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千零一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10篇

2018-02-10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10篇

  《一千零一夜》是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著作,22.0出版的56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3-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一):真的不很懂!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天方"是从前中国对阿拉伯的称呼。这本书中的故事,多是阿拉伯地区国家传说。 公元9世纪时,是阿拉伯帝国的全盛时期,它横跨亚洲、欧洲和非洲,有着独特辉煌文化。《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地区的古代民间传说。从9世纪开始,经过搜集整理,至16世纪结成集子。到了18世纪,传播至欧洲、亚洲许多国家。全书共有两百多个故事,这里所选的是其中最著名的几个。 这些故事有什么特色呢? 它们反映了东方文化的瑰丽色彩神秘、奇异、幻想丰富语言优美。它们把神奇的想像和当时阿拉伯的现实结合起来,读故事便可了解那个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风貌。书中同情贫苦大众遭遇又称赞他们的智慧;书中歌颂冒险精神特别是航海者的勇敢,因为那时候许多国家都是由于海上贸易而发达起来的。虽然书里把富有、享福作为最高理想,但是认为只有好心人才应当享有。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二):a thousand nights

  当古老的宫殿在夜幕中隐形

  铜炉红色火焰精灵在飞跃

  精致壁毯边烛光的绝艳中

  披着长纱的女子

  仍在用她天神的嗓音

  及那魔力的眼神

  继续着另一个夜的传说

  沙漠中升起巨大月亮

  天使为她唱起夜的颂歌

  夜空飘散奇异的落花

  落英纷纷

  一千零一夜的传说

  为世界奏响凄艳的音乐

  黑蝙蝠在月下群集

  她依然在为帝王讲述神话

  她的眼神忧伤却如火焰的燃烧

  那里深藏着夜的妖魔

  一千零一夜的传说

  心如铁石的帝王

  最终也为之心碎

  凄美的一千零一夜滑过

  帝王早已埋入沙漠

  宫殿早已在时光中湮灭

  而人们依然记得

  月光下的沙漠

  身披长纱的女子

  在吟唱一千零一夜的

  一千零一支绝美的歌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三):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里面讲述了许许多多古老的故事。相传,一个国王,他每天娶一个女子,第二天就杀掉。有位聪明善良姑娘要阻止他的这种做法,于是她愿嫁给国王。她每天都给国王讲一个精彩的故事,每次国王准备要杀掉她的时候,故事刚好讲到最精彩的部分,国王为了把故事听完只好不杀她。就这样她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国王回心转意。

  《一千零一夜》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有的发扬勇敢冒险精神,有的机智善良、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的人们。

  每篇故事都是曲折生动想象丰富,大多数令人感动。如《神灯》则述说了一个游手好闲孩子罪恶多端的巫师的帮助下得到了神灯。于是他运用神灯的法力和自己的智慧使家庭富裕,娶到了公主,杀死了偷走了神灯的巫师,还杀死了为巫师报仇的巫师弟弟,他最终当上了国王。

  通过看《一千零一夜》这本故事书。使我懂得了:做事只要有了:有始有终、不屈向上、勇往直前、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就算再难的事情都能做到。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四):燕雀鸿鹄,鲤鱼龙门————《一千零一夜》中的精英追求

  原课堂作业,有删改。 较长,无耐心者请无视

  -------------------------------------

  大众的成长都是相似的,精英的成长则各有各的不幸。《一千零一夜》中记载了许许多多原本穷困潦倒、卑微低下的穷小子成为腰缠万贯,万人敬仰的大富翁、大人物的事迹,又有原本家道殷厚的公子哥儿由于挥霍过度,结交匪人而家道中衰,最后流落街头的情节。相比较而言,读者当然是对前者更感兴趣,所以在书中对于大众如何向精英的转换过程着墨颇多,情节也更为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而后者大多雷同,无非是吃吃喝喝朋友又狐狗相伴。小小的燕雀,怎样才能展垂天之翼?扁扁的鲤鱼,又怎样才能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取得地位基础财富

