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要有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要有光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13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要有光经典读后感10篇

  《要有光》是一本由李相宜著作,南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0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要有光》读后感(一):星空下的低语——读李相宜的《要有光》

  我是这个时代的标本。

  我心怀理想,却屈从现实

  我是这个时代一个热爱思考信仰者的标本。

  我充满痛苦,但是灵魂高贵

  我承认我也会为五斗米折腰,

  也曾因独自一个人人世漂泊而流泪,

  甚至在生病时感慨爱的缺失

  和肉身痛苦无法消除而怀疑上帝

  我不是一个好信仰者的标本,

  可与上帝,我们总在交谈。

  ——李相宜

  很多年前,我刚涉足网路,那时很多中文基督教网站开始浮出水面,记得最深的是“中国基督徒博客网”,记录了很多平凡的信仰者的真实生活,也就是这里,我认识了Story。她发表在博客上的文字我读得不多,只是透过这个网名,大概知道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究竟有什么故事呢?我不得而知

  接下来,有些联系,都是通过网络。之后又连续在《海外校园》这本福音刊物上读到她的诗文,我知道,网络写作随意性远远不及纸媒阅读来得严谨,在她发表于刊物的文字中,我认为这是一位有思考、有才情的基督徒作者

  然而彼此之间的交往,仍然通过网络。有段时间,我们在QQ上聊得很起劲,我记得她打字速度超级快,反应也很灵敏,谈及社会事件、信仰议题、以及个人的生活现实,还没等我投入,她就发来一连串信息,当然不是调侃的那种,而是认真的抒发,真实的表达。我当时根本招架不住,索性逃之夭夭

  后来,我去了远方,她仍在他乡。有一年多时间,我们中断了联系。

  直到微博时代到来,相宜无意中和我又在微博不期然相遇。在她的微博上,我得知她这一年多时间,肯定也有很多故事,故事之一,是她的随笔集《要有光》出版了。我很兴奋,由衷地给她发去祝福消息。因为我深知,在当下的风景中,基督徒作者若想正式、公开地表达与信仰有关声音是非困难的,出版一部个人文集,即使自费,如果牵扯到福音,也会经历层层审核。诚然,我也确信,上帝在预备一些人,已经开始做着扬起旌旗的工作

  她很热情,将新书寄给我,我被书的整体格调所吸引。封面设计很有意境简单,却不落俗套。在淡黄的尘埃中,光的显现若明若暗,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书的规格不大,小32开,也不厚重,七万余字,类似于时下流行的口袋书,装入背包,捧于手中,给人精致温暖感觉

  书的装帧虽不宏伟,内容却呈现出一位真实的信仰者真实的生命,以及真实的生活。作家需要的是敏感,最悲哀的也是敏感。适当的敏感可以培养出在细节发现智慧能力,过度的敏感却又往往令作家自身陷入某种困境,而基于信仰而来的敏锐洞察,合理平衡了二者之间的张力。相宜是敏锐的,她总是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发现上帝,思考信仰之于生活的关系。她既不因为生活的实际而怨愤,也不因为信仰的崇高自惭形秽,她始终在仰望。她在《你是我的姐妹》中写道:“很多细小的事件,实在说不上有什么重大意义,但是,它们似乎是上帝刻意隐藏着要送给你的小礼物,这礼物没有太多的财富欢笑,它们承载的是极微小、极真实、极突然感动。”善于观察细节、并自觉内省的她,在其写作中便可以从外部世界中抽离,直面自己内心。于是,我读到鲁迅《一件小事》的意味。

  对于很多大陆背景的基督徒而言,我发现,普遍缺乏诚恳地反思,习惯于用很多空洞乏味宗教用语,将故事的细节一笔带过,隐藏真实的困惑,或直接提供一个没有此岸过渡的彼岸承诺。相宜不同于此,阅读她的文字,最感动我的,是诚实。她在《像说的那样去生活》中写道:“当爱、仁慈、宽容……这些美好字眼成为一种公开化的符号时,我们就有危险了……在形而上精神世界里,或许我们给上帝预留了最高位置,可在形而下的具体生活中,我们的语言显得苍白,我们的行动叫我们羞愧。”

