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12 20:00: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精选10篇

  《伟大创意诞生》是一本由史蒂文·约翰逊 (Steven Johnson)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2.90,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一):借鉴别人的创意来源

  作者建议: 分享与合作打开创新之门。创造创新的工作场合消费媒介的方式、扩增记忆容量。散步、培养直觉、记录每件事但保持文件凌乱;拥抱意外收获、犯生成性错误拥有多种兴趣爱好;常去咖啡馆和其他液态网络;跟着连接走、让他人依赖你的创意;借用、循环、改造。建设一条错综复杂的河岸。

  从独立研究角度来看:在社交网络上关注同学科研究者,并定期整理转发的微博,将微博上的链接知识整理成笔记;多关注创业网站内容,参加不同学科的会议而不是关注眼前的内容;利用好笔记管理软件,定期搜索关键词来看看论文主题时间线变化;多看看一些有联系的学科的杂志了解一些术语后用搜索引擎加上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多搜索下。定期利用文本挖掘工具分析一些研究主题;多用文献引用分析功能来探寻不同领域研究者对于问题看法学习那些优秀创业者理念和关注的技术。而unrelated knowledge discovery这项技术也许是创意的好开始。散步、提高睡眠质量努力试错。使用工具时尽量选择生态比较完整的,有利于以后再发展方法上的改进工作。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二):如何产生好的创意

  出差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在火车上把这本书读完了,这也是2015的第三本书。

  1. 相邻可能性

  引入外部的观点,推动内部观点的分享和传播,探索更多的可能

  2. 信息外溢

  推动观点的讨论,积极向外部传播观点,促进观点的酝酿和升华

  3. 时间积累

  扩展兴趣范围,积累暂时没有的想法和技术,完善知识和技能系统,为未来准备

  4. 机缘巧合

  扩展网络和平台,连接外部和内部的信息点

  5. 有益的错误

  创建和维护一个对错误宽容环境,降低试错成本,允许试错。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6.关联思维

  把不同的人的思想连接起来,关联更多的信息

  7. 生态系统

  构建堆叠是的平台,为创新减少成本。创建生态系统,使上下游和平台融合不同的可能性。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三):伟大创意的诞生

  新创意更像是一个个想法的拼接物,它们都是由思想的碎块拼组而成的。大多数创新的发源地都有着相似之处,无论是硅谷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弗洛伊德在柏林巷19号的周三沙龙,还是18世纪的英国咖啡馆,它们都促使人们改变思考方式,他们创造了一个让各种不同思想有效进行碰撞与重组的环境。科技思想家史蒂文•约翰逊的《伟大创意的诞生》就如何更好地打造创新环境,催生伟大创意,提出了一套有启发性的观点。史蒂文认为,“相比于将创意保护起来,连接创意会让我们更有收获”,资源共享或学术性的环境,可以通过大型、协作式网络建立或改造创意,是最有利的创意环境。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这种环境释放大众创造力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优势越来越明显

  辩证地看待这个观点,我们会发现,这种环境与自然很接近,创意像进化一样,可以在无穷尽的连接尝试中自动生成。然而,就像未来主义思想家、科学家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里批评自然进化的智商几乎为零一样,卡斯•桑斯坦等严肃学者批评互联网协作的效率非常低下,克莱•舍基在《人人时代》里将其概括为“无组织的组织”,其特点就是用海量的失败换回少量的成功说白了是靠人海战术取胜。

  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提高大众网络协作的创意效率?史蒂文提出了七种有利于改善创意环境的“模式”——确切地说,是七种全新的理念——非常有启发性,值得政府参考。

  一是“相邻可能”(adjacent possible)。创意就像是藏在房间里的宝藏,每打开一个门,就会有更多门等着我们,这每扇门都是一种相邻可能。相邻可能与多样性直接相关。多样性越强,则相邻可能越多。政府要努力创造一种保护多样性,尊重多元思想的环境,从而方便人们去接触和开发更多相邻可能。

