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雏菊花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雏菊花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5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雏菊花环》经典读后感10篇

  《雏菊花环》是一本由(英)莫法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雏菊花环》读后感(一):【雨枫试读】还是值得一看的

  封面比故事本身更带有悬疑性,拿到书的那刹那看到宣传的“悬疑小说”、“犯罪小说”的时候心底有些许抗拒,前一次看类似的侦探类小说好像是《福尔摩斯探案》,再往前就是《名侦探柯南》了,整个记忆停留在看完很大一段时间不敢进黑漆漆的屋子,不敢一个人走夜路,好吧,我天生胆小的要命。

  但这本书实际并不恐怖,看的时候完全没有那种肩膀阴嗖嗖的感觉可能是几条线都铺陈得太早了。

  如何犯罪,为何犯罪,所有的悬疑情节都在前半本交待了,幕后黑手也一一出场。整个小说让我觉得最紧张的大概是艾丽一次次地撬开窗户上木板的钉子,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为她捏把汗。

  整个小说还是很正能量的,洛根的坚守 ,不论是感情还是工作,让身边的人以及读者都为之动容

  看完还是觉得逻辑上有一点点说不通地方,但整体都OK,按照时间顺序写三天之内发生事情也很好,一幕幕地感觉在看电影,很有铺陈感和紧凑感, 几个人物性格特点也刻画地很生动,作为律师的洛根相当有职业道德,洗钱的法律制度也写得很严密(作为外行来说),作者不亏是律师出身的。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小说。

  小说的最后我默默地猜测洛根是不是会和女警在一起(写的时候瞬间忘记她的名字了,%>_<%)

  :收书的时候以为没仔细看寄出方,不知道是是我参加哪个活动中的奖,在这里先谢谢啦。

  《雏菊花环》读后感(二):在这险恶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自处?

  一气呵成地看完这本书,觉得很爽。这本书写得有真实感、有可信度,轻松而又带着恰到好处的一点紧张和期待,对于消闲解闷来说是非不错选择,但是看完后想要写些什么的时候,却一时间觉得乏善可陈。对于快餐式的畅销小说来说,硬要寻求什么意义会显得特别矫情,“使人忘却现实中的烦恼放松心情”这样的理由不够么?但是分析一下这本小说中包含的流行元素或许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吧。

  书的一开始就是令人发指的血腥暴力,为了避免读者因为透不过气来的窒息而放下本书,作者马上用受害者濒死时的冥思默想——那些生命中美好、最值得记取的片断——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甚至一个人的离世也能写得那么美那么无惧无憾义无反顾

  然后是无法忘情的男主角的魂梦相依……爱情是多么难以捉摸的千古不变的主题啊,特别是当这种美妙的事情短暂而留下了缺憾的时候: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其实无非如《约翰•克利斯朵夫》里说的那样:“他们都觉得世界没有安排好:爱人家的得不到人家的爱,被人家爱的偏不爱人家,彼此相爱的又早晚得分离……你自己痛苦,你也教人痛苦,而最不幸的人倒还不一定是自己痛苦的人”。

  你是否愿意你曾深爱着而不得的那个人,仅仅是为了自由或者追寻自我价值这样的原因(而不是移情别恋)才离开了你,并且仍始终默默深爱着你,甚至还悄悄为你养育了一个儿女?这种凄美高尚却又了无挂碍的事情如同美梦一般美得让人心醉却又无须为此付出代价或者受到拖累,不是吗?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人生于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值得记取的无非情之一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友情亲情,大抵已占了多数。

  爱情上面已述及,接下来谈谈友情。

  当做过刑事律师因而具有“看穿谎言能力的男主角洛根一朝发现正是原以为在事业上提携自己的大学同学兼现在的同事克劳福德把自己拖入了危险境地的时候,他一下子对友情产生了完全颠覆性的看法,以致于当读者作为旁观者看到他真正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希望卡希尔主动提出要在危机中来陪伴他而为他高兴时,洛根却暗自揣摩:“这场游戏不好就是这么结束的:死在我原以为会保护自己的朋友手上”因此直接挂断电话,以致后来步入险境。

  是的一个朋友始料未及的出卖常常会令我们怀疑起所有的朋友们来,因为友情这东西来得过于轻巧,特别是在这个“利益压倒一切”的世界里,在将心比心的忖度中——我自己也未必能这样对待朋友,又怎么敢期待朋友如此对待我呢?