  她写出了很多人的普遍处境,没有说教、没有宏大叙事,却直抵内心。书中收录的四十余篇思想随笔,是一位信仰者的生活呈现,是一位异乡者的有根的漂泊,也是一个满怀理想的女子心灵独白。

  祈愿这本书被更多人读到,透过它和她,重新解读生活的内涵,发现原来还有更高一层的追求,值得我们共同努力

  《要有光》读后感(二):转喻书琴的序

  序

  喻书琴

  第一次看到相宜的文字,是在2004年的秋天,国内某个大型网站的BBS上。

  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一篇书评,谈到她所深爱的诗人诗歌

  很多年了,第一次看到有文友提及里尔克的这首诗: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很多年了,也是第一次看到有文友提到安妮宝贝孤寂倦怠,这些细节令我有种久违的温暖和感动。后来,我们有了线上的相识。我开始在她更多令人温暖和感动的文字下面留言和送花,以至于有其他网友还误以为我是一个对她心仪的男生

  再后来,我们又有了线下的相约。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网友见面。在北京五道口的街心公园,我远远看到了她,一个穿着灰色风衣、带着花边礼帽的妩媚女子。这种打扮和等候令我有种旧上海的时光恍惚的感觉。

  在她借居的公寓里,我们一见如故,无话不谈。那时,我是刚出校园的青涩女生,而她是久经职场和商海风云的白领丽人。不过,因为同样单身、同样在北京漂泊、同样有些文艺青年味道,更重要的是有相同的信仰,所以,我们聊得非常投机。

  现在回想,更重要的是,相宜是至情至性直来直去的女子。如果要用某个形容词来概括她的话,非“率真”二字莫属了。是的,坦率而真诚,坦率到了无心无肺的地步,又真诚到了掏心掏肺的地步,像极了《皇帝的新装》里那个童言无忌小孩子。她的性格如此鲜明,我相信任何人哪怕只是见她一面,也会对她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这些年交往的逐渐加深,我发现,相宜也不单是率真,不仅仅是有趣,更是一个非常有内涵、有激情的女子,还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边走边写、充满异像的信仰者。

  说到理想,她常常自嘲:“现实是块石头,理想是个蛋。” 但是她并不愿意像大多数人那样单单为了生存而生存。因为她坚定地相信,此在生存之上一定有更超越的意义,这种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也是她一生信念。这信念不仅仅是她个人持守就满足了,她更盼望能够与更多陷于迷茫和痛苦中的人分享这信念之光。所以,她柔弱的生命里蕴含着一种坚韧力量。这部散文集就是她一路艰难走来,却充满率真感情和坚定使命的声音。

  她谈爱情,但没有风花雪月。因为她说 :“一定有什么,是我们在遭遇这无穷苦痛中所忽略掉的,是对于这一切命运背后的思考。”“如果这个世界是不圆满的,人生也是破碎的,人类亦生活在自己深深的罪的黑暗里,那么,你怎么还能奢望一次足够完美的爱情和绝对幸福婚姻呢?”

  她谈文艺,但没有小情小调。因为她说:“我无法想象,如果他们没有上帝,不懂《圣经》,那么他们将歌咏什么?不错自然也是生命里的欢娱和痛苦,但远远不可能深刻。因为任何词句、任何言语,都在寻找生命的终极、生命的本源。而没有上帝的诗歌,犹如没有灵魂的低语,是缺乏穿透力的,也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她谈信仰,但没有高蹈说教。因为她说:“在我们形而上的精神世界里,或许给上帝预留了最高的位置,可在我们形而下的具体生活中,我们的语言显得苍白,我们的行动叫我们羞愧。”

  是的,她所有一切的反思都始终定意要让人直面爱和美的源头、生与死的源头。但这些反思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清谈,而是从她可触可感、有情有爱的生活经验维度生发的。正如她毫不忌讳自己的软弱:“我是这个时代的标本。我心怀理想,却屈从现实。我是这个时代一个热爱思考的信仰者的标本。我充满痛苦,但是灵魂高贵。我承认我也曾为五斗米折腰,也曾因独自一人在人世间漂泊而流泪,甚至在生病的时候感慨爱的缺失和肉身痛苦无法消除而怀疑上帝。我不是一个好信仰者的标本,可与上帝之间,我们总在交谈。”所以,写作对她而言,就是真实活着的姿态

