一份真正的工作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许可以用来形容肖齐亚,而薇拉夫人也很了解肖齐亚的性格,知道她不达目的是绝不会罢休的,与其紧抓着不放,不如让她出去试一试。有时候对待孩子,放手或许会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好在肖齐亚天性乐观、坚强,并且有一个“遥远”的梦想支撑着她,最开始的流浪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艰苦。看着钱袋子里的钱一天天变多,尽管增加的速度近乎龟速,但肖齐亚还是乐观地觉得自己距离海边、距离法国越来越近了。

  但梦想哪有那么容易实现,尤其是在那样一个混乱不堪的国家。先是被抓进警察局,辛苦积攒的钱也被洗劫一空,后来虽然被汤姆一家救出来,过上了一段时间天堂般的生活,但对于肖齐亚来说,仍然是没有安全感的生活,是不自由的生活。

  再次回到寡妇之家时,肖齐亚情绪有些低落,开始怀疑自己的梦想是否现实,就连小狗贾斯帕似乎也没有像以前一样和她心意相通了。而薇拉夫人对于她的回来似乎没有太大的反应,也没有继续安排“小活儿”给她。对倔强的肖齐亚来说,薇拉夫人的无视要比她的唠叨更让人火大。她也开始自主地帮助寡妇之家做些以前看不上眼的“小活儿”。

  我想在这期间,肖齐亚也开始慢慢理解了薇拉夫人,知道她在为多雇一些护卫的开销而发愁。在得知薇拉夫人要返回阿富汗时,生气地说她是个疯子,其实肖齐亚是在担心薇拉夫人的安全。薇拉夫人在离别的时候给了肖齐亚一个重重的拥抱,并且用从未有过的轻柔语气称赞肖齐亚是个无价之宝,是个难得的孩子。她是理解肖齐亚的梦想的,但残酷的现实只能让她先考虑现在。

  故事的最后肖齐亚终于下定决心要去帮助薇拉夫人,但她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只是把她放在了心里的最深处,我不知道她最后能不能到法国,但我想她也许会成为另一个薇拉夫人。

  《泥土城》读后感(七):内心的成长

  见到这本书便被封面女孩的眼神吸引了,下意识在想究竟什么样的人会这样的一种眼神?

  便依着简介读下去了,原来本书是作者黛博拉.艾里斯系列《帕瓦娜的守候》、《帕瓦娜的旅程》、《我的名字叫帕瓦娜》中的一本,本书的主角是帕瓦娜的朋友肖齐亚为了逃离泥土城,追逐梦想,去到他梦中的大海和紫色的薰衣草庄园去生活所遭遇的一系列境遇。同时也是她个人内心由小我到大我的这样一种成长的经历。

  最初肖齐亚显然是位“不安分“的小女孩,她与其他人不一样,因为她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努力着。在“寡妇之家”干活却没有薪水,但她需要路费去到海边和薰衣草庄园,战争让一切都变得不可能,所有人的温饱都不能解决,当然更别提工资。她终于在薇拉夫人的否定后带上了她的狗,决定要离开泥土城。

  外面的世界她并不知道如何,但在刚刚出门没多久就感受到了,回头已经不可能,那么只有往前了。

  泥土城外的生活比想象中更为艰难,在战争的摧残下,哪里能够幸免?肖齐亚坚强勇敢的活了下来,历经了找工作、流浪、乞讨、甚至入了监狱的种种。在进入监狱后,得益于她的同伴-贾斯帕在她入狱的时候请汤姆先生救了她,更加幸运的是汤姆夫人留她在家与他们住在一起,进入汤姆的家中,这突如其来的生活像是一场梦,以至于她一直都在准备着这样的生活可能会马上失去。生活可能就会这样过下去,如果就此结局,这或许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了吧,对于她个人来说,然而生活却在继续,肖齐亚在有一天汤姆一家参加聚会后,独自在家,她听见了敲门声,并未听从女主人的话不用管任何的敲门,开门后请进了与她之前一样的各种流浪的人们,为他们梳洗,给他们食物,这一切最终被回家看到家里一片狼藉的芭芭拉,最终还决让她离开。

  于是,她又重新回到了最初的那个泥土城内,那个最初的地方。

  经历让她变得对待事情理性,她不再和原来一样,正像大家对待她也不一样。

  “寡妇之家”因时间领不到食物,他们制定了“面粉计划“,计划失败后,受了伤不得不躺在医院,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终于在拆纱布的那天听到她薇拉夫人在与护士谈话,得知了薇拉夫人的计划。

  肖齐亚顿时觉得在去大海边和薰衣草庄园之前,她还有件“小事”要先办完!

  说完,就去追赶薇拉夫人。

  战阵连累了更多的是广大的老百姓,我们在此呼吁世界和平!

  《泥土城》读后感(八):怀揣梦想前行

  年少时,我们都做过到远方的梦吧?远方象征美好,快乐,没有烦恼。

  战争中的孩子,也一样有到远方的梦。

  就像这本《泥土城》的主角肖齐亚。

  肖齐亚只有十四岁,曾经住在阿富汗喀布尔,有父母兄妹。即使生活不是那么富足,但是安定。

  现在,她住在巴基斯坦的难民营,一个叫泥土城的地方。

  这是一部系列小说,我没有看过前两部,不知道肖齐亚怎么到了难民营。其实也不外乎是,战争带来毁坏,塔利班在阿富汗实施极为严厉的法律,比战争破坏力还大的政府,迫使许多阿富汗人流亡。

  失去了家园的成年人,或许还能选择自己要走的路。而对于肖齐亚这样的小女孩来说,难民营的生活实在是太枯燥太绝望了。她除了能帮难民营管理者干点“小活”,也就是接受一些护士训练,做为以后谋生的手段。

