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此苍白的心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此苍白的心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7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此苍白的心的读后感10篇

  《如此苍白的心》是一本由[西] 哈维尔·马里亚斯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此苍白的心》读后感(一):苍白如你,深情如我

  文/文小妖

  小时候,我们喜欢童话,最圆满结局就是“王子公主结婚后,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故事结束,不,没有结束,结束的只是文字,而真正的故事从婚姻伊始那一刻,刚刚上演。

  作家哈维尔·马里亚斯在《如此苍白的心》的开头巧设悬念,以年轻女子的自杀抓住了读者的眼球。随后,故事的主角胡安出现,以大段的内心独白,对人性的窥探和分析,一步步向读者揭秘。有趣极了的一种叙述方式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只微小的虫子,钻进胡安的大脑里,幻化成其中的一个细胞,窥探着主人公的思想

  悬念一出,马里亚斯似乎把这个自杀的年轻女子忘了,把笔触重点放到了胡安的身上,似乎在密而绵的编织着一张网,等待最后的一语击破。

  胡安和新婚妻子路易莎在蜜月期间,无意中偷听了米丽娅姆和吉列尔莫的对话,“若你不杀她,我就自杀。你终究会害死一个,不是她死,就是我亡。”米丽娅姆的要挟,牵扯出一段婚外恋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无疑给偷听他们谈话的胡安心里抹上了一层阴影,因而也牵扯出他对自己婚姻的反思。这段过程中,也忆起与妻子路易莎的恋爱经历。一切水到渠成,从恋爱到婚姻,只不过对于新婚,男人女人思维截然不同的。当路易莎积极为两人的爱巢做布置的时候,胡安却感到一种隐隐的惊恐,再加之蜜月期偷听来的那场对话。他甚至对婚姻产生了怀疑。

  胡安假装找钢笔零件,与15岁时暗恋的女子妮叶贝丝见面的回忆;到出差时,与多年前上过床的女性朋友贝尔塔同住一公寓,再到夹杂着对父亲兰斯的一些描述,断断续续,碎片一样的思维,让我读得有些坠入云雾,然而正当我沉浸在某一段故事时,马里亚斯像一个狡猾的小偷,又悄悄地抛出几丝线索,让人马上又投入探秘的一个状态

  故事的前半段胡安对父亲兰斯的描述,至少从各方面表现来看,他是优雅的,也是迷人的,很多时候无法把他与前面自杀的女子联系起来,甚至已经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书本第112页开始,从胡安与小古斯塔尔多在一起喝酒时,小古斯塔尔多说漏嘴的一句话,让胡安开始对父亲前两任妻子的死产生了好奇和怀疑。马里亚斯撒出的大网开始渐渐收拢,胡安在探寻父亲的秘密同时,也在不断地求证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马里亚斯对胡安内心旁白的描写简直是淋漓畅快的。

  最终的秘密还是从父亲兰斯的口中得知答案。而在这一个探寻答案的过程中,胡安经历了对婚姻从最初的不适应,到适应的一段过程。其实他只不过是通过找寻这个秘密来不断地印证自己对婚姻的看法

  有的人或多或少有婚姻恐惧症,有的人结婚后脑海里产生了上千次想要掐死配偶的想法,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解决。《如此苍白的心》在揭秘一段往事的同时,也在见证胡安的成长,是一段值得反思的心旅历程

  苍白如你,深情如我,不管是谁,既然婚姻是两个人的事,那么就好好的经营下去吧。

  《如此苍白的心》读后感(二):婚姻 , 秘密,我们

  婚姻在我看来是爱情的终得圆满,是另一个新生活的开始。告别单身,组建自己的家庭夫妻同床共枕坦诚相见,方得长久。也许胡安在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美好计划,但随着事情发展,一切似乎都不是那么完美了。

  哈维尔•马里亚斯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和翻译家 ,《如此苍白的心》是哈维尔•马里亚斯最著名的小说,曾获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被译成近四十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250万册,堪称文学小说的商业奇迹

  本书的开头,详细叙述一个刚刚度完蜜月的女孩的自杀场景,点出“我”的父亲兰斯第二次成为了鳏夫。没有解释没有说明,这一神秘的自杀事件成功挑起了读者的兴趣。随后原本对父亲的婚姻生活所知甚少的胡安,在自己结婚之后,渐渐对父亲的婚姻产生了兴趣。胡安只知道父亲兰斯在与自己的母亲结婚前,曾经跟胡安母亲的姐姐特雷莎结婚,而后者开枪自杀了,原因不明。带着好奇与怀疑,也为了搞清楚事实真相,胡安和妻子路易莎决定向父亲展开调查。故事看起来就是这么简单,但作者用巧妙的构思、布局,穿插其中大段的内心独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情爱与背板的往事,更多的是我们对于爱情、婚姻的思考感悟

  对于每个刚刚踏入婚姻的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淡淡的疑虑都是必经的过程,所以在胡安与路易莎的蜜月中,由于路易莎的重病,导致了胡安一系列心理波动的发生。从婚姻开始,再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无论疾病贫穷或者痛苦,都将由两个人分担,所以胡安才有了那么一点点想要逃避的想法。而此时认错人的米利亚姆带来的确实更深入的刺激,隔壁房间的争论同时传入了胡安和路易莎的耳朵,“不是她死,就是我亡”的威胁,是一个女人悲哀。随后,胡安的朋友贝尔塔与疑似吉列尔莫般男人的情爱游戏中,无意于婚姻的两个人,仅仅是对游戏的热衷,构成了这出荒诞的小插曲。两个故事看似与小说的主要谜团并无关系,但其实米利亚姆的情人吉列尔莫会不会杀死自己的妻子,这个疑问却与书中兰斯的婚姻互相影射,而贝尔塔的得失随性的心态与米利亚姆唯爱情至上的感情又是一种对比。两段小故事,穿插在小说之中,看似简单无关,但引发的思考却贯穿了小说始终,这也是作者布局的巧妙之处吧。

