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奇心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好奇心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1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奇心经典读后感10篇

  《好奇心》是一本由伊恩·莱斯利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7-1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奇心》读后感(一):剖析好奇心

  除了食物,性和庇护所外,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第四驱动力.

  _伊恩.莱斯利

  研究曾经对黑猩猩进行研究,通过符号键盘表达自己想要的.结果有一只黑猩猩坎吉展现出它复杂语言天赋,并且在接受阅读交流能力的测试中,都能够正确的回应.毫无疑问,黑猩猩和我们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我们和它们也存在一个共同的差异.黑猩猩从来不会想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本书就是来讲述这唯一的差异-好奇心.作者伊恩.莱斯利,专栏作家,主要关注创新,文化政治.他所出版的《说谎心理学:为什么不说谎,我们活不下去?》曾被BBC广播4台评为“本周最佳图书”,被《每日邮报》赞誉为“一气呵成,令人着迷”。

  本书共三部分,八个章节。涉及大量的事实观点问题、引证、思考调查发现、谜题、奥秘以及故事。读来非常的轻松,并且很好奇后面章节讲述的内容书本身就令人着迷,而且作者通过大量的论证来说明,好奇心是多么重要,我们的事业幸福,和对子女教育依赖于此。

  很多人都知道,婴儿对于周围的事物总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实际上,婴儿的好奇心变化取决于周边物理环境,尤其受到看护他们的成年人影响。当他们长大一点,会想要了解更多,对所处环境有更大的好奇。他们喜欢父母一起互动,通过互动,收集想要的数据。当你告诉他不要吃那个,他会想吃了会怎样,妈妈反应会如何。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别人的想法兴趣,这也是同理性好奇心的开端。作者从小孩婴儿时期开始分析,告诉我们孩子在每个阶段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提升孩子的好奇心,很具有实践性。

  好奇心不仅仅是小孩所具有的,任何年龄段的人,想要拥有巨大成就或想要进步的人都应具有。首先要区分消遣性好奇心和认知性好奇心。消遣性好奇心表现永无止境喜新厌旧,比如关注娱乐新闻,对广告标题博客这些感兴趣。这种不断转换对象过程不仅浪费精力时间,而且没有任何领悟和意义。认知性好奇则可以创造性才智激增并引发创新,使好奇心产生真正价值,这也是本书重点讨论的内容。

  总之,《好奇心》能“打磨和抛光”一个人大脑。如果你是有好奇心的人,大概会去翻看这本书,不会为错过有趣科学发现而后悔

  《好奇心》读后感(二):人类发展的第四驱动力

  作者阐明了好奇心的重要性以及现代互联网对好奇心的抹杀。 消遣性好奇到认知性好奇的转变以及重要性,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会被消遣性好奇吸引,但很少转化到认知性好奇,所以很多人仅仅看到事情表面人云亦云,甚至无任何记忆

  现代教育体系仍然保持着上世纪初的体质,未与时俱进,应转变知识型教育转化到能力型教育。互联网已经记录了全部知识,无需再去死记硬背,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方是重点。 好奇心虽好,但仍然要以知识积累基础,否则好奇心无任何价值。一个专业设计师的白日梦与一个初学者的白日梦有很大不同。专业设计师有着强大背景知识储备并且熟悉其过程,而这些都会存在于他们的梦里。

  求知欲......如果你选择教育,那么最好选择多样化教育,这样才能在各方面得到提升。那些专业的技术完全可以日后再去学习,并且当你面对那些要解决的问题或者物质激励时,往往会更有动力去学习更多技能。所以,不要太早专业化是非常重要的。

  《好奇心》读后感(三):多热衷于“无关”的事物

  1.所谓好奇心,是对认知疑惑的持续探索。好奇心是一种迭代认知的强大驱动力。 2.好奇心也会让你做事情的体验更美好、更享受。 3.保持好奇心的方法是——在知识里“漫游”。遇到什么就学什么,有机会学什么就学什么。不确定的时代,你说不出未来什么知识一定有用的,不如在知识里“漫游”,由着它自然衍生出些什么。 4.对于“无聊枯燥”的事物,你把它和让你兴奋的有趣事物连接起来,它就不枯燥了。

