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由选择》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由选择》的读后感10篇

2022-05-23 02:09: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由选择》的读后感10篇

  《自由选择》是一本由[美] 米尔顿·弗里德曼 / 罗丝·弗里德曼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选择》读后感(一):推荐给每一个热爱自由的人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收入层面上的差异,这种贫富分化导致的后果是财富的不平等,甚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在宝马里哭,有的人到死还只能坐在自行车上笑?为什么有的人上班开奥迪,有的人上班开奥拓?为什么有的人胳膊上能戴五道杠,有的人连自己掏钱买的红领巾都被老师没收?说到底就是一个字,inequality。性别不平等、城乡不平等、种族不平等、身高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必须承认,放任这些不平等的存在,是社会的一枚定时炸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管在任何一个社会,大家都在拼爹,如果生下来睁眼看到的那个男人名叫李刚,那么恭喜你。美国独立宣言里说“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美国人信了么?不管他们信没信,反正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没信,founding fathers哪一个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啊。John Amams他爹是农场主、市议会议员、公理会会长;Benjamin Franklin-the kite runner他爹相对次点,是个体户;Thomas Jefferson和George Washington的爹都是庄园主。你还记得华盛顿先生院子里的樱桃树么,穷人家谁有这闲情逸致啊。

  “新知识分子”就说了,穷人需要人道主义关怀,一般来说同样是一块钱对穷人和富人的效用完全不同,所以富人拿点钱出来给穷人不是也挺好么?这些人是政府劫富济贫——也就是福利制度的支持者。他们觉得有的人生下来就比别人有钱,有的人生下来就过得比别人差,这公平不?太不公平了,所以我们的“社会”就要搞一下再分配,让大家都过得不那么难堪,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争取政治倾向中间派的读者,为了多卖两本书,自称是classical liberal and libertarian的弗老师在文字上的妥协几乎随处可见。弗老师当然不敢表示“平等”这个理念既不可取又无法实现了,所以一些文字游戏搞得我看得晕乎。比如弗老师把平等分为三种:上帝面前的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第一种平等看了后恍然大悟原来说的不是平等是自由,而弗老师则暧昧地表示这里的平等和自由二者并不矛盾;第二种平等按照弗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机会多寡,不取决于出身、国籍、肤色、性别、宗教信仰等等毫不相干的特征,只取决于能力。”,但能力有差异,机会又如何平等?第三种平等则是“公平分配”,在对这个左派活靶观点的攻击上,弗老师倒是毫不手软,可谓杀得片甲不留。关于平等这个概念论述上的含糊不清,其实也怪不得弗老师,毕竟这个概念真正论证清楚的也没几个,更何况还要从“自由”的立场去论证,这个难度系数可就无穷大了。

  这是一本讲经济学的书,但它的内容远不是局限在经济的范围。整本书涉及到政治、环保、教育等等问题,而在一些焦点问题上的多重视角,也令我受益匪浅。当然,在有的问题上,弗老师甚至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话语,比如在同一段中就出现了“企业生产商品和劳务”和“企业只是协调消费者和生产者活动的中介”,而且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表述有点隔靴搔痒的意思,举的例子也大都是水污染空气污染的例子,没有触及更大尺度、政治诉求更迫切的气候变化,令我失望。

  挑了一些毛病,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依然是一本很好的书,值得每一个人阅读。虽然说很多地方的文字和语气打了折扣,看起来不够过瘾,但是字里行间依然能够感受到弗老师对私有产权、自由市场的捍卫决心,一百年不动摇。弗老师06年已经作古,明年是他一百年诞辰,没看到今天奥巴马在美国的各种折腾或许是弗老师的运气,然而失去了弗老师,对于经济学界、对于美国、对于人类知识领域却是永远的损失了。

  《自由选择》读后感(二):摘录

  谁也解释不了下面这样两个表面上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是人们对福利事业激增的后果普遍不满;一是人们继续施加压力要求进一步扩大福利事业。

  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保险计划是“新政”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该计划把一种人们不能接受的赋税和一种人们不能接受的补贴方法结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想象有哪个异想天开的计划能比这个计划取得更大的成功。

  总而言之,社会保险是“董事法规”在起作用的极好范例,即“公共开支是为了中等阶级的基本福利,而作为公共开支来源的赋税则主要由穷人和富人来负担。”

