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整理术》读后感精选10篇
《思考的整理术》是一本由[日] 外山滋比古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3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10-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书的风格一如日本其他的作品风格,细腻但让人觉得有点罗嗦了。且成书较早,很多方式都已电子化了。但是书里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点。
关于笔记本:
外大爷有三个笔记本,分别是记事本、笔记本和超笔记本。记事本用于随时记录、摘抄有用的观点、想法,一页纸一个主题,并且表明摘抄的地址、日期;
笔记本用于整理记事本上的要点,等记事本上的某一个主题积累的够多了就可以收割到笔记本上形成一个主题了。外大爷提醒大家,笔记本要用好一点的,一个开页(左右两页)写一个主题,即便写不下也不要翻页,可以续张纸写,以免找着麻烦;
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随时翻腾下笔记本,把那些还能激发起你的灵感的主题再整理到超笔记本上。有时候思考经过沉淀发酵,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时候,超笔记本上凝结的才是思考的精华。
外大爷属于极具耐心的人,换做是我,是绝没耐心把笔记倒腾两次的。倒是觉得另一本书 如何做笔记 里面的笔记方法更实用。也是分三个笔记本,一个做随手记事本,最好用便利贴;另一个就是航母笔记本,建立项目或主题,然后将记事本上的记录或者资料等整个过程全部记录在这个项目或主题里。另外一个日程笔记本,专门用于日程的管理。
《思考的整理术》读后感(二):思考的思考
原著虽出版于1986年,对于思考的理解,个人感觉至今还是比较适用的。或许以前有其他著作有类似观点,本人没有理解,现在慢慢接受了。这本书在很多方面启发了我们如何去做。"绝技,要靠偷学", "不教导反而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一口气读,容易豁然开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印象相当深刻,不愧是善于思考的人思考的结果。
1. 你是“滑翔机人” 还是"飞机人"
在学校里,推崇的是顺从,牵着你去哪里,你去哪里就是了。滑翔机安静优雅的滑翔姿态甚至比飞机的更优美动人。
2. 得到老师的绝技,要靠偷学
那些一心想要偷盗师傅不肯教的东西的人,逐渐学会一种能力--自己去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
教育者越是热心,越是善于传授知识,就越会让学习者处于被动地位。
3. 不教导反而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古代,教育者总是让那些刚刚识字的小孩子去读四书五经等难度最高的古典作品,这里说的读,仅仅是读,因为他们只是出声朗诵而已,根本不会理解文章的含义。先生当然知道文章的意思,但他不会告诉孩子们。故意让他们什么也不懂。但是,既然语言,学生们就不可能不去在意它是什么意思。想知道意思,可先生就是不教,学生无可奈何,只好忍耐和期待。在这个过程中,求知欲便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所以最初不教导反而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
数学虽然说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但问题都是别人给的,并非自己想出来的,“接受问题,然后再解答”这一过程仍然非常被动。
5.一口气读,容易豁然开朗。
词语原本是静止不动动,但组成文章后读起来,语意之间就会产生流水一般的涌动。明明是不相干的词语和语言,相互结合后,却可以成就一系列连贯的意义?
物理学上的惯性法则类比。琴声类比。
电影技术利用的就是视觉惯性(视觉残像),一个个静止的胶片画面连续起来放映,结果就会让人感觉它们在运动。
语言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以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才能体会到连绵不断的流动感。 文章中的词语原本是各自独立的,是因为“残像”的作用才成为一个连续体。
首先不要胡乱往工厂里放东西,其次要把工厂里不妨碍工作的东西按顺序摆放整齐。
A.转换环境和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稍稍换个心情,换一种思路来看待烦恼,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继而把烦恼忘记。如何换呢?最好的方法是换个环境。哪怕只是从桌子上站起来,出去喝杯茶也好。
勤奋的人喜欢从早到晚想着同一个问题,这样做固然很努力,但未必有什么效率。“乡下苦用功,不如京城睡大觉”。
C.运动
8. 经过舍弃,知识的力量倍增
人们通常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可你想过没有,就算我们学得再多,仍然会有无穷无尽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恐怕穷此一生也无法全部掌握。知识本省不具备创造力,只有把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力量。
A.收获递减法则
脑子里的知识量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达到相对饱和状态。在这以后,不管你怎么学习,知识量也不会再增加了。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知识的确是多多益善。但当它们达到饱和状态后,我们就必须进行整理和选择,去芜存菁。只有不断地遗忘和舍弃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才能继续学习新的,更有价值的东西。
. 学校没有教过学生如何舍弃
遗忘的重要性和难度绝不逊色于学习。
C. 整理后有意思地丢弃
有人读了很多书,知道很多东西,但脑子并不清楚,这完全是因为他在区分"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什么只是一时的兴趣"时偷懒了。
9.自信和赞美让思考更活跃
A.思考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因为它几乎永远无法一帆风顺地进行。思考经常是过了很久仍没有进展。当我们老在一个地方兜圈子时,就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是不是这样想不对?也许我永远也想不出这个问题了!这个时候就不要再去钻牛角尖了。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暂时停下来换个心情,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停下来的同时要积极暗示自己,想着“我一定能行,只要静下来想一定能顺利解决”。
.不要轻易否定他人的想法:灵感是极其脆弱的东西,非常容易消失。对别人的想法,我们评论的言语一定要慎之又慎。“听起来似乎有点
难以理解,不过还挺有意思的!”
