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萧红精选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萧红精选集的读后感10篇

2018-02-02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萧红精选集的读后感10篇

  《萧红精选集》是一本由萧红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一):所谓精选集,却没有收录最精彩的《商市街》

  这本书是无意中发现的。在2007年一月份看一本《萧红传》的时候,由于传记里大量引用萧红的文字,我发现这个女人写作有让人惊叹的对细节场景感受力和把握力。她对声音画面气味的描写和通感的大量运用并不在张爱玲之下,但长期以来,萧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她和萧军那场传奇恋爱短暂婚姻每每引起人们对她文字以外的好奇,萧红一直没有引起大多数读者包括我,对于她文字本身足够的重视。

  这本《萧红传》是个引子,它让我对萧红的文字本身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尤其在看到大量引用《商市街》的文字,我真喜欢她对寒冷饥饿绝望的表述能力。除了她非常有名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我希望能看到萧红的所有文字,尤其是她不太被人提及的散文。但是那个号称有400万册藏书却大部分书架都是空空如也而且仅有的一些书多是风起云涌网络小说的深圳图书馆根本可能满足我对这些文字的搜索。我只好自己书店找。

  这本书虽然号称是《精选集》,但我最想读的《商市街》却被排斥在外,我很奇怪编者的眼光,选中的一些只有七八百字的小散文、总是称萧军为郎华的那部分小散文我觉得非常不好看,不过是一个总是等待丈夫回家的小女人的絮絮叨叨和偶尔疼痛尖锐的嫉妒。《呼兰河传》我看了一小部分,前面非常冗长,我不知她所云,我还没有进入她的气场,我等待着有一天好好看看《呼兰河传》。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二):萧红:只有香如故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萧红的一生已经足够戏剧到写一本小说。而我说,萧红的一生,不过是上世纪,或者几百个世纪以来从未言说的女性故事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还好,因为她的一支笔,她得以言说,得以被言说。

  如果记忆没有出错,我手中的这本《萧红精选集》应是删减本。四年级还是五年级的暑假,于小姑家的旧书堆中,翻到一本破旧的《萧红集》。淡蓝色的封面倾泻一如蓝天碧水,唯有右上角一朵牵牛花寂寞地绽放。随意翻了几页,看到金枝在河边的欢情与沦落为妓,女人们无意义痛苦的生育,不禁面红心跳,然而久久不能忘怀。(对我而言,应该一大半的性启蒙都是在阅读中完成的,对此无须讳言。但现在看来,过早的看诸如《水浒传》、《半生缘》、《呼啸山庄》之类,简直成了我的童年创伤)隔了这些年,再读《生死场》,却诧异地发现找不到那段曾经让我面色潮红的文字,顿觉简直无法理解可怜一生受尽白眼,长眠于碧水蓝天之后,作品仍遭笔删……一如我总是怀疑,白薇的日记究竟保留了多少原貌。

  “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未看电影时,我就已经预料看这段话绝对的会出现,因为它代表着大半个世纪以来对《生死场》的主流评价。若是没有孟悦、戴锦华的解读,也不知何时真正的萧红才得以浮出历史地表。若是记得她于洪水之中怀着身孕被抛弃,逃难颠沛之际的流产,便不难发现《生死场》里女性的被辱、生育、苦难之后的血泪体验。以至于我每每看到诸如剖腹产之类的纪录片时,总会想起这样的声音——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大凡我所爱的作家,都是在用血泪做墨,在用生命写作, 不管文学成就怎样,我只在乎它能叩响心弦。

  《呼兰河传》与《小城三月》的圆熟精致,曾让我格外沉醉。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唤起的我的那段记忆。想起那时,小小的摇头晃脑的背“床前明月光”的我。想起那些夜晚,一句句教我念的诗:玉人何处教吹箫。记忆,如同床前的明月慢慢溶了,月色星光,流萤漫天……

  之前看《萧红》时便期待黄金时代》,未曾想上映日期一拖再拖。看后却有些失望。影视对现当代作家和作品的还原很少有满意的,也许都是我自己期待太高吧。漫长的三个小时记录,不一样的讲述方式完整却又显得拖沓。台词和情节几乎字字有来处句句有根本,对史实的尊重让人敬佩,但又不知觉中又成了纪录片。最不满意的,是依然没有表现出萧红在主流之外,那飘荡的,游离的,孤独灵魂……不错,只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三):萧红精选集