  在共和国建国伊始的年代,平等指的是在上帝面前的平等;自由指的是决定个人命运的自由。

  《独立宣言》和奴隶制之间的冲突占据舞台的中心。南北战争最后解决了这场冲突。辩论于是转到另一个高度。平等越来越被解释为“机会均等”,即每个人应该凭自己能力追求自己的目标,谁也不应受到专制障碍的阻挠。对于大多数美国公民来说,这仍然是平等的主要含义。

  法国大革命时的一句话: "前程为人才开放。任何专制障碍都无法阻止人们达到与其才能相称的、而且其品质引导他们去谋求的地位。出身、民族、肤色、信仰、性别或任何其他无关的特性都不决定对一个人开放的机会,只有他的才能决定他所得到的机会。 "

  最近几十年来,平等这个词在美国开始具有一种同上述两种解释很不相同的含义,即结果均等。每个人应享有同等水平的生活或收入,而且应该结束竞争。

  亚当·斯密所说的,“每个人都为改善自身的境况而作一贯的、经常的和不间断的努力。”

  对于教育来说,就是“买进”某人未来的一部分收入,也就是说,如果某人同意在未来的工资中拿出一规定部分还给投资人,投资人就预付给他上学所需要的资金。

  消极的毗邻效应(spilloverneighborhood effects)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某甲的行动往往对某乙有不利影响,但又不承担任何责任。比如在同一条河流上,上游的化工厂以耶为壑,它所排出的污水对下游的酿酒厂和水厂会造成危害。

  厄普顿·辛克莱被一家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报纸派到芝加哥,去调查牲畜围场的状况。他根据这次调查出版了著名小说《丛林》,他写这部小说本来要引起对工人的同情,但是小说却更多地激起了人们对肉类加工不卫生的愤慨。正象辛克莱当时所说的:“我瞄准的是公众的心,但却击中了公众的胃。”

  亚当·斯密:竞争保护消费者不是因为商人比官僚们心肠软,不是因为商人有更多的利他主义思想,或更慷慨大方,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有才能,而只是因为为消费者服务正是为他们自己的私利服务。

  工会为什么能够提高其会员的工资,工会力量的基本来源是什么?回答是:工会可以缩减可得到的就业机会,换言之,可以缩减适于从事某类工作的人数。通常在政府协助下,用实行高工资率的办法,工会得以缩减就业机会。

  同样在政府协助下,主要是通过发给许可证的方式,工会得以缩减合用者的人数。工会偶尔还同雇主相勾结,对其会员所生产的产品实行垄断,以这种办法来增加其力量。

  政府实行工资率的另一套措施是最低工资法令。颁布这些法令据说是为了帮助低收入者。其实,它们损害了低收入者。要求颁布最低工资法令的压力,来自那些在国全面前作证主张提高最低工资的人。

  这些人不是贫苦人民的代表。他们主要是劳联-产联以及其他劳工组织的代表。在这些工会中,没有一个会员挣得的工资接近法定的最低工资。尽管有一套关于帮助穷人的漂亮话,但他们主张提高最低工资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其工会的会员免受竞争的危害。

  烟草货币生动地说明了一条最古老的经济学法则,即格雷欣法则:“劣币逐良币。”烟草种植者在纳税或者支付其他按烟草计算的债务时,自然用质量最差的烟草,而保留质量最好的供出口,以换回“硬”货币,即英镑。结果作为货币而流通的往往是质量低劣的烟草。

  一种思潮一旦迅猛高涨,它就会排除一切障碍,排除一切对立的观点。同样,当它达到顶点时,一种相反的思潮则开始上升,而且也会迅猛高涨。

  人们在相互同意的条件下买卖合法的商品和劳务的权利,国会和任何州均不得侵犯之。

  《自由选择》读后感(三):由弗里德曼联想到国库券

  下午开始飘起零星的雨点,到晚上,雨终于淅淅沥沥地大了起来。天黑后,左右无事,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结果足足读到半夜,读完了四分之一。

  他在书里提到的美联储,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下子联想我们小时候家里都见过的“国库券”,所以以下这几行字不打出来,我觉会睡不好。

  先说明一下,弗里德曼本身是自由经济的倡导者,“货币学派”的创始人,他对美联储的描写简单直接,我觉得转述一下,多数人都能闹明白。

  他举了一个例子,这样的例子在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前后,一点儿不是假设,都发生过。

  是这样的,在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银行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市场的某种波动影响了人们的信心,人们就会到银行提现。银行嘛,客户提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如果人人都去,那就成了“挤兑”。这就跟电影院失火一样,如果大家一齐往外挤,非出大乱子不可。

