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影像感染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影像感染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6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影像感染经典读后感10篇

  《影像感染》是一本由弗兰克·蒂利耶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影像感染》读后感(一):我迷失在后记里

  我一直觉得夏戈迷失在了记忆了。

  首先,后记我看不懂,不明白那个男人带走双胞胎的动机在哪里,还有人想继续这项事业,但是带走双胞胎无意义,是想报复?还是想研究双胞胎对E型症候群的影响?前者的理念和艾丽莎及她父亲实际上是不对盘的,偏离了他们对脑研究的执着;后者其实在前期并没有涉及任何相关资料,可以说是完全的重起炉灶了。PS.差点以为带走她们的是夏戈。

  然后对于夏戈,菲利普第一次给露西回电话时候,对夏戈说,你知道的。所以,夏戈知道了什么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东西?就像fringe里描述的,Peter脑子里藏着Peter自主意识并不记得的东西。

  之后的分析太顺利了,夏戈似乎合情合理的把露西导向了事情真相,可是为什么展开会突然急转豁然开朗,就像他事先知道了一样

  不管怎么说,我在瞎BB,完全没有看懂,打算再读一遍。。。

  《影像感染》读后感(二):【雨枫试读】:不能罢读的影像追踪

  【雨枫试读】:不能罢读的影像追踪

  ——《影像感染》by/烟波浩渺1980

  得来不易更加期待书的内容,这书的质量故事情节果然没让人失望,我能说晚上打着手电筒看,营造着看惊悚小说氛围,非常带劲。惊悚恐怖的情节,扭曲的人性,反人类罪行,一场场、一幕幕完全可以驱走睡意,于是顶着大大的黑眼圈上班。

  “文似看山不喜平”利落的开场,女警官露西的前男友在观看了一部老影片后突然失明,引发出一连串调查故事;男警督夏戈接受一个棘手的五人埋尸案,随后关联的十六年前的“三少女案”也浮出水面,惊悚章节层层递进,旧线索一段,作者随即抛出另一个新头绪。正义邪恶始终交锋,小警探与军队兵团的抗争,精神控制人体实验耸人听闻,于是故事开始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本书是双主线发展,女警露西一条线,警督夏戈一条线,两条线在第十章相遇,后又分开展开调查。一个坚强的单亲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的露西;失去亲年多年,孤独傲气的夏戈,他俩会不会碰撞出在一起的火花?初次电话联系就PK了一番,后来交锋2比0,也不尽人意,总是答非所问,你退我进。后来••••••

  工地、老放映室、警局、医院、实验室,情节紧凑无任何拖沓痕迹。法国、加拿大、埃及,场景转换迅速流畅,看小说就如同在影院观影,一环一环紧紧相扣,全书无冷场,让人不忍罢读。

  性感女郎、红衣女孩、修女、胶片电影导演、暗影中的人;失明、唇语、集体歇斯底里症、解剖,惨不忍睹的凶案现场 ,每个场面的刻画都刺激到读者的感官。编剧密集安排一场又一场剧情,仿佛电影一般的张力,从书本蔓延到全身

  迷雾重重,凡是与那盘老影片接触过的人都离奇死于非命,是预谋?是阴谋? 随着调查的继续,“杜普莱斯孤儿”事件浮出水面,这段黑暗往事,人为造成,作者用了详细语言以及档案进行说明,你心中大大的疑问一定由此产生,这个历史事件是否真实?当政府的邪恶势力参与其中,这个案件又该何去何从

  典型人物

  1.露西,自从双胞胎上学并在食堂吃饭后,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会工作、娱乐和家庭中找到平衡。就像她母亲说的,她重新成为一个女人

  她的故事点不愿告知的往事,怕人追问,不能回忆。不听指挥的,狂热热爱工作的犯罪心理学专家

  2.夏戈:一个坚持职业信仰的却失去家人,有时候会靠注射肾上腺素治疗自己的警督。模型火车的录音,大浴缸,总是出现在梦中和幻境中的欧叶妮。不堪回首的往事,谜一样的痛苦过往,生之艰难。

  3.老影片的导演:光头、吸毒、刺激感觉镜头、非常规的剪辑手法、影片的功用。一切一切的都是谜。

  典型代表

  1. 为什么是眼睛

  眼睛:电影中剖开的眼睛,观影后失明,小女孩空洞眼神尸体上被挖走的眼球。

  读到这时你会提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吕多维克看了这部影片后失明了,而其他人为什么没有失明?