  相宜是多才多艺的,她是动人的歌者,所以她的文字和音乐一样节奏,有激情和起伏。这是一个边走边唱、边走边写,与艺术有着宿命之缘的女人。她写诗,所以她的散文更适合朗读,因为那是诗一样的语言。就技巧而言,她的文字灵动而犀利,节奏感和跳跃性强,很有当下时代气息。就内容而言,她是直指灵魂深处的严肃书写,因着个体经历的烙印,她最宝贵也最独特的有三点:

  一是对复杂人性的敏锐洞察。无论是对这个时代物质泛滥而心灵缺失的解读,还是对身边知识分子们的自我崇拜、自我美化的刻画,抑或对自身人性的两面的内省,正如她所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重”,“我不是天使,即使偶尔发出天使之言”,常常让我有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感觉。这些剖析使得我们能够撕开外壳上的虚伪和强悍、空洞和装饰,冷峻真实地正视自己身上的劣根性,进而在全能者的面前谦卑下来,也安静下来。

  二是对身边苦弱小人物关爱和对普通人身上的美善的讴歌。无论是地铁里卖地图的残疾人,还是公车上哭泣的少女,抑或是像沪生、路得那样生活在大都市里普通人,相宜都怀着极深的感情去叙述他们的故事,这种感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互为肢体的抱慰。因他们就是她的弟兄,就是她的姐妹,他们的苦弱就是她的苦弱,他们的美善也正是她所看重和追求的美善。这种对爱的敏感和深沉,非常让我感动

  三是对此在苦难的思考和对永恒彼岸的仰望。前面说到,她不是没有经历过人生的风霜世事无常,所以,她对苦难本身有着比常人敏感得多的体验和思考。这些体验是多方面的,思考也是是多层次的——包括她的挣扎、她的软弱、她的眼泪,以及她对信仰的反省、对此生的叹息和对彼岸的信靠。

  我说过,相宜是率真的女子,从不会故作深沉地做圣徒状,拈花微笑地轻看苦难或超脱苦难。但同时,她对苦难之上的仰望几乎贯穿着每一篇文字,是的,她的眼睛满是人世间真实的苦痛。她自己没有相濡的爱情,所以更多地感受孤独;没有优渥的生活,所以更深地体会到漂泊的意义;没有令人惊羡的财富,所以才能思考并超越这个物质世界……而穿越这生之忧伤的,并不是虚幻的抒情和自恋,而是饱蘸着悲悯和关切的爱的情怀。这多么宝贵!这一切都让她清醒地看到今生的短暂和虚幻,也更让她坚韧地仰望彼岸上帝之城。信仰不是物质上的成功神学,也不是精神上的按摩浴宗教,而是实实在在的应许,那起初的创造、救赎、更新,还有再来的国度。所以,在此生苦难与永恒生命的张力中,在现实沧桑与超验幸福的张力中,在漂泊客旅和荣美家乡的张力中,她始终在吟唱那一首《更美地》

  有一地比白日更光彩

  虽遥远我用信能望得见

  我天父在那里常等待……

  所以,真的希望相宜这部散文集能指引更多还在寻找的有心人和有情人。原来,世上还可以有这样一种有根的漂泊,一种有家的客旅,一种充满荆棘但应许在望的朝圣路。

  《要有光》读后感(三):转书的作者李相宜的跋《我写作的意义》

  一

  当我怀着忐忑之心四处找人读我的文字时,我想要赋予这些文字足够的出版价值。不错,有人认为它肤浅了,关于基督教神学思想的阐述似乎也模糊;又有人跟我说,有的地方太难懂了,你不如去写一些类似于考门夫人的《荒漠甘泉》之类的灵修小品。我所有的文章就这样尴尬地被定义着。但我仍不死心地想要公布于众的,并非那些或者深而不明的文字,或者说深入浅出的思想。我想描述的是一群人,一群大地上的异乡者,一群在中国大地上的信仰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灵以及我所领悟到的有关他们的一切。

