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群体的智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群体的智慧》读后感10篇

2018-01-29 20: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群体的智慧》读后感10篇

  《群体智慧》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索罗维基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体的智慧》读后感(一):成也群体,败也群体

  前两天读了《群体的智慧:如何做出最聪明的决策》,看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其他一些书,建议一起阅读——《乌合之众》、《失控》。以下是观点摘录与评论

  群体是一种不依赖于任何组织的有机体,它不但有身份,还有自己意志。和《失控》的观点一样,群体也会表现出其中任何个体都没有的新特性。

  团体指的是组织严密并明确意识到自己身份的一群人,而群体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其核心区别,我的理解,是这群人“是否中心化”。

  在适当环境下,团体在智力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通常比团体中最聪明的人还要聪明。

  使群体变得睿智必要条件:多样性、独立性以及特殊类型的分散化。多样性和独立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最佳集体决策恰恰是分歧和争论的产物,并非一致同意或者妥协的结果

  多样性不仅为团体增加了不同的观点,而且更容易鼓励个体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多的讨论、更多的信息很重要。一个个体,能否通过自我虚拟的分裂出多个个体,然后通过群体决策提高自己的能力

  独立性的解读:第一,能保证人们做出的错误决策不影响他人;第二,互不相干的个体更容易获得新信息,而不是固守大家都很熟悉的陈旧数据

  群体解决问题方式:首先,发现可能的解决方案;其次,在这些方案中选择。蜂群并不是首先分析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然后再确定一种理想的采蜜模式,它们其实不知道哪儿有花圃,它们的做法是向不同的方向排除侦查蜂,并相信其中至少有一支队伍会发现最好的花圃。没有那种体制擅长选择优胜者,相反的,一种体制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它辨别失败者并马上将其淘汰掉的能力,或者说,一种体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它能生成许多失败者,然后再将其辨别出来并淘汰掉,虽然看上去残忍,但最明智。

  群体在已有解决方案中选择的能力强于想出这些方案。

  群体决策的问题——如果错了,如何问责?向谁问责?或者,是否需要问责?

  具有同质特征的团体极善于做他们擅长的事情,但面对新领域则很难取得进步,很难创新。专家对某一领域的“过渡优化”,反而会使他对其他领域更白痴,所以,要有空杯心态。群体太相像,还会出现群体极化,可以参见《乌合之众》。

  人们之所以会改变意见,并非因为他确实认同了不同观点,而是因为与挑战团体的权威相比,改变自己的意见显得更容易。

  创新其实是一个局整矛盾,对整体有利,但对个体不安全。所以,群体的进步需要感谢“具有创新意识”的勇敢者,群体也喜欢鼓励勇敢者。

  个体的私人信息是不完整的,鼓励每一个参与者多关注自己的私人信息,也就意味着鼓励人们做出错误的选择,但,这样对团体而言,反而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集体判断

  一个健全的社会很大程度上要由人们如何对待陌生人(短期合作)来界定,而不是人们怎样对待他们认识的人(长期合作),可以借博弈论理解这句话。

  这方面话题还真是有意思

  《群体的智慧》读后感(二):聪明的群体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证明了,在适当的条件下,群体的智慧是出色的(猜糖豆、电子市场),也举了很多反例,论述了在一些环境中,群体又是非愚蠢,甚至疯狂的(泡沫、暴民)。在讨论群体的智慧时,本书把问题对象分为三类:认知问题、协调问题与合作问题。

  在解决认知问题时,分析了适当的条件包括(第2、3、4章):

  1.保持个体的多样性,以引入更多的新信息,并避免了群体迷思(选择一样长线条的实验),有助于使其他人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利于独立性。

  2.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因为:一是使个体的错误不易影响到其他人,二是使群体更容易获得新信息。(模仿悖论)

  3.有条件的分散化(分权化与专业化),一方面有沟通机制使个体的知识全局化并对集体有用同时还要使个体绝对保持专业化和独立性

  在解决协调问题(即指解决问题时,人们不仅要考虑他们认为答案是什么,还要考虑其他人认为答案是什么,如El酒吧)时,作者认为协调问题过于复杂,以至于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目前有两种思路:一是靠中央集权式的命令,个体听从调度,二是靠自下而上逐渐产生的习俗、规范,来约束个体的行为(如排队、让座)。显然,作者支持后者,因为一是靠习俗约束简单易行,二是习俗通常是公平合理的,符合人性的(先到先得)。但有时习俗、规范也会有产生愚蠢的群体行为(电影院定价),但通常来说依靠习俗,是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解决合作问题时,由于人大体上分为三种:完全利己者(完全理性人)、完全利他者以及有条件的利他者。而大部分人是有条件利他者,即如果大家都合作,那么他也合作,一旦有人搭便车,他就感到受愚弄,也开始搭便车。因此,设计一种机制,使有条件利他者继续合作是群体合作的关键。

  综上,只要设计合适的机制,群体就会表现得比绝大多数个体聪明,甚至比其中最优秀的个体都好。而砖家们,见鬼去吧!