C.多善于和赞美的人交流
写论文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一头扎进书房里,废寝忘食;另一种人则写写停停,不时出门见见朋友。
《思考的整理术》读后感(三):刚刚读完
本书虽然写自很多年前,主要针对的思考也是写作的,但是书中很多观点仍然很有用处,先整理如下仅供参考,有些是书中的有些自己整理供日后回顾。
一、独立思考,一生受用
1、主要表达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差距,目前学校教育是毁人的教育方式,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扼杀;
学习古时武功的教授方式,先从外处入手,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之后一鼓作气;
2、晚上学习的方式不好,尽量利用早晨,有待商榷啊,我目前是喜欢晚上学习,因人而异;可以尝试一下调整?
二、思想的酝酿过程
1、灵感是需要酝酿产生的,对于素材(作品)要通读之后不要用自己的偏见试着解读;灵感产生后不要着急去思考,一段时间的专注思考后
放下心态,睡觉或者其他的去焖一下;
2、有技巧的思考,不要钻牛角尖,要多线的思考;
要有谦虚的心态,精心调酒,不是简单地混合要接受已存创造性新的;
3、灵感来自偶然,不妨从外围入手接近目标;如课堂老师的题外话最难忘。。。
三、思想如何去芜存真
1、提升阅读的层次,不要总是在第一个层级;
2、要善于保存阅读总结和自己的灵感;
3、一口气阅读法,集中去学习一个领域;
4、灵感的转移,换个环境也许激发更多灵感得到更好的效用。
结合批判性思维
四、思考的整理和遗忘
1、接受的知识要整理,结合批判性思维、系统和控制方法论来进行批判吸收;
2、睡觉、运动是较好的知识遗忘的方式;
4、边际递减原则,专注于思考一件事情,最后的付出是不一定有产出的;这个有道理但是也要视情况而定;
5、多与赞美的人接触,提升自信心;但是我认为应该接触比自己水平更高、对问题看的更透彻的人,受打击不怕不要开始方向就错了;
五、思考的表达和激荡
1、读出来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帮助检查过滤错误;
2、多与人交流,同时想法不要过早表达,避免灵感过早扼杀;
3、避免近亲思想的繁殖,美蒂奇法则的很好应用;
六、思考的进阶
2、多做高层次交流,为自己的知识库加入新的高端的知识。
《思考的整理术》读后感(四):知识需要整理,阅读需要思考
这一本相对初级的书本,很多观点和例子在其他较为经典的书中都是重复论述和引用过的。可能在1986年那个时代,这本书在同类中较为出类拔萃的。
花了1个半小时读完这本书,重温了很多观点,发现还是有些收货的。特别当你在需要激励的时候,这本书也能有些许心灵鸡汤的作用。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体会。
总体来说,本文中“剪报",记笔记,睡眠,利用"三上”等空余时间进行灵感的记录和发酵等方法,归根结底都是对于知识的收集和再加工。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已然不缺还有冗余的趋势,我们利用高科技手段,计算机软件等对于信息的整理和收集可能更为高效。推荐evernote,xmind等软件。
对于信息的再加工才是思考的本质,类比,比喻,推理,讨论等人类反复运用的方式,很多人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阅读关于思考类的书都是将这些方法提升到意识层面,让我们在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而提升思考的质量。
说了这么多的废话,现在进行总结。
这本书,如果你事先已经阅读过同类型的书籍,其实本人是不推荐你阅读的。作者行文逻辑并不是很明确,感觉采用的更像是发散思维的写作方式。很多例子的引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缺少新意了。
《思考的整理术》读后感(五):方法论和实践
作者是书中提到的那种“飞机人”,把现实中遇到和想到的问题,通过思考进行整理,再通过写书这种实践来展现。
有印象的一些观点:
