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3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精选10篇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是一本由柴静 著 / 晏文娟 编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一):一罐温暖

  读完了你的书

  后面附着的信件,我总觉得太私人

  不愿翻开 不想打扰。

  你说到,不染尘埃

  哪里会有

  人有心 心有留恋与牵挂

  于是 落地 生根

  我想到了,小学课本中的段落

  起风了 蒲公英宝宝们要离开妈妈去远行了 停在哪里 家就安在哪里。

  每年接近年关的时候,妈总会买水仙回来。

  绿色的宽叶笔直的立在白色瓷盘里。

  我不记得是哪个清晨,米黄色的小花全部开了。

  一室清香

  午后,把新煮沸的水倒进透明玻璃杯子里,

  风干抱团的茶团一个个的浮起来。

  屋子里的暖气开得很足,只穿单衣单裤就可以。

  躺在沙发上,水仙花的香气盖在身上。

  看着玻璃杯里的茶团慢慢的展开,

  突然听到了它们细小的声音

  我对静有着某种特殊的迷恋。

  静下来的时候更容易与这个世界接触,

  更容易听到那些微小的声音,

  接近生命本质的声音。

  恍然入梦,

  再醒来

  茶汤早已凉透。

  天也黑透了。

  那些睡不着的晚上,

  裹着被子坐在床上看着黑乎乎的夜发呆。

  窗外的夜空中只有几颗星星

  像是撒在蓝丝绒上的碎钻,闪着凉白的光。

  夜太静了,她拂去了白日里那些不休的倾诉欲望

  剩下的只是与自己无声的交流

  像极了旧时的黑白默片。

  我喜欢北方的冬天,她冷得透彻。

  我也喜欢北方的雪,

  在家上学时,周日晚上下雪周一必会早起。

  赶着出门,在还没有被人踩过的雪地上慢慢的走,

  那时候的世界很小,就是这一片的白。

  安静的能听到每走一步抬脚时雪粉的沙沙响声。

  我总觉得冬日太阳一直是散的,

  像溶解在温水里的糖球,

  阳光是薄纱状的,

  等挨到中午放学

  再回到雪地里,阳光在雪粉上铺开,就成了香槟色的纱衣。

  我爱家里的秋天

  她是迟暮的美人

  嗯···

  我说的不是美人迟暮,是迟暮的美人。

  时间在她身上积淀下了优雅大气

  滚滚的岁月便在她的笑颜里流淌开了。

  目光流转间,

  半落地窗外的景致吸引了我,

  太阳将要西沉了,从这里望去像是要坠入楼群里。

  她依恋的回眸,就有了天边醉人的晚霞。

  晚霞,

  不知你有没有醉心于她的美好

  有人说过,每个男人最后都会携一个合适女子过一辈子,而放弃了他生命中那个像晚霞一样热烈姑娘

  看完这句话时,脑海出现了 东京爱情故事中的 赤名莉香

  我对秋天的最初的记忆落在幼时,

  爸的工作不忙时便带我去公园

  公园好像是那个时候的孩子除动画片以外的最大乐趣

  公园门口总有我爱的小贩

  穿着大衣,戴着绒线帽,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有所有我爱的东西

  妈总说那些不卫生

  但在进公园时,坐在爸爸肩膀上的我总是左手拿一串糖葫芦,右手握一支棉花糖,

  妈手里拿着牛皮纸袋装的热红薯。

  我喜欢在铺满鹅卵石的小路上吹泡泡,

  然后追着她们跑。

  现在虽然明白了它的原理,

  却取代不了那些阳光下七彩的快乐

  小时候的快乐是细碎的,像一颗颗玻璃弹珠。

  你只要弯弯腰就能拾起来,放进口袋里,就是自己的。

  直到现在我还有很多的玻璃弹珠在记忆里闪着光,碰撞在一起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春天夏天的记忆是锁在校园里的。