  5.你有多热衷于“无关”的事物,你就有多好奇。

  《好奇心》读后感(四):"自我意识"好奇心

  好奇心是求知欲吗?好奇心从何而来? 我记得在周国平老师作品《记住回家的路》里面有一段让我记忆犹新的话:"每到一个陌生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不管是大人,或者是少不更事的小孩,都对外界有着一种莫名的好奇感,或许是很正常的八卦心理,又或许是出于自己的求知欲。 我记得现在人最常说的就是一句:好奇害死猫。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不算好却也算不上是坏的。我个人认为求知欲跟好奇心完全是两码事,求知欲是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探索,和对世界不断地热情;好奇心本质则是跟求知欲相同,但是总有人变相的曲解好奇心,从而去更深入的挖掘旁人所大众看到的。我记得之前看到一篇关于"好奇心"的文章,里面是这样写的——也许“好奇心”是一种类似于人类的“自我意识”的品质,作为一种在今日被广泛赞美的品质,它在人类早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存在。和“创造力”一样,它是随着大脑的演化发展而逐渐衍生出的一种大脑“副现象”,也许一开始,它只是人类脑中偶尔闪现的“怪念头”,通过进化和反复地谈论,才逐渐成为一种有用的生存技能。 好奇心也并非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那是一种源自于内心冲动,无法压抑。会根据某些微乎其微的线索,去更加深层次的找出那件事情的缘由。因为表面的现象已经无法满足他,或许在不时的探索之下,会有另外一种答案。那种答案或许很普通,又或许是极其重要。 在人类的历史上,好奇心都不曾退却。并且从某种程度之上,我们应该感谢这种好奇心,正是因为这些看似很让人反感的好奇心,塑造了一个如此的世界,也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我们。同样,感谢这些好奇心,给我们时代的进步做了如此大的贡献。 在伊恩·莱斯利所写的这本书里面,所表达的是让更多人正确的对待好奇心。随着时代的进步,百度等一系列的生活解答实用的助手层出不穷,对于我们所求知的问题,只要去输一个问题,一下子就出来好多相关的答案。也导致了我们对于问题都习惯性的去依靠那些网页等内容,而不是以自己的累积知识来解答。保持好奇心,并非坏事,反而是对于世界更多的热情。 但是在保持好奇心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对世界的热爱。 我个人比较喜欢书的最后一段:认识性好奇很难用一两句话去评价。保持这种好奇心并非易事,它会将我们从当前的任务目标中带离,弄不清楚目的地在哪里。但是,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去探索呈现在眼前的各式各样的知识世界,也可以选择像比雅尼一样,与美好而奥妙的世界擦身而过,只能等待下一次机会的降临。

  《好奇心》读后感(五):保持热情

  如今科技发展迅速人们对于未知的探索越来越手到擒来,网络满足了一切需求,如果说有网络查不到的答案,那么人们就知道,根本就没有答案。一切都变的这么方便,真的是利大于弊吗?其实这对于好奇心是有一定影响的,而好奇心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本《好奇心》中,作者伊恩讨论了好奇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必要联系,并告知我们,好奇心的必要性。

  好奇心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书中从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和商业领域中吸收来的知识,总结出了很多结论。好奇心既然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才能保留住这份好奇心,并把它延伸下去,书中也都有详细介绍

  有人说好奇心害死人,的确好奇心是有危险的,因为这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哪怕面对某些未知事物时我们不去探索,我们的生活依然不会有变化,然而去满足这种好奇心时反而会有风险。可是仔细想想,我们的世界之所以这么发达,不就是好奇心使然吗。好奇心带来的也不仅仅是进步,还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只有那些怀揣好奇心的人才会显得生机勃勃

  在被网络迷惑的社会中,这本书能够让读者清醒的认识自己,看清形势。凡事都有利弊,网络固然很重要,但是过度依赖就成了问题。这本书中有有关于好奇心的全部问题的解答,也让我认识到了人类的伟大。人类与动物有很多差别,好奇心是人类独有的,不仅仅是那些必不可少的发明,包括我们生活当中的小事,都充满着激起好奇心的细节,这些好奇心才是我们每天的精神粮食,让我们对于明天充满希望。