  肖齐亚不甘心,她是一个梦想着远方的女孩,首要的梦想是去巴黎,去海边。

  怀着梦想,肖齐亚和她的狗一起离开了泥土城。她的计划是工作、赚钱,然后向着海边走。

  像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一样,肖齐亚显露出惊人的毅力,跟她的狗贾斯帕相依为命,打零工,因为一条面包和碎肉欢呼。为去远方,去巴黎赚钱。

  追求梦想的路上肯定不会一帆风顺,肖齐亚化妆成男孩,尝试过各种工作,攒的钱很少,最后还被人诬陷,关入警察局。

  还好,聪明的贾斯帕帮助美国工程师,将肖齐亚从警察局救出来。这对美国夫妻有两个男孩,似乎也想给肖齐亚,这个异国的姑娘温暖,让她分享他们的幸福。

  只是他们的想法,与肖齐亚真正的需求并不一致。

  最后,肖齐亚还是被送回了泥土城。

  为了去巴黎,肖齐亚一刻也不曾放松,做着各种准备,但是这个时候,难民营出了事——肖齐亚一直不喜欢的难民营管理人员薇拉夫人因为阿富汗遭遇炸弹袭击,急需护士,决定回阿富汗去。

  那里很危险,肖齐亚在了解薇拉夫人的想法和行动后,一直坚持的梦想发生了动摇,这时,她有了新的梦想。

  这本书描写难民营的孩子,以及巴基斯坦、阿富汗人的生活,但其实,也是一部成长小说。桀骜的肖齐亚在了解自己一直不喜欢的薇拉夫人其实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时,真正知道了自己要什么。

  虽然归在童书类里,作为成年人的我,读完也觉荡气回肠。

  作者在书中详细描写了阿富汗难民涌入后,巴基斯坦的社会现实,观察细致,描写极为真实。

  作者在后记中呼吁人们为灾难中的孩子捐一些书,让他们能够受到应有的教育。

  即使作为亲子阅读,这本书也极为合适的,既有环环相扣的情节,又有充满正能量的主角,能让孩子们了解世界上其他孩子的生活,相信他们继而也会明白,梦想,对于人生有多么重要。

  《泥土城》读后感(九):[书评人俱乐部]我们信奉美好,我们憧憬希望,一切终将改变

  刚拿到书就被书的封皮吸引了。迫不及待打开,认真读了故事简介以及作者介绍,简单了解了故事背景,内容排版特别有助于读者了解故事相关情节。 此时对书中故事充满期待。当读到‘我们信奉美好,我们憧憬希望,一切终将改变’这句话时,很受鼓舞,同时也用这句话来指引我们的生活。不论身处任何境遇,我们都要心怀美好,充满希望。

  读第一章的时候,就被主人公肖齐亚的勇气吸引了,看到肖齐亚讲故事那段,相信6岁的儿子也一定会喜欢。于是就读给儿子听,和儿子一起欣赏这个故事,儿子听得很认真,很兴奋。也许这也是吸引小读者的魅力所在。

  主人公为了心中的梦想,把自己打扮成男孩子果断启程,这么小的孩子,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实数不宜。虽说在找工作过程中屡遭拒绝,但从未放弃。即使被颇具自尊心的乞丐深深刺激后,她也未曾放弃希望。不得不感叹小姑娘的勇气。同时聪明果敢,勤劳善良的美德也让人更加的喜欢她了。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既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和自己忠实相伴的贾斯帕,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是多么大的挑战。终于,老天眷顾,她在肉食铺谋到了第一份工作。同时也为主人公窃喜,但接下来的命运还是然人很期待。

  读到三条面包的章节,儿子很是兴奋和难忘。也许是这三条面包对孩子来说真的是美味大餐。也许是买凉鞋那段正迎合了儿童的心理。也许为她们终于找到个相对好点的‘睡觉的地方’而欣喜。也许是对被恶人威胁后的情景难以忘怀。最终,只能让肖齐亚和贾斯帕再次踏上流浪的旅程。

  在流浪途中遇上几个捡垃圾的小伙伴,肖齐亚的聪明和勇敢也很让人敬佩。最终,她也不得不加入连她自己都讨厌的捡垃圾的行列。甚至,她也开始向人乞讨。但乞讨本非她本意,为了自己的梦想,这未必不是一种手段。乞讨时也曾遇到了好人汤姆一家,但运气未必总是这么好。也是因为乞讨时的一百卢比,使自己陷入了牢狱之灾。同时,自己用心积攒的积蓄也被警察掏空,但她还始终怀抱希望,不曾放弃。儿子对这段的兴趣非常浓厚的,一直央求我读了好几遍。

  终于在贾斯帕和好人汤姆的帮助下,肖齐亚离开了阴暗的监狱,重获自由。然后在汤姆家过了多天天堂般的生活。最终也因自己的善良去救助更多的穷人而被汤姆一家抛弃,遣送回了难民营。

  重回难民营,肖齐亚并不甘心无所事事,而是把自己沉浸在各种事情中,组织募捐,捡东西,开算术班,去仓库领面粉和油等等。后来,由于仓库不发给她们面粉,还组织了面粉计划去抢面粉。为此还在疯狂的争抢中受了重伤被送去了医院。面对如此境遇,小姑娘依然怀抱梦想,对生活充满希望。这着实让人倍受鼓舞。临终主人公还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并鼓励好朋友法扎娜一起为梦想加油,相信她们一定会实现的梦想。整个故事一直都扣人心悬,引人入胜,确实是难得一读的好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