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访终南隐士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寻访终南隐士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1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访终南隐士的读后感10篇

  《寻访终南隐士》是一本由张剑锋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访终南隐士》读后感(一):钟南山的隐士

  我一直没有想到,就在西安不远的钟南山上至今还有五千多名隐士抛弃了一切,过着物质匮乏的清静生活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背景,甚至还有慕名前来的外国人。他们住在自己搭建的茅房里,吃着松果和野菜,喝着山泉,与日月为伴,和天地为伍。潜心在深山里修道,十几年如一日。甚至连自己终老了也无人知晓。

  他们远离了俗世的喧嚣,放下了功名利禄。待人却极为友好。一旦有人前来拜访,总会从自己不充裕的食物中毫不吝惜得分出一些,和前来的客人一起分享。

  在这座充满灵气的大山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居士。我始终不明白,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在大山里过着甚至连电灯都没有的生活呢?一个人真的可以放弃一切吗?他们是不是一群对生活的失意者、颓废者?他们的信仰是不是盲目的

  或许我找不到确切答案

  但就仅仅从书中的文字来看,他们是一群很愿意追求心灵宁静自在,不愿整天再为几石米烦恼的人。尽管他们的生活在现代人看来是十分凄苦的。可他们的心却是快乐的。人的一生不能只追求所谓的快乐。但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快乐。所以他们愿意放弃自己的一切,让自己静下来。在云雾缭绕的大山里,潜心修行,磨练自己的心智。这就是他们的追求。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是避世的。正如中国历史上的无数隐士一样。他们将自己的肉身与灵魂都献给了山林。献给了闲云野鹤的自在日子

  这是一种人生哲学

  正如一名美国学者的书名一样,他们是空谷幽兰。

  《寻访终南隐士》读后感(二):终南隐士寻访者

  (来源 华商报)

  三年来,35岁的西安市民张剑峰频繁进出秦岭,从华山到终南山到宝鸡龙门洞,一个山谷挨一个山谷走遍,横跨400公里,目的是寻访居住在其中的修行者,行至今天,他拜访了600多位山中隐士,自己则从一个纠缠于情爱青春文学编辑变成了半个隐士。

  他承认,自己是因为读了美国人比尔波特的书《空谷幽兰》,诞生了去寻访隐士的想法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日前,本报记者跟随张剑峰前往终南山寻访隐士,揭秘终南山传承千余年的修行传统。

  寻隐者不遇

  2008年之前,张剑峰的身份是青春文学图书编辑,还曾在一家时尚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他与韩寒的出版人路金波是合作伙伴,帮助他策划出版过一些图书。自从走上寻访终南隐士的道路之后,他的身份变成杂志《问道》的主编,他对隐士的采访就刊登在这本杂志上。

  “前几年接触文学圈、做期刊,庸俗的东西太多,感官享受的东西太多,大家在想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些东西固然不错,但是人的生活视野太小、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种生活,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发现清澈的水源,以前的浑浊的水质就不可再饮用了。”张剑峰这样形容这一变化

  2008年,看过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后,张剑峰决定去终南山寻找书中所写的隐士。“我从南五台开始走,第一次是跟一群驴友一起,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这对他来说是个教训,后来他才知道,远远看到一群驴友结队进山,隐士们就关了门,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扰。

  “寻隐者不遇”是很多人的经历,有不少读过《空谷幽兰》的读者有过去终南山寻访隐士一无所获的经历,西北大学的郭老师2009年夏天曾到终南山大峪寻访,但既没有看到隐士,也没有看到隐士居住的茅棚。

  张剑峰介绍,并不是所有的隐士都不欢迎到访者,有的修行者准备出山,他或许希望和到访者结缘,有的修行者正在用功的时候,是不想被外人打扰,而且要看到访者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是去山里旅游旅游,往往这样的到访者最多。

  “四五十人拿着大喇叭,边走边唱,带着酒肉,留下一地垃圾,然后转身就走,对山里这些修行者,他们只是好奇。”每遇到这样的到访者,隐士们只能关门谢客。敲门需要喊暗号

  有人说,人人都想在终南山寻到一个白胡子老头,但是最后只寻到一棵歪脖子树。

  “我也想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神仙,一位无所不能的仙人或者圣人,就太完美了。”最开始,张剑峰抱着寻访圣贤的目的走进了终南山。