  《群体的智慧》读后感(三):乌合之众还是智慧的群体?

  我是在读勒庞的《乌合之众》之后阅读的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上,群体通常是狂热、破坏的代名词,无论是历次的农民运动,各种迷信运动的兴起,群体都在其中扮演着推波助澜角色。或许,“群氓”这个词能更好的表示这些群体。在互联网成为信息主要扩散渠道的今天,各种大大小小的网络事件背后,都有”乌合之众“的痕迹。如勒庞所言,这些群体是低智商、容易被鼓动、在群体的掩护下失去判断力的群体。

  而《群体的智慧》则给出了相对光明结论。在满足某些条件的情况下,长期来看,群体的智慧能够比群体中单独的个体都要优秀。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结论同样可以找到例证。一个群体是会变成“乌合之众”,还是能够发挥出群体的智慧,一方面依赖于个体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也依赖于群体的规则。但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之间一定存在正相关吗?群体的组织形式对群体的智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什么样的规则最适合群体发挥作用?也许没有那么书能给出答案,人类社会会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例证。

  《群体的智慧》读后感(四):我们为什么比我傻

  春秋时,齐国曾几乎被燕国灭掉,在逃难中,田单把车轴外面的木头锯掉,得以脱身,而其他人则因这段木头太长,相互搅在一起,只好集体束手就擒

  改装一下车辆,这不需要很高明的思考,可为什么只有田单做到了呢?难道他比别人都聪明?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的判断比许多人的判断更准确。人多力量大是事实,但人多智慧少,也是事实,这引人深思:我们为什么会比我傻?

  其实,我们并不比我傻,詹姆斯•索罗维基是一位行为经济学家,他通过大量案例研究证明,我们其实更聪明,即使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做出正确判断。比如,人们共同猜测一头牛的体重,其中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动物,可大家的数据统计起来,平均值竟异常接近事实。

  “挑战者”号爆炸时,当天股市上四支相关公司股票暴跌,但很快三家有所回升,唯有橡胶公司损失惨重,几个月后,调查结果出来了:正是这家公司的疏忽导致了最终的悲剧。可股民怎么知道的呢?就算知道,也不可能这么快啊?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我们比我聪明,只要我们能合理决策,即使是瞎猜,也总能猜对。

  那么,田单为什么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人类的伟大发明,总是由少数天才完成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是我们更傻,而是决策平台有问题。贵族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他们的经验高度统一,当他们做决策时,他们是基于有限信息来判断的,这就必然会产生“圈子误会”,表面上,大家都在做决策,但决策所依据的材料一致,必然会集体犯错误,在田单得案例中,如果决策中有车夫和马夫的意见,那么结果肯定不同。

  同样的道理,科学家这个圈子也相对封闭,所以伽利略、爱因斯坦不常见,常见的是满口名词、绝无思想的蠢货。

  群体越大,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个人都是独立在做判断,他们在表达意见时,不受其他人的干扰与影响,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每次总统大选前的民意调查特别准确,而且越来越准确。

  如果没有群体的智慧,我们便想象不出来,为什么当我们想喝一瓶啤酒时,超市里恰好会有一瓶在等着你。它经过许多工序,跨越了遥远距离,而你只需掏出钱包,就能获得它,而这,是靠个体智慧所能完成的吗?

  相信群体智慧,就要给群体智慧一个正确的环境,要营造一个适合群体发挥智慧的机制,本书虽是通俗经济学之作,却颇有启迪价值

  《群体的智慧》读后感(五):三个臭皮匠

  读这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猛然想起俺们中国人的俗话: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

  这本书的作者,把现代西方的科学家对于群体智慧的各种研究做了一个综述。它不是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告诉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是怎样研究,怎样设计实验来获得数据的。

  俺大学的时候,热力学和统计物理,是俺的专业基础课。那门课当时我如果不作弊是肯定考不过去的。里面的公式太复杂,太难记。而且,当时的确没真正搞懂。我对统计物理的感性理解,更多可能是来自《从一到无穷大》这本每个人都值得读的科普经典