  《一千零一夜》时代的阿拉伯,正是阿巴斯王朝鼎盛之时,此时对外征战已经基本平息,一个地处要冲,幅员辽阔的帝国正式形成。众所周知,由于地理上的优势和政局的稳定,此时阿拉伯国内经商之风盛行,巨商大贾云集,三大洲的商品云集于此,在《脚夫和三个巴格达女人的故事》开篇光就花果的种类就写道:

  女郎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哈勒白素馨花、大马色睡莲,伊拉克蜜胡花、埃及柠檬,此外还买了挑金娘、指甲花、甘菊、白头翁、紫罗兰、石榴和蔷薇等花果,一齐放在篮子里。

  这不禁让人想到《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贾府收到的那张佃户们缴纳的单子: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 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

  所谓商业和农耕之分,在这两张单子上看得很就很清楚了;需要注意的是,前者都是需要用货币购买的,是在市场上实实在在进行交易的,而虽然贾府也储蓄有大量金钱,但是很大程度上这种实物地租已经抵消了很大一部分。

  在当时,成功商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走陆路,胼手胝足,辛勤的辗转于两地之间,慢慢积累财富,他们主要依靠的是时间,《理发匠第四个兄弟的故事》中这样写到一个小贩的如意算盘

  “我以一百元的本钱购买这些玻璃器皿,可以卖得两百元;再用两百元购买一批玻璃器皿,卖他四百元;然后再买再卖,如此循环买卖下去,直到积累得很多的本钱。到了那个地步,我调换一下行业,从事贩卖珠宝、香料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商品,赚他一大笔钱……”

  另一路走海路的商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辛伯达(辛巴达)了,七进七出,历经极险之事,这类商人追求冒险,发家的历史类似赌博,辛伯达自己承认:

  “……(我)总是念念不忘旅行生涯渴望着和各种各样的人群结交……”

  财富在当时是使人跻身上流社会有效渠道之一,金钱是帮助提升个体的社会地位的物质基础,只有在拥有了金钱的情况下,很多事情才好办。比如《辛伯达航海记》中说到辛伯达如何在发迹之后结交国王和名士的:

  “……我打开货物,选择几项名贵而值钱的,叫水手带着随我进宫,作为礼物,献给国王。” “我用做买卖赚得的钱,制备家具什物,购买婢仆车马,广置田地产业,短时期内成家立业,拥有的财产,比先父遗留下来的有过之无不及。从此我广交朋友,经常和文人学士往来,终日追求享受,生活比从前更舒适、优越。”

  《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中描写了拿到神灯之后、有钱了的阿拉丁是如何争取老百姓的民心的:

  “他每天总要骑马,在侍从们前呼后拥之下,去城中走走,借看热闹小钱的机会好事,沿途总是把金币一把一把撒给街道两旁的人群,用这样的方法广施博济。”

  结果是阿拉丁一旦有难,人群的反应可以用“造反”两个字形容:

  “人们一窝蜂的涌进宫去,堵住各道门路,并派人去见皇帝,陈述他们的意见:‘假若阿拉丁稍微受一点危害,我们即刻夷平你的宫殿,把你和其他人,通通埋在里面。’”

  令人感慨的是,在《一千零一夜》中,商人的形象有好有坏,对待钱的态度上也基本没有强烈否定的,但在一些西方和中国的“正统”文学作品中,对商人,对金钱的态度大多不好。举几个例子,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诅咒过金钱,他在《安提戈涅》一剧中写道:“人间再没有象金钱这样坏的东西了!它到处流通,可以使城邦毁灭,可以使人们背井离乡。它把善良的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作些可耻的事情!它甚至叫人为非作歹,干出种种罪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表示了这样的担忧:“……一个是富人的城邦,一个是穷人的城邦。富人与穷人住在一个城邦里,却总是密谋反对对方。”

  至于在中国,对金钱的评价就更低,《老子》一书写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白居易也说道:“商人重利轻别离”至于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鲁褒的《钱神论》更是人尽皆知,不需详加论述。这种现象最好不要简单的用文化的差异来套用,能够同时出现在东西方就还是说明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更愿意将其视作一种民间/文人视角的差异来解读。但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讨论了。

  获得地位之途径:女人

  俄罗斯19世纪末一位叫马明•西比利亚的作家在其童话玩具店》中有一段有趣的描写,摘录如下:

  所有的玩偶一下被分成了富儿和贫儿,确切一点说,一下子被分成了价贵的和价贱的两类。贵贱格外分明的是女玩偶。头是细瓷做的洋娃娃,会眨眼的,挺得意;她们都不屑于那些头是纸糊的、穿印花布衫的玩偶。而更了不起的是要价十卢布的法国金发女洋娃娃,身上穿的是真绸,头上覆着一顶翘一根羽毛的圆形遮阳帽。

  “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早些离开这个窝囊的地方。”她转动着黑眼珠儿,叹了一口气说:“当然,买我的都是阔人们——就是有钱人。”

  金钱和女人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二者又都和所谓男人的征服欲望权力密不可分。上面这段描写暗含了这样一种推论:女人的天性好打扮,所以“贵贱格外分明”。男人可能在古代一副甲胄,在现代一身西服足以,但他胳膊里挽着的女人争奇斗艳衣着,才是吸引众人目光来源

  对于出身贫寒之人来说,想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婚姻和一个高阶层的妻子能够起到立竿见影效果。在《一千零一夜》里,这种趋势格外明显。至于如何追求,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钱置办嫁妆,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个卖玻璃器皿的小贩:

  待我有了十万元的时候,便打发媒婆去向公主或公侯宰相的女儿提亲;据说当今宰相的千金小姐生的十全十美,我用一千金做聘礼,向她求亲。举行结婚仪式的时候,我的妻穿着华丽衣服,戴着昂贵的首饰,打扮的花枝招展,月儿般地站在我身边。我却不理会,任她站着。我就这样摆着架子直到婚礼完毕。在洞房中,我不看她,也不跟她谈话,表示看不起,教人们知道我的派头好大。她总要端酒给我喝,我自己却傲然靠着,不理会她,任她站在一旁,教她知道我这是帝王派头。我不作声,她总会缠绵着把酒送到我的嘴边,说道:“你必需喝掉它。”这时候我会摆着手推开她,并举起脚来这样一脚踢过去。

  这里也揭示了一种很典型心态:女人即地位,对待高贵的女人以轻蔑的态度更是地位。当然,这里毫无爱情可言,但很多时候,《一千零一夜》将追求地位和爱情混合起来,这样也比较符合情理。毕竟由于优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熏陶,上层女子更为漂亮优雅,这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中描写了阿拉丁一见倾心于公主:

  阿拉丁从见到白狄奴•卜多鲁公主那一刻起,心弦就像受到撞击,脑海里从早到晚都萦绕着公主的形象,对周围的一切都毫无反应,像一个呆头呆脑的痴人。

  可是后来阿拉丁不惜使用一种近似乎流氓的手段拆散公主白狄伦与其元配——宰相之子,他这样吩咐灯神:“待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就寝之时,你即刻把他俩连床带人一并给我弄到这里来。”然后又让灯神把新郎关入厕所,并“向他喷出一股寒气”,自己则“从容脱掉外衣,躺在公主身旁睡觉”。 如此几个晚上,直到公主不堪骚扰,国王发现,最终心疼公主,屈服于这种淫威,解除婚约。不过这种做法真的是和刘邦无异,而且类似的是,最后阿拉丁也和汉高祖一样,万人景仰,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他这种发家史。

  巩固地位之程序考验

  《罗摩衍那》中有一个“拉弓娶亲”的故事,说罗摩是十年王经过祭祀天神后所生的长子,他因武艺超群,折断神弓而娶得邻国的公主悉多为妻。《西游记》里面则有孙悟空拔起定海神针,有关亚瑟王的传说中也有石中拔剑的情节。总而言之,英雄人物没有令人称赞的业绩是无法成为英雄的。无论是在追求地位之时在得到了地位之后,不经过层层考验,就无法令其他人心悦诚服

  在当时游牧社会,武力仍然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个体的争斗中间,高强的武艺更能吸引众人目光,而胜负的绝对性——“武无第二”这项基本的原则非常有利于强者,所以要想巩固地位,武力是必不可少的。

  《乌木马的故事》中写到国王发现了王子和公主的幽会之后,拔剑相向,可是“太子跃起身来,紧握着宝剑,霹雳似的咆哮一声,威胁着说要用宝剑挑起国王。”

