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4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读后感10篇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一):谈跑步

  最近开始了每天西操跑十圈的生活,好巧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很破的封面。哈哈~ 跑步时我在想什么,我也不知道,大约是还有好多圈呢,哇,第十圈了,要跑完了。也许是什么都不想,放空,放空,放空自己,放空未来。跑完的感觉是很棒的,希望我会继续跑下去。 村上说,突然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写小说。又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在马路上跑步。不拘什么,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我就是这样生活的。纵然受到别人阻止,遭到恶意非难,我都不曾改变。这样一个人,又能向谁索求什么呢?个人的,顽固的,缺乏协调性的,每每任性妄为又常常怀疑自己的,哪怕遇到了痛苦也想在其中发现可笑之处的性格……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二):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第九章 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190

  “我今年冬天可能还要去世界的某处,参加一次全程马拉松赛跑。明年夏天恐怕还会到哪儿去挑战铁人三项赛。就这样,季节周而复始岁月流逝不回,我又增长一岁,恐怕小说又写出了一部。勇敢地面对眼前的难题全力以赴,逐一解决。将意识集中于迈出去的每一步,同时,还要以尽可能长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尽可能远地去眺望风景。我毕竟是一个长跑者。”

  一路看下来就很喜欢这种将思绪写下来的感觉,看到书的最后觉得又觉得很是感动

  正好今天看了李一诺写的《年轻时不要瞎着急,你才能慢慢找到自己》,一起放到这里:

  “我入职麦肯锡的时候不到28岁,没孩子,那时候觉得28岁老得不得了,而且时间转瞬即逝,每天的时间不够用。读博士的时候成天想着要早毕业,一个小心眼儿就是觉得如果博士读六年,我就30岁了,这一辈子就完了。

  现在我快38岁了,有了三个孩子,倒是觉得在每天的纷乱中能有空闲想想大问题,而且觉得日子还很长,最好的时光还在前面。

  人就是这么一种动物,年轻的时候瞎着急,然后才慢慢找到自己。”

  还有之前看的(找不到出处了)“人越老越幸福,可是你们都不愿意等”。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三):当我跑步时我在思考什么?

  突然想起多年前看过村上春树的一本短文集,里面一篇短文大概就是这个题目。好像是篇随笔感悟,村上作为作家的同时也是一名业余马拉松选手,这篇随笔的诞生源于村上对他人问询的回应——为什么跑步,有什么收获,第一次跑步et.al.

  作为一个普通人,而且是接受了爱国教育历史影响的排日青年,我最初是不了解日本文学的也懒得去了解。村上于我:欧,一个写小说的日本人。后来恋爱女朋友很喜欢日本文学,尤爱村上。爱屋及乌之下我大量阅览日本名著,村上的所有小说基本看全。为什么我要说村上呢?我其实只是想借这本书为引抒发我对跑步的感悟。

  其实最开始我不喜欢跑步,不光不喜欢还很讨厌。我理解跑步为“身体运动灵魂的发呆”,那么我后来为什么要跑步了呢?

  我是个女生,爱美,喜欢哲学和思考人生。我不知道健身的益处,但是健身可以减肥,健身是积极的生活方式,所有人都这样说,不是吗?一个人一生会有各种圈子,我们被分类并被贴上一个一个标签,我们借由这些标签来认识自己和寻找同类。“变得更美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两个标签让我找到了健身并获得了“健身爱好者”的标签。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某个价值观一个群体的大多数人都认同,不认同的少数派就会感受巨大心理压力。健身的人大多都喜欢跑步!!这是一个让我这个少数派痛苦的现实

  我不喜欢跑步。非常不喜欢。一、跑步作为一项有氧运动,为了达到效果每次锻炼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二、跑步时大脑在想些什么?我不知道,或许在发呆?——花40min做一项机械运动?!浪费时间?!而且大脑还在发呆?!——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回到这个让我痛苦的现实——健身的人大多都喜欢跑步。so……该死的社会心理学,该死的归属感,该死的群体无意识……我决定练习跑步了。培养一个爱好是困难的,培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爱好更加困难,培养一个自己不喜欢又没有天赋的爱好更加难上加难。但是我相信谎话说三遍人们就会相信,自信自己的美貌镜子里真的会更漂亮,喜欢一个人只需要暗示自己三百遍“我喜欢XXX”。

