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篇

2018-02-14 20: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篇

  《人性枷锁》是一本由[英]威廉·萨姆塞特·毛姆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6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一):放下生命中的枷锁

  读了毛姆的很多书,几本名作,《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寻欢作乐》,读了一圈,发现喜欢的还是这本《人性的枷锁》。

  这本书是毛姆写的第一本小说,写出来之后并不被看好,名气也远不如后面的几本杰作。与大多数作家一样,处女作总容易写成自传或者半自传。很多初学者都会陷入这个写作陷阱结果写出来的书过于私密性,往往不注重情节,令人无法卒读。那其实都是写给自己看的。

  但是,毛姆是个例外,这本半自传小说写得出奇好看

  书中主人公菲利普瘸了一条腿,自幼寄居人下,因瘸腿时常受人耻笑,这成了他一辈子试图摆脱的阴翳。现实中,毛姆自幼口吃,个子矮小,想必幼年时代也不太顺利。可毛姆后来还是凭借自己的才华闯出一片天地

  由此可见,这本书应该是一本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最终出人头地赢得尊重励志鸡汤

  可惜,这本书并不是那么天真剧情

  书中的菲利普成年后想成为一名画家,带着对艺术的狂热来到了巴黎。在这里他结识了各种各样朋友,每天勤奋作画。然而画了两年,他自认自己没有天赋放弃了作画,重拾老本行,去当了医生

  这一时期是菲利普成长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转折阶段。我很高兴毛姆没有把菲利普写成一个胸怀梦想拼命奋斗最终圆梦的人。相反,菲利普意识到了自己才华的局限,尽早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梦,重新脚踏实地生活

  人在年少时总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怀有各种各样虚无的梦,并付之于一腔热情。在那个时代的巴黎,人人都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塞尚、莫奈。和菲利普一起作画的女画家,总以为自己是个无人赏识的天才,有朝一日会一鸣惊人,即使穷得无法度日却依旧不放弃画画实际上她的无人赏识真只是因为她才华的平庸。最终她自杀了,画只卖出了一个面包价钱

  这件事深刻影响了菲利普,使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适合画画。他找到一位老画家,说出心中的疑虑。而老画家告诉他:如果年轻时有一个人告诉他不适合画画,他会十分感激这个人。

  相比于那个女画家,菲利普是幸运的。他清醒地认识了自己。这是人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最终菲利普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医生,选择了平庸。可这时的菲利普却真正的成熟了,获得了内心平静。他不需要出人头地,不需要超越谁,也不需要每个人都尊重他。他自己肯定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评判他。他跟着一位老医生实习。那老医生提到了他的腿,在以前,他总会为此感到窘迫。可现在他却露出了一种无所谓的平静。这份淡然使老医生改变了他的偏见,他给了菲利普一份好工作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大致是讲一个残疾人,靠自己努力不断奋斗,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成为优秀老师故事。这个故事很励志。可看完之后,总觉得怪怪的。现在,看完毛姆的书,我明白问题所在。一个有缺陷的人,并不一定需要拼命努力来证明自己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做到很多事情。那种努力是有些病态的。如果他自己看得起自己,他是无所谓他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就像小说结尾的菲利普。坦然接纳自己的缺陷,坦然面对一切。

  本书的名字为《人性的枷锁》。对于菲利普来说,瘸腿是他的枷锁,梦想是他的枷锁。放弃梦想,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就是卸掉自己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墙。这不失为一种通往广阔世界道路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二):关山难越

  老实讲,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小说,一本是安兰德的《源泉》,另一本就是毛姆的《刀锋》。两本书叙事语境不同表达情感不同,人物性格不同,相同的是高悬的理想主义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以及痛打那条叫做现实的落水狗,我想这不能吸引一个青年人。

