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公开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1 20: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

  《公开的秘密》是一本由(加)艾丽丝·门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一):当秘密是公开的

  加拿大安大略省卡斯泰尔斯镇,最主要的工厂是杜德家的钢琴厂,后来因为业务萎缩、转型困难也关闭了。

  《忘情》:旅行推销员路易莎来到小镇,正好原来的图书管理员去世了,她就顶替了这个工作在小镇上常住了。那是1917年,战争期间,她与一位士兵开始通信,双方相爱了。战争结束,士兵归来,娶的妻子却不是她。后来她嫁给了钢琴厂主,忙忙碌碌度过了一生。但又始终不曾忘情于那个士兵。所谓婚姻,不过是女人过上“正常生活”的一种方式爱情与婚姻,永远是女人最重要主题

  《真实的生活》:米莉森特、多丽、穆丽尔三个女人,因差不多社会阶层而熟识,因性情相投而成为朋友。不想结婚的多丽是自由自在的女猎人,想结婚的穆丽尔是有多段感情纠葛的音乐老师,嫁了人的米莉森特是勤恳好客的家庭主妇。三个女人间有种温暖感人的情谊。在多丽的婚礼那天,米莉森特说服了恐婚的多丽,让她过上了一种“真实的生活”。

  《阿尔巴尼亚圣女》:“我”逃离了婚外情,到新的城市开了一家书店,结识了夏洛特,在医院里听她讲了一个关于洛塔尔的故事。每个女人都有强大的生存能力曲折感情经历

  《公开的秘密》:希瑟•贝尔在夏令营里失踪了。希迪卡普先生这个怪人有嫌疑。嫁给律师的莫琳期待丈夫的死亡和新的未来。每个女人都有不为人知内心秘密,旁人又都觉得了解这些秘密。

  《蓝花楹旅馆》:盖尔离开了加拿大的沃利,去前男友所在的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想了解他现在的生活。她改头换面,用伪装的身份和他通信,最后还是暴露了自己,带着释然的心情回去了。这个故事情节流畅、曲折有趣。或许女人对感情就是如此地执拗,不愿意放弃

  《荒野小站》:一桩凶杀案的不同版本被不同的人讲述出来。时间流逝世界变化尽在其中。作者很喜欢使用书信体。“这世界就像一片荒野,我们的确能够改变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但也不过是从一个荒野小站到另一个罢了。”—托马斯•波士顿

  《宇宙飞船着陆》:一个少女失踪的一夜带来了几对情侣的重新组合。或许只有强大的外在力量,既偶然又必然,才能造成这样的结果

  《破坏分子》:曾经伤害多年后还在那里,只等一个机会来进行报复。贝亚•杜德,钢琴厂主的女儿,如何找寻她的爱情。而比她小一代的莉莎也有了自己的生活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二):每个人都有一段秘密

  艾丽丝•门罗,加拿大女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大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公开的秘密》是我读的门罗的第一本书,只看了第一篇《忘情》,我就情不自禁地坠入对门罗的热爱。

  全书由八个短篇小说组成,每篇小说的主人无一例外都是女性,而且是生活在边远小镇上的平凡女性。门罗用淡而细腻文字描绘她们极为普通的生活:一个女图书管理员通过书信爱上了一个从未谋面的士兵,一个会像男人一样干活、打猎的女子意外地收获了一份让女友艳羡的婚姻,一位遭到背弃的女子对情人的追踪,一位受女友委托照看房子女孩却偷偷地将房子破坏个够……这些故事并不怎样惊心动魄,它们的发生与结束就像夏日清晨草叶上的露珠,当太阳出现便消失无踪,除了盛过它们的草叶,谁也不知道这些露珠曾经来过这世界,曾经有过怎样晶莹闪亮的动人的美。

  但门罗知道。她深深地了解,在那些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暗藏着怎样的隐密与幽微:对爱的狂喜、对嫉妒的刺痛、对背叛的不甘、对婚姻的绝望、对烦琐生活的厌倦、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女性是天生易感的群体,她们天真纯洁,她们敏感多情,所以注定了要在无情的现实生活中伤痕累累。她们沉默地承受着命运,任凭内心的暗涌与狂澜掀起风暴再渐渐归于平静。门罗深谙这一切,她带着一颗洞悉与悲悯的心,远远地观察她们、同情她们、抚慰她们。她明白所有的苦难悲伤,她们必须一一尝过,痛过,才会在成长中获得真正的领悟。

