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10篇

2018-02-02 20:2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10篇

  《海边的卡夫卡》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5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一):隐喻的世界

  世界是隐喻的,村上春树这样告诉我们,为了证明这样的隐喻像空气一样存在,他创造出了田村卡夫卡君。

  而一看到卡夫卡这三个字,我心中便充满恐惧年少无知时候买了一本他写过的城堡完全没看懂,后来几年过去,重新来看,还是完全不懂,“有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座城堡,却无论如何也进不去,”这样一句话能写成一本书,我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得到卡夫卡写作时候如何斟酌着每一句话背后的隐喻,然后沾沾自喜无奈如同做不出高数题的我一样,挤坏了脑袋也看不穿这背后的种种隐喻。

  田村卡夫卡和作家卡夫卡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村上春树确很好的继承了卡夫卡写作中隐喻的本领,不过他比卡夫卡厚道的多,一是告诉反复告诉着读者“我在使用隐喻,前方注意安全,有隐喻出没”;二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穿插着大量关于隐喻的解说,时刻展现着他自己哲学思想人生观,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年轻人人生中能遇到的挫折无非也就是那么几件,所以细心的话,你总是能够从中找到那么一两句戳中内心与之共鸣的话,然后颤抖一下。

  创作一部这样的小说肯定很费脑力,因为不但要考虑情节的起伏发展,还要考虑如何在每一个正确地方挖一个坑,埋下一个装有秘密的盒子,再用原先的土埋好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等着有缘的读者来发现这个坑,把盒子挖出来,还得解开盒子上的密码锁,最终得到秘密。

  以我对自己脑容量的客观估计,能把故事情节捋顺已是难得,侥幸窥见的几个隐喻还或许只是自己的想象而并非作者本意,不过读一书能与作者有些许共鸣又怎能不算是有缘

  俄底浦斯王的故事在15岁的田村卡夫卡身上一一应验,命运这种东西太玄幻,你想要躲避可怕的预言么,其实并无他法,因为你走到哪里,预言便会跟你到哪里,田村一直在躲避,却看着预言步步为真,后来便不躲了,与母亲的关系按说应是可控的事情,然而他却没有控制,反而完成了预言。故事太夸张与荒诞,而却也不正是验证着那句话,没有人能从他该面对的现实面前走过,即便这个现实是地狱,也要走穿它。走穿了之后呢,“不久,你睡了。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新世界是什么样的,没有人知道,而田村却不再是过去15年里的那个他了,过去漫长时间里身世、与父亲的关系,对母亲和姐姐幻想一直困扰着他,直到有一天这一切驱动他离家出走,而当他走穿这一切,也就彻底告别了曾经禁锢他不得动弹的过去,是的,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

  而对比之下是他的母亲,自初恋终结生命便抵达了至此再前进不得的点,如果入口石的故事并没有理解错,那应该是逃避现实只是自己的选择,母亲选择了进入虚幻不再出来,而田村最终还是出来了。所以以入口石为证,生命中至此再也进不得的点按说是可以走穿它的,也许很难,终究还是看你自己的意愿罢了。

  所以悲伤旋律中其实永存的是希望之火,就暂且这样自顾自地乐观理解吧。

  幸福是寓言,不幸是故事,那便让我们在故事中期许生活有寓言般的希望。

  最后,是一段书中触动我的文字:“我们大家都在持续失去种种宝贵的东西,宝贵的机会可能性,无法挽回的感情。这是生存的一个意义。但我们脑袋里——我想应该是脑袋里——有一个将这些作为基以保存下来的小房间。肯定是类似图书馆书架的房间。而我们为了解自己的新的正确状态,必须不断制作那个房间用的检索卡。也需要清扫、换空气、给花瓶换水。换言之,你势必永远活在你自身的图书馆里。”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二):故事写作胜过人物塑造 / 有未解之惑,谁能帮忙解?

  具有想象力的情节变换、交叉,是《海边的卡夫卡》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并一直吸引着我毫无压力地在看完整个故事。相比《无尾狗》N多错综复杂人物关系的穿插、跳跃,《海边卡夫卡》中的人物要干净简练得多,却丝毫不会制造单调影响故事的引人入胜

  村上创作这本书的意图是想表现一个15岁少年努力成为最顽强少年的主题,但我觉得,人物的塑造,其实不如故事的讲述。吸引我往下阅读的,以致最后盖上书本回忆的,并不是关于这某个少年,而是故事本身。换句话说,我觉得村上的主题表现是失败的,但故事写作是引人入胜的。

  关于故事本身,我还有许多未解困。我将之纯粹当成了一个故事,想刨根究底地问几个问题,希望有人能帮忙解答。

  1、 那位带着学生森林采蘑菇的老师做的那个春梦和整个故事有何关系?

  2、 琼尼·沃克和田村卡夫卡的父亲是怎么回事?