  二是“液态网络”。这是一种介于太多规则与无规则之间的有利于创意的环境。气态太不稳定,固态太稳定,液态则刚刚好。工业社会城市是固态的,网络时代的城市应是液态的。政府要适应技术进步的大趋势,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思想市场鼓励自由交流,努力促成“信息外溢”,促成创意创新。

  三是“缓慢灵感”。“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一下人类各科知识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就会发现:慢慢孕育的灵感是常规而非例外。”创意往往是靠无数思考与实践的失败换来少数成功,所以要耐心。万维网的诞生过程其实是一个灵感慢慢孕育的故事,伯纳德-李花了十多年来构想和建成这个东西

  四是“意外的收获”。一个领域的概念可以以另一种隐喻的方式用于另一个领域,从而打开一些隐藏在视线外的秘密之门。当不同的专业领域聚集在一个共享的物理智力空间时,就会发生碰撞。政府要积极倡导一种沙龙文化,促成各种专业人士的跨界交流,然后拥抱意外收获的出现

  五是“有益的错误”。错误带来变化,带来新的可能。正确的想法会让使你停在原地,而错误的想法会迫使你去探索。我们的进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温州的创业史也是如此。政府要引导一种宽容的氛围,鼓励人们试错,并设法为试错失败的人提供一定保障

  六是“功能变异”。自然选择是将旧的零件用于新的用途,创意也是如此。许多当前的失败或许只是一个含苞欲放成就,一旦功能目的变换,就会大放异彩。就像鸟类的羽毛,进化之初是用来保暖的,后来却成了翱翔天空的法宝。政府要鼓励创意与技术的交易与交流,促成功能变异的出现。

  七是开放式“堆叠”平台。创意需要空间,被遗弃的空间有旺盛的创新力。“被遗弃”意味着更少的约束和更低的成本,“空间”意味着各种可能。政府要成为平台搭建者和生态系统工程师,要打造全新的场所,打开相邻可能的大门

  总结史蒂文的七种模式,我以为,一个有利于网络时代大众协作创新的环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满足人的需求,提供一种“安全的自由”,“有序的无序”、“确定的不确定”,以此适应大脑习惯,在不激活恐惧系统,消除戒律心的前体下,激活预期系统,释放好奇心。二是满足信息的需求。信息、创意与技术一样,渴望交流、交换、交配,希望不断发现新的组件,创造新的组合,再生成新的组件,再创造新的组合,不断进化。(凯文•凯利和布莱恩•阿瑟在《技术想要什么》和《技术的本质》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值得一读。)

  照着上面的七种模式和两个条件,再看看我们温州的过去、现在,思考我们的未来。我们不难发现,温州人走出去,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环境。一个开放的环境,加上庞大人口基数(温州是省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在外人口较多的城市),正是温州创业创新创意的核心基础曾经有位认识的学者说过,“改革从未成功,开放成功了。”我觉得他说的不完全对。从温州的实践看,改革有成效,开放也有贡献。下一步温州要深化改革,也要加强开放。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不管是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正是我们温州今后要去努力方向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四):超豆瓣短评字数的短评(笑哭脸)

  首先,相对于设计方法论那类教科书,这无疑是本不错且易读的解释创意的商业书籍,很多观点和我不谋而合。但是南图看的版本缺失了第四象限那段内容,不过不影响阅读

  这本书给个我几个新角度想说一说:

  1在讲韦斯特新发现——超线性标度,我立马联想到了一个近几年大学生特别喜欢辩论的话题毕业以后留在小城市还是大城市,我想如果没有那么多人选择留在大城市,大城市发展不过是略高于线性增长速度。而大城市的空间含量的确有优势的,更容易搭建这样一个创意平台,人才聚集了,无论个体还是城市都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快速发展状态

