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国画读后感10篇

2018-02-02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画读后感10篇

  《国画》是一本由王跃文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画》读后感(一):终于读完,竟然读完

  一字一句读完,茫茫然若有所失。曾俚在现实理想间的起伏挣扎,同我的一位同学颇为相似,于是对他印象最是深刻不同的是,曾俚的心中堵满了家国大事,虽有些迂腐气,但也不乏文人可爱,我那位同学则不然,愤世嫉俗中,总让我觉得不似真文人,这一点反倒和李明溪办画展有些相似了,嘴上好似不喜,行动却很诚实。但李明溪后来是不同的了,他疯了,想到这,突然明白正常和疯癫的界限是什么了。若说李明溪疯了,确实,他不会处理人事神经兮兮的以为有人想要害他偷他的画,看起来有些被害妄想症了,但反过来看,他又是正常的,我应该是个通俗意义上的正常人吧,我也不会处理人事,有时候也会迎合,但终究还是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事一起相处可能部分原因是因为我没踏入社会,但我的这种对世俗事的木讷是改不了得了,有些像是西游伏妖里面的国师提过的随心随性大法,总觉得索性方得自在。说了这些没用的,接着说李明溪的正常,关于人事,我不觉得那是断定他疯癫的理由,至于他的被害妄想症,真的是妄想吗,也不见得吧,汪一洲对他是真真实实的嫉妒与打压,也是真真实实的对他的画觊觎已久,且不谈人物象征意义,单说李明溪虽然状若癫狂,但他的感觉都是没错的,说的话也都是有现实缘由的,这样看来,他也不过是和芸芸众生一样的、活在现实中的“正常人”啊。

  虽然曾俚和李明溪是我如今想来最觉印象深刻的人,但最开始引我读下去的,反而是朱怀镜、香妹、玉琴三者之间的关系

  朱怀镜同玉琴的关系虽然不符合道德理法,但玉琴对朱怀镜的感情着实是真切的,那些患得患失小女儿姿态,让我觉得感动,甚至觉得心疼。对于香妹,我更多的是欣赏,我欣赏她的温柔贤德,更佩服她的温柔贤德,尤其是最后的最后,在一段感情破裂之后,她没有歇斯底里,而是冷静思考,明智的放弃,虽放弃,但她一直以来都是珍视她的家庭的,在朱怀镜夜不归宿的开始,我相信女人的直觉已经让她感受到了什么,但是她选择相信,哪怕是在发现李静的名片时,她在悲泣之后还是选择相信。若我是男子,我愿娶她为妻,无有二心,给她一世安稳。但我是女子,一个贪心不足的小女子,注定不会是个如香妹一般贤德的妻子

  关于朱怀镜,这个主角,我只觉得他的名字起的真是好,怀镜怀镜,心有明镜,他这方明镜,照出来世态百相,把其他人或间接或直白得呈现出来,反倒是他自己,显得那么平凡,可能也正是因为他有些真实的平凡,才显得个性不够鲜明,让人觉得他身上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说一说,又觉得什么都不用说,因为我们同他,都是一样的,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国画》读后感(二):且坐亭故事及“国画”命名之瞎想

  看完反腐大片《永远在路上》,再来看《国画》,终于有一种时代在前进的感觉,而小说,竟有了一种过时的意味。不知曾风靡一时的这本小说,在这进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看的是这本修改版。对且坐亭的故事饶有兴趣。对“国画”的命名也揣摩一二。

  国画,一可以理解为“国家之画像”,二可以理解为小说情节画家李明溪的画作,三可以理解为与卜老有缘、来去神秘的石涛之佚作。

  卜老被李明溪莫名其妙地画入五人游历且坐亭的画中,又由他来讲述那个神仙鬼怪的故事。石涛之佚作忽然神秘失踪,卜老抑郁而终。卜老玄了,“国画”作为第三种意思变得玄之又玄。真是缘不知所起。

