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后来的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后来的事读后感10篇

2018-02-15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后来的事读后感10篇

  《后来的事》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来的事》读后感(一):如同去年飘散的烟

  最佩服能把一根稻草写成一片稻田的人。其实故事情节很简单,居然也能絮絮叨叨地讲了那么久。一本摄人魂魄小说,应该是每一个章节都必不可少,每句话都对全局有意义的吧。但是这本小说,前面75%的笔触都是温温吞吞,如同素描人像时轻轻划过的笔触。

  对有些书的评价是很受时代限制的,看看夏目漱石的生活年代,这样的“不伦之恋”付诸纸面的也许不多吧。所以小心翼翼地铺垫产生这样感情背景,仔细地刻画主人公每一个思绪的动荡。到最后令人对他挑明这样的感情不由地支持甚至想帮他推动起来。

  所有走在时代前面的思想都是值得敬重的,没有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试探,时代的思想也不能或跳跃或缓慢地前进。而看着这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反倒是拨开前人设下的条条框框,重返自然人性

  读这本书时甚至想到自己,家里对于婚姻压力,以及自己觉得合理但又没办法勉强自己的感觉,就和代助是一样的呢。

  也想起了渡边淳一的《为何不分手》,同样是描写心理,尽管看到有人很捧夏目漱石的场,我还是觉得渡边淳一的描写更入微,更有趣味而又更让人有代入感。

  总之是本很轻松的书呢!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夏目漱石的书。透过代助的眼,仿佛看到了夏目漱石的素描轮廓

  《后来的事》读后感(二):夏目漱石——后来的事

  说实话,在翻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不止一次停下来,看看我都到哪了,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五分之四…总之,你知道,所谓大师之作总是让人很难读下去,时代的隔膜,国际差异,我在缓慢的文字挣扎,但却不想停止,

  我真是既不能认同代助处尊养优的生活方式,所谓肌体的操劳会伤害精神云云,大男人早起居然第一反应是自己的心脏有没有事情,真是矫情的生活方式,我也不能说平冈的选择就是对的,多少年前两个少年不同的选择,火车站前的挥别,造使后来的相见,两个男人已经是那么的陌生。在平冈语焉不详的背后,种种猜测而得,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最后还是选择和这世界妥协,并且深深沉迷于这种看似无话不说充满信任实际上有种种利害牵制的的上下级关系中。下属的事情败露使平冈不得不引咎辞职:他落魄,他无能,他不负责任,一个四十岁的男人,靠进杂志社为生,下班后在酒吧里寻欢,家中体弱多病妻子生计完全至于不顾。真是让人伤心啊,而且,在日本人漫长清淡的述说中,我一直没有体会到所谓的年少友谊,像是落入风中,被风霜泥土深深掩埋,不见了。

  代助醒来,枕边落了一朵重瓣山茶花,他把手搭在胸前,想象红色热血在种种波动下缓慢流淌的情景感受这像时钟的指针一样传达到他手掌上的声音恍惚间,他朦朦胧胧地看到一朵大如婴孩脑袋花儿

  山茶花的坠落往往有无与伦比的悲壮,她不像樱花 ,一片片的飞舞,飘落在大街小巷,是亲切浪漫,山茶花是直接的杀戮,一整朵坠下,毫不惋惜,好像是说既然绽放是我的生,凋零是不必要,直接跨越生死永恒存在着。

  代助是没有这样的情怀的,拥有这样的情怀的不如说是代助的爸爸,那个古老的日本人,肯为兄弟死,以一种武士的壮烈直面生活。众所周知,代助是瞧不起他的父亲的,他以为他的父亲是寡陋的,粗俗的,他以他贵族般的大脑巧妙不动声色地在日常生活中对父亲做出反击。虽然他日常生活的来源还完全依赖于父亲和哥哥。起码在文章的四分之三我是这样认为的。

  直到三千代。三千代是代助平冈少年时同学妹妹,先于代助相识,后来哥哥父亲逝世,在代助的撮合下嫁给了平冈,是身体软弱笑容清和,喜欢诗歌少女

  是代助一直不肯承认,所心仪的女子

  代助家境优越嫂子梅子经常为代助物色女伴,都被代助回绝了,就连父亲所挑选的无论是品貌家世都最合适不过的女子也不能打动代助的心。

  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女子呢?嫂子问。

  代助从来没有想过所谓喜欢的女子和结婚对象之间的关系,但没有原因的,三千代的名字,浮现在脑海里。他苦苦的笑着,把钱借给我——他想补贴给三千代。

  我一直没有感受到平冈和代助的友谊。直到代助摊牌的那一刻,平冈说,你还记得三年前的事吧,怂恿我娶三千代的人就是你呢。那是我俩在黑夜穿过上野向谷中下行的时候,我俩从博物馆前边边走边谈,走到那座桥的时候,你为我流下了眼泪

