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鱼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鱼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4 21: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鱼的读后感10篇

  《大鱼》是一本由【美】丹尼尔·华莱士著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鱼》读后感(一):因为最终你会成为另一个他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对男孩而言,父亲意味着什么,只能想起被用得最多的形容,似乎是大山。但我知道对女孩而言,父亲交织着更细密幽微生命线索。第一双温厚的手掌,第一声蓬勃的心跳,第一个宽阔的胸膛,第一缕深挚的微笑。女孩交付信任的第一个男人是父亲,女孩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像父亲那样爱她的男人。与母亲温柔呵护沉默相对,父亲以敛藏的爱,为女孩的成长注入勇气力量

  花好几天的时间细细咀嚼这本不算厚的《大鱼》,体味一段父子关系。合上最后一页,只觉满心惆怅:得有多幸运,才拥有爱德华•布龙这样一个写在传奇里的父亲;可是多遗憾,当最后的告别到来的时候儿子才与父亲达成生命的和解,打开时间的锁,送他进入一扇来世之门。

  坚毅、志向、个性乐观、力量、智慧、想象力——这些也许是属于男人的最珍贵美德。弗瑞德出生之后,爱德华•布龙深思熟虑,在纸袋背面写下这七个词语,他打算传给儿子的一切。

  “这些是他必须自己发现的美德,现在他可以和我一起分享,完全免费。他突然发现这其中伟大的契机,我的空手而来其实是福气。看着我的眼睛,他看到一片无垠的空旷,等待被填满的欲望。这就是他的工作,作为父亲的工作:将我填满。”

  我们要在很久以后才懂得,爱往下一辈流动的同时,也是上一辈人梦想青春逐渐消耗的过程。用以“填满”弗瑞德人生的七种美德,其实早已坚实地构筑爱德华•布龙非凡的一生,只是弗瑞德从不知道,在他以意想不到速度飞快成长的时候,在父亲为他输入这些生命养分的时候,它们同时也像被抽出太多的砖瓦,令父亲的人生大厦逐渐坍塌。

  父亲出生的时候,从不下雪的阿拉巴马白雪无垠;

  父亲智慧天成,所以总是与成功杯盏相庆,从不与失败落魄擦肩;

  父亲闯荡世界的时候,富有到买下一整座城镇,去构建他的乌托邦;

  父亲读懂鸟兽,见过巨人、双头人、装着一只玻璃眼珠能预见未来的人;

  父亲读懂每个人眼里的渴望,对每一个向他求助的人慷慨解囊,一生都在讲精彩笑话逗乐身边每一个人。无法发自内心微笑的,唯有弗瑞德,他不信任父亲赖以生存的“魔法”,认定这些传奇只是异想,笑话只是敷衍,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满心悲哀地恳求父亲“正常”起来——

  “我看着他灰蓝将逝的眼睛。我们互相注视着,展示给对方最后的容貌,我们会带着这张脸进入永恒,我想我多希望自己能更了解他,多希望我们能一起生活,希望父亲对我来说不是这样一个完完全全的谜。”

  直到父亲终于告诉他想做个英雄,大池子里的大鱼,直到父亲询问他“关于生活我都教了你点儿什么”,他开始不由自主地讲述从父亲那里听来的的笑话时,他终于读懂了父亲,一生自由不羁的父亲,一生举重若轻的父亲——

  “没有巨人,没有窥视一切的玻璃眼珠,河里没有等待被营救的女孩,她也不会再回来报答救命之恩。他变成了简单的爱德华•布龙:人。我出现在他生命的低谷。这不是他自己的错,只是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他赖以生存的魔法。他的疾病是他去往另一个更好的地方的通行证。”

  不知是《大鱼》赋予了爱德华•布龙太多施展半生的魔法,还是当儿子终于读懂父亲之后,宁愿相信父亲所描绘的一切,也愿意以父亲的方式来表达这一切,父亲最终变成了一尾大池子里自由自在的大鱼。

  当现在的我们习惯了直来直往的爱的表达,却只是把它当做一种习惯;当我们对万事万物失去了好奇心,不愿去相信生命的奇迹。我更愿意以为,这个交织着爱与奇迹的故事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生活,虽然细密耐心地织出一张网,并不能就此网住父亲这条大鱼。

  爱德华•布龙说:“记住别人的故事能让那个人不朽,你知道吗?”