  但是凡事不靠朋友很可能是一条死路,尤其在本书中的情况下。而在真实的残酷世界里我们该怎么办?书中给出的答案是结成战友一般的团队:“你已经是我们中的一员了,我们会照看自己人,这意味着你也得照看我们。”

  懂了吗?小人物在这弱肉强食的丛林里忽然面对灾劫却又指望不上法律的时候又能怎么办呢?难道我们不是只有祈祷忽然出现一位强有力的人物把我们带入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得到“照看”吗?这样的场景何其熟悉,想想《教父》里那个殡葬馆的小老板吧,教父帮他伸张了正义,后来只要求为他儿子整理最后的妆容作回报……

  在正常社会之外同时存在的“平行世界”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老百姓有所求,“潜社会”就有了存在的基础。至于这个故事本身,基本上也可以说是起于自私自利的朋友而止于“互相照看”的朋友吧。

  爱情雾里看花扑朔迷离,却又“一片冰心在玉壶”,友情则需要患难与共、互相照看,却又要注意去伪存真”,似乎世间最无疑、最无须求证、最自然甚至可能是最强烈的便只有“血浓于水”的血缘亲情了。

  书中的亲情集中在父母对于儿女的骨肉亲情上:“孩子这东西很奇怪,一落地就会捏住你的心肝……明白吗?孩子在你身边才安全,你要负责照顾他。”

  男主角洛根真正的好友卡希尔说:“我也努力思考过,要是失去了她俩中的哪一个,我该怎么熬过接下来的日子。我跟你实话实说:要是有谁拐走了她,或者胆敢伤害她,老子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下手的人,非把他碎尸万段不可。想碰我家姑娘……”

  女刑警欧文“听着生命中的两个男孩在上面浴室里泼水嬉闹,心想万一他俩有谁出了意外,她应当如何自处。而想到和汤姆(她的丈夫)永别,她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悲伤感觉。”

  反派德雷克则说:“我没有母亲,也没有父亲。他们都被杀害了。看看我变成了什么人,小艾丽。好好生活在你的世界里,别进入我的世界。”

  亲情胜于一切的观念几乎是这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一个普通小民唯一能够实实在把握住的感情了,不是吗?其实能够保住每一个家庭幸福,整个社会也就近乎于是幸福的了,不是么?

  除了感情,书里涉及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罪恶。作者甚至分析了穷人富人的罪恶,金钱权力的罪恶。

  其实有时候我也颇惊诧于某些人的贪得无厌,居然无视大厦之将倾,唯求满足一己私欲,在我的层面,实难分辨一亿与十亿百亿有什么本质区别,因此本书中卡希尔给洛根分析说:“钱这东西再多也不嫌太多。一年挣二十万的人知道二十万能买来什么样的生活,也知道五十万或者一百万的价值,因为他成天和挣这么多的人打交道。挣得越多,就越想要更多。”倒是为我开了窍。

  另一方面,恶棍中的混蛋谢尔盖则想:“没错,现在挣的钱或许多了很多,但他已经想明白了,他所渴望的是权力,更确切地说,是让他人对生死恐惧的权力——他们在俄国就是用这种力量控制旗下诸小镇的。钱和毒品再多也无法取代那种快感。”嗯嗯,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即使到了人之将死的地步却仍然恋栈权力不肯松手。

  但是小喽罗和真正的大奸大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正如洛根在去克劳福德所居的豪宅区时所想的那样:“此刻驾车驶过灌木树篱和高墙遮挡的豪宅时,他不禁猜想,这里恐怕才是正牌罪犯策划阴谋的地方。对于富人来说,犯罪是一种选择,是职业生涯中的决定,而非出于无知、生存或困苦而做的事情。”

  本书中最大的奸恶之徒乃是英国律师加百列•韦斯,他最邪恶的地方在于得偿所愿让无辜的律师洛根冒着被取消执业资格甚至被判重刑的风险帮他达到了洗钱的目的后,仍然轻松地决定把11岁女孩(洛根的女儿)交给变态流氓处置后再抛尸,仅仅是为了让洛根知道跟他对着干是什么下场。因此,战斗经验丰富的战友哈迪告诉洛根:“人类互相残害是没有底线的,你要记住这条真理。”

