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玻璃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玻璃岛》读后感10篇

2018-02-11 21: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玻璃岛》读后感10篇

  《玻璃岛》是一本由冯象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玻璃岛》读后感(一):糊涂明白

  书中插图很美,不过多数时候都是和文字没有什么关联。

  不对!应该是跟前面或后面几章是有联系的。

  不过,此书让我从对亚瑟的几乎无知达到了初步普及的程度

  看过之后,觉得作者朋友家的小孩儿阿忒,就是那个在网上看亚瑟王故事的小孩儿挺厉害

  知道的真是多!他能把圆桌武士和亚瑟王还有美丽王后的关系搞得那么明白,还能和他的记者老爸讨论,真是,这要是在中国肯定被推崇为神童了。

  喜欢在哀生和玉色儿那一张中的话,“爱情命运的暗算”。这种微有宿命神话,这时时刻刻在生活中浮现的传说,才是最吸引人的吧!

  :

  很羡慕笔者,去过那么多欧洲城市,甚至还找到玻璃岛!

  《玻璃岛》读后感(二):玻璃岛

  郭姐姐小朋友——似乎是去欧洲去学了,把我在她网页上的骑士群里独命名作:“视者墨林”。我不解其意,她便说,去看那本书罢,就是跟她BLOG有相同名字的那本——“玻璃岛”。

  寻觅好久,终于捧在手上的时候,油油然生出种朝圣的感觉。封面-内页-插图-边饰,精致而沉厚,似乎有书香泛起。

  墨林(Merlin)是谁?

  是传说中预言红白二龙恶战的神童子吧,又是古凯尔特人传说中最伟大的“视者”——druid,就是诗人意思啊!哈!我也能做传说中通医术、百工,善预言、变化,半神半人的“视者”吗?不胜荣幸!

  他为亚瑟王父亲兄弟创下了浮石过海的伟绩,那座“巨人之舞”,正是今日仍屹立在英格兰南部索尔兹伯利平原上举世皆知的“悬石”。

  后来,墨林遇见了宁薇,恰似我遇到我的爱。

  奇丑而多毛的墨林吓坏了美丽的湖夫人宁薇,可他仍追随着她,满足她所想所愿。她终于把头深埋他胸间,她说“我爱”,她说“爱我”,然后囚住了他,大叫着傻瓜啊傻瓜!是这样?不不不是,我情愿被她诱惑,被她放逐,淹没在她长发间湖样的气息里。

  至于被“药酒杀心,狂爱不能自已”的哀生(Tristram)和玉色儿(Iseult)的故事,对孩子来说太过悲伤。可真正让人悲伤的故事,还是作者说起的余老大和铁梅。他未能向心上人表白便横死路旁,她为从未谋面的爱人喝下了药酒。

  不知我和我爱的墓上,会不会也有一蓬香刺连理?

  该谢谢玻璃岛上的小朋友,这本书向痴迷神话的我打开了一扇门,那门说不清颜色,看不清材质,摸不出冷暖,只让我忍不住一次次推开。

  附上许久前冥冥中不知谁指引我写下的许多行字:

  夜行动物 贰

  夜盲症

  我的家住在山顶

  脚下是一个

  巨大的防空洞

  你说你害怕

  可是很想进去看看

  我牵着你的手腕

  一步步向里面走

  为什么是手腕呢?