  我再没有像那个时候那么深切地感到过朋友珍贵了。由于过分的喜悦,那天晚上我完全失眠了。这一夜的月色很好,我睁眼看着月儿渐渐西沉。

  ……

  事到如今,我身为法定的丈夫,是不能再同你交往了。我得从今天起同你绝交,请你注意

  相比于代助和三千代之间乏味的过于平淡表白而言,我更欣赏这两个大男人之间的真情流露,虽然他们已经不具备少时的纯真,但是这种沧桑下的不易的曝光更弥足珍贵

  这都是命里注定的呀,毫无办法。平冈是这样承认的现实

  代助呢,三千代由于情绪激动不幸害病,暂由法定的丈夫照顾,不得见;因为此伤风败俗愚蠢的事,哥哥和父亲与之绝交。

  骄阳之下,这个从未工作过的贵公子,向电车跑去,开始寻找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啊,山茶花终于坠下来。

  《后来的事》读后感(三):《后来的事》

  对《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若不讨厌的话,相信您会理解这部作品中的三千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直子的原型正是三千代。

  与《三四郎》的暧昧和其后《门》的抑郁相比,《后来的事》明显明亮丰满得多得多。视角上,前作中围绕三四郎一人的思考对话让人读着时常觉得不爽,而《后来的事》则不光以第一视角叙述,也包含着很客观的第三视角,这也算是一种改善吧。

  ‘其后’,是三四郎的其后吗,若非得套在前作中的一个人上的话,我会选择广田先生,前作中夏目漱石借广田之口对社会、人性进行反省和批判,而本作中,能看出夏目漱石有很多话要借某个塑造的人物来说明,那么既然想说,何尝不加在主角上呢,经历了都市洗礼后,思想臻于成熟与客观,这个年以三十的代助无疑是最佳人选。

  在贴吧上有网友说,夏目漱石在《后来的事》中犯了一个错误:浸泡铃兰的水是有毒的,按理说三千代喝过后不可能没有中毒反应。

  的确,从宗助和三千代的对话看来,是能看出夏目漱石不知这水会有毒,但后面门野又提到,这水是刚刚换上的,所以毒性究竟多强呢,我们不得而知啊,但愿三千代侥幸逃此一劫吧= =

  三四郎的爱情,即便说出口也不会有结果。但宗助的爱情却恰恰相反,这也正是这场恋爱之所以是悲剧的原因。

  学生时代的宗助便与平冈和三千代相识,后来牺牲了自己使他们俩走到了一起,但是长大后的宗助意识到,不顾及自己真心的感受而一味成全他人乃是退化和不诚实表现,也于此,造成了结尾的悲剧。

  我还是想为宗助说话的,他没有做错什么,一个社会在思想上的进步程度是最大值,而民众认识是离这个最大值尚远的平均值,宗助的认识接近于最大值,但却被平均值所主导的社会所鄙视。

  看豆瓣中的评论没有一个不说宗助懒惰、不求上进等等之类的,我很纳闷,分析原因,是结局急转直下造成的吧,宗助被否定了,被社会抛弃了,那么又为何要赞成宗助的观点呢。我相信他们这些读者在之前还是很佩服宗助的吧。

  本部《后来的事》中,主角宗助继承了前作三四郎的没有定见,这个没有定见不是说没主见,而是这个主见不是固定的,是会随着实际情况变化的。依然在活跃思维上毫不吝惜时间

  《后来的事》读后感(四):后来的事

  很少读日本的文学作品,读这本书之前在学长推荐下看过几部日本的电影,一部是《入殓师》,一部是《一一》。这两部电影都是记述性的情节,平淡却又让人回味无穷,以至于里面的情节至今还清晰的浮现在记忆中。日本的书籍也是,后来的事也是。

  文中记录的是日本二十世纪初期一个极为平常而立之年的人的生活故事。书中的细节描写占据了本书的大部分同时也串连着故事的情节发展作者在文的前半部分对代助的描写使我对代助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在当时日本的社会情况下的人,比如说代助的哥哥,代助的父亲都像是以及被社会污染过的人,而代助却是纯洁的,始终保持人格的,作者更像是在描述自我。