1. 主动学习的“飞机人”与被动学习的“滑翔机人”不同,要避免被教育体制遏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集中阅读和思考一个主题,可以大量接受相关的信息,然后加以思考和消化,遇到困难可以转换状态休息一下,避免钻牛角尖。
3. 适度的遗忘可以保留重点,清理出思维的空间,睡眠、运动都是好的方式。
4. 三个层次的笔记本,现在看来可以用电子化的笔记,收集、整理、升华在一个系统里完成,比如Evernote。卡片式或纸质笔记,已经不利于知识的积累。
5. 作者多次提到“三上”,不单是时间的利用,更多的是在这些空间里进行思考的整理。
6. 作者拿写论文这种书写方式,说明书写是整理思考的好方法,同样,写书评、随笔都可以,可以对一个主题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
7. “积读法”,就是不记笔记一遍读完,然后再回头找到重点,我觉得很多书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因为干货有限。
8. 群体思维碰撞,找到适合自己的群体定期对谈,是个好办法。
20131210
《思考的整理术》读后感(六):思考的整理术奇淫技巧汇总
作者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大量“滑翔机人”谈起,只知道保存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利用创新,甚至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
说一下作者书中提出的解决之道:
1、古时如果拜师学习,会让徒弟先进行一系列的劳动,提升徒弟的学习欲望,自己主动提出要求学习,师傅要保留自己的绝学,以来让徒弟偷学(主观能动性)
2、三上
学会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不提倡连续性的思索,头昏脑胀时不妨先放一下。
3、头脑中的想法,先放一下,让自己发酵,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暂时记到笔记本上
4、类比法解答问题,可以用谚语来表达。
5、“积读法”,收集同一类型的资料,一口气读完,第一本会慢一点,之后的书会不断印证或者反驳前面的想法,形成交流,读过印象深刻。
6、灵感注意收集,随身携带笔记本记下来,放断时间进行发酵,之后看过的再记到另一个”超”笔记本,再经过发酵,好的想法可以最终记到”超超”笔记本
7、头脑是工厂,要学会遗忘一些不需要的知识
8、动笔写出来整理
9、声音拥有思考力,把想法读出来
10、头脑风暴,选择几个不同行业的人交流想法(不要把刚想出来的不成熟的想法提出给朋友听,除非确定他不会嘲笑,新想法需要呵护)
11、不要停留在阅读已知的区域,要多读陌生的知识。(A类阅读、B类阅读、C类阅读)
12、注意总结生活小常识。
这是一本写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书,电脑。网络等对思考有何作用和如何利用自然不可能谈及。但这仍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
-------------------------------------------------------------------------------------
1、吃完饭不是思考的好时机,当我们的胃装满东西后,是不适合马上就开始动脑子的。因为消化会占用大量血液,这样脑子缺氧,人只会昏昏欲睡。
2、早晨起来心情好的原因是,人入睡不久,会进入“快速眼动睡眠”,大脑会在这时整理白天发生的事情,会选择记住和遗忘,进行区分和清理。PS:古代信息量相对较少,可以利用睡眠机制就充分遗忘,现代人需要自己主动以往。
3、更有海量生活小常识和养生知识在书中P167.
《思考的整理术》读后感(七):《思考的整理术》读书笔记
读过《思考的整理术》一书,对于九十多岁的作者外山滋比古教授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位很善于类比,很有条理,也很有耐心的老人。虽然他的书,我仅读过这一本,但他在书中提到的“读者论”,我还是颇感兴趣,尤其对于他们“三人会”的交流形式还是非常向往的。
第一部分 独立思考,一生受用
一、你是“滑翔机人”,还是“飞机人”?