  电影《黄金时代》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萧红,也包括我。为此,买来这本《萧红精选集》来读,集子中有她的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也有几十篇她的散文。

  此时《呼兰河传》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不得不说,季红真在序言《对着人类的愚昧》中提到的:她的语言生动单纯而又形象饱满,具有生命的质感。她以儿童般的想象力,创造出非她莫属的灵活句式,完成自由地表述。这句话真的是恰如其分

  现摘录《呼兰河传》中几处读了让人不禁心动的段落。

  晚饭时节,吃了小葱沾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上一块豆腐,那真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苞米大芸豆粥的。一吃就吃多了,那是很自然的,豆腐加上点辣椒油,再拌上点大酱,那是多么可口的东西,用筷子触了一点点豆腐,就能够吃下去半碗饭,再到豆腐上去触一下,一碗饭就完了。因为豆腐而多吃两碗饭,并不算吃得多,没有吃过的人,不能够晓得其中的滋味的。

  所以卖豆腐的人来了,男女老幼,全都欢迎。打开门来,笑盈盈的,虽然不说什么,但是彼此有一种融洽的感情,默默生了起来。

  似乎卖豆腐的在说:

  “我的豆腐真好!”

  似乎买豆腐的回答

  “你的豆腐果然不错。”

  买不起豆腐的人对那卖豆腐的,就非常的羡慕,一听了那从街口越招呼越近的声音就特别的感到诱惑,假若能吃一块豆腐可不错,切上一点青辣椒,拌上一点小葱子。

  但是天天这样想,天天就没有买成,卖豆腐的一来,就把这等人白白的引诱一场。于是那被诱惑的人,仍然逗不起决心,就多吃几口辣椒,辣得满头是汗。他想假若一个人开了一个豆腐房可不错,那就可以自由随便的吃豆腐了。

  果然,他的儿子长到五岁的时候,问他:

  “你长大了干什么?”

  五岁的孩子说:

  “开豆腐房。”

  这显然是要继承他父亲未遂的志愿

  关于豆腐这美妙的一盘菜的爱好,竟还有甚于此的,竟有想要倾家荡产的。传说上,有这样的一个家长,他下了决心,他说:“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这“不过了”的三个字,用旧的语言来翻译,就是毁家纾难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破产了!”

  一家若有几个女儿,这几个女儿都出嫁了,亲姊妹,两三年不能相遇的也有。平常是一个住东,一个住西。不是隔水的就是离山,而且没人都有一大群孩子,也各自有自己的家务,若想彼此过访,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若是做母亲的同时把几个女儿都接来了,那她们的相遇,真仿佛已经隔了三十年了。相见之下,真是不知从何说起,羞羞惭惭,欲言又止,刚一开口又觉得不好意思,过了一刻工夫,耳脸都发起烧来,于是相对无语,心中又喜又悲。过了一袋烟的工夫,等那往上冲的血流落了下去,彼此都逃出了那种昏昏恍恍的境界,这才来找几句不相干的话来开头;或是——

  “你多咱来的?”

  或是:

  “孩子们都带来了?”

  关于别离了几年的事情,连一个字也不敢提。

  从表面上看来,他们并不是像姊妹,丝毫没有亲热的表现。面面相对的,不知道她们两个人是什么关系,似乎连认识也不认识,似乎从前她们两个并没有见过,而今天是第一次的相见,所以异常冷落

  但是这只是外表,她们的心里,就早已沟通着了。甚至于在十天或半月之前,她们的心里就早已开始很远地牵动起来,那就是当着她们彼此都接到了母亲的信的时候。

  那信上写着迎接她们姊妹回来看戏的。

  从那时候起,她们就要把送给姐姐妹妹礼物规定好了。

  一双黑大绒的云子卷,是亲手做的。或者就在她们的本城和本乡里,有一个出名的染缸房,那染缸房会染出来很好的麻花布来。于是送了两匹白布去,嘱咐他好好地加细地染着。一匹是白地染蓝花,一匹是蓝地染白花。蓝地的染的是刘海戏金蟾,白地的染的是胡蝶闹莲花

  一匹是送给大姐姐,一匹是送给三妹妹。

  现在这东西,就都带在箱子里边。等过了一天二日的,寻个夜深人静的时候,轻轻地从自己的箱底把这等东西取出来,摆在姐姐的面前,说:

  “这麻花布被面,你带回去吧!”