  可是越是后来的事,越让我对代助产生怀疑,从他对自己好友的排斥,从他心理的想法,开始觉得他似乎与这世界格格不入,并不是这社会人伦的封建,而是其内心的畸形。长期的独处以及无业让他在人格上脱离了现实。从哲学角度上来说,他是属于极端唯心主义的,他仅凭个人感受促成了平冈和三千代并不幸福的婚姻,而在平冈夫妻落难了以后对平冈这个昔日好友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落差,以及对已成为有夫之妇的三千代的好感。无一不显示出他内心的怯弱和幼稚

  文章的叙述中,很明显的了解到,代助是不成熟的,他一个人并不能独立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他始终没有考虑清楚自己在和家里人断绝关系以后跟三千代靠什么生活。

  三千代是当时日本社会妇女的一个非常鲜明的写照,她可以承受婚姻不幸,也对爱执着向往。她的爱是纯粹的。

  文章写到的最后也是高潮的部分,后来的事可想而知

  (仅为个人观点。)

  《后来的事》读后感(五):因为里面只有一群讨厌鬼所以还行

  这是第一次读夏目的小说,或许真是功底深厚,刻画人物精到的缘故吧,里面没有一个值得喜欢的人。代助是个粘粘乎乎靠不住的人,似乎很聪明很有知识读过很多书,但是一点也看不出来因此他具备了某一能力,这种男人只适合作闲暇时间清谈的对象,只为了聊而聊那种;平冈则是个平庸无趣的男人,长得也不好智商也一般;三千代完全象个什么都搞不拎清的过时女人,没文化没精神,身体不健康长得也不美,自己爱的男人给自己作媒时完全可以拒绝,如果只是以报复心理接受,真是愚蠢至极;平野偶而地出场说一两句话,还时不时地兴灾乐祸,虽然对象是资本家、政治家之流,但是那种腔调完全是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一点也不可爱;代助的家人就更甭提了,父亲是个自以为是的资本家,哥哥是滴水不漏的资本家,嫂子是个在家无聊的欧巴桑,侄儿侄女倒似乎不讨厌,因为都还是小孩,而且甚少描述。总之整本书里没有一个可爱的人,次一点,称得上凑和的都没有,一群讨厌鬼!

  2013.11.25或许是人人都有阴暗面,不把人看透是看不到的,如果仅是看表面,人人都可以向他人展现自己可爱的一面,只是在夏目的面前,阴暗而无处遁形罢了,于是便没有一个可爱之人了。

  《后来的事》读后感(六):遵从你心声

  这是我在豆瓣写下的第一篇算是正式点的书评。其实也算是我个人历史上的第一篇正式点的书评,因为之前在中小学时代或许应作业考试要求写过一些非顺从自己意志经典读物的读后感,至今也印象不大了,我不想也把它们算进来。

  注册豆瓣也蛮久的了。之后也陆续看过一些书,也曾萌生过写点书评之类的想法,但都只是想想而已,当中存在想的时间长短的区别。我之前的想法是:阅读本就是一个人的事,它甚至是隐秘的,每一本书,看过了,但凡有多少深刻的感受体悟,只消在内心里反复咀嚼消化直至想通透了便可,而无须付诸笔端记录下来。后来我把那种想法归咎于我的懒惰的情绪,它能使我去思考每一本书内里的涵义,却无法使我提笔去再深入地剖析一番。为了能很好地抑制我的懒惰情绪,我给自己编了个借口:书评总是有必要写的,且不说是对看过的书的一次很好的梳理,单是旁人哪天问我都有看过哪些书啊,我只消说,哦,都写在豆瓣里了,自个儿去看吧,这无疑省了一番力气再作详细说明。而这无疑又迎合了我的懒惰情绪。这算是既能完成从前想做却由于懒惰而未做的事,又能顺从自己的意志了么?

  言归正传。我是在图书馆一列列书柜里浏览中发现这本书的。坦白讲,我首先是被它的书名给吸引住了。它太有故事的逗引性了。其次便是它的封面一大片的素雅的黄,它给我的直接官能感受是:某个很普通的夏日午后发生了令人难忘的趣事。它于我太有触发陈年旧事的回忆意义了。对于作者,我总觉得以前在哪些地方看见过,或许是外国小说中一提而过的简介中?但终究是很陌生的。他的知名度于我未及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岛由纪夫以及近些年在国内很火的村上春树对我渗透的深。后来去查了下资料,才得知他是日本近代最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与森欧外并称日本两大文豪,还被作为头像印在日圆的纸钞上。