  但读完毛姆大叔40岁写的冗长小说《人生的枷锁》后,体会到现实与理想巨大冲突与不可调和的矛盾感慨系之。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足,父母双亡,遗产交由菲利普的伯父保管,每年所得利息供菲利普生活求学所用,菲利普于是在很小的年纪就被送到伯伯家寄养。菲利普的母亲是个美人,但是可惜这也是全书里留给菲利普唯一一点关于母亲的印象,菲利普的父亲是一名医生,相当于知识分子或者说中产阶级。而他的伯父威廉是县城里的牧师,可惜的是其本身具有非常大的性格局限性,性格上自私自利

  全书有很多地方的描述可以看到其局限性,比方说由于威廉牧师的弟弟,也就是菲利普的父亲成为了一名相对与牧师更有身份地位,有财富的医生后,威廉牧师对于弟弟的相对成功有较大的醋意。威廉牧师同样对自己那漂亮的弟媳看不上眼

  威廉牧师没有孩子,这也导致了在他与菲利普的相处中,不能有心并且深入体会照顾一个寄人篱下的孩子的心情。菲利普的伯母由于没有生育,又由于牧师自私自利,不照顾他人感情,凡是由着自己脾气,菲利普的伯母很少从牧师那里得到感情上的寄托,伯母便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的爱给了菲利普,但是由于菲利普的年轻,他并不能体会到伯母的感情,同时伯母是个懦弱女人,在家做不了主,往往听牧师的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菲利普与伯父伯母的隔阂。

  与伯父伯母感情的疏离,父母的早亡,寄人篱下加上跛足的影响,造成了菲利普早年懦弱,敏感,自省的性格特点,被伯母送到当地的学校后,为了补足自己的缺陷,菲利普致力于学业并取得了不错成绩,收到伯父的影响与校长鼓励,小小的菲利普致力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拿到奖学金以后去牛津大学学习神学,学成毕业像自己的伯父那样成为一名牧师。但是道路是曲折的,菲利普在学校交到一位朋友,年少的友情心灵上给了菲利普很大的情感补偿,他对这段友情的态度依赖,到贪心的占有,自然而然地破坏了友情。

  友情的破坏给了菲利普心灵上沉重打击,他开始厌恶同学厌恶学校,进而开始否定伯父为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开始否定基督,菲利普虽然又脆弱有懦弱有敏感,但骨子里还是有那么一些傲然。他选择对这种设计好的道路进行抗争,他向伯父和校长要求退学,他想去柏林读书,上新学学习科学科技知识而不是枯燥无味的神学知识(菲利普是英国人)最后再其顽强的抗争下,伯父做出了让步,当菲利普取得胜利后,书中这样描述

  ——“他忧郁扪心自问:当你一旦得到所希望的东西时,事后会不会有时候后悔得到他了呢”

  年轻的菲利普看不清道路是怎样,自然而然地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到达柏林后,菲利普感到了前所未有自由解放,每个月他都有伯父寄来的钱(钱是菲利普父母遗产所得利息),虽然不多,单足够为菲利普所用。在柏林学习期间,菲利普认识了海沃德。

  海沃德是一位市法院法官的儿子,法官去世不就,留下了相对丰厚的遗产,海沃德依靠遗产能过上比较衣食无忧的日子。海沃德之前在剑桥大学读书,由于在文学绘画艺术上有相当的见解,同时具有那种普遍知识愤怒青年的个性,看不起按部就班的平庸无聊大学生活,他选择改变人生方向,一心要往艺术家那个方向发展,于是就来到了柏林。

  海沃德对早期菲利普具有相当的影响,海沃德不信仰宗教,这在感情上与菲利普不谋而合,加上海沃德特别嘴炮,独立肚子里有点见解,贼能说,菲利普对他着了迷,书中这样描写

  ——“菲利普醉心于对他的真知灼见骄傲和自己的大无畏的精神之中,他审慎地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

  海沃德在柏林短暂地待了几个月后,开始去南方游历(他不缺钱花想到处看看,海沃德觉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毛姆大叔在书中这样客观的表达了自己对于海沃德的看法