  弗瑞德说:“我其实很想念你,如果我知道我错过了什么。”

  童话世界里,父亲变成大鱼,永不会消失;现实生活里,任何一种失去都冰冷彻骨。请记住父亲的故事吧,你也许不会成为另一个传奇,但最终一定会成为另一个他。

  《大鱼》读后感(二):你不需要去相信它,你只要去信仰

  每当有一个孩童不再相信小精灵时,就会有一个小精灵坠地而死。

  阅读《大鱼》时,父亲的形象,常常让我想到《彼得潘》里面的小精灵。问题在于,你相信他吗?

  虽然丹尼尔•华莱士在《大鱼》的献词页写下了“献给我的母亲,纪念我的父亲”。但如果你只把它看作一本关于亲情小说,就未免可惜。

  主人公的父亲爱德华•布龙经常向儿子吹嘘自己年轻时的奇幻冒险。从驯服有两个人加起来那么高、三个人加起来那么宽的巨人,帮一个独眼老妇人夺回她能预见未来的假眼睛,到买下整整一座神秘的城镇。那是一段光怪陆离旅程匪夷所思经历,足矣支撑起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长大成人的儿子已不再相信传奇,面对时而一本正经,时而又像在开玩笑的父亲,他越来越失望,并不断尝试在故事的背后拼凑出真相,直到父亲临终之时。父亲,到底是一个传奇的父亲,还是一个从做蜡烛开始、卖风信子给花店、做进出口贸易的父亲?但是,真相真的只能有一个吗?

  《六祖法宝坛经》中有一段著名的公案: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当我们想要让自己相信某种东西,不仅仅是未来相信,甚至是过去也相信时,我们就开始给自己的回忆添砖加瓦添油加醋

  父亲的故事已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在父亲的故事中:当父亲病倒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致哀的人聚满了院子。父亲从二楼的窗户向他们挥手致意,像一个凯旋的英雄,像一个国王面对自己的臣民。人们七嘴八舌说着他的故事和他的善举,仿佛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他给的。他们说,“我们是他的一部分,正如他是我们的一部分。”

  就像书中幽灵镇的居民所做的。“故事一直在改变,所有的故事都这样。由于没有一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真实的,镇上的人们回忆起来都会带上特别色彩,早上他们的声音还是嘹亮的,晚上他们已经记着另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一个足以和别人分享的故事,新的转折,每天加入新的谎言。”他们记得父亲还是十岁的男孩时,就能用歌声雨水带离小镇拯救即将被淹没人们。没有一滴雨再落入河中,因为云跟着他走。

  于《大鱼》中的父亲来说,勇气、智慧、力量、见识,或许这是每个人都想相信自己拥有的品质,尤其是一个父亲想在自己的儿子面前相信,也想让自己的儿子相信。这不是一种谎言,而是一个信仰。

  书中的父亲爱说笑话,但我相信这个笑话被安排在全书的倒数第二章一定别有深意:有个男人,他需要一套新西装却穷得买不起,他经过一家商店发现里面这件西装正在打折,价格合适,这是件漂亮的深蓝色带条纹的西装,于是他就买了下来。就这样,他买了下来并穿着它走出了商店,还配了一条很相配的领带,但是可笑的是——我想我应该早点说出来——可笑的是西装不合身。这套西装根本不合身,它太大了。所以为了好看,他必须把一只胳膊肘放在身体侧面,而且走路时必须只动一条腿,这样两条裤缝才能对齐。这个小男人穿着套大西装走在街上,心里想着:我有套多么漂亮的西装啊!这时他在街上遇到两个老妇人,她们看着他走过,其中一个摇摇头对另一个说:“多可怜的男人呀!”而另一个妇人说:“是啊,但是多漂亮的西装呀!”

  那套漂亮但不合身的西装,就像父亲的故事,我们很难说清把它穿在身上,是因为贫穷虚荣、苦中作乐,还是爱?但如果我们褒奖《美丽人生》里集中营中为儿子编制故事的父亲,我们也不难理解《大鱼》里为儿子打造传说的父亲。

  “你不需要去‘相信’它,你只要去信仰它,就像一个隐喻。”父亲是这样评说自己的故事的。你看懂这个故事了吗?