  当我跑步时我在思考什么?极限为五分钟的我,在最初的时候,练习跑步在学校的小操场。……好痛苦,跑不下来……算了,跑到前面那个杆子就停吧……到了,还行,还能再坚持一下,跑到那根线那里吧……线到了,好开心,算了,过了这个弯道吧……嘻嘻。心理学,发现没,我运用了人类习惯性拖延和自我麻痹,以自己为试验品。

  当我跑步时我在思考什么?伴随者跑步时间的一次又一次刷新,跑步中的痛苦却一如既往。这时的跑步于我是一种挑战事业,跑步中各种XXX、XXX、XXX的励志案例奋斗精神从脑中浮现又一闪而过, 我仿佛也化身XXX在和困苦中和命运拼搏。喝着心灵鸡汤每日晚八点准时呐喊着“坚持、努力、奋斗”,在汗水的蒸发中挥洒着迷茫大学生的“身处逆境、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终得霸业”的幻想,时不时给自己打点鸡血做为痛苦的缓解。问:喜欢跑步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答:热衷于挑战自我的人,类似于跑酷爱好者(——小米的刻板印象

  当我跑步时我在思考什么呢?坚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生活中并不只有鸡血,补品吃多了会吐,鸡汤喝多了会腻,激素吃多了多少会产生抗体。鸡血过后跑步伴随的痛苦浮现……心脏在爆裂,呼吸在停滞,……我跑不动了……不想跑了,干什么折磨自己……我是一个讨厌跑步的人,我开始怀疑和厌倦:我为什么要跑步,跑步于我有什么益处?“跑步好”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我要长期坚持?这个世界上总是又太多不理解的事,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总是太少,个人的视野取决于身处的环境。世界是一个蜂巢,蜂巢有无数小穴,穴里住着无数蜜蜂。人类是不会飞的蜜蜂,每个人类就像寓言中的井底蛙般只能看到小小的一井世界。或许人类的集合体可以真正触摸到世界的规则也可能不会,但这与我的思考有什么意义呢。

  当我跑步时我在思考什么?虽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闲时一周四跑,忙时两月一次。但是发现跑步于我已经很轻易了。去健身房,速度7—8,我可以持续五十分钟了。但是疑问还在延续,跑步的意义是什么?跑步中的时间我使用“打发”这个词,发呆,听歌,看电影,大把的时间飞般流逝,我还在思考……后来我想明白了,为什么跑步,just do it!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读大学带给我们的益处,但是过来人都说他们在很多年以后真切地认识到大学生涯带给他们思维方式的变化。类比?just do it!不明白有何意义又何妨?尽百分百的努力,过程重要,收获只是副产品。再说,知识技能积累性的,谁知道哪一天会不会出现一个不起眼的诱因,然后轰的一声,量变就转换成核裂变了呢。

  当我跑步时我在思考什么?现在,跑步于我已经是一种习惯享受跑步,享受跑步后舒展的筋骨,那么的舒畅。滚烫的血液,把我的全身肌肤淬炼,杂质随着汗液蒸发,皮肤愈发紧致。我想,跑步是我一生的爱好了。

  以后,当我跑步时我会思考什么呢?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四):#2016年书单# 01|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进入新的一年,我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篇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读书。买了kindle voyage,决定从那些“买了纸质书却一直没有读”的书开始,恢复阅读习惯,做回最初那个#小小的恋书癖儿童#。

  #20XX年书单#这个tag我希望能够一直打下去,每年都给自己一个必须去读书的任务,不要因为学业工作或者其他的琐事放弃让灵魂栖息的机会。高晓松老师妈妈说得好:“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自诩为一个爱书人和读书人,在别人眼中我读的书或许很多,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大概是从大四开始保研成功之后,我就陷入了无止境的荒废之中。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现在,无论是进入出版社工作,还是下定决心购买了kindle,都是给我的一个契机:重新恢复读书的节奏频率