  后来太子主动要求与国王的所有军队决战,靠他的会飞的木马,创造了一人慑服四万人的奇迹,他在要求中这么说:

  “好吧,明天开出你的所有人马。告诉他们,我是来向公主求婚的。我为公主而和他们决战。要是我被杀死,则万事皆休,……要是我胜利了,我就要娶公主了。”

  在有关孔马康的故事中,虽然和婚姻无关,但是作为被排挤,流放的皇族孔马康,为了夺回政权,也作出了除暴安良之事,从而使百姓皈依。对方的匪首无意和其争斗,但是孔马康大声斥责:

  “指安拉起誓,你这个卑鄙下流的匪首,我可不轻易放过你,非动武除掉你这个祸害,我誓不罢休。”

  杀掉大盗之后,“老百姓争先出来看热闹,人们看见这么多战利品和挂在枪杆上的卡赫尔大矢的头,都啧啧称赞,钦佩他的英勇和武功。”

  阿拉丁虽然说之前的手段流氓是流氓了一点,但是后来还是作出了一点实事的:(不算他依靠神灯建造宫殿之类)

  阿拉丁遵命,统率部队,马不停蹄,日以继夜地奔赴战场,与强敌对垒。他在战火纷飞的阵地中,身先士卒,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最后阿拉丁大显身手,冲破敌阵,杀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阿拉丁大获全胜,夺得很多的战利品。阿拉丁战胜敌人的捷报传来,全城欢腾。

  相比较而言,也有一些倒霉鬼没有通过考验的,在《总管的故事》一文中,一位商人“勤勤恳恳,从事进营”,后来有一位“平生不曾见过的标致女郎”,当时哈里发夫人最为宠爱的侍女看上了他,婚也结了。可是后来因为在婚宴上这位商人大吃一盘“滋尔巴者”(一种阿拉伯香料煮的肉食)最后“不曾洗手,随便揩了一揩就算完事。”其妻大发雷霆,道:

  “疯子!你吃了滋尔巴者,为什么不洗手?……你这种人,够的上和我一起生活么?”

  然后她“拿起鞭子,不住的在我背上鞭打。”,最后不解仇恨,还“吩咐一声,宫娥彩女们就动手把我捆绑起来。她用锋利的剃头刀,割掉了我手脚上的大拇指。”

  仔细想想,这怎么不是考验呢?洗不洗手是小事,这里面其实折射出两个阶层结合的矛盾和冲突,就算商人洗了手,可能在别的习惯上就栽跟头,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考验其实比前面有时更为可怕。

  小结

  大体上看来,在《一千零一夜》时代的阿拉伯,身为大众的普通人,其精英化的过程大致要经历上文说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积累财富;获得阶段——迎娶千金;巩固阶段——经过考验,有些时候第二个和第三个的顺序会调换,也有些时候运气也会占据很大因素。但总体说来,只有三个阶段都完成了,主人公才能“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仔细想一想,这其中有没有道理呢?所谓精英,必然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责任重大。金钱和女人历来就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能力的最好凭证,就算不经过那些考验,这两样能到手已经说明了此人具有居人之上的潜力。另外,充足的财产,贤惠的妻子能使主人从日常琐事中脱身而出,将较多的时间投入诸如仲裁纠纷、思考探索等精英应作之事。本身拥有的这些待遇越优渥,反过来又相当于其对于社会下的赌注越大——一旦发生内部动乱或是遭受外族入侵,精英们损失的会更多,于是这要求他们更加谨慎小心的服务于公众。总而言之,精英之所以能成为精英,绝对会有其道理,而《一千零一夜》,无疑以精彩的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切。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五):世界最大奇书——《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以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形式,采用浪漫主义笔调为读者讲述了两百多则充满奇异色彩的异域故事,故而有“世界最大奇书”的美称。

  这部故事集的由来,充满神奇色彩,引人入胜。据传古阿拉伯海岛上,萨桑王国国王名叫山努亚,发现王后行为不端,便将其处死。从此,国王对妇女深恶痛绝,决心报复,于是开始每天娶一个女子,次日便杀掉再娶,变成了凶残无比的暴君。眼看全国女子如此境遇,宰相的大女儿山鲁佐德劝说父亲将她嫁给国王,以拯救那些无助的女子。山鲁佐德进宫后每晚给国王讲一个故事,但是她只讲开头和中间,不讲结尾。国王为了听结尾,就把处死她的日期往后推迟。就这样,山鲁佐德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国王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享誉世界文学殿堂的《一千零一夜》便诞生了。