  难道在这险恶的世道里我们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年仅11岁的小女孩艾丽被杀母仇人关在小木屋里时发现封窗木板中最底下一块木板有枚钉子的头略略高出木板表面,于是“艾丽把拇指和食指的指甲插进钉头底下,用尽力气又是拔又是扭,钉子纹丝不动。再次尝试,结果相同,徒劳和恐惧让一滴眼泪滑落面颊。她气呼呼地擦掉泪水告诉自己,就算最后要死在这里,她至少也必须尝试过自救。一次一枚钉子,一次一块木板。”

  不要说是11岁女孩儿那娇嫩手指上的细皮嫩肉了,我们这些读书的成年人试想一下拿自己的手指代替羊角锤去起木头里的钉子的感觉,会不会有些心虚胆寒?可是如同阿富汗战争的老兵克里斯•华盛顿告诉洛根的那样:“在沙漠之类的鬼地方遭遇敌方火力,你才不可能想到什么上帝国家之类的理由,脑子里只可能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活下去。明白吗?没有比活下去更重要的。绝对没有。”

  卡希尔同样告诫洛根:“实战和靶场有天壤之别关键永远是先找掩护,保证自己的安全,然后等待支援。”这分明是告诉我们,在艰难时世,唯有千方百计地活下去,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而天助自助者。

  在这残酷的世界里我们该当如何生存?书中最强有力的人物卡希尔说道:“保持积极心态,凡事未雨绸缪,该做啥就做啥,这就是我的人生信条。”

  尽管不动声色,但是本书的续集简直是呼之欲出了:女刑警欧文与洛根的故事才刚刚开了个头,洛根与刚刚相认的颇有些男儿气概的亲生女儿艾丽将如何相处?洛根又将如何“照看”好友卡希尔和他的团队?无论如何,卑鄙小人英国律师加百列•韦斯也不会善罢甘休的,他又将如何自取灭亡?既然本书已经排入苏格兰最畅销小说榜前十名,我们大概也不用担心看不到续集了吧。

  《雏菊花环》读后感(三):爱你让我勇敢

  文Shirleysays

  在全智贤的电影《雏菊》里,讲述了一个哑女画家与两个男人情感经历,在那个满山遍野开满郁金香的国度,女画家却每天收到一盘雏菊。人有人心,花有花语。自古以来,人们常用雏菊占卜爱情。其实,它有多种含义:永远的快乐暗恋者的示意或是隐藏在心底的爱意,以及别离、坚强。我终于懂了,《雏菊花环》表面上看似暴力、血腥、压抑、善与恶决斗的小说,为什么有这么温馨的名字?因为抵抗罪恶,我们更需要的是爱与坚强。

  《雏菊花环》是英国作家G.J莫法特的处女作。他从小喜欢哈迪男孩,青少年时热爱史蒂芬.金,成年后迷恋探索频道的犯罪故事。在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成为民政律师,而非作家,因为前者好像更容易令人兴奋。本书是他写的第二本书,之所以称为处女作的原因是,他的第一本书居然没出版商愿意出版。莫法特说,他一生最爱读书、写字加摇滚,他的吉它弹奏堪称一流。书中有张莫法特的光头照片,别说,还真挺帅,颇有明星范儿。本书的续集《Fallout》已出版。看来,惩恶扬善、宣扬爱与正义是畅销书永恒的主题。怪不得,此书一经上市,很快就进入了苏格兰最畅销小说榜前十名。

  男主人公洛根是位美国的中产,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事业有成,衣食无忧,典型的钻石王老王。但是,他的心底一直隐藏着一个秘密,十二年前女朋友潘妮没有任何理由离他而去。洛根特别自卑,他是一个潘妮不爱的人,而他却一直在爱着她。忽然一日,警察到访,告知他潘妮的死讯,并绑架了他十一岁的女儿艾丽。此刻的艾丽,脑海中回放妈妈被杀的过程,手中握着未曾谋面的洛根的照片,怀念着家中日记本里夹着的小小雏菊花环,被一辆卡车带去可怕未来。她的心里仍然在想,爸爸在哪里,会来救我吗?为爱而战的洛根,像位勇士般地登场了……

  如果你是美剧《24小时》的粉丝,那你一定会爱上这个发生在三天两夜里的故事,那种紧迫感像块磁石牢牢地吸住读者的注意力。书中第一章节都标记为一个时间点,仿佛静谧夜晚的时钟滴哒作响,摄人心弦。小说的开篇即为凶杀现场,作者写得很有画面感,利用声音颜色动作,呈现一个凶杀案的现场,悬念顿生。