  2. 第二个问题兔子代表了什么?

  吕多维克的童年记忆中的兔子,小女孩们虐杀的兔子。

  3. 第三个问题:老胶片电影的作用

  幕后主使人,不知名的导演,未公映的影片,控制精神的手段

  这部诡异的老影片拍摄的目的是什么?想得到什么?是谁操控这个诡异的影片+杀人事件?

  本书在故事开始之初不着痕迹的普及了胶片电影的科普知识,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段知识展示在读者眼前。这种诡异的胶片电影如何拍摄、剪辑、冲洗、放映,为后续的故事做好铺垫。

  本书虽为惊悚+推理+探案小说,但是文笔不凡,不缺少抒情的句子。如:夏戈从衣橱上面取出一个满是灰尘的旅行箱。一打开,整个房间立刻弥漫着过去的味道,令人忧伤

  夏戈说:拍照片希望留着岁月的痕迹,照片承载着感情,是深入内心时间方式

  借用书中人物的话点明本书的主题

  老修复师说:暴力图像无处不在,即使在孩子的房间,在医院里。

  用性感影星的话揭露出人的劣根质:

  用几分钟的老电影,成功的吸引了观众注意力,揭露了观众在面对暴力和艺术时带的假面具

  佩服作者的这种表述方式,厚厚的一本书毫无拖泥带水凑字数的章节,无愧于天才惊悚小说的作家的称号。

  故事的最后谁把露西的双胞胎女儿带走了?另一段故事又开始了。

  《影像感染》读后感(三):不会写小说的工程师不是好剪辑

  书到手后,比较在意的是封皮售卖文案上的两个词条:掌控大脑与“集体歇斯底里”。

  说起“集体歇斯底里”,率先跃入脑海的便是“监啸”。严歌苓曾在她的《第九个寡妇》里如是描述——

  “因为所有犯人都在一种精神癔症中,就是集体中了梦魇,怎么也叫不醒。巨大的梦魇缠身扼喉,五六百人叫啸得声音龟裂、五脏充血、四肢打挺。叫碎了的声音带一股浓腥的血气,凝结在污浊的夜晚空气中,后来他们肉体被消灭,还滞留在那里······

  而弗兰克·蒂利耶的文笔虽然不似这般浓墨重彩,但开头便抛出“观影失明”与“五具开颅断手尸”两个看似平行,但终将纠缠一处的钩子,也算是深谙掌控人心之法了。

  不会写小说的工程师不是好剪辑

  相信蒂利耶在写作进程中就已有拍成电影的打算,因为有这种自觉,所以文字间已不是简单的“视觉化”,甚至“越俎代庖”,做了部分分镜及剪辑工作。

  当致使人视觉歇斯底里的影片的秘密即将揭晓时,只说:

  “电影开始了。

  机器转动,开演了。”

  到此为止,剪断利落地“切”到下一场。套用一个朋友对某影片的评语:信息量大,细节饱满,信息一到马上就切。

  工程师的布局

  蒂利耶的简介里,“前工程师”几个字低调引人注目。而他的作品透射出工科男的思维逻辑,如同建筑一样可拆卸可复原的缜密构造:

  1.开头的双事件引入:露西与夏戈,犹如一个磁带的AB面,分别被卷入“观影失明”与“五具陈尸”两个事件当中,吊足读者胃口;而后“磁带”的构造又发展为莫比乌斯环形状,将这对本无交集男女运送到命运的一道洪流之中。

  2.在重要发现即将揭晓前,作为调查者的男主被不明势力绑架。当下意识到这属于剧作构成上的“中间点”,于是立马主义到书页位置,果真就是左右对半的进程。

  3.男女主人公在85页才首度相遇,大约位于全书四分之一处。当谜团一步步将两人纳入危机的绞肉机,在紧张感的催生下爱情水到渠成。作者胸有成竹,所以一点不必操心他们什么时候钓上膀子。