  春困的下午,

  我独爱心不在焉心情

  忘了是怎么,

  被英语老师赶出教室,在空荡荡的走廊罚站。

  突然看到窗外的桃花开得那样好,连叶子都绿的刚刚好。

  便迈着轻快的步子朝教学楼外走,

  外面有微风

  吹拂着我额前的碎发,

  我像是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小跑,

  最后竟坐在操场上看天空中的云朵变换姿态看了两节课。

  夏季的雨总是伴着闷声的响雷,

  但不管雨珠多大,我依旧在伞下慢悠悠的走。

  不是我有多喜爱那条走了很多遍的上学路,

  而是伞下的小小世界每次都不一样。

  书中,你说,人们常常所谓的浪漫是贫血的苍白的。

  我看,灰色细密的断续斜线把这世界碎成巨大的荒原,有人为你撑伞总是好的。

  人在长大后总会失去很多稚嫩的乐趣,

  但是,

  我对生命依旧有着种种浪漫的要求

  这是唯一不变的。

  你写,只盼有一日,齿已摇,色已衰,身边人说一句,来来 躲在我身后。

  我就想到那天

  南湖边,老爷爷坐在长凳上给坐在轮椅里的婆婆照片

  背景是那片沐浴在柔光中的平静湖水,

  我轻轻的从他们身边走过,

  看到了爷爷满头的白发和婆婆脸上的笑容

  我猜想她们大概没有若得一人心的浪漫开始,却走到了白首不相离的现在。

  我记得那天的阳光很好,那天的南湖也很美。

  尘世的温暖便如此了,你爱我,你终不会把我遗忘在黄昏中。

  暮色来临,我们将共一片星空

  最后附上书中我喜欢的那句。

  “如果我有一个女孩,我宁愿,她有敏感心灵。尽管她会感受到比常人更为尖锐的痛苦,但是她必将拥有明净、坚定的双眼,她必将从某处获得永恒安慰。”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二):用一辈子去忘记的事 就是一辈子记得的事

  知道柴静的时间不长 从去年开始 正好的年纪知道她 不会因为太小而无法理解 也不会因为老了而略带沧桑

  朋友们说 给我推荐本书吧 我说好啊 去看柴静的《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吧 看前先得看看她的采访 看看她是个怎么样的人

  柴静在采访的时候 让人感觉内心平静 她在跟你说话 注视着你 问问题的时候 你会觉得这个人了解你的 在最新的采访里 柴静采访新疆人阿里木 阿里木在给她吃羊肉串的时候 柴静笑了下 我就觉得那个笑容特别美和干净 柴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 她的美在于言行中 她表现出来的举止言谈 带着智慧 而又不显得高高在上让人愿意亲近 这是难得的

  不喜欢手机看书 却在无意中搜到了《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立马就付费下载来看 书里柴静说的是自己生命里的小故事 她在做节目的时候所经历的 看完前几章的时候我就羡慕她 羡慕她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并且以此为事业 更羡慕的是那么多的人对她倾诉视她为知音 通过她所主持的夜间节目

  夜里 当一切都沉静的时候 人才是原原本本的属于自己的吧 也最寂寞脆弱 我也在夜里难过无以复加 说些绝望语句 如果这个时候在广播里 有人在轻轻的诉说故事 诉说她曾看过的那些书 那些生命里的过往 我也会有归属感 想这样的感觉我也曾有过 柴静说一天 一个军人来看她 叫她的名字然后跑开 红着脸摊开掌心 里面是一只小乌龟 他拜托她照顾它 然后行了个军礼走开 几年后柴静收到军人的信 信里说自己在北方站岗 不能带小乌龟走 所以想找个温暖的人照顾她 我就是在这里被感动 想着被人信任陌生的人信任着 实在是件太美好的事