  门罗实在是个说故事的高手。她不仅能够敏锐而准确地抓住故事的主旨,而且善于变幻故事的叙述方式。她时而倒叙,时而插叙;她不露声色地沿途洒下悬念的种子,待到不经意处花自开放;她故意让真相云遮雾罩,不亮出谜底,让故事扑朔迷离,充满令人探究到底的无尽魅力。她的故事都不长,但精炼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温柔的叙述,让每个故事都充满无限丰富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在这八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仍是第一篇《忘情》。生活在边远小镇的一个女图书管理员,过着平淡的、没有关怀与爱的生活,因着与一位前线受伤士兵的书信交往而渐生情愫,重新萌发出生命光彩。然而战争结束后,她并没有如期等来她的爱,她的幸福,原来他早就订婚了。他结婚了,他有孩子了,然后他在工厂出了事故去世了。她从未见过他的模样,只是远远地听说着关于他的一切。后来她也结婚了,很多很多年后,她去看一个与他同名的人的演说,突然陷入一种迷幻,在迷幻中她与他终于相见。这是个令人心疼和悲伤的故事。所有曾经在内心上演的悲喜起伏,在这世上都无人所知,无人能晓。她独自背负着往事的秘密,在世间踽踽而行。

  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往事吧,所以这个故事会触到我们内心某个隐密的地方,让沉浸在黑暗中的往事一一重现,然后我们难过,我们落泪。

  感谢门罗,给予了这些平凡卑微的小人物深沉的爱与理解。而这,也是我热爱门罗的原因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三):闪躲的文字,掩盖的秘密

  将小说集取名《公开的秘密》有开玩笑意思。8篇小说中,改变人物命运的秘密却一件都没有清晰地公开,相反,通过闪烁其辞的文字,真相在将将揭晓的一刹又被刻意掩盖了起来,还真有点女作家特有的心思

  在《忘情》中,与路易莎发生情感纠葛的先后有4个人,其中疗养院医生着墨最少,玩书信暧昧的士兵杰克.阿格纽人物形象模糊,在感情受挫中发生一夜情的销售员吉姆.弗拉雷则惊鸿两瞥,而终身伴侣阿瑟.杜德虽具实相却着笔最淡。粗一看来,貌似阿格纽对她伤害最深,以致于路易莎在老年恍惚中误将弗拉雷认作死去复活的阿格纽。但小说中蜻蜓点水提到的医生,实系改变路易莎生活的祸首,也是她逃离(这是门罗全部小说的主题)家庭到完全陌生环境生活并轻易玩上书信恋、一夜情,最终嫁给一个完全没有感觉的丈夫的主因。而这个原因只是作者设下重重文字障后,读者根据小说最后一段的闲笔,想像、推理出来的。

  《真实的生活》则更为隐晦,到终篇小说都没有点明在自身婚姻上挑挑拣拣的米莉森特和穆丽尔为什么起劲地推动一位习惯原始狩猎生活的孤女多丽.贝克远嫁澳洲给一位仅有一面之缘的老男人。也许像一些将自己曾经婚姻中的缺憾强加于子女感情生活的强势父母一样,她俩把孤女当作了自己可以控制并当作试验品的人了。从中是否也折射出了她们生活中秘而不宣的隐痛?

  以三个平行且交叉叙述的故事支撑的《阿尔巴尼亚圣女》中,洛塔尔和牧师的故事最具传奇性,着墨也最多,结局似乎也最完美。“我”和唐纳德与西尔维亚与尼尔森的故事平淡冷静,充斥着现实社会中乏味的婚姻、背叛、出轨、偷情的元素,串连两个故事的是流浪者夫妻夏洛特与戈迪汗,他们的故事省略最多且有些费解,他们也是前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在被讲述的传奇故事中,牧师将一个沦落异国的女子洛塔尔带离险境可谓是历尽艰险不顾生死。而介入“我”与唐纳德婚姻的学生尼尔森却是一个禁不住诱惑的怯懦学生。两个故事中,爱情的退化程度对照明显。但关键问题是,被作者刻意简化的那对流浪者夫妇的秘密深不可测,他们隐喻了什么?