  每个人都有一颗好奇心,也许只是你没有发现,书中举出的例子其实也都是来源于生活。这些探索未知的动力完全来源于人类独有的自信,就拿如今最火的电商举例,如果说你真的想好要从事电商行业了,那么你需要了解行业数据、消费数据、互联网发展数据,这些数据时刻都在变化,而要想不被这个行业所抛弃,你就要了解消费者的心思,从他们的行为变化入手,体会时代的变化趋势。其实你没有好奇心是想不到这么多的,在生活如此方便的同时,马云这类的人依然保持着好奇心,所以他们才会成功。既然每个人都拥有好奇心,只不过需要稍稍放大,每个人都可能改变世界,这也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能量

  《好奇心》读后感(六):第四种驱动力

  最开始接触到“好奇心”这个词,是从保罗·格雷厄姆的一篇针对高中生的演讲中。他在演讲中提到,在这个多变的社会,提前做好长时间的规划其实并不明智。因为很可能,你未来决定奉献终生的那个职业,现在还没出现呢!反倒是,应该在好奇心的指引下,持续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断的去研究,而这个过程最好从中学就开始。

  演讲中有一个概念让我印象深刻,即我们经常说的“对某件事物的激情”,本质上就是“好奇心”。而“兴趣”与“好奇心”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看来,这篇演讲其实是对乔帮主斯坦福演讲的一种呼应,恰好两个演讲都是在2005年,只不过一个面向的群体大学生,一个是中学生。乔帮主鼓励人们做自己真正有热情的事,格雷厄姆则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找到自己热情的方法,就是顺从自己的好奇心,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不过在格雷厄姆的演讲中,很多概念只是蜻蜓点水地提了一下,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感觉到很多知识点开始完整地串联了起来。

  以下是这本书一些核心观点:

  一、好奇心到底是什么

  1. 好奇心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基本驱动力之一。根据达尔文的理论,一般的灵长类动物有三个驱动力,食物、性和居住地。而人类有第四个驱动力,也就是好奇心。换句话说,好奇心是一个相当相当本质的一个概念,像“激情”“梦想”“兴趣”这些概念,本质上都是从好奇心这个原始驱动力的根生长出来的枝杈。

  想法:人类这四种驱动力在现代社会也是一览无余。“食物”代表事业,“性”代表爱情,“居住地”代表一二三四线城市的选择,而“好奇心”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梦想”的代名词。

  2.好奇心分为两种,分为消遣性好奇和认知性好奇。前者广泛、浅薄,后者持续性强,让人收获更多。一个人的认知成长,往往是通过将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知性好奇着过程完成的。

  想法:在格雷厄姆那篇演讲里,其实也提到了儿童与大人的两种不同的好奇心。儿童遇到什么都问“为什么”,他们的好奇心其实更多的是消遣性好奇心;而成人的好奇心则是窄而深,比较倾向于是认知性好奇。

  在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他曾经提到如何将一个自己有感兴趣的事儿,变成真正的兴趣。两者的差别就是一个只是单纯的感兴趣,而后者则是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相关知识,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本质上是知识量与投入的差别。而这种培养兴趣的过程,与“消遣性好奇”和“认知性好奇”的转换如出一辙。或许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所拥有的真正的“兴趣”,一定是认知性好奇的产物。

  3.人类从从婴儿开始其实就有强烈好奇心了。婴儿好奇心的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额因素:一是孩子的基本的认知能力,也就是智力;另一个是孩子小时候提出问题时,父母或其他看护者的反应。

  例如,婴儿“咿咿呀呀”的时候,如果父母能给予积极的反应,那么婴儿很可能就会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好奇心。如果遭到冷遇,那么婴儿觉得这么做没有意义,可能就不去做了。也就是说,在童年时期,一个人能不能保持一颗好奇心,跟环境的关系非常大。

  好奇心发展是一种反馈模式:得到鼓励越多,就越会增强;反之得到漠视,就会减损。当一个人提出各种问题,都被认为是一种调皮或者幼稚的时候,他的好奇心也会与日俱减。

  二、拥有好奇心为什么重要

  1.历史上,并不是所有时期,好奇心都被当成是一种好的能力。中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好奇心只是贪婪的另一种说法;在西方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好奇心被认为是一种心灵的腐蚀物,比如“好奇害死猫”这种说法。

