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蒙娜丽莎的微笑》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蒙娜丽莎的微笑》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12 20:3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蒙娜丽莎的微笑》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由迈克·内威尔执导,朱莉娅·罗伯茨 / 克斯汀·邓斯特 / 朱丽娅·斯蒂尔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一):你的微笑来自于你的快乐吗?

  大学时候,在老师推荐关注了,一位较为知名媒体评论人。那位评论人在一次对女性为主的新闻事件评论时,引用了波伏娃的《第二性》中的语句,用来证明“女性的自卑与生俱来的”。看到他发表的那一番言论之后我就取关了他,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读过《第二性》,他那句话的确是源自这本书,但是波伏娃不是要说明女性的自卑是与生俱来,而是在父权的社会中形成的。

  那位媒体人的观点是否与我相同重要,重要的是是他所说的内容是否接近客观事实,让人不认同的是他不严谨的态度。我之所以开始关注女权相关的内容,看波伏娃的《第二性》(说实话,书我也没有看完),正是因为这部电影《蒙拉丽莎的微笑》。这部电影改变了我对人生的一些思考方式,它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下面我就简单的聊聊自己对这部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的理解吧。

  1、女权不是极端,女权是人权呼吁的一种。女权的根本是反对歧视,它和反对种族歧视、肤色歧视、地域歧视没有什么不同,也是一种呼吁平等权力的人权思想

  在生活中束缚我们的思想行动力的,除了性别,还有很多因素。我们不需要特需化性别这一要素,它和其它因素一样,都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去客服。

  在任何一种性别主义里,被压榨的不只有一方,而是所有人。比如在男权社会里,被压榨的不只是女性,大家认为男人一定要承担起家庭责任男性一定要阳刚等等,对于男性也是一种束缚。

  2、选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老师,是50年代女权思潮暗涌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角色。她致力于改变以传统家庭为中心的女性的生活现状,在一开始她与学生丽薇(玛吉·吉伦哈尔 Maggie Gyllenhaal 饰) 的激烈对抗中,就可以看出她认为女性应该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过上更独立的生活,对于女生在家当主妇这种状态,是持反对意见的。她积极帮助贝蒂(克斯汀·邓斯特 Kirsten Dunst 饰) 考上耶鲁大学,但是贝蒂选择结婚,并且说出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之后,她遭受到了巨大打击。在她离开的时候,虽然一切并未朝着她最初的目标前进,但是她也改变了自己最初的一些想法尊重别人的选择,无论她的相法是否与你一致

  3、你做出的选择无关于性别,只和自我的意愿有关。我们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总是不经意的会加上一些并不必要,但是却是否固化的观点。比如,我是女生,我最好做些比较轻松,又可以照顾家里的工作,又或者我是男生,我应该出去闯,多挣点钱。但是性别和我们的工作性质并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很多工作类型,随着时代的变迁,从事的人员的性别也并不相同。

  最后,但愿每个人,做出选择的时候,都是从自身的意愿出发,不被性别所束缚。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二):60年前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一样

  现在美国的女性思想自由经济独立,总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古到今都是如此。看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才发现,60年前的美国与现在的中国何其相似

  现在的中国,在主流思想看来,“剩女”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更有父母荒谬地认为,宁要一个离过婚的女儿,也不愿意有个适龄的未婚女儿。女性如果30岁还没有结婚,不管工作多好,收入多高,都会被打上“失败者”的标签。相反,刚毕业的女硕士,育有一子,又怀了一女,老公是高富帅,不管工作有没有着落,都是“人生赢家”。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似乎“已婚”就意味着你至少成功了一步,而适龄未婚却是一票否决的那一票。

  《蒙娜丽莎的微笑》以1953年为时代背景,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经济已经复苏。威斯理女子大学,名义上是传授女性知识实际上是为男性培养留在家里相夫教子的妻子。女学生以“已婚”为荣,她们在上学期间结婚非常普遍,而未婚学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毕业之前被男生看上,顺利跨入婚姻殿堂

