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孩子》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红孩子》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1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孩子》经典读后感10篇

  《红孩子》是一本由春树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孩子》读后感(一):不想回到的过去

  昨晚睡前,从书柜里随便拿了本书读,是07年买的《红孩子》,春树的作品。对于春树,读过《北京娃娃》,说不上特别喜欢,但是喜欢那种轰轰烈烈青春,也许,是因为我的青春太压抑了吧。

  昨天看的《红孩子》,是关于春树的小学初中生活,也就是她彻底叛逆前的生活。本来只是打算随便读个两三章就睡觉的,结果一看就看到快1点,过去的事情同样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夜没睡好,今天早上6点就醒了,再无睡意,继续看那本书,很快看完。

  我想,每个人都有一段不愿意回忆时光吧,那是心灵深处的伤疤,因为羞耻而不愿告知他人,甚至自己都不想再去回忆。春树的初三生活,就像我高中三年生活的缩影,只是,我的隐忍比她更深不留痕,而且直到顺利地考上大学,依旧没有选择彻底的叛逆。

  叛逆是需要勇气的,就像通过书写完全地暴露自己。在这点上,我是很佩服春树的。之前接过一个编辑的邀请,写自己的高中生活,但是我始终没有勇气坦诚面对自己的过去。从小养成记日记习惯,总以为长大以后会不时地拿出来翻翻,现在才明白,那些日记,特别是高中时候的日记,我根本没有勇气拿出来翻阅。

  其实人必须要在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里,才能过的开心。就像鱼只能生活在水里,就算它爱上海鸥,它也不可能脱离水的生活。春树通过彻底的叛逆逃离了“玫瑰学校”,正如我在高考后,彻底与过去断了联系,除了几个好友不和高中有任何瓜葛。脱离了不适合我们的地方,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土壤,我们才能灿烂成长

  《红孩子》读后感(二):《落泪的幸福

  很久以前断续读过《北京娃娃》,零星记得支离片断,昏暗、随便,不再有兴趣

  再看到《红孩子》,是因为看到扉页上的相片,淡妆的春树。

  一下子觉得,80后的孩子们,都已经走过了青春最繁华的时光。

  突然想知道,她的书中,她的文字

  读过一句话,忘记出处,遗忘过去代表着对自己的背叛

  往往,曾经有过的灰色过往快乐或是悲伤,选择岁月冲淡,然后抛弃。

  而她不是,她选择一丝一缕的记录,选择努力记忆,因为那些是曾经有过的再也不见的童贞。

  所以在她的书中,可以读到熟悉的岁月,同样刻画过得的人生

  只是太多的分叉,让每个人选择不同的路径,完成命运安排结局

  她的文字,简单、直接,叙述着儿时简单的故事和回忆,却给人一种压迫感,如同阴天满布的乌云,给大地压力

  那些孩子们世界中的复杂和惶恐,而今才知道,自己当时也在这么艰难中挣扎徘徊过。

  只是,到了最后,选择忘记那些荒唐和坚贞的岁月,而她选择记住。

  所以,才知道,有勇气记下那些的她,是多么的强大残酷

  成人世界中是明晃晃的尔虞我诈见怪不怪,了熟于心。

  青春岁月中的那些懵懂成熟,再表现出的青涩心计与手段,现在看来才真的可怕

  才真的可怕于那些混在孩子们身边的大人,所硬硬勾勒的线条。

  书中提到的人物,很多很多,让人真的惊叹她超人的记忆力

  有时,也会静静的想起过去的朋友,想起一起的笑容、岁月。

  也会一时兴起的找寻再联络的方式,找到了,却发现,时过境迁,人已变。

  没找到,遗憾于那段美好,无从延续。

  人越大越喜欢回忆,因为日子发现过得越来越平淡,只能用力挤出生命中曾经爆发的烟火留下的璀璨。

  这些回忆先是出现在梦中,提醒自己,然后便在角落里露出藏匿的马角,让记忆整个揪了出来,带来那些或微笑或皱眉的感叹。

  仍然是感谢春树她的,让人有信心力气想去好好翻开记忆的画卷,看看那些自己年少时的过往,怀念那片不会再来的天空,和岁月……

  曾经,我们都是天真的孩子,在阳光下奔跑,带着最美丽的笑容……

  http://www.blogcn.com/user68/pariscatzi/index.html#

  《红孩子》读后感(三):残酷青春前传

  很久很久以前,大岛诸在《青春残酷物语》里说出了这样残忍的话: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青春都是极其伤身的。