  最终,特雷莎自杀的原因,在兰斯与路易莎的对话中揭开了谜底,为什么兰斯不能对自己的儿子讲述这一切,也许因为亲密所以惧怕吧。父与子、夫与妻,都是再亲密不过的关系,但每个人都会有秘密,揭开了这些秘密,这些关系还能维持吗?有时候善意谎言,才能维持一段婚姻,兰斯认为如果当时他没有说出这个秘密,特雷莎也就不会死,但他所犯下的罪行,也终将折磨一生。心已如此苍白,如何去经营这样一段感情和婚姻。在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都有自己的相处之道,有些秘密应该坦诚,但有些话还是放下比较妥当。

  本书除了巧妙的布局,胡安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经典所在。对于某一场景而引出的论述,往往占据了极大的篇幅,句子反复冗长,却又有着耐人寻味哲理,看似十分突兀,却总能在之后的故事中看到印证。曾看到一段对作者的采访,原文中作者有着大段华丽的长句,但由于中文没有从句,所以很难看到这种特别语言风格,好在这本书的翻译在我看来还是很有一点长句的特点,也使得作者的语言风格十分明显

  “我的手是你的颜色,但是让我羞愧的是心如此苍白”这是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句子,也是书名的由来。在书中作者也对这段话阐述了自己的理解,看过了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有很多,我只愿在婚姻中的我们,不要让心变得苍白。

  《如此苍白的心》读后感(三):我猜,你们将会有秘密

  “我猜,你们将会有秘密”。是婚礼当晚,父亲和男主角的一句交代。

  互相保持秘密,大概是相处之道。

  原本以为,作者想说的是负面信息需要被保留,然后互有亏欠的牢固的在一起。原来正面关于爱的信息,也需要被保留。

  总之,要有秘密,不要把倾吐当作诚实当作奉献当作爱。

  故事情节非常诱人,从前有一个(职业)鳏夫……就是说他有克妻命,和他在一起的女人都会遭遇不幸。更不幸的是,他是男主角的父亲。当你透过男主角的视角观察,会发现他只是一位随和、友好工作认真、有经商头脑、并且关心爱护孩子普通男人;残念的是,他完全不是一个变态杀手。故事格局在暗地里乾坤挪移。

  男主角这边,故事从蜜月开始。他对婚姻抱持着游离态度,婚后本想要一起生活,却仍然选择频繁长久的出差工作,尽量保留一部分的生活气息与单身时无异。

  游离恐惧从结婚前一晚就开始,这一晚,是最后一次独自一人的夜晚。从明天起,就不需要拥有看到对方欲望了,因为只要一张眼就会看见她在身旁。不再有小小的未知数,约会前不再期待她的气色如何或是会穿什么样的衣服,因为一早起来便可以看到她的脸,或许也将看着她更衣;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不再是依依不舍的送与别,而是不自觉不得已)步履必须一致向同一条路走去。我们将不再有空等与模糊之间的美好时光,将彼此知道太多关于对方的事,甚至比我们想了解的还多。将知道对方身上令我感兴趣的和不感兴趣的所有部分,没有挑选或抉择的余地。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结果,而是过程,而我们可能对此并不感兴趣。除非,继续依赖出差、旅行来维持逃避。

  只有当我们还留在关于抽象未来的想象中时,我们才是幸福的。那样的抽象未来,就像人们爱所有未曾开始的事物一样,相信着它的天长地久

  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即使再亲密,也无法做到无话不说。也只能是抽象含蓄地交流

  在结婚当晚,父亲对儿子的浅浅一句嘱咐,像是一道符烙印在他的内心。“如果有秘密,不要告诉他。”

  这个“如果”开头的条件句背后,是父亲的人生,却是没有什么可以再多讲的了。

  故事为什么要写的那么隐晦呢?即使情节如此动人。因为关于结婚与爱与秘密,没有亲身经历过,任凭别人怎么絮叨都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吧。反而把所有细碎的情感都编织进环环相扣的叙事中,倒是让读者在阅读里一步一步地被击中。

  字里行间中,都想点头说我懂。

  作者的写作,严密精致。最喜欢的情节是男主角的口译工作,在两国领导之间掀起的一场深刻对话,带着顽皮、冲动疯狂和挑衅。白羊座吧~?

  《如此苍白的心》读后感(四):内心深处的秘密

  前段时间刚刚读过澳大利亚作家莉安的《别对我撒谎》,这本书讲的是夫妻间隐藏的秘密,当妻子发现了丈夫的秘密后,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灾难的盒子,平静的生活被颠覆,如果当初丈夫的秘密一直被妥善保存,是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结局呢?在西班牙作家哈维尔.马里亚斯的作品《如此苍白的心》中,从另一个角度书写着夫妻间的秘密。

  《如此苍白的心》这本小说的构思比较巧妙,开篇描述了“我”的姨妈特雷莎在新婚旅行不久便开枪自杀的场面,对参与到自杀场面的各个人物的错愕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读者仿佛不是在读一段文字,而是身临其境的参与到自杀现场。而姨妈特雷莎不仅是作为“我”母亲胡安娜的姐姐身份存在,还是“我”父亲兰斯的前妻,这样一个多重复杂的身份,让读者更加疑惑自杀背后的秘密,可以说这部的小说开篇是本书的一个亮点,非常引人入胜

  接下来,作者哈维尔好像开始叙述与开篇自杀场面不相关的故事,以“我”为主线进行讲述,包括新婚后在酒店目睹耳闻的米丽娅姆与吉列尔莫之间的婚外情;“我”与新婚妻子路易莎的相识相知,以及在新婚期的磨合;“我”年轻时曾暗恋的对象妮叶贝丝的往事;“我”的异性朋友贝尔塔通过个人录像寻找伴侣的故事……维尔在描述中运用了很多心理描写,大段的内心独白,多处人物的细致刻画,当读者沉浸于作者对生活琐事的叙述中,快要把自杀的秘密遗忘的时候,父亲兰斯对路易莎说出了四十多年前的秘密,将小说推向了高潮。读者发现,原来小说之前那些琐碎庸常的叙述也都是作为个体者的秘密,可以说,每个人的人生里充斥着这样那样的秘密。每个人处理秘密的方式不同,特别是在婚姻中的夫妻,是否有义务向对方坦露自己的过往呢?就算是那些为了爱他(她)而做的事情,说出来是否有意义?许多人自以为是的坦露内心深处的秘密,最后带来的反而是悔不当初的苦楚。