  现在的柴静在做CCTV的《看见》节目 每做完一期 她就在博客里写下这期的体会与反思 看她的文字学会的是理解 理解为什么人会有着这样的行为 理解事件背后的人心

  祝福柴静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三):猝不及防的相遇

  给三星不是因为不好,而是我最不喜推荐书,因为书于我,从来是很私人的东西。别人的时间,亦属于他人很私人的空间,我又有什么理由,因为一己之爱,去占有别人生命中一个忙碌的下午呢。

  在微博上呆了好几天,因为做不下去的稿子。直到今天中午,这个夏日阴雨的日子,我在微博上发现了这本书,下载,本来只是不想再沉溺于微博了,谁知道竟用了几个小时读完,读得快,是因为那些东西,我太熟悉了。

  我从来没有听过柴静,甚至连她的电视节目都很少看,但是那些话,那些歌,引用的诗和书,提到的电影小说,采访的人,甚至,那些收藏,那些记忆,都是我这一代人的标签啊。在这个飘雨的夏日傍晚,我忽然觉得我在微博上沉溺了多日,就是想等待这样一个傍晚。我和我自己的青春,猝不及防地相遇。

  我很少听广播,从小就不怎么听。研究生时代好友喜欢听,有一次问她,为什么可以随便根据自己的心情听磁带了仍然那么痴迷于广播,她回答,磁带是你顺着心情选的,广播可以把你从当前的坏心情里拉出来。在后来的岁月里我经常跟人重复她的这句话,然而在今天下午我忽然明白,我在听了她的理由之后仍然不怎么爱听广播,怕的,也正是这个:我怕这种猝不及防的感觉,我怕在一个忙碌的日子,忽然被广播里传来的一首老歌带回到那遥远的岁月和故土。我怕在那一刻的相遇里,我会突然间泪如雨下。而我,早已不是那个可以在去公司公交车不管不顾地泪雨滂沱的女孩

  那个好朋友如今在海德堡,每天跟将近一岁的儿子谈恋爱”,我在今天下午不断地想起她,我很想把这部电子书发给她,因为我知道只有她会懂我此刻的心情。我很想让她看一下书后的那张歌单,那是我们共同的,岁月的歌。

  我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纯是因为知道这是怎样粗暴地把你拉回到岁月黑洞中。我那位从中国追前夫追到北美在追现任老公追到欧洲,漂泊了半个地球朋友,我相信她已然在儿子纯净的目光中找到永恒,我相信抱着儿子的她,岁月静好。

  我也是,现世安稳。“当你作为一个没有生存背景的人,在这一个城市没有根的时候,在风尘满天的北方城市里面,美或诗意其实是一件蛮困难事情”。来北京16年,我用16年的时间找到自己的生存背景。如今我在这里有房有车有公司有客户不错的朋友,却仍然很少能够安心地在公交车站等公车,因为最初的仓皇感仍在。那些年,我花了多少钱去掩埋自己的仓皇。等我明年春天离开这里的时候,或许我会很遗憾的想,17年,我竟从来没有把这里当作我的城市。

  然而终究,现世安稳。这是我们吃了多少苦才求来的哦!有个女孩说她收藏“干花的碎屑”。我竟一下子想起来,16年前来北京的第二天,经大老远地坐公车跑到城乡贸易中心去买了一小盒干花回来。那个年岁,固执地寻找永恒,因为害怕韶华易逝,竟选择无视鲜花的鲜活和鲜嫩,固执地认定枯败即永恒。那是怎样扭曲的青春期哦!