  写《北京娃娃》时的春树,是和世界作战的孩子。在狂野的激情中,射击着自己的梦想和人生。而在《红孩子》这本书里,春树却展示了让人惊疑的另一面——在“残酷青春”之前,这些出生于80年代的“大孩子”们,似珍珠晶莹、美好纯净的童真。那个表情淡然,内心强大的少年,恨不得回到过去的红色岁月,当个送鸡毛信的小兵……

  《红孩子》里,春树以追忆的手段,借助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派遣的惆怅。90年代北京玫瑰学校里的一大群红孩子,内心渴望着激情的事业理想,生活在类似苹果乐园的乐土里。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烦恼:写不完的作业担心不被老师重视,每个月10元的零花钱只够给一个朋友生日礼物,养蚕宝宝桑叶不够,一下子喜欢好几个男孩子不知道自己心归何处……种种少年维特的烦恼,只是源于对成人世界的茫然无知

  你觉得这样的生活值得回忆吗?

  一个女巫一样比自己还小的女孩子,神神叨叨地告诉你,她的爱好是收集碎玻璃。为什么不是画片,不是糖纸,不是邮票,而是街角垃圾般的碎玻璃?小姑娘细说从头:“最珍贵的玻璃的魔法最大。有一些甚至你找到以后才能知道它们的作用。如果你和我一起找,我也能帮你实现你的梦想。”这样的说词,春树也信。从那天开始,她就开始小心翼翼寻找玻璃片,作为和那个陌生女孩心照不宣秘密。那些无所事事的年少啊,孩子们因为共享不能说的秘密而相互拥有相互慰藉。直到有一天,她电光火石般明白了一切只是谎言。可是,春树说,我甚至恨自己为什么突然明白了。好像要跑翻这条路,好像我要跑出我愚昧无知的少年时代

  如果你认为春树简单再现了那个白衣飘飘的时代,浅吟一曲青春无悔的咏叹调,那你就错了。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为什么乔伊斯要写《都柏林人》,为什么普鲁斯特终其一生要追忆似水年华?因为他们要追回逝去的时间生老病死世世轮回,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属于人本身的呢?所有经过的事,无法和人身剥离。不错,只有回忆。只有记忆才能对抗时间的无坚不摧。一切都在时光的流失中瓦解变质,用语辞把这个时刻固定下来,失去的时间就是这样找回的。次第更迭的人物,让我们挽紧时间的缰绳。无论是“光阴的故事”,“少年迷惘往事”,“永别玫瑰学校”,还是终章的“你看天是蓝的”,“昨日今生”,她按照精神世界规律或者说回忆的经纬来编织小说,赋予时间以具体形式,描绘了生命的机理和每一处皱折。

  我们总是在说,青春是残酷的。可是其中原委却很少有人涉及。青春从来都残酷,可是,是什么造就了残酷的青春?或者这么说,残酷青春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红孩子是怎么变成了北京娃娃?原来,青春不仅是一种成长,也可能是一种毁灭。成人的世界背后总有残缺。长大,就是开始懂了,和自己原本世界的美好告别,是一场薄奠。春树说,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把文中主人公变化和与变化作斗争的过程记录下来。人总是要变的,有的人,顺利成长,有的人,就是过不去。《北京娃娃》里那些游走在刀锋边缘的孩子,很多即使有所叛逆,也渐渐被抹平了棱角。遗忘过去代表着对自己的背叛。所以,一下子觉得80后的孩子们,都已经走过了青春最繁华的时光。

  生活让我们狼狈不堪,没有谁能够例外。这个时代的流动之快超出人们想象,到处都是扭曲、破碎的影像以及影像所产生的幻觉。如果说曾经的《北京娃娃》是春树正面强攻这个时代,那么貌似温柔的《红孩子》则是再度向极限深处探底,在撕心裂肺的自我探索与时代社会敏锐观察后,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对世态炎凉做最犀利的批判,也反求诸己化恨为爱。