  “我的双手也跟你的颜色一样了,但是我却羞于让自己的心像你的那样变白”,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喜剧《麦克白》中的话,其实就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此苍白的心》读后感(五):爱情的喧哗,婚姻的骚动

  文/宋薇棠

  1928年的秋天,书桌前的福克纳写下了他《喧哗与骚动》手稿中的最后一个字。这样与众不同的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第五幕第五场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六十五年以后,已过而立之年的西班牙作家哈维尔,以同样的方式借用了《麦克白》第二幕第三场中的话:“我的双手也跟你的颜色一样了,但是我却羞于让自己的心像你的那样变白。”从而写下了那部令他空前成功的作品——《如此苍白的心》。

  但是这本同样充满着喧哗与骚动的书,就真的如那句台词一样——没有任何意义吗?

  在这部小说中,哈维尔像福克纳一样,注入大量的意识流描写,通过讲述一场痴人说梦般的陈年旧事,上演一出当代人的“喧哗与骚动”:故事的主人公胡安面对自己新婚旅行后的茫然与困惑,开始对父亲兰斯的多次婚姻经历——特别是对曾嫁给兰斯后开枪自杀的特雷莎(胡安母亲的姐姐)产生了兴趣与疑问,于是和妻子路易莎一起对父亲展开了调查……当岁月中不堪的往事如清晰的倒影般一一呈现,无数的谎言与秘密背后,浮出水面的真相却是如此苍白,令人哀恸深思。

  哈维尔采用戏中戏的结构,以胡安的现实爱情为表象,父亲兰斯的婚姻往事为核心,一路追寻,将这场爱情与婚姻的对决表现得扑朔迷离,唯有掩藏在人心中最隐秘的苍白伤口,愈发难以愈合。

  爱情与婚姻,谎言与真实,罪过与忏悔……它们就像双生的镜像,看似没有丝毫存在的价值,却在胡安的脑海中反复回放,其间淡淡的情绪在不断的重复里积淤升温,最终被洪水般丰沛的感情所颠覆。故事中,当兰斯将暴力的手掌扼住特雷莎的脖颈,当最后的喘息喷薄在湿热的指尖,正是兰斯对特雷莎的这种绝望而冲动的爱,将一切推向了无法挽回的情感高潮,亦在兰斯最终的叙述与悔恨中,走向了无底的深渊。

  这让人无端想起《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与凯蒂。代表着美国南方“最后绅士”的昆丁对妹妹凯蒂至始至终都存在着一种狂热到无法搁浅的畸恋,这种爱披着世俗纯洁的美好与想象的枷锁。而当凯蒂在责任的重压下决定不负责任——与他人偷情怀孕以后,昆丁对于妹妹那无限期望的绮梦,就如兰斯和特雷莎最后的那次死亡争吵,两者都在痛苦的火光中走向毁灭的折翼,徒留下沉默的灰烬。哈维尔笔下的人物,同福克纳一样是如此绝望苍白,他们的灵魂,都在责任的折磨中迟钝、生锈……最后变成一个空壳。

  而如果说福克纳笔下的责任是来自家族与社会,那么哈维尔笔下的责任就来自于爱情与婚姻。《围城》中曾说过:“爱熄灭了灯,心围一座城。”是婚姻将责任引入了生活的围城,而爱情则将这份责任加冕成人生中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在这份轻得无法容纳的重量之下,如履薄冰地生活。于是——最重要的爱情言语,演变成最无动于衷的喧哗;最真挚的海誓山盟,趋向于最轻浮躁然的骚动。

  那么,放眼如今,又有多少沉醉于爱河的男男女女们,不在经历着这样的烦恼与困惑?

  我们的心,是否也在城市的喧嚣、爱情的围城中走投无路?又是否也在漫长的婚姻束缚里,由最初炙热无比的鲜红变成了难以言说的苍白呢?

  哈维尔将这样的问题,像当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一样,抛给了我们读到它的每一个人。

  而这本书所存在的,全部的意义与价值,却也在这样的发问里,显得弥足珍贵。

  现实世界中爱情与婚姻的博弈,隐匿在内心深处真实存在的喧哗与骚动。

  也许就像故事的最后所说的那样:“那首无意义的低吟哼唱,是在无意的心情下、没有听众的情况下被哼出;有人听到了,学会了,就不会忘记。不管一切如何,那首旋律还会被继续传唱,一旦唱起来,它便不再沉默,也不会被冲淡,而一个成人的沉默跟随着它,或许那是一个人的生命。”

  爱情的喧哗,婚姻的骚动,也许本就没有终点,它所跟随的是——我们每个人恒久的生命。

  《如此苍白的心》读后感(六):一颗心如此清白,苍白,惨白

  我知道这里不是知乎,但对于第一位对这部小说(台版)写下长评的那位读者的见解不敢苟同。毕竟那是第一篇长评摆在这里,会给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印象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甚至给一部可读的作品平添门槛。

  首先,这部小说明明有剧情,有布局,甚至可以说,马里亚斯的布局极其精妙,所有人物的位置落得都像棋子一样准确,几段婚姻,秘而不宣的关系,通过现实的事件推进和主角的思辨一一解释。这小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境遇”和“割裂的事件”,因为看到一半之后所有逻辑关系都会出来,而且对男女、婚姻关系的描述会越见惊心动魄。