  我至今不喜欢鲜花,从来不让男孩子男朋友或者先生买花给我。我固执地要生活在这俗世里,不喜欢任何来自脆弱世界的讯息。

  “声音清而轻,少年的歌啊,今天到了唇边,是这样淡如微风”。谁都没有我们清楚,人生,到了淡如微风的那一年,经历的,都是怎样的苦。

  所以即便淡如微风,我们也很少提起少年的歌,因为,在这场相遇里,我猝然发现,自己仍然是这般脆弱,那些原以为已经忘记的东西,原来,从未远去。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四):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第一次接触这书的内容,是高三冬天周末的午后暖阳时刻,我随手翻看杂志发现的。当时略略知道柴静的名字,却不了解她的故事。只是文字中的文艺调调和诸如“坐在靠窗的地方,日日看老槐树在暗蓝暮风里,巨大的阴影如痴如醉的摇摆”这种我也经历过的谙熟场景,让我难以忘怀。彼时给斐斐看过这篇,我俩都艳羡极了柴静当年的午夜节目。“似锦繁华的夜,处处有寂寞的信徒。”冷落一衾寒色之时用电波传递的温柔细腻文字,似是醉人夜风吹拂,连绵春水流过。

  后来在去年暑假听《夜色温柔》,蔡琴低沉的声音在暗夜开放,刘星的《闲云野鹤》听起来总是苍苍凉凉,还有恒定不变的《让我拥抱你入梦》,枕着这歌,梦境也是旖旎的。遂爱上那种声音,清凉如天阶月色

  这本书是柴静02年应《夜色温柔》听众之请求写成的。其中多是记录了《夜色温柔》的录音内容。不经世事的少年人的悲悯和善良一时刻抚平了许许多多人起了皱纹的心。

  读当年节目的开场白,读当年热线打来后与观众对话,读当年那些年轻人写给她的信件......那些在90年代还是白衣白裙的年轻一代,那些念旧的淳朴的怀念着手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人儿,那些在懵懂或者纯真的岁月里因为情感迷茫或容易感动的人,那些在并不如意的尘世里摸爬滚打却依旧揣着梦的人,从前三年五载便觉得是一生一世,现在如何了呢。蓦然回首是伤怀的眷恋还是不屑的一瞥呢?信件里的问题,竟然有那样多也是我暗夜里的盘问,想来青春总是相似的,流年之薄只有浅浅几页纸方可记录完,剩下便是冗长琐碎的成长。

  去年看她的《看见》,如今看她的从《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十年后,柴静依旧是安之若素的文艺,但却实在成熟脚踏实地起来。《用》里也写到她当年采访黄永玉,黄老教她最朴素的人生哲学是“平常二字”,在《看见》里她讲终究是这些年的经历让她慢慢懂得了这二字的珠玑。可见人生走不出“成长”罢。

  那样的生活呀,“从不相识的人那里获得无数知己之感,端着装满信和音乐的篮子下楼,黑暗里顿觉死而无憾。”

  那样的文字啊,“人生如寄何不乐,任使绛烛烧黄昏”,顿觉天涯若梦中行耳。

  那些柴静记录少年时候频来入梦的场景,那些碎斜阳蓝天空,那些对长沙深沉执着的爱恋,像是旧时光的一个跋。却又不单纯是完结之意。

  什么事情才能用一辈子去忘记啊。

  一辈子都会去记得的事情。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五):夜色温柔如你

  柴静和白岩松已然成为央视的“良心”,两天不上节目各种阴谋论就不胫而走。关注“正义者”固然是好事,可造谣和传谣时众人恐怕都是盲目从众借机发泄自己的小情绪。否则,柴静做了这么多年节目,声称是其粉丝的人们怎么就连最简单的辨别能力都没有呢?

  黑幕多,根本不是可以制造更多假黑幕的借口。真要做点有用的,就从不病态迷恋各种假惺惺的阴谋论开始吧。

  题外话到此结束。

  这本书本身称不上是惊喜,一个当年并未大红大紫的柴静回忆起年轻时做过的电台节目,语气与如今探究社会问题的新闻访谈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冷静,寂寞,没有日后暗藏的犀利,只是夜色中与阳光下一样温柔。

  能在夜色里独自听这档节目的人想必都有颗敏感的心。诉说的欲望和倾听的温柔真是让人深想一下就要落泪呢!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六):电台岁月点点滴滴沉入心