  2讲到独立重复这个论调我也是颇有兴趣,也许当代人对认知局限于先后,所以特别在意于抄袭事件,尤其以接地气民众娱乐的音乐圈为主,虽然不了解音乐行业但是应该也会有类似现象,一切皆有可能嘛。对此我觉得关于专利这个说法也是很头疼,先后一样的idea真的没法去限制谁是主谁是次。所以社会的秩序时候也未必能全显公平。不过作者也说了如果没有错误,进化的脚步就会停滞不前,得到的也只能是一系列完美副本,没有变化。为此法制,社会秩序这些也应该是会不断发展和修正的。

  3关于空想主义的另外一种新定义。超前想法,在所有超前想法在后期得以实现后,所有的空想主义其实都可以另外定义的。也许就是隔的相邻可能空间略多了些嘛。空想的中文定义实在不算褒义。

  4关于梦境,我觉得无疑给了弗洛伊德一个大大的质疑。说实话虽然梦的解析的却是官方下面一个很正统的解说,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梦境这样的一个现象常理解释其实无法全面的,我就是一个多梦的人,当然我觉得我睡眠质量还不错,我没法代表别人的情况,只能有感而发自己的梦境。的确是可以超脱常思维对现实生活进行发散性的发展,前段时间收拾家里还发现高中时写的小说,小说题材来源就是梦境。

  最后的最后我得说下真的很同意作者的观点,信息外溢的环境更容易产生创意,学科间的链接也好,不同人思想的链接也好,真的,哪怕是自己新学习的领域新去的地方都可能产生创意。我觉着灵感这是个无比美妙感觉~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五):开放聚集共享的生态缔造伟大创意

  培根说:“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易于发现真理。”而史蒂文·约翰逊可能要说,“从错误和混乱中比从有序中更易于发现真理。”

  作为“数字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之一,史蒂文·约翰逊的最近一本被翻译成中文的书是《伟大创意的诞生》,很多不了解这位作者的广告从业者会误以为这是一本如何创造“Big idea”的书,事实上看了它的副标题“创新自然史”就应该明白了这是一本关于自然史中创新的书。

  创新是否有其规律?如果创新有规律,那它应该被准确预测,但事实并非如此,翻到本书最后的附录:人类600年重要发明创新年表,你会发现里面大部分的创新并没有被预测到(我指的是精确的预测),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伟大创新的诞生在意料之外。

  某一个具体的创新是很难预测的,但在某些自然或人文生态环境下,创新更容易诞生。比如书中说到:“如果一座城市比另一座城市大9倍,那么这座城市的创意能量则不是高出9倍,而是要高出16倍;而如果一座国际都市规模是一个小镇的50倍时,它的创意能量则约是小镇的130倍。”

  《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本书讲了创新的7种模式,但如果你把这本书当成“干货”,按照这些原则去进行创新,那结果恐怕会令你失望。这7种模式更像是促进创新诞生的7种生态或环境。

  1.相邻可能。

  一个创新可以激发邻近类似的创新,而当一种环境能更加方便去接触和开发相邻可能时,这种环境就具备了最大的创新潜力。比如在1994年,网络知识一种基于文本的媒体平台,各文本之间通过超链接取得关联。但接下来的几年,随着互联网生态的逐渐形成,互联网业迎来了创新的爆发。

  在创新史上,我们经常无法说出谁是某个发明的第一人,因为很多时候这些发明几乎被几个人同时发现。1611年,居住在不同国家的4个科学家同时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存在;1745-1746年,冯·克莱斯特和康耐尔斯先后发明了电池。

  一旦“相邻可能”的生态存在,那么这个生态就可能迎来创新的爆发。史蒂文说:“这好像一座施了魔法的房子,你每打开一扇门,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别有洞天美景。如果你不停推开眼前的新门,最终你就可以走遍一座宫殿。”

  2.液态网络

  生命的诞生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生命源于“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碳原子的外层轨道上分部这四价电子,这种电子使碳原子更易于与其他的原子进行组合,碳的随机连接性在地球初始的没有生命的“原始汤”中开花结果