  ——“对菲利普来说,海沃德的友谊可能是最坏事的了。他是那种通过文学气氛,而不是通过自己去认识事物的人。他是个危险的人,因为他自己欺骗自己,以为自己是个诚实的人。他认真地把自己的放荡行为误认为是浪漫的感情,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误认为是艺术气质,把自己的懒惰误认为是哲学家恬静……”

  海沃德走后,菲利普的生活陷入空虚,菲利普当初自己一心要追求的新学并不能打动他自己了,在目睹了一场他人的可笑爱情后,菲利普对于柏林彻底失望,他选择结束短暂的学业回到英国,再谋出路

  菲利普回到英国后,在伯父伯母家呆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年轻的菲利普比大她足足有二十岁的老剩女威尔金森小姐谈起了荒唐恋爱,威尔金森小姐是那种老剩女,嫁不出去,可想而知其本身性格存在巨大缺陷(女权主义者滚蛋,不爽你可以不看没人求你看),连菲利普的伯父伯母都看不上,菲利普上了威尔金森小姐之后,很快就甩了威尔金森小姐(她本身具有重大性格缺陷,不甩她甩谁),而后菲利普遵循伯父的建议(伯父自然对菲利普免不了一顿冷嘲热讽),菲利普开始到伦敦,学习做会计师。

  此时的菲利普已经有十八九岁了,一方面和许多这个年纪的青年人一样,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做了短短一年会计师见习生后,心生厌倦。另一方面,会计事务所屁事多,包括人情世故以及杂七杂八事儿,也让菲利普厌烦。这时又恰逢他那位“良师益友”海沃德来信,“鼓励”菲利普追求更有意义刺激更爽的更有情怀的生活,书中这样写海沃德的信

  ——“我真纳闷你居然能忍受你现在的生活……在世界上只有两件事使人值得活下去,那就是爱情与艺术……”

  年轻的菲利普决定——去巴黎,学画画。当然不可缺少的是,菲利普与伯父又有激烈的对立争吵,伯父冷嘲热讽,菲利普坚持己见。闲言少叙,菲利普来到了伦敦,开始在画室学习作画,在这里他认识了普莱斯小姐

  普莱斯小姐有心与绘画,但无奈天赋不够,她很努力但没有什么起色,加上本身经济条件不好,造成了普莱斯小姐孤僻,刺猬般的性格特点,普莱斯小姐对菲利普渐渐心生好感,但由于上述原因,一直没有和菲利普走到一起。从菲利普的角度来讲,乐得与普莱斯小姐做朋友,因此并不主动

  在巴黎学习绘画的两年里,菲利普结交了一些艺术家朋友,其中有另一位对菲利普影响巨大的人——克朗肖,克朗肖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水准,得到菲利普朋友们的一定尊重赞赏,克朗肖年龄比菲利普他们要大很多,说白了,是一个标准的不得志的老人民艺术家。由于是老人民艺术家,自然逼格不低,见解不少,但不得志就只能每天泡在酒吧里,喝喝酒,装装逼,泡泡烂女人,好像看清人生一般的给菲利普这群人指点迷津,在精神上是一个遁入虚无主义深渊的前理想主义战士,性格上显得很弱势很孤独很有逼格。

  就这样在巴黎晃荡了两年之后,菲利普终于看清了自己在绘画上只能算是个二流,永远不会扬名立万,此时菲利普收到了伯母去世的消息,回到了乡下,伯母的去世没有带个伯父什么影响,伯父的自私自利,加之伯父彻底的嘲笑讽刺菲利普这么多年不按自己的安排,到处瞎晃荡不得志,菲利普和伯父决裂了,菲利普要回了父母的遗产。

  菲利普此时能相对看清自己,迫于现实的压力,他必须选择一项合理职业,想来想去,菲利普决定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当医生。于是菲利普结束了巴黎的艺术生涯,选择带着一千六百英镑和一只跛脚,第二次前往伦敦,开始了他在事业上的第三次冲刺。

  在伦敦学医期间,菲利普认识了一位酒店服务员,叫米尔德丽德,由此开展了其最狗血最恶心的一段恋爱。(玛德太狗血了,我直接贴别人写的了)