作者开篇提到了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已经离开社会的人们,一旦想到学习知识,他们大多数人最先考虑的就是去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学校信仰”。由此,作者提出了两类学生,并分别比喻为“滑翔机人”和“飞机人”,二者的不同在于“滑翔机人”不具备独立飞行的能力——也就是“自学”的能力。作者发现,在学校“顺从式”的教育模式下,只会培养出越来越多“滑翔机人”,出类拔萃的“滑翔机人”依赖于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方法,而失掉了独立飞翔的能力,讽刺的是,他们依然受到“能够出色飞行”的好评,但进入社会之后,这些优秀的学生却未必能够成功。因为,不管“滑翔能力”有多出色,也不是真正的“飞行”。
作者举出职业棋手反对义务教育的例子,也同时说明作者并不否认人类必须同时具备“滑翔能力”(被动地接受知识)和“飞行能力”(自己发明和发现)。但作者也提出“滑翔能力仅仅是基础,而不应该是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能力”。
最后,作者也提出希望:作为个体,作为一个“滑翔机人”应当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机翼上装一部发动机。
12:知识正是人类社会这株植物开出的花朵。明治时期以来,日本的只是分子源源不断地引进了许多开放于欧洲土地上的“花朵”。虽然其中不乏连“根”带“须”、希望“整株”移植的大胆尝试,但更多的还只是剪来了“花朵”。所以,这些“花朵”大多数都渐渐枯萎了。
【这一比喻让我想到法硕这一专业的处境,作为法硕非法学的学生何尝又不是一枝嫁接在法律这棵大树的嫩枝呢?作者在第五部分也谈到了知识嫁接的问题,读者观点就稍搁置。】
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受教模式
教育并非起源于现代学校。作者认为现代的学习者和过去的学习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接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不同,也就是说欠缺一种强烈的主观学习愿望。过去的教育者已经注意到了滑翔机式教育的弊端,在当时,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以下三个情节在武侠小说或是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只是我们很少去反思。
1、在那时,教育者绝不会马上向学习者教授什么,甚至是拒绝教授。本来是想学习剑术的年轻人,却让他砍柴、挑水。这样一来,学习者就会心生不满。其实,教育者这样做就是为了进一步激发他自主学习的欲望,当他忍无可忍的时候教授,自然就学得快,学得透,学得扎实。这样学习就转化为一件自觉的事情,是你要学,而非我要你学。
2、偷师学艺。绝技对于自己最心爱的弟子都要秘而不宣。教育者认为,“一心想要偷得师傅不肯教的东西的人,逐渐会获得一种能力——自己去获取新知识、新信息。”
3、不教导反而是正确的教育方式。相比于过去,刚刚识字的孩子去读四书五经,意在将其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现在的教学,老师恨不得连同文章创作背景,作者身份等等全部一股脑的兜售给学生。这真的是教学的目的吗?令人怀疑。
【这让我想起孙悟空拜师学艺的故事。孙悟空在菩提老祖那,“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不知不觉过了七年,才学到绝技。菩提祖师整整吊了他七年的胃口。】
作者批评现代学校教育积极过头,热情过度,反而使得现代真正的教育抵不过古代非正式教育。当然,对于填鸭式教育的反思早已开始,但我认为,填鸭式教育也并不是一个坏的教育方式,因为,懂得启蒙教学的老师并不太多,老师课讲得好不好,更多的体现为是否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思考,影响因素除了其教学方法,课程容量之外,更多吸引学生的还在于人格魅力,这一因素是很难控制的。当然,学校要尽可能优化教师队伍,填鸭式教学的优势地位在学校职能中也是很难撼动的。我很赞同作者提出的“也不是说完全不可以填鸭,而是要注意何时填鸭、对什么样的人填鸭。”
以上是作者提出的自主性问题,关于创造性,作者举例说,“古希腊人之所以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文化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卓越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为什么有那么多“夜猫子”?