  在卷首,莫法特写道-“献给我的三个天使-凯伊、霍莉和露西”,显然,这本书是他为他的三个孩子而写。的确,父母对孩子之爱,在书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爱让他们变得勇敢,为了孩子,他们愿意付出一切。所以,这也是一本亲情教育读物。在惊悚悬疑的情节背后,闪烁的是永恒的情感,爱情、亲情、恩情。

  作为莫法特的处女作,这本书写得不错,期待续集。

  《雏菊花环》读后感(四):给你送花来了

  人生选择什么开始就必须承受什么结尾,得到什么就必须会失去什么。所以首先要明白这个选择意味着怎样的生活和未来。他们每个人的选择背后,有岩浆一样炽烈的情感外,有钟表般缜密的头脑,还有自私的无奈被迫与懦弱的善意成全。

  律师洛根一直过着平静的日子,32多岁还在苦闷等着他的女友潘妮,因为潘妮在旧日带给他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过去的他曾想要得到什么,可是现在的他从没想过要得到什么,他等着她,等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也许一直到永远,那是没有那张名片的前提,可惜名片在案发现场。当十二年后的有一天,洛根被警方告知前女友潘妮被谋杀身亡,意外得知女友其实早已归国居住在同一座城,还存在一个素未谋面的亲生女儿被劫持,那么他曾经的回忆,只是一场内心的谣言。而且他的世界在那一刻,被操纵悄然颠覆。

  如果知道想要什么,那是因为知道得到它之前必须放弃什么。大学毕业分别季的潘妮在最后一次的床笫之欢后,强迫自己与洛根分手。因为理想的追求与家庭生活,她选择打拼绚烂的事业,而不是过早地平淡。这个无情的选择,留给洛根十二年的情伤,也是此去经年的唯一一次相见,更是潘妮命运悲剧的伏笔。洛根的好友克劳福德,面对在家人与好友之间二选一的威胁,没有丝毫的摇摆,为了那份血缘不惜出卖友情与人性。也许有些所谓的朋友,其实是借着朋友的名号来攫取他的利益罢了。这个选择也是绑架的缘起。

  在洛根得知想要的真相:这充满血色杀机的绑架,是一场黑帮势力渗入的交易引起。那么这场怒火救援,就要弱弱的他不得不上场了。这让我想起连姆·尼森饰演的那位爱女儿胜过爱惜自己生命的铁血老爸,电影《飓风营救》紧凑的情节渲染浓浓的父爱,那种情怀好比“我只要知道我的女儿受了欺负,我仍会拿起拐杖,为她跟这个世界拼尽老命,因为整个世界都欠她的。”虽然洛根不是高大的父亲形象,也没有杀敌如切菜的技能,只是一个小律师。但是他与瓦西里的近身搏斗,练习手枪射击放手一搏,这些为了女儿做的事,都满足了做父亲的狠劲。

  小树林枪战场面虽然不算火爆,但洛根那种拼命的冲阵足够令人血脉喷张,生死存于一发之间的瞬间都是迟来已久的父爱,而那颗颗木板的钉子,被那受伤的指头拔出,小女儿艾丽忍痛坚持求生的意志,又是那么的感人。对于艾丽,好不容易有了父亲,却因为他被绑架,但是为了那份思念,她能够最终活下来。

  印象深的对话,“我不想看着你走,不想有漫长的告别。”,“直到海枯石烂”暗示潘妮不是不爱,又含蓄地表现了一个女人的不舍。而女探员的出现,是她发现少女艾丽的日记与雏菊花环,那藏在心底的爱,才不会永远的藏在深处。即使她对于男友汤姆存在一种扭曲的爱,但这样的选择是为了两个小儿子,那怕再委屈也值得。她在追查洛根案件,也发现了自己的那朵枯萎雏菊,也让洛根发现潘妮的凋零雏菊。这是给你送花来了的美好。

  因为他已经杀了小头目,如果继续下去,他就还得再杀多更多的人,那样更会连累合作伙伴卡希尔,最后洛根不得不与黑帮头目加百列妥协。不管怎么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未来也是可以改变的,因为眼前的路已经伸向远方。既然与女友错过了,不能互通往来,那么就陪着女儿慢慢长大,携手天荒地老。