  只说了这么一句,看样子并不像是送礼物,并不像今人是的,送一点礼物很怕邻居左右看不见,是大嚷大吵着的,说这东西是从什么山上,或是什么海里得来的,哪怕是小河沟子的出品,也必要连那小河沟子的身份也提高,说河沟子是怎样地不凡,是怎样地与众不同,可不同别的河沟子。

  这等乡下人,稀里糊涂的,要表现的,无法表现,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把东西递过去就算了事。

  至于那受了东西的,也是不会说什么,连声道谢也不说,就收下了。也有的稍微推辞了一下,也就收下了。

  “留着你自己用吧!”

  当然那送礼物的是加以拒绝。一拒绝,也就收下了。

  每个回娘家看戏的姑娘,读零零碎碎的带来一大批东西。送父母的,送兄嫂的,送侄女的,送三亲六故的。带了东西最多的,是凡见了长辈都多少有点东西拿出来,那就是谁的人情最周到。

  这一类的事情,等野台子唱完,拆了台子的时候,家家户户才慢慢的传诵。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四):萧红的生死爱欲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其父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曾出任过小学校长等多种职务,是呼兰教育界的重要人物。其母姜玉兰1918年病故,其父续弦梁亚兰,对于萧红兄妹三人感情冷淡。萧红于是寄养在祖父张维祯家中。但是,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萧红对于传统家庭充满了排斥。由于不满父亲包办婚姻,迫使她嫁给呼兰县驻军邦统之子王恩甲,决定离家出走到北京求学,但受制于经济原因,不得不与家庭妥协,又被王恩甲胁迫,走上了一条坎坷的不归路。其所撰写的《生死场》,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揄扬,并为其亲自作序,胡风为其撰写后记,并高度评价了她的思想艺术价值。在感情纠葛期间,萧红写就了《呼兰河传》、《纪念鲁迅先生》等多篇佳作。1942年,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萧红的两篇重要的代表作《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从文风上看,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对于农民愚昧的生活描写,可以看出她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在《呼兰河传》中,也能看出受到鲁迅《朝花夕拾》等一系列回忆文章的描写。当然,我们不能说萧红就是女版的鲁迅,而是应该从萧红的视角中,看待整个东北的乡村生活。

  在萧红的《生死场》中,对于乡村中妇女生活的描写,让人怵目惊心。

  金枝和男人接触过三次:第一次还是在两个月以前,可是那时母亲什么也不知道,直到昨天筐子落到打柴人手里,母亲算是渺渺茫茫的猜度着一些。

  金枝过于痛苦了,觉得肚子变成个可怕的怪物,觉得里面有一块硬的地方,手按得紧些,硬的地方更明显。等她确信肚子有了孩子的时候,她的心立刻发呕一般颤栗起来,她被恐怖把握着了。王婆用麦草揩着她的身子,最后用一块湿布为她擦着。

  五姑姑在背后把她抱起来,当擦臀部下时,王婆觉得有小小白色的东西落到手上,会蠕行似地,,借着火盆边的火光去细看,知道那是一些小蛆虫,她知道月英的臀下是腐了,小虫在那里活跃。月英的身体将变成小虫们的洞穴!

  在萧红笔下,女性的爱欲伴随着苦痛,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萧红不幸的婚姻与命运。也许,只有在萧红的笔下,才能透彻出妇女因为爱欲而感受到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苦痛。而造成他们苦痛的人,恰恰就是身边的世界

  除了对于女性生死爱欲的描写外,我们也应该了解,这部小说对于日本侵略的揭露。生活在东北的人民,不仅要受到地主阶级的压迫,而且还要忍受来自于侵略者残酷的抢劫与强奸。这对于日本与伪满洲所宣扬的“王道乐土”,无疑是无情的鞭挞。

  村中添设出异样的风光,日本旗子,日本兵。人们开始讲究这一些:“王道”啦!日“满”亲善啦!快有“真龙天子”啦!