  其次意识流已经不是“一点色彩”了,已经是主导剧情走向的准星了,从主角婚前、蜜月、蜜月归来的时间是怎样打乱而又能无缝衔接,越看越流畅,就是采用意识流技法。新世纪的普鲁斯特的名号没有白给的。(莫迪亚诺也有类似称号,当代)

  再次,这部作品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的职业背景作为创作资源,和人物、事件的发展贴合得天衣无缝。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将这么丰满的一部小说说得如此晦涩。看小说最好首先用看小说的视觉去看,哲学再高,在文学的领土里都不是最高解。

  另外比较明显的一点,里头的White首先并不纯是“苍白”的中文意思。总之希望我们都不要误导到还没看这书的读者。

  《如此苍白的心》读后感(七):如此苍白的心和情潮汹涌的前戏

  在西班牙过圣诞是一种甜蜜的考验。无穷无尽的美食美酒,胃部运动过度,头脑时常处于半瘫痪状态。要熬过圣诞季,必须给自己找点事做。在哈维尔•马里亚斯(Javier Marías)的经纪人终于确定了采访时间(平安夜前一天),他的中国出版商——九久读书人的西语版权经理歌娅(Gloria Masdeu)对我说:“你真幸运,他是西班牙女文青的梦中情人。”

  一早乘火车从巴塞罗那到马德里,先在马里亚斯家附近的Tapas小馆子吃了午饭,四处走走看看他的生活环境。他一定是爱热闹的,不然不会住在这么中心的地方,隔壁就是著名的圣安东尼市场,里面有火腿博物馆,游客永远比本地人多。他的公寓底楼有个小旅行社,里面的萌妹子能说流利的英语,却不知道楼上住着一个大作家。虽然家住闹市,马里亚斯却不用手机和电脑,在打字机上写作,家里只有传真机,电话爱接不接,一副大隐于市的派头。

  文学作品中少有的精彩前戏

  《如此苍白的心》初版于1992年,是马里亚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以他在西语和英语文坛的盛名,几乎年年是诺贝尔奖赌盘前排人物,第一本简体中文版竟然刚刚问世,简直不可思议。对此,他也来了一记冷幽默:“是啊,中国挺远的。”

  书名“如此苍白的心”来自莎剧《麦克白》,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谋杀了苏格兰国王邓肯之后说:“我的双手也跟你的颜色一样了,但是我却羞于让自己的心像你的那样变白。”马里亚斯年轻时曾跟随父亲去牛津游学,在英语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他翻译过许多英美文学经典,包括拿过翻译大奖的《项狄传》。他对那些散落在角落里但令人费解的句子十分着迷,比如麦克白夫人的这句话。

  《如此苍白的心》的男主人公是一位英语西语同传,常为联合国工作,担任领导人的翻译。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同传,工作上比他更靠谱。他们在一次公务合作中暗送秋波,那几页烧脑描写真是文学作品中少有的精彩前戏。在小说里,西班牙领导人和英国女领导人会面(很明显是在影射菲利普•冈萨雷斯和玛格丽特•撒切尔),男主人公负责翻译,女主人公负责监督,如果有误译或遗漏时应及时纠正或补充。男主对西班牙领导人的愚蠢很不满,又想试探女主的反应,于是决定赌上事业前途来一场恶作剧,当西领导问英领导要不要喝茶时,他故意翻成:“请问,您国家的民众爱戴您吗?”女主没有纠正他,只是交叉跷起了一双修长的美腿。于是男主得到了可以淘气的默许,继续误导翻译,让两国领导人谈起了忠诚和爱,女主继续纵容他(“她既没有揭发我,也没有拆穿我,更没有介入,只是保持沉默。于是我想,若是她可以容忍我这样的行为,那么她也可以容忍我漫长的一生,或是我尚未活过的下半辈子所干的任何事。”)。这场以工作为遮掩的前戏情潮汹涌,男女主已经在脑海中滚了无数次床单。书名的引言也出现在此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还有一处同样浓墨重彩的场景出现在小说开头,整整近五页不分段一气呵成渲染了一个自杀场景:刚度完蜜月的新娘在家庭聚餐时走进浴室,拿起父亲的手枪对着自己的心脏开枪自尽。这个极端事件以及它引起的猜测和怀疑奠定了整部小说的基调:秘密。疑团在结尾自然有交代,但探寻过程中的种种迂回曲折、随处可见的情欲暗示,都凸显了一个杰出小说家的铺陈功力。

  许多评论都说马里亚斯迷恋犯罪和死亡,他的小说中“尸体不断堆积”。可是对他来说,尸体不过是个由头,是小说的“第一次心跳”。如果他写情杀,目的可能是要写一个公认的好人在爱情中也能做出可怕的事情。如果他写鬼魂,可能是在提醒人们过去的人事会像鬼魂一样和现在纠缠。小说家科尔姆•托宾对此有过精彩的评论:死亡对马里亚斯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他的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横死,不过是人类注定的死亡被提前了而已。

  继承雷东达岛的王位及其争议

  马里亚斯还有一个著名头衔,是雷东达岛国王。他是怎么当上国王的?这本身就能写一部精彩的小说。19世纪加勒比海有一位船王叫希尔,他生了八个女儿就是没有儿子。最后终于生了个儿子叫马修•菲普斯•希尔,他一高兴就宣布自己成为无人认领的雷东达小岛(靠近安提瓜)的国王;1880年为了庆祝儿子的15岁生日,老希尔找来安提瓜的主教主持了儿子的加冕仪式,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号菲利普一世。马修后来成了作家,在探险小说中想象自己去了雷东达岛。

  可惜国王没当多久,英国人在雷东达岛发现了磷酸铝,决定吞并该岛。希尔一家和英国打了几年官司,最后英国殖民地官员表示,他们不会把岛还给任何人,但不反对希尔家继续使用雷东达岛国王的称号,只要这称号保持虚名即可。