  《大鱼》读后感(三):真是美丽的童话

  记得去年接近高考时买了这本书,还没怎么看却发现你也有一本。或许是年少轻狂,或许是太想靠近你。我脱口而出内心相背驰的话,这本书烂死了,带着些许轻蔑和骄傲的那种语气

  之后静下来认真看了这本书,后悔死了。自己怎么会在没看完的时候就胡乱做出评价呢!还是在你面前,带着感情色彩的评价。真是幼稚死了。后来我向你道歉,你反问我现在如何评价它。我想了想,感叹到,真是美丽的童话呀。

  我知道你一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应该很想爸爸吧。像爱德华·布龙那样的,传说一样的父亲。

  前几天看了张佳玮的短篇《爸爸是天下第一高手》,说的很有意思

  “爸爸说他会武功,说咱这一脉是武术世家。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内功外门,马上步下;飞檐走壁,地堂滚打;举手搏虎豹,抬脚踢狗猫;东海蛟龙退避三舍,西山豺狼屁滚尿流。纵横六合,横扫八荒,抢西王母的香车,东奔碣石,饮马沧海寂寞了,于是回到家,吃油煎饼。还是油煎饼管饱,快吃,儿子。”

  爸爸说了很多很多,儿子一脸敬佩的看着爸爸。

  之后之后儿子渐渐长大了,开始怀疑。

  “儿子问妈妈:妈妈,爸爸真会武功吗?我怎么觉得他好多话听着有道理,细想来前后不对路?我老觉得既然我们是武学世家,而且做过那么多大事,干嘛还要对人低声下气……

  妈妈说:儿子,别为难你爸爸了。哄你一回,就得连着哄两三四回,可累了呢。哄到后来,自己都忘了。”

  想想真是这样,小时候看了剑侠小说我想学轻功,爸爸说他以前绑着沙袋练了很久,终于能从这个山头飞到那个山头,我也是一脸敬佩的望着爸爸让他教我轻功。

  渐渐的我们都长大了。开始打破砂锅问到底,开始不相信爸爸的话了。爸爸也日渐苍老了。

  《大鱼》里有句话说得好,“不要相信真的,相信你所爱的。”

  每个人的爸爸都是个神话时光慢些吧,不要让他老得太快了。快得变成鱼游走我们抓也抓不住。

  《大鱼》读后感(四):和父辈的和解

  小说改编而成电影总是有一个奇特的悖论,那就是小说和电影当中,最多只能有一个成为神作,而被人记住。因此我们谈论《大鱼》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往往是提姆波顿和伊万麦克格雷格,而非丹尼尔华莱士。

  这本书很薄,也很简单,这是说,书里有的,电影里都有——而且更为精致丰富。我的想象力被电影嘲笑得一无是处

  这个悖论究竟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呢,我想可能是因为一个充满大片空白的故事,对有才能的改变着而言,才是富矿吧。从儿子的角度去观察父亲,从仰望到否认到厌恶,最后又达到和解。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母题,书里这个过程写得比较详细,而且,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相对小说而言,电影对此给予了较少的关注,提姆波顿更多把注意力放在父亲绮丽的一生当中。

  虽然实际上这都是他们自己想象而已。

  总体上小说没有电影精彩,翻译得也一般,有些句子读起来有点累赘,可以作为电影的一个补充。

  《大鱼》读后感(五):好故事可以赢世界

  通常,以亲情为主题的小说都是摆明要以美好温暖圆满结局去触动读者:做一个可靠、干劲十足的男人,娶一个美丽、温柔贤惠的妻子,养育了一个聪明独立、青出于蓝的儿子。临终时,以自己独特的死亡方式让大家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这种典型的好莱坞“触动模式”已非常陈旧了,除非以花样翻新的后现代技巧借用它。《大鱼》就是这样一本后现代寓言小说,还带着一点不是那么清楚黑色幽默。这个黑色幽默被善于拍摄哥特风格惊悚电影的导演提姆•伯顿准确地捕捉到,并大大地扩充了。