  2.之所以好奇心被当作洪水猛兽、被误解,是因为好奇心常常都是难以被约束的,都是另辟蹊径的,不采用那些被许可的方法的,是挑战权威的。(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破坏性创新”)但在未来,有好奇心的人将会变得非常有竞争力。因为他们有学习的动力,能解决问题,提出尖锐问题,而不会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它也是未来世界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3.人工智能最不能取代的,其实就是好奇心,以及好奇心所驱使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好奇心将是人类区别人工智能的重要因素。

  以编剧这个工种为例。编剧本质也是将大量的经验和阅读的积累当作素材,然后创作出剧本。但机器就算是记住了很多的剧本和书籍,也无法产生新鲜灵感的。(这个观点我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电影,特别是商业电影,很多方面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太有创意的想法反倒不见得能被大众所接受。所以机器也许未必能创作出多么伟大的艺术作品,但是创作出老少皆宜、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是绝对不成问题的。君不见,多少电影都是互相借鉴和致敬的呢?)

  4.好奇心在生活中对我们的意义:

  (1)在阅读和交谈的过程中,又好奇心的人有更强的主动性,更能抓到问题的关键。比如,如果一个人对一本书或一个领域的知识充满了好奇,那么他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就会格外认真,并且会更主动地去探索新旧知识的更多的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查理芒格平时阅读大量的各领域的书籍,因此他看工作和任务时,会从好多个学科的视角去看待一项任务。他对各个领域充满了好奇心。在不同学科的阅读中,不断探索各种各样的联系,从而形成独到而深刻的认知。

  (2)好奇心在交谈过程中也很重要。有好奇心的人能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推进对话,能不断将问题推演到最本质的地带。(其实很咨询师都很精于此道)

  (3)好奇心能让一个人在互联网时代具备更强的优势。互联网带来了信息和资源的便捷性,但是拥有好奇心驱动的人,能利用互联网打通知识的联结,能通过分享,通过社群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相比于那些封闭的人,没有好奇心驱动的人,他们认知差距会越来越大。

  想法:这种观点很多书都提到了。就是互联网在实现信息均等化、平均化的同时,其实并非填补了信息沟壑,而是加大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差距。这种感觉很像是同时给富人和穷人一笔钱的例子,最后发现富人还是富人,穷人还是穷人。最终还是落到了个人素养的一种较量。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拥有好奇心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层次。

  (4)好奇心能丰富做一件事的感受。将好奇心注入做事情的过程中,会使人更享受,会有更多的体验,也会有更多的理解,常常结果也会更好。

  想法: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随团和自由行的区别。随团走,因为路上的行程都是被安排好的,都是在大巴这种单调的环境下快速略过的,而到达那些著名景区的拍照和发朋友圈则是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说,跟团走其实并没有太多过程上的丰富体验,这一点自由行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自由行虽然要考虑很多事,而且最后不见得能很顺利、及时地达到某个地方,但是这一路上在好奇心驱使下的观察与体验,则是旅行带给人最宝贵的财富。

  三、怎样才能拥有和保持好奇心

  1.有意识地积累广泛的知识。

  好奇的产生要始于未知,但很需要已知的启发。比如两个人聊一件事,其中一个人对事情一点不知道和全都知道,都不会对聊的话题产生兴趣(某种程度上说,兴趣应该是好奇心的一种体现形式)。只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又不是全知道,才会产生好奇心。

  创新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拥有一个包含大量相关知识的数据库。这个想法很多研究创新心理学的学者都提到过。有人还提出过创造力公式:创造力=相关领域知识量*IQ*EQ。之前大量的储备是非常重要的。伟大的作家在成名前都读了很多书,音乐家都听了很多音乐,导演都是看了大量的电影。

  人应该尽早在大量信息中成长。(从个好奇心的角度佐证了多读书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知识和好奇心不是对立的。知识有群聚效应(或者叫”吸铁石效应“更形象),有一定知识基础反而更能激起探索欲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将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知性好奇。(与古典所说的那个兴趣培养的理论是一个道理)

  2.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开放态度

  书中举了迪斯尼的例子。迪斯尼当时认为电影会是潮流,于是便投身电影,但是电视出来之后,他就立刻为电视量身打造了米老鼠和唐老鸭;后来又发现旅游的新趋势,于是又建立迪士尼乐园。这急速永远对新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同样的例子还有建立皮克斯的乔布斯。