  刚刚开始接触股票的时候,俺经过思考,对股市进行了一个假定:在某个点位上,有人买,有人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理由比如:国家要出台抑制房价政策,也许手上的房地产公司的股票该卖了。但我们不可能去了解每个人的想法。从巨大数量的统计学角度来看,每个人的选择是随机的,有人选择买,有人选择卖。既然是大数量的随机行为,那就可以用统计物理的手法(统计气体分子的随机运动)来对统计结果 --- 也就是股票价格 --- 进行预测。基于这样的假定,俺用统计物理的公式对当时的股票趋势进行计算,大概能预测三天到一周的走势,准确率非常高。俺连续观察了三个月,发现用统计物理的方法,基本上可以预测短期的股市走势。当然了,俺一直没买股票,因为俺对俺的【理论】没有信心,怕万一俺真的进去买了,命运女神就马上把运行规则改了,俺的计算方法立马失效,那就赔死了。

  年后,俺在网上和一个给世界顶级投行写代码的程序朋友说:你们写股票代码,是不是假定人群的买卖是随机的,然后对随机行为做统计预测?他说:我们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来做的!得到这样的回答,俺非常自豪:俺N多年前,刚刚大学毕业啥也不懂,单靠自己瞎琢磨,想到方法居然和顶级投行那帮人的想法一样!可以小小地得意一下。

  关于股票价格这种巨大人群的共同行为的结果的预测,《群体的智慧》这本书里,也有提到。当然,我现在知道,股票价格的趋势,不是简单的完全随机系统的统计结果。因为,操作股票的人,会从股票价格和其他人的操作里,获得正反馈 --- 比如,买了,涨;涨了,再追。而一个正反馈系统,是非常不稳定的,一个微小的参数改变可能导致系统的巨大变动甚至完全转向。

  对于这本书,如果你有一定的悟性,而不是只是会认字,读完之后,你会知道:一大群愚昧的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有自己的打算,完全没有【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但他们各自决策或行动的统计结果,会是非常正面,非常有效率,非常接近事实真相,非常接近最佳状态的。单靠一个天才来做决策,他可能会非常正确,但不能保证天才的决策每次都正确。而一大群愚昧的人各自作出的非常不靠谱的决策,其统计结果却是比天才的决策更靠谱的。关于这一点,这本书里有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一帮人如何猜出了核潜艇的准确沉没位置

  这是什么意思?这本书完全没有一句话提到【民主】。书的作者只是在介绍现代西方对这类问题的众多的研究结果。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刚好从理论上证明了:民主制度下做出的看似无效率的决策,无论如何都比天才的【明君独裁】好很多。

  《群体的智慧》读后感(六):普遍真理还是个别的真理

  听说《乌合之众》很久没有看过,先看到了这本书。前言中叙述是为乌合之众打擂台的书觉得很兴趣。借来一阅。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不仅要尝尝梨子也要吃吃苹果。不然你怎知道梨子是你喜欢的呢?

  书中用了大量的范例试图说明群体在决策中智慧的体现,很有说服力。就如最近某著名学府教授言之凿凿强奸有差别论,连我也感到吃惊,大多数人支持无差别论,以现实验证了本书论点,令人欣慰。

  群体在我国常是乌合之众的代名词。尤其是现今记者动辄专家云专家曰,我有绕口令可以形容:专家长,专家短,专家头上顶个碗。只是这专家有无做过调研,有无深入论证过,打个问号。群体在专家面前固然显得理论不足,但经验丰富。至少群体在观点的多样性方面不输专家。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给他们发表言论的机会,定不输专家。

  《群体的智慧》读后感(七):群体智慧的秘密

  2003年,在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同时经历了SARS危机。这是一种很像流感的疾病,但实验显示它不是流感病毒,而是一种新型的病毒和疾病。还没有发现SARS病源之前,人们只能通过 “隔离”的方式对付这种流行病毒。同年的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与遍布世界各国和地区的11个研究实验室取得了联系,要求人们共同致力于发现和分析SARS病毒,这项研究被称为“多国研究协作计划”。这些实验室每天都要召开远程电话会议,分享研究成果,商讨未来调查手段,并对现阶段的成果展开讨论。3月21日,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香港大学的科学家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们分离出了一种很像SARS病毒的冠状病毒。4月16日,在协作研究过去仅一个月,研究人员便充满信心地宣布这种冠状病毒就是导致SARS的罪魁祸首。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集体协作,没有从上到下的首席主持,也没有共同协作的计划和时间表,在各自为阵的研究室,人们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并无私地共享研究成果,逐步排除错误的实验和方法,其效率和速度远超任何有着严密的层级制度的组织。在詹姆斯•索罗维基看来,这是一次“群体智慧”的最佳展示,在他的新书《群体智慧:如何作出最聪明的决策》中,现代科学的协作机制被詹姆斯•索罗维基认为是发挥“群体智慧”的理想类型,因为它满足了在作者看来发挥群体智慧的所有必备条件:“多样性、独立性以及特殊类型的分散化”。