  《雏菊花环》读后感(五):硬汉派悬疑小说

  《雏菊花环》(译林出版社2012年8月)是一部精彩的“硬汉派”悬疑小说:男主人公洛根亲自上阵,争分夺秒地追踪罪案线索,无所畏惧地直面阴谋,最终手刃凶手、成功救出女儿艾丽。“雏菊花环”这个名字出自艾丽所珍藏的纪念品,象征着这对父女对死去母亲的怀念。尽管在故事的最后花环被毁,但洛根父女依然上演了“破镜重圆”的圆满大结局。

  抛开人物角色等“皮肉”不谈,谋杀、绑架和好莱坞电影式的火拼对峙,强有力地构成了该故事的基本“骨架”。不得不承认,即便没有出人意料的犯罪手法、没有思维缜密的推理手段,即便单纯地追求澎湃的热血、寻找肾上腺素的刺激,这样的文学作品也一向很有市场。该书出版后很快就进入苏格兰畅销小说的前十名、如今又引入国内出版,便是最好的佐证。

  作者莫法特原是一名律师,职业经历为这部小说提供了大量素材,包括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主要案件的背景设定以及具体的犯罪情节等等。不过,作为一位英国人,莫法特并没有遵循阿加莎·克里斯蒂等英伦派本格推理的传统,而是完成了一部美国式的作品。从叙述风格和情节推进上都不难看出,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和好莱坞动作电影极大地影响了作者,而且该书也成功地塑造了两位相当迷人的欧美动作“硬汉”。

  男主角洛根和反派德雷克作为这部小说中的对手,结尾部分两人多次对决可谓扣人心弦。其中,洛根是作者自己的投影,一位事业有成正义的律师。他心中一直放不下那位不辞而别的初恋女友,当得知自己还有个女儿时,他便奋不顾身地去拯救所爱之人。内心情感的波澜与外在形象的干练形成了鲜明地对比,突显了这位“硬汉”的形象。

  德雷克也同样得到了作者的偏爱。德雷克是一个带着美国口音的悍匪,手段残忍,说话简短而强势。然而,德雷克却不能免俗地在柔弱的艾丽面前“良心发现”,这导致他不够果断,最终败在了洛根的手下。“铁汉柔情”,也正是欧美硬汉的典型标志。

  另外,该书在章节安排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以时间节点为标题——大概是借鉴了电影的叙事手法。明确的时间数字,不仅让故事清晰而紧凑,也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颇具惊悚感的张力。线性推进中大量的倒叙、插叙,则使得整个故事完整而饱满。就一部处女作而言,该书的确称得上“惊艳”。

  《雏菊花环》读后感(六):苏格兰的风,美利坚的沙

  今天是贝琪·欧文到刑警队的第一天,在去往犯罪现场的路上,贝琪将一张CD放入播唱机里。CD里放着一只乐队的歌曲,19岁那年,她曾经和乐队的主音歌手约会过。这是只属于她的秘密。作为一本悬疑小说,我却着迷于《雏菊花环》里的小细节。虽然在一般人看来,悬疑小说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迷阵与技巧的设计让读者沉迷其中,并一路追看到底。这一点莫法特无疑也做到了,但在我看来,真正的一本成功的悬疑小说还在于对于细节的描述。正是通过对细节的描述才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内心与外在世界,才会体现人们在外力与自身纠结中形成的冲突张力,形成更高的艺术水平,而这一点,作为作者的处女作,《雏菊花环》显然是做得足够出色精彩的。

  这是一个关于犯罪的故事。是的,每一部悬疑小说都无一例外以犯罪作为引子。年轻的律师洛根时隔12年后再一次听到自己初恋的消息,不过此时两人却是阴阳相隔。而更令洛根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之间还有一个爱情的结晶,11岁的艾丽。当拨开重重迷雾,洛根发现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冲着他而来,为了救出还在歹徒手中的女儿,洛根只有拼死一搏。

  而这又不仅仅是关于犯罪的故事。封面上一只大手向一只小手慢慢靠拢,这是洛根与艾丽,也象征着书中的主题——父母与儿女的爱。书中的人物似乎无一例外的有着自己的家庭,贝琪有个一岁的儿子,接到报警电话时,儿子被吵醒,传出发闷的哭声;被犯罪分子裹挟的鲍勃,也有两个漂亮的女儿,正是害怕失去他们,鲍勃选择了同流合污;而作为洛根的救命稻草,卡希尔以及他的CPO团队也都是有家室的人,按照卡希尔的说法,英雄不应该是单身汉,因为“不愿意回家的人,也就没有理由生存下去”。