  在“王道”之下,村中的废田多起来,人们在广场忧郁着徘徊。

  在日本的侵略下,原本已经饱受欺凌的金枝,被迫离开故乡城市乞讨为生。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一元钱被迫出卖肉体,从身心上受到了双重的侮辱。周大娘也一定知道金枝赚到钱了,因为每个新来的第一次“赚钱”都是过分的羞恨。羞恨摧毁她,忽然患着传染病一般。尽管如此,金枝还是冒着风险,将这一元钱带回家。在路上,萧红借助金枝之口,表达了对于旧社会与日本侵略者的忿恨:“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最后她转到伤心的路上去:“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

  在萧红四海漂泊阶段,她接连收到祖父和鲁迅先生的死讯,这让她痛不欲生。也许只有在与祖父和鲁迅生活时,萧红才感受到短暂的温暖和幸福。而这幸福和温暖实在是太短暂了,祖父和鲁迅的逝世,让萧红写下了《祖父死了的时候》和《纪念鲁迅先生》。

  这回祖父不坐在玻璃窗里,是睡在堂屋的板床上,没有灵魂地躺在那里。我要看一看他白色的胡子,可是怎样看呢!拿开他脸上蒙着的纸吧,胡子、眼睛和嘴,都不会动了,他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了?我从祖父的袖管里去摸他的手,手也没有感觉了。祖父这回真死去了啊!

  对于祖父逝世,这种略带冷静的描写,让人感觉到一种无言的悲痛,一种强忍的悲痛,一种难言的悲痛。怀着这种悲痛,萧红写下了《呼兰河传》,来纪念与祖父曾经一起度过的日子。不过,在那部回忆体小说中,萧红依然对于家乡愚昧生活的刻画。相比而言,对于鲁迅的纪念,却充满了亮色。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儿个吗?”

  这种亮色背后,却依然是压抑着的悲痛。在写给萧军的信中,萧红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于鲁迅逝世的悲痛之情。“昨夜,我是不能不哭了,我看到一张中国报上清清楚楚登着他的照片,而且是那么痛苦的一刻。可惜我的哭声不能和你们的哭声混在一道。”

  在萧红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名篇,这固然深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但是我个人感觉到萧红小说中特有的意象。在《生死场》之前,她就撰写过《王阿嫂的死》,在其中就充满了爱欲与生死的描述,特别是王阿嫂因难产死在自家床上,鲜血与尸体形成触目的意象。这个意象,在《生死场》中也反复以各种形式出现。这既代表了女性被男权欺压,又同样受到来自于地主阶级和日本侵略者的压迫。爱欲本身就是一种致死的压迫,萧红笔下的妇女,往往身处病榻之上,鲜血和疾病塑造出另外一个中国形象。

  当然,必须说萧红的小说,既包含了五四反传统的写作风格,又充满了独特的女性视角,如果仅仅从妇女解放的角度,固然能够得出一些判断。但是,我想萧红是否将自身的经历,通过小说进行了无声的控诉——在被王恩甲囚禁在旅社期间,她既要受到蹂躏,又要面对老板的催逼。在香港期间,萧红辗转在医院病榻上,是否也暗示了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呢?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五):当灵魂被倒空一半——萧红时节忆萧红

  萧红死得很早,三十一岁的寿命放在哪都算浮萍之命。这个时代的大多人对萧红极为陌生,书店里的营业员都不晓得萧红,更何况对文学毫无爱好的普通人。最近两部电影将这位与时代淡漠良久的女人拉到了幕前:一部是已经上映的,由霍建起导演,小宋佳主演的影片《萧红》,还有一部,是尚未上映但已经紧锣密鼓开机的《黄金时代》,由汤唯主演。两部片子都以萧红为重点讲述了那个革命和浪漫并存的大变革年代。

  萧红不算漂亮,也并非富裕之家。和张爱玲前庭衰败的遗老之家不一样,萧红生得平凡。她有溺爱自己的祖父,严肃又矛盾的父亲,萧红的出生本身就包含着简单而通俗的传统之爱。如果说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萧红与生俱来的灵敏情思和“爱自由”的超前欲望,这种纯净而出世的洒脱和萧红的出生时代不相匹配,萧红本身也并非具备化热情为面包的能力,所以她败得很惨。萧红的灵魂一次又一次被不太协调的依附在男人身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任性而为。