  因为我怕

  你那纤细敏感指尖

  感觉到我在颤抖

  不知走了多远

  我们都累了

  想回头

  却忘了来路的方向

  我扯着你一直走

  一直走

  直到喉咙刺痛

  脚底出血

  瘫在地上

  像只困在黑夜里的动物

  不知过了多久

  你挣脱了我

  继续向前走

  你要去哪里啊

  前面没有路

  也没有出口

  你转过头来

  说在黑黑的尽头

  有座玻璃岛

  载着没花的园子

  四处漂流

  你要找到它

  然后像个骄傲的骑士

  接我出去

  我仿佛看到最黑的地方

  你绽开了最灿烂的笑

  白光亮

  阳光亮起

  我们能不能出去

  能不能一起出去

  可我醒来时

  旁边有好多人

  就缺了你

  我得了夜盲症

  黄昏来临时

  在夕阳里看到无数你的影子

  然后披着黑夜

  在山间穿行

  无数次跌倒

  希望能够掉落在那座岛上

  借着园子里花瓣的微光

  看到你熟睡的脸

  对你紧闭的眼睛

  你不在的时候

  黄昏来临时

  我得了夜盲症

  《玻璃岛》读后感(三):朝圣者的错位法

  “因为我们的眼睛渴望向下,

  深深地向下,

  攫入土中,

  我们渴望根的奥秘。”

  这段隐语可以很贴切地用来形容每一个采矿人付出艰辛努力研究者或者评论家都与此类似,他们都是被一种几近中魔的精神所驱动,在同样的黑暗里,同样谨慎地摸索。惟一的区别在于,后者面对的是文献的岩层——页岩属于沉积岩的范畴——而他手中唯一的工具便是追溯,顺着时间河道逆流而上,搅动正在沉积的水面,寻找自己的圣杯。在一个对自身关注程度甚于其他任何时期时代中,这种追溯多多少少显得有点落寞。但当游娱在冯象先生移自古代凯尔特族的玻璃岛上,我们却看到一种以宏大的气度来吞吐古今的试图,正在为那些因寻找圣杯而陷于泥沼的迷途者打通历史的岔道。

  与玻璃岛所引起的联翩浮想相悖的是,冯象先生的意图不在重现神话的魅力,即使在讲述故事概要时他显示出的兴趣也更接近一位古代哲理家,他的使命便是道破玄机:那些虔诚的信徒们只能沿着一条线路来寻求圣杯,而玻璃岛的奥秘却在朝圣者与目的地的不断错位。这持续不断的游戏同时是它持久不衰的魅力。错位的游戏规则最初的制定者是心理距离:这种心理上的远不可及,通过代与代的传承拉长了追溯的隧道,最终成为民族意识的黑暗之根。越是不可接近就越显其神秘,越是身处黑暗之中就越向往崇高,这是崇拜的地心引力。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们的传奇故事承载着对民族集体崇拜的书写,圣杯就在这被赋予的意义中散发出迷思(myth)的华彩。不幸的是,很多时候神话也几乎等同于命运的寓言。目光穿过冯象先生的玻璃岛可以发现时过境迁,但我们也未必真的能够使用这个时代的惯用语,自信地夸口自己已经走出寻求圣杯的怪圈。玻璃岛的星光始终在幽暗的历史长廊里闪烁不定,它还要闪烁下去,继续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长明灯。

  刊《东方早报》2004-3-9 14C版

  《玻璃岛》读后感(四):真是好书

  最初知道作者的名字,是始于他在《万象》杂志上写的圆桌骑士的文章。当时很惊奇,谁是冯象?以前怎么没听说过?后来接着看了几篇该杂志连续刊出的东西后,觉得这人肯定是位研究欧洲古代文化的饱学之士。过了大约一两年后,终于读到了《玻璃岛-亚瑟与我三年》,万象上发的,正是这本书中的一部分

  谈亚瑟王、谈圆桌骑士、谈欧洲的神话传说,却又把今天的事、文革中的事写进去,转换得那么自然,那么让人拍案叫绝!写亚瑟王的书见过,但这样的写法我没见过,写得这么有趣味的没见过。

  不吃透英国上古文化史,写不出这样的书。什么是大手笔?这就是。

  《玻璃岛》读后感(五):好一座交叉小径的花园

  玻璃岛——亚瑟与我三千年。冯象的春秋笔法有人很不适应,觉得很扯淡。古今中外传说现实揉在一起,不小心便迷失字里行间。多年前在万象杂志读到冯先生专栏的时候,俺也对这文风很诧异,哪个是传说哪个是作者虚构那些又是现实?如同坐上哆啦A梦的时间机器,一头钻进时空隧道,上下飘忽,很玄妙。