  4.全书氛围61个章节,可约等换算为电影的一场,相当于120分钟电影。而在61场之后,又设置了反转之前上扬结尾的“后记”,为拍摄续集提供了充足条件与期待。看来前作改编为电影后(《死人房间》改编为电影《微笑标本》),蒂利耶更加深谙票房与写作的相互促进原理。

  象外之象

  除了孤儿院、精神病院这类悬疑惊悚题材青睐的具象元素,还有一些不得不提及一些象征元素。

  1.浴缸

  夏戈每到一处查案,最起码的条件总是“带浴缸的大房间”。至于原因,显然不是生性浮华,但作者也未明言解释。只是这个人前的权威,我们的夏戈警督,在独处时不免“像一只老狗蜷缩在空空的浴缸”。它温热潮湿,便于藏匿,恰似母亲的子宫,是可供疗伤的圣地。曾为坚守职业使家人受害的夏戈,可说正是靠着欧也妮的幻觉和这一怪癖,才得以支撑。

  2.为什么是兔子?

  看书其间穿插着动画《奇诺之旅》,里面兔子的血溅在白雪一节印象深刻。因为它够洁白,够无辜,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施虐心造成的成就感方面,都不失为“最有效”的杀戮。(哦,可怜了我的属相)

  3.幻像少女

  一直紧随夏戈的幻象欧叶妮,她糅合了无辜牺牲的妻女形象,所以有着女童的身材成人的发问:

  “你的生活总是这样,充斥着 死亡、恐惧和痛苦······我的法兰克,我还不到十岁,就已经欣赏了好几年你的这些表演。太恶心了。”

  死者已矣,永远无法开口言语,但她们折射到夏戈内心,仍不断对他造成盘问与刺激。

  而女孩这种名正言顺的“窥视”,在夏戈与绑架者搏斗,甚至与女主露西的激情时刻,都造成了1+1远大于3的张力。既然是《黑天鹅》的编剧操刀改编,对于在影像上的呈现,这里十分期待。

  谜团与原理

  虽然悬疑小说走到冈本绮堂那一步也不失为一种趣味,但这里还是更喜欢有一个切实可触的解释。索性《影像感染》没有陷入巫术式的故弄玄虚,而可以用现代科学解释自圆其说——

  依靠九次叠印,隐藏一部无法通过审查的电影,同时对人脑施以影像。在一部电影里隐藏着另一部“看不见”的电影。它有原理可依,但也的确是“同时需要魔术师和炼金师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杰作”。

  至于“尾核壳是大脑中主观即时快感和直觉的部分”“神经营销学可以提高品牌的接受度,最大限度地增强广告信息的影响力” 这些概念,个人觉得,本书配合奥利弗·萨克斯的《幻觉》观看,味道更佳。

  角力

  从法国黑色电影走来,经过《唐人街》,女主已不是简单的附属,单纯待解的谜团和欲望投射体。发生在黑色背景下的爱情故事,也可以有双方精彩的角力。而露西的警员身份设定,更给了她展示强势的职业优势

  “他们握了握手。夏戈注意到,握手时她的大拇指放在他们手腕的上面,这意味着她想控制场面,或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想控制的欲望。夏戈朝她笑了笑。”

  当夏戈以自己的专业性和“人形独断”一点点侵蚀露西的强势后——

  “露西看了看夏戈的名片,然后翻过来,背面是空白的。‘但·····’

  ‘我们不会失去联络。保持联系。’”

  最后以夏戈的漂亮逆袭作结:

  “他把酒水钱如数放在桌上,和露西握手告别。当露西握住他的手时,他把她的大拇指按住,把自己的拇指放在了上面。

  露西把牙齿咬得咯咯直响。“干得真漂亮,警督。一比零。”

  此处两人主动权的争夺令人莞尔,一个是守寡多年,“学识广博而细心,但有时不听命令的现场心理学家”探员,一个是虽然付出亲人代价,辅以多种神经官能症但仍未被生活驯服的警督。夏戈与露西,两个日后将互为对方药物的男女,从一出场就给了我们满满的期待~

  后记

  09年一个春日下午,在两栋宿舍楼的间隙备考。正看到实验电影一节,无关剧情,根据几十字的描述即可想见整部“影片”——将镜头对准一个喝汤的男人,或者一栋静止的建筑,将冲印由清晰模糊过程完全展现,像一道谜语的呈现与消解······拍摄本身成为一件挑衅常识的作品,一种不问意义的迷惑感滋生,却又旋即豁然,这不是魔术又是什么?