  且坐亭这个故事隐喻朱怀镜必将发达,可也类似一将功成万骨枯。到小说末尾,写他仕途挫折之后再造新机遇,而他在重返且坐亭的过程中再也找不到入口。

  反腐大片《永远在路上》给人民希望。片中也直言,“不敢腐”初见成效,“不能腐”于制度上着力,而让官员“不想腐”却是在摸索探索中。我想虚假的政治教条,如何落实成为个人的真知与信仰才是关键。以前必读必考的“四书”,也是修身养性之书,能够起到较好的价值观培育作用。

  :非常喜欢李明溪写给卜老的挽联,“惯看丹青知黑白,永入苍茫无炎凉”。

  《国画》读后感(三):王跃文《国画》读后小感

  终于把王跃文的《国画》读完了,挺厚的。该书的初稿完成于1998年,是比较早的一部官场小说,号称是公务员职场宝典。的确,书中描写了很多待人接物细节,对提高人的情商很有帮助。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朱怀镜在官场上的摸爬滚打,揭露了很多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部类似的小说,就是阎真的《沧浪之水》。巧合的是,两部小说的作者都是湖南人。区别是,如果说《国画》让人唏嘘感叹,那么《沧浪之水》就是让人感到荡气回肠。后者在人存在意义上的探究更具有深度,也更有那种中国士大夫,或者说知识分子气质。《国画》的语言很顺,艺术手法上也比较平实,多用白描,但又有别于鲁迅那种精致深刻、内涵丰富的白描,让人读起来几乎没什么障碍,显然作者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叙述事情上。书中也有很多“福利”性质的“黄”段子客观上起到了提高读者阅读欲望的作用。

  《国画》读后感(四):本书无序无目录,一如官场。

  遇见这本书之前,我没有遇见过不做序和不做目录的书,何况《国画》有洋洋洒洒50W字。于是看了看作者简介,曾任公务员,现服务于作协。

  从下午开始,捧卷而读,到夜里,才算拜读完毕。

  掩卷后,心情就像书中的主人公朱怀镜常常感到的寂寥无奈那样,竟一时间不知该做如何评价

  从修辞起承各方面讲,并不如一般的文学小说吸引人,也没有多么离奇夸张的情节,它平淡一如一大杯的水,以至于看到四分之三处,我选择了跳读。

  也许是要表达东西太宏大,文字未尽兴,但却已隐约看到,作者想要讲述的东西。不需太多雕琢,不需要精妙成熟的文段,正如它没有序言和目录,与其贴上“文学”的标签,还不如打上“记录”的烙印

  初看时觉得朱怀镜是主人公,细回想又觉得李明溪才是灵魂意象人物。从一开始的单纯想要做成一件事,到一旦有了希望借助的力量和有所得的动机,一幅画卷就徐徐展开,朱怀镜也好,李明溪也好,皮市长也好,梅玉琴也好,这些代表了不同的意象的角色,都在这画卷中渐渐走到自己的位置

  官场人物,都在这画卷之上,熙熙攘攘而又看似毫无意义,反正不到最后定格,都不知道是否会有怎样的结局,也不知道,停止前行的大段留白,是好是坏。

  主人公朱怀镜从一个保守压抑普通副处长,变成成熟的官场人地委书记。经过了面子、情色、贪念等种种情感动机的驱使,学会装腔作势,隐匿自我。但从情感上看,他始终是压抑。从起初的不得志,到后面的惶惑和空虚。从个人情况看,甚至失去了家庭。这个过程中,得与失的权衡,大概是从《官场现形记》延续至今,都不能有定论的本国特有的留白。

  值得注意的一个角色是袁小奇,本书完稿于1998年,修订于2010年,书中提到术士郭小奇,以杂技障眼法攀上笃信生命科学的皮市长,从此顺风亨通乃至黑白两道一手遮天。又有以与高层领导合照以显自己追随者众和凸显权威光环的手段,与去年下半年才被曝光的气功大师王林案之吻合,让人啧啧称奇。而这是巧合,又或是官场名利道,不外如此。