  银行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把大家的存款收在金库里,需要时再提给客户,他们也要投资或购买债券,额外产生的价值才能维持银行的运作和支付客户的本息。正因为如此,银行的现金是不足以应付所有客户都来提现的,按弗里德曼的说法,在当时,这个提现比率约在百分之八,就是说人人都去提现的话,银行只能每一百美元兑现八美元给客户。如果银行没有办法从其他银行拆借到足够的资金应对“挤兑”,只有倒闭。而银行的倒闭会产生连锁效应,会刺激更大的“挤兑风潮”,银行业普遍受挤兑的话,银行会大批倒闭,则货币经济必崩溃。这样的情况,要想挽回局面,看来只有政府出面干预市场了(弗里德曼个人是强烈反对这样做的)。

  我说的这个,是弗里德曼学派的观点(凯恩斯主义者对此不认同),未免太简单,也很理想化,真正实施起来,远比这个复杂的多,但大概的意思应该是没有错的。美联储的确在历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大萧条’之前的几次),但起码在某些时候,比如说在“大萧条”前后,它没有做到这么理想化,甚至在特定时刻还加重了危机。弗里德曼是自由经济的倡导者,他把美联储的过错归之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有一个好的出发点却往往会收获一个最坏的结果。

  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在我眼中简直是唱了个“双簧”,好象没必要,但细想下来,却是因为制度和我们不一样。他的政府是行政机关,有支付意向,没有造血功能,要实质的干预经济,就要靠金融机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象“我大清”,高层一声令下,政府银行一体,三头六臂哪吒似的蹦了出来。我们这个“哪吒”还特别能干,不但起央行的作用,还有行政的延伸,甚至可以左右“客户”的钱袋,至少我知道父母当年的国库券是随着工资的发放摊派下来的,由不得你要不要,然后按票面的期限或两年或三年的回笼。现在想起来,当初之所以发放国库券,必定是那些年的经济转轨已经到最关键的时刻,要么转过弯,要么就翻车。好在我们家国不分,广大同胞人人有份,才算帮国家度过了难关,当然,事后是不可能有人出来向大家道一声谢的。

  这么多年过去,我要不是看到弗里德曼的生意经,根本不知道国库券意味着什么。兴许有人要说,你一个普通企业工人关心这些经济学上的劳什子做什么?其实吧,在工作需要以外,还没事喜欢读书的人,我想多数都是不务正业的吧?!

  《自由选择》读后感(四):自由的原教旨

  评分过高的一本书,达到了9.0。60%的人打了五星。看过了几个书评感觉这些人好像根本没读这本书,或者没仔细读这本书。

  总的来说,弗里德曼的论证还是比较科学严谨。而且很多时候给出的类比既利于人理解,有说服力。i.e.在论证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联系时(驳斥菲利普斯曲线)弗里德曼写道:你患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建议做阑尾炎手术,并且告诉你手术之后要卧床一段时间。你却拒绝做手术,但开始卧床休息,认为这是轻松治疗阑尾炎的好方法。虽然这看起来很荒唐,但人们在看待失业率究竟是一种治理途径还是治理产生的负面效应时,总是会犯相同的低级错误。

  但实际上,弗里德曼在这本书里表达的很多观点主观性太强。有些论证就是点到为止,有些不利于观点的地方作者并没有阐述,只说什么什么是显而易见的,你如果不仔细想想还真会被其蒙蔽。个人感觉,自由选择并没有繁荣的终结那里提供那么多的数据和证据佐证。有的地方经不起推敲。

  我感觉这本书论证经济自由主义很到位,但是过于原教旨主义。

  弗里德曼反对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认为这种福利会是一种对就业工人的剥削。福利的再分配是一种用别人的钱花在别人身上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再分配的效率低下,并带来高通胀高失业率。解决方式是:废除工资税,实行负所得税制作为再分配政策。虽然继续向目前享受社保工人和挣得保险的工人继续发放救济金保险金,但不再继续积累养老金。

  反对贸易壁垒贸易管制,提倡自由贸易。

  反对住房补贴,认为补贴计划收益人更多的是开发商和银行,穷人在拆迁后的境况更差(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反对medical care, 认为这种行为必然会导致医疗机构的官僚化。

  一方面提防政府政策导致的垄断,另一方面地方工会过强势力带来的劳动力价格破坏市场规律的垄断。

  反对通货膨胀,认为那是政府将不负责任的财政预算以隐形税收的方式转嫁给中产阶级。

  以上这些论证我都cannot agree more, 但是下来的这些就显得过于原教旨。

  弗里德曼反对政府对教育的补贴和投资,认为中小学和公立大学的低质量就是非市场化造成的。并提出了一个教育代金券的计划,政府通过向学生发放教育代金券这种补贴,既避免了学校的教育垄断,又给了学生家长用脚投票的权利。