  3、 最后那条想爬入“入口石”的白色蠢物有何隐喻?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三):读书笔记:这本小说为什么好看

  1.故事结构并不复杂,双线交替写作,最后指向同一个交点。借用了很多并不陌生理论,如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这样古老的母题,佛法的基本概念:空、梦、实体、圆满,等等。让我感到这种理论架构不晦涩,可以接受。

  2.有音乐。大段的音乐描述和论述,经由人物之口讲出,很过瘾,尤其是古典乐,见解深刻独到。

  3.少年。谁没有经历过少年呢?“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十几岁,最强烈欲望迷茫发生的人生阶段。甚至在我正在经历的二十几岁,这样的冲突依然存在。人物设定很有共鸣。

  4.有关性的描写非常之纯洁优雅

  5.有很多城市建筑和雨的描述,这也是我中意的两种意象。“世界笼罩在呛人的雨味儿里。”“我想着在各种地方下的雨:下在森林中的雨,下在海面上的雨,下在高速公路上的雨,下在图书馆的雨,下在世界边缘的雨。”这样的写法很动人

  6.那些人类共有的情感,可以通过作家的文字毫不经意地流露,这大概就是小说的魅力吧。比如,“人是需要自己所属的场所的。”“你势必永远活在你自身的图书馆里。”“人这东西,取决于生长的场所。想法感觉大约是同地形、温度和风向连动的。”

  7.隐去的性别。这部作品里,性别并不重要。可是你会发现,村上懂男人,也懂女人,大概是因为他懂得人类吧。比如书里面提到几条女人的特征,作为女人,你也会感觉他说得对:以正理开导、醋意大发、劝自己存钱、周期性轻度歇斯底里、谈起对未来的担忧,等等。

  8.军队。一直觉得军队是一个很好的文学题材,能反映人性文明。这本书点缀得很巧妙。比如士兵杀人的方法、士兵故意选择逃离军队、风雪弥漫的俄罗斯战场。这些小的细节每一个都能引发想象力。

  9.虚拟了一个死去世界。在那里,语言、情感等全部褪去,肉体也不再沉重。轻与重、回忆、母体、返回最初的世界、自由、时间、世界的边缘与临界点,甚至轮回等等,阐释的诸多主题比较有趣

  10.总之,这是一本充满想象力的书,里面会有你熟悉的主题,会拓宽你许久以来的思索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四):遇见村上

  昨晚看到凌晨一点多看完,今天早上起来黑眼圈超级重,果然还是不能熬夜,可是这部小说,真的叫人欲罢不能

  最大的感触是,命运,它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其间参杂着一些孤独感和无力感。

  没有查过村上的图片,也没有看过相关视频之类的,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心文学艺术一切美好或是黑暗的人,他大概其貌不扬,像个小老头,是个时而深沉时而孩子气的小老头吧,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思考。想象中的他,很喜欢的他。

  海边的卡夫卡,说实话真的没太读懂,太多隐喻,而我想的太浅。

  看了很多书评,知乎,豆瓣,很多人说,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只觉得很沉重,却不曾到那种程度

  全篇对佐伯的描述,形象特别美好,可是不知为何,心中始终没能升起对她的喜爱,甚至怜悯,都没有,只在十五岁的她进入森林劝卡夫卡回到现实记住她好好活下去的时候,对她,生出几分爱怜。以往看电影也好小说也罢,对于作品中作者用尽笔墨认真去描写的高雅女子,都由衷的爱,这次,不知为何。

  很喜欢中田,这个很神奇的小老头,善良可爱,星野也是,一个曾经的叛逆少年,遇到一个神奇的小老头,便不顾一切地跟着他,去帮助他,他的人生轨迹在慢慢改变,思想也在改变,到头来,他就像是,怎么说,经历了这些光怪陆离的时间,在别人看来,他仍和以前一样,可是只有他知道,他真的真的不再是以前那个自己了。对于战争时期的学生们在山中集体晕倒的事件和老师写信言明的真相那一段,没怎么把握到要领。想起来文章里面的一句话很喜欢,大义是说一场战争的开始从来都不是为了结束先前的战争,战争这东西,只是无限的吞噬,无限的发展。

  大岛,比起来佐伯,倒是很喜欢他,记忆里的画面,还是觉得他应该是个男孩子才对,他对卡夫卡的所有关怀和理解,都是卡夫卡孤独黑暗一生中时刻闪耀温暖他的火花吧,喜欢他关于音乐的那些论述,喜欢他的人生态度。

  樱花,同样美好的女子。

  卡夫卡,这个世上最顽强的十五岁的少年,背负着诅咒一路在命运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宿命,活灵、隐喻、光怪陆离的一生。

  对于主角,反倒是写不出什么真的感悟了,只觉得他身上背负着很深很深的孤独与无力。

  海边的卡夫卡,是一本会再读的书,但愿再读时,找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五):寻找心的那片海

  《海边的卡夫卡》---寻找心的那片海

  寻找而不得,并且执着结果,也许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其实寻找的真正意义,只在于寻找这个过程本身。

  ----------题记

  几年前读过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不喜欢,于是对这个作者有了固执看法。很庆幸,这么偶然,又看了这本《海边的卡夫卡》,似乎可以触摸到作者掩盖于平静叙述之下的灵魂渴望,恐惧,寻找,等待迷失,警醒,多维空间一样复杂又充满矛盾的内心。迅速的,开始喜欢这个名字里有树木坚硬与执着的作家编撰的文字。