  凯瑟琳的理想是来威斯理女子大学教书,她希望有所作为。她所教授艺术史的教师岗位据说已经换了很多个老师,大家都不愿意来教。第一堂课,她准备按教材上的内容讲,结果所有的学生在上课前就把教材上的内容全部背下来了,她非常难堪。最伶牙俐齿的贝蒂甚至说,如果你没什么可教的,我们宁可自学。对于一个有雄心抱负的新晋教师来说,第一次出师未捷对她的打击会有多大。

  第二堂课,她选择了一幅教材上没有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思考作品的好坏,以及原因,又拿出自己小时候母亲赞誉过的画作和著名摄影师为母亲拍摄的一张艺术写真,让学生讨论究竟什么才是艺术。她的画作在母亲眼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但在外人看来也许很普通。母亲的艺术写真只是一张照片,因为是著名摄影家拍摄的,就称得上是艺术作品。艺术,往往由少数人说了算

  她后面的课程都围绕同一个目的开展,那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她给总是拿A的琼的某次作业打了C,因为她抄袭某位名家的观点而非自己总结的观点。她查看每个学生的档案,试图更多地了解她们并提供帮助。她告诉想去耶鲁学法律的琼,家庭和事业可以二者兼得,不必为了婚姻而放弃律师的梦想,还帮她填了申请表。在琼被录取又选择放弃时,她甚至跑到她家里去说服她去耶鲁深造,直到琼告诉她,她只想结婚后留在家里,为家庭做贡献,并强调这也是她最想做的事,她这才放弃继续说服,并表示尊重和祝福

  与凯瑟琳一直作对的贝蒂用社论攻击她,说她为了出名挑战传统教育。校校长和董事会成员也极力阻扰她对学生的思想独立产生影响,并以考核不通过相威胁,希望她能少讲现代艺术。尽管她所授的课程在第二个学期,报名的学生数量打破了历史最高纪录,但学校对她的讲课内容进行了严格限制,并要求她上交授课讲义,确保授课内容未对传统教育造成威胁。这样的课程上下去显然已经没有意义

  最后一堂课,她用女性广告图片激情愤慨地做了一次演讲,把她内心的所想全部表达了出来。然后她说,我放弃,你们赢了。她讲完后,所有的学生都陷入了沉思,包括贝蒂。贝蒂在读期间就举行了婚礼,可是婚姻没维持多久,丈夫就有了外遇,而她的母亲以家丑不可外扬为由,不同意她离婚。她指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说,你看她在微笑,但这只是表象,谁又知道她究竟快不快乐呢?她不顾母亲的阻拦,毅然决然地离了婚,准备去耶鲁学法律。在她离开前,她用另一篇社论对凯瑟琳做了一个公正评价

  1953年美国的女权主义思想还在萌芽状态,经过了60年才发展成现在的样子。现在的中国,女权主义也在与所谓的主流思想做着艰难的斗争,不知几十年后是否能够变成美国现在的样子。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三):女权主义是为谁而战?

  Mona Lisa Smile

  早前在英语课堂上知晓了这部电影,也知道是Julie Rabbets出演的。后面在下课之后,找了这部电影来看。恩,不错,是我喜欢的腔调。

  她出走加州,来到卫斯理,为了“解放”卫斯理。

  这是不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呢?不全是吧,只是在那个自己选择做housewife的组成中。这部电影升了一个level。

  老师也是迷惑的,她过于偏执地陷入了自己的认识中。如果不是最后Betty的丈夫出轨,Betty还会去耶鲁读法律吗?这个很有趣。因为这是一个偶然事件。本身她的A计划是做一个贤妻良母,只不过是A计划失败了。B计划得以上位,那就是一个女性解放的表现吗?我认为,这也有点肤浅吧。

  吐槽几点,为什么Giselle的部分,如此凑合?她是我很喜欢演员,那种气质,遗世独立。她是一个不幸的角色。孤单理智。她受不了孤单而藉由身体去解放自己的灵魂,那样却没丝毫没有玷污她,只不过是她显得更寂寞。而导演却把她撂一边了,我去!

  本片的缺点就是副线多而不明显,用来做对比的两个例子,使人眼花缭乱,分不清谁是谁。我不渴望成为peter pan ,我不想去neverland,我只觉得la vie est belle! Seul est joli !