  第一次寻访失败后,张剑峰决定独自行动:“想到哪里就去哪里,稀里糊涂走,没有交通工具。”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准备,但为了采访修行者,他会带录音笔和纸笔。隐士居住的茅棚一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他们分散在各个山谷里。

  “一般到访者去敲门,修行者都会开门,但有些并不接待生客。”张剑峰说,“寻访了几百位隐士后我才知道,敲门需要念一些暗号。”

  “阿弥陀佛”、“慈悲”、“无量寿福”是最常用的敲门暗语,如果是佛教修行者,敲门者敲门时念“阿弥陀佛”,道教修行者则需念“无量寿福”,佛教修行者和道教修行者的茅棚上一般都有标志来区分。

  张剑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听说两位比丘尼师徒居住在一座山洞内9年,谁知找到她们居住的山洞时,明明听到门内有动静,但敲门却没有人应声。当时他不懂念暗号,只是坚持敲门,敲门几次后,师徒两人终于开门了。在她们居住的山洞,只有经书和简单的生活用品

  见到张剑峰,师父说:“你真是幸运,一般来敲门的人,敲一次没人开门就走了,我们平时不给人开门。”通过谈话,他得知,师徒两人在山洞居住9年,连附近的茅棚都没去过,也不接待外面的到访者。在山洞外,师徒两人在悬崖边开辟了一块三四平米大的菜地,张剑峰到访时,她们正在包白菜饺子

  “我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饺子,她们也很少吃那么丰盛。她们问我从哪里来,拜访过哪些人,讲她们的师父如何修行,谈得比较多的是她们尊崇的修行者,讲智者的生活和道德,她们跟我说了一句话我现在都记得:"你走了这么多地方,看到很多东西,但你要保持你内心纯净种子不被污染。"后来我也看到一些修行人不是真正在修行,我看到玉的同时看到了泥土。”张剑峰回忆道。但他至今不知道那对师徒的法号,不久之后,那对师徒就离开了山洞,他再也没有见过她们。

  张剑峰介绍说,这些修行人都很热爱生活,一般会把自己小茅棚打扫得很干净,做一点小景致,比如在门口种点花,但他们不用手机,离村庄近的修行者还会和村里人打交道,很少下山。

  揭秘修行者

  终南山是修行者最为集中的地方,但在华山后山、宝鸡龙门洞等地方都有修行者居住,他们随意居住在秦岭中,在做过一些采访之后,张剑峰逐渐掌握了一些知名修行者的信息,三年里,他的行程东西跨度大约400公里,至今已经寻访到600多位隐士,很多人成为他的朋友,对这些修行者的采访,让他诞生了创办一本丹道修证实录类杂志的想法,后来这些采访文章发表在随后创办的杂志《问道》里。

  2月12日,本报记者跟随张剑峰前往终南山大峪谷,寻访山中的修行者,他说:“有时候在山里走一天,一个人也找不到,有些隐士住得比较高,看见有人来他们就走了,但十有八九不会落空。”

  台湾作家张德芬、主持人梁冬等名人也曾跟随他到终南山寻访隐士,现在在张剑峰周围,也有一些跟他一样去山中寻访修行者的朋友,但能坚持的并不多。

  山中的隐士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俗话说,有形的都有肉,其实很难找到闪光的人,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劝人向善,告诉人们怎么样减少烦恼。修为很高的人外界很少接触到,只有圈子里才知道。”他说。

  2月中旬,终南山中积雪较厚,在踏雪行走4个小时后,记者跟随张剑峰抵达了隐藏在大峪山谷深处的一处隐士茅棚聚集区终南草堂。

  尽管是冬天,沿路仍遇见了一些隐士,黄道长常年在终南草堂居住,几乎不下山,他老家在东北,他说:“下山去做什么呢?我们下山后就像傻子似的,左右不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

  在距离终南草堂30分钟山路外,有一位去年11月从衡山来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他并不觉得山中冷,只说:“在这,就是玩呗!收弟子,就看缘分呗!”面对陌生人,他们并不多谈其他。