  田村卡夫卡,小说里的“我”。离家出走的十五岁少年。他和我们很多人相象,只是比我们更极端,或者说更有勇气。书里的人,我们,现实或是虚构的人,那些不肯浑浑噩噩过生活的人,那些不甘心与世界妥协的人,都在寻找。不停寻找。寻找自我,寻找理解,寻找相知,寻找与自己完全背离的东西,寻找内心深处的真正所求,寻找也许自己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也许这就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村上喜欢写关于寻找的话题。田村说,我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我想解决了温饱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因何存在,我在此有何意义。那些逃离现实的人,只是没有找到问题的出口。有自己的思想,是幸,亦是不幸。如同记忆。再也回不去的美好记忆,记的越清晰,越是甜美疼痛。所求,在这脏乱尘世似乎永不能得。于是郁郁寡欢折磨自我。

  村上说,世界是隐喻,一切都有暗含的象征意义。他把这样的思想灌输到我们的脑子里,于是那个曲折离奇至于疯癫的故事,有了不同寻常味道,带着哲学的厚重以及雄辩的筋道,引人细嚼。书中的人物,不只是田村,他的父亲、佐伯、中田、大岛、星野、樱花、乃至守卫入口的两个士兵,都一直在寻找,寻找自身问题的答案。而田村要抛弃装备放下恐惧深入森林才能找到那个地方,也是隐喻,只有足够执着坚强人才资格看到问题的原貌。它也像坎坷的人生,只有下定决心遇到所有困难都不回头,才能一步一步迈向生命深处。

  佐伯二十岁时出走,将近五十才又回到高松,在图书馆里安静的写她的故事,她的回忆。然后付之一炬。回忆飞灰烟灭,不再有悲伤和疼痛,只需要安静的,等待一个答案,等待那个时刻的来临。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如此沉静呢。当然不能。我们总是围绕自己画一个圆圈。当脚步绕圆行走一周之后,虽然还在原地,心却已到达了更高的层面。只有在红尘中浸染过,才有可能看透这迷离的世界。所以佐伯必定要走那一段路,必定要损毁一些人,来找到自身,虽然她善良的并不想损毁任何人。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悲哀,得到的同时总要伴随牺牲。

  书里的人物最具传奇色彩也最幸福的人物其实是中田,那个可以跟猫讲话却永远不能认字的古怪老头。他一直生活在与我们不同的空间,脑子不好使,很多事情不能明白,于是也没有太多烦恼。在他的世界里,时间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不用像其他人一样追赶。他坐在草丛里小口喝着茶水,看看天,看看云,和猫聊天,想不通的事就不去想,困了就美美的睡觉。那种自然安适的状态其实我们早就失却了。幸福并不是所有人都可得的。然而就是这样在我们看来的完美,中田也有着隐隐的希望。他说,我想成为普通的中田,想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是不是我们总是这样,看不到自己手中拥有的,只看到别人的东西,并且无端羡慕。

  面对无法扭转的困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生为性同一者并且患有血友病的大岛,在安静偏僻的图书馆里工作,开跑车总是超速到万一出事故,就会干脆利落的死掉的程度。并且时刻小心,不为别人带来麻烦。田村的父亲,杀猫,生吃猫心,做有强大力量的笛子,诅咒自己的儿子,让人不寒而栗的变态行径,却也是因为放不下那段本不该属于他,或者说其实他从未得到的回忆。对于这个才华横溢的雕刻家,愤恨而同情。其实书里的每个人,都和我们相象。这就是为什么,看着他们在书的世界里碰撞,我们也会心痛的缘由。由他们,我们看到了自己。

  悲剧的诞生,都是因为执着于不能执着的东西。当我们懵懂的走完一段孤苦艰险的路程,终会明白生命的意义,终会懂得得到与牺牲的纠缠。当我们寻找到世界的边缘,必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海,用来安放那颗敏感而坚强的心。那时候,幸福会像潮水一样湮没所有疼痛的形状。而书的结尾,少年将要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他成长了。我想他终于放下了一些东西,父亲的诅咒,母亲的背弃,乃至于混乱的爱情,那些曾经压得他不能喘息的重量,其实都是自己添加的。

  也许生命的奥义仅仅在于反镤归真。当我们苦苦寻找良久,终于顿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如同我们想象那样简单纯真。于是放下那些回忆,幻想,放下一切不属于我们的东西,生命就变的轻松自在起来。

  你要做什么?看画,听风的声音。

  时光一步一步向前,如同风徐徐吹来。一切缓慢而幽雅。

  隐约听到海水的叹息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六):《海边的卡夫卡》的反战主题

  从小说开始我就有一点察觉,凭借着我对村上作品的长期研读和死忠的喜爱,我敏锐(但有可能是错误的)感觉到,这本小说与日本二战战败之后日本人内心的虚妄,无奈,对未来的绝望,对过去的留恋和近乎固执的自负,以及对原子弹爆炸的批判和对生命的敬畏将以缓缓从村上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乏科幻意味的字里行间,狠狠地,清晰的,渗透出来。

  以我自己的理解来说。小说里的各位主角配角代表着当时日本人对战败,对原子弹爆炸的各种心态。比如小说里中田的一句对白说,大概意思是天上不管掉下什么东西来都是不好的。这不能说不是对原子弹的隐喻。小说的开头更是犹抱琵琶式的告知我们这一线索。

  卡夫卡只有十五岁,象征着日本的年青一代,他们了解日本过去的种种风光无限,心里还残存着对大和民族愚忠式的向往感,以自己一意孤行的方式,去寻找回到那个唯我独尊的时代。他们太累了,但觉得现实不属于我们,不属于日本。如同他面对爱情,其实他没有经历过佐伯的年轻时代,就像他根本没有经历过日本的全盛时代一样,但看着画面里的春风得意,“那才是属于我们的世界啊。”他固执地想。