  第一任男友兼订婚对象王恩甲从现实角度来讲是其婚姻的良选,萧红的出走丧失了把握第一次传统婚姻的主动权,最后与王恩甲同居,则处于择婚的劣势,即便怀孕六甲,也终被抛弃。第二次则是与萧军的结合,萧军是她的救命稻草,两人的感情也的确真挚可感,只是当大男子主义的强势向萧红压来时,她的情绪又一次控制了自己的理智,出走回头,分分合合,两萧最终决裂。第三个男人端木蕻良虽然满足了萧红在情感上的被关爱需要,却缺乏担当意识。萧红三次失望,都是为了男人。

  反观萧红所处的时代,动荡和愚昧,新潮和革命,说到底世界依旧是男人的世界。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陋习不少,虽然皇帝切实的结束了使命,但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依在,这么宏观的社会问题不是简单的“娜拉出走”就能解决,连鲁迅都呼吁了,“娜拉出走”的重点是,娜拉出走以后能否养活自己。萧红的文字很深刻,也接地气,她创造了一种倨傲的新文体,她的出现使人们更多的被北方贫穷而洋溢的生活所打动。萧红却不像深爱文字那般深爱自己,她的健康一次又一次被疾病和生育所吞没,她的爱情也一次又一次被遗弃在廉价而肮脏的小旅馆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就像她死前的遗言:“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事隔多年,很多人挖起萧红的精神骸骨,才恍然发现萧红所代表的反抗精神原来只是时代的一剂玩笑,萧红奋不顾身的爱情也成为萧军晚年一道鲜亮的疤痕,她的灵魂在三十一岁的身体消逝时方才褪色一半,还有一半不是忧伤,不是快乐的影子飞在《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作品里,让人们久久回望,那是一种伟大而矍铄的力量,关于命运,无关爱情。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六):姐姐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萧红让我想起海子的姐姐。

  她有一个太安静又狂热的世界。热,像石头发出的光,那也不是玉,就是石头,冷漠而粗暴的石头,在太阳光底下发光的石头,荒凉的石头,石,鹅卵石,陨石,山岩的石,横陈在山底。

  所以当海子写下“发疯的石头”——我忘记原诗大抵是怎么写的了,我知道他是一个注定将活不下去的人。

  萧红跟海子是同一个星宿的,他们都是星日马,星空下,太阳下,奔跑的一匹马。

  萧红写黄昏的天空,写天边的晚霞变幻成马的图形,再变幻成狗。写村庄里头,那穷愁潦倒,破落而粗厚的生活中,面目衰落的女人,写她们受到委屈就像肥皂泡沫那般,也不反抗,就那么依存着,轻轻地化了。写蝴蝶的翅翼飞过洗衣服的泡沫水。

  写弟弟已经漂泊到了远方,他来看自己,他那热情而洁白的牙齿。

  写欧罗巴旅馆中坚硬的黑面包,白雪般的盐,望着邻居家的面包圈和牛奶,搅拌在肠胃之间的饥饿。

  写鲁迅家中,那些零零碎碎不为常人所注意的小东西,写在他家里,包饺子,写鲁迅去世后,应该有很多人陪许广平;也提醒许广平要在孩子的面前掩饰伤口。

  写黑暗的河里漂着一盏盏花灯,“人生何许,为什么要这样地荒凉”。

  写爷爷,他的玫瑰园。

  写母亲和针管,写她快要死了,写她快要死了而自己身为女儿却不是很动心。

  写爷爷死后酒醉睡在玫瑰花园;写小团圆媳妇被人虐待至死;写那个怨天尤人的二叔叔还是二伯伯,平日里跟畜生、跟天空对话;写自己父亲虐待老人、虐待仆人、虐待小孩,就连继母也被他虐待。他苛待一切人。而祖父是那样环境里自己唯一温暖的源泉。