  以中国的经验来说明,虽然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但至少人人有学上,起点上相对公平,如果没有义务教育,可能中国读完初中的人都会大幅减少。也就是说,中国还没达到美国那种中产为主的社会结构,个人对教育的支持还不够,政府的补贴仍是需要的。

  但这种教育代金券计划的提议非常有价值,但是可行性不大。尤其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即使是教育免费,有的家庭也会让家里的女孩留在家里帮忙,否则会损失一个劳动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可行,而且会形成代金券黑市。

  弗里德曼还反复对行业资格证制度(包括医师从业资格证),认为这种制度是对行业的一种垄断,有碍竞争。但是仔细想想,中国现在这么多庸医误人的事件难道还不能说明弗里德曼论证的只不过是一种理想情况,信息充分对称,且消费者完全理性。尤其在中国这种行业水平良莠不齐的状态下,规范行业标准十分必要。

  弗里德曼还反对对各种有害品的管制,比如DDT,糖精,瘦肉精。还反对 FDI 对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

  同样他论证的只是完全信息的状态下。而且弗里德曼的逻辑很不负责任,极端点说:消费者吃了含有有害物质的食品药品后,死了很多人(举了药物万灵磺胺的例子,108人死亡),这种信用的污点就会使消费者停止去消费。。。我想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不会允许有这样重大的事故出现。

  总而言之,弗里德曼是大师,但是个原教旨的大师。有些东西是自由主义解决不了的。

  .s. 看了几篇书评,很多提到经济自由带来政治自由。你们根本不了解弗里德曼。弗里德曼只是支持大资产者的自由,当年曾公开支持智利独裁军政府,说用芝加哥学派治理的智利经济发展是miracle of Chile(政府领袖皮诺切特兵变推翻民选领袖阿连德,上台后残酷打压异己,执行严厉的言论检查,取缔左翼政党,暂停一切政治活动。军政府对左翼政治活动的镇压导致至少约3,000人被杀或失踪,超过27,000人遭监禁或拷打,其中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

  很打脸吧,支持自由主义的大经济学家支持这样的独裁者,你们也知道了弗里德曼所谓的自由主义是谁的自由了。

  《自由选择》读后感(五):自由选择书评

  :关于机械工业出版社是不是好这个问题还有待商榷。

  《自由选择》读后感(六):自由经济的宣言——一种应该普及的经济常识

  弗老这本书对中国还是很有利的,中国经济这几年突飞猛进得益于相对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当然很多发达国家的失业者认为应该限制进口中国商品,弗老这本书是为现在的中国讲好话。看完这本书,感觉我们目前的政府还是有几个让美国政府羡慕的优势:

  1、我们不是福利国家,不必为大众福利而造成的高税收或高通货膨胀(政府不得不印钞票)而担心。

  2、我们根本不奢望结果平等,只是希望机会平等,就像书上用法国大革命时所讲的话,前途向人才开放。

  3、我们的产能很大,但国内消费不足,国家可以甩开膀子印钞票以解决紧缩和失业问题,危害相对比美国这样做要小。

  我觉得普通大众读这本书会吃力,这本书每章节是选一个话题,可以任意看某一个话题而不影响阅读,而且背景知识基本上以美国为主,又是大家所不熟悉的宣扬自由市场和小政府的著作。我认为只要读第一、三、九章就可以学到很多经济常识。弗老批评了强权政府干涉自由,而且举出实例认为最终会影响经济。相信很多看过地方政府办公楼个个赛五星级酒店(有白宫式的,小天安门的,双塔等),企业倒闭政府接手,就知道我们离效率和先进还差很远。

  第三章只要讲美联储在1929大萧条时的失职,感觉比《货币战争》踏实多了(浏览过这本书和所抄袭的英文原文,人的特点就是喜欢谋杀,阴谋,悬念的故事)。按照弗老的说法,1907年的挤兑风波导致了美联储的成立,12家地方银行得到相当于中央银行的地位,在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监管下。开始时,地方银行权力很大,起主导作用,弗老认为效果很好。然后内部权力斗争开始了,10年后权利转到了政府手中,弗老认为这是一个退步。1929大萧条开始了,市场上货币数量显著减少,而此时美联储做出了一个错误决策,没有及时提供相应的货币,结论是政府是导致经济不稳定的根源。