  喜欢村上是从《斯普特尼克恋人》这部作品开始的。之前虽然很喜欢《海边的卡夫卡》(初中),但对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依然读不下去。可是直到《斯普特尼克》之后,我才算真正搞懂了作为作家意义上的村上。而这本被戏称为跑步书的散文,我从两年前就开始读。我是喜欢跑步的,除了能够减肥之外,还能够让我的心情得到释放从而获得愉悦。这都是我喜欢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的原因。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同样作为写小说的人(或有志于成为小说家)的我,对他叙述的关于“作者”这一部分的认同感。我喜欢村上,也包括他生活的方式,无论是写作还是跑步。这才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大概是两年半前就买了这本书,每次放假回家都告诉自己“这一次第一本就读它”,可是日复一日,竟然始终只能读到第四章。这一次换了kindle,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弄到阅读器里,结果没想到,只花了五天时间。别以为五天很长(我的阅读速度还是很不错的),因为我只是在上下班坐地铁的时候读它,平时绝对不碰,即使是坐地铁的时候,有时我也会选择睡觉或者听歌。所以,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了绝对不到五天的上下班地铁时间(平均每次地铁四十分钟不到)就读完了这本两年半都未曾读完的书。我为此惊讶,更觉得汗颜。在这里我不是为电子阅读器做广告,而是作为我自己,也不禁去思考:难道我的时间已经被碎片化到了如果不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读书就一本书也读不了的地步了吗?对此,我内心其实是非常害怕的。要知道,我一直是更信奉纸质书的那批人。虽然我在六年前就开始使用电纸书。

  关于这个问题,我暂时还没有回答。我手里依然有不少等待我阅读的纸质书,kindle里也有三百多本需要我阅读的电子书(包括一百多本耽美:)所以这里应该以这句话结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啊。”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能让我好好坐下来读书的,就是好书吧。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五):他会跑到最后的

  22岁结婚,25岁经营商铺,29岁开始写作,33岁开始跑步。写作和跑步是两项非常符合村上春树个人性格的事情,了解自己是幸运的,坚持是难能可贵的。

  他是这么描写自己下决心写小说的时刻的。阳春佳日的午后,作为黑马养乐多燕子队的支持者,风暖洋洋,他躺在草地上,啜饮着啤酒,下半场球棒准确击中快速球。“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晴朗天空,刚刚恢复了绿色草坪的触感,以及球棒发出的悦耳声响。在那一刻,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飘然落下,我明白无误地接住了它。”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万有引力还有逻辑可讲,这么一段惬意的生活引出决意写小说的重要节点,莫名的让人印象深刻

  随后村上春树在三年的经营店铺和写小说兼顾的生活中感到疲惫,于是,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暂且让已走上正轨的店铺关门歇业。这对我来说确确实实是一壮举。一个偶然的机遇选择了写小说,一个浅尝的硕果选择了由开到闭的另一种人生,反而显得一切是蓄谋已久的。前几天才意识到,宛若故里给我的冲击早在2015年9月,并从那时开始把某种爱好设为人远大理想,两年了,一直记得这个事,但却一直没有为之付出努力。我相信几乎所有的人都曾有过这种突如其来的人生启示,但抓住它并且抓牢它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村上春树的自律和毅力在长跑和铁人三项中凸显得淋漓尽致。“跑步”和“喜欢跑步”完全是两码事。只要跑步,便感到快乐。这对三个月前的我来说是不能理解的。有人说这本书,适合初跑者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初跑者能感受到跑步的美妙,并且尚未看到村上春树这样跑了几十年的人的所见所闻,从而对这种未知的流动的活力多了几分期待。至少我是不太相信三个月前的我会喜欢这本书。去年底突然开始觉得双腿在走路的时候有点不适,而最严重的情况出现在澳洲的旅途中,一度疼得只能经常坐下休息。很难过地觉得难道要这么度过以后的人生吗?还能怎么看世界?每每出去旅游的时候,我都要比日常生活中更愿意用双腿去感受那个陌生地方。是不是以后都走不了了?三伏天说是不适合游泳,6月底为了锻炼身体无可奈何选择了跑步。然后算是比较惊喜地发现,即便是慢跑20分钟,出汗的感觉很好,而且两条腿好像突然就恢复了正常,以致于我现在喜欢走路了,可能失去过反而会格外珍惜吧。也慢慢养成了跑步的习惯,隔几天不跑好像还有点浑身不自在。刚开始跑步的时候我也会想,跑步的时候是不是要做些什么,好让时间过得更充实一点。所以看到最初村上春树说到跑步时究竟思量些什么的时候,表示很欣慰看到他说“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真棒!因为我尝试过跑步的时候看海贼王,结果既丧失了看海贼王的乐趣,又跑得特别累。在空白中跑步,就好像伟人给了我一个不要时刻急迫地生活着的支持。