  行文闪烁的《公开的秘密》是小说集的名字,按理应是主打曲。在断断续续的叙述过程中,我们得知小镇发生了一件野营少女失踪事件,由此通过几组人物的谈话,特别神秘兮兮的玛丽安.哈帕特夫妇的来访,小说似乎要引诱读者将少女希瑟.贝尔失踪案的疑犯指向那个疯疯癫癫的哑巴希迪卡普先生。但接下来文笔几个转折,约翰期通小姐却是个乖张的带队教师中心人物莫琳的丈夫斯蒂芬斯律师性行为变态,这些人物各有嫌疑,而掌握真相的人,除了真正的罪犯,一个是思维混乱的疯子,一个是刻意隐瞒的小说中心人物莫琳。

  《蓝花楹旅馆》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篇,说的是旧情未断的妻子远渡重洋试图挽回背弃家庭的花心丈夫的故事。吊诡之处在于,妻子在将要挽回丈夫之心的那一刻,意外抓住了另一只死亡的手,而决然抽回了伸向幡然悔悟的丈夫的手。

  《荒野小站》则是一出罗生门式的小说,在众多人物的回忆中,我们得知关于哥哥西蒙.赫伦的死亡真相的三种说法:被伐倒的树枝意外砸死、被妻子安妮.麦基洛普用石块砸死、被弟弟乔治.赫伦用斧头砍死。而故事却要从孤儿赫伦兄弟艰苦的垦荒史和怪异的娶妻经历说起。事件发生后,两个当事人安妮和乔治,一个孤苦一生,一个儿孙满堂,就在两人分隔多年似乎有可能揭开真相的会面中,读者们却悲哀地发现,他们一个只活在幻想中,另一个丧失了说话、思维能力。真相还是被掩盖起来了。

  《宇宙飞船着陆》和《破坏分子》是《忘情》的后传,分别写的是路易莎的儿子比利.杜德和养女贝亚.杜德的故事。前一篇小说中,失踪一夜归来的少女尤妮.摩根编排了一个遭外星人绑架的离奇故事,这个事件改变了三对恋人关系,并最后重新组合成三对夫妇。看来男女之间的感情有时候真的不可用常规来度量衡。后一篇小说中,受贝亚资助读大学并在大城市工作的孤女莉莎,在多年后受托照料贝亚和拉德纳夫妇的旧居,却伙同丈夫将拉德纳苦心经营动物标本室毁坏迨尽。小说的另一条线,叙述的是当年感情婚姻受挫回到家乡的贝亚低声下气迎合暴戾乖张的动物标本制作师拉德纳的故事。为维持不对待的感情,贝亚是否同《公开的秘密》中的莫琳一样,在无奈地掩盖着拉德纳的什么罪恶?

  小说中的女人们,将内心的隐痛和伤口深深掩埋,伪装成一个个光鲜、优雅外表,只有在疏于防范的瞬间才不经意的流露出一小截真相的影子。与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一样,门罗在一个个关于女人的故事中,她们的秘密中都有人生的苍凉回眸,无奈和隐痛。但与张爱玲说尽“繁华落尽、冷酷到底”不同的是,门罗的小说风格是属于21世纪的,刻意省略了最具冲突环节,刻意留下因果空白。这种留白正是21世纪小说的特征。无独有偶,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小说也是如此,刻意把人物的心理变成一个个秘密,留给读者去猜想,只是卡佛是通过切割小说的结尾给故事留下悬念,而门罗则是腰斩小说,让读者知道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却不明究竟。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四):别人的故事,自己的人生