  2003年,冯象接受采访时候谈到这种写作手法:“……至于写法,亚瑟王传奇自十二世纪以降形成一个“故事新编”的伟大传统,尤其哀生与玉色儿的故事,佳作层出不穷(参见《玻璃岛》附录二)。所以我想,虽然用中文写,还是得按照法兰西的玛丽(Marie de France,活跃于十二世纪下半叶)的意见,在“说法”上要创新(《玻璃岛》,页203)。就试了试这种现实与传奇/神话交织的方法。”(《深圳商报》 2003年12月6日,彭伦)

  这种对西洋传说的“故事新编”很新鲜特别是《药酒》一篇,关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冯译哀生与玉色儿)误服情酒的爱情悲剧,期间穿插进去作者文革期间插队认识的余老大妄图用药酒勾引“铁梅”却在见她的路上意外死在河中的故事,读来唏嘘。传说中西方的伟大爱情与东方动荡时期压制的人欲,轻巧的编织在一起。容俺再问一句,究竟哪个才是传说?好一座交叉小径的花园。

  《玻璃岛》读后感(六):书写的还不错

  把万象结集成册出来的东东。不过如果说用它来做亚瑟王的普及读物,那么会以莫名其妙告终。这本书不是写给需要知道亚瑟王故事的人看的,而是写给比较熟悉这个故事,想看看更多引申的读者。亚瑟王的普及读物现在不少,无需用这个形散神也散的短篇集来入门.不过用来做补充读物还是比较有趣的,除了这厮写道一定程度就喜欢天马行空东拉西扯,严重脱离文章本意,但文字上来说,还是很有趣的.

  国内翻译对冯象算是很推崇的,新出的版本<特里斯丹与琦瑟>翻译直接引用了冯象翻译的名称.我虽然不太喜欢硬把名字改成有意义的文字这种翻译--比如冯象要把丽蒂雅翻译成狸狸--但至少这些是保存了老一辈翻译家那种字斟句酌认真劲和幽默感.

  《玻璃岛》读后感(七):我的中世纪,我的亚瑟王

  此书是本人藏书中最为喜爱的一本,在石市图书批发市场书海中寻得,后便百读不厌。它是国内关于亚瑟王为数不多小说体读本之一,作者冯象也是研习古拉丁语、希伯来文的熊猫级人物,只可惜改行做了其它。亚瑟王的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墨林、圣杯、圆桌骑士演绎了古老欧陆关于信仰宗教秩序的缘起和延续。冯象的玻璃岛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梦想和乌托邦的故事,交叉在亚瑟王寻找圣杯过程中的是作者在异国的生活和对年少时代点滴往事的回忆,三千年仿佛没有阻隔,亚瑟即我,我即亚瑟。

  大学读它心灵像是进入了魔幻世界,比哈利波特和纳尼亚传奇还要绚丽奇异,书中的插图也很精美,大多取自名画。后来一遍一遍再读它,却多了些伤感,当青春向我作别再捧此书,忽然顿悟,原来《玻璃岛》是冯象为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还有与青春有关的那些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作的。

  《玻璃岛》读后感(八):亚瑟王的入门读物

  20040301~20040303

  书名;玻璃岛--亚瑟与我三千年

  作者:冯象

  状态:初读

  知识:★★★★

  时尚:★★

  乐趣:★★★

  挺贵的一本书,不到三百页,内容也不算丰盛,狠心买下只因为多年以来对亚瑟王的传说有挥之不去的情结,却找不到较为系统且适合中国人阅读介绍

  想必大多数人对亚瑟王以及他那大名鼎鼎的圆桌骑士都不会陌生,但说到亚瑟王一家子乱七八糟的伦理关系以及起了决定作用的巫术传奇,大概能说出个大概的人就少得多了。我也是很久以后才知道原来亚瑟王只是一个传奇人物。与其说《魔介》象中国的封神榜,不如说亚瑟的故事更象。而在我看来,亚瑟王的传奇比希腊神话对当代欧洲的影响更大,也更能说明当代欧洲人的思维方式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默林传》这部电影,六个小时的片子,系统地讲述了亚瑟王的传奇,而且主要是遵照传统的故事情节,不失为入门教材。只可惜对中国人来说,有些情节还是费解一点,正好用《玻璃岛》来补充。