  那个时候想,这些丰盈了电影手法的先驱们,意义也止于此了吧。却不知,这段历史会被一个小说家挖出,本身就可以结构出一部电影。

  《影像感染》读后感(四):悬崖边上的潜意识

  读完这本书,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太累了——案件本身的错综复杂,人性的深不可测,潜意识影响的惊悚可怕……让大脑随时处于紧张状态,感觉死掉了好多脑细胞

  整个故事像一个“Y"字型的发展,由两条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开始,由两个原本毫无关联的人开启,最终交汇到一起。一边是古老神秘的影片导致歇斯底里型失明,一边五具几乎只剩骨架的尸体。没有人能料想到两件事牵扯出50多年前的巨大阴谋。

  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隐藏在神秘影片中的诡异图像被一一发现。这些图像在这部每秒50帧的影片中有规律地出现,正常速度播放时,人眼根本看不到这些画面,但是大脑却会在潜意识中读出这些拥有强烈性、暴力、虐杀暗示的画面,并且激活相应的神经区域,出现冲动、暴力倾向等等反应。正是由于这些内容,让观看者的大脑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甚至改造。

  基于潜意识的精神感染以及大脑研究,成为整个故事的中心旋律,也是恶的根源。无辜者因此被当成小白鼠做实验、被改造、被杀害。杀戮者披上疯狂的科学外套去抢夺、去虐杀。作者不需要安排太多“追到关键线索了!惨了,关键人物被杀了,线索断了”这样的情节以博取眼球,光是错综复杂的在1955、1994、两年前等多个时间点上拥有惊人巧合性的事件,都足够吊人胃口了。更何况每个事件背后牵涉的更多的目击者与受害者。

  而看着他们不断调查的我,却被“潜意识”,准确地来说是被不怀好意者影响的“潜意识”,这个魔鬼吓得够呛。每秒24帧的影片随处可见,其中是不是也穿插了某些未被人察觉的画面,是不是一直在对我下达某种暗示,尤其是某种消费倾向?就算我闭上眼,这些随处可闻的噪音里面,是不是也有某种隐藏的指令在诱导着我去做些什么?他们的调查越深入,我就越觉得这个现实世界不安全,到处都在悄悄为我穿上木偶线……

  也许,这也是作者透过小说想要警告我们,尤其是儿童的——应当尽量远离现代社会的电子产品,远离图像世界,远离那些对精神有害的内在暴力……尽量回归自然。

  我想,当这本小说拍成电影时,我肯定不会去看。太多潜意识的成分可以融在里面,万一我成为下一个零号感染源怎么办!

  《影像感染》读后感(五):脑子天堂

  惊悚小说与恐怖小说有相通之处,都是通过以增加读者的心理压力为目的来推动故事的进展。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则在于恐怖小说讲述的是“死人鬼”的故事,而惊悚小说讲述的则是“活人鬼”的故事。

  在“死人鬼”的故事里,那些人心散不去的怨恨化作厉鬼惩罚别人,而“活人鬼”的故事里,那些在心底散不去的怨念同样化成厉鬼,不过惩罚的却是自己,让自己变成“正常人”口中的“疯子”。

  差不多在所有的惊悚小说里,都存在一个“疯子”,故事也大都开始于谋杀。杀猫,杀狗,杀兔子,而这些弱小的动物最后都将无法满足“疯子”的胃口,杀人是必然的。所以说,杀人是惊悚小说里必有的元素,而一部惊悚小说的优劣,绝不在于这个故事里到底死了多少人,或者这些人死得有多么惨烈,因为对一个成熟的惊悚小说作者而言,描写死亡与死状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事。那,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在于故事里谋杀者的杀人动机。杀人动机是故事的核心,是考验一个惊悚小说作者的地方。

  看过一些国内作者的惊悚小说,其中让人记忆很深的一个故事,它的作案动机竟然是“爱”,看完之后让人有些哭笑不得,此动机之空洞、乏味,不禁让人惋惜读这个故事所花去的时间。