  在马拉希阿马达的群山之中,洛塔尔的向导被枪击中,她被带出了群山,住进了库拉(类似集体宿舍)。醒来之后,她见到了牧师--唯一能让她依赖的“文明人”。她试着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根本没有方法可以与外界取得联系。她放弃了这种没希望的挣扎,开始适应库拉的生活。她熟练的和他们用方言交流,做各种当地女人应该做的劳务。直到有一天,她们准备用她的婚姻来谋取三枚法国金币。牧师气愤地阻止了这一切,但她成为了圣女(发誓不结婚的女人)。她离开库拉,到山上放羊。她在山顶的小屋度过了一段平静的率性生活。但冬天来临了,她的小屋无法抵御冬天的寒冷,然而山下并没有她的财产,无从生活。那天白天,牧师忽然来到了她的小屋,他来带她离开。他们无休无止的逃离,终于找到了主教。她回到了领事馆,坐船离开了。他在港口迎候她。

  她总是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天鹅绒斗篷,上面镶着稀疏的灰色毛边——像一件在舞台上或者曾经在舞台上穿的衣服。他穿着一件长到脚踝的外套,像是某种发亮的、带着涂层的猪肝色布料,带着一顶有穗褐色天鹅绒帽子,就像是英国电影中邋遢的老学究或者牧师所带的那种帽子。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点--他们穿戴的衣物都像是从戏服箱子里拿出来的。他们走进了一家书店,和书店老板--同样是逃离者的一起吃了一顿用手抓饭坐在地上被书包围的饭,他们惺惺相惜。她生病了,她把自己的故事编成了电影讲给她听。然后他们一起再次逃离了。书店老板再次陷入了关系的危机

  上述的是门罗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篇--《阿尔巴尼亚圣女》。两条故事线索,两个时空穿插。所有的人物都出现在同一个小镇,有一家杜德先生的钢琴厂正在衰败,有一个开着书店的逃离者,红色的头发,婚外情,书信。

  作家是这世上最不可信任的人群。你永远不知道他们的故事来自于他们的生活还是他们的思维。你的猜测只会破坏你们之间的默契。

  当两个人的关系发展到足以亲密的时候,一个人总是以“我给你说个别人的故事”来开始他们的讲诉。当他们强调“别人”的时候,你应该小心,那往往就是他自己的故事。这说明,他“充分”的信任你,或者已经攒够了“离开”你的勇气。坦白并不见得就是一件明智的事。比如有个朋友总喜欢在做爱之后坦白她的情史或者她自己的负面情绪,她有两个目的:一是拉拢他,二是推开她。她明白亲密的重要性,但她还不懂得如何控制它。亲密的伤害性在于它的无可挽回性。人与人是需要距离的,不光是心理的,还是永恒性的命题。

  门罗的优越性在于形式上的穿凿和隐忍之后的大逃离与不舍。她是讲故事的能手,她懂得如何挑逗你的神经,让它不至于太衰弱。莫言也善于讲故事,但他不懂的技巧。一个可以用听的,但门罗必须用看的。门罗是黑色的冷血的“热情”,而莫言则是红色的激情。两位都是我喜爱的大师。我喜欢爱讲故事的那些人,他们永远在生活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五):极品的女子都是放肆的

  -致那些富有阶级的灵魂

  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的背景音乐是pulp的common people,因为觉得这个歌真是帮加拿大的门罗太搭配了,一个中产无忧阶级的已婚妇女满脑子都是有的没的,和人乱搞和人私奔或者一件丑闻被公开。

  这些事情组成了这位女士的创作源泉(我读懂的那部分来说),再配上从细节切入到从中拽出无数的转折点和人物内心的骚动。

  在门罗笔下,所有的极致的女性角色都是极其放肆的,他们一直拒绝着所谓的中庸平淡平凡和一切之类的词语,他们折腾自己或者他们本来就不属于平凡,但是某个转折点以后,他们一定会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点。这有点佛教中顿悟的情节,在门罗笔下清清幽幽地上演。我认为,这表现了门罗作为一个无事清闲的中产阶级妇女,在自己内心的骚动得不到满足后,她就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她要去骚动读者的心。

  但是笔锋一转,到门罗真的下笔去写出这些那些的人物和故事,呈现出来的状态都是抽离或者是隔离的。姑娘把自己和自己的故事隔离开来,远远地看着这些折腾的小女子折腾自己折腾别人折腾社会,而作者本人,只是远远地看,从来不曾参与进去。也许有,但是起码看起来并没有。

  这里就有一个悖论:无聊的中产阶级想要追求冒险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又不敢于尝试真正的改变真正的冒险,他们向往的景象实际上经过处理的中产美梦。那些干净的湿地,那些英俊的白马,那些挺拔的庄稼汉。一切的一切都是经过光环照耀过的经过一些艺术修饰的。这些可能来源于他们的审美基础,也可能来源于他们的物质基础。

  所以中产阶级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故事别的阶级的故事来解闷,一场看似英勇的私奔韵事,一个有着冒险者基因的旅行箱。这些,就是我解读出来,门罗拥有的基本气场。

  那么她的高明之处?