  作者丹尼尔•华莱士(1959—)生于美国亚拉巴马伯明翰,年轻时因不愿接受父亲给他安排的工作,跑去日本名古屋工作两年,回国后在北卡罗莱那州教堂山小镇的一个书店里设计插画和名信片。他在《大鱼》之前所写的五本小说均遭退稿,《大鱼》使他一举成名,之后更因被蒂姆•伯顿拍成电影而变得举世皆知。他说:“我所写的是那种有人乐意读的小说,而不是自己想写的那种小说,这也是我写作《大鱼》时头脑里冒出的念头,也是它为何成为我人生的一次突破。”

  小说由主角“复述”老爸爱德华•布龙曾经向别人津津乐道的个人成长故事,每个故事都很离奇又自圆其说。爱德华•布龙的成功、好运气、好故事源源不断,好故事又赢来新的成功、好运气、更好的故事。所有人都喜欢爱德华•布龙,除了这个想要还原真相的复述者,不知从哪一天起,他对真相热爱战胜了老爸对他的爱。为什么呢,也许是他老爸的生活太成功,使他的生活倍感压力?这本小说里并没有这样说。

  爱德华•布龙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积极、乐观、勤劳肯干,而且因为他从不默默地做,做完了还要向别人“吹牛”——推销自己。没有人真正地相信他,但大家都喜欢他的谎言和撒谎的方式。而且到最后,人们已不关心他故事的真假,只求分享他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从某些方面说,他更真诚一些,他讲那些骗人的故事从无恶意,除了他的情敌之外,没人会因此失去什么。

  爱德华•布龙的故事里有恶狗、幽灵小镇、有玻璃眼珠的巫婆、仙女、巨人、双头女人、大鱼,这些确实很离奇,但到底是在哪个层面上不可信呢?这很难判断,恶狗事件可能是真的,但狗可能没有这么恶;幽灵小镇也是存在的,但可能就是一个普通小镇;巫婆、仙女、巨人也都是存在的,只是被夸张的怪人。如果抛开那些夸张的地方,爱德华•布龙仍然是积极、乐观的人,一个好父亲,尽管有时很不正经。

  其实在这本赞美亲情的小说里,这对父子之间的亲情被描写得很不正经,而且这个“不正经”恰恰塑造出小说特有的黑色幽默。在自己的病床前,爱德华•布龙对担心自己的儿子说:“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然后开始讲自己拥有透视未来的超能力(电影里改成爱德华•布龙通过巫婆的眼睛看到自己的结局)故事:

  有一次,他梦到姨妈的死,第二天姨妈死掉了;又有一次,他梦到一个叫格兰普斯的人死了,第二天,格兰普斯死掉了;第三次,他梦到自己亲生父亲死了,他父亲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吓坏了,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躲了起来,回到家心力憔悴,“老天爷啊”他对妻子说“这是我这辈子最糟糕的一天”。他妻子说:你以为只有你倒霉吗?送牛奶地今天摔死在门廊上了!”这就是爱德华•布龙给陪在床前的儿子所讲的故事,使他儿子听了心里五味杂陈,摔门而去。

  但爱德华•布龙一直赢到最后,赢得听众,赢得巨人,赢得妻子,赢得事业,最后重新赢回儿子的爱,他还战胜了沉闷、乏味的死亡,变成一条“大鱼”消失在水中。《大鱼》的可读性是无庸置疑的,它把古往今来故事里最美好的主题,“爱、忠贞、善良、智慧、毅力、美妙的谎言”都表现得圆满且生机勃勃,而且又以隐喻、夸张、变形等等手法使它们“柔韧绵软、香甜可口”。

  中国读者大多是先看了由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再读到这本小说的,蒂姆•伯顿所拍的同名电影里用两个演员分别扮演爱德华•布龙的青年和老年,青年布龙由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他演活了一个积极、乐观、善良的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但最奇妙的还是演老年布龙的阿尔伯特•芬尼有一副好嗓子。他的声音始终带有一种低沉、平稳、庄重、温暖人心的力量,像一只被潮水推到岸边上的漂流瓶,沙沙作响地等待着能被理想激发的心。