作者纠正到,早晨的头脑比晚上好,而且也不必勉强自己早起,只要把早餐和午餐合在一起吃(刚吃过饭不适宜马上动脑。消化会占用大量血液,导致脑部缺氧),中午稍稍休息一下,就可以一天保持全神贯注的学习工作。——睡完觉,消除了疲劳,腹中空空的早晨是思考的最佳时间。
第二部分 思考的酝酿过程
一、头脑中的酿造厂
作者是个很善于比喻的人,所以酿造啤酒时的酵母也就形象的成为“灵感和创意”。有了酵母,并不必然马上发酵,还是得把原料和酵母放一放的,不过发酵的时间有长有短,因人而异。作者提出文学家死后才成名的原因在于“那些有争议的作品,人们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其中并没有哪一种说法可以完全阐明作品的意义,倒不如说是全部说法加在一起构成了该作品的意义。”以此,作者提出了“异本论”——人在理解“正本”时,总是会创造出一个“异本”来。
二、睡一觉,再想想
作者提到欧阳修的“三上”理论——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36:一般来说,晚上睡觉前思考过于复杂的事情是不好的。...睡前尽量不要打扰大脑,一切留到明天早上再说。
与其想破头,不如暂时放下。作者对“笃学”提出怀疑,心无旁骛,专心致志,长期埋头钻研一个小小的特殊问题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一直盯着看,食物煮不烂。”让思绪有个自我沉淀的过程吧。静静等待幸运来敲门,利用无意识的时间来萌生有意识的灵感和创意。
三、思考是有技巧的调酒
美国女作家Willa Sibert Cather写道:“只有一个人,会太多。只有一个人,会夺取我所有。”作者认为,只有一种单一想法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丰硕果实,只有多线思考,将几根线互相连接起来,使其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织出一张网来。“一个太多”的含义不仅指对一个问题绞尽脑汁容易造成麻烦太多,痛苦太多;同时也指对自己的观点过于自信导致骄傲太多,愚蠢太多。
【作者的这一观点,给我了关于读书的启示:我们不能够只盯着本专业的书不放,而应该把自己的读书视野拓宽。以本专业为基础,与此相关的几个专业的书为主线,作者及其代表作为单位,逐步形成读书及知识体系,主线不能过多,三四条最佳。以历史为脉络,摸清每个代表人物的观点,从中择取有利于本专业的内容,也给与本专业一个全新的思路和角度。写论文也同样适用,在写论文时,可以两三篇文章同时开工,当一篇文章遇到瓶颈时,可以立即转向对另一篇文章观点的思考,这样就避免在一个问题上坚守,导致最后钻牛角尖,思维失去活力。】
作者最后也提出,“在自己之前从来没人想过类似的问题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所以不要埋头“酿造”,最终酿出一杯“苦酒”。”
【同样,自身专业发展至今,很多问题都经过无数大脑的思考过,很难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重新开辟新视角,开阔视野,结合多知识背景和多社会阅历,更加深化对法律的了解。我认为这是法硕教育的初衷,以及国外本科无法学的最初考虑。】
作者提出“要调酒,不要混酒”和“如何独创而不独断”这两个小议题时,有两个小观点值得单独来讨论。
首先是,论文避免单纯的材料或观点堆积。避免“从脚注开始往上写的论文”,本身这种论文是否可被称为论文就值得商榷。
【在面对不同观点时,应当细细品味作者提出观点的角度和思路,从中提取出可被自己利用的部分,最后整合不同的观点,提出全新的理论。】
其次是,开放的心态。对于所有观点都应当接纳。因为“我们不需要苦苦考证其中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包含了所有解释的整体,才是这句台词的真正含义。”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所有的答案,然后精心调和。
四、知识需要编辑力
编辑相当于第二次创作,好的编辑可使得整体的效果远胜于各个部分的效果。因此,作者提出“其实我们自己到底有多少独创的想法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关键是我们怎么组合已有的知识,按什么顺序排列它们。”
五、创作的催化剂
艺术是去“个性化”的过程。而艺术家的个性则是为表现主观情感的各种素材提供了催化作用。因此,所谓的编辑力就是要克制个人喜好,站在中立位置,发挥催化剂的作用,由此促进执笔者与阅读者的最佳结合和反应。一旦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变得强烈,他的个性就不再是催化剂,而成为参与反应的一部分。
【这应当成为我们要避免的。面对一个观点或是一本书,应当学会站在恰当的立场去看待作者的想法,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是打算反驳他,那么这种想法也最终会遮住你的双眼,你所得到的他人观点,也必然是片面性的。作为普通读者,还是应该和作者站在平等位置,交心而谈,就算最后你发现自己和他的观点不符合,至少是建立在你充分理解他的观点之上的,那么你作出的反驳才更加有意义。】
六、类比法是解答位置问题的良方
作者以“视觉残像”和“惯性法则”类比出读书的一个方法:当阅读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时,不放加快阅读,说不定就会一下子豁然开朗。正如骑自行车,如果速度够快,前面一个小坑,也无碍前行。
七、灵感常常来自偶然
65:要解决目标问题,不妨先去寻找一个“意外发现”。所谓的比喻,就是暂且把需要说明的对象放在一遍,然后去寻找与其完全不同,但内在有相似性的事物,最终通过比喻使它们之间的类比关系成立。
【这个方法最近一直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当你对几项事物进行类比时,其实采用的正是一种具体的图像式的方法,让考虑的问题更加直观,也更容易发现逻辑上的问题,可以不断进行补充或修正。】
作者也提出,课堂上“跑题”的话最难忘。做老师的有时也会在讲课外话时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一个以前从没想过的点子。学生也应该是。
【所以,最好随手都有一个笔记本,简要的写下你突然想到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词,或是一个结构图形。】
第三部分 思考如何去芜存菁?