  而洛根与艾丽的父女关系,更是作为主线铺开。洛根一开始很难接受突然间蹦出一个11岁大的女儿的事实,即便称呼上也是尽量用“那个女孩”,而非“我的女儿”,而第一次与女儿通话时,电话那头的女儿正被歹徒用枪指着,“洛根张开嘴,但发不出声音”,直到女儿转开脸对歹徒说“对面没有人”,洛根才用声音只比耳语稍响一丁点儿的声音说道,“艾丽,是你吗?艾丽。”作者将洛根从震惊到怀疑到接受的过程描写得细致入微,而到了最后,也给这对多难的父女一个美好的结局与开始——艾丽问洛根:“我们现在去哪儿?”洛根答道:“亲爱的,我们回家。”这是个不错的开始,洛根心想。是的,苦难结束了,日子才刚刚开始。而对比同类悬疑小说,《雏菊花环》更有意思的是融合了苏格兰的阴冷与美国的热烈。故事发生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书中处处能看到那刺骨的寒风,而偏巧出来帮助主人公找寻女儿的是一群美国佬,他们是职业军人,说话中海带着美国牛仔的不屑与张扬。而洛根在卡希尔的帮助下练习射击的镜头活像是华生遇到了巴顿,在紧张之余还是不忘让大家一乐。而美国佬卡希尔之所以愿意帮助苏格兰人洛根,除了本身的交情,或许也源自于一个父亲的同理心,卡希尔至今还能记得那次走失女儿后的焦虑,因此他和他的团队才能如此的投入到营救当中。可以说,是爱支撑着这个故事走下去。

  《雏菊花环》读后感(七):陷害的背后,真相是什么

  小说一开始就是血腥的描述,然后就描写了男主角(三十四岁的洛根-芬奇是苏格兰格拉斯哥市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英俊年轻而事业有成,却一直忘不了十二年前突然离他而去的女朋友潘妮——他唯一爱过的女人。但是很快被告知自己十二年前突然离去的恋人,被人杀害了,竟然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他的名片。这位律师突然发现自己马上就要面临牢狱之灾。这一切来得是如此的突然,让他一时间不知道这变故源于什么?关键是被害的是他失去联系12年的恋人,这个恋人带走了他一生的爱,他曾经多方打听,可是一直没有得到对方任何消息,可现在他一直向往的人却已经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为什么事业有成的他突然间就被牵扯进这样的事件,可是随着案件的发展,他慢慢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笔洗钱交易,可是为什么选择他呢?谁将其拖入这场麻烦呢?当他发现竟然是他最信任的大学同学,他真的要崩溃了。这就是利益的功效,为了利益一切都可以出卖,什么爱情、友情都可以拿来成为交易品。可是这个人曾经是他最为信任的人,这次真的是悲剧了,我如此的对待你,你却反过来这样对我。他发现他还有一个女儿,也就是12年前离他而去的女朋友潘妮,而且他的女儿还在犯罪分子的手上作为了人质,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他要查出事情的原委,同时还要救下自己的女儿。

  书中有一个最大的恶徒,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同行洛根牵扯进来,做好了让其背黑锅的功夫,甚至于还让恶徒们绑架了洛根的女儿,还通知他们最终要处死这个小女儿,简直是残暴到极点。 “人类互相残害是没有底线的,你要记住这条真理。”

  最终洛根能否见到自己的女孩,那位最大的恶徒究竟是谁,他最后什么样的结局呢?一切都要仔细阅读这本书才能知道最后的结局。

  作者对警察的探案做了详细的描述,如何办案、如何审理?小说在探案之余,更加入了很多亲情的成分,以及其他人物对待爱情与家庭的珍视态度,让读者在紧张中还体会到另外一种亲情成分。

  这本书得到还真有点小不容易,但是最后结果还算是好的。

  《雏菊花环》读后感(八):《雏菊花环》献给心中的爱

  作为一部外文的惊悚小说,《雏菊花环》真的写得很是精彩。尽管小说的书名并非早早地泄露出本书主基调的险象环生性,但是却是在那份礼物般的花环之后蕴藏着宁静背后的那份不寻常气息。花环献给心爱的人,只不过赢得的历程却是那样地艰辛。