  《玻璃岛》读后感(九):《玻璃岛》:我们血液里的神话

  一本难得的亚瑟王传说初级读本。而整个阅读就仿佛是在与作者的隔桌闲聊之中完成,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

  当然不是静态的知识介绍,否则难免索然无味。作者自如的穿梭于中古凯尔特世界、当下的美国、文革时期的云南边陲以及种种际遇之中,铺展开的是一幅远远大于亚瑟王传奇本身的画卷。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亚瑟王入门读本,倒不如说它引领读者进入的是神话阅读之门。作者仿佛牵了一根金线,线的那头是遥远且蛮荒的中古欧洲,这头则是我们生活的烦嚣时代,于是那头的刀光剑影竟也颤动了金线,拨弄起了这头的世界。

  如果耐心发掘,书中涉及的重大主题为数甚众,几乎每一个都足够撑开成为一篇专业论文。 比如神话意象与语言微妙互动,在从“王之血”(sang real,指耶稣之血)到“圣杯”(sangraal)的演进中便可窥见一斑。再比如,神话母题的嬗变,书中作者一再提及的是日神崇拜对地母/月神崇拜的颠覆母题是如何在亚瑟王传奇中以不同的面貌不断涌现的。“尾声”一章中对药酒/殉情母题如何从哀生与玉色儿故事流转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里也作了精彩的扒梳。另外,关于神话本身的旅行,比如亚瑟王故事人物如何走上了摩蒂纳教堂的拱顶,作者的阐释也颇为到位。

  但本书的精妙之初还不在此(否则难免成为一本学术著作)。作者将神话与生活际遇所作的有意无意的勾连,让我产生了诡异的感觉。亚瑟、墨林、宁薇,他们仿佛以某种奇特方式存在于我们周围,有时候是以某个与他们重名的人,有时候则是以他们的故事。我们以为我们生活在远离了蛮荒的现代社会,亚瑟与朗士洛不过是银幕上虚假的英雄。可是当你发现你的“中产阶级爱情理想”大半来自莎士比亚,而后者的主人公则脱胎于哀生与玉色儿,或者你对基因改良的迷恋其实不过是伊莲故事的无数个变体之一,你就知道你其实从未逃离过那个神话世界。这有一点像卡尔维诺笔下的那个“命运交叉的城堡”:失去了语言的主人公们用一张张塔罗牌讲述各自的故事,那一幅幅神秘画面幻化为金苹果故事或者麦克白斯,然后又拼接成主人公们无法言说的身世。就好像,我们其实从来没有走出过那几十张牌组成的世界,那个神话的世界。

  今天的人们用星象测算命运,迷恋哈利波特和指环王的世界,他们的电脑里装着《魔法门英雄无敌》或者《圆桌骑士》这样的游戏。也许,当他们认真起来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找一点神话来读,然后花点时间品位祖先对我们的馈赠。

  《玻璃岛》读后感(十):作者简直太幽默了啊

  市面上很少有卖关于亚瑟王传奇的书,这本书印刷得不错,附有精美图片,作者冯象好像也是挺出名的学者,可是我刚看了不到两章已经觉得看不下去了,实在是太幽默了!!

  第一幽默的是封面,我实在不明白干啥要用冥王他老波塞芙尼咬红石榴的希腊神话来做封面哩?这本书本来就是彩图书,随便从书里找张跟亚瑟王有关的图不就行了吗?怎么说也是三联书店出版的,怎么说人家作者也是哈佛中古文学博士,怎么说中国读者多数也都不是BC分不清楚亚瑟王和希腊神话,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幽默的是这本书真不愧是身为哈佛中古文学博士的中国人写的,东西方结合地真是太妙了!