一、提高信息的层次
从客观进入主观,对思考进行纯化,进行整理。
74:在思考的整理方面,我们必须考虑的不是平面的,量上的问题, 而应该是立体的,质上的统合。
作者后面提到的“剪报本”、“资讯袋”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要适时对寄存的信息进行整理,慎重舍弃一部分东西。
【我认为,可以用于对于自己知识体系的整理,时常反思自己的整个知识框架,逐步作出调整,勇敢舍弃一部分影响且成效不大的资讯。避免分散更多的注意力。】
二、收集资料的诀窍
从作者的叙述中,归纳出几条与我有益的条目:
1、做读书笔记,摘录的内容及页码一定要写清楚。
2、不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
【读书时,在发人思考的部分做下标记,在笔记本上简要的记下感想,待整本书读完之后从结构上分析,用自己的话去概括作者的观点,并摘录下有代表性的语句。】
3、集中阅读的方法。
【这种方法于我而言并不太适用,首先是缺乏整块时间,其次,过多的阅读资料给人以心理压力,从而导致阅读带有功利性,更多的侧重于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而直观部分忽略全部,不利于对作者整体观点的了解,我认为还是要仔细通读整本书最佳。】
4、演讲时不必刻意做笔记,否则注意力只会被写字这件事吸引,而忽略了内容本身。“专心致志地聆听比用笔记录更容易记住讲话的内容。”
【记下来的都是想要忘记的东西。不要对于笔记过分依赖。】
5、趁记忆的热度还没消退,尽快整理。此处,作者也提出了”知识个性“一词——永远铭记的东西一定是与个人内心深处的兴趣、关注的事物血脉相通的。
三、存放灵感的好地方
【相比作者,我缺乏整理的耐心,本身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造成了一定的内心高压,所以速度得经历放快。不过,作者的几点做法很值得推荐,首先就是我上面也提到的随手带着一个记事本,将随时可能出现的灵感记录下来;其次,就是要学会整理记事本,将灵感提炼出来,进一步研究。最后,就是学会在不同的环境土壤,培育这些灵感幼苗,这是个技术问题。】
第四部分 思考的整理与遗忘
一、大脑里的知识需要整理
作者一个有意思的比喻是,头脑是工厂而非仓库,思考是生产线,遗忘则是清理员。我们要正视遗忘,不要对遗忘心存偏见。
【其实,也是告诉我们要尊重一种生理规律,保证睡眠,不勉强自己,不对遗忘担惊受怕。】
二、有效的遗忘方法
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适当的休息,学会调节。
三、思考的整理就是有技巧的遗忘
1、未经时间考验的东西没有价值。
2、事物的价值不会立刻浮现。
3、遗忘是去芜存菁的好方法。
四、经过舍弃,知识的力量倍增
122: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本身并不具备创造力,只有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力量。
五、动笔写也是一种整理
越写思路越清晰,根本停不下来!
六、用最少的字概括自己的想法
七、自信和赞美能让思考更活跃
142:找一个懂得欣赏自己的朋友!