  菲利普最开始是陪朋友邓斯福德去追求伦敦国会街上点心店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他对这个 “瘦长的个子,狭窄的臀部,胸部平坦坦的像个男孩”的女人第一印象颇鄙夷:“要在巴黎,谁也不会瞧她一眼”。不仅如此,这女人还浅薄刻薄要命,一副千金小姐般故作高傲的派头实在惹人讨厌。但正因为她对菲利普那爱答不理的傲慢态度严重伤害了菲利普敏感的自尊心,这从厌恶开始的感情在纠结抑郁中竟慢慢演化为了魂牵梦系。不仅如此,随着米尔德丽德每一次对菲利普的玩弄、欺骗、侮辱的加深,菲利普那种必须获取芳心的欲望反而愈加强烈,到最后竟然发展到出钱给米尔德丽德和露水情人度假寻欢的地步。这样的爱情实在太不幸了。

  但在菲利普和米尔德丽德的关系中,菲利普的无能为力并非是盲目无知的。换句话说,菲利普自己对米尔德丽德个性的庸俗乏味、对这女人品格的卑贱贪婪心知肚明,但他就是放不下。如果说这种眷恋最开始是情欲作怪——菲利普曾自我剖析,认为“只有使米尔德丽德成为自己的情妇,才能摆脱卑劣情欲的折磨”;那么他在街头发现已沦为娼妇的米尔德丽德,毅然为其提供食宿却拒绝与她发生肉体关系则令人匪夷所思。

  米尔德丽德与菲利普三分三河,两次为了钱,去做妓女,勾引菲利普的一个叫格里菲斯的朋友,给菲利普戴绿帽,破坏了菲利普与格里菲斯的友情,菲利普在她身上花了大量的钱财,间接地给自己日后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格里菲斯属于典型那种对哥们很讲义气够意思,但对女人很把持不住很纵欲的人)

  在学习期间,菲利普在医院实习,看到了很多情景,书中这样描写

  ——“不过,总的来说,这门诊室给人的印象既不是悲剧的也不是喜剧的。这里是无法描写的。这里给人的印象五花八门,千差万别,有哭也有笑,有快乐也有悲哀……这里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这里只有事实,这就是人生”

  学医期间,菲利普得知,自己在巴黎时的“精神导师”克朗肖病倒了,老人民艺术家在巴黎久久不得志就回到了伦敦,彻底堕入虚无主义的怀抱,相信人生毫无疑义,每天酗酒抽烟,最终搞垮了身体。善良的菲利普将导师接回家里,亲自调养身体,但克朗肖已经无可救药。其中还蹦出来一个评论家加出版人,口口声声说要出版克朗肖的作品,要负责克朗肖的生活,责怪菲利普耽误了克朗肖,后来克朗肖去世,这位评论家才寒酸地出版了克朗肖的作品,发表了评论文章。克朗肖生前籍籍无名身后也是籍籍无名,唯一带给了这位评论家一篇评论文章和可怜兮兮的遗作。毛姆辛辣的讽刺道

  ——“伦纳德从来没有写出过稍微像样点的东西。这篇文章是魅力,高雅和怜悯的杰作。在这篇文章中,他把所有克朗肖最优秀的诗都引进去了。这么一来,等那本诗集问世的时候,其中的大部分精粹就不复存在了,可是伦纳德却大大提高了他自己的地位。这篇文章发表了以后,他就被认为是一名评论家了……”

  克朗肖的去世给了菲利普巨大的震动,使他不得不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克朗肖作为一个堕入了虚无主义深渊的理想主义者,反复灌输给菲利普人生毫无意义的概念,并在一段时间呃逆菲利普对此深信不疑。但是一个人怎么能够否认人生的意义呢?否定了人生的意义,承认人生没有意义就是对自我的推翻。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生确实是毫无意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最终化为焦土不复存在,从更广大的意义上讲,几十亿年之后,我们所处的地球也会毁灭,那么这个地球上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岂不是以一种极为荒谬可笑的方式消失了吗?当然可以这么理解,但也不能这么理解。

  这让我想到了兰亭集序里这么些话——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悟言于室也好,放浪形骸也罢,作为生命存在的形式,时间的流走是必然的,千年前的王羲之都能对此有所感怀,生和死都是严肃的事情,怎么能不以严肃的方式对待人生呢?