  想法:这一点与之前所说的”互联网时代好奇心至关重要“这个论点是很好的呼应。这个时代就是不断推陈出新的一个时代,只有用更开放的态度去了解新事物,才会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才会有快速的认知提升,也更能抓住这个时代机遇。人们对旧事物常常会有一种”情怀“,有一种羁绊,比如《天堂电影院》里导演对电影的深深的情愫。但学会拥抱变化,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事物的兴衰,其实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迪斯尼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对新行业和新知识保持好奇心,有助于发现新机会。本质上,知识付费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由”好奇心“和”焦虑“组成的庞大产业。

  3.以有趣的眼光看待世界(有意思比有意义更有意义,做个有趣的人)

  书中举了麦当劳煎鸡蛋员工的例子,说明:生活有趣的程度取决于观察它的角度。

  亨利·詹姆斯的生活并不会比平常人更有趣,但他很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偷听别人的说话,然后转换成有趣的小说。用有趣的眼光看待生活,保持对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

  总结:互联网时代将”好奇心“这种品质的重要性不断放大,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人性维度上的一种完善。在过去的时代,前三种驱动力主要支配着人们的行动,但这个时代,第四种驱动力终于登堂入室,人这种生物的价值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完备的彰显。

  《好奇心》读后感(七):好奇这把刀

  在孩童时代,我们用牙齿和味觉去感受世界,在少年时期,我们用我们的眼睛去看我们的未知世界。世界很大,我们想去看看。如果我们对于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感到兴趣十足的时候,我们会不断满足来自于我们内心世界的好奇心,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感知这个未知的世界。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好奇心》读后感(八):好奇心

  我一直觉得,人的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技能的,专业能力,一种是别人看不见的软实力,但是却能影响你生活方方面面的能力,例如好奇心就是其一。

  对我自己来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还挺有 好奇心的人,也一直觉得这个能力帮助了我很多,虽然都是小事,但因为我的探索,研究,思考,从而让我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也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我的生活。我对别人提到的自己不懂得东西,总是会去百度,各种查资料,去了解,弄明白,不会听过就听过了。看一篇文章,我也会非常注意别人说到的新事物,然后尝试去了解,并且去行动,不断改变自己,刷新自己的认知。因为当了妈妈,我靠着好奇心,知道了怎么给孩子挑选各种用品,衣服,挑哪种玩具,怎么陪伴他,养育他。我发现,好奇心让我变得聪明,每次我都会为自己一些小成就开心,因为科学的养育,我摒弃了很多传统的老旧方法,并且,在无数的阅读,资料里,思考出符合自己孩子的养育方式。我庆幸我有这个能力,并也会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这本书的作者,伊恩.莱斯利说的NFC,也就是高认知需求,是一种对求知欲进行科学量化的方法。高认知需求的人,会主动地,积极地想要获取经验和信息。但低认知的人,就不会去寻求认知捷径,比如喜欢道听途说,听到什么信什么,从不去思考对或错,不肯脑力劳动。本书讨论的内容是”消遣性好奇“和”认识性好奇“。消遣性好奇表现为我们最初对新生事物无止境地喜新厌旧,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未知事物,激励我们获得新的经历等。而认识性好奇,则是对知道的东西进行更深入地研究,需要持续更多的付出,使你对新事物不仅限于知道,而是已经能非常了解,它是在消遣性好奇上的一次深化。

  作者通过讲述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从最单纯的想要体验的迫切欲望逐步发展到想要持续学习的渴望。认识性好奇描述的是一个简单追求新鲜感到亲自尝试去理解和认知的深入过程,它是消遣性好奇成熟后产生的。未受控制的好奇心容易导致冲动,它的影响力突发而不可抗拒,能快速俘获我们的心智,所以是危险的,比如孩子的好奇心是伴随危险的,所以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做各种防范措施。

  作者提到一个研究婴儿大脑之谜的实验室Babylab,它是由伯贝克学院创建的,现在已经是世界闻名的研究婴儿早期认知发展的中心之一。在这里,作者和两位心理学家通过一些实验,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例如,孩子的好奇心依赖父母或亲近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