第五部分 思考的表达与激荡
一、声音能找到眼睛的盲点
二、交流是一种思想刺激
三、思想也要避免近亲繁殖
四、行止坐卧间的灵光一闪
五、从生活中归纳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注重整理
六、谚语是思考整理后的精华
158:试着多与人进行”头脑风暴“,同时将交流范围尽量扩大,避免自己的思想与同意领域的思想”近亲繁殖“。
159:交叉学科研究就像果树嫁接一样,虽然不一定都能成功,但比起纯粹的果树品种,它更有可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针对”近亲繁殖“一说,我最初的感受是根红苗正的科班生(本硕博),不否认他们的思维整体来说是很连贯的,但也不免思维整体活力相比中途转向该专业的学生要弱一点。其次,是学校问题,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风格,避免在一个地方呆太久,也是保持活力的好方法,这也更加坚定了我走出去的想法。一直以来我对于自己浪费了几年的时光都很懊悔,找不到一点点意义,现在反而明朗了,要问四年给了我什么,我想说,给我了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更加热烈的求知欲,对于现实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刻骨铭心的教训。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最后,反思整个法硕教育,我们无不是试验中的嫁接品种,能否结出果实,还得靠与整个法学枝干的和谐融洽程度,以及自身的努力发展。】
第六部分 思考的进阶
一、思考从现实生活开始
二、学会高层次的阅读
184: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以下三种:
1、通过阅读,重新认识自己已经接触过的事物;
2、通过阅读,认识自己尚未接触的事物;
3、通过阅读,发现一个全新的陌生领域。
【我的阅读三重境界是:通过阅读,增进新知识,进而了解作者观点,更进一步,与作者观点碰撞,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其次,作者提出转变阅读方式,文学作品是最好的桥梁。
【一直以来,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都很纠结。现在突然想明白,我应该选择在睡前读这类型的书籍,一是可以给自己增加点趣味,二是充分利用在宿舍的时间,三是文学作品更重感受和情节,也大大免去了做读书笔记的忧愁,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文学类的读书笔记可以不用可以去写。】
三、思维的发散与聚合
194:在思考中善于正确选择和利用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整理知识时,需要使用聚合性思维,但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必须依靠发散性思维。
195:发散性思维是使作品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先决条件。
【发散性思维只要数量足够多,自然会逐渐形成一条线,也就相当于发散性思维的自然聚合。】
四、缺乏思考,人脑不如电脑
后记,让思考成为一种享受。
《思考的整理术》读后感(八):整理笔记
1. 睡一觉容易产生好点子
2. “积读法”——收集所有的资料,一口气读完,不做任何的笔记,全
凭大脑
3. 记笔记时,可能注意力会被写字这件事吸引,而忽视了内容本身.要
相信大脑,不要过分的依赖工具
4. 遗忘也是必要的,大脑里面不要装太多没有的东西,占内存。遗忘
的方法有:1)换环境 2)玩
5. 声音能够让人找到视觉上的盲点
6. 在写作时用最少的话归纳想法
7. 思想要避免近亲繁殖。多和不同行业的人交谈
《思考的整理术》读后感(九):问与答
问:为什么有的人读了很多书,知道很多东西,脑子里却还是稀里糊涂?
答:只会识字读书,不会思考的整理。
知识的收集只是第一步,收集后哪些要记住,哪些要遗忘,这才是更重要的。所谓思考的整理,就是有选择的去遗忘,有技巧的去记忆,有意识的去输出。如此,才能将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
问:如何做笔记?
答:不要一开始就边读边做笔记。
第一遍泛读时可以简单的把关键字和页数记录下来,作为备忘,第二遍精读时再针对备忘做详细的摘录笔记。
问:“积读法”如何操作?
答:收集所有资料,一口气读完。“积读法”实际上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主题阅读。
操作步骤:
1、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参考书,找到所有能找到的,堆在桌子上。
2、一本接一本的读,阅读过程中不要做任何事情,一直到读完为止。中间最多做一点备忘,不要做笔记。
3、第一本书是最重要也是最花时间的,最好从正统、权威的书籍开始阅读。
4、后面的书如果出现与第一本重复的,那么这些内容一般是常识或定论,可以跳过;如果出现了跟前面相悖的思路或知识,那自然是众说纷纭有争议的内容,可以多看看。
5、从效率上来看,第一本书可能需要三天才能读完,而后面十本书可能也只需要三天,越读效率越高!