  该书中的故事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波斯和印度流传的故事;(2)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时期流传的故事;(3)埃及麦马立克王朝(公元1250~1517年)统治时期流传的故事。可见,这部故事集成型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一地,而是经过了中东地区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时间里的收集、提炼和加工,是这个地区广大阿拉伯人民、波斯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由此,故事集经过印度、波斯、伊拉克、埃及等地长达数百年的传播,逐步编定,形成各种手抄本。目前发现最早的是9世纪的抄本,即1949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奈比亚·阿波托教授,在埃及古代书籍里发现的两页《一千零一夜》抄本残篇。其次是在伊斯坦布尔发现的13、14世纪的抄本残篇。此外,在巴格达、阿勒颇、撒马尔罕、突尼斯等地也都有发现,只是年代较晚,多为15~18世纪抄本。这些抄本的故事大致相同,但内容、篇幅却不尽相同。

  18世纪初,法国人加朗以叙利亚抄本为底本推出法文版,以后在欧洲出现了各种文字的转译本和新译本,轰动欧洲大陆,掀起了“东方热”。1814~1818年,也门谢赫主持发行了第一部阿拉伯文印本,即加尔各答头版本;之后,德国东方学家哈比希特根据突尼斯抄本印行了12卷本(后4卷为弗兰希尔续印),称博尔斯伦本。1835年开罗发行官方订正本布辽格本,作为原文印本中的善本,许多阿拉伯本子和外文译本都以此版本为依据。不过,《阿拉丁和神灯》与《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都未收入这一原文版本。20世纪初,传入中国。50年代后期,阿拉伯文学翻译家纳训以艾博·安东校勘编辑的三卷本作为底本加以翻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于时代背景的关系,这个版本对于一些情节进行了删改,并没有完全反映原著的全貌。近年来,李唯中先生致力于全面翻译《一千零一夜》,但在书中诗歌的翻译上略显繁赘,不如纳训本简洁。

  故事集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爱情故事、航海冒险故事、宫廷趣闻盘根错节,引人入胜。其中不乏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篇章。这些篇章故事生动、语言优美,在启迪青少年思考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及故事生动,这里仅举《无赖和厨子的故事》供读者玩味。一个无赖游手好闲,无钱吃饭,这日来到一家饭店,问厨子点好饭菜,满足舌尖上的味蕾还有那久无油水的肠胃。因无钱可付,无赖打算在店内找一件值钱的东西抵账。“功夫不负有心人”,竟让他寻得厨子用马肉充当牛肉的证据——一条马尾巴。此时,无赖变得理直气壮,径直走向门外。厨子一个箭步,抓其衣领理论。无赖以马尾相要挟,最终厨子向其妥协,还给了无赖一笔钱。故事先描写无赖如何穷困,如何懒惰,向读者说明起因;其次交代事情的发展,写无赖到一家饭店点餐充饥;再写他无意中发现厨子的把柄,为下文勒索厨子埋下伏笔;又写厨子索要饭钱,无赖揭露厨子的欺诈行为,故事走向高潮;最后,厨子向无赖妥协。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将无赖与厨子的故事完整地向读者展示,让读者在了解故事梗概的同时,也明白了做人应该真诚、勤劳的道理。

  语言优美的字句,在书中俯拾皆是,特别是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比如在《努伦丁和白迪伦丁的故事》中,说道宰相对白迪伦丁说“他是你的儿子尔基补”的时候,他扑向自己的儿子,吟诵道:“为了生死离别,我长期地悲泣,眼泪从眼眶里奔流。我宣誓:神明要是让我们骨肉聚首,我绝口不再提说分离。……”“长期地”、“奔流”、“绝口”、“不再”这些短语,刻画出白迪伦丁对于与儿子分离的悲痛之情以及与儿子团聚的喜悦之情。这样感人肺腑的语句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心理特点,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凸显。读者读到此类描写,在被其深深感染之外,还可以捕捉到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语词准确的技巧。