  中田不同,他代表着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他们因为那一场战争变得不愿意接受现实,选择逃避。佐伯也是选择逃避的一类人,但他没有经历过生死的考验,只是对于生活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再信任,面对美国文化的冲击和控制,变得无所适从。中田在小说里还有一个使命,就是带领这以星野为代表的这么一群对战争没什么概念,只专注于自己眼前的生活,得过且过的人,重新走回历史,了解历史,唤起民族自豪感,让日本早日走出战争带来的创伤。这是村上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之一吧我想。

  图书馆管理员大岛,我想代表的应该是战争的受害者吧。可能当时在日本存在这么一种心态。对原子弹受害者又同情又可怜。

  小说里很有趣的一个细节,是卡夫卡父亲的预言。至于这个预言代表着什么,像是代表着对战争的反思。战争就像是弑父的卡夫卡,我们以我们自己都不能明白清楚叙述的原因拿起短刀杀了自己的父亲,战争正是因为一些不可细想的原因,用自己制造的武器谋害自己的生命,如果把自己的国家比作自己的父亲的话,更是自己杀害了自己的父亲,虽然是借他人之手,但终归发动战争,永远是人类自己的罪恶。

  当然,很多人觉得这本小说更大程度上描写的是灵魂与生命的内核。关于穿过森林的描写,是我见过的小说里关于成长和逼近生命最生动的描写。关于记忆与死亡的关系,也是小说探讨的内容之一,有的人还活着,但他们的记忆一直停留在过去,将记忆当做自己生命继续的唯一条件。这样的生活无非是死寂的,等真正死去了,也失去了记忆,反而是从无穷无尽对自己的试问和折磨里解脱出来。就像小说里卡夫卡说“我还不知道生命是什么。” 或许生命就是在无尽的试炼里寻找记忆与生活的平衡点。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七):摘录