  一个是,她是一个女性作家,她写姑娘们的事情,她以女性的视角来写,这些都和其他的女性作家没区别。只是有一点,有一点她就鹤立了鸡群。这就是,她并不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她不像其他女性作家一样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讲述自己的道德观自己的人生观之类的细小事物。门罗的叙事,有种纯粹的美感,一种真正为了叙事而叙事的文学美感。而且,她对剧情走向不经意的处理,是我最欣赏的地方。

  另外一个,是门罗的叙事不经意,那些仿佛没有被安排过的情节,像是真实的生活,往往在平淡中积累能量,然后猛地一个转弯,让你怎么变化的都不知道,还以为生活本就是该如此。

  比如《宇宙飞船着陆》中女主的突然和男朋友比利的好朋友情投意合,而比利被暗示似乎有同性恋情节,这种怪怪的走向本来值得大书特书,但是门罗觉得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她就是自然而然地写出来不做任何评论,这些发生就是发生而已,他们存在就是存在而已,并不是为了说明道理也不是为了树立道德标准,而同性恋这种事情,当然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什么要深究是不是呢?因为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啊,让这些那些的发生就这样发生了,某种情愫落地了就要生长,某些人见到了难忘就是要去再见才好啊。

  这些都是生活自己的声音而已呀。

  还有一个《破坏分子》,一个不安分的女主在浪荡了很久以后决定和一个风趣好玩的男子稳定下来,接着详细叙事了一个去见标本制作人的故事,在这之后,故事发生了截然不同的走向,女主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狂野的标本制作人,大概是女性心中的被控制欲在作祟,于是女主就追随了自己的内心。一切都自然而然,让你看完了才发现“挖?本来不应该是这种走向的啊!”,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生活的洪流已经走了,并且,这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连最后暗示养父女之间的乱伦也是读者自己意淫的,门罗并没有这样写出来哦。

  所以,我认为,门罗是一名优秀的中产阶级妇女写作代表。她呈现出来的,是整整好几代人的共同面貌,是资产主义社会中最强有力的一大群人,他们的面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开始和他们的结束。

  一些些冷漠,一些些感动,一些些小技巧和一止些些敏锐的观察。让门罗将想要冒险的心搔的痒痒的,但又告诉你“过把瘾就好了吧”,到点了还是要回来。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六):透过门罗的观察镜

  初读艾丽丝•门罗,是从《办公室》开始的。在门罗获得诺奖之前,这是为数不多的、能在网上找到的门罗作品,后来才知道它也是深刻影响过作家苏童的名篇之一。门罗在这个故事中描述了一个只想找个僻静角落安心写作的女人是如何遭遇一次次碰壁与失望的。我确定文中女子所求也是门罗本人所想。年轻时的门罗只能忙里偷闲,趁男人出门、孩子们打盹、烧完饭洗好碗碟之后,赶紧写上一字半句,一个安静的、属于自己的房间估计成为了这个“绝望”主妇最大的奢望。

  另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入选大学英文教材的《荨麻》。据说这个故事也印有门罗自己的影子,写于门罗第一次婚姻破裂之后。一个中年女子短暂复燃的旧情、无望的单恋,门罗写得那么云淡风轻,却又让人唏嘘不已。这两个短篇的风格差异极大,前者气场强大,渐入咄咄逼人之势,后者则平和温婉,笔法细腻,却给人以同样的震撼和吸引。平凡无奇的小镇女子、稀松平常的生活场景,经过门罗的雕琢,竟都发出了宝石般的光泽。