  故事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不单是结构设计的巧妙、语言的生动华丽,还体现在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与读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犹如《资治通鉴》可以帮助统治者参考历代故事,思考治国良策一样,《一千零一夜》也具备如此功效。比如《隐士的故事》,讲到一个隐士在树林深处清修,这一天看到山下来了一个武士到泉边用水,结果离开时遗落了自己的钱袋,过不多久,一个过路人也来喝水,并顺手拿走了钱袋。又过了一会,一樵夫来饮水,此时武士也回到泉边寻找钱袋,看到樵夫后便气势汹汹地质问钱袋的去处,樵夫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武士气急败坏,说时迟那时快,抽出宝剑将其杀死。这一切,隐士都看在眼里,心中充满了疑惑。于是向主请教到底怎么回事。主回答他说,武士的父亲曾勒索过路人的父亲,樵夫杀死了武士的父亲。由此,隐士心中的疑窦才得解开。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平日看到的有可能只是事情的表象,而不是本质的东西。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可以做出决定,否则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部故事集想象力丰富多彩、情感真挚动人、表达方式自由不拘、语言特点通俗易懂以及奇思妙想精彩绝伦。以上举例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中世纪最伟大的民间文学巨著,在绚丽多姿、五光十色的世界文学百花园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著名启蒙学者伏尔泰说:“我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之后,算是尝到故事体文艺的滋味了”。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跃跃欲试了呢?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六):你想和阿拉丁一起去寻宝吗?

  阿拉丁神灯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据说阿拉丁乘坐飞毯,把神灯藏在遥远的中国,并随手绘制了一份地图,分成三份,藏在中国雅虎的三个角落里面。 哈,让我们一起来寻宝吧。

  1、活动时间:10月17日-11月16日

  2、 参加活动推荐使用IE浏览器,firefox用户请下载flash插件

  3、 发布涉及暴力、色情、犯罪、广告或传销内容取消活动资格。当天发水帖数>3贴,或者>占当天发帖总数10%取消获奖资格。

  4、 每个ID每天限参加一次活动,已创建/加入群组的用户默认拥有地图A。

  5、活动方法:你加入或创建一个群组,则获得地图A,在群组里发一贴,获得地图B,回一贴则获得地图C,每一步都会有提示,三图齐全,则弹出上面的图示,点击”呼唤阿拉丁神灯”,会打开一个SWF动画,有6个宝盒,你点其中一个,里面的宝贝就是你的。我试了下,获得了一张壁画,呵呵,最次的宝贝,查看全部宝贝。

  活动主页:http://club.cn.yahoo.com/aladdin/index.html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七):不笑者的故事

  书里有一篇不笑者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因为好奇心打开了一扇门,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他可以娶这个国家的女王,拥有这个国家的一切财富,而唯一的条件是有一扇门他不能打开。最后,这个还是没有战胜好奇心,打开了那扇门,他又从天堂跌落到了人间,回到了来时的地方,曾拥有的一切都没有了,剩下的日子是在悔恨和哭泣中度过的。

  这就是人心啊,曾经沧海难为水,没有富贵之前,很安分的过着贫穷的生活,而一旦富贵了,再要回到贫穷中来,那是如何他也不能接受的。大起大落,假如不是对昔日辉煌的无限留恋,很可能就是感到人生的虚无,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不能有颗平常心,没有一种好的心态,宠辱不惊,从容淡定,这是很可贵的。

  这是个好故事,让人感受到了阿拉伯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对于人性的透彻的理解。

  无端的得到,无端的失去,按理说什么都没有损失,可一旦到手的东西,几乎没人愿意放弃。拿是拿得起,放却放不下,人心啊。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八):读不懂的童话

  是有点糊涂了,我读不懂童话了,越读越晕的故事,哪本?就是被LYGG说不健康的《一千零一夜》,不健康倒没看出来,就是看不懂……

  不记得小时候听过其中的多少故事,不记得那时到底读懂了什么,又喜欢些什么,只是现在,我突然不明白了……

  阿拉丁因为贪慕公主的美貌,是用世人罕见的财宝贿赂了国王,国王贪财所以同意了将女儿下嫁,然后出尔反尔嫌弃阿拉丁出身贫寒,百般刁难,最后阿拉丁用神灯变出了雄伟壮观的城堡和数以万计的佣人,才如愿以偿的娶到了公主……