  在本书中,詹姆斯•索罗维基赋予了“群体智慧”以新的高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人们享受着民主和市场——这是群体智慧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福祉,但是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家和作家都不相信群体会有任何“智慧”可言。群体往往与情绪和非理性相关,是“乌合之众”和“群畜”,是“暴民”和“雅各宾主义”。正如勒朋在著名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所言:“在群体中,汇聚起来的是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群体的智慧总是低于单独的个人”。这是在19世纪末,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群体”是权威主义之外另一种“自由主义的敌人”。

  实际上,群体是现代性的要素之一,人们很难理解,个人理性不断发展的时代,由理性人组成的群体,智慧会低于任何一个个体。但是,随后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似乎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担忧,人性的欲望和非理性并没有消失,它藏身于群体的狂热之中,像一头没有喂饱的狮子,被众多的希特勒们轻易地利用和挑唆。

  《群体智慧:如何作出最聪明的决策》的意义就在于,重新让人们认识“群体的智慧”,作者指出,群体并非天生就是非理性的,只要遵循恰当的方法,群体的智慧便能很好的被开发出来。作者用了大量的实例,包括经济、政治、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事实证明,人们未能认识和利用群体的智慧,只在于人们未能正确地认识群体的特征。作者集中讨论了群体的认识、协作,和合作的三大问题,指出要让群体变得睿智,关键在于保持群体的多样性、独立性以及分散性。

  但这是一个非常悖论的论断,因为群体的多样性、独立性和分散性特征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正是瓦解“群体优势”的东西。“多样性”让群体的成员接触到事物的尽可能多的方面;“独立性”让群体成员作出独立的判断,而不受任何权威力量的主导;“分散性”是保持群体成员能进行专门研究并依据局部认知作出判断的条件。当然在满足这些条件之后,要让群体的智慧发挥出来,还需要一个“集中化”的过程,即一个让个体判断转变为集体决策的有效机制。

  如何讲述这个关于“群体智慧”的故事,詹姆斯•索罗维基为我们复述了众多市场的竞争而自然淘汰的故事,似乎他只是增加了经济学家们对于市场机制的赞美。实际上,在讲述了早期美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故事之后,作者的确也得出这样的结论:“行业的早期发展都是以大量可替代选择为特征,而且在设计和技术上许多公司彼此之间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流逝,市场开始甄别出优胜者和失败者,并在能够繁荣发展的技术和没有生命力的技术之间作出卓有成效的选择。”也就是说,只要遵循群体的“自发秩序”,群体便能得出最明智的抉择,在后面的论述中,作者也的确引用了哈耶克的这个著名论断。

  但历史的经验表明,所谓的“自发的市场秩序”似乎从来也没有真正的实现过。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发现的“搭便车”困境,以及疯狂的“股市的泡沫”和各种“经济危机”其实就一直伴随整个市场选择的过程。但在作者开来,奥尔森“搭便车”困境只是说明了人们的合作有时候追求的是短期利益,“个人利益能够引导人们合作的条件是,要具备对长期利益考虑周全的能力”,而“股市的泡沫”只是因为人们过于依赖别人的选择,人们在股市中依据别人的选择而选择,而不是自己的独立判断,“一旦每个人都依靠群体的智慧,那么将没有人为群体智慧增加新的信息”。在作者看来,这些反面的例子恰恰证明了自己的判断,群体的智慧需要保持个体的多样性、独立性以及分散性。

  不出我们所料,作者不仅赞美了“自发的市场秩序”,也歌颂了民主的生活方式,“民主人士做出的决策也许不能代表群体的智慧,但民主化的决策过程却可以代表群体的智慧”。群体的智慧最大程度的发挥最后的秘密是,坚持最朴素的市场机制和民主制度。这是一个意料之中而稍显“平庸”的结论。作者最后似乎仅仅是在证明,市场和民主制度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它们的优势,只是作者很巧妙地把市场和民主化成了“群体”这一可以用来论证的量化指标。

  《群体智慧:如何作出最聪明的决策》,詹姆斯•索罗维基 著;王宝泉 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刊发于信息时报 有删节

  《群体的智慧》读后感(八):精英领导?群体决策?——Leo鉴书(40)

  《群体智慧》的核心观点就是:群体做出的决策有时会优于聪明人个人的决策,具体说是“在适当的环境下,团体在智力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通常还比团体中最聪明的人还要聪明。即使一个团体中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特别的见多识广,但是仍然能做出个体现出集体智慧的决定。”