  《影像感染》作为一部惊悚小说,虽不能说是完美的,但也不会有上述这样的情况。不知是否因翻译的关系,故事的语言略显罗嗦,使情节看起来有些拖沓,又因是法国作家的作品(其实多数欧美惊悚或推理小说都如此)难免花费些笔墨在浪漫之事上。但,除开这些,以及校稿上的一些失误,作者强劲的故事把握能力,以及知识储备还是让人心生佩服,而上次有这样的感觉,还是在读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的时候。

  给这篇文章取名“脑子天堂”的原因,一是为了感慨作者脑容量之大,其次是觉得与其说这是部关于胶片影像的小说,倒不如说是一个关于“脑子”的故事。既然,惊悚小说讲的便多是“疯子”的故事,那就干脆直接来说说“疯子”的病根——大脑好了。

  其实,这个故事与其说是“疯子们”的故事,倒不如说是“天才们”的故事,“疯子”与“天才”总只有一线之隔。说到此处,突然想到时事造英雄之说,也许,“天才们”之所以变成了“疯子们”,不过是生错了时代。但,如果是一个情商和智商同样高的“天才”,或许不管在什么时代都能有所成就。就像宫崎骏爷爷用他领先人类认识一步的高度制作了他的第一部动画作品,结果是惨淡收场。随后,他用领先半步的高度制作了第二部作品,结果大获成功。所以,好的“天才”懂得敛其锋芒,或者说,懂得克制欲望。

  不愿让自己的天赋哪怕被埋没一点,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欲望。欲望过胜便求成心切,反倒容易一无所成,于是扭曲收场。

  作者在这个故事里分了许多条线,杀人者埋得很深,不存在故事进行到一半便能猜出杀人者是谁这样的事。故事的几条线同时推进,相互交叉,即使略有拖沓,但不知不觉,故事就过去了一大半。而那个在男主角脑袋里的小人,或许是主角光环给人的错觉,与其说是折磨人的存在,倒不如说是陪着男主角走过了寂寞苦难的伴。

  从作者对男女主角的人生态度与职业态度的描写上,不难看出,作者是决不会给他们放弃现有职业的机会的,果不其然,结果又是一个“不得不”,那,带走孩子们的男人是谁呢?

  我猜,是故事开头那个失明的男人,因为感染在继续……

  《影像感染》读后感(六):Franck Thilliez,会写小说的技术宅

  这是Franck Thilliez写的暴力三部曲的第一步,三部曲包括:《Syndrome E》、《GATACA》和《Atom[K]》。实际上,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都是作者此前几本侦探小说中的单一主角。在这本小说和之后的两本小说中,两人开始联袂合作,并因工作和生活的种种艰辛与失意走到了一起,相互支持。2014年10月,弗兰克还将出版男女主人公共同探案的第四部小说《Angor》。

  这里不谈这本小说本身的情节设置,作者的精彩之处在于,将两个人物在此前小说里的种种经历、背景与性格融入贯穿到了随后的小说之中,让人物更有立体感。作者也是在写作之前十分负责任地了解有关领域的背景知识,让小说读起来更有真实感,在情节的紧张之外,不时点缀一些对现代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自身发展利弊的反思片段,充满人文关怀。这部小说之后的两部小说会紧扣《Syndrome E》的情节,更有悬念和惊喜,包括恶人们对他们的反扑陷害也即将开始。

  老实说,这部小说题目被翻译成《影像感染》直接拉低了读者对小说的兴趣,我认为应当翻译成《目癔》、《视癔》、《影癔》等等,偏偏要起个《影像感染》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可能也是受了之前台湾版先入为主的影响吧。

  期待译林出版社尽快出版暴力三部曲的后两部,并补全之前两位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小说。不过小说题目的翻译一定要多下功夫。比如《GATACA》在台湾被翻译成《左撇子的杀意》,一下就把最后的核心情节剧透了……。

  《Syndrome E》是本人读的第一本Franck Thilliez的小说,后来特意买了他之前的基本单独主人公的小说和暴力三部曲的后两部,才真正敢说能对小说里的人物有个真正的了解。此作者除破案类小说外,还写了两部悬疑类小说,《Vertige》(《生存游戏》,已在国内出版)、《Puzzle》。个人感觉还是他的破案小说更有吸引力。

  总之,这是位会写小说的技术宅男。几本小说里,他把宗教、生物学、昆虫学、毒物学、精神病学、信息技术、电影技术、遗传学、人类学、考古、辐射学、国际政治等等领域研究了个遍,边读小说边学理科知识也是很有收获的!