  首先先是四五页的前言,我一直以为一般前言多数都会写写和书中创作有关的事情。这本书第一页写得不错,作者介绍到有关亚瑟王传奇是中古欧洲文学的瑰宝,在西方广为流传等等。第二页就突然杀出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书中译本中关于魔法石的不正确解释。后来人家作者倒也是意识到需要言归正传,开始讲起了他想当年下放云南当知青时……(我晕死,后面的前言我就没再看了,谁知道会看出什么怪东西)

  终于可以看第一章圣杯了。第一章感觉还好,先是写了作者和一位老人谈论关于亚瑟王与圣杯的故事,讲到圣杯的来历(作者顺便写了一大段圣经故事)接着就是一堆流水账:什么晚餐吃了霉乳酪,鹅肝酱,薰鹿肉,奶油螺等等,然后是去英国参加Y2K问题国际研讨会……

  (基本上这段我也是随便翻了翻,没仔细看)

  虽然看了前言和第一章,我就已经明白到这位作者写的毫无文学价值可言,如果说只是作为一位记录者,文笔也不是很流畅,而且最主要的是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突然间从亚瑟王蹦到耶稣,从耶稣蹦到约瑟,从约瑟蹦到他的晚餐和英国Y2K问题国际研讨会,他所写的无论是耶稣约瑟虽然都是和亚瑟王有关,但是给人感觉真得很凌乱,完全无法将这些串联到一起。 看到第二章的时候就更可笑了,我摘录了一小段,大家或许看过就会知道我为什么有点看不下去了。

  “招巫师驱邪,巫师道:须用一无父童子作牺牲,让石头和砂浆饮他的血,这城才能起。于是伏提庚下令在全国查找无父童子。一日差人正没处寻,见两个童子争球吵架,一个骂另一个:‘没爸爸的东西’。差人大喜,忙将那被骂的童子连同他母亲一块拿了去见国王。伏提庚看那母亲修女打扮,便问孩子可有父亲。女人道:我本是帝米特王的女儿,出家在修道院。有一个天使下凡,先变作英俊少年的模样同我说话,后来就不再现身,却和我求欢,我便有了身孕。那童子却毫无惧色,问国王找他何干。伏提庚将巫师的话说了。童子道:请大王把巫师叫来,让我当面戳穿他们的把戏,地基塌陷,是因为地底下有一口深潭。伏提庚命往下挖,果然如此。童子便问巫师:潭底又有何物?巫师答不上。童子道:把水抽干,可见一对空心巨岩,两条蛟龙在里面睡觉。匠人舀干了深潭,真有一红一白两条龙从岩洞里窜出,打起架来。伏提庚大惊,问作何预兆。只见童子双目紧闭,浑身颤抖,少时,喃喃念道:白龙在上,红龙在下,是萨克逊人攻大王之象。此番恶战,要等一个救星,唤作‘奥沃尔的野猪’到来,才会见分晓,可惜大王看不到这一天了!伏提庚叹一口气,待童子恢复了神志道:虽然如此,这城还得筑,你叫什么名字?童子道:墨林。”

  ……我真是无语,幸好我看到书名确实知道这是写关于亚瑟王的故事,不然的话这种写作风格……太可怕了。我只有N年前在学校图书馆中翻出来一本破破烂烂的三四十年代的哈姆雷特是这种风格。(笑晕过去)

  第三幽默的地方就是译名,像是亚瑟估计他是实在找不出其他贴切的译名,所以就用了一直以来大家都熟悉的亚瑟,至于墨林……这倒也无所谓,也有翻译成梅林,并没有特别统一的译名。可是为什么要把Avalon翻成阿芙蓉这么欠缺美感??Lancelot译成朗士洛……基本上Lancelot的译名不是兰斯洛特就是兰斯洛,这是朗士洛是什么东西??我真不明白作者干吗要搞这种独创性?!

  我还是决定不再继续看下去了。

  www.3coffin.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