  第九章讨论前一段非常流行的对抗通货膨胀问题。弗老观点很清晰,通货膨胀是个货币现象,解决起来就像让一个酒鬼戒酒一样难。货币增发刚开始就像喝酒,非常舒服,但是第二天会头痛浑身不舒服,怎么办继续喝,借酒消愁。通货膨胀的副作用经常会被利益团体利用,比如失业了不安定了,增长下降了。现在有很多人批评政府前一段调控过紧,造成了大面积事业和经济下滑,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金融危机影响。所以前一段宏观政策是好事坏,现在不能判断,要过很长时间回国来看才能确认。

  很经典的书籍,虽然有些观点目前已经受到质疑,但是可以让我们有不同视角看经济和社会问题。

  《自由选择》读后感(七):聊聊通货膨胀

  《自由选择》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所著。书中谈论了大量有关自由和经济之间关系的话题。但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他对通货膨胀一针见血的阐述。

  许多政府将通货膨胀归因于多个原因,如工会利用强势地位提高工资、企业家抬高物价、外海进口材料价格上涨(2010年“输入型通胀”一词说的便是这个)等。但是书中通过种种分析后认为,以上解释均是政府推卸通胀责任的手段。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主要诱因是货币供给量的激增。而货币供给量的激增以及相应的通货膨胀,书中认为都是由政府造成的。

  《自由选择》一书以美国过去几十年的数据为例,认为货币数量的增长无外乎这么三个原因:1. 政府支出的快速增长;2. 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3. 联邦储备局的错误政策。

  首先,如果不使用超发货币来满足政府增加的开支,那么只能通过融资或者增加税负的方式。但这两种方法从政绩上考虑均不可取。因为很少人希望政府增加税负,而通过提高利率融资的方式容易导致私人部门和企业贷款成本及难度上升。因此,通过增加货币量来解决政府巨额支出问题是最具吸引力的办法。这既不需要增加税负,也不用向公众借款,而且许多政府支出项目还能够给选民提供福利。

  其次,保障充分就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政府支出增加有助于增加就业,而税收政策会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导致失业增长。因此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会尽可能增大支出,减少税收,而由此引发的赤字问题,就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方式解决。因此,无论是美国联邦储备局的货币政策还是政府的财政政策,都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倾向。但是有些地方如70年代的英国,出现过既没能实现充分就业,却导致了通胀的发生。这可能是因为过度依靠政府支出的增加来保障就业率是不可持续的。随着通胀的发生,失业率会紧随其后。

  第三,作者认为美国联邦储备局在过去试图同时完成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率两个相对立的目标而采取的错误政策,最终导致通胀如过山车般时高时低,最后两败俱伤。

  除了以上几点,书中同时解释了通胀如何能给政府带来额外财政收入。

  一方面, 新印制的货币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相当于个人所得税。随着物价提升,相应的税费绝对值也会增加。同时,人们增加的工资也会增加个人所得税的数额,甚至可能会进入更高一级的税率。另一方面,通胀帮助政府自动免除了部分债务,尤其是期限较长的借款,还款时货币的购买力已经远低于借款时的购买力。

  最后书中将治理通胀比作酒鬼戒酒,虽然不是不可能,但困难重重,并且会伴随着一些负面效应,如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等。

  由此可见,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胀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如何在通胀的“新常态”下使自己的财产保值升值更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课题。从这点看,也难怪房地产市场会如此火爆了。

  《自由选择》读后感(八):高山仰止

  弗里德曼是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家,而自由也是他思想的精髓。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误解弗里德曼,他不倡导无政府主义,但是他主张限制政府干预,让政府在规章制度和仲裁方面积极发挥作用,避免“缺位”,而在可以通过自由竞争的范围内不要“越位”。或许是我们本身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有时候,读到弗里德曼,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似乎真的超脱出这个世界之外,感受着我们所不能感受过的自由和公平。

  《自由选择》读后感(九):解读“自由选择”

  本来以为一个礼拜就可以读完的书,最终读了两个多礼拜。不是因为书不好懂,也不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这一次的翻译还算可以,几段引言都是引自名家的版本,没有妄自揣测),而是这本书的内在价值。这是一本写现实的书,与此前看到的弗里德曼不同,这本书的学术气息并不浓;因为这本书是写给普通大众看的,同名的纪录片也同期呈现,可以被视为是古典主义的一次有力的反击。