  写萧军,称他“郎华”。

  写小城三月里,那条很流行的大大的枣红色披肩。

  所以很多时候我爱萧红。我喜欢她,不是将她当作自己那样地喜欢,也不是将她当作朋友,而是将她当作姐姐;一个遥远的,素未谋面,然而亲切,然而又渐渐地在岁月里陌生了形容的,姐姐。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七):回忆鲁迅先生 读后感

  一九三六年十月 鲁迅先生逝世 那时的萧红在日本 仿佛看见一个中国的女子在日本的街头捧着一张报纸眼泪不住的往下流着 漫无目的的走着 她抬头 人群中却没有一个熟识的人的影子

  第一次读回忆鲁迅先生是中学时期的课文。那时读书的目的并不是正确的,是为了考试,为了拿高分。并没有试图去理解文字中所承载的情感,或许作者的署名是张迺莹,使我的印象更加的模糊了。

  文字中,鲁迅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清晰的出现在眼前。看到一个吸着香烟的中年男人坐在藤椅上,穿着长衫,他半眯着眼睛,思考着事情。而这个心怀中国的男人,却又那么让人亲近,对二十出头的萧红指导者穿衣服的哲学。他的生活是严谨而精致的,所有的物品都整齐的摆放着,送出的书也要整齐的包好,连线也不可以歪斜。他在凌晨工作,直到天明。他病了,却不像常人那样休息,反而因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加快了工作的步伐,一心想要为人类留下更多更多。许先生对萧红说,他的做人我们是学不来的。也许正是因为心里的钦佩,才让许先生能安心的照顾着鲁迅,照顾他的生活,照顾他的一切琐碎吧。

  人生中能交这样一位挚友也是让人羡慕的啊。没有年龄的隔阂,没有代沟,为着共同的理想而互相吸引推崇着,一齐努力着。都是让人钦佩的人,都是让人想要学习的对象。

  严谨的生活大概是成就的来源,最近也在思考着要重新自律严谨的生活起来了,不去欺骗自己,不做表面功夫,读了回忆鲁迅先生也得到了激励,虽然做不到那样好,也是要试着去努力的做一做的。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八):呼兰河传 读后感

  第二次读呼兰河传 读到结尾感触颇深

  无论之后的萧红命运是多么波折起伏,幼时的她终归是快乐的。她的院子是荒凉的,而她却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幸福的成长着。

  虽然这本自传一般的书记录了太多发生在左邻右舍身上的不幸,被迷信迫害的小团圆媳妇,鞋子总是破烂的有二伯,磨坊的冯歪嘴子,但我却宁愿忽略,而醉心于她对与无忧无虑童年时代的怀念。

  六岁以前的我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一个叫做板桥的小镇承载着我童年的所有记忆。隔壁裁缝家是一对姐弟,姐弟俩的脸都像极了他们的母亲,圆圆肉肉的脸,走起路来在两侧晃悠着。走廊那一头是两兄弟,清贫的女人失去了丈夫,独自将他们养大。还有一楼的牙医有两个女儿,小的和我年龄相仿,大的比我大上两岁。有时我们一起玩耍,有时她们却合起伙来与我打架,而我自然是输的。但过不了多久便又开始一同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了。

  童年似乎有做不完的事,有时成群结对的去镇子边上农户的家里偷樱桃,有时又带了蘑菇和火柴去荒芜的田地里烧烤。夏天似乎又是一年中最好玩的季节,外公总是给我五角钱去十字路口的小摊上买雪糕,晚上大家都卷着凉席聚集在屋顶乘凉,这时候总有人会讲起他那一年在房顶上遇见蛇的故事,夜深的时候,人群陆陆续续回到家里,而我也总是在梦里就回到了床上。夏天的烧烤摊对于我也是极具吸引力的,烧烤摊上有各种各样的选择,而每一个摊子都约好了似的用绿色的布围着,布上永远的站着许多蝗虫蚂蚱。比我大些的男孩子们便悄悄的将这些虫子捉去,自己烧烤着吃。我是一次也没有尝过,但据说味道是很香脆可口的,一点也不像这些虫子的模样那般可怕。