  “我们从小都知道世上有和尚有道士,但没法接触他们,一般觉得,出家人就是穷得没办法才到山里,但后来我发现山里的修行者大部分蛮有学养的。”张剑峰说。他上周刚见到一个山中的修行者,这位修行者藏书很多,留着长头发特立独行,对电器等样样精通,在茅棚里给自己做了很多精美家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将天文研究成果和佛经、道经做了对比研究,而且他自己觉得别人并不懂他的东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头上。

  “他不是一般学者,也不敢立论,他问我认识比尔波特吗,他要把他的研究成果发给他,看能否翻译成英文。在修行人中,像他这样的民间学术研究者很多。”张剑峰说。

  冬天的终南山里,随时飞雪,黄道长给远道而来的寻访者包了一锅热乎乎的包子,包包子用的萝卜是自己在旁边的菜地种的,冬天他挖了菜窖存储这些蔬菜,米面油等物品都是朋友从山下送来的,他们称之为“供养”,记者上山当天,遇到一对给修行者送供养的60岁夫妇,他们提了一壶最好的花生油,背了一些日常用品走了好几个小时山路。

  “如果没有供养也可以,松子、野菜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修行人的行为,一般人看来不可理解,别人觉得住在山里很可怜。修行者对物质不抱太大希望,给一些修行人送供养,送东西给他,是为了满足我的心愿,对他们来说,送不送没什么区别。”张剑峰介绍。

  从寻访者变成修行者

  在寻访了数百位隐士后,张剑峰慢慢从一个寻访者变成了修行者:“光看看书,做口头东西不行,我开始只是旁观者,后来发现不行,开始对这些修行的行为并不相信,但又不断亲眼见到效果,不断否定自己的怀疑,慢慢地自己也开始打坐、练功。”2010年,张剑峰和张德芬等十多人一起凑钱在这里修建了十几间茅棚,取名“终南草堂”,可以供修行者居住。

  对修行的好处,张剑峰说:“就是保持自己时时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观察者,喜怒哀乐你都时刻观察着自己。好像我之前的工作都是为我后来修行做铺垫,现在做的才是我喜欢的真正要做的事情,现在是个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张剑峰有两个孩子妻子做平面设计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响开始修行。“父亲以前很不喜欢烧香拜佛的人,觉得是迷信,但现在父母也打坐,吃素食,现在他理解了,从心性上认识了修心才是核心,现在他知道修行人很有学识。”

  张剑峰的妻子一直支持他,夏天的时候,还带着女儿到茅棚居住,吃饭前先感恩做饭的人,吃饭不能说话,以前女儿挑食,而在山里她会吃得干干净净。

  “修行对我生活本质改变是我看待事物态度不同,如果以前,有一个东西我想得到,我肯定努力争取,但现在,患得患失的东西就少了,人会更豁达一点。对物质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我之前的生活,也和大部分人追求的一样,但现在,我所追求的东西,不因大部分人追求其他东西而受到影响,不管社会变化再快,我所接触的东西永远简单。在茅棚里,吃饭睡觉晒太阳喝茶,那样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东西很多,并不觉得幸福。”张剑峰说,“这座山不是一般意义的山,看到《空谷幽兰》时,我觉得好像在门缝里的一线光,我想看到光源在哪里,山是一个符号,是活着的文化。”

  本报记者狄蕊红

  作者:狄蕊红 来源华商报)

  《寻访终南隐士》读后感(三):终南挹翠 隐士修行——读张剑锋新书《寻访终南隐士》小记

  张剑锋兄为《问道》杂志主编,从三年前《问道》杂志创刊开始,即在每期杂志中刊发一篇关于他在终南山寻访高人隐士的文章,图文并貌,值得关注。张剑锋兄与我为同龄人,但是他对于终南山的痴迷与热爱程度远远超过从小就生活在终南山下的我可比。近来受他的影响,我亦开始关注终南山及终南山的历史文化,关注以后,顿觉获益匪浅