  实际上使叙事者感到幸福的并不是那些乐观的故事,而是他耳边一直有个与他分享成功、快乐、幸福的好声音,当他终于意识到时,却不得不失去了它。书里的儿子写父亲的故事,丹尼尔华莱士又写了这个儿子的故事,他们赢得各自的世界,各得其所。

  《大鱼》读后感(六):少年π的大鱼。

  几年前看蒂姆波顿的《大鱼》,觉得故事很童话,要讲的东西也很有哲理,但就是整个叙述过程有些枯燥。今天逐字地看完了这本原著,居然快要掉下眼泪。

  从看了电影那会儿起,我就知道这个故事很伟大,讲得非常棒,而里面最棒的,则是垂死的父亲对着儿子讲那些明明不切实际的故事,而儿子却早就腻烦的那一段。

  当时看完《少年派》,我就觉得这两者有惊人的相似度。每个人都知道,真实的现实其实很枯燥,很无趣,但是还有有那么大一部分的人选择去接受它而排斥不切实际的童话。《少年派》讲述了一个非常唯美的童话故事,如果你认真追究起来,也不算童话,只是在经历者眼中,它就是这幅样子。《大鱼》里面父亲的儿子,从小就是听父亲的奇幻故事长大,而终于有一天他明理懂事了,却发现父亲所讲得故事全部都是虚构的,是那么不切实际。其实很多人都会很遗憾,有这么一个天真并且如此爱护孩子的父亲,儿子却宁愿选择无趣无情的现实而回避他。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很容易让人想起自己的父亲。可能大部分的父亲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辛勤劳作,养育家人。不管父亲有没有幽默感,有没有给你讲过很多笑话,有没有给你讲他年轻时候挑战巨人的故事,他都应该是我们孩子眼中的英雄。

  人们常说保持童真是极其一种高尚的品质,但是很多人都觉得社会就是如此现实,我们怎么也童真不起来。而这样想的人多了,这个世界就变得越来越不童真,越来越无趣,想想都可怕。

  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很美好,一直相信童话世界,也一直相信父亲的伟大。有可能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只动物,每个人都有神奇的能力,我不希望身边的人因为要遵从现实的东西而失掉了幽默感,我希望生活中每天都有笑话。而且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父亲,都可以变成一条大鱼。

  《大鱼》读后感(七):父爱

  说来也巧,在父亲节前看了这本书。离奇的经历倒是看的比较有意思,但不太懂美国人的幽默,让书少了些乐趣。

  儿子最终在父亲临终前同父亲一起完成了这段故事,父亲也变成了一条大鱼永久的留在儿子的心中,他一直想了解的父亲已经真实的展现在他的面前,幽默、勇敢、机智、乐于助人······

  父亲在我们心中想做个英雄,而他们确实是我们的英雄。

  父亲,父亲节快乐!

  《大鱼》读后感(八):每个人的故事

  耶稣为圣彼得看守大门的那天,有个人慢吞吞地踏上了通往天堂的路。

  “你做了什么就想进天堂咧?”耶稣问他。

  那人说:“老实地说没做什么,我只是过着平凡的日子的穷木匠。生平唯一了不起的事就是我的儿子。”

  “你的儿子?”耶稣来了兴趣。

  “是的,他是个很棒的儿子,”那人说,“他经过了最不同寻常的出生,后来又经过了伟大的转变。”

  耶稣看着那人,紧紧地拥抱着他,说“父亲,父亲!”

  那老人也拥抱着他说,“是你吗,是你吗,匹诺曹?”

  ······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这个父亲的笑话了,读的时候明显由心里的微笑牵动嘴角上扬。剩下的那些稀奇古怪跌宕起伏的经历就像是一圈碎钻,很璀璨,很美丽,却不过是戒托上为了衬真正宝石用的。

  在这个世界活过的名人,死后没有事先约定的,都会有人为其著书立说。他们大多都很有名了,没有这些传记我们也知道他为甚出名或做过什么。所以真正值得被写进书里的应该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真实的存在,认真地过活,默默地去世,他们走了就真的走了,没有人记得的。或许他们身边的我们也是会忘记的。

  这么说就是,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长长的故事。爱德华·布鲁姆是,我们的父亲也是

  ······

  他睁开眼看着我,用他那苍白的,充满了急切之情的婴儿似的蓝眼睛看着我,他说,他对我说,对坐在他床边等着他死去的儿子说,他说,“是你吗,匹诺曹?”