  陷入虚无主义是可怕,陷入享乐主义更是可怕的,菲利普在面对人生无意义这个宏伟命题后,先后选择这两种对策,但现实的经历与残酷的现实使得菲利普不得不抛弃固有的见解。

  当实习医生期间,热心善良的菲利普认识了阿西尔尼,阿西尔尼是一名下层劳动者,对于艺术也有相当的见解,与菲利普之前的艺术家朋友们截然不同,阿西尔尼对于生活有极大的热情,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这极大得感染了菲利普,从一定程度上讲菲利普从理想主义里解救了出来。

  早年阿西尔尼同一个富家女组成家庭,天性自由奔放的阿西尔尼受不了妻子矫揉造作的上等人作风,毅然决然和家中的女仆人贝蒂私奔,私奔后的两人倒是过着又贫穷又自得其乐的生活,生了一窝孩子。虽说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天性乐观对于苦难乐于自我解构的阿西尔尼倒是把贫穷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此后,由于和阿西尔尼性格相投,菲利普便成了其家中常客。菲利普学医期间由于一直和米尔德丽德纠缠感情,由此花费了大量金钱,为了继续学业也为了继续同米尔德丽德可笑的爱情,菲利普选择了炒股,恰逢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股价一跌到底,菲利普赔了个精光,米尔德丽德由此第二次离开了菲利普。走投无路的菲利普只得向伯父求助,伯父哪里肯对他施以援手。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作极为难找,迫于无奈,菲利普中止了学业,又抹不开面子向朋友借钱,怕朋友借不了钱反而生了龃龉。菲利普过上了特别困难的生活,吃不饱,后来又被迫露宿街头,过得十分凄惨。

  阿西尔尼好不容易为菲利普找到了一个商店招待员的工作,由于菲利普早年在巴黎学习过艺术,慢慢的开始给商店设计衣服,这样渐渐生活有了好转,但是微博的收入只能维持生活,不能帮助菲利普完成学业。就这样菲利普又过着贫穷的两年的生活。贫穷困苦的生活让菲利普迅速的成长,在贫苦的状态下,菲利普可算是饱尝了人生的辛酸滋味,在苦难的生活和爱情的折磨中,菲利普的精神毫无疑问地得以升华。

  菲利普的伯父逐年衰老,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个一辈子自私自利的老头子到了人生尽头才肯和侄子和解,(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对老头人生尽头的描写,老头实在是太作了)得到了伯父遗产的菲利普才得以继续完成了学业。

  在之前同阿西尔尼一家人多年的交往中,阿西尔尼的大女儿莎莉渐渐吸引了菲利普的目光,莎莉由于是长女,常年协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养成了她吃苦耐劳的性格,愿意像母亲般付出给身边人爱,再加上莎莉有个极度乐天派同时富有知识的父亲和一个吃苦耐劳能在贫贱生活里默默忍受付出的母亲影响,莎莉没有像米尔德丽德那样具有下层出身的浅陋个性,相反,莎莉如同女神一样(书里是这么描写的)的高贵性格。

  我在这里还是十二分的佩服四十岁的毛姆大叔,他把莎莉描述出来一种野性的美质朴的美,一种草原女神的美,拥有浑圆的锻炼后的臂膀和丰满的胸部以及如同西方神话里伟大母亲般的品性。这种女性不像城市里的女性那样矫揉造作处心积虑,莎莉心灵是健康的,身体是健硕的,乐于劳动,爱护孩子,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生命气息,带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书中118节到121节有详细精彩的描写)