  《国画》读后感(五):朱怀镜,等忍准狠

  《国画》读后感

  认识王跃文,是从读他的书《大清相国》。他塑造了一个等、忍、准、狠的陈廷敬。

  而《国画》则更现实,更社会。可谓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

  中国的近代小说无不是延续明清世俗小说之传统。而《国画》从写作手法上更是如此。而作者在其作品上的用心可见一斑

  《国画》之名,可谓用心。“国画“,顾名思义是中国的绘画统称。在作品里是打开男主角朱怀镜仕途的关键道具。国画”又可谓之释为,国家之画,为国家绘制的图描,里面有形形色色任务,往来穿梭于市井、城乡等,就像《清明上河图》,汇出人们生活百态。而《国画》则用细腻的笔法绘制出,现今国家部门官员的各种形态,各种搞笑、滑稽、荒诞、讽刺的人际,权势,金钱利益……呈于纸上、笔墨间。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国画强调的是写意,重在气、神、韵、致,最难达到的是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境界。人在画中,正所谓的人来鸟不惊,春去花还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男主角名朱怀镜,可谓作者用心。一,朱怀镜——猪怀中抱镜子,心如明镜。镜子,用途人们用于整理妆容,镜子折射的是镜子面前的事物,所见即所得。朱怀镜正是现在官场官员的代表人物。他是镜子里的人物。是官场中的一类人。二,而朱怀镜,他名为怀镜,作者基希望一名官员能心如明镜,可是朱怀镜也只是揣着明白,干着自己的事。他有的只是一个皮囊。三,朱怀镜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心里真是揣着一面镜子似的,而这把镜子照是官场,把身处的官场,把那官场间人与人关系的微妙,把自己,也把别人都看的清晰如映镜,却又莫可奈何。俗话说“难得糊涂

  “握手”的描写,可谓用心。朱怀镜与李明溪是交心好友。朱怀镜天天与人习惯性握手,却至始至终未与李明溪握过手。“握手”这种行为,被做种用心的成为了一种官场上的习惯性行为。官场上,阿谀奉承,来来往往,人们见面总是免不了习惯性握手。作者把握手这个细节描写的淋漓尽致,见不同的人握手的形式不同,表达不同的意思握手的力度又不同。可谓妙趣横生。本来握手是一种礼仪,而在《国画》中却是一种关系,身份,形式的复杂表达。失去了其本来意义。自然被自命清高的画家所唾弃。李明溪从头到尾,只与其忘年之交卜未之握手过。因为他敬佩卜老,由衷的用握手这个他认为“至高无上”的礼仪表达对卜老的尊重。与朱怀镜的习惯性握手,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中人物多达百人。有些人,只有名字,却从未出场。而有些人故事的前半部分只有外号、或者小熊、小伍之类的简称,故事后半部分却郑重其事出现其全名。这也是作者的用心之处。故事前半部分,这些人无足轻重,在官场上无足挂齿,谁记得他们的名字呢?记不记得他们的名字又有啥要紧的呢?故事后半部分,事情发生转折,因为亲人的原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或者被有用的人赏识而鲤鱼跳龙门,诸如此类,而被人认为是有用的人,被人尊重,从而他们的名字开始被人熟知。不是你没有名字,而是没有人在乎你的名字。有人在乎你的名字,你自然成了人物。虽然也许你只是披着一个臭皮囊。这就是官场上所谓的——干什么事情都要靠某种关系讨个巧。讨巧了,你的名声自然来啦。可悲,可叹。

  作者似乎把命理和佛语也在书中描写。一个努力干的官员,却无限的信任算命或是佛。书中有句对联“来者莫忙去着莫忙且坐坐光阴为人留,功也休急利也休急再行行得失无非天定。”似乎表达一切都是天定,莫强求。朱怀镜几次算命,被人暗示是个飞黄腾达之人。也许只是朱怀镜通过算命的,潜意识暗示自己是会成功的人,继而自己所做的努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通往成功的途径和手段。我一直认为算命只是一种生活暗示,你成功去算命,只是告诉自己我是富贵命。你失败去算命,只是为了逃避现实。算命这种神乎玄乎的东西,又怎能为普通世人所窥探。如果真的懂命,又何须折煞。世间真正高人,只是传说。易经八八六四卦,各种排列组合,爻辞,又是我等凡人所能理解。或者我更认为信命是为了对比卜老和疯前的李明溪,那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若说朱怀镜虚伪,其实也言过其实。他对其情人梅玉琴,对好友李明溪,对卜老却是真情。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他始终认为与梅玉琴是真情真心相待,我也相信这个真情。当朱怀镜去看狱中的情人玉琴时,那种悲凉,让人无奈与潸然泪下。结局朱怀镜在市里官场失利,要离开荆都外任之,前途未卜,情人梅玉琴锒铛入狱,朱怀镜老婆香妹提出协议离婚。朱怀镜忙了半天,似乎竹篮打水一场空。你能说他失败吗?也不见得,一个毫无背景农村孩子,40几岁混到局级待遇。那你说他最后被外派,情人老婆两失,他失败吗?