  我熟识他们,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与他们在一起。我曾像一个咏叹者,讴歌过诸多不合时宜的心情,也曾在伤害中谴责过他们,也曾与他们在一起彼此相爱,彼此勉励。

  二

  多年前,在一片打夯声中,我们仍然渴望阅读出荷尔德林的文字来。多年后,在因特网和各色报纸中,我们却找不到任何指引我们向前的思想。太多的声音,都指向是非不分、美丑无界。我有一个儒家朋友,在我说中国传统文化很难找到出路的时候,他愤怒了。但是,我对他说,我丝毫没有贬低中国文化的意思,但是我请教你:你仔细地看看,这个文化是不是早就开始断裂了,从登堂入室的子曰孟语到市井村言,你告诉我,我们老祖宗所谓的温良恭俭让和礼义廉耻,都还在吗?礼崩乐坏,传统的儒家文化荡然无存。你会反驳,你会对我说,你去看于丹啊!但于丹的话只出现在某一个特定的讲坛,那个《百家讲坛》有一个理想主义的初衷和一个富于东方文化想象的可人儿,但是,他们推动了什么?他们指得出人生的意义吗?

  最近坠楼的电影天才,一代人的偶像贾宏声在豆瓣网上说:你们觉得人生有意思吗?大家都来讲讲,不久他坠楼,他的问题成了唯一的痕迹。并非偶然,这表现出一种时代性的病症来。我又想起毕淑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有一次在大学里演讲,她说,很多人问我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多年,看了很多书,现在我终于能给出一个答案了:就是人生没有意义。这个答案叫人吃惊吗?不,并不,这恰是一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一个作家最敏锐的洞察。我可以想象其他的答案会是什么,功成名就或者声望显赫,或是人生幸福,或是“平平淡淡才是真”之类。而贾宏声却是那个《皇帝的新衣》里的孩子,说了真话,看到了真相,于是最终无法容忍,自觉退场了。

  信仰是什么?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什么?由此引发的对话无穷无尽,由此出现的论点也足以叫我们辩论不休。而我渴望回到真正的智慧当中去,没有一丝掺杂的纯净智慧。大师的智慧,先见的智慧。

  但是,谁早就说过,没有先见。先见或者有,极有可能衣衫褴褛地流浪在某个街头,被骂做疯子,被孩子们投掷石头,不去乞讨,不去乞求,念念有词地一直走着,目光充满着无比的深意。是的,多年前在南京的街心花园,我确乎被这样一个人的表情震住了。

  我努力言说信仰,又是为何?奥特不是说,上帝是不可言说的言说吗?我似乎没有资格去写任何理性满满的文字,引出无数生僻的名字,那些的确不是我的专长。可幸好,上帝给了我一颗易感且充满悲悯的肉心,而不是石头做的心。为这颗柔软心我感谢上帝。

  三

  总有人问我写作的动机,我便无从回答。不错,没有目的的人是盲目的。但其实,对于写作者来说,写作只是一种活着的姿态。当我因我的文字而忐忑的时候,一个十分了解我的朋友对我说:关键不是你写得好与坏,关键的是你在写。

  我记得这话,并且感谢这话赋予了我一直在写的勇气。

  我是这个时代的标本。我心怀理想,却屈从现实。我是这个时代一个热爱思考的信仰者的标本。我充满痛苦,但是灵魂高贵。我承认我也会为五斗米折腰,也曾因独自一个人在人世漂泊而流泪,甚至在生病时候感慨爱的缺失和肉身痛苦无法消除而怀疑上帝。

  我不是一个好信仰者的标本,可与上帝,我们总在交谈。

  我只有一天天毁坏的外体,谁在意你肉体内的那个灵魂?上帝是父亲是朋友是爱情也是一切。他保佑我也击打我,因此我是这样的残缺却没有消失和灭亡。

  自身的价值?不,我其实厌恶价值这个词语。我厌恶一切人类自以为是的语言和逻辑。我也害怕疾病和苦难,虽然我常常要经历它,但我还是恐惧。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注定在现实中头破血流,但是仍要捍卫理想。纵使理想已经成为堂吉柯德的风车,但那个风车依然在转,犹如理想。

  学者们说:现今的中国,需要孔子,需要墨子,需要韩非子,需要老子,需要比尔盖茨。

  可谁知道,中国更需要的是信仰?!