  短篇小说其实更见作者真章。事实上,当代有很多作家都是靠长篇成名,却以短篇来实践自己的写作梦想。短篇对于语言的要求更高,凝练是其最为突出的特色。门罗在其创作高峰时期平均也要四年才能出版一本新作。想她伏案写作时,必是写一写,停一停,想一想,再改一改,一词一句、一个标题,都力求完美。虽不及一稿而就那般恣意,这种呕心沥血的推敲式写作却更为精致。难能可贵的是,门罗从创作伊始就对文字抱有精益求精、乃至苛刻的态度。她的所有作品,从早期到晚期,保持了惊人的艺术均衡感,处女作《快乐影子之舞》就已至纯熟完美之境,读来毫无青涩之感。

  长篇小说为人所称道的构思与技巧,在门罗的短篇小说中也不缺乏。拿《公开的秘密》举例,这部小说也跟《逃离》一样,可视作一部“概念小说集”:八个独立的故事(或者说每个故事中的女子)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秘密”。除了这一主题上的巧思,故事人物还互有交集,叙事沿时间之轴穿梭,在现实和回忆之间不断切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书已经具备了长篇小说的密度和深度。透过这种精心的设计,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大放异彩的女性故事,还有加拿大城镇百余年来的荣辱与变迁。相较于故事创作本身,这种复杂的宏观布局、看似不经意为之的结构,恐怕更难掌控。门罗本人也在一次访谈中说,写这种互相交织的故事太耗心力,《公开的秘密》之后不会再做尝试。

  因为各自的“秘密”,这八个故事真实而又沉重,它们深入女性内心的最深缝隙,挖掘她们的挣扎和渴望。因为各自的“秘密”,故事中的女子与真相之间似乎总有一段模糊的距离,有时候甚至让叙事变得不那么靠谱。《忘情》中的路易莎,年老时再见让她难以忘情的杰克•阿格纽,究竟是幻觉,还是真实事件?《公开的秘密》中,关于少女失踪的报道,那对言辞闪烁的夫妻是否可信?《宇宙飞船着陆》中,尤妮难道真的遭遇外星人绑架?还有《阿尔巴尼亚圣女》中,三条平行叙述的主线之间又有何关联?纵有疑云种种,门罗还是那个我们熟悉的门罗,她笔下的人物仍然是平常如你我的凡人,他们的喜怒、困惑、纠结、欲望、冲动与你我并无二致,可透过门罗的观察镜,我们总能收获一种瞬间照亮周遭一切的顿悟。“读她的作品就像是身心的沐浴,能洗净我们自身的污垢。她不是只为女性写作的作家,而是为我们所有人写作”(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现任主席培尔•维斯特拜尔语)。

  《公开的秘密》一书对于门罗本身来讲,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门罗第一部在国际文坛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提名,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好书,并一举斩获英国WH. 史密斯文学奖。书中也不乏名篇,有入选《美国最佳小说》的《忘情》,也有被村上春树盛赞的《蓝花楹旅馆》。《公开的秘密》就是这样一部绝对能够给读者的神经带来刺激和满足的作品。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七):路人甲也有自己精彩的故事

  还没有看门罗奶奶其他的书。不知是否风格相识。

  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自己做主角的故事里面。其中的辛、酸、乐、悲很多时候只有自己知道。其他人呢,仅仅是陌生人而已,即便最要好的朋友,也只是时间问题。

  书中的故事几乎都是独立的。分享完一个人,一个小团体的悲欢离合后,你会很惊奇的发现,在故事A中,仅仅是路人甲的某某,在故事B中,却拥有引人入胜的经历。

  我还记得妹妹说过,我们的狗血经历,都可以拿去给TVB做编剧了。现在想想,谁不是呢!