  除了夏天,一年中最有趣的就是新年了。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自己也曾是一个留守儿童。但过年这些日子,父母总是要回来的,一起带来的还有压岁钱和数不尽的糖果零食。大年初一是必须要穿新衣服的,穿戴完毕之后外公会掏出五元钱,告诉我压岁钱他替我收起来了,就拿着这五块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吧。一百块的压岁钱在当时的我看来实在是数额庞大不知如何处理,倒不如这五块钱,既然能够买一切想买的零食玩具,就知足了。新年那一天总有小贩牵着气球来卖,大红色的最大个的气球是五毛,而我是一定要买的。在买的瞬间仿佛接过的不是一只气球,而是一种荣耀。再花上五毛钱买一对可以夹在耳朵上的塑料耳环,大年初一的仪式就算是圆满完成了。就算一天之后便对气球弃之不理,任其在墙角奄奄一息,就算一周之后耳环就从夹子上脱落,这仪式也是年年必不可少要进行的。

  六岁之后离开小镇,去了父母工作的城市念小学,后来外公外婆也搬去了县城,连曾经的房屋也推倒建成了现代的高楼。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小镇,记忆也永恒的埋藏在了那里。

  读到萧红写

  “有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死了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产生深深的共鸣,沉浸在对幼时的回忆里,写下这一篇不像读后感的读后感。

  2016年2月8日(农历大年初一) 于峨庄乡柏树村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九):走近萧红从她的文学开始

  曾有人说,五四时期最经典的小说是“两城一传”:《边城》、《围城》和《呼兰河传》。《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曾入选过诺贝尔文学奖,如果不是当时的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太官僚,沈从文很有可能凭借这部作品获奖。《围城》就更不用说,从钱钟书写出它的那天起,它就一直在畅销,一直被模仿,一直被传诵,却从未被真正超越。

  萧红的《呼兰河传》能和上述两部经典作品齐名,可见它的精彩程度和经典程度。

  《呼兰河传》入选了“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推荐课外必读书”,变成了准教材之后,它就走进了千家万户——对于中国很多家庭来说,唯一愿意买的可能就是教材。而成为了“必读书”,它的流传范围也就更广泛——虽然那些买过它的家庭也未必就读过它。

  《呼兰河传》能够成为学生必读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干净”,一个知名女作家将对童年的回忆、对故乡的眷恋流转于笔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小说像山水画一样优美,像童谣一样纯净。纯净优美之余,又不失其深刻。小说没有主要人物,也没有轴心情节,但它却吸引你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这体现了萧红精准的文字功力和她饱满的情感。

  萧红不仅能写出纯净优美的温暖怀乡,也能写出直面命运和存亡的《生死场》。坦白地说,前年我曾经读过一次《生死场》,但有点看不进去,这次读《萧红精选集》再次读了一遍《生死场》,才发现这部小说确实有它的深刻之处,难怪能够成为萧红的成名作,也奠定了她“抗战作家”的称号。关于《生死场》对于家国命运的抒写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已经有很多文章论及,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我只想说,萧红在《生死场》中对东北农村生活的刻画也是很精准的,当然这一点在《呼兰河传》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萧红的文字有点像她的恩师鲁迅,虽然恐怕鲁迅永远也写不出《呼兰河传》这样的东西,但萧红的笔触中那股饱满的激情则很接近鲁迅。即使是《呼兰河传》这样平淡的小说,你也可以体会到萧红那股浓烈的怀乡之情。《生死场》更是浓墨重彩的悲剧,其悲剧的程度和直击人心的故事架构绝不亚于当今的莫言。多年之后再读《呼兰河传》,我能从中读到很多当今以文笔优美见长的作家的影子;同样,《生死场》中也能读到包括莫言在内的很多写实作家的味道。当然,绝对不会是关公向秦琼学武功,而只能归纳为萧红对当代作家的影响。

  去年,霍建起执导的电影《萧红》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萧红的人生。萧红是才女、也是美女,有看似浪漫实则坎坷的爱情——笔者曾经有一句“名言”:凡是伟大的爱情,都不值得羡慕,这句话也适用于萧红,似乎也适用于张爱玲。可以看到,上述对于萧红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张爱玲,以及当时的好几位才女。而萧红有别于她们的地方是什么呢?红颜命短?和鲁迅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又都不是。萧红之所以为萧红,只在于她的文字。想要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只能从她的文学开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