  一个好创意就是一个流动性的网络,人类社会一旦形成一种类似液态网络的组织,创新就会不断涌现,这种组织具体来说就是大规模的群居组织。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微软的99号楼,由于此办公大楼的开放性和众多交流站的存在,它更易于员工随时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聊天,因而促进了创新。

  3.缓慢的灵感

  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一个灵感在脑子里面可以存在很多年(当然它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积累),然后有一天它突然被激发了,便会产生出创新。谷歌著名的“20%创新时间”项目便是便是这个模式的实践,当年在谷歌任职的玛丽莎·梅耶尔便描述过,在谷歌公司推出的所有新产品中,超过50%都是源自20%创新时间项目产生的研发灵感。

  4.意外的收获

  正如文章开始所说,创新往往来自于意外。关于意外创新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青霉素的发明。1928 年,苏格兰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实验室忘记盖上培养皿的盖子,后来在培养皿中发现了一种神秘的能够对抗其他菌种的霉菌:就这样,他很偶然地发现了青霉素。

  当然自然创新中意外的发现还有很多,史蒂文似乎找到了这个模式的理论基础。2007年,南佛罗里达大学的脑科学家撒切尔做了一项关于儿童的大脑活动和IQ之间关系的对比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人脑的神经元细胞活动越混乱,其聪明程度和创新能力就越高。这说明创新在混乱的意外之中很有可能诞生。当然意外并不是坐等,史蒂文给出的建议是善用工具(比如他最常用的DEVONthink)以及用开放式创新找到激发偶发连接的平台,比如在广告行业最常用的“头脑风暴”。

  5.有益的错误

  “伟大的发明家犯的错误要比普通人多得多。”很少有创新一次就成功,大多数创新都是不断试错的过程,错误的想法会迫使创新者不断去探索。这一点不需要过多阐述了。

  6.功能变异

  知识是具有相通性的,多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可能会为自身从事的领域带来创新灵感。史蒂文说,像富兰克林、斯诺和达尔文这样的创新者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智力素质——思维敏捷,好奇心强,还有重要的一个特征——兴趣广泛。

  咖啡馆模式是这种功能变异的重要生态。弗洛伊德每周三晚上都会在维也纳格巷19号组织一个沙龙,医生、哲学家和科学家齐聚一堂。多领域的交流有助于功能变异。20世纪70年代,一群业余爱好者、青少年、数字化企业家和学术科学家聚集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成功引发了个人电脑革命。

  史蒂文认为苹果公司的成功也与功能变异密不可分。苹果公司在产品开发周期内,所有团队,包括设计、工程师和销售等时常在一起集思广益,精通不同领域的人在一起进行交流,通常会有意外所得。

  功能变异有助于打破固有的视野盲点,“从一门学科中借用一种工具来解决另一个学科的问题。”

  7.开放式:“堆叠”平台

  达尔文在环球旅行时发现,一座珊瑚礁就是一个平台:“沙堤、岩面、暗礁的裂缝,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物种栖息地,成为了一座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海底都市。

  一个鼓励创新,有利可图的平台的出现,必然会引发基于平台的欣欣向荣创新。史蒂文在文中以Twitter为例,Twitter这个平台的诞生,促使这里成为政治抗议的圣地,成为企业提供客户支持的工具;同样App Store这个平台的出现,促使大批移动互联网企业建造了基于这个平台的巨大产业;而阿里巴巴平台的诞生实现了所谓的“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上述7种模式是本书主要讲述的创新的模式,但正文本文开头所说,这7种模式并不是“干货”,你并不能拿它当做所谓的“创新的7把钥匙”云云。你只能努力让自己处于最有利于创新的生态中。

  如果用几个通俗的关键词概括本书主要的创新理论,我觉得应该是:开放、聚集、共享,由这些关键词构成的生态将更有利于伟大创意的出现。

  作者微信公众号:xunkong2005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六):伟大创意诞生的七个要素