  这种草原女神或者说亚马逊女子的性格,和我们普通接触的女性是完全不同的,她的美不是阴柔的美,不是娇滴滴的美,不是处心积虑的美,不是充满心机处处诱惑的美,而是一种难能可贵实实在在的健硕的美,原始的美,充满生命活力的美,这种美是如此的动人,它打动了菲利普,经历了人生多次波折思想的剧烈痛苦的菲利普,选择以一种与生命和解与世界和解的方式,选择和草原女神莎莉结合的方式,卸下人性的枷锁,卸下贪婪的占有,卸下虚无的理想主义,卸下对种种丑恶的厌恶,卸下对过去的纠缠的重重枷锁,走向了新的生活。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话——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宦海无路,感时伤怀,既有对现实境况的无奈,也有对自身求取功名之心的自省,关山确实难越,但并不是不能越。承受苦难,享受快乐,体会生活,像菲利普那样,投身于自我人生的滚滚洪流之中,保持内省,保持善良,保持乐观,谁又能说关山越不了呢?

  另:全书的精彩除了菲利普对于自身生命意义的探求,对于人生经历的深刻体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精彩在于和米尔德丽德以及其他女子的纠葛爱情中,由于有一部分相似的经历,我很大程度能体会到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的感情,但这方面怎么谈呢,不好谈自己看吧,哈哈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三):人性的枷锁--补补后记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从出生开始就自带缺陷的小男孩成长到而立之年的故事,主角的名字就叫菲利普,一个跛脚的少年,天生的不足使他在正常的同龄人面前变得更加敏感而又自卑。当然,上帝从一开始对他就是不公平的,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种不公而怨天尤人。直到经历种种尝试,最终真正获得精神解放的故事。文章写道他30岁就没有写下去了,其实是否有真正卸下人性的枷锁就看自己怎么领悟吧。

  文章详细描述了菲利普30岁之前的种种经历,与大多数普通平凡的人一样,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有过许多的尝试。一开始在伯父鼓动下,他想成为一名牧师,年少无知的他也天真地认为,只要内心足够虔诚,便能甩掉令他生厌的跛足,使他与其他正常人一样。后来在德国求学的过程中他,他意识到那不过是一种意念的自我欺骗罢了。于是,他对神学产生了质疑,不再相信上帝。之后,他当过学徒,后来又到巴黎追求他伯父极力阻挠的绘画生涯。对很多外人来说,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就去追求艺术,那就是偏执狂,是疯子。在伯父的潜意识中,他深谙菲利普不会成功。所以直到菲利普意识到自己没有这一方面的天资又不得不回到英国学医。

  在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先后遇到了几个女人,其中两个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是女招待米尓德,她极度自私狭隘,甚至虚伪造作,对菲利普也只剩利用,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到他,而菲利普却无时不刻不对其朝思暮想。两人的情感纠葛看的直叫人疑惑不解、苦恼纳闷,只想快进结束,可偏偏占了整本书一大部分。即使他清楚的知道米尓德根本就不爱他,只是利用他,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倾尽所有,即使自己生活再拮据早已力所不及却还要心甘情愿去帮助她。米尓德一次又一次的背叛都没有使他死心。书上有个情节最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米尓德在菲利普面前道出跛子二字的时候。她知道这是最能刺痛他的地方,这种伤害是最直接有效地。这两个字至今记忆犹新似乎言犹在耳,要想最恶毒的攻击他人,那就找到他最在意的对其讳莫如深闭口不谈的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弱点,在此基础上给予的一击也是最致命的。有时候精神上的损害比身体上的来的更激烈些,就像有时候精神上的疲惫比身体上的疲惫更累人。有时候觉得菲利普这个角色真是自虐到了极点,在现代看来,颇有一种对爱情自我牺牲的陶醉感。