  《大鱼》读后感(九):绿色的盎然,模糊而又清晰

  上次在书店就看到了这本书,狮子男曾无缘无故对我丢过一句,大鱼。于是,我用心记住了。映入眼帘是书皮的绿色盎然,翻看第一句话,我就被其深深吸引,“你能相信吗?我觉得这是我的命运。一条大鱼。”自由的鱼,无拘无束,就这么畅游,无谓一切。书读起来非常舒服,这是我这几年读得最不费力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的魂你却很难把握,我觉得要再读几遍,认真做些思考。

  印象深刻的是爱德华离开家乡去寻找自己的路,可惜遇到一个村庄受到种种阻挠,尤其是那只狗,它咬断了多数人的手指,那些缺少手指的人因惧怕狗而浑浑噩噩在这个村庄游荡,无目的无节操。爱德华冲出了重围,当抚摸狗的颈脖似乎在抚摸自己的心脏,“你不需要相信他,你只要信仰它——就像个隐喻。”狗无非是对自己的暗示,走不走出去的魔障无非是自己的心有多远,迈出的步伐有多坚定。

  这本书虽说是一个父子之间的亲情童话,但我觉得就像上句所说,更像是一个隐喻,我们该如何认真地思考人生,自由而不束缚。父亲爱德华的离世以一种魔幻的方式结束,他变成了一条波光粼粼的鲶鱼,带着他的信念,永远的绵延下去,永无止境。

  最喜欢的书中一句话,“幽默,一如既往,我不明白为什么这很重要,但是是这样的。我想这代表了某种达观而有力的意志。一种无法战胜的精神信念。”幽默一些,云淡风轻,对吧,阿Q。

  《大鱼》读后感(十):父爱:有些东西将会改变,但有些东西将永远不变……

  所有爱自己的孩子的父亲大概都会试图在孩子的脑子里塑造出一种形象吧。我在看《大鱼》的时候才对父母于儿女之爱有了一个新的理解。

  除了血脉的关联,子女或者是父母一种通往永恒的方式。

  有一个玩儿的很要好的朋友给我说过,在她模糊的记忆中,父亲是最亲近的陌生人。所有关于父亲的记忆,在他生病之前,都是遥远而不真实的。

  她告诉我,和《大鱼》中的父亲一样。她的父亲也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虽然没有电影中的故事那样打着柔光,有着完美的结构和奇妙的语言。但父亲的故事的确是她童年最重要的一部分。

  她告诉我,她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无法再把他脑子里那些希奇古怪的东西塞到她的脑子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开始觉得用父亲教给我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太幼稚,太虚幻。

  她在叛逆期,曾经为父亲满脑子的理想主义而感到尴尬;开始觉得自己可以更正确,更冷静的去解决问题。而父亲,却更像一个活在他自己虚构的世界里的孩子。

  终于她和父亲的分歧越来越大,现实赶走了她心中的童话。

  “我的父亲是一条大鱼。”

  好友在看完《大鱼》的时候也这么跟我说过。

  她告诉我,直到她独自在外求学、生活,很少再回家,直到她的父亲病倒,她才发现。

  是父亲给了她一颗体会得到美好的心,在曾经走过的无数个岁月里,在她不断的克服自己和周围的困境的日子中,在她一次一次的重新振作起来,坚强的活过来的一瞬间。

  她曾经以为那只是我自己走过来的,但其实那是因为父亲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她,就像冰与火的交缠……

  其实,从我们出生开始,父亲的一部分,就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从未离开过。

  也许正因为听过朋友说的话,所以我才在看了《大鱼》以后可以真正明白父亲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我从来没有骗你,你看到的我,就是真实的我。

  故事里的儿子是个悟性极高的人,他最后终于明白了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幸运的,因为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或许,当我们终于可以理解自己的父亲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懂得自己从何而来的,知道自己将向何出处而去。

  有些东西将会改变,但有些东西将永远不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大鱼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