  书里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代助与昔日曾喜欢过的而今已是有夫之妇的三千代阔别重逢,发现自己对她的感情非但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有所疏浅,反而因着再次逢面而越来越浓烈。代助已到而立之年,却没份工作,当然靠着父亲雄厚的资产和崇高的社会地位,他是不用担心生活的事的,但是尚且独身一人,还未成家,这是问题的关键了。可以说这本书是围绕着代助结婚(被结婚或许更贴切些)一事作为主线而展开叙述的。开始是他的嫂子梅子给他介绍女朋友,均被他一些无非是吹毛求疵的要求给拒绝掉了。后来父亲也加入嫂子的阵营,催促他快些结婚,并为他物色好了对象。

  “代助害怕嫂子的追逼,也害怕三千代的吸引。”(注意并不是勾引)代助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听从父亲的安排,与自己不喜欢的女子结婚,从此继续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还能得到父亲的一笔财产;要么遵从自己的心声,选择与三千代在一起,但是意味着要背上夺朋友之妻的骂名,还会给父亲的声誉带来影响,为当时社会所不容,更实际的影响是自己从此将被父亲断掉供给,自己要找工作来养家活口。代助的选择是——遵从心声。我想,这是我读到的小说的进步意义。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还有为之而做的各种抵抗,或许是小说的批判写实性吧。

  我还想说的是,正是由于故事的简单性注定了它不能像推理小说那样以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引人入胜,那么才凸显出了小说写作中人物心理的描写词藻的堆砌以及生活细节的描摹的重要性。它必然是精准细微的人物心理,唯美典雅的遣词造句以及洞察入微生动有趣的生活细节的大综合,方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而这些,夏目漱石做到了,并且很成功。而我担心的是,这些细微的细节,它不比那些史诗般的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直接给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对于快餐文化流行的当下,或许很容易就忽略掉了。因为“青春的快餐只要求快不理哪一家,哪有玩味的空档来欣赏细致淡雅”,从此错过了一本好书。我看书向来看得慢(未必是好事),每天看个十几二十页也不会忘了前面的故事情节,看的慢只是不至于累和发现更多精妙的句子。下面摘抄一些书中的句子来为夏目漱石在细节写作上的精到作为佐证:

  “我再没有像那个时候那么深切地感到过朋友的珍贵了。由于过分的喜悦,那天晚上我完全失眠了。这一夜的月色很好,我睁眼看着月儿渐渐西沉。”——这是代助向好友平冈坦白自己对三千代的感情时平冈回忆曾经友情岁月时所说的话。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我差点没泪流满面(我承认我要感性的多),我完全被那份真挚的友情给打动了,我看着这句话大声朗读了几遍。

  “‘我倒是结了婚之后,一直到现在,每时每刻都是在祝愿你早日结婚成家的思虑中度过的。’”——三千代在代助向其表白时所说。

  “‘不,我倒希望你永远对我报复。这是我的真意。我今天之所以这样把你找来,特地向你直诉胸臆,其实我也只能认为是受你报复的一个内容。为此,我等于是犯下了带有社会性质的罪。但我既然生而为这样的人,犯罪对于我来说,是很自然的。我即使对社会犯了罪,能够在你面前表示忏悔,实在是心满意足了。我觉得人生快乐无过于此。’”——代助的回答。此时三千代听到代助的回答后的表现是:“三千代破涕为笑了,但是一声不吭”——这便是人物心理活动的精妙的描写。

  “代助又想:自己为什么不能早点儿回到这‘自然’中去呢?为什么一开始就同这‘自然’相对抗呢?代助在雨中,在百合花香中,在重现的昔日情景中,找到了纯真无邪的和平的生命。这生命的里里外外不存在欲念,不存在得失,不存在压抑自身的道德成见,这生命像行云流水那样自由自在。一切都是幸福的,所以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有什么能比听从“自然”(心声)更让人感觉到畅快和喜悦的呢?