《思考的整理术》读后感(十):学会整理自己的思考,既要想也要忘
整本书不是一本指导性质的书,而是一本介绍心得的书。作者叙述了自己对思考的看法及自己思考方法的介绍。
一开篇作者就提到了“滑翔机人”和“飞机人”的巨大差异,前者是考试优秀,但是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人,这些人的认识都源于第二现实,不会在第一现实中思考和创造;“飞机人”才是会主动思考,并能从第一现实中创造的人。现在反观自己,就是一个沉湎于第二现实、解决别人给出的问题的“滑翔机”,没有自己的动力系统,失去外力就飞不动了。我们阅读大量课本、著作、论文,这些都是第二现实,然后我们归纳第二现实中这些似乎已有一定程式的东西,再去创造第二现实。可是就我自己而言,的确不会去分析、观察现实世界,从客观世界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有高度的观点。这也再度引起我心中的疑惑,对于我们这些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而言,要怎么才能从第一现实中创造呢?是否我们也需要到社会工作中去实践?教育的方式该是怎样的?只读文字作品能帮助我们创造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或者发现吗?
另一个让我觉得非常有参考价值的部分就是作者介绍灵感笔记本的内容,一个原始点子记录本,一个煨过一段时间仍然有生命力的灵感的笔记本,一个又沉淀了一段时间的超笔记本。平时自己并不注意去记录自己的想法,原因一个是想法不多,自己不勤于提问,另一个是有时觉得自己的想法太幼稚了,没过两天自己都觉得那个没劲。作者提到有些点子没有生命力,本来等着一块新伐树木去除水分晾干成为木材,可它却烂掉了,那就将它舍弃。产生有生命力的点子是不容易的,想要再生发下去也需要时间。这点倒是安慰了我,以后再产生这种自己都觉得幼稚的点子时,不会再放任不管了。有的时候是会产生这种点子的,它可能迅速被舍弃,但也有希望发芽,一开始许多点子都是我们心中的小想法,是比较脆弱的。下次当想法来临时,就让我记下来吧!
灵感的发酵需要时间,人与人的差异又导致这段时间长短不同,有时候,我们需要将它放一放,遗忘掉,作者举出一句俗语:一直盯着看,食物煮不烂。一味的苦思冥想容易使我们陷入琐碎的细节,思路也越来越乱,再加上心烦气躁,这个问题很难继续了。怎么办呢?暂时忘掉它,让潜意识工作一下。
不止在灵感的产生方面如此,在解决问题时也是这样。作者写到英国的小说家司各特碰到了麻烦事不知道怎么样解决,他就会说:“算了,不要愁眉苦脸的啦,等到明天早上七点钟的时候肯定有办法解决的。”所以说,不要老是想老是想,暂时放下。
我们看的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很多,还是不是产生新想法,全部都要记住吗?该忘掉就要忘掉,大脑不是仓库,而是加工厂。作者认为记住的东西太多,留给大脑思考的空间就少了,对于大脑中的东西,要去芜存菁。在讲思考的整理和遗忘时,作者还提到了听演讲做笔记的问题。用心听不要刻意记笔记,大脑会努力记住感兴趣的内容的。什么都记会怎样?会神经衰弱。
最后我留有印象的一点是作者在介绍收集资料时的一种方法,写这部分的语言很轻松活泼,它就是听天由命、不战而胜的读书法——积读法,就是收集完资料,一口气读完,可能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反复看到某些内容,那这里也许是领域内公认的知识;如果发现某些地方有不同的看法,那这里是众说纷纭的部分。
读这本书我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并没有采用我惯常的一天一小段的方式,因为我提前翻阅了目录(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习惯,不知道好不好~),看到了“积读法”“一口气读完”的说法。于是,我专门腾出一天的时间,从下午看到了晚上。当然了,这种方法不是哪里都合适,不过试一试又何妨。最初在读之前,我就打算写点感想,不为别的,只希望能促进自己认真读书,有自己的思考。其实即便在读完后,我也没觉得自己能写出几个字来,但真如作者所言,理不清头绪时动笔也有帮助,自己都会惊讶能写出这么多。
书中的文字比较简单轻松,不像一些学者的作品那样读起来有些痛苦,这是我喜欢的风格。翻译得也很流畅,非常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