  马修在英国定居,晚年得到一位年轻作家约翰•高思沃斯(John Gawsworth)的照顾。1947年马修过世,高思沃斯成为他的文学遗嘱执行人,并继承了“王位”,成为胡安一世。高思沃斯很推崇“精神贵族”的概念,以国王身份册封过劳伦斯•达雷尔、亨利•米勒、迪伦•托马斯等名作家为大公爵。他自己19岁便发表作品,曾是皇家文学学会最年轻的会员,在印度、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地打过仗,出版过不少诗歌小册子,与当时文坛巨人托马斯•哈代和“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有交往。但后来高思沃斯成了酒鬼,落得身无分文。他欠了房东和酒馆许多钱,不得不在《泰晤士报》上登广告叫卖雷东达国王的头衔。当年有许多人对立刻变成一个“国王”大有兴趣,王位继承人也因此产生了种种争议。

  据说1950年代末,高思沃斯答应朋友莱吉特夫妇把王位传给他们的儿子马克斯•约翰•胡安•莱吉特,只要他们为孩子取名胡安。也有学者认为1967年高思沃斯把王位传给了酒馆老板亚瑟•约翰•罗伯茨,并签下了“不可反悔的契约”。此外,还有几位作家声称得到过高思沃斯的传位允诺,自封的国王也不少。前国王马修的孙女是个兰开夏郡的家庭主妇,她也曾被《每日邮报》尊为雷东达的“玛姬女王”。

  较得人心的继承人似乎是出版商、作家、环保主义者乔恩•韦恩-泰森(Jon Wynne-Tyson),据说高思沃斯在1970年去世前把王位传与他,并让他和伊恩•弗莱彻共同担任文学遗嘱执行人。1979年韦恩-泰森组织探险队登上雷东达岛,自号胡安二世。1997年他把王位传给了马里亚斯,连同高思沃斯和希尔的文学遗嘱执行权。因马里亚斯曾在小说《全灵》中写到高思沃斯的故事,并表示了同情;韦恩-泰森读后写信给他,先是以英国式的曲折口吻称赞他的小说显示出他对雷东达文学王国的高度理解,并让这个小岛变得有名,请他推荐谁最适合当下一任国王。在绕了无数圈子,甚至假模假样讨论了大诗人谢默斯•希尼等人选之后,韦恩-泰森终于对马里亚斯说,我觉得你是个好人选。马里亚斯也用英式笔法作答:如果如此小说化的事件闯进我的生活,而我竟然拒绝的话,我就不该当小说家。于是马里亚斯“登基”,自号“哈维尔国王”。

  与此同时,由亚瑟•约翰•罗伯茨一脉传下的历任“国王”以及其他自称的“国王”一直在与马里亚斯辩论谁才是正统。有人说:英国好不容易才赶走了西班牙佬,现在你们居然又把他们请回来当国王!种种围绕王位的口舌之争让马里亚斯乐在其中,但他决定无视任何其他继承人的挑战。“这才是王者气派。你说英格兰国王或是西班牙国王会回信给觊觎王位的人吗?才不会。”作为小说家,他觉得王位和贵族爵位应该由文学成就而非血统或其他因素决定,他以雷东达岛国王的名义成立了一家小出版社,并继承1930年代的传统,册封了许多当代作家和导演为雷东达岛王国的贵族,其中包括导演阿莫多瓦、科波拉,小说家拜厄特、爱丽丝•门罗、艾柯、库切,批评家乔治•斯坦纳等,“雷东达贵族”没有向国王效忠的义务,但都有搞笑的头衔。马里亚斯每次写信给人提出封爵时,都会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说一遍,看对方是否能理解并接受这个文学玩笑,如果碰上特别严肃没有幽默感的人觉得他是神经病,他就得转向第二人选,然后把整个故事再说一遍。到目前为止,封爵工作进行顺利,名作家导演们都欣然接受了雷东达王国的册封。

  我问他“驾临”过这岛没有,他说:“我看过照片,好像不是很有趣,也没人住,所以到现在也没去。这个岛很难上去,所以以前有很多海盗和罪犯躲藏在此,有许多传说。其实整件事就是个文学玩笑,我其实支持共和国呢。”不过我一问他有没有想好要把“王位”传给谁,他立刻说:“我好像还能活不少年吧。”

  再伟大的小说家,也在乎颜值

  临走前请马里亚斯为我和朋友们签书,他为每本书度身定制了一句话,签《于是坏事儿开始了》时是“希望任何坏事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签《如此苍白的心》时是“这是一本充满秘密和怀疑之书,当心”;签《全灵》时是“这部少作至今仍是我心头最爱”;签了几本Javier,他决定换上老式拼法Xavier,一边签一边说小时候上学因为名字拼法老气,时常被同学取笑。

  有一种俗,凡人大概都不能免,无论写作事业多么成功,还是会对容貌念念不忘或耿耿于怀(限容貌欠佳者,他们总爱虚构如果我更帅更漂亮会怎样怎样)。马里亚斯年轻时是水仙花般的美少年,他不忘翻出回忆录中的青春靓照,特意找到最美的一张指给我看,“怎么样,不坏吧?”

  签完书,他给我看厚厚的书稿。因为写过太多书,每本书有原稿和很多出版社校样,家里已经堆不下。他想把书稿处理掉一点,一位女友告诉他:千万别扔啊,以后可以拿去拍卖。他说:她倒是挺好心的,可我没她那么乐观。于是他把不少手批打印稿送给了这位女友。我当时简直恨不能腆着脸问他也要一份留念,只后悔背包里书塞得太满一点空隙也没有。

  《如此苍白的心》读后感(八):缓释的安全感

  两人共赴围城意味着什么?新生活的开始?抑或终究步入了爱情的坟墓?有人以为爱情需要借助一些东西来保障,不过婚姻恰恰不是最佳选择,将两人捆绑在一起并不能确保一生无忧,对方能够给予的安全感需要在漫长的时光中缓释。所以婚姻稳固与否并不取决于结合时的热烈程度。