  袖口相碰也是前世缘。 前世的因缘——人世间即使微不足道的事,也不是纯属巧合。” “是的,小姓中田。猫君,您呢?” “姓名忘了。”黑猫说,“不是说全然不曾有过,只是活着活着那东西就用不上了,所以忘了。” 巴顿版《一千零一夜》里虽然也收有和我过去在图书馆看的儿童版本一样的故事,但故事本身很长,加上插图多细节多,根本不像同一故事。诱惑力大得多。猥琐、杂乱、色情的故事和莫名其妙的故事比比皆是。然而那里充满着(正如钻入神灯的神人)常识框架所收勒不住的自由奔放的生命力,这点紧紧抓住了我的心。比之站内熙来攘往数不胜数没有面孔的男男女女,一千多年以前编造的这些荒诞离奇的故事要生动得多逼真得多。何以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不能拿菜刀真正做饭菜是悲哀的事情。” “开车也是相当危险的运动,我想。” “危险种类不同。我开车的时候,尽可能开出速度来。开出速度,发生交通事故就不是折断手指那样的小事故。而若大量出血,血友病患者也好健康人也好生存条件都差不许多。公平!不必考虑凝固不凝固那类啰嗦事,可以怡然自得无牵无挂地死去。” 舒伯特的奏鸣曲、尤其是D大调奏鸣曲,如果照原样一气演奏下来,就不成其为艺术。正如舒曼指出的,作为牧歌则太长,技术上则过于单一。倘若如实弹奏,势必成为了无情趣的骨董。所以钢琴手们才各显神通,独出机杼。例如,喏,这里强调承转,这里有意放慢,这里特别加快,这里高低错落。否则节奏就出不来。而若稍不小心,这样的算计就会使作品的格调倾刻瓦解,不再是舒伯特的音乐。弹奏这首D大调的任何一位钢琴手都挣扎在这种二律背反之中,无一例外。”大岛倾听着音乐,口里哼着旋律,继续下文,“我经常一边开车一边听舒伯特,就是因为这个。就是因为——刚才也说了——几乎所有的演奏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不完美的演奏。优质的稠密的不完美性能够刺激人的意识,唤起注意力。如果听舍此无他那样的完美音乐和完美演奏开车,说不定就想闭上眼睛一死了之。而我倾听D大调奏鸣曲,从中听出人之活动的局限,得知某种不完美性只能通过无数不完美的聚集方能具体表现出来,这点给我以鼓励。 你没杀过人,想都没想过,这样的事对你是不大合适。可是中田君,世上讲不通这种道理的地方也是有的,谁也不为你考虑什么合适不合适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东西你必须理解。战争就是一例。战争你知道吧?” “知道,战争是知道的。中田我出生的时候,一场大战正在进行,听人说过。” “一有战争,就要征兵。征去当兵,就要扛枪上战场杀死对,而且必须多杀。你喜欢杀人也好讨厌也好,这种事没人为你着想。迫不得已。否则你就要被杀。” 琼尼·沃克用食指尖对着中田的前胸。“砰!”他说,“这就是人类历史的主题。” 我们的人生有个至此再后退不得的临界点,另外虽然情况十分少见,但至此再前进不得的点也是有的。那个点到来的时候,好也罢坏也罢,我们都只能默默接受。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有件事想请教。”女性中的一个走来说道。个子高的。硬梆梆的声调,令人联想到忘在餐橱尽头的面包。 我周围一件一件发生了那么多事情,其中有的是我自己选择的,有的根本没有选择,但我无法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说,即使以为是自己选择的,感觉上似乎在我选择之前即已注定要发生,而我只不过把某人事先决定的事按原样刻录一遍罢了,哪怕自己再怎么想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甚至觉得越努力自己越是迅速地变得不是自己,好像自己离自身轨道越来越而这对我是非常难以忍受的事。不,说害怕大概更准确些。每当我开始这么想,身体就好像缩成一团,有时候。 人不是因其缺点、而是因其优点而被拖入更大的悲剧之中的。索福克勒斯的《奥狄甫斯王》即是显例奥狄甫斯王不是因其怠惰和愚钝、而恰恰是因其勇敢和正直才给他带来了悲剧。于是这里边产生了无法回避的irony。“ “而又无可救赎。” “在某种情况下,”大岛说,“某种情况下无可救赎。不过irony使人变深变大,而这成为通往更高境界的救赎的入口,在那里可以找出普遍的希望。唯其如此,希腊悲剧至今仍被许多人阅读,成为艺术的一个原型。再重复一遍:世界万物都是metaphor①。不是任何人都实际杀父奸母。对吧?就是说,我们是通过metaphor这个装置接受irony,加深扩大自己。” 如此这般,中田住进弟弟提供的宿舍,接受政府补贴,使用特别通行证乘坐都营公共汽车,在附近公园同猫聊天,一天天的日子过得心平气和。中野区那一角成了他的新世界。一如猫狗圈定自己的自由活动范围一样,没有极特殊的事他从不偏离那里,只要在那里他就能安心度日。没有不满,没有愠怒,不觉得孤独,不忧虑将来,不感到不便,只是悠然自得地细细品味轮番而来的朝朝暮暮。如此生活持续了十余年。 月光中她呈现为轮廓清晰的剪影,镀了一层骨骸般荧白的光。 窗外,紧挨窗旁有一株很大的山茱萸在月华中闪着恬静的光。风已止息,无任何声响传来耳畔,感觉上好像自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死去。我死了,同少女一起沉入深深的火山口湖底。 坐在录音室钢琴前看着照相机镜头。臂肘拄在琴谱上,手托下巴,微微歪着脑袋,脸上浮现出不无腼腆而又浑然天成的微笑。闭合的嘴唇开心地横向拉开,嘴角漾出迷人的小皱纹。看样子完全没化妆。头发用塑料发卡拢住,以防前发挡住额头。右耳从头发中探出半个左右。一身款式舒缓的较短的素色连衣裙,淡蓝色。左腕戴一个细细的银色手镯,这是身上唯一的饰物。光着好看的脚,一对漂亮的拖鞋脱在琴椅脚下。 她仿佛在象征什么,所象征的大概是某一段时光、某一个场所,还可能是某种心境。她像是那种幸福的邂逅所酿出的精灵。永远不会受伤害的天真纯洁的情思如春天的孢子漂浮在她的周围。时间在照片中戛然而止。一九六九年——我远未出生时的风景。 唱片封套照片中仍鲜明地记录着人到中年的现在的佐伯所失去的风姿。它类似一种力度的飞溅。它并不自鸣得意光彩夺目,而是不含杂质的自然而然的倾诉,如岩缝中悄然涌出的清水一样纯净透明,径直流进每个人的心田。那力度化为特殊的光闪,从坐在钢琴前的十九岁佐伯的全身各处熠熠四溢。只要一看她嘴角漾出的微笑,便可以将一颗幸福之心所留下的美丽轨迹描摹下来,一如将萤火虫在夜色中曵出的弧光驻留在眼底。 《海边的卡夫卡》 你在世界边缘的时候 我在死去的火山口 站在门后边的 是失去文字的话语 睡着时月光照在门后 空中掉下小鱼 窗外的士兵们 把一颗心绷紧 (副歌) 海边椅子上坐着卡夫卡 想着驱动世界的钟摆 当心扉关闭的时候 无处可去的斯芬克斯 把身影化为利剑 刺穿你的梦 溺水少女的手指 探摸入口的石头 张开蓝色的裙裾 注视海边的卡夫卡 佐伯的嗓音同旋律浑然融为一体,虽然作为职业歌手音量有所不足,技巧有所欠缺,但其音质如淋湿庭园飞石的春雨,温情脉脉地刷洗着我们的意识。 《海边的卡夫卡》会有那么多人陶醉的原由。那里存在的,是天赋才华和无欲心灵坦诚而温柔的砌合。那是天衣无缝的砌合,即使以“奇迹”称之亦不为过。住在地方城市的十九岁腼腆女孩写下思念远方恋人的歌词,面对钢琴配上旋律,随即直抒胸臆。她不是为了唱给别人听,而是为自己创作的,为的是多少温暖自己的心。这种无心之心轻轻地、然而有力地叩击着人们的心弦。 中田眯细眼睛,集中注意力,小心确认两根按在星野腰骨的手指的位置。位置确定之后,起初一边看情况一边一点一点地用力,随后猛吸一口气,发出冬鸟一般短促的叫声,拼出浑身力气把指头猛地压进骨与肌肉之间。此时星野身上袭来的痛感正可谓劈头盖脑野蛮至极。脑海中一道巨大的闪电掠过,意识当即一片空白。