  1、相邻可能——如果你不停地推开眼前的新门,最终你就可以走遍一座宫殿。

  我们都知道z是一个伟大的创意,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相邻的A+B可以创造出C,C再与相邻的D创造出E……就像一扇扇门,你不断地推开相邻的两扇门,它会指引起不断前进,最终到达伟大的Z。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创新的创意出现呢?答案就是——当一种环境能更加方便去接触和开发相邻可能时,这种环境就具备了最大的创新潜力。——更多、更方便地接触到“原始汤”里各种各样可用的零件。

  2、液态网络——创造相邻可能

  好创意是单体要素重新组合而成的网络。实现更多的相邻可能,它需要:(1)连接剂(与尽可能多的周边其他元素建立新连接的能力);(2)促进各元素碰撞的随机性环境

  以碳元素为例——已知的生命形式皆以“碳”为生命形式,碳元素就是创造新的生命形式的连接剂,它需要在一个充满其他如氢、氧、氮等元素的环境里,使潜在的组合成为可能。

  3、时间——好创意不是顿悟。

  (1)凤凰城备忘录——得到不流动、碰撞和连接的灵感——创造一个环境,让创意慢慢和其他的创意碰撞、连接,慢慢找到让自己成长突变的力量来源;

  (2)明尼苏达式猜想——瞬间闪现的判断也只是一种判断——维持一个灵感的存活更多的只是慢慢地培育它,而并非是一种汗流浃背的耕耘。只需要给灵感足够的营养,并且让根须建立新连接的肥沃土壤里,然后,给它时间,静待开花结果;

  (3)马尔萨顿悟——灵感总是偷偷地出现,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直到完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所谓顿悟,只是灵感完全呈现出来的样子,在那之前,一定是一小步一小步演化而来的。

  4、机缘巧合

  人脑的电波和神经元就像一支乐队,时而同频共振弹奏一支曲子,时而各自为阵制造噪音,而创意的碰撞发生往往出现在“噪音”环境中。所以,不要只坐在办公室里思考,散散步,让神经元自由发挥发生神奇的碰撞吧;多阅读,记住所有的机缘巧合都是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的。

  5、有益错误。错误就是来衬托真相的,它本身并不会打开相邻可能空间,但却会迫使我们去寻找它。

  6、功能变异。将一种媒介中的话语迁移到新的环境中。

  7、开放式“堆叠”平台。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七):开放、聚集、共享的生态缔造伟大创意

  培根说:“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易于发现真理。”而史蒂文·约翰逊可能要说,“从错误和混乱中比从有序中更易于发现真理。”

  作为“数字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之一,史蒂文·约翰逊的最近一本被翻译成中文的书是《伟大创意的诞生》,很多不了解这位作者的广告从业者会误以为这是一本如何创造“Big idea”的书,事实上看了它的副标题“创新自然史”就应该明白了这是一本关于自然史中创新的书。

  创新是否有其规律?如果创新有规律,那它应该被准确预测,但事实并非如此,翻到本书最后的附录:人类600年重要发明创新年表,你会发现里面大部分的创新并没有被预测到(我指的是精确的预测),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伟大创新的诞生在意料之外。

  某一个具体的创新是很难预测的,但在某些自然或人文生态环境下,创新更容易诞生。比如书中说到:“如果一座城市比另一座城市大9倍,那么这座城市的创意能量则不是高出9倍,而是要高出16倍;而如果一座国际大都市的规模是一个小镇的50倍时,它的创意能量则约是小镇的130倍。”

  《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本书讲了创新的7种模式,但如果你把这本书当成“干货”,按照这些原则去进行创新,那结果恐怕会令你失望。这7种模式更像是促进创新诞生的7种生态或环境。

  1.相邻可能。

  一个创新可以激发邻近类似的创新,而当一种环境能更加方便去接触和开发相邻可能时,这种环境就具备了最大的创新潜力。比如在1994年,网络知识一种基于文本的媒体平台,各文本之间通过超链接取得关联。但接下来的几年,随着互联网生态的逐渐形成,互联网业迎来了创新的爆发。