  回到主题,Mona Lisa Smile,是呀!动人的应该是老师带学生们欣赏画作的时候,是Betty让她那愚蠢的母亲看Mona Lisa的时候,你看,她在微笑吗?微笑背后的东西一无所知现实永远比表象要复杂。老师开始没有看清,所以她执著,执著地教导卫斯理的女人推翻那荒唐的传统,可是,最后她释然了。她去欧洲了,去了她从来没去过的西斯弗教堂。作为一个艺术博士,却从不曾在那些作品前驻足。而今,她终于要去看看表象后的艺术,是她解放了卫斯理还是卫斯理解放了她?

  女权主义是为谁而战?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四):Mona Lisa Smile

  This is a film that give an account of the Women's Emancipation.To my surprise,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s a untraditional nation compare the United Kingdom or France.By common sense,the America is a liberal,equal nation.The women should hold same right as the men.The Liberty Statue,after all,is a female.But,We seem the women who only, majority,want to marry a husband and become a Housewife after leave college in the mona lisa smile.We even seem a girl who gainning the Yale's letter of acceptance backs out finally the chance to follow fiance go t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at Slightly worse than the Yale.

  For female,maybe the marriage certificate better than the degree certificate.In Chinese is "Do well is inferior to marry well".For the women, as a girl of the film said,the family happine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The female teacher in the mona lisa smile,however,also put forward the probability tha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both the career and family.Nevertheless she lives alone that is not a good example.

  The independent needs courage.The tradition alway often is an insurmountable river.The first man try to conquer the world in the conquest of a woman, a woman the first man to conquer the world to conquer.The various kinds of idea that interweaving together nonplus the women.Indeed,the independent best choice for female? Everyone have own her answer.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五):到何处安身立命

  深夜看完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电影,本来想明天再写。但我还是忍不住,因为看完有太多想说的。

  电影的故事很俗套,但是道理无比深刻。

  片里讲一个女艺术老师Miss Watson在美国一个最传统的女子学校教书,这个学校培养着全国最优秀的女学生,但是里面的女学生读书只是为了嫁得更好,毕业后也只能成为家庭主妇。而Miss Watson老师就教导这些女学生要独立,不要被婚姻束缚,要勇敢追求梦想实现自我。

  我看了很多影评,都是只说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没错,片里到处都充满了女性们努力挣脱出社会束缚的身影。社会给女性的定位是贤妻良母,女性不能工作,即使是读书也要学习如何照顾家庭和帮丈夫升迁,女性只能也必须以丈夫、孩子、家庭为生命重心。

  而电影里最能体现女性自我意识苏醒的是那个叫betty的女学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六):本可以拍得更好的电影

  理论上说,这个电影应该是挺能给人启发和感动的,但不知道是因为挺类似的观点已经听得太多了还是什么,反正没有感受到应有的感觉吧。很不错的主题,挺不错的服装,相当不错的表演,就是有些太predictable,太缺乏新意了,台词似乎也太无聊了点。适合小女孩看的一个电影,有教育意义。但对于已经熟悉女权女性解放理论的就挺无聊了。

  其实这部电影缺乏震撼力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它有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的主人公julia roberts演的人物并不高大,是个很有问题的人。也许她如果为了自己的信念最后战斗到底甚至自杀了什么话大家会更感动,可惜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已。其实她的想法在当时的美国也并不怎么新,只不过在wellesly这个极度保守的学校还有点惊人罢了。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七):不该被误解的“女性主义”

  《蒙娜丽莎的微笑》由大嘴美女朱莉娅·罗伯茨领衔主演。电影以上个世纪50年代的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美国著名的女子文理学院,很多女性名人都是该学院的校友。)为背景,说的是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找个好丈夫却依然是绝大多数女性的终极目标,婚后相夫教子也是整个社会赋予女性的终极使命,而朱莉娅·罗伯茨扮演的沃森老师想要带给学校和学生们一些改变,并且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作用的故事。

  即使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位女性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大家头脑里出现的形象十有八九是那些在单位独当一面、盛气凌人的女强人,亦或是在家里对丈夫颐指气使的俗称的“母老虎”。有鉴于此,我更愿意使用它的同义词——“女性主义者”。