  我没有听过柴静的《夜色温柔》,关于她在长沙的一切我也并不了解。认识这个人,应该是豆瓣的一些文字和后来看到的她的一些采访还有一个演讲。如此,而已。

  因为喜欢低低的声音,所以觉着她采访的分贝不闹。她的身上有着一股安静,但不是那种禅宗所言的静,也不是道之静,更非儒之静。她的安静,不爆裂,却是很尖锐,如同她的采访,一定想要进入你的心底的那种侵犯感还是很明显的。看她的文字,也有类似的感觉。但是,文字如果能传达出感觉,这层上讲,便是可以一读的了。冒险的人都爱以身涉险,不是吗?

  说起来,从书中文字看来,我最佩服她的,是她读书的投入,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或者,得到自己的感悟。然后,她说了出来。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七):身材弱小却有强大心脏的女子

  喜欢看人物传记类的书,但是否会买回家看就完全由传记本人的人格魅力所决定,文字的掌控力,叙事的能力倒是其次。

  从第一次看见这个弱小的女子在非典前线坚持着,那时候就喜欢她,不对,用欣赏应该会更准确一点。那时候还只是央视的新人,但她坚定有些倔强的眼神已经透露她的野心。感觉没有错,她在一步一步向更好的自己靠近。现在的她虽不比娱乐主持人那样名声大噪,但是她确实实实在在的在做新闻,做一个真正的新闻工作者。这也是她一直告诉自己的。

  所以一般这样的传记都是不能抗拒的,为人品所折服,想看看这样的人的人生是怎样酱菜怎样艰辛,而后思考我们该怎样走自己的路,建起自己的世界来。这本书能给你力量温暖。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八):你还记得这本书吗?

  依然是柴静的这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对我而言,它是一本很重要的书。

  当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我在湖南卫视的《新青年》里见到这个笑容明亮惬意的女孩子,她温润的谈吐,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快乐。听过她主持的几期节目,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期是关于留学篇,她讲她乘飞机回长沙的夜晚,机身侧身,不同于平常的另一个角度,让她看到地面另一种流光溢彩的美丽,她说,留学也是这样,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去生活。她的节目总是留下意犹未尽的哲思,以及正面的美好鼓舞。我对老妈说,我喜欢这个姐姐。

  后来,我在长沙图书城遍寻不着一本书,却意外地邂逅了这本《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品读,恰如一杯茉莉清茶,收藏各种转瞬即逝的一切,泡开来,袅袅中,散发着一季的清香。

  她曾经做夜色温柔的电台节目,她用她年轻甚至是不更世事的悲悯抚慰了很多夜不能寐的灵魂。有人说,那些暗夜里的音乐,喃喃的人声,从她唇齿流过的一粒一粒的字,终身不灭。

  其后,她去了央视,做新闻调查,她坚定而敏感。偶尔我也读她的日志,那是一种别样的风格:关注民生,辛勤奔波,卸下了更早时候的很多感性,为“卑微”却平等的众生对美好价值的诉求,以一种壮烈而不妥协的姿态在前进。她在《南方周末》接受采访时说,喜欢让自己疼痛一点,以保持思想肌肉的活力。

  某次,我差一点就遇到了她,那天是她到北大给新闻专业的学生做沙龙,可惜后来有事耽搁,没有促成。现在,知悉柴静在北大艺术系念书,下次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她。

  我还是想回忆这本我在二十岁前看的书。

  柴静写着,在那个春天里,自己的心有时飞的很高有时飘忽地坠落下来,无声的飘来荡去。天气渐渐暖和,路旁一树浅红的花。而自己在三月的淡绿的街心骑着车懒懒洋洋的逛荡,穿着浅色的运动衫和牛仔在网球场上狼奔豕突。这个春天应该有琴声,有长路尽头不坠的落日,有心跳和亲吻。