  事实上,我最初拿到这本小说的时候还并不很是为意。本书的封面看似比较地苍凉,两只从不同角落伸出的双手想要紧紧窝拢,却又看似那么间隔着某段的距离。如此的布局很难让我和惊悚关联。却是在通篇阅读完毕之后,我才更深入地了解和感知画面背后强而有力的震撼力。“恐惧的极限,便是无尽的愤怒。”愤怒的背后,便是无尽的拯救心爱之人的焦虑和迫切!如此的关联便是全书主要关键的推进点。

  故事的内容围绕着一个突发的杀人事件而起。这是一场有预谋的阴谋,更是一场正与邪的较量。小说主人公英俊的律师生活在原本毫无波澜的周而复始的生活轨道之上。某一日,意外地接到了警方的问询让他陷入了对原本那铭刻在心的女友的记忆。虽然他们有过交集,但是他们没有走在一起;虽然他恨爱她,她却终究选择了离开。虽然她很想念她,他却终究因为胆怯而选择了逃避----于是乎,一切的一切便是向着一条未知的轨道行进。看似毫无交集的二人,却在女子若干年的别离又归来,却又遭遇谋杀而紧密地关联在了一起。事实上,虽然当事人的男主不解,但是女方的她却早已经将他们二人爱的结晶抚养长大。也正是因为洛根对于女子的深爱,而引发了女子潘妮不幸牵连祸端的死亡。在兜兜转转的过程中,洛根逐渐地理清着思路。更在他意外得知潘妮为他生育了女儿却又不幸遭遇绑架之时情绪久久难以平静。由最初的难以接受,到随后本能得浓厚父爱的萌发,大最后的拼劲所能找寻,保护女儿。如此的故事情节之中很是感人,很是动人。尤其是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更能彰显出洛根父爱的身后。所以说惊悚的背后有着感情作为基石,很是让本故事时时刻刻充满着味道和生动。只有让人动情了,才能让读者也身临其境般地陷入其中。情深意切而牵肠挂肚,更是心惊肉跳。

  假如我们从惊悚作品的精彩度观测,本书其实也很有特色。好几处细节很是能够让故事非常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惊悚和浓情的意味。诸如在每个章节,作者不是以故事情节作为每个段落的提炼。相反的是,我们随处可见的是时间点为标志性的识别物。展现着案件发展,破案时间的分秒必争等等。除此之外,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通过顺序和倒叙的形式穿插介绍。让我们了解着书中人物浓浓的深情。更是以雏菊花环作为一个重要的串联物,时刻将原本并不相识的父女紧密地牵连在了一起。也就是通过如此的手法,让我们见证着一段父亲为了营救女儿而竭尽所能的努力文字描述。

  一个象征着爱的《雏菊花环》却更是时时刻刻地尽情演绎出了惊悚的篇章。很是耐人寻味和追寻。

  《雏菊花环》读后感(九):小雏菊,我们回家 ——《雏菊花环》的秘密

  小雏菊,我们回家

  ——《雏菊花环》的秘密

  我要对我的玫瑰负责。

  ——《小王子》

  若不是看了小说的简介,你是会对本书中的内容有所怀疑的:怀上孩子的女生不告而别,被蒙骗十二年的男友一直念念不忘,而后来,这个女生,并没有如同预期一样,把孩子拿掉,而是生下了这个带着爱意和命运的宝贝……怎么看都应该是一个完美的言情小说的开头;但是显然英国人不是琼瑶小说的痴迷崇拜者,尽管他们骨子里闷骚的浪漫气息依旧存在,但是如同《哈利·波特》中沉默的斯内普教授,他们习惯于把爱深深放在心底的申请故事,让我们在感叹和落泪时,也不仅明白,爱情之所以能够永恒,是因为爱而不得的那种遗憾。

  当然,作为一位男性作家,GJ·莫法特还是用他充满热兵器那种带着冷峻和节奏感的火力十足的叙述,带跑了因为年轻而离开的作为未婚妈妈的女友艾丽惨死而满怀忧伤气息的读者们的视线。从未见过自己女儿的律师洛根,不得不在知晓自己爱人离世的痛苦、被怀疑成为凶手的那种无助、知道自己有一个女儿的纠结、寻找和爱人的结晶的焦灼、被朋友背叛的那种心痛和愤怒、面对强大的对手的紧张等众多情绪的冲击中,踏上了追回自己女儿的路途。

  这个作为新鲜人的父亲,和自己带着秘密的好友卡洛尔一起,从不明就里到满是责任,追击可怖的罪犯,成长成为一个真正的值得孩子爱的爸爸。这是一部披着惊悚和冒险、黑帮等众多流行元素的温馨家庭剧——“老爸养成记”,是告诉我们,对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负责并付出的充满爱意的故事。