  《如此苍白的心》探讨的就是爱情中的信任及安全感,马里亚斯承认这种忐忑,描绘了人们如何应对这种忐忑带来的恐惧以及享受这种忐忑带来的激情。书名“苍白的心”语出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替杀人的丈夫善后完成,麦克白的妻子说:“我的双手也跟你的颜色一样了,但是我却羞于让自己的心像你的那样变白。”白色象征恐惧,纵使缔为同谋,纵使心有戚戚,仍然必须直面眼前一切,否则是羞愧的。

  马里亚斯设置的开场直接切入书名的“苍白”,新婚少女特蕾莎在浴室举枪自尽,其中原因一直悬而未决。但作者并不急于解开这个谜,而是从三十多年后胡安的视角着手,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事件,写他的所思所感,最后对姨妈自杀事件产生好奇,再抽丝剥茧得知真相。少女自杀之谜虽是全书最大悬念,但真正解释这一事件的篇幅不多,它也只是胡安关于感情中安全感思考的一环,并不显得特别重要。作者巧妙地让这个谜贯穿全书,既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又不断点名题旨,真相就蕴藏在书名中——苍白的心不堪重负,用死亡来求解脱。

  书中主人公胡安见证的碎片化事件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但有共性、有交集。胡安自己也发生过几次疑问,觉得仿若踏入另一桩爱情中。譬如,他在自己的蜜月时光开始好奇父亲的婚史,想象父亲新婚时的心情。又如,在贝尔塔和“比尔”的关系中依稀看到米丽亚姆和吉列尔莫的身影,提出让贝尔塔在约会中提一下“米丽亚姆”的名字试试。他会把像古巴女孩的米丽亚姆和父亲的第一任古巴妻子联想在一起,会在等待“比尔”时将自己的踌躇与米丽亚姆的等候连结起来。爱情中满是相似性,却只有当事人才觉得特殊,一旦这种特殊被削弱,疑虑不安就会把本就不多的安全感蚕食殆尽。

  胡安回忆和妻子路易莎恋爱的经过,他们相爱的开端充满默契,婚后生活本该趋于稳定,然而胡安却在此刻产生疑惑:婚姻的仪式之后,生活似乎就当步入轨道,与恋爱相比缺失的那部分——诸如惊喜、期许——显得那么生动有魅力,好像它们才应该是爱情的主角,婚姻终结了一切,从此了无生气,平铺直叙,让人终归懒怠。倘是如此,那么婚姻的目的何在?

  若胡安的疑虑还属无风起浪,他的父亲兰斯则是确有所失,与第一任妻子结婚时,他的爱情已从顶峰落到半山腰,婚姻只是给了他生厌的理由。况且他此时心系另一女子。第二任妻子特蕾莎因了解丈夫的往事而崩溃,一方面,她无法排遣自责,另一方面,她对这个男人也存有疑惧,尽管他自诩爱她至极,但她的安全感湮没于他的往事,不知自己能否全身而退,会不会输给未知的敌人。

  婚姻既像保障,又像枷锁,前者的意味总不及后者浓烈,步入围城,远没有达到心安的程度。特蕾莎不是麦克白夫人,没有力量背负起巨大的秘密,既然逃不开婚姻的重枷,便唯有一死。兰斯因此慎重对待他的第三段婚姻,也因此有了和新婚儿子的长谈,他要防止也儿子过早地把枷锁重于保障地扔出来,他知道安全感是缓释的,必得经历时间的洗礼才见其强大。固然,儿媳是坚强的,他们所处的时代也不同了,他才能不怕重蹈覆辙道出尘封的秘密,然而维系婚姻的模式总是如出一辙。

  挣扎于自己婚姻的胡安旁观周遭的一幕幕:迅速越界的贝尔塔或者对不伦恋情毫无信心的米丽亚姆都徘徊于安全感的大门外;伴随父亲婚史真相大白收获了些许心安,然而他与路易莎作为夫妻的生活才刚启程,需要共同经营慢慢建立双方所需的安全感。这同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症,马里亚斯让我们思考,婚姻不是尽头,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确实要在最热烈的时候归于沉寂,但必得要携手度过漫长岁月阅尽苦辣甜酸才能收获坚不可摧的安全感。如果捱不过前方的平淡时光,又怎能怪罪对方没有给我们足够的信赖、足够的依靠?重新来过是容易的,也能再历巅峰,只是终究得不到真正的释然。

  《如此苍白的心》读后感(九):记忆对话语的选择性筛选

  早在1996年,德国最具权威的书评家列赫兰尼斯基就称哈维尔•马里亚斯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只有加西亚•马尔克斯可以与之相相提并论”。这位重要的西班牙当代作家于1951年出生于马德里,在佛朗哥独裁时期,他的父亲被迫携带家人流亡赴美,所以,马里亚斯的童年是在美国度过的。1992年出版的《如此苍白的心》给这位作家带来了极大的国际声誉,这部小说也获得了1993年的国家评论奖和1997年的都柏林国际文学奖。

  哈维尔•马里亚斯的《如此苍白的心》开篇就触动人心,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刚刚度完蜜月回来的妻子,在浴室拿枪对准自己的胸口自杀,新婚的丈夫兰斯第二次成为了鳏夫,然而没有人知道特蕾莎自杀的原因,直到小说的最后,隐藏了四十多年的秘密被倾诉出来,给整个故事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在揭开谜底的漫长过程中,作者用不同的事件展现了婚姻中夫妻之间的微妙关系,试图告诉读者,有些事情一旦被说出,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个人在他人心中呈现的形象,并不取决于这个人所经历的事情,而是跟他向世人公布的内容的多少有关。我们了解一个人,有时不得不选择倾听对方讲述的故事和往事,而对于讲述内容的择选和挑拣,讲述者却拥有着极大的自由,这也就决定了我们所了解到的人是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主观性的。