  其实村上春树并没有在空白中跑步,起码他写完了这本书。比较喜欢看村上春树描述雅典的四十二公里和一百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还有铁人三项的那篇《至少是跑到了最后》。或许是因为里程碑式的成就,也或许是因为那不可企及。村上春树在跑步的时候,清晰地在自己的脑海中记录下每一个片段,以及他就是一介凡人的紧张。他更喜欢单打独斗,和自己赛跑,但又何尝不是在同一个海边,求胜心造成了他的第一次退赛和四年的铁人三项的空档。但我敬佩的是,尽管跑步与他的写作密不可分,但能感受到,跑步并非他为了寻找写作题材刻意去做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坚持。文字描述中嵌进去的一些些道理,悟到了,能吸收就更好啦。就好像我做很多事情总觉得要在干劲足的时候做完,但村上春树让我明白,要适可而止,这样第二天可以更快地进入状态。醍醐灌顶~

  翻出来之前看烂尾的村上春树的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记得篇首他说,想写好故事,小说家该做的简单来说就是不要预设结论,而是精心地不断叠加假设,把该下的结论以最具魅力的形式传递给读者,也必须把下结论的权利委让给读者。虽然还没有看过他的小说,但感觉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吧。整体来说是按着时间顺序一点点写完了这本书,中间也反反复复插叙了一些,如果能有一个完整的时间把全书再翻一遍,应该还会有所收获。

  “这样低效率的营生是否可以维持下去?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我不厌其烦、锲而不舍地坚持到了今日,也很愿意尽力坚持下去。正是长距离赛跑培养和塑造了现在的我,或多或少,或好或坏。只要可能,我今后也会跟类似的东西一起逐渐老去、送走人生吧。”——送给忙碌而功利的自己。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六):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与执著的反复

  我认为村上是在谈他这些年来的处世哲学:一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二是执著的反复。

  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情。村上春树原来是开小酒馆的,但是后来心里就是想写小说,就业余写了几部,得到市场的认可。酒馆的收入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经营酒馆的工作使他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小说的写作中,此时他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成为“小说家”,但是想写小说的欲望使他卖掉酒馆,给了自己几年时间专职写小说。后来他的小说就越写越好,就专职做了小说家。长跑也是如此,一开始村上也只是为了减轻体重,恰好当时的居住环境中没有其他体育设施,才开始跑步。哪知道跑步正适合他的性格与生活方式,于是一跑就是二十多年。用村上自己的话说,“能够坚持二十几年跑步,恐怕还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所以村上春树从不呼吁大家一起来跑步,因为他认为,对长跑感兴趣的人,你就是不闻不问,他也会主动开始跑步;如若不感兴趣,纵使你劝得口燥舌干,也是毫无用处。所以你必须自己去寻找适合你的东西,直到找到为止。