  “昔人会因为头脑懵懂,实质上是站到利己的场上,却坚决自信在替别人着想,又是哭泣,又是感叹,又是激奋,结果,终于使对方顺从自己这一方的想法。”——我相信事实就是那样的。

  “代助从稍稍偏离放调味品瓶的架子的方位,朝姑娘的脸望去,感到姑娘脸颊上的肤色明显地受到了从她身后的窗子里射来的光线的影响,而在她的鼻子部分形成了过暗的黑影,但是靠近耳朵的地方是明显的淡红色,特别是小小的耳朵,仿佛能透过太阳光似的,显得很柔嫩。”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也不能把信仰寄托于神。代助相信,相互信赖的人就无须去靠什么神。他认为,只因为人们想摆脱相互猜疑而造成的苦痛,神才有存在的权利。所以,凡是信神的地区,人们一定是说假话的。”

  “你看看大家的言行,基本上是愚蠢的,除了自己的事和自己眼前的事之外,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因为劳顿使他们无法思想。精神困疲和身体衰弱,不幸同时降临,而且道德的败坏也接踵而至。为了生活而劳动,就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换句话说就是:为吃饭活命而干的职业,很难有什么诚实可言。”——非常值得去细细品味。

  好了,摘抄到此,更多精彩的句子等待着大家再去发现吧。

  对了,书的末尾写到代助在与父亲决裂后顶着烈日火烧火燎焦头烂额地去找工作,在电车上一连串红色的物象频频窜入他的视野,我的理解是:他选择听从自己的意志就必须接受社会以及父亲的惩罚,而那些红色物象就譬如是一盏盏红灯,在警示着他——前途多艰。这便是后来的事。

  纵使红灯高挂,也要竭力听从你心声!因为那一切都是幸福的,所以一切都是美好的。

  《后来的事》读后感(七):后来一切都好

  其实一开始就不难猜到代助和三千代之间暧昧不明的关系。漱石先生的故事大多如此,一条线,简单清晰,没有过多情节设置,重人物刻画尤其是语言艺术与心理描写。

  在我看来,主人公代助既是时代里的人,又是世俗里的人。

  作为一个时代的人,代助小有学问,对明治维新的全盘西化他说,「国民受着这种西方施加的压迫,便无暇用脑子,无法好好工作。教育上的愚民方针,使国民目不暇顾地干活,导致了整体性的神经衰弱。你看看大家的言行,基本上是愚蠢的,除了自己的事以及自己眼前的事之外,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因为他们无法思想。」

  仍然是时代里的人,为自己的消极避世他如此开脱,「骋目整个日本,能找到一寸见方的土地是沐浴在光明中的吗?真可谓暗无天日哪。我置身其间,一个人再怎么想有作为,又何济于事呢?」

  在时代里,他是谈吐颇有个人风格的知识分子。也是时代赋予了他自大的烙印,他表面上顺从父兄的意愿,内心可是暗暗叫嚣,一无所有却瞧不起任何人,实在太糟糕了。

  相比时代里那个愤愤不平、卖弄文采的代助,世俗中的他显露的真性情更讨我欢心。

  「大凡为人者,总不能使那种应该保持热诚的高尚、真挚、纯朴的动机和行为持久。人所能保持的,只是远远等而下之的东西。」

  既然岁月令人永远都无法免俗,那又何妨世俗地潇洒地生活?既然已经尽力完成了必须的新陈代谢和生存竞争,其孰能讥之乎,可以无悔矣。

  还是回到最肤浅的主题。坦白说代助与我心心念念的理想型相去甚远,以现代眼光看来不过是个赋闲在家的啃老族,发福并以此为荣的大叔,我行我素自视清高的偏执狂。

  意外地,他的偏执却正中我下怀,以至于即使他彻彻底底违反了明治维新时期的封建礼教也不能减少我的好评。

  把时代抛在脑后,拒绝媒妁之约,不顾家族脸面,一心一意盯着自己挚爱的人,哪怕她已经成为别人的妻子,眼睛也不转。

  将一个第三者写得这般教人同情,漱石之外大概再无别人。

  「那时候也好,现在也好,我始终是一成不变的。」说这话时,代助的眼神片刻也不曾离开过三千代。

  我突然想起保罗西蒙唱的「I’m not the kind of man/ Who tends to socialize/ I seem to lean on/ Old familiar ways/ And I ain’t no fool for love songs/ That whisper in my ears/ 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 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

  我并不是那种热爱交际的男人,而且我更喜欢走老路。但我对情歌并非无动于衷,它们是我耳边的窃窃私语。多年之后,疯狂依旧。

  多年之后,为你疯狂依旧。

  对于引人遐想的开放性结尾,我不愿意想象代助如愿娶回三千代,或是碍于体制阻拦两人终究没在一起。

  唯愿来场大雨给代助乘坐着的火烧似的电车降降温,而后来一切都好。

  《后来的事》读后感(八):"Loser"的動搖

  《後來的事》實不是寫後來發生的事,而是後來之前的事。

  代助是世俗意義上的Loser,靠父親哥哥供養,從來沒有工作過,人也沒什麼技能。但這個Loser在精神上看不起虛僞重利的父親兄長,看不起謀生的大衆。他覺得爲掙麪包的工作是等而下之的活法,只有真正出於興趣的工作纔是正當的。他覺得當下的日本無可救藥,於是也不想再這樣的環境下去努力些什麼。