  不止是父亲在成长,作为女儿的艾丽,在母亲被谋杀的恐惧、父亲不知道能不能走出照片成为真实的家人的担忧和面对想要对自己施以暴行的罪犯,以一个11岁小女孩的坚强和智慧,努力逃亡,终于,她见到了父亲,真正拥有了父亲。因为他们都成长了,因为爱,都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

  “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艾丽。很远很远。”

  “‘亲爱的,我们回家。’”

  夹在03年夏天日记里,因为第一次得知爸爸而贴上的雏菊花环,碎掉了。一如,母亲和最爱的女友,都从他们的生命中消失了。但是,亲爱的,我们都“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们都成长成为我们要长成的人,我们都开始变得成熟,我们带着离开的人给予的爱和留下的温暖,走向归家的路途。

  小雏菊,我们已经长大,我们回家。藏在花里面的秘密,是爱啊,我们留下了它的记忆,就可以出发了。

  小王子爱上玫瑰,对玫瑰说:“我要对我的玫瑰负责。”亲爱的,我们爱上我们的家,就要留住它,爱也许很突然,但是,我们依然需要珍惜这一切,一如我们曾经收藏的“小雏菊”。

  小雏菊,我们回家。

  y 林怿

  2012年9月10日23:02:46

  写于履坦巷19#

  《雏菊花环》读后感(十):一个没有什么悬疑的悬疑故事

  小说《雏菊花环》的开篇很抓人,一名女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思绪已然超脱了眼前的困境,这段回忆也牵着读者的好奇心走向12年前。12年前的故事,像电影中割裂的片段,男孩和女孩在雨夜分离,女孩怀揣着秘密目送男孩的离开。12年后的一个清晨,一位事业小有所成的律师梦中惊醒,在梦中,他见到了12年前消失不见的爱人。

  前半部小说很精彩,悬疑的意味很浓。作者在引领着你进入一个似乎交织着罪恶和谎言的圈套里。潘妮为什么要离开洛根?为什么12年后又会回来?她为什么要独自承担养育女儿的责任?为什么回来之后只和洛根的同事兼大学同学鲍勃联系?

  许是读悬疑小说的定势思维,小说一开篇的跳笔就跨越了12年的时间。12年前,潘妮的离开带给人疑惑重重,于是,也就自然而然的会推测这12年潘妮所承担的秘密的重量。令人感觉突兀的是,12年的时间在这部小说里不过是一个幌子,12年后,当潘妮带着女儿回来寻找洛根的时候,不过恰巧掉进了一个蹩脚的阴谋里,被人出卖然后莫名其妙的送了命。这实在是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小说里的受害者似乎都很倒霉——除了倒霉也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词了。只是在不经意的时间地点不经意的被人选择然后承受了许多不经意的伤害。

  后半部分悬疑尽失,人物出场有些混乱。本以为是敌人的人成为了战友,本以为是密友的人原来是背后伤害洛根的人。除了潘妮在处理和洛根的感情方面和小说的阴谋根本无关外,小说中的黑社会行事也稀奇古怪。本身要去要挟,反而不分青红皂白给人打死了。而且,这理论基础得多么的薄弱。现在的黑社会绑架人莫非都不去了解清楚,谁会去绑架一个人12年前的恋人,并且在不知道这名女子给被要挟的人生了个孩子的基础上?发现了这个孩子,也算这没脑子的黑社会给逮着了。那么大一笔需要洗的黑钱,就在这个叫加百列的坏蛋随便选择了一个律师,然后这律师为了自保又将自己的同事件朋友出卖给这些人。这些细节漏洞完全颠覆了上半部营造的悬疑感觉,让人觉得虚假和不可思议。

  雏菊花环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在2003年的夏天,当小艾丽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父亲的时候,雏菊花环代表是救赎和爱。当洛根终于确定自己的骨血的存在之后,也为营救她做出了很多的牺牲。最大的牺牲莫过于最后和加百列妥协。孩子已经救回来了,前期为自己的职业理念和自己的正义感做了那么多的铺垫,结果却是一样的。我真不明白,这些人折腾什么劲呢。要知道如此,早早的按照人家说的做了,还少死几个人呢。据说还有续集,真的很想知道,这续集还能写点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