  结论简单的说是这样的:阿拉丁是好色以及愚蠢的;国王的贪财和毫无诚信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不可动摇的……

  据说一千零一夜是这样来的:古代有个残暴的国王,他每天会娶一个姑娘,第二天一早就杀掉她。后来,他看上了一个大臣的女儿,这个姑娘聪明伶俐,就在新婚之夜给国王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可是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就停下不肯讲了,国王为了听完故事,第二天就没有杀她,就这样日复一日,一共讲了一千零一夜,最终国王受了这些故事的感化,决定做一名英名贤德的君主,就不会再杀掉这个姑娘了……

  这个来源我是这样理解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所有的人都是可以感化和教育的;女人聪明是必要的,关键时刻是可以自保的;两个人日久是可以生情的,一见钟情是不可靠的……

  也许是我的思考体系出了问题,反正每天读得我晕乎乎的,倒是催眠效果颇佳,只是还没有找到一本合适的书可以遏制噩梦……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九):令人失望的版本

  几天前在新华书店看到了这个版本。有心重温童年的回忆(那时看的是郅溥浩的译本),又见译者是纳训(听说纳训的译本是最好的),于是欣然买了下来。

  今天一翻,看到序言里写“对译文作了局部加工和必要的改动”,心顿时凉了半截:什么叫必要的改动,这民间故事有必要改动吗?

  第一篇故事里,我就见识了这改动的威力:国王看到“王后和乐师弹唱”就把他们都杀了还郁闷了好几天,然后看到兄弟的王后“与宫女和奴隶游玩”就又心平气和了。郅溥浩的译本里有提到真相:王后在身体上背叛了国王。像这样改着实不高明,又没有直接的性描写,保留原译文就行了,何必像这样把情节弄得不伦不类呢。后面山鲁佐德与国王的“鱼水之欢”的叙述(注意只是叙述)也被删了,这也太和谐了。

  又翻了两篇前一个译本没有的故事,继续失望:“猫和乌鸦的故事”太搞笑:猫和乌鸦是朋友,一只老虎向它们跑来,乌鸦飞到树上,猫却毫无办法,于是乌鸦把一群猎犬引过来拯救了猫。天啊,猫不会爬树吗?乌鸦引猎犬的功夫老虎不早把猫吞下肚了?还有一篇“箭猪与斑鸠的故事”居然连结尾都付之阙如。要是在全译本里发现这两篇,我无话可说,毕竟天方夜谭有精华也有糟粕,故事这么多年流传下来也许会有遗失。但从二百多篇里面“精选”出22篇就选出这种东西,实在令人怀疑编者的眼光。

  纳训的译笔也不如想像中出彩。或许语言比郅溥浩译本更流畅些,但原文的味道却淡了。像“要是把它用针刻在醒目的地方,后人一定会引以为戒的”这类民间俗语,意译之下显得十分平淡无趣。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十):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我国称之为“天方夜谭”,"天方"是我国古代对阿拉伯的称呼,而夜谭顾名思义是夜晚讲故事。

  我对此书的理解可用一句话和三个字表达:大故事中套小故事,故事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及行为。三个字:真、善、美。大故事中宰相之女山鲁佐德通过给凶残的国王山鲁亚尔讲很多小故事,感动了国王,改变了国王凶残的本能,改变了国王的思想及行为。

  引导我读此书的人是亚历山大·仲马。他的作品《基督山伯爵》中,多次提到了《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和人物,引发了我的好奇心。

  通过读此书,你会惊奇的发现:从小喜欢的故事人物阿拉丁是中国人。故事中也多次提到了古代中国,就像在什么地方提到我自己的名字一样感到心旷神怡。还有海姑娘、阿里巴巴、乌木马、鱼人、航海家辛巴达等都是出自《一千零一夜》。之前完全不了解。

  阿拉伯民间有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我想,我们中国也有很多民间流传的故事。今后如果有机会和时间,我希望自己能更多的去了解、发现、学习和挖掘它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