  而且,突然让我对“open secret”有个这样的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对自己来说,绝对不是个秘密,而是清澈的可以见到最底层的东西。甚至很多东西,从来没想过隐瞒,完全就是公开的。但是,对于另外一个人来说,你就是一个秘密。至于他们是否想去解开这个谜,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八):背景有差距,理解有难度

  是不是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一定都是晦涩难懂的。当然我也只看过门罗的这一本小说,说这句话似乎有点不负责任。但是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就给我了个下马威。跟女主写信的人应该就是在工厂事故中死去的男人,但是末尾他的现身又是怎么一回事,我只能理解为这是女主的幻想或是做梦。

  也许因为我是中国人的原因,读起西方作品一长串的名字,经常会搞混人物或者前面出现过再看到时只知道名字却忘了身份,又不得不翻到前面再回过头来找,导致我看这类书的速度相当慢。再加上作者写作的年代与现在相距几十年,作者所处环境也与我所处环境天差地别,要接受并读下去不是件简单的事。读这类书没有读中文或日本作家的书那么流畅,如果说我读中文书或日文书(本人专业日语)是一气呵成,那么读这类书就是蚂蚁搬家一点一点啃,还是强迫自己读才读得完一本书。

  读门罗的书有一个特点会吸引我去读,某个故事里出现过的人会出现在另外一个故事里,可以有明显的特点证明是同一个人。而我的爱好就是在不同故事里找到那同一个人,从而去找到那个人的性格、形象、周围关系等等。这个特点让我觉得她笔下的人物都是真实生活在她周围的人,而她只是如实的描写出她周围的人的发生的事。这样的特点让她的书更真实。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九):幸运的邂逅

  历时两月看完艾丽丝门罗的《逃离》,惊人的阅读速度,总在想是不是应该去学个快速阅读课程。

  在书店,这书与英国小说《一天》之间抉择,一天是让人动容的爱情故事,逃离是生活中的一闪念。没让自己那么奢侈两本都买,权衡再三,本着了解不同国度人生百态的初衷,选择后者——加拿大女作家的作品。

  初中时读过一个短篇 ——一个爱斯基摩女人,足以感动到铭记一生,当时的书评是短篇小说世界的一朵奇葩。忘记作者是谁,只知是加拿大女作家,在百度上没能搜到。

  逃离由8个短篇构成,本人是偏爱长篇小说的。但这丝毫不影响阅读此书的愉悦和感激。门罗精准地捕捉生活中会出现的种种想逃离的瞬间或态度,文字深刻凝练,读后的那种共鸣感让人吃惊于她的如此洞察人心。

  个个故事都精彩,一定要有比较的话,激情是最喜欢的吧。结局意外而心痛。

  很庆幸当时选了这书,写的好到不可思议,后来才发现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怪不得。也许当时这也是促成买这书的一个因素吧,但后来浑忘了,看书时也是直奔主题,不喜欢先看书评和介绍的,不想受丝毫影响。

  在今天终于读完也是对世界读书日 的一份献礼吧。据统计中国人已沦落到人均读书量世界排名末座的境地(人均不足5本书),排名首位的是以色列人(人均62本),并称世界最聪明的两个民族,中国人和犹太人,高下终见分晓。到家后快速地列了个阅读书目。不愿被紧迫和焦虑感吞噬。。。2014.4.23.23:59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十):每个女人都值得大书特书

  感觉门罗的小说跟汪曾祺很像,都有种淡淡的残酷。他们会用一句话交代故事情节的变化,没有过程,只是结果。

  “她那时的男朋友是个造船工人,她则售卖自己做的衣服......有一天,威尔在路上拦住她,请她帮忙挑选自己在话剧里要穿的戏服——那出话剧叫作《我们牙齿的外壳》。她的男朋友搬去了温哥华。”——《蓝花楹旅馆》

  轻描淡写的一句“她的男朋友搬去了温哥华”让人浮想联翩。为什么搬走,是因为单纯的工作原因,还是两人的偷情被发现?怎么发现的,经历了怎样的万千曲折?作者从不交代,淡淡的一句,故事已经向前走了,而读者却忍不住停下来思考想象。这种情况在门罗的小说中经常遇到。汪曾祺也是,平淡的文笔,却一句千年,每一句话都要停下来掩卷深思的那种。

  另外《蓝花楹旅馆》这篇写的真好,一句“真正的风景早已不在眼前,而在澳大利亚”道出了多少痴情却惨遭背叛的女人的心酸。到了澳大利亚后那种想要靠近,等到真正可以靠近时却又狼狈逃跑的那种矛盾心理写的多么细腻啊。

  只能说,只有女人才最了解女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