  一个人的失败与成功,真的不是你我眼里所看见的。人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幸福感。人幸福不幸福在于自己的感受。而幸福感,有家庭,有权利,有爱情,有物欲……色受想行识,各种形式带来的。人活着给别人看是否幸福,不如自己心感觉幸福。朱怀镜也是官场中可怜之人。他的成功来这么突然,他的失利又来的这么偶然。他没有后悔的权利。他一旦选择了,就没有再选择的权利。得之失之,忧患并存。人在最无奈的时候就只有笑了。尤其在官场,更应表现出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宠辱不惊。朱怀镜在市委蛰伏了很多年,靠着偶然的机会接近到领导,仕途起来。在蛰伏时候,看着他人的冷眼低眉,他忍了。看到机会,他稳稳的把握住了。失利,仕途开始下坡,他狠狠的抓住被人的短处,利用他手里的工具,希望能重新开始。无论朱怀镜如何的处境,只要他在此幅国画中,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等忍准狠。

  《国画》中的很多情节,让人惊叹。能把春药送的如此自然,能把给领导送女人说成是联系用的信息员那么巧妙,真的感叹世人的智慧。而书中很多角色,其实是现实人物的折射如奇人袁小奇——道人李一,气功大师王林;荆山主持圆真大师——少林寺主持释永信;记者陈雁——央视各路美女记者……。

  《国画》现实意义大,讽刺意味浓。人物多,线索多,信息量大。只能写到一两处。有时间在续写吧。

  准备国庆把《官场现形记》再看一遍,到时候对比着写一篇古今官场读书笔记吧。

  2014/9/24

  《国画》读后感(六):传统写作的西方化

  由画而生,因画而灭。开篇因画引起柳秘书的注意。后李明溪不知所踪,而急转直下,题目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点题。

  士农工商,为中心分析此文。

  李明溪,曾俚 ,汪一洲 鲁夫,顾准.等主要文人,前两人,都鄙弃世俗 ,清高孤傲,不与世同流合污,李明溪是主观唯心主义,像明代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癫狂率真,眼中只有艺术,而曾俚知道自己无法摆脱世俗,却又一直隐忍着事实,像个唐吉柯德,又被世俗所影响,家庭朋友都是外在压力,曾的刻画,还是较为传统的正义凛然,汪是学者型领导,不免学术行政化,为人市侩,与朱初次见面便开口要钱,市侩可想而知,为人迂腐又刻板,所连带的艺术界,诸多老一辈画家,狭隘心胸,打压后学,引出经济建设中,文化搭台唱戏的外表,人们注重的是商业,文化的内核始终是金钱,如何运作和营销,跟商品一般无二,卜先生的死去,跟古画有关,但画从何而失,真无从得知,又无从推断, 鲁夫,这个狭隘而又鲁莽的刻画,算是对中国文人的另一种形象的着力刻画,金钱至上,也知文字的获利的工作,文字之误遗留后世,此书出版之际,是苏联解体,也就不介意,揭露苏联黑幕了。诉说历史的虚伪,和政治服从。

  农业,着力较少,一是作者身份由来的构建,和早期对农村描述,朱内心的港湾,也是作者内心的向往和桃花源,至于四毛此人也算是,农村人不谙实施,又恰逢机遇,小人得志,却又扶不上墙,书中的农,有生态农业,家庭联产承包,果农诈骗,农民似乎始终是冤大头,要是民众真的是被管理者,反而还好些,朴实的乡下始终是作者敬重而又依恋的地方,是此书传统之一。