  执著的反复。村上春树直接说道,“忙就中断跑步的话,我一辈子都无法跑步。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我们只能将那一丝半点的理由一个个慎之又慎地不断打磨。见缝插针,得空儿就孜孜不倦地打磨它们。”不仅是跑步,他也在打磨自己的生活方式。“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这样一种简素而规则的生活宣告开始。一日之中,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人而异,在我是清晨的几小时。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不需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日暮时分便优哉游哉,不再继续工作。或是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尽量早点就寝。我大体依照这个模式度日,直至今天。”打磨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最容易培养一个人的集中力和耐力。而这两点,是他认为一个作家除了才华以外最重要的两点品质。其实你发现村上春树这辈子就做了两件事,写作和跑步。他的所有生活,似乎就是在执著地反复做着这两件事。

  普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面临的困惑是,我到底适合做什么?我都不知道适合做什么如何谈执著的反复?

  村上春树说,“在人生这条高速公路上,不能一直在超车道上驱车前行。然而不愿重复相同的失败,又是另一回事”,“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过,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远为满意”。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七):淡淡的蓝调

  真的各种无意读到了这本书。初中时看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在15岁时,在最明媚的岁月读阴郁的蓝调,非常不适应,不停的有人死去、抑郁、发疯,对于他所讲述的孤独我根本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对性赤裸裸的描写,那种排斥心理让我从此对村上春树敬而远之。如今12年过去了,我27岁,各种巧合买了《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再次读到村上,随手翻翻序言,“有一句箴言说,真的绅士,不谈论别离了的女人和已然付出去的税金。此话其实是谎言,是我适才随口编造的,谨致歉意。倘若世上果真存在这么一句箴言,那么“不谈论健康方法”或许也将成为真的绅士的条件之一。真的绅士大约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健康方法,我以为。一如众人所知,我并非真的绅士,本就无须一一介意这类琐事,如今却居然动笔来写这么一本书,总觉得有些难为情。”村上的冷幽默、深入思考、娓娓道来,不讲大道理、不喧嚣的说明,都很有趣。读的过程非常享受,不敢用喜欢或是爱,好像是对他那种淡淡的蓝调的亵渎,读来让人欲罢不能,还没读够呢,就没了,太薄了。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八):人总是喜欢拿自己的价值观去看待别人

  其实看这本书,我挺感同身受的。

  这不仅是自己的性格与村上有些相似外,也有一些相似的运动经历。但我没做到村上那样,能为了想做一件事情,而多方位的对其进行打磨,并坚持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村上的做法看似有点极端,甚至自虐过头。但这是我们外人的看法罢了,就像书中村上去问一个奥运会的长跑选手:”你会有不想跑步、很累很烦躁的时候?“一般,答案还是那句:”废话!经常这样。“

  很多时候,世界上很多东西并不是喜欢做才做的,更多时候是迫不得已。同时也正因为认真对待与之享受这份迫不得已,在外人看来就慢慢变成痛苦的家伙。

  就像读书一样。

  读书很辛苦,要输入还要输出,但是习惯后就感觉没什么了,但是在不读书的人眼里也只是:读个书而已,还要输出还要查资料,真特么痛苦···

  人总是喜欢拿自己的价值观去看待别人。

  在现实生活里,其实像村上这种自虐的人也不少,比如@秋叶 @罗振宇 等各位大牛,他们无时无刻的都在全力以赴,哪怕是现在大过年的。

  他们过得痛苦吗?

  在我们的眼里貌似是这样,但他们可能会轻微一笑,因为他们的那份”节奏“没乱。如村上在第一次跑超级马拉松(100公里)在后半路段,村上说“我是我,但又不是我”一般,自己的意识早已不太重要了,而流淌着的行动、时间却是另一番不同的意义存在着。

  在书中,有一个桥段我印象特别深刻:村上每天早上经常遇到两个特别努力的专业长跑选手,他们的训练比村上还辛苦,但是在比赛前几天,两人出了车祸,挂了,这让村上开始思考那般严苛的训练的意义。

  这个桥段我感触特别深,因为有时候特别消极时会想:这么的努力万一遇到天灾人祸怎么办?