  回到电影上来,《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女性主义意识浓烈的电影,无论是通过沃森老师之口在电影中已经表达出来的,还是在此之外你一定能感受到的。就这一点来说,我很受鼓舞。然而,撇开这部分,电影有些差强人意。比如说沃森上课时提到的那些艺术作品和她推崇的艺术表现方式,我个人感觉没有那么契合主题。而作为女性主义者,沃森个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好像也少了那么点儿说服力。所以,我只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

  校刊评论员贝蒂批评沃森老师“…颠覆传统的教学内容,鼓励韦尔斯利学院的女孩儿摈弃生来注定担当的角色(生儿育女)”后,沃森与校长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谈话。卡尔校长说:“100年前,女人读完大学是件无法想象的事情。也许你该回头看看,我们走得多远。”沃森回敬她:“对不起,从我的位置来看,这是另一种束缚(it’s just a different kind of corset.)。”虽然我不认可高等教育以培养女性成为更好的妻子和母亲为目标的做法,但对沃森认为的,如果一个女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后最终还是回归家庭当全职太太,那和100年前也没有本质区别的看法也不那么认同。在我的看法里,一个全职太太是否接受了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对家庭或者子女而言意义是不同的。

  沃森从侧面得知已经被耶鲁法学院录取的Joan因为要追随未婚夫去费城而放弃耶鲁后,拿着一叠资料专程去Joan的家里兴匆匆地告诉她,费城有7所45分钟以内路程的大学。可沃森的这个得意门生却告诉沃森,自己已经结婚。沃森的失落溢于言表,何止失落,简直可以算得上是打击。然而Joan给出理由时也无比坚定:不继续进修,是她的选择,他(她的丈夫)也会支持她。她要一个家,是她无法牺牲掉的,不能当律师不会比放弃家庭和放弃抚养孩子更让她后悔。现在她所选择的,就是她想要的,而这也正是沃森一直告诉她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我的认知来说,这番话足够打动我。

  长久以来,大家对于“女权”的认识往往容易走进另一个误区:女人不能比男人差,这就是所谓的“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要做到(不但要做到,还要做得更好)”。可我们扪心自问,谁能否认男女有别呢?我特别喜欢台湾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洪兰教授在TED的一个演讲,她从男女大脑结构上的不同来解释两性在具体行为上的巨大差异。这个演讲生动有趣,大量活生生的例子让我数次笑喷而无法更认同。然而我觉得这个演讲最精彩的部分却是结尾几句,她说:“性别的平等是机会的平等和薪水的平等,每个人应该去做TA最擅长的事,不论这件事是什么。…(性别平等)不是女生去做男生的事,男生去做女生的事,都不是,而是每个人去做自己擅长的事。”说到底,在事业上和男人争高下取得一定的成就,或者所谓的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取得完美平衡都可能只是表象。女性主义是个中性词,它既不能存在任何贬义也不会包含任何对女性的褒奖。它的意义在于提醒所有的人,作为女性,她有权利作出自己的选择、承受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一切结果,并且这个选择应该得到和男性选择同样的尊重。而在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结尾部分,一直偏保守的贝蒂有勇气挑战自己的家庭和世俗看法而提交离婚申请,正是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体现。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八):蒙娜丽莎的女孩们

  50年代的维斯理学校像一个“幸福”的富家媳妇培训营,当然这部片子也有男性,但关注女性意识的这部片子自然就给男性留的戏份少了很多。

  在看到卫斯理学校的“媳妇预备役”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这算学校都是什么人。富商的儿女,权利者儿女,总之就是“富人”。而作为富人的儿子的准媳妇,她们在意识上就完全的接受着这个设定,并未这个设定而努力着。所以,这部片子讲的最重要的,就是女权意识,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过程。它没有要求这些女孩们大刀阔斧的扔掉婚姻,投入知识与权利的怀抱,而是怀柔的建议着“家庭与学业兼顾”,这与现在的女性状况也十分相似。