  《影像感染》读后感(七):感染,在双眼之后

  合上这本小说,收获的,却是一身冷汗。浮现在我面前的,并不是那些受害者的惨状:大脑被拿走,双眼被挖,被剥皮,所有能证明的DNA的消失了:没有牙齿、头发、尸体更是残缺不全……更不是曾经的受害者也成了执迷不悟的杀人凶手,而是你曾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的一桩桩校园暴力事件:

  从马加爵到药家鑫,从国外枪击事件到国内幼童模仿动画内容而身亡……无不令人沉默,伤心。

  再翻开这本小说,原来所谓的影像感染,是由一片神秘的胶片电影引起。有人暗夺这样的死亡胶片,它本身如此诡异,令人战栗,经手人几乎难逃一死,而凶手的杀人手法冷静而专业,让警方都觉得越来越扑朔迷离,而与此同时,四具残尸的出现,渐渐地让警方产生联系。

  他们渐渐发现,原来,有人是导演,也是疯子;有人是医生,也是杀人犯;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完美研究,不惜以不同形式的杀人,去满足自己的愿望。原来,影像也能在心中种下暴力的种子,让人有着疯狂的行为……

  是一具具精心下手的可怕尸体,是一处处让人无法挑剔的凶杀现场,更是一帧帧令人胆颤的影像,使整部小说结构紧凑,高潮迭起,让人一旦捧起书来读,便是欲罢不能。真相,只有一个。然不到最后,真相只藏在巨大冰山之下。而当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相,结局又令人心中一紧。

  法国作者弗兰克·蒂利耶的小说如同一首激昂悠长的爵士乐,开场利落,过程令人沉醉,结局并非落幕,而是另一扇门的缓缓开启……书中大量的白描已给了读者的脑中上了一层画布,而文中对大脑与精神疾病的探讨,不仅表现出作者在写小说之前的充足资料准备,更让读者沉静之后,再去思考现实里那些血腥而暴力的事件。

  因此,我在文初提到了他们。你若关注着他们,必有与我一样的震惊与质疑,为什么要如此杀人?怎么可以做到杀人不眨眼?而面对那些失去鲜活生命的孩子们,你也一定会叹息:孩子们可不能随便模仿啊……然而,当今世界,除了个人的家庭环境造成的个性不同之外,世界越来越平坦,我们接受到的信息内容与类型,越来越趋近于相同。而当暴力美学的影像也越来越多,他们便不知不觉就渗入了人的内心世界,使人不辨真假与是非,盲目模仿。我们应当避免的,恰恰是这些看似鲜艳而夺人眼球的画面。

  感染,在双眼之后。他们无形无色,一步步渗入一颗颗跳动的心脏中。

  这才是真正的,影像感染。

  《影像感染》读后感(八):人性被高估了

  尽管我并不情愿,却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荒诞,处处呼唤和平,却暴力事件频发。伤亡惨重的景况令人心悸。以2011年挪威“7•22”爆炸枪击案为例,凶徒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大开杀戒,直接导致93人无辜惨死,并造成包括首相办公室在内的数座政府大楼严重受损,对此却毫无后悔之意;随后,世界各地网友在全球最大社交网络facebook上发表个人感想,支持对布雷维克处以死刑的话题吸引了至少数千人。

  如果再加上持续不断的区域性战争、地区纷争以及种族屠杀,例如正在进行中的叙利亚内战、乌克兰动乱与南苏丹种族屠杀等等,暴力似乎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就在2014年4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还通过一项有关预防与打击种族屠杀的决议。这不禁让人疑惑:暴力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特性?还是后天培养的恶魔?暴力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对此,法国作家弗兰克•蒂利耶给出了另类的解释,或许只是小说家言,但却足以令人深思。那就是他的小说《影像感染》。