  在这个过程一直在想,如果他没有遇到米尓德,那么他的人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至少没有那么倒霉吧。米尓德于他而言就像是上帝安排的某道磨难一样,他必须越过这道坎才能继续走下去的即视感。每一次的摆脱看完都让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也正是天生的不足,他从小最在意的跛足造就了他对美的敏睿鉴赏力,造就了他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不时还使他在米尓德面前生出一股优越感来。他爱她,可他瞧不起她思想平庸、笨拙缺乏情趣、又没有远见卓识的态度,他讨厌她的圆滑不真实。可他还是栽在了她头上。甚至成了他人生的某道枷锁,直到摆脱耗费了他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毛姆似乎对这一类型的女士都很憎恨,不管六便士还是面纱,对这一内在的形象都表现出了如出一辙的厌恶感。

  菲利普,他信奉过上帝,追求过艺术,学过医。最终放弃了他期望已久的西班牙之行,选择与萨利结婚生子。其实在小说最后的一小部分,菲利普也是以为萨利怀了他的孩子才选择结婚的,后来发现自己搞错了,还有选择的余地,但他还是放弃了追求异乡之旅。让我想到,在这部半自传性的小说里,作者的最后的意图是否也是告诉读者,生活,是否就是回归平淡?

  枷锁是什么,天生的弱点,世俗的眼光,他人的偏见,道德的约束,如此种种。它如此厚重,并非一日便可卸下。它需要你进行多种尝试,过程可能还是痛苦的。突然想起范仲淹那句经典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直都认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就是最高级的精神自由。可谁也不是圣人,作为平凡的一个人,他有情感有追求,那伴随着的自然就是各种各样的烦恼。还记得有一次和某个伙伴聊天的时候聊到工作,她说她目前的烦恼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工资不高,我说,那等你工资高了,你肯定也还有另一个烦恼。人只要有欲望就会有烦恼。是啊,明白的道理就是理不透,理透了就是做不到。今天还傻傻的问一个人,问道某个长得又漂亮又成功的某公众人物,问她到,你说xxx会有烦恼吗。她很直接的就答到,肯定啦。是啊,只要是个凡人,就会有烦恼的。我默默念到。

  目前,我的烦恼是什么呢?

  在这个年龄来谈生活的本质,即使对自己而言,也还是阅历不够,言之尚早。不管怎么说,30岁的菲利普难道就真的卸下人生的枷锁了么。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四):Review on Of Human Bondage

  In some degree, this novel can be called an autograph in that Philip’s experiences are similar to W.S Maugham’s. However, it is beyond an autograph for Maugham added more dramatic and emotional events and details which make reader feel more authentic. This novel is about Philip’s growths and distillation of each issue. When Philip was young, he was brought up by his uncle and aunt because of the loss of parents. Since he was physical handicapped, he was always laughed at by his classmates, resulting in his timid and private personality which made him more philosophical. He changed his career due to his inner world. He liberated from his bondage like the religion, physical flaw and quest for future and so on. Finally, he succeeded in pursuing what he wanted and had a change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What impressed most is Philip’s love experience. At first, I don’t think he can attract any females. However, it is Philip’s special temperament that made many females like him. When I read about his relationship with Mildred, I felt irritated and angry because of Philips’ stupidity and Mildred’s selfishness. Though Philip repeatedly mentioned that Mildred was different from him in many respects, for example, Mildred didn’t have the ability to appreciate arts or literatures which are Philip’s interest. Though Philip knew that Mildred came to him just for money and help but not love for him, he continued to help her no matter how hard Mildred had hurt him. Whenever I found that Philip was going to make mistakes again, I can’t help calling him such a doodle. While in the same time, I was thinking whether it is what people called love. Love is not necessarily mutual. The love which is remembered by people most the one that breaks people’s hearts most. The reason why Philip kept helping her is because of his attention and being attracted by her coldness. For many times, he had asked himself why he was always tending to help her Mildred. From many respects, she wasn’t qualified to be Philip’s girlfriend or wife. At last, Philip was disappointed at Mildred and gave her up. And I suddenly realize that love is not about equality in money or position. Love can be two people just in the right moment. So now it’s not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love is. You can’t choose them but you can accept them.