  正如书名所言,《自由选择》是一项关于自我选择意愿的书。弗里德曼痛心疾首地在书中表示,正是由于民众忽视了手中的权利,放任让政府代为管理,从而导致了一次又一次危机的发生,最终埋单的人依然是民众。因此尊重自由选择,比相信某一位贤明的君主要更为重要。对于政府在各个时期、各种领域的干预措施,弗里德曼有足够辛辣的抨击和批判,并结合美国对于集权“天生的恐惧”以及自斯密以来通过“看不见的手”调整市场和人们行为的各种论述,着重表达了美国对于“自由”这一天性的向往,并期望通过自由选择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这本书来自《资本主义与自由》,但是更为具体和形象。通过对市场和管制的理解作为开篇,分析了大萧条这一典型案例,随后作者转战公共福利、平等权、教育、消费者、工人、通胀等等战场,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对于干预带来灾难、自由选择创造秩序的观点,并在最后一章中对于未来趋势做出了自己的预测。

  可以说,这本书代表了弗里德曼对于货币理论、自由主义观点的综合论述,是一本集大成的书。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有如下几个要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首先,对于任何社会主体而言,增加开支是否会带来效率提升?这个问题首先会让人想到“规模经济”效应;诚然在企业生产中会存在这样的一个累积效应,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忘记“过犹不及”以及对于边际值应该如何判断。对于政府机构而言,作为社会的服务者,政府的权力越大,开支越会急速膨胀,进而会不会带来政府的“规模经济效应”?弗里德曼认为不会,随着政府权力的扩张,权力寻租行为会持续加剧,从而导致腐败和制度无效力。因此对于政府而言,限制权力是关键。

  其次,自我发展的动力是否代表“看不见的手”?在这本书中,弗里德曼多次提到要唤醒民众的自我发展动力,并通过这种动力引导市场走向正轨,从而实现“无为而治”的社会。在弗里德曼的看法里,对于这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总是若有若无的引导至“看不见的手”,似乎在弗里德曼的理解中,这种自我发展就是“看不见的手”的现实反映。

  然后,个人的真实意愿是否比补贴或者福利更有效?对于西方国家而言,高福利带来的苦果早就已经无数次让政府焦头烂额。现在法国工人又在爆发罢工,这无疑说明现有的福利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是继续补贴,从而缓解矛盾;还是断开补贴,实现民众自谋出路?对于每一届政府而言,这都是一个很痛苦的选择。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究竟有多少人宁愿补贴而不愿去工作,究竟有多少人企图利用补贴来攫取额外收入?这恰恰是补贴补多少,补给谁应该要明确的问题。

  最后,弥补市场不足的方案是否真的有效,抑或是加剧了危机?市场+政府的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只是二者如何划分地位,如何分配,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对于现在的政府而言,其所作所为或许是为了促进、完善市场,但是真正能够收到效果的政策措施有多少?是否有“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是否会导致市场失灵转化为政府失灵?

  在这个监管不断加强的年代,我们真的都应该再读一读《自由选择》。

  《自由选择》读后感(十):自由市场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好的财富分配和交换方式

  向哈耶克一样,弗里德曼夫妇是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他们主张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应该有接近绝对的自由选择权。他们认为,自由市场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好的财富分配和交换方式,而市场是以人们的自由选择为前提的。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对自由进行干涉,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哪怕初衷是好的。

  弗里德曼大胆的批评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非市场机构和组织的缺点,而这些组织机构建立时最初的的支持者有的抱着良好的愿望,有的为了自己的私利,有的则出于纯粹的学术观点,但结果却导致社会的低效。

  比如工会的建立是为了保护工人的权利。但是工会的很多政策只是为了保护会员的权利,而损害了工会以外的工作者的权利。比如要求一些职位只能有会员担任,比如设定最低工资。

  能够保护消费者和工人的不是政府,也不是像工会这样的组织,而是市场。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从这个商家购买商品或服务,或者从别的商家购买商品或服务。商家出于私利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好的商品或服务,才能从竞争者的手中抢到客户。工人有选择到这家企业或那家企业工作的自由,因此企业家必须给工人提供合适的报酬才能雇佣到工人。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做不到这也点,即使做到了保护一方的利益,也会损害另一方利益。况且,运行这些组织和机构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

  用弗里德曼书中的话说:人类自由和经济自由这两种思想的结合,在人类社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可惜,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偏离它们。我们忘记了一条基本原理:对于人类自由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权力的集中,无论是集中在政府手中还是任何个人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