  近日读毕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开篇也是采取了类似于《如此苍白的心》的叙事手法,略带突兀地告诉读者,主人公自杀了,然后用倒叙的方式追溯到过去,慢慢梳理导致这一悲惨结局的众多原因。与主人公朝夕相处的家人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亦是错愕不已,这让我想到,与我们最亲近的人,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人,正如马里亚斯这部小说中的兰斯,作为父亲,他在儿子胡安眼中的形象很是优雅得体,难以把他跟“杀人犯”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我们或许熟知家人的生活方式、性格面貌,但是对于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本质和骇人经历,我们往往一无所知,表面平静璀璨的海水,在更加深入的海底,那里波动诡谲,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弄明白一个人究竟为何自杀并不容易,就连身边亲近的人也不知道。大家都会疯狂,大家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有时候没有原因,但几乎总是秘而不宣的,人们把头藏在枕头里,期待翌日的来临。骤然之间,他们不再等待了”。

  《如此苍白的心》这个标题的灵感来源于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在该剧中,麦克白的妻子怂恿麦克白刺杀了邓肯国王,并且将罪恶嫁祸于人,把鲜血涂抹在两名喝醉的侍卫的脸上,并且对麦克白说:“我的两手也跟你的同样颜色了,可是我的心却羞于像你那样变成惨白。”“在莎翁戏剧中,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的心因为害怕、胆怯而变得惨白,而马里亚斯却赋予‘white’双重含义,第一层是纯洁、清白之意,第二层则指苍白、惨白。作家在小说中专辟一章来解释题旨,虽然只有短短的四页,却是全篇的点睛之处,解释了这部小说与《麦克白》之间的互文性”。 作者讲到:“在我们背后唆使的人,也是在我们耳际呢喃低语的人,而我们却几乎不会注意到他的存在。语言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工具;语言像暴风雨后从屋檐垂落的雨滴,总是掉在同一个地方,使得那里的土壤松软,然后渗入其中,凿成洞甚至挖成渠道。不像是水龙头里滴出的水,经由下水道而消失匿迹,也不在瓷砖上留下任何痕迹。更不像流出的血,只要手边有一条手帕、一个绷带、一条毛巾甚至仅仅靠冲水就可以立即止住;如果受伤者并非自残,意识也尚清醒,还可以用手来止血,……在耳际的私语也是最具说服力的吻,就连最执拗的人也会接受。有时候,化解反抗靠的不是眼神、手指、嘴唇,而仅仅是言语,靠它来探索对方,使他放松戒备;在耳际的低声私语和亲吻,几乎就是一种强迫。”

  这段对于语言的力量的论述也是整部小说的精彩之处之一,它暗示了主人公“我”的父亲兰斯杀害第一任妻子的原因。远赴古巴的外交官兰斯在当地与一名女子结婚,但是婚后不久就厌倦了这种生活,恰逢特蕾莎在古巴度假,两人陷入爱河,但是由于天主教禁止离婚,兰斯和特蕾莎是不可能在一起的。所以临别之前,特蕾莎不无绝望地对兰斯说,我们是不可能结婚的,除非你的妻子有一天死了。这番话是特蕾莎在兰斯的耳边低声说的,并且也是无心之言,但是正是这种恋人之间的温柔絮语打动了兰斯的心,使他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杀害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并且伪造成是火灾现场。当他与特蕾莎结婚之后,对妻子坦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然而善良如特蕾莎,她无法承受这般沉重的事实,认为自己也是帮助兰斯杀害原配妻子的凶手,在内疚和痛苦的折磨之下,终于在度蜜月归来之后,对准自己的胸口开枪自杀。作者说道:“倾听是最危险的,因为会知道,会了解,会通晓;耳朵不像眼睛,在说话的时候不能本能地阖上,对于自己预感将要听到得东西没法拒绝,听到的时候总已太迟。”特蕾莎原本无辜而又良善的心,在听到兰斯对自己罪行的坦白之后,变得不再纯洁,而她此时却已经被卷入到这场其实与她无关的凶杀之中,死亡成了她缓解自己罪责感的唯一出路。也正是兰斯的坦白将特蕾莎送上了不归之路。

  小说结尾的真相大白也和前面讲述的兰斯在自己儿子的婚礼上的表现相呼应,胡安和路易莎结婚之际,兰斯要对胡安叮嘱的话却是这么一句:“如果你有什么秘密,千万不要说出来。”或许兰斯在特蕾莎自杀之后就已经意识到了语言所具有的极为强悍的力量,它在某些时刻会产生不可衡量的摧毁潜力。因此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重蹈自己悲惨的婚姻覆辙,在适当的时刻保持缄默,也许就是使婚姻保持长久的最佳妙计。跟兰斯的遭遇形成一个巧妙的对比的是胡安和路易莎在度蜜月期间所见的一对情人。米里亚姆的情人是已婚的吉列尔莫,后者迟迟不肯离婚,令女子非常地焦急愤怒,在隔壁的宾馆里,胡安听到米里亚姆这样对她的情夫说道:“你得把她杀了。”然而吉列尔莫的回答是:“好啦,好啦!我会做的。”“然而,他的回应不会使我不安,也不会使我担忧或吃惊,因为他回答的方式就仿佛是一个气急败坏的母亲,不经过大脑思考就随口答应一个不断逼迫母亲的儿子,承诺去做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而且我相信,从他的回答看来,如果真有这位西班牙女人存在,吉列尔莫也不会去伤害她”。马里亚斯用这个看似与整个小说的情节无关的故事再次想向读者说明,以不同形式发出的话语所产生的说服力和煽动力是极为不同的。