  在小说中,狂热的电影爱好者吕多维克在观赏自己刚刚越境采购到的稀有影片胶卷,一部来源不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影片令他突然失明!求救电话却凑巧打给了担任警探的前女友露西;与此同时,受幻觉所苦而遭强制休假的夏戈探长,也因一桩塞纳河畔的离奇弃尸案被警察局召回。两件看似无关的案子,两位互不相识个性迥异的警察因神秘影片这条意外线索而不得不携手调查,真相固然令人震惊,结局则令人扼腕。

  这部匠心独具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小说糅合了惊悚、悬念以及揭黑等等手段,通过神秘影片的制造与使用、残酷无情的连续杀戮以及面对权势的描写,展现出一个普通人无法触及甚至无法想象的世界。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俨然是迈克尔•克莱顿、托马斯•哈里斯、尼尔森•德米勒、罗伯特•陆德伦 与大卫•芬奇的强强组合,再添上一点法国人特有的浪漫,称得上是精彩纷呈。

  有了罪行,下一步必然是调查。在逐渐深入的调查过程中,露西与夏戈探长奔波行走,从欧洲到非洲,再转战北美州,揪出萝卜带出泥。他们所有的一切都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面对冷战压力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军事计划有关,而法国外籍雇佣军兵团、加拿大政府以及教会为了各自的利益也深陷其中。小人物遇上大阴谋、揭露政府与大机构的黑暗面,很难不令人想到类型小说大师尼尔森•德米勒与罗伯特•陆德伦。也正因如此,情节延伸至此为之一变,将阴谋论与犯罪小说有机无痕的联系起来,不局限于犯罪小说的范畴显然是类型小说自我优化的方向,显示出作者出色的创作能力,值得称道。

  当然,影片是关键线索之一。影片中隐藏的信息不仅可以传染给他人,还导致令人不安的杀戮。超越时代的天才与技术似乎是迈克尔•克莱顿的强项。作者弗兰克•蒂利耶似乎不甘人后,不仅将前者的优点继承,并搭配上大卫•芬奇招牌式的黑色情节与偏执作风。小说里的电影人雅克•拉贡布与夏戈探长似乎就是两者的代言人,他们分别是电影制作天才与刑事心理分析专家,他们面对外界的无法理解与歧视,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他们本身就是伤痕累累的病人,却还要利用自身所学去改变局面影响他人,这真是对正常世界无言的嘲讽。在作者利落的文笔之下,小说人物自身的缺陷与面临的黑暗处境同样令得读者感同身受,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震撼。作者以光影与黑暗作为小说延伸的载体,在我看来,就是向迈克尔•克莱顿与大卫•芬奇致敬。所谓混搭或是创新,大抵就是如此吧。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不落俗套的创作并没有因此结束。离奇的案件、残酷的持续虐杀、心魔难除却毅然上阵的心理分析专家,悬疑氛围与惊悚气息配合的相得益彰,这些都是我们在托马斯•哈里斯创作的经典名作《沉默的羔羊》一书中曾经领略过的精彩桥段。所不同的是,作者弗兰克•蒂利耶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心理斗法与追捕罪犯的刺激征程中,悄然将读者带入剖析人类潜意识的神秘领域,精神疾病与大脑利用的两大主题随情节的延伸被不断扫描出新。

  最后通过小说人物之口,作者的忧虑显而易见:在当下,暴力的影像无处不在,通过电视节目、电脑甚至是电子游戏去影响青少年,可塑性极强的大脑或许被影响乃至变质。如果将视野扩大,整个人类似乎都在进行一场你追我赶的自我种族灭绝的比赛。以我身为读者的眼光来看,尽管有点危言耸听,但也不能完全拒绝这或许是世界暴力肆虐不绝的精神源头之一。由此可见,《影像感染》一书在精彩的情节架构中并没有忽略文以载道的人文关怀,而这一点以往很少出现在单纯的类型小说之中。

  回顾小说与现实,所有的暴力事件似乎都与欲望有关,可见人类劣根性之顽固,这是不是意味着人性被高估了呢?