呼吸停止,仿佛被从高塔之巅陡然推下九层地狱,连呼叫都来不及。过度的疼痛使他什么都思考不成。所有思考都被烤得四下飞溅,所有感觉都集中在疼痛上。身体框架就好像一下子分崩离析。就是死也不至于毁坏到这般地步。眼睛也睁不开。他趴在那里全然奈何不得,口水淌在榻榻米上,泪珠涟涟而下。如此非常状态大约持续了三十秒。 一只白色的海鸥有些犹豫不决地穿过无风的天空。微波细浪有规则地涌来,在沙滩勾勒出柔和的曲线,留下细小泡沫退去。 “诗与象征性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一如海盗和朗姆酒。” 两人沉默了一阵子。星野觉得,从这老人口中说出的东西——无论多么荒诞离奇——还是大致信以为真为好,同时心里也隐约觉出一种不安——如果就“死过三个星期”的问题进一步刨根问底,说不定会把脚踏进无可收拾的混乱之中。 “怎么说好呢……我也觉得说法有些怪——你樱花在这现实世界中活着,呼吸现实空气,述说现实话语。跟你这么说话,可以得知自己姑且同现实世界正常连在一起,而这对我是相当要紧的事。” 没有结论的书谁都不愿意看。在我看来没有结论倒是非常自然的…… “但是,只要时间存在,恐怕任何人归根结底都要受到损毁,都要被改变形象,早早晚晚。” “即使早晚必然受到损毁,也需要能够挽回的场所。” “能够挽回的场所?” “我指的是有挽回价值的场所。” “你小子,没上过学?” “高中基本上了,但一来是工业高中,二来只顾骑摩托发疯来着。” “就是为促使事物本来具有的作用发挥出来而进行管理。我的职责就是管理世界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就是理顺事物的顺序,就是让结果出现在原因之后,就是不使含义与含义相混淆,就是让过去出现在现在之前,就是让未来出现在现在之后。多少错位一点点没有关系,世上的东西不可能尽善尽美,星野。只要结果能多多少少对上账,我也不会一一说东道西。别看我这样,相当about①的地方也是有的。或者说得专业一点儿,即所谓‘后续信息感触处理的省略’。这个说来话长,再说你反正也理解不了,就免了。总之我想说的是:我并非对任何事情都啰嗦个没完没了。可是如果账目对不上就不好办,就会产生责任问题。” 神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特别是在日本,好坏另当别论,总之神是圆融无碍的。举个证据:战前是神的天皇在接到占领军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不得再是神’的指示后,就改口说‘是的,我是普通人’,一九四六年以后再也不是神了。日本的神是可以这样调整的,叼着便宜烟管戴着太阳镜的美国大兵稍稍指示一下就马上摇身一变,简直是超后现代的东西。以为有即有,以为没有即没有,用不着一一顾虑那玩意儿。” 大凡物体都处于移动途中。地球也好时间也好概念也好爱情也好生命也好信息也好正义也好恶也好,所有东西都是液体的、过渡性的,没有什么能够永远以同一形态滞留于同一场所。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黑猫宅急便①。 出生的场所和死的场所对于人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出生的场所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可是死的场所则在某种程度可以选择。” 她闭起眼睛。我一直凝视着她闭合的眼睑。我可以通过那眼睑看到她所看的黑暗,那里浮现出种种奇妙的图形,浮现又消失,反复不止。 海顿作曲的时候总是正正规规戴上漂亮的假发,甚至撒上发粉 一个人独处时思考对方,有时觉得悲从中来——你会这样吗?” “当然。”他说,“偶尔会的。尤其在月亮显得苍白的季节、鸟们向南飞去的季节。 我和佐伯不声不响地细看那风景。云改变了形状,月光变得斑斑驳驳。风不时吹过松树林,发出很多人用扫帚扫地那样的声音。我用手掬起沙子,让它从指间慢慢滑落。沙子往下落着,如蹉跎的时光一般同其他沙子混在一起。我如此重复了许多次。 她哭了,这是一点。脸埋在枕头上吞声哭泣。你不知如何是好。你把手轻轻放在她裸露的肩头,心想必须说点什么,但不知道说什么好,话语已在时光的凹坑中死去,无声地沉积在火山口湖黑暗的湖底。这是一点。后来她回去时,这回传来了“大众·高尔夫”的引擎声,这是第二点。她发动引擎,停下,像思考什么似的隔了一会儿,再次发动,开出停车场。引擎停下后到再次发动的空白时间里,你的心情变得极度悲哀。那空白如海面的雾涌入你的心中,久久留在那里,成为你的一部分。 佐伯留下了泪水打湿的枕头。你用手摸着那湿气,眼望窗外渐渐泛白的天空,耳听远处乌鸦的叫声。地球缓慢地持续旋转,而人们都活在梦中。 叫苦和拒绝负荷是身体的正常反应。我必须做的是安抚和制服这样的反应。我一边听《小小红色巡洋舰》(Little Red Covette),一边大口吸气、憋住、呼出,再吸气、憋住、呼出,如此有条不紊地反复数次,让肌肉痛到接近临界点为止。流汗,T恤湿透变重。 “田村卡夫卡君,或许世上几乎所有人都不追求什么自由,不过自以为追求罢了。一切都是幻想。假如真给予自由,人们十有八九不知所措。这点记住好了:人们实际上喜欢不自由。” “让·杰克·卢梭有个定义——文明诞生于人类开始建造樊篱之时。堪称独具慧眼之见。的确,大凡文明是囿于樊篱的不自由的产物。当然,澳大利亚大陆的土著民族例外,他们一直把没有樊篱的文明维持到十七世纪。他们是本性上的自由人,能够在自己喜欢的时候去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情。他们的人生的的确确处于四处游走的途中,游走是他们生存本身的深刻的隐喻。当英国人前来建造饲养家畜的围栏时,他们全然不能理解其意味什么,于是他们在未能理解这一原理的情况下被作为反社会的危险存在驱逐到荒郊野外去了。所以你也要尽量小心为好,田村卡夫卡君。归根结底,在这个世界上,是建造高而牢固的樊篱的人类有效地生存下来,如果否认这点,你势必被赶去荒野。” 我所追求的强壮不是一争胜负的强壮。我不希求用于反击外力的墙壁。我希求的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强壮,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误解和悲伤等种种情况的强壮。 “我觉得自己四周有什么开始发生变化了。”佐伯说。 “什么事情呢?” “说不明白,但我知道。气压、声音回响的方式、光的反映、身体的举止、时间的推移,都在一点一点变化,就像很小的变化水滴一滴滴汇聚起来形成一道溪流。” “全都是伟人、天才,人世间就麻烦了。必须有人四下照看,处理各种现实性问题才行。” 就是说,合适的说法由对方制作。比方说有人入户偷东西,抓起菜刀捅人什么的——弄成谁听了都能点头称是的供词。至于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正义,在那些家伙眼里是一文不值的。为提高破案率而捏造罪犯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叫乌鸦的少年在森林上方缓缓飞行,像是要画很大的圆圈。画完一个,又在稍离开些的地方画同样规整的圆圈。如此在空中画出好几个,圆圈边画边消失。视线就像侦察机一样,只管注视着眼下。他仿佛在那儿搜寻什么的踪影,然而很难发现。森林如没有陆地的大海一般翻腾着铺陈开去。绿树枝纵横交错,重重叠叠,森林披着厚重的匿名外衣。天空灰云密布,无风,恩宠之光无处可觅。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八):我们无法拒绝来自时代的伤痕