  This is a lengthy novel which is very detailed and authentic. Maugham used his common detailed writing technique to make his characters more vivid. During the creation, he added his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And what Philip experienced range from religion to art to medicine. So after I finished this book, I have some faint ideas about them. What Philip pursued all his life, in others’ words, was the moon lingering in sky but not the six-pence. What’s more, he is trying to dig 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t last, when he underwent others’ death and misery, he suddenly knew that life had no meaning no matter who you were and what you experienced. People came to this world and then left. What we bore and underwent will inevitably be the past. It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that what I had underwent should not be my burdens and it was the time I should appreciate the golden time and have a good life after so many miseries.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五):以为自己不羁放纵爱自由

  挣扎到最后才发现就是缺个老婆孩子热炕头。

  努力要去信的,说明你本就不信。不知道做的好不好的,说明你根本做不好。

  虔诚的信徒从不会怀疑上帝,那是与生俱来的宗教气质。真正的画家也从不会想为何要画画以及怀疑自己画的好不好,因为绘画是和吃饭睡觉一样的生理需求,而且知道自己的画的很好。

  ------------------------------------------------------------------------------

  读的时候常常感觉有两个菲利普,毛姆眼中的和外人眼中的。或许这也是自传小说的特点,写出来的长长接近于自省,我相信菲利普应该更有魅力些。

  菲利普得知母亲去世时,模糊的凭直觉就知道怎样会获得同情,也享受这种同情。此后的日子,他也常常把这种技能用在其他人身上,被同学不小心打碎了笔架也能顺口说出这是去世的母亲留下来的话,并真心的落下心疼自己的泪水。但是这项技能遇到毫无良心的米尔德利德时再也发挥不出作用了。

  在外人眼里,他应该是善良隐忍聪明,长相甚至几分可爱,某些时候还很有魅力。

  在毛姆眼里,他敏感高傲没有宗教气质。仅仅到了德国几个月,就决定放弃信仰宗教,而只遵循美德,巴黎学画的两年间,连美和丑,对和错也考究了起来。最后决定自己的原则是“随心所欲,同时提防犄角旮旯里的警察”。毕竟,人性常常让人失望,而力量往往就是真理。

  他一直苦苦追寻生活的意义,期间也为一个女人神魂颠倒,也亲历了好朋友的去世。但直到他身无分文,才真正知道了生活的意义:就像是土耳其地毯,没有意义的编织花纹,某些花纹会比较好看,就成了人们眼中的幸福。但归根结底啊,幸福啊不幸啊,都是没有意义的花纹。但是,饥饿和寒冷会告诉人们:好看的花纹自有其好看的道理。

  再说说他的放弃绘画。也许每个年轻时觉得自己有那么点不一样的人都有这个体验吧。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些传说中的才能,不管做什么都是二流,既然这样,宁愿做个二流的会计或医生,也绝不做个二流的画家,因为后者比较穷。菲利普到最后还是放弃了随着船去看世界的念头,选择了渔村里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其实还是萨里的爸爸说的对:别管他真不真,只要是美的。

  我一直一直无法理解的是,菲利普怎么对自己的伯父那么狠心,面对不断伤害自己的婊子他都能雪中送炭,管吃管住,绿帽子带的甘之如饴。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六):当追求幸福的愿望太过于急切,痛苦便从人们心底升起

  三部曲的第一本,还是比较接地气的。很长,想表达的内容也很多,是值得我等俗人反复去读的一本书。从菲利普本人的经历里讨论了合群、爱与激情、才华与事业、幸福等一系列问题之外,还透过身边的各种人的嘴提到了美、社会与法律(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分,书里的每个人都像毛姆)。

  总结一下,想起一句话大意是“当追求幸福的愿望太过于急切,痛苦便从人们心底升起。”这本书给我就是这种感觉。

  我个人对毛姆三本书的一个看法是《人性的枷锁》追求尘世的幸福→《月亮与六便士》追求美(艺术)→《刀锋》追求内心的平静。建议联系起来看,可以看到毛姆思想的变化过程吧。真的忍不住剧透后面两本,耐人寻味的第一人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