  我生长在终南山脚下环山路上的曹村,从《唐代长安词典》一书中知道我从小生活的村庄竟然从唐代开始就已存在了,这一发现曾经令我感到惊奇惊喜。我们村距离终南山七十二峪中颇负盛名的抱龙峪、石砭峪、子午峪等皆不远,小时候也常去这些谷中游玩,前数年和一帮旅游爬山,也登临过十余座南山,没想到古人早就为终南山的谷口写下了《南山谷口考》这样有名的地理学专著。当我逐渐对终南山感兴趣的时候,能结识张剑锋兄这样痴迷于终南山文化的同侪而感到欣慰。

  绵延八百里的终南山,在远古时期就被赋予了“神仙洞穴”的称谓。终南山又被称做中南山或南山,国人最熟悉的一副对联“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里的南山就是指终南山。

  终南山位居中华大地的腹心位置,处于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与黄河之间,它既是中国南北方分界的天然划线,又是代表了以黄河流域文明的秦陇文化与代表了长江流域文明以及荆楚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同时,终南山也是中国从道教开创以来最为重要的发育地,是道教文化传播世界的摇篮和根据地,有关终南山与道教发展的典籍文献、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可谓数之不尽,用之不竭。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的老子,他被道教尊称为祖师,同时被视作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他流传给世人的最大财富,当年老子出关的时候,正是从终南山的函谷关弃绝人世不知所踪的。

  道教认为山是天与地之间的过渡区域,因此道家的修行与活动都选择在名山之中,他们认为山是天帝所遣仙人降临凡间的最佳居处,因此也就认为只有在山里修炼才易于和天上的神仙取得感应,才能够能成道成仙。在包含了宋代以前全部古代道书的道教典籍《云笈七笺》一书中,一共列出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以及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与福地,无不是道就修炼成仙的最佳圣地。而老子出关时所走过的终南山就是这样的洞天福地。《关中记》称:“终南太乙,左右三百里为福地。”而地处秦岭东端的西岳华山,更是一座被称为“高七千仞,洞周回三千里,名太极总仙之天”的三十六洞天里的“总仙洞天”,终南形胜与道教福地之谓由此可见一斑。

  也正因为如此,终南山范围内的山峰谷峪也就成为历代佛、道二教的发源地与重要活动地区。晋代的葛洪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中列举了“可以精思合作仙药”的大山中,仅属于终南山范围内的名山就有华山、太白山、终南女几山和地肺山等处。

  至隋朝末年,唐王朝开国皇帝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其女平阳公主在终南山宜寿宫组建娘子军时,有终南山通道观道士岐晖直呼李渊为“真君”,并以观中资粮接机娘子军。李渊入关中后,先遣使至楼观设醮祈福,授岐晖金紫光禄大夫,改名平定;次日方攻克长安。对唐朝开国有贡献和影响的还有一位终南山道士李淳风,他在唐朝开国之前曾散布谣言宣扬太上老君在终南山告诉他:“唐公当受天命。”,这对李渊起义之初的“受天命,得人心”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与支持作用。因此在唐王朝建立之后,李淳风先后被授将仕郎直太史局、太常博士、太史丞、太史令等职,颇受器重。

  自唐代以后,终南山成为中国道教发展和影响巨大的重地之一,其中关于八仙中的钟离权、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以及在华山与宋太祖下棋的陈抟老祖等故事广为流传。足见终南山道教影响之深远。唐以后,终南山历代隐居修道之人不计其数。

  八十年代,美国学者比尔波特探访终南山寻找中国的隐士,写下了畅销一时的专著《空谷幽兰》一书,至今尚为爱好者所喜欢。记得是在2007年,比尔波特为他的新书在万邦书城做活动,我曾去参加,那时对此书并无兴趣,所以也为此购买。而第一次见到张剑锋兄也是在那次活动中,因我当时兴趣不在此,所以彼此并无交流。

  在比尔波特探访终南山隐士之后,张剑锋兄或为探访终南山隐士高人最多的访道之人。他这本新书中的文章在之前已经出版的十余期《问道》杂志里皆有原文,这次结集出版的《寻访终南隐士》也是他的第一本个人专著。

  本书内容共七章,加上前言、后记,可算九个部分。张剑锋兄的文字清新而有道心,每篇文章融古汇今而能引人入胜,一一读来如同面谈,如临其境。书中大量插图,极尽终南山之美、之绝、之妙、之险。而终南山之白云松风更能令人为之着迷,翻阅此书,竟让我这个曾经入南山无数次的人心生向往之念。