  语言很有律动感,情节奇幻多彩,不得不说读村上的书还是很舒服的。《海边的卡夫卡》与其说是奇幻,在我看来,我更愿意解读为战后的伤痕小说,写出了一代人的伤痛和迷茫。 1、中田 若非儿时发生了昏迷事件,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田可以作为精英人士活在这个世界上。然而老师用一次暴力殴打,摧毁了中田的灵魂。那不仅仅是一顿拳脚,还是老师对身在战场的丈夫的思念、对团聚的渴望、对战争的无奈、对现实的不满。种种情愫的聚合,加上暴力,摧毁了中田,让他成了一个失去记忆,脑袋迟钝,只能靠政府救济度日的老汉,生活在一片空白之中。 一次偶然的寻猫,让中田和威士忌先生不期而遇。那狰狞的笑容、残忍的手段、杀生时的麻木、荒诞的妄念,无疑是日本军国主义最生动的画像。面对威士忌先生的暴行,中田给出的答案是刺死威士忌先生,踏上寻找自我的道路。恰如那一代人,承受了无法治愈的伤痛,他们选择失忆,选择遗忘,在善与恶、是与非的一次又一次判断中找寻真正的自我。 2、佐伯 自从恋人在大学的党派斗争中死去,佐伯生命的时钟已经停摆。她曾尝试离开,开始新的生活,却无奈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释怀,只得返回图书馆,成了一个活在回忆中的灵魂。 美丽的容貌,出色的才华,真挚的爱情,如此完美的幸福与现实的残酷格格不入,这完美无缺的圆终被打破。佐伯用后半生写下了自己的经历,不是为了留下什么,相反,她是想把自己在世上的一切全部抹去,带到与世隔绝的林间空地,安静的离开这个世界。 3、“我” 离家出走,想要抛弃诅咒,想要成为坚强的十五岁少年,甚至连遗传基因都想丢掉,无论如何,都要和过去一刀两断吧。十五岁是个美丽的年岁,是看清这个世界的开端。值此之际,“我”需要的是大岛那样的关心、帮助,而并非威士忌先生的冷酷和诅咒,“我”无可选择地来到这个世界,只想平静地生活,却没能逃脱被诅咒的命运,活在家庭的阴影中。“我”曾一度迷失在桃花源,但我告诉自己,要做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决心返回现实,我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试问新一代的日本年轻人,对这个世界,他们做错了什么?先辈种下的罪恶成为他们头上的标签,犹如一道挥之不去的诅咒,战后的伤痕让他们怀疑自己,彷徨于世……尽管如此,他们仍要寻找救赎,寻找自我,活在新的世界。 日本侵略者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毋庸置疑,铁证如山。有些人为了掠夺杀人,有些人为了杀人而杀人,但还有些人,只是为了不被杀而杀人。当时代的车轮碾过,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命运,更多的人是无奈,是接受时代带来的伤痕。执棋者只有一个,剩下的是千千万万的棋子。我不否认日本人中有如三岛由纪夫一般的狂热军国主义者,但我相信,更多普通的日本人民,面对战争,面对暴力,面对军国主义,他们想要的只是生活。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九):孤独是怎样一件事情