  因为孔子不是信仰,比尔盖茨更不是。财富不是,权力也不是,爱情更不是。

  四

  夜间,那些让我内心激荡的文字,总是敲打着我。这是我N次的搬家,所有的书都下落不明,只有《圣经》还在我的床头。我没有好记性、好笔头,但思想却依然不肯停滞。商人创造利润和假货,别的商人卖着假货,我们一边为假货公司打工,一面斥责谎言,加缪所说的荒谬多么贴切!

  我发现我活在荒谬之中,除了举目望天之外,我只能向我的内心多借光阴与时日。我的内心何其空洞啊,又何其天真,但至少有个信仰。我不知道没有信仰的民族还能走多久,我们饱尝人生忧患的心灵,需要找一个安歇之处。其实,就生活本身而言,我也在杂乱中努力找寻秩序,努力理财,用有限的钱、有限的时间去完成我的理想。我可怜那些丢失了灵魂的人,更可怜那些不认识自己处境的人,我可怜我自己的挣扎,但上帝马上安慰了我,他告诉我,我是对的,我必须坚持住。

  我尝试以最真诚的姿态来对话。我想要找出一个对话的对象来。他们自然不存在于我的手机通讯录里,也不存在于我那本遗失在风中的日记。我想要记录的是一种用心灵感受到的生活,感受到的世界,甚至是彼岸的世界。

  听,脚步声越发地急促了。

  像个不会水的孩子,多年来沉溺着想要获救。后来才发现,获救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停止挣扎,等待一个生命的奇迹,一个施救者的准时抵达。对此,我深信不疑。

  五

  作家最重要的是良知。有人关注的是事件,而我关注是生命。我不是记者,记者写作的目的是求得真相,而我所写的方向在于个体生命的拯救。可叹,文字从来不是任何人的救赎,但它此刻也许已经成为我的。使命感是个可笑的词儿,尽管我很喜欢使用它,但它也常常撕裂我的肺腑心肠。

  意义是什么,意义远在本身之外,没有意义就是意义。我的存在,书的存在,就是意义。多年后,也许,我们在一个陌生且落雨的街头相遇,如果你对我说,我知道你,我看过你的书,那算是我的荣耀吗?还是我所信奉的这一位上帝的?我不知道,我的残缺和我的软弱每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昭示着我的死亡,而死亡又以一种绝对的意味深长来告诉我,我活着必须完成那一位召我来者要我去做的工,我不敢迟延,也不敢怠惰。

  这就是我的软弱,每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昭示着我的残缺和我必须的拯救。

  十二年前,我们围坐在南京大学的草坪上。是夜,星光灿烂,虽然草丛的蚊子时时来打搅我们,但这一群在星空之下追求自由的人们,这只有不到十个人的晚间聚会,蓬勃的话题,年轻人眼光里闪烁的热情……

  我不知道他们现在都在哪里,但我知道他们都在各自的路上,没有丢弃理想,也没有背叛信仰。

  致星空之下所有自由的思想者,致所有信仰着的人们。

  《要有光》读后感(四):守夜的等侯天明

  看这本书时,恰是心情很不好的时候,工作的,生活的,万般不如人意。这本书我是从后往前读,首看作者的跋,看她写作的意义,看她存在的方式,突然眼泪止不住就涌了下来。这个执著言说信仰的女子,这个与上帝总在交谈的孩子,她的苦、她的痛、她的迷茫,其实不也是我的吗,相信也会是其他人的,只是我才情不高不会表达,经历不够难以了悟。

  感谢上帝,给了作者一颗易感且充满悲悯的心,让她能时刻以一个信仰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和人生,看我们的时代病征,看这病征下一个个活生生的标本,他们无助,他们彷徨,他们漠然,他们哭泣......然而还有一群人,一群行走在暗夜大光中的人,他们不一般地活着,在地上有效法的标杆,在天上有更美的家乡。

  是的,没有灵魂和信仰的暗夜是危险的,我们都需要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