  工人,在早期上访 ,政府中的承包上,下岗工人安置,均是被奴役,被利用对象。此处暂时按下

  商,是最该大书特书的,官商官商自古就难分难离,最早例子算是商人吕不韦,凭借财力和投机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现代商人百般巴结官员,无非想获得政府对于经济开发的最新中政策,和税收优惠,如今也各行各业都有保护伞影子,书中连殡仪馆竟然也公有,对死人敲骨吸髓,娱乐行业是最大暴利行业,政府的支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种畸形产业链带动 交通 酒店 餐饮各个行业,可治安 持续发展等问题暴露无疑,文中值得书写的商业且从头到尾出现的只有裴大年,一个无半分才学却迷信的商人,改革开放后出现大批,投机倒把抓住商机的商人,而其公司实力和产品不如何出色。

  领导,此处为何不用政治家,因为就级别和手腕而言算不上出色的政治家,如柳长风司马副市长等人,领导艺术还不算大家,皮市长,他在文中算一号角色,他的含蓄他的老成,算一绝,领导人的故作深沉和强迫人跟随他的思维,所谓的涵养和气度大多是故作深沉,皮市长的能力和作风,算不上实干家,充其量是玩弄政治而已,书中领导的爱打麻将玩女人,似乎是领导特有的,没说他爱高尔夫 爱书法 爱收藏,皮市长和陈雁算是直白的,柳长风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对小伍的占有,从柳夫人表情的一阴,小伍转户口的亲密 小伍的堕胎。都暗示了,一大批官员可能都如柳长风一样,双面人人前人后判若两人,人一但成为官僚后,总会故弄玄虚,给人神秘感好诈唬了。

  官场的一些常例,迎来送往,年终奖 红包 古玩字画 拜码头 饭局 拉选票

  《国画》读后感(七):纠结的知识分子

  这本书在官场文学中的地位总是被抬到很高,以至于,我不得不看看,以免表现出我的疏漏寡闻和没见识,我最早还看过闫真的沧浪之水,其实,我觉得这一类型的书大致都说了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分子的清高和政治社会荡涤的对立,沧浪之水中还提出了“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这么一种心理自慰,但国画中笔者笔下的主人公思想真的很浅薄,他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生存状态,以至于成了真正的行尸走肉,他的思想全都是那三位不入世的朋友传递给他的一种感觉,分量还没有一个女人重。鄙人以为,本书虽作于1998年,但14年过去了,依然像是昨天,王跃文的高明就是抓住了本质,那就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权依然被政治控制发声,建国初期知识分子被批的体无完肤,缺少社会地位,所以改革开放让知识分子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但,过犹不及,再加上知识分子本身的最大缺点,自以为是,就很容易被利用,以至于,知识分子不敢有微词,因为地位来之不易,很容易就会被拿下,国画,其实不是写官场,是写一种人生,是挥洒还是点到为止,是浓还是淡,是写实还是意境,是填满还是留白,人生如画...

  《国画》读后感(八):王跃文《国画》读后小感

  终于把王跃文的《国画》读完了,挺厚的。该书的初稿完成于1998年,是比较早的一部官场小说,号称是公务员的职场宝典。的确,书中描写了很多待人接物的细节,对提高人的情商很有帮助。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朱怀镜在官场上的摸爬滚打,揭露了很多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部类似的小说,就是阎真的《沧浪之水》。巧合的是,两部小说的作者都是湖南人。区别是,如果说《国画》让人唏嘘感叹,那么《沧浪之水》就是让人感到荡气回肠。后者在人存在意义上的探究更具有深度,也更有那种中国士大夫,或者说知识分子气质。《国画》的语言很顺,艺术手法上也比较平实,多用白描,但又有别于鲁迅那种精致深刻、内涵丰富的白描,让人读起来几乎没什么障碍,显然作者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叙述事情上。书中也有很多“福利”性质的“黄”段子,客观上起到了提高读者阅读欲望的作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国画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