  现在想想我这种想法很幼稚、很可笑,甚至只是不想努力的借口罢了。

  这种想法是生存层面的层次,在马斯洛需求里面是最低的层次。

  运动健身等可以回让你健康、长寿,但是这是结果,并不是目的,再说成天跑步累得半死,就为了延寿几个月或者几年,不太划算;读书可以增加知识,但这不是目的,而且读书也很累的,要输入也要输出,就为了那么点知识而读,倒不如去实践;生孩子,是给养老做准备?有那种依赖别人的准备,不如自己去积累财富···

  不知道为什么,现实里人们就喜欢以这种最低层次来思考,可能是我们自私的基因为了繁衍而编的码,可能是思维束缚于以前生存困境的时代,也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而找的借口···但不管怎么样,对待不同的人事物我们不能在局限于一个层次方面的思考了,因为这样不尊重对方,甚至是对对方是种侮辱。

  想到这,狠狠的鄙视了自己一下。

  不论是村上还是这些大牛们,他们做的事情该尽力都尽力、忍耐的都忍耐了,投入时间逐渐积累,稳稳妥妥的跑到终点,得到自己接受、无限接近的境界。

  我也得这样啊···

  也希望有一天,也能在在自己的墓志铭里写上:我跑到了最后。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九):跑,不跑,跑

  被这本书吸引的原因是他的标题:很长,但很有味道。虽然村上在后记里说道这个名字其实是借鉴过来的。

  能谈的话题远远超过了跑步本身,更是谈人生。

  印象最深的是村上说自己在十六岁时曾全裸站在镜子前面细数自己身体的缺点,结果发现多不胜数。而有些缺点,是很残忍地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的。这就是肉体,刚刚形成就已经被无法左右的力量定了一半的型。还有一些是幼年不懂事造成的,等意识到时才发现修正太过于艰难。那些具现化的好坏最终成为了别人对你的第一眼。

  第一眼能看多少东西,即使是一见钟情,肯定也是少得可怜。所以,再庞大的肉体,在另一些物质面前,也小得可怜。说是精神也好,内在也好,总之那难以言状的东西的确是存在的,而时间可以证明。肉体的衰老体现了时间,时间的流淌给予了记忆。包含着幸福与痛苦的记忆,表示着过眼云烟的曾经的存在。

  看书的时候,觉得作者肉体真的在衰老着。随着他自己的挣扎,这衰老好像没有想象的重要。就像对普通的长跑者来说,固定长短路程的时间记录没有成为支撑这项活动的重心。事实上,活力与能力,还没有紧紧跟着身体。“胸怀充足感”地完成一段路程,才是重点。

  跑,冲向极限。凭借一个跨步才一米左右的身体,不仅跑出了奇迹的马拉松,还挑战了超人的一百公里。

  跑着跑着,老了,肌肉有时支持不住了,不得以停下。身体停下了,不过记忆还在回放。跑步的热血与痛,还能在脑海中体验。遗憾老去的心情,渐渐化成了“冰箱”。只要有剩余的东西,那就可以调制出有巧妙之处的菜肴。

  休息休息,总可以再跑的。毕竟还有剩余的东西。虽然缺陷依然存在,人也一天一天老去。而胸怀没有原地踏步,向着更大扩展——满足。从生存转向生活,不就是为了一种满足感吗?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十):你不是一个人在奔跑

  迈开双脚 去丈量大地到天空的距离

  挥动双臂 去感受空气与身体的相遇

  打开心灵 去体会内心与灵魂的细语

  从心脏流向四肢的滚烫血液

  在前行的身体里欢腾

  从四肢传回到心脏的源源动力

  在跳动的肌肉里雀悦

  奔跑啊

  前方总有更远的远方

  前进啊

  终点不是最后的目的地

  大地与天空的距离

  在奔跑中 都可装进心里

  空气与身体的相遇

  在奔跑中 都有美丽的寄予

  内心灵魂的细语

  在奔跑中 说的都是生命的意义

  你不是一个人在奔跑

  你的身体 你的内心和灵魂

  陪你永远驰骋在漫长的人生路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