  如果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就算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你,还是会感觉到孤独吧。

  孤独是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想起某个不会再出现的人。一个人的孤独常常如一座安静被风沙吞噬的古城,静默无声,无人知晓。人们总以为自己可以理解他人的孤独,可惜被理解的从来就不是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成长中必须承担的林林总总的秘密,选择不同,结果也全然不同。那些被抹杀的可能性便是人生诸多不可挽回的遗憾,像一场近在眼前的龙卷风,进退两难,却无法逃避。十五岁时,人生呈现的景象在许多年之后会被慢慢遗忘,一旦长大,人们就会沉溺现实感到或深或浅的孤独。一个少年在尚未成熟时往往对以后的生活极其迷恋,迫不及待解开所有未知的谜题,而当一个成年人安静回忆自己年轻时则会感到深深的孤独,曾经的未知早已打开,却深深懂得这世界上不知晓的东西不知最好,知道的越多就越空虚,越容易寂寞。

  孤独是深深爱上一个人,却发觉越是爱的深刻,对爱的人伤害的越深。田村卡夫卡始终觉得母亲并不爱自己,他的逃离其实也是一种寻找自身存在的象征。大多数人的存在是依靠外界对自我的判断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而确立的。而小说中主人公渴望一种脱离实体的存在:自己就是自己。小说最后他终于明白对爱的怀疑并无意义,发生了的事情,不会改变,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老老实实的接受,相信母亲深爱着自己。至于当时做出的选择只是生活的一个可能性。

  孤独是怎样一件事情,读过这本书大概就会清楚。每个人的孤独都与众不同,不需要被理解,也不可能被理解。

  1.29 19:31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十):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杀死自己然后重生的过程

  世间万物,最复杂的莫过于人的思想,同样它也是最强大的。

  少年的世界观是敏感而又脆弱的。年少的我们,小心翼翼的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好的坏的,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少年是冲动而又情绪充沛的,当生命的白纸被强行画上了浓重的色彩,我们试图去改变,试图去反抗,却发现外面的一切都是那么强硬,一切都改变不了。生命总是存在着深深的无奈,大人总是认为我们不懂,事实上不懂的是他们自己。长久的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们的四肢,他们的五官,甚至是心都慢慢被灰色掩埋。

  每个人的年少都是在挣扎中度过的。时过境迁之后,留下的记忆往往是你当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思想。在我十五岁的年纪里,家里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我认为一切的罪恶都来自于母亲,作为儿媳妇的她嫌弃奶奶,作为妻子的她抱怨丈夫,作为母亲的她说骂女儿,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心里有着不可遏制的愤怒,认为这个坏脾气的女人毁掉了我平静的生活。但是她是我的母亲,我悲哀的继承了她的脾气,从一定的程度来说,我是理解她的,她心肠并不坏,只是多了点抱怨,生活磨掉了她的优雅。我发现自己没有改变她的力量,于是我迫切的渴望长大,渴望长大后能够逃离这个家,逃离这些抱怨。

  十五岁的我还小,没有卡夫卡的勇气离家出走,于是我日复一日的忍受着那些抱怨,有时候实在是太恨了,只有默默捶打墙壁,用身体的疼痛来平复内心的愤怒。理智告诉我不能和她吵架,对她说的最重的一句话是:“你会被雷劈死的”,年少的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我希望她能主动发现自己的愚蠢,我甚至想过,等有一天她老了,我也这么对她,看她会不会对曾经的所作所为有一些反省。

  年少的自我斗争,无非两种结果,要么沉沦,要么被救赎。人之初,性本善。每个沉沦的少年都曾在黑暗盼望着出现一个“佐伯”,他们渴望付出全部的爱,去珍惜,去向往。很幸运的,我也遇到了我的“佐伯”。

  这世间,唯有爱,能治愈一切!

  就像书里说的,我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但是遇见了,我就能肯定,就是那个人。

  三年的时间里,我那么狂热的迷恋着那个人,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好都给她,迷恋她的气味,迷恋她的拥抱,迷恋她手心的温度与触感。我想那个时候,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出来,我爱她。从没有在别人身上找到过这种温暖的感觉,我知道,那就是爱。

  她是女生,我也是女生,也曾有人有意无意的开玩笑说我们就像男女朋友一样。这几年,社会更加开放,同性之间的爱情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了,但我清楚的知道,我和她之间,并不是爱情,因为没有性的渴望。对于年少的我来说,渴望着找到一个让我付出爱的人,无论性别,无论年龄,无论长相,一切都没有限制,只要有那种对的感觉就是了。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八年了,她明年也要结婚了,很为她开心。

  三年的陪伴驱走了我心里的阴霾,我的心智也更加成熟起来。所以在后面的日子里,即使她不在我的身边,我也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感情,能够用自身的正能量去与一切坏情绪作斗争。即使有时候实在难过了,想想那三年的记忆,力量又会重新回到我的身体里面。

  我在成长着,母亲也逐渐老了。现在的她不在那么尖锐了,开始慢慢的依赖我,我看到了她的脆弱,看到了她的辛勤付出。现在的我只希望她和爸爸都能身体安康。

  谢谢,谢谢我的“佐伯”,你永远是最特别的存在,无可替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