  而在小说中,胡安的职业是一名口译译员,对语言有一种极强的敏感性,无时无刻不在把他所听到的话语翻译成内心的语言,“生与死,诉说与沉默,知道和未知,过去和将来是交织在小说叙述和生命本身的几组完全相反的组合:从这一面到对立面的转折更多地取决于话语,而不是事实本身,因此总是话语在判决、折磨,而事实却可以隐藏起来、逐渐被遗忘”。 作者也借胡安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一部分自己的思想和洞见:“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却没有被记录,这是多么不幸;更糟糕的是,这些事情完全没被看到也没被听见,因为这样事后就将再无任何弥补的办法。……我们试图重现或复制往事,设法防止它成为历史的同时,另一段时间到来了。……我们在防止时光流逝,试图找回过去的同时,又听任另一段时光悄然流逝,仿佛那段时间不属于我们。……没有什么发生过的事情曾真的发生,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不间断地发生,没有什么会持久、继续、永远被铭记,甚至连最单调乏味、最依循常规的生活都将否定它明显重复的表象直至消亡。……世界脆弱的滚轮由健忘者所推动;他们的所见、所闻、所知均不切实际、不可认知、未经证实。所发生的与未发生的完全如出一辙;我们所舍去或放弃的,与我们所选择和抓紧的也完全一样;我们所经历的与我们未曾尝试的也并无二致。然而,生命却在我们抉择、拒绝与筛选的过程中悄然而逝;我们勾勒界限分离这些本无差别的事物;我们书写记忆,让往事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故事被述说。……因此,我们总是心怀悔恨,错失良机,总是在证实、在确认,悔恨失去的良机。其实,一切都无法确定,一切都在逐渐消弭。或许从来就什么都没发生过”。

  正如历史是胜者们写就出来的篇章,我们的生活也建立在对过去的不断摘除和筛选之上,人依靠记忆存活,但往往记忆具有异常亲切的欺骗性。我们所见所闻,往往和真实发生的相去甚远。语言以其无限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将生活塑造成一场海市蜃楼,目力所至,无不是虚无之象,人生如泡沫幻影,如露亦如电。哈维尔•马里亚斯以盎格鲁撒克逊的写作方式突破了西班牙传统小说的格局和固有基调,一部《如此苍白的心》,着重描写情爱、婚姻、言语和缄默、记忆和选择,令人目不暇接,读来甚是愉悦,也不乏大段的作者自己的人生哲理的阐述和发挥,在主线故事的叙事之外,穿插和主题息息相关的其他线索,不疾不徐地慢慢揭露最后的结局,如同一张叙述之网渐渐收紧,在最后一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爆发。

  《如此苍白的心》读后感(十):愿有岁月可回首

  ——读《如此苍白的心》

  文/大隐隐于山

  所有的言情小说惯于以男主和女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为结局,他们历经了穷追不舍、情敌出没、误会吵架、豪门婆婆百般刁难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最多是写到他们有了一个或者几个孩子,“从此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完美收官。但是,对于生活而言,这些都不过是生命里一个美丽的片段,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可以称为斑斓,而接下来的日子——才叫生活。

  生活,以平淡平凡为主调,是柴米油盐的碰撞磨合:

  你们会为彼此行为上的一点差异而心中不快;

  会在下班后懒得累的不想说话不想调情;

  无法忍受他不洗澡你唠叨了他两句;

  你美艳的面容在他眼里逐渐变得寡淡;

  你们还会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而争执;

  然后有一天你可能或者怀疑对方可能去寻找新鲜感了;

  … …

  如果说这本书里的主角胡安都会头疼这些问题的话,你应该也不可避免。

  作为一部获得过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的作品,当然不会仅限于灌点鸡汤来点燃斗志的水准。小说以一个自杀案开始,足够有吸引人看下去的欲望,但是当你以为这是一本推理悬疑的时候,它开始写胡安和妻子的蜜月,因为窥到一个男人和“小三”会面密谋的经过,胡安想到了自己的婚姻。

  作者用大段的 旁白细致刻画了胡安的心理状态,他的纠结和他的疑问被马里亚斯用一种切身感受的方式 表达出来,让人很容易和自己比较。书中语言极尽细密地刻画心理活动,细枝末节的转变也要在括号里解释清楚,作者的意识不断地被灌输其中,像是在聊天,又像在自问。

  这便是小说成功之处——可以由他人故事里的喜怒,给予自身一定的反思。书中的胡安总是处于一种怀疑、推翻、又无法给自己一个明确答案的处境,零碎的反复的语言风格让它显得真实,当这种处境被读者接收,在作者不断做出分析的同时,也让读者去窥视自己心底的真正想法——是不是也曾阴暗着?

  当最初的悬疑已经快被淡忘的时候,它却突然在某处又给了你一点线索。故事以胡安和路易莎的感情发展、父亲兰斯和姨妈特雷莎的感情两条线索穿插前行,当胡安对妻子的感情逐渐变淡,姨妈特雷斯自杀之谜也逐渐清晰。镜头回到胡安结婚时兰斯对他说过的那句“若是以后你有秘密,或和你已经有了秘密,千万不要说出来”,原来这就是特雷莎自杀的原因——兰斯告诉了她前妻的死——虽然是间接的,但是特蕾莎始终心怀愧疚。这也无怪乎父亲会在对儿子新婚时给出这样的忠告了。

  小说结构的巧妙性还在于蜜月时期偶然遇到的路人吉列尔莫在后文中和胡安的朋友贝尔塔发生了一段混乱关系,而胡安却在全程围观,吉列尔莫和父亲兰斯都在各自的爱情里扮演着背叛者的角色。背叛 的故事像密密麻麻的网一样,围绕在胡安周围,他对自己和妻子路易莎的感情也有了另一种怀疑,最初单纯的怀疑时间怀疑生命,变成了怀疑路易莎和 小古斯塔尔,怀疑自己可能会有的背叛——心变得如此苍白。

  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失去、关于背叛,书中用了很多繁复的语句去辩证去寻求答案,也许可以用路易莎那句简单的话作为终点:“一切都在时光里永存,等待我们将其召回”。最后,爱有多爱、真心多真,也不过是一句——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毕竟谁家的爱情也不能天天像小说情节一样跌宕起伏你死我活,能在岁月里回首时哼起昔日的情歌,也就不是苍白了。

  2015.7.8

  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油或留言授权。未经授权,标明作者也不可转发,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