  看这部片子,我本打算当做青春片看,本来就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女孩们,上上学,谈谈恋爱,吵吵架,再恶搞一下老师,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是时代,时代把她们放在一个“结婚才是最终归宿”的设定里,这可以看作是悲哀,但琼的回答将这种悲哀变得可爱了,她是自由选择的,她愿意为了结婚这个理想而放弃去耶鲁成为律师的理想,可以自由选择的女人,是自由的。这种思想,更加的现实,也更加的可靠,比那些举着大旗说你们这群为了婚姻放弃更高学业的女人是多么的愚昧,多么的无知的人要更加可靠。

  茱莉亚饰演的老师在这群女学生面前像是一个激进的演说家,她一直将自己的意识投入到这群女学生心里,对着愚昧的被禁锢了思想的贝蒂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当然她和贝蒂的针锋相对也增加了她的个人人物色彩,让她看起来不像一个教母,而是一个无奈的老师。虽然她有些激进,但我觉得正是这种激进才能拉动学生们内心的意识,就像学舞蹈时领舞的女孩总要把动作做的大一点,这样才能让后面学习的女孩们的动作尽量的大起来,这种引领作用正是她在做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九):微笑所见

  嘴微微上翘,眼角略显笑意,蒙娜丽莎是为了掩饰悲剧还是嘲笑现实?

  《蒙娜丽莎的微笑》借而立之年却独身艺术女教师华生在韦斯利女校的教学经历,背景在上世纪5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突起时,影射出女性解脱束缚、独立思考、追求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老师除了教授书本知识,让学生遵礼守法还需要教什么?这是韦斯利女校老师的普遍想法。当时的模范女性是不需要创新的独立思考,只要秉承贤妻良母的传统。而华生让这群本已成绩拔尖却缺少独立思考的女学生,学会观察感受,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向日葵》,重新诠释了艺术,也教会她们自尊自信独立。

  面对家庭和事业,该如何抉择呢?电影里的女生们跳不出时代局限,而华生是特别的。她拒绝了男友求婚,只身来到乡下教学,只为寻找真我,同时也悲悯的希望带领着自己的学生活出精彩。这带有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意味,电影也暗示她有些激进。华生看好的琼背弃了自己的初衷,当她收到华生为她申请到的耶鲁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可知她对事业的渴望,而为了守卫和男友汤米感情和传统的压力,她选择了放弃。而另一位早早走入婚姻殿堂看似甜蜜的贝蒂,夫君忙转于工作和情人之间,对她不闻不问,娘家人连门都不让她进,最终她选择离婚,选择自己生活和事业,也有被迫的意味。但在忍气吞声成为家常便饭的时代,这也是活出了自我。

  在男性社会,女性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附庸品。女性也应该自尊自爱活出自己的价值。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十):贝蒂的觉醒

  正如影片所叙述的那样,凯瑟琳来到卫斯理女子中学是为了有所作为。在当时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虽然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后现代女性思潮开始兴起,女性的地位也加以提升,但是美国上流社会女性的思想和行为的禁锢依然很严重。为了打破这种长久的禁锢,凯瑟琳采取了非常规的教学手段,来启迪这些女学生独立思考。这些与她们日常不同的教学方式,教会了学生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这些学生中尤以贝蒂的转变最为突出。

  贝蒂一开始是传统思想的捍卫者。影片一开始,她就在准备婚礼。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也没有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一开始有点傲慢,当然我们不能对其进行批判。在当时的背景下,女子受传统礼教的束缚,而贝蒂又深受卫斯理传统教育的影响,作为校董的母亲也给她灌输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她的母亲教育她“一位好的妻子应该让丈夫觉得每件事都出自她的想法”。难道女性要把所有的中心都放在男性身上吗?那么女性便失去了作为独立人的权利。表面上看,男女是平等了,女子也可以接受教育了。可是女子所接受的教育是如何成为一名好妻子,如何取悦男人,这样的教育首先考虑的是男性的利益。

  在贝蒂的婚姻遭受丈夫冷落时,也许她有所察觉,一开始她只是忍受,渐渐的,在对美好的生活的憧憬破灭之后,她便开始寻求自我的解放。和丈夫离婚,不再接受母亲的“家丑不可外扬”,只要保持表面的幸福即可。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她看上去很开心,她真的开心吗?幸福不是由别人定义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是需要打破各种强加于女性身上的传统保守思想的束缚,是追求自由和回归自我的过程,贝蒂做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