  柴静说自己看亦舒的小说。她的小说女主角永远有精致的面孔和传奇际遇.最难忘其中之一在黑暗之中,被人温柔的低声询问:“你的灵魂呢?“大多数女人等这话等一生

  柴静说在瓢泼大雨中独立的她凝望着自己的未来,喃喃自语地,是对幸福的彻底的追问。她不愿意让肌肉和心灵萎缩深深陷入生活的栅栏之中。

  她写她离开:所以选择了离开,不必再用犬儒主义的态度认同平庸的市井生活,尽管她曾真诚的热爱过它。那时她陶醉于新发现的世俗生活的乐趣,而在她还没有准确意识到总有一天会厌倦毫无新意,毫无思索冲动的日子之前,直觉已帮助她作出正确的选择。也给家人通信,明白自己这么多年来沉溺在自我的世界里,所错失的一切。只是希望来得及。

  我贪念地读,画面一幅一幅。想象之外,也有共鸣。她当时是那样一个貌似乖戾而敏感的女孩子,而我,虽然敏感,却总是忽略掉这些敏感,或者说没有时间去敏感,所以我们还是太不一样了。可是,我喜欢她对自己内心和生活的诊断和发问,喜欢她释放的清丽的水墨笔调。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道柴静笔下,那个穿着白衣为她弹奏吉他,在绿地上为她吟诵诗歌的男子是否成为她的另一半。一如既往的悲悯化为一次次的行动,她老了,我甚至能在电视里看她熬夜带来的眼角疲倦,不再是那个穿着长裙的敏感而情绪的女孩子。毫无疑问的是,她获得了另外一种美,一种被几年来阅历和心力打磨出来的美,是知性吗?是信仰带来的脱胎换骨吗?是吗?我说不清楚。

  是为纪念。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九):没人写一星的评论么?那我来写。

  看完这本书再次刷新了我对于“出书”这件事的下限。——不对,没看完,不知道看到什么进度了,用kindle看的,看不下去了,连在火车上刷时间用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这书真的,奇差无比。

  我觉得虽然《看见》里面的主控思想依然苍白单调,但是结构、文笔、可读性、信息量等等方面还是好太多了。至少每篇能读到一个故事,能跟着作者亲历新闻人的职业历程,也有很大的励志意义。

  掉书袋掉不好就别掉,自己的感情生活如果一定要用文艺皮子包装,就干脆直接写个主人公虚构的小说,还是那些背景元素,不标“柴静”的签,却配上作者擅长的文艺调,肯定能走红《花溪》《南风》。要是实在想说成长工作历程就踏踏实实说,央视之前的履历还是有受众关心的,直接质朴纪实一点地写,足够俘获大批读者。偏偏弄得四不像,自传,还是散文诗,还是微博啊?每次一句莫名其妙的书袋掉出来都看得我别扭无比,无论如何移情不进去,满眼看的全是作者在自怜和自恋。

  给中小学生看都不推荐,会带坏他们的文笔。我批过高中生的周记和作文,受不了矫情做作还自以为特有才的。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读后感(十):蜕变

  喜欢柴静是在2010年的夏天。忘记了是哪篇博文吸引了我,而后就成了她博客上常客,由此也寻到她写的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时至今日,已十年之久。书店里已经买不到,只好读PDF版的电子档。那时的她,文风还不似现在这般沉稳,所写的也大多是小女生的多愁善感和对现实的彷徨与坚定的努力。这样的风格与表达方式是我多年前极为喜爱的。十年后的她,不轻易评判是非,不堆砌辞藻,只是简单平实的展现一个个人物,把他们朴实的跃然于大众眼前,这其中的是非对错,让人各自判断。这些最平常的字词却像针一样轻易的就扎入人心里。她独有一种叙述方式,让人可以整体直观地了解她所要表达的东西,并由此受到触动。

  文字的功力从来就没有捷径。这需要长时间的修炼与沉淀,到最后才能有如凤凰涅槃般的蜕变。

  这个女子用最朴实的词句写出她的华章,干净、利落却大气非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