  书里第10章讲公司、第11章讲市场很值得经验者一读。讲Zara(P220)做到两点可以让自己成为世界上反映最快的服装公司(别人一季出一次货,Zara一个月出两次货),能最迅速跟上潮流。这两点就是:预测消息费需求调整自己决策、成功协调上万名员工的行动与决策。说起来比较简单,做起来感觉比登天还难,比如:它给每个门店经理配了手持设备可以直接与西班牙总部联系——保证速度,下游小作坊全是公司的合伙人——保证质量。虽然方法了展示未必适用于中国,但是理念很值得借鉴与学习。

  书里也对“专断领导以及领导人决策在组织中起决定作用”提出了批评(P242)——不要期望公司的CEO是“企业的上帝”,没有一个领导者在完全失败之前被认为是愚蠢的,而且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多变化,只不过是组织的形式阻止了其得到有效信息——部下倾向于只报告好消息(这是人性不是阴谋论),另一个原因就是不合理的考核——如果管理者必须达成目标才能得到奖励,他们会做两做事,降低下一年的目标或者利用各种手段作假以达到目标。

  到于如何克服以上问题,本书也做了初步的探讨——用有效的组织决策来代替个人精英决策无疑是个解决方法。但是如何不让组织变成“乌合之众”,如何让他们形成有效的体系》作者的回答是:让组织决策聪明起来的三个前提是:多样性、独立性以及特殊类型的分散化,把此三点与协调合作加以有机整合会更加有效率。

  本书不足也比较明显,只是对问题进行了罗列叙述并没有很成体系的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不能简单用蚁群例子来解释,要知道它们是经过上亿年进化才得到如此完善的结构——蚁群里的个体都是单功能的,避免出错;相比之下人类组织的产生尤其是公司的产生时间要短得多的多。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了同样的书,不过书名叫《百万大决定世界是如何动作的?》在当当上卖只需要13块,比中信这本便宜。既然内容都一样还是建议买价格低的。

  《群体的智慧》读后感(九):《群体的智慧》

  群体决策究竟智慧还是愚蠢?集权究竟高效还是低效?两者如何结合,并如何决定两种模式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是群体心理学的诸多著述试图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最具有耸动性的言论来自于勒庞,那就是群体的愚蠢,即乌合之众。乌合之众的形成是实实在在的现象,成因乃在于其组织的封闭性和极端性,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反馈机制,从而使得组织排外而走向极端。那么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群体组织的愚蠢行为,可以通过增加成员组织的多元性,和独立思考决策的机制来解决,此外,解决了众多群体的独立思考问题,还需要解决群体之间的协作与竞争的问题。并且即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我们也不敢断言,群体性组织能够做出完美的决策,因为说不准还存在其它的一些变量使得群体的决策失败。

  关于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会成为人们质疑的地方。最关键的一点是,群体的决策的正确性,到底和群体中的精英有没有关系?到底是群体的智慧,还是精英的智慧?实际上,群体的智慧就包括了精英如何传播信息及影响蠢人的决策过程。例如《引爆点》将人分别三种,每种人都对群体的决策产生影响。

  从概率上来说,智慧的决策肯定需要精英的参与,而且精英,即聪明人肯定是人群中的少数。并且,越是专业化的问题,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是需要专家和知识精英。对于“大众的决策肯定要比绞尽脑汁的专家做出的决策更好”这样类似拍脑袋出来的结论,我怀有强烈质疑。甚至,书中作者所说,通过让大家估计牛的重量,得出的结论惊人正确。这种实验的结果并不具有说服力,因此,可变变量为数众多,只要测试环境的任何一个变量发生改变,实验结果都可以改变。因此,假定其它变量都没有影响,得出某一因素决定了结果的结论,是很荒谬的。

  多样性和独立性本身没错,但问题是究竟怎样衡量多样性足够合理。一个常见的猜测是,某一“聪明”群体在决策某些问题时聪明,而另一些问题时极端而愚蠢,例如某民族对于外族的仇恨,使得多样化的聪明人也变蠢了。

  对于市场经济来说,组织者分权,但是也有失灵的时候。而中央计划体制,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强大之处也是有目共睹。现在的问题在于,群体性、扁平化组织的思想来源于自然界的自组织形式,这一想法会导致对于群体组织的盲目过度追求。

  从理论上来说,群体组织适合不可预知,复杂性较强的环境,而中央集权擅长调动和组织,完成一项无法自组织完成的事情,其缺点在于领袖成为组织的瓶颈,对于信息的感知越来越麻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