  张剑锋兄在终南山深处筑有终南草堂,那里有琴、有茶、有书、有泉,正是我所向往的地方,期待来春有缘,当同登南山,共沐春风,略慰我久违的南山之梦,南山之思。

  201112212345 长安吕浩 记

  《寻访终南隐士》读后感(四):我不懂的不评论

  看这本书时,突然想起来,放在书桌,至今没有看完的,瓦尔登湖。

  何其相似,返璞归真的生活,也是在简单中寻找细节,发现道理。生着活着,不仅仅要会加法,更要学会减法。现在为什么我们总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不会做减法,心里欲求太多,该要的不该要的都想要,自己得不到了就去祸害别人,问题就出现了。

  没有信仰,就无所畏惧,这样的人是可怕的。哪怕信法,都会知道要守法。信佛了,畏惧的,保持距离的,就更多了。而且在我看来,有时候信仰也是我们用来逃避的一种途径吧,更多的,在我们迷失自己的时候,深夜彷徨的时候,被眼前浮云遮了眼的时候,也就是这能让我们相信前方始终有大道的。

  我身边,有一些人,因为一些老师的教导,始终将阿弥陀佛挂在嘴边,可是当他们念着这四个字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心态呢,这种时候,又到底是心中无一物好呢,还是有所求好呢

  我不懂的我不评论。

  《寻访终南隐士》读后感(五):隐居终南山《寻访终南隐士》

  终南山和西安紧密相连,自从西安成为中国的都城以后,西安南面的终南山的地位就与日俱增。从谷歌地图上看,秦岭和西安很近。虽然说很多大城市的周围也都有山,比如北京的西山,但是这些山都无法和秦岭相比。那个山都没有秦岭那么高大,也没有秦岭距离西安那么近,看上去那条绿色的林带直逼到西安的郊区了。或者应该说西安越战越大,都快长到秦岭的脚下了。西安南面的这段秦岭就是终南山。

  终南山高大,植被茂盛,气候也不是特别冷,距离当年的长安又那么近,真是一个隐居的好地方啊!天底下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适合隐居了。隐居可以带来名声,然后距离长安还近,所以很快就会被朝廷任用,这就是当年所说的终南捷径啊!

  不过现在西安已经不再是长安,现在的隐居也不会有捷径直通高层,所以现在的隐士,才算是真正的隐士吧。

  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隐士被人遗忘,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中国还有隐士了。十多年前,一位外国人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找中国的隐士,走过很多地方,终于在终南山看到很多隐士,写出了一本书《空谷幽兰》,2010年才在大陆出版,引起很大轰动,终南山的隐士们才受到世人的关注。

  距离《空谷幽兰》中的描写已经过去十多年了,终南山上的隐士们现在如何呢?这本《寻访终南隐士》就是作者张剑峰近几年多次探访终南山的结果,为了寻找这些隐藏在深山中的隐士,张剑锋只要听到一点信息,就不畏艰险,翻山越岭,爬山涉水去寻找。

  这些隐士们在山中的生活是挺艰苦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很多东西都要到山下去背上来。他们自种自吃,采集野菜山果,以此维生,当然也吃泡面,比较难的是饮水,隐士们都住在高高的山上,要从山上下来才能够找到泉水,所以他们都收集雨水,建造水窖,存储好饮水。平时砍柴烧火做饭,山中冒出炊烟渺渺,生活如同在画中。不过习惯了在城市中生活的人,肯定接受不了山中的日子,晚上非常冷,没有暖气,房子透风,经常有山雨,房子很容易就漏雨,没有人给你维修,很多隐士的茅蓬中都没有电,也就没有任何我们离不开的电器。隐居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事情。

  但是还是有很多在城市中长大的人选择了隐居,选择了这种在自然中生活。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过想要当隐士的念头,谁都羡慕过在那山中的美好时光,可是一想到在山中生活的困难,很多人都放弃了隐居的想法,要是有一天山中能够出现三星级宾馆一样的度假村,我想会有更多的人走进终南山,不过也就脱离了隐居的本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