  在创新史上,我们经常无法说出谁是某个发明的第一人,因为很多时候这些发明几乎被几个人同时发现。1611年,居住在不同国家的4个科学家同时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存在;1745-1746年,冯·克莱斯特和康耐尔斯先后发明了电池。

  一旦“相邻可能”的生态存在,那么这个生态就可能迎来创新的爆发。史蒂文说:“这好像一座施了魔法的房子,你每打开一扇门,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别有洞天的美景。如果你不停推开眼前的新门,最终你就可以走遍一座宫殿。”

  2.液态网络

  生命的诞生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生命源于“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碳原子的外层轨道上分部这四价电子,这种电子使碳原子更易于与其他的原子进行组合,碳的随机连接性在地球初始的没有生命的“原始汤”中开花结果。

  一个好创意就是一个流动性的网络,人类社会一旦形成一种类似液态网络的组织,创新就会不断涌现,这种组织具体来说就是大规模的群居组织。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微软的99号楼,由于此办公大楼的开放性和众多交流站的存在,它更易于员工随时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聊天,因而促进了创新。

  3.缓慢的灵感

  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一个灵感在脑子里面可以存在很多年(当然它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积累),然后有一天它突然被激发了,便会产生出创新。谷歌著名的“20%创新时间”项目便是便是这个模式的实践,当年在谷歌任职的玛丽莎·梅耶尔便描述过,在谷歌公司推出的所有新产品中,超过50%都是源自20%创新时间项目产生的研发灵感。

  4.意外的收获

  正如文章开始所说,创新往往来自于意外。关于意外创新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青霉素的发明。1928 年,苏格兰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实验室忘记盖上培养皿的盖子,后来在培养皿中发现了一种神秘的能够对抗其他菌种的霉菌:就这样,他很偶然地发现了青霉素。

  当然自然创新中意外的发现还有很多,史蒂文似乎找到了这个模式的理论基础。2007年,南佛罗里达大学的脑科学家撒切尔做了一项关于儿童的大脑活动和IQ之间关系的对比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人脑的神经元细胞活动越混乱,其聪明程度和创新能力就越高。这说明创新在混乱的意外之中很有可能诞生。当然意外并不是坐等,史蒂文给出的建议是善用工具(比如他最常用的DEVONthink)以及用开放式创新找到激发偶发连接的平台,比如在广告行业最常用的“头脑风暴”。

  5.有益的错误

  “伟大的发明家犯的错误要比普通人多得多。”很少有创新一次就成功,大多数创新都是不断试错的过程,错误的想法会迫使创新者不断去探索。这一点不需要过多阐述了。

  6.功能变异

  知识是具有相通性的,多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可能会为自身从事的领域带来创新灵感。史蒂文说,像富兰克林、斯诺和达尔文这样的创新者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智力素质——思维敏捷,好奇心强,还有重要的一个特征——兴趣广泛。

  咖啡馆模式是这种功能变异的重要生态。弗洛伊德每周三晚上都会在维也纳格巷19号组织一个沙龙,医生、哲学家和科学家齐聚一堂。多领域的交流有助于功能变异。20世纪70年代,一群业余爱好者、青少年、数字化企业家和学术科学家聚集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成功引发了个人电脑革命。

  史蒂文认为苹果公司的成功也与功能变异密不可分。苹果公司在产品开发周期内,所有团队,包括设计、工程师和销售等时常在一起集思广益,精通不同领域的人在一起进行交流,通常会有意外所得。

  功能变异有助于打破固有的视野盲点,“从一门学科中借用一种工具来解决另一个学科的问题。”

  7.开放式:“堆叠”平台

  达尔文在环球旅行时发现,一座珊瑚礁就是一个平台:“沙堤、岩面、暗礁的裂缝,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物种栖息地,成为了一座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海底都市。