  《影像感染》读后感(九):惊险之旅,解谜之旅

  一位电影爱好者在观看了一盘电影胶卷之后离奇失明,惨不忍睹的五人碎尸案,这两件诡异万分的案件拉开了《影像感染》的序幕。

  不同于一般小说的单线叙述,两条线推进让人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也让读者在阅读完一条线的部分剧情之后,心中又对另一条线找到哪些线索万分好奇。最后两条线汇聚一起,走向故事的最高潮,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真的是你绝对想不到的震撼。在线索被销毁,调查陷入僵局的时候,作者总是能够制造一个又一个的转折点,让故事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像是坐过山车,实在是惊险刺激,在最高点的短暂停滞,是为了接下来一口气的酣畅淋漓。这个故事,没有任何尿点,也没有任何拖沓,真的是我读过的最良心的小说之一。

  这位作家的知识储备实在是太丰富了,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描述令人身临其境,更重要的是他竟然可以将自己小说中的怪奇事件和历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违和感,在合上书本之后,充盈在心中的震撼久久不散。能让读者产生“这究竟是杜撰呢,还是真的历史呢?”这样的想法,不得不说这个作者真的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总是让我想起丹布朗的最新小说《地狱》,都是一段探索真相的旅程,都是一些意味不明、晦涩难懂的线索,都是跨越不同国境的艰苦跋涉,但是《影像感染》对历史的描述无疑更加令人信服。而且这部小说的感情戏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我相信男女主人公他们两人会成为彼此今后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从读小说一开始,就在期盼着这两个主人公什么时候可以相遇,相遇之后,那绝对是天雷勾动地火的激情,太令人振奋了,这绝对是故事的点睛之笔!

  当然,判断一部小说好看与否,故事是最重要的,故事好看,吸引人,大家都会说这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如果还可以在小说中加入深刻的思想与人文关怀,那绝对是一部杰作。《影像感染》就属于后者。一盘录像带像病毒一样传播着恐慌,这是对那段不为人知的黑暗历史的控诉,更是对现如今社会乃至世界上的暴力现象的控诉。这种对现实世界的人性的关注,正是这部小说最令人称道的。

  无论你对心理学、潜意识、历史,还是解谜推理感兴趣,你都会在这本小说中找到你想要的,这本小说,绝对值得一读!

  《影像感染》读后感(十):【雨枫试读】影像感染

  几年前看过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印象深刻,恐怖小说也有看过一些不过都是很短的,惊悚小说还是头一次接触,小说最开始的时候讲述了一个影痴在观赏一部刚买回来的旧短片时,突然间瞎了。另一面有人在一个工地里发现五具死状非常恐怖的尸体。这两条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引来男女主角各自追查真相,却不知不觉地连上关系。随着真相逐渐展现出来,所牵扯进去的人物、专家和国家机关越来越多,并惹来重重杀机,到真相大白的一刻,发现原来这一切隐藏着一段惨痛的历史。 本书作者弗兰克·蒂利耶是法国目前最才华横溢、创作质量最稳定的惊悚小说作家。出生于法国北部的他能感受到法国阴冷的一面,从而结合社会问题创作惊悚小说。弗兰克的作品主人公通常是无法摆脱梦魇的普通人。他偏爱犯罪动机心理探究,他认为普通人满足于读侦探小说,而凶手不会。他能够花费大量时间在题材研究上,平均一年之中会有半年时间搜集相关资讯、拜访他人、调查资料,力求小说内容更加贴近真实。原本是IT工程师的弗兰克自2003年起陆续发表数本脍炙人口的惊悚小说,其中《死人房间》一举夺下法国高铁侦探小说奖、法国站台侦探阅读奖等奖项,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微笑标本》荣获法国金球奖。一部电影,接触过这部影片的人都遭遇了不幸。是贞子重现还是病毒感染?携带隐藏信息的神秘电影,被挖走眼睛和大脑的尸体,一场跨越十六年的连环谋杀案,都将真相导向更深沉黑暗的现实。小说在层层精彩绝伦的案件破解之中,对人类暴力本能的思考上升到了超越类型小说限制的高度,在通过影像传播控制人的精神这种极端情形下展现了人的悲惨与罪恶。而这场谜案最终所引申出的,竟然是近乎反人类的国家层级历史丑闻。这段尘封的历史,究竟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是不忍直视的事实?作者弗兰克将保留他最后的解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