  以往的春树太注重情绪的宣泄,叙事联贯,以及阅读舒适度,那时的她文字悲怆得惊人。这次,我们看到大段庞杂、优美真实心理描写,宛如行云流水。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文字上的炫技已然是毫无必要的。在学校的时光是最美好的,可惜人们总是在最美好的时光已成身后之事时,才会认识到这一点。耶里内克在《美好的美好的时光》里提醒我们,生活是严肃的,生活的严肃你将来会体会到的。那就让我们来从头回忆吧,那个时候,北京娃娃春树还不叫林嘉芙,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银小橙,正轻巧地走下台阶……

  《红孩子》读后感(四):往事只能回味

  ——与《红孩子》共勉

  美好的童年。晕车。Courtney Love。当我在城际列车上写下这些字眼的时候,我的心头浮现的便是这一路走来的二十多年。招贴上的Courtney Love在笑着,曾同样挂在我的卧室里,那是多年前一本摇滚杂志附赠的。那些属于青春的日子里,我们都拥有着同样的记忆,甚至是同一张招贴画。但是红孩子春树的记忆则是属于她自己的。

  《红孩子》亦是那种我不大想一次读完的书。读一些放在那里,让那些童年的记忆从记忆里沉淀一下,然后不知道哪天跑到书架上再次捧起,会觉得青春还留着一个尾巴,可以抓得住的。就像回忆,倘若全部温习过来,那种怅然若失的愁绪会许久缓不过来。

  读《红孩子》的前后,一直在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连续剧。于是文字与影象就开始叠加在一起。《与》剧改编自王朔老师的《玩儿的就是心跳》,军队大院里的点点滴滴在荧屏上出现,红领巾,少年,自行车。我几乎晕了……

  春树的生活同样是从军队大院开始的。那时候的她已经开始记事了。她写到她的淡蓝色的群摆飞舞在父亲的单车上的时候,我几乎就把她当成影象里的那些人了。但是她又是不同的,生于八十年代的她,显然会觉得逛街比碴架要有意思得多。小说毕竟是小说,我们经常会把小说里的林嘉芙当成是春树,而把生活中的春树,与那个写小说的春树相混淆。

  但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就像春树喜欢在冬天穿大衣一样。她说,这是在部队大院里养成的习惯。翠微,万寿路,这些充满了具像的地标建筑,她曾不止一次跟我提起。当我们在二环路里灰色胡同里散步的时候,她时常会提起万寿路,还有海淀区。似乎在那,即使什么都不做,随便走走也是好的。

  红孩子是北京娃娃的前传,也就是林嘉芙在成为春树以前的日子。我们可以看到类似于银小橙这样好听的名字,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我们都擅长给自己起无数个充满抒情意味的笔名,而交笔友,写信,跟现实生活中的同学暗恋,绝交,表白,则是生活的主题。我注意到的,林嘉芙其实是个很重友谊的人。当然,是在那些男孩之后的。重色轻友,在我们看来是在夸一个人专一。

  当我合上书的时候,我终于发现,那些属于青春的日子,我们都回不去了,这是让人觉得最可怕的事情了。就像那个时常在你梦里出现的小学同学,如果梦不醒来,她或许永远都在这里,而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回到属于你的那张床上的时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趁有时间,趁我们还能想得起来的时候,春树给我们还原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回忆。

  阳光从书房的窗子间斜斜地射进来,照在红孩子上。阳光特有的橙黄色,跟封套上斑驳的脸极为融洽地合在一起,我似乎觉得时光凝滞在这一刻,绷住了,青春就在手里流不走了。而春树黑黑的瞳孔里透出的则是对世界新的审慎眼光,毕竟红孩子已经长大了,长成了一棵春天里的大麻树。

  是的,我们都回不去了。属于我们的九十年代。小虎队,林志颖,Nirvana。青苹果乐园里不再有人留连,那些小孩们都已经长大。上班,搭地铁,面无表情地生儿育女了。

  或许,关于青春,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记忆,一如那些生活在小说里的林嘉芙似的,或许就是你,就是我。看到红孩子,就看到了那个记忆中的你我。那些属于我们的青春岁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