  一个鼓励创新,有利可图的平台的出现,必然会引发基于平台的欣欣向荣创新。史蒂文在文中以Twitter为例,Twitter这个平台的诞生,促使这里成为政治抗议的圣地,成为企业提供客户支持的工具;同样App Store这个平台的出现,促使大批移动互联网企业建造了基于这个平台的巨大产业;而阿里巴巴平台的诞生实现了所谓的“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上述7种模式是本书主要讲述的创新的模式,但正文本文开头所说,这7种模式并不是“干货”,你并不能拿它当做所谓的“创新的7把钥匙”云云。你只能努力让自己处于最有利于创新的生态中。

  如果用几个通俗的关键词概括本书主要的创新理论,我觉得应该是:开放、聚集、共享,由这些关键词构成的生态将更有利于伟大创意的出现。

  作者微信公众号:xunkong2005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八):意外?不是意外!

  何为创新?百度给出的解释很清楚,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本质上来和,和 本书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不清楚二者之间的先后。本书用了许多的事例,包括生物学,遗传学,物理学,科技发展等来告诉我们,伟大创意发生是偶尔中的必然,伟大的创意不是一个意外。是日积月累后的想法的升华,是无数失败堆积起来的成功。它依托于思想的碰撞,环境的影响。

  引言: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内会快速的诞生更多新的创意。这种现象被称为“超线性标度”。人多,机会多,碰撞多,发展快。同时提出,新观念有一个成熟,接纳的过程。而这过程通常为10/10。

  第一章:将创新比喻为一间间遍布在宫殿中的房间。只有通过前面一间才有可能进入下一间。这就是所谓的天时。早200年,当电话都还没有的时候,乔布斯有可能发明电话,但他绝不可能创造Iphone。

  第二章:思想交流讨论是促进好创意产生的催化剂。这和引言中的观点相辅相成,城市越大,交流促进就越多。这和良性循环是一致的。参与交流的人越多,那么好的观点就越多,创意就越多。同时新的创意又能成为滋养新创意的摇篮。

  第三章:大部分好创意必定是慢慢孕育才最终形成的。维持一个灵感的存活更多的只是慢慢的培育他,而并非是一种汗流浃背式的辛苦耕耘。同时记得做笔录是相当重要的。

  第四章:万事俱备,只需东风。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灵感就是这东风,只有万事俱备了,东风才有意义。

  第五章:与置于纯粹环境中的群体相比,那些接触到错误信息的群体建立了较具独创性的连接。这就告诉我们,没有对错之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第六章:把完全不相干变成相干。这其实就是打开思路,手机刚出现时,就是电话的功能。哪怕在20年前,你也无法想象手机几乎可以和电脑合二为一。但就现在而言,是十分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七章:平台的作用其实就是将前面的六章形成一个闭环。从大环境而言,这是一个地球村,将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包含在平台之内。它所发挥的作用那就是城市的无数倍了。在此基础上,想法观点完全公开。而且也有之前的信息。

  总体而言,此书观点很明确,条理也很清楚。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九):《伟大创意的诞生》:一部高逼格的创新教材

  原载“徐而道来”微信公众号

  创新,一个热得发烫的话题。

  《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是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对创新诠释得最为深刻的书。

  作者史蒂文·约翰逊,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媒体理论家,被誉为“科技界的达尔文”。上周我在《必然》的书评中提到,思想家的能力在于将事物高度抽象化并跨界融会贯通。《伟大创意的诞生》通过对600年来人类发明创新的深入分析,挖掘其中的规律,并归纳出七个创新要素,即:相邻可能、液态网络、缓慢的灵感、意外的收获、有益的错误、功能变异、开放式堆叠平台。

  本书内容极其丰富,每一点都值得大书一笔,今天只能讲讲其中我认为最有趣的章节——“液态网络”。

  此处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让信息发生流动,才利于迸发出新的创意:“要把一种“固态”网络转变成一种利于好的创意出现的“液态”网络。”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作者探讨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形成本质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正因为元素之间尽可能地建立连接,在这种环境下进行“随机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元素(绕得有点儿远,但作者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是基于这么“本质”的原理进行分析的)。