  儘管這些想法不乏真知灼見,但他最大的弱點卻是“依靠他人供養”。如果自己不動手養活自己,那就需要看別人臉色,受別人擺佈。代助是極力避免受他人影響和擺佈,但是底氣不足啊。所以儘管精神上抵抗,但在表面也免不了唯唯諾諾和言不由衷的話打太極。從這個角度看,他的確是一個loser。

  缺乏行動力和精神上清高,是知識分子的弱點。他處在一個矛盾的境地:做一個行動有力的人去獲得生活上經濟上的獨立,還是避開任何務實的作爲而保持精神上的自我和獨立?他認爲只要自己投身於謀生,精神一定會受損的,他的生活一定會受污染的。所以不到絕境,他是絕對不會將手伸進污泥裏。

  對三千代的愛情和憐憫,卻讓他不得不伸手進污泥。他幾十年享受的安定平穩、受人供養的生活被打碎。他謀求的安逸,原來是充滿不安和動盪的。首先他家受到經濟低迷的衝擊和相關企業的牽連,可以預料是走下坡路。他父親和哥哥一但出事,他的生活來源就斷了。而家庭對他的期望,對他婚事的催促,也暗示他要麼進同一個利益圈、去服從,否則他就不屬於這個家,家也不需要他這個負累。家就如一個微型的社會,其中一員要對家庭作出貢獻和付出,否則誰也別想光索取和享福。他可以避開社會責任,但不能避開家庭責任。即使他脫離家庭,跟三千代一起,這卻是另一個家庭,另一個需要他付出的小社會。

  人活在世界上,總是不可避免地要與別人產生交集。人作爲社會運作的一顆螺絲釘,真是又可憐又無奈。此書寫出了一個避世者的“不現實”,寫出一個精神上渴求真實獨立而與現實產生衝突的人,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我想不少人能夠在代助身上找到一點共鳴,而這樣一個角色很有趣,既能讓人認可和欣賞,也能讓人產生藐視和鄙視的感覺。

  人生可以說是一個痛苦的、不可解脫的過程,除非自己了結自己,否則就要遵循其遊戲規則。你的人生想索取些什麼,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代助希望不用謀生,所以要看家人臉色,收起自己的尊嚴和不屑;代助想跟三千代在一起,就要放棄他安逸的生活,跟家人翻臉……人的內心,跟人的行爲,是多麼的難以合一啊!真正的隨心所欲,是沒有的。

  所以說,活出自己的路,無非就是衡量自身情況,放棄一些,拾起一些,鑄造其不太完美、坑坑窪窪的一生而已。

  《后来的事》读后感(九):读夏目漱石《后来的事》有感

  不同于看夏目漱石的《门》那样拖沓,这本《后来的事》我只花了五天看完了。小说讲的是家境殷实的整日“无所事事”的富家公子代助见到了三年未见的好朋友平冈和他的妻子三千代后激起了昔日对三千代的爱恋和对如今生活不尽人意的三千代的怜惜,随着对三千代感情的逐渐发展他终于决心解救三千代与她结合而被亲人和朋友所弃的故事。我读罢全书,感触颇深,感觉还有必要写下我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的浅见。

  男主人公代助不是一个人们刻板印象里的整日游手好闲的富二代,这是我对这个人物最根本的认知。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暂且不说他的思想的正确性,不可否认的是他乐于思考,当然前提条件是他不愁吃穿,虽然没有工作但是每个月他的父亲都会给他生活费。在不用像普通人一样辛勤劳动就能吃饱饭并且能过有情操的生活的前提下,他每天思考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事物他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则,最后也正因为他遵从了自己的不背弃“自然”的原则,而做出了不被社会所容忍的行为。他对事物的看法中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有两个:第一个是他说“为吃饭活命而干的职业,很难有什么诚实可言”,以吃饭为目的,将劳动作为手段的劳动是“堕落的劳动”,人应该找自己感兴趣的事作为职业,而不能因为面包而放弃了自己的本心,他认为做一件事的目的就应该是这件事本身而不能是其他事,不然就是本末倒置了;第二个观点是“与其费尽心机去把镀金的东西冒充成真金,还不如在黄铜就是黄铜的情况下,去忍受人们对黄铜应有的蔑视来得自在”。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贯彻了他的那一个原则,这是他思想中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自然”。他希望能遵从自己的本心而不被世俗的欲念所扰,那是他理想中的“自然”。当然你可以说他的这些想法是理想主义,不切实际,是一个富家子弟不知道生活艰辛时的臆想,但是对于一个富家子弟他本就无需考虑这些物质上的烦扰,他是可以做到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职业的,而且当他明知道自己如果一意孤行和三千代在一起的话他肯定就会失去家人的经济资助时他还是怀着对三千代强烈的责任感决意去和父亲坦白,去找工作,这就说明他是真的相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相信自己应该回归到他的“自然”的。是理想主义又怎样,只要人在其中得到了想要的幸福和快乐就足够了,这总比那些屈服于现实整日昧着良心做事的生活要好吧。