  而这一原则广泛发生在城市和公司的成长中。大城市是个高密度的社会网络,好创意很容易得到流传与扩散。因此,与郊区或小城镇相比,大城市能更有效地培育“亚文化”——也就是多样性,更容易催生创新创意。

  创新乏力的根源

  公司也是如此,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改变了过去顶层、内部驱动的传统思维。来自于公司基层以及外部的创意驱动变得更加重要,正是因为这种“液态网络”,需要更多的参与者碰撞出更有价值的创意。

  创新乏力,是很多传统企业面临的问题。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作风保守、循规蹈矩、暮气沉沉的大公司,可以靠着一个牛逼的想法,一下子就起死回生。相反,一家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企业,会不断冒出新的想法和牛逼的产品。谷歌、脸谱、腾讯、小米,这些企业无一不是如此。

  关键在于创新机制和文化的培养,在公司内能否形成这种“液态网络”。

  例如,我们都知道“饮水机效应”,员工在倒水时可以进行更加密切地沟通,我在《“无组织有纪律”!未来的公司什么样?》一文中提到“微信群效应”也是同样道理。而如今,“饮水机2.0”就是,公司为了加强员工的连接而在办公室布置上有意为之——微软99号大楼,就是先确定各个茶水间的位置,接着以它们为中心,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办公楼!而谷歌等互联网公司通过设置各种娱乐休闲场所,使员工闲暇时间发生连接,去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文化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和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员工的整体素质、当前的赢利能力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尽早有意识地去培育这一文化,通过创新大赛、创新主题讲座、沙龙等丰富的活动形式激发员工的热情。好的创新项目和公司的创新文化都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要对员工做充分的激励,让员工充分感受个人价值,把创新当成是和企业共谋发展的道路。

  传统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到,所谓的“创意”往往没有那么新,也不会有那么多。并非是天才般的灵光乍现,而是在“液态网络”里日积月累的结果。很多企业总是寄希望于通过公司内部临时的头脑风暴会议,大家在会上脑洞大开,然后有人能瞬间顿悟出一个颠覆性的点子。其实不然,大部分的创新点不可能超越每个人当前的工作环境,所谓“守正出奇”,哪怕是颠覆式的创新,也是来源于不断重复的工作积累。

  那这本书还写了些什么鬼?

  好了,如果您已经不厌其烦地已经看到这里,那我就把本书中提到的7个要素进行个归纳整理。当然,有时间的话最好还是阅读全书,经历一场人类发明史之旅。你一定不会后悔!

  以下是本书中“创新七要素”,看不看你自己决定:

  ● “相邻可能”——创意不仅来自于本领域,对一些相邻近的领域研究可能会大大地启发创意,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跨界触发创新;

  ● “液态网络”——好的想法要“流动”起来,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向这个思想的“大池子”注入新的内容,如今硅谷的很多互联网公司设定茶水间作为开放的“交流站”也是源于这个理念;

  ● “缓慢的灵感”——好的创意灵感可能并非一开始提出就可以“石破天惊”,而是需要时间的检验,将一些目前看起来不成熟甚至不靠谱的想法“束之高阁”,未来的某一天可能就会是一个伟大的创意;

  ● “意外的收获”——因为有了更多相邻可能的促进,思想的液态流动以及长时间的累积,一些不曾预设过的、出人意料的创意的出现几率便大大提升;

  ● “有益的错误”——从错误中,可能获得更有价值的成果,好的想法会使你停在原地,而错误的想法会迫使你去探索,创意更可能出现在含有一定量噪声和错误的环境中;

  ● “功能变异”——在不断的尝试中,可能原先的成果会发生变异,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这并非坏事,“误入歧途”的创意可能才是它应该所走的道路;

  ● “开放式堆叠平台”——用一个平台,开放给更多的人,不断地将创新点“堆叠”起来。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徐而道来(xuer_daolai)#阅读更多精彩书评影评和最新最in的商业评论。

  互联网时代的“无知经济论”者,为您带来最新最前沿的商业评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