  所以对于代助这个人,我还是觉得他足够强大,虽然以前他很懦弱,浑浑噩噩,但是在爱情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很多世俗上所谓的伟大人物都比不上的勇气。他为了三千代的幸福,能够承当起当初自己犯下的错误所带来的对他思想上的惩罚,能够放弃自己本来殷实的生活(如果他答应娶父亲要他娶的姑娘的话),能够忍受来自整个社会对他的唾弃,能做到这些的人你还能说他是个简单的庸人吗?

  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里的第三部《门》讲的是男主人公宗助和朋友的妻子阿米结合受到社会唾弃而隐居过着平静而拮据的生活的故事,这很像《后来的事》的后续,但《门》在人物上的设定和《后来的事》又没有联系,但是也可以通过《门》来窥见代助和三千代以后的生活的大致的模样,平静而拮据,虽然在物质上不能像以前那样安稳,在心理上也会有负疚于人的痛苦,但是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这种生活虽然苦涩,但焉能说它不幸福呢?

  这部作品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我现在正处于的状态是很像没有再和三千代相见前的代助的,由于在读书,吃喝是不愁的,整日也喜欢思考一些事情,在思想上我很有代助那种理想主义倾向,所以对我而言这部小说的代入感是很强的,我多希望在我遇到符合我的“自然”的人和事的时候也能像代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爱我爱的人,追求我向往的事。代助的爱情,在我看来,不是悲剧。

  《后来的事》读后感(十):《后来的事》,云中谁寄锦书来?

  夏目漱石在《路边草》中描写了一对关系冷淡的夫妻:健三总是对妻子的行径感到厌恶,即使是妻子拿块布料给他做新衣服,他也觉得是有私心;另一方面,妻子也讨厌健三的故作深沉。《路边草》是漱石的自传性小说,很佩服他能够将生活真实的一面展现。

  在现实中,漱石和妻子镜子的关系确实很不融洽。最初,漱石看中镜子直爽的性格,而镜子欣赏漱石的稳重。但婚后的生活却不如梦想的美好,由于镜子贵族小姐的出身,她不擅长做家务,还贪睡,这一点使漱石尤其感到烦恼。家庭生活的不顺成为漱石神经衰弱的诱因之一,后来,在英国留学的不如意更加重了漱石的衰弱症,回国后的他甚至对镜子和儿女家暴。

  自然而然,不如意的婚姻生活对漱石的写作产生极大影响,在他的作品里,出现的大部分婚姻状态都是冷淡、破碎的。这同样体现在《后来的事》中,平冈和三千代结婚时,三千代就是不爱平冈的;平冈倒是因为喜欢三千代才娶她,但婚后,小孩夭折和三千代的心痛病,让平冈的热情只持续了一两年。

  绝望的三千代日渐消瘦,两人的媒人及好友代助终于不忍心,他不惜违背父亲的意愿,决定迎娶三千代——这本是一个早就该做的决定。年轻时,三千代与代助之间的感情更亲密,两人也更中意彼此,是柔弱和消极导致代助把三千代推给平冈。

  “我是应该在三四年前就向你这样表白的。”代助说罢,怃然地闭上了嘴。

  三千代猝然把手绢从脸上移开,睁大了哭红了的眼睛望着代助,说道:“你当时不表白当然是可以的,可你为什么……”三千代犹豫了一下,咬咬牙关把话冲了出来:“为什么把我丢弃了呢?”还没有说完全,她又拿手绢掩住脸,再次哭了。

  代助终于在三四年后接下这份责任,三千代也终于不再绝望,只是全书最悲剧的人物变成了平冈。

  《后来的事》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其实在整个爱情故事背后,漱石想探讨的是:明治维新时期,在面对传统观念与西方思想冲突时,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迷茫。

  此类观念冲突在今人眼中,也不是什么大事了。单在中国,新文化和文革已经把传统破的体无完肤,少了必要的一方,冲突无从谈起。从故事中三人的性格及决定来看,倒可以讲一些意义:

  不要冷淡自己身边的人,否则他们冷了心后,就会离你而去;

  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要接受别人的安排,否则未来终会过得不快乐;

  不要逃避自己的生活,该面对的总有一天需要面对。

  抛开故事情节,我比较对书中信件来往感兴趣:

  代助的住处离父亲家不远,只需要坐一会儿电车就能到达,而他离平冈家甚至近得只需步行,但所有人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却是书信。每天早晨,代助的书童都要去信箱拿信,一天的行程极可能因为信件而变。

  平冈要拜访代助,会先给代助寄张明信片表达意愿;

  父亲要通知代助回家,也得先给代助寄封信要求;

  甚至代助决定迎娶三千代后,要找三千代商量,也是叫书童带封信给三千代通知的。

  在电话没发明前,书信一直是人们重要的通讯方式,以至发展出信使、驿站、驿道等相关人事。东晋有个中二官员叫殷羡,被从南京派到豫章做太守,赴任前,很多人托他带信,他倒是都收下了。路走到一半,觉得信太重,一数之下居然有百多封,于是他一股脑把信全丢进水里,并文绉绉的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这个典故或许可以说明书信在古时候的地位。

  当信件成为文字载体,自然也就进化成一种文学体裁——书信集。大凡近现代名家,都会有书信集——文人写的书信,一不小心就成了文学。

  一种常见的书信集作品是家书,《傅雷家书》或许是最被中国人知道的家书,傅雷在这些与家人互通的信件里对音乐艺术、文学创作作了深刻的探讨。其他著名的家书还有《曾国藩家书》、《莫扎特家书》等。

  除此之外,书信集大多来源于作家与友人间的信件交流。像孟德斯鸠一样把写信当作自己大脑工间操的人还是少数,因此,大多数书信集,都能够体现作家更真实、更生活的一面。可以列举的书信集就更多了,比如《海明威书信集》,比如《卢梭书信集》。我觉得《查令十字街84号》是很有必要读一读的,它勘称最浪漫的书信集,没有之一。

  可以作为文学体裁的书信,也可以蕴含丰富的情感。

  1960年,一位美国老奶奶给日本一个叫春水上行的人寄了张明信片,明信片上写着: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虽然不知道那个叫春水上行、要满30岁的男人看到明信片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从此以后,他终于踏上喜欢的写作之路,写出《失乐园》、《光与影》、《无影灯》等畅销书。

  春水上行就是渡边淳一,而美国老奶奶叫安娜.玛丽.摩西,大家都亲切的称摩西奶奶。如今,两人都以作古,摩西奶奶用来传递信念的明信片,也被收藏进华盛顿国立女性艺术博物馆。

  试想一想,如果渡边淳一和摩西奶奶是通过电话来交流,毫无传递的困难,渡边淳一就听到明信片上的话语,还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吗?或许忙于做医生的渡边淳一第二天就把这句话忘得精光了。

  书信传递的慢速,让收信的一方产生期待,正是一方的期待,将书信中蕴含的情感放大了。

  可惜,到了今天,写信成为我们生活中越来越不必要的事情,我上一封收到的信,离今天已经有三年。好像节省时间成为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件事用电邮几秒钟就能搞定,任谁也不愿再用寄信这种拖拉的方法。

  《小王子》里,小王子和止渴药商人之间有一场对话:

  “你好。”小王子说。

  “你好。”商人说道。这是一位贩卖能够止渴的精制药丸的商人。每周吞服一丸就不会感觉口渴。

  “你为什么卖这玩艺儿?”小王子说。

  “这药大大地节约了时间。”商人说,“专家们计算过,这样,每周可以节约五十三分钟。”

  “那么,用这五十三分钟做什么用?”

  “随便怎么用都行。……”

  小王子自言自语地说:“我如果有五十三分钟可支配,我就悠哉游哉地向水泉走去……”

  有时候,时间真的像我们想的那么重要吗?

  就像我很喜欢说的一句话——让日子慢慢过,让生活更温柔。书信,恰好是种慢生活的方式。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期待“云中谁寄锦书来”了呢?

  或许你想回忆用信传音的日子,不若读一读《后来的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后来的事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