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场景革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场景革命》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6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场景革命》的读后感10篇

  《场景革命》是一本由吴声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场景革命》读后感(一):场景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对互联网场景的分析,本书绝不是经典的那一本,而是抛砖引玉的那一本。

  怀着很虔诚的心,沐浴熏香,摊开这本书,读后却大失所望

  一个又一个实鲜的案例,一个又一个熟悉的APP、一个又一个互联网名词从眼前闪过,但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一套理论来串联、整合这些案例,如同一推精美的玉料,却没有鬼斧神工,让其成为一件传世的玉器。

  互联网不过是媒介的又一次延伸和拓展,而媒介不过是人各种器官的延伸,人性不变,经典理论永存,作者为了脱离经典,而提出的一些理论显得经不起推敲,对一些事物本质理解也流于表象,第一章尚可,翻到第二章,看到“在林林总总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型中,对全新场景的定义模型和链接方法构成了其商业模式核心。” 我不经戛然失笑,共享经济的核心还是价值的交换,只不过新的信息技术出现,让信息更匹配,供需方面有序,是有了价值交换核心+信息技术,才有了新的场景,而不是相反。

  场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词,但并不是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书中的一些内容显得牵强。有人的地方就有场景,互联网只不过让场景更多元,在空间时间、虚拟与现实上跨度更大。

  互联网导致了新的社群模式,以价值认同、共好为主,跨越空间、时间、年龄,大家被互联网集结在一起,围绕这个社群,开展场景分析、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推荐大家看两篇文章,会对场景有更深刻认识

  1、吴晓波在2015年8月6日在腾讯移动社群大会上的讲话。

  2、李叫兽《场景营销:互联网化不是搞个APP》

  写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是一件辛苦事情;写一本开宗明义的书更是辛苦中的辛苦;写一本书企图总结这个正在翻天覆地改变的大时代更是吃力不讨好的一件事情。还是要说一声,吴声老师辛苦了。

  建议大家把这本书当做互联网常识和APP、公众介绍来看吧,另外一些内容如章前讨论对黑马营的引用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对场景的分析,本书绝不是经典的那一本,而是抛砖引玉的那一本。

  《场景革命》读后感(二):确实不是一本教科书

  正如封底所言,这确实不是一本教科书。

  一方面阅读难度低,感性认识比较多,在概念界定、内涵延伸上不足,而且案例的引用胜在量多,而深度不足。比如同一个案例,放在这章这节可以,放在那章那节似乎也可以。

  另一方面,在构建理论提出论点的过程中(从部分严肃措辞上姑且这么认为吧),缺少足够可靠数据,比如优衣库的跨界到底带来多大的超额收益?跨界的营销策略要致胜的关键点是什么?书中罗列的那么多案例都是成功的吗?有没有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在哪里?这些问题不说清楚传统企业决策者如何能迈开转型的步子?须知转型也是有高昂代价的。

  总之这书写得热闹,我呢看得开心,但是能让我深思的触动点不多。营销永远理性感性艺术与商业的精妙结合,期待业界对移动互联网商业形态的观察和思索更加成熟

  最后,还是对作者表示感谢,毕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错的!

  《场景革命》读后感(三):能把会议营销包装到这个水平,我也是醉了

  很多好友跟我推荐场景革命一书,为此还专门拉了一个这本书的微信群,把此书奉为经典,事事考虑问题须先看场景。然而我看了后,真心觉得这就是迎合时代的一本快餐书而已,只是名字起得好,本质内容就是会议营销。

  书中多次提到场景营销的重要性,我一直认为现有好品质产品,辅助以适合的营销模式,能够长期的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才能保证一个企业的永续营运。如果产品本身不够好,营销的越好,结果反而是灾难性的,企业倒闭的更快。书中故意抹掉企业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片名的把很多企业成功的案例归结于场景的胜利实际上违背了商业的基本逻辑,但这个书为什么会被当下那么多人认可呢?答案就是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每天都能喝到新的鸡汤,包装一个新的概念来满足大家的好奇心,给大家打了一针新鲜的鸡血,告诉大家之前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从场景出发考虑问题,现在我来了,喝了这碗鸡血,革命就会成功。从包装概念这个点上来看,这本书算是赢了。

  《场景革命》读后感(四):一个受欢迎的新词儿

  互联网时代,新词儿总是格外受欢迎。

  《场景革命》讲的事情不算新鲜,赋予了新的表达方式,但其实也是大家探讨了很久的两个核心问题:

  1、社交时代消费的新心态

  2、中国逐渐崛起的中场阶级跨越了商品价格,商品功能之外对商品价值的追求:消费升级

  这两个议题,无疑都是在反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趋于理性化、个性化。商品除了满足其基本功能,已经延伸成为生活的场景,满足情感需求,与此同时表达和彰显使用者本人的品味的功能。

  只是有了互联网,形成消费闭环之后,这种对品味和个人特征、情感满足的追求渗透到了每个环节,而通过基于消费者体验深刻洞察而来的跨界,给营造这样的场景带来了很多创新的机会

  如果说有什么是与时俱进新的东西,归纳应该是

  1、O2O以及支付环节的完成,使得整个具有社交彰显价值的消费体验更完善,更具场景化。

  2、产品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整个消费体验过程,甚至后续的由商品聚集的消费者群体-社群,其中所具有的人格精神(老罗解读的“IP”现象)都构成了消费目标的组成,也就是作者所言的“场景”

  3、跨界是实现场景创新的重要方式。跨界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力,这会是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股力量

  书的优点

  1、排版挺好,插图页可以舒缓一下视疲劳

  2、选的案例挺新,比较贴近生活,也很生动,比较多,有利于了解当下时髦的一些互联网经营

  3、提出场景这个概念挺好,对上述一些商业的新动态,有个清晰的、具有总结性质的简洁描述。

  4、许多章节配以案例相关的online渠道,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体验,书籍变得更丰富,随时可以获得案例里提到的一手材料

  缺点

  1、不足以支撑一本书的内容,硬生生地扩展成了一本书

  2、为了“场景”而“场景”,有种把每句话都硬生生插入“场景”二字的感觉

  3、案例太散,每章所选案例,跟所表达的理论不大对的上,解析的也非常浅,大体就是案例一放,说几句引发思考的话,没有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入解读。

  4、拽文气严重,用一些非主流的表达方式营造神秘感,或者是用很多不那么精确,但是看起又能提升B格的表述方式。大可不必,商业工具书,踏踏实实分析事儿就行了。

  《场景革命》读后感(五):重构人与人

  初拿到这本书,很有质感的封皮,翻在手里很有感觉,蛮欣喜

  全书通过四个部分来书写,分别是正在发生的场景革命、支持场景的核心要素、构建场景的方法论及场景的商业应用。边看边记下了一点会产生触发的词段,有的整理成自己语言,有的便是原文。可以帮一些没时间看完全书的人了解一下内容。

  前言部分:

  • 打动人心的场景是以后商业的胜负手。

  •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和场景中自己浸的情感。

  • 淘宝上的多肉植物图片,配合着场景出现,或红酒旁、原木窗边、有台灯明信片的书桌…等,契合想买多肉用户的情感诉求。

  第一部分 正在发生的场景革命

  • 场景-原指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构成的画面,现指能够触发用户沉浸式体验或长时间停留的形态。

  • 传统产品运营的习惯是-创意落地-UI做好-通过各种宣传-配合新媒体营销和战略公关-渠道布设(如天猫 京东等)二 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直接导致传统模式失败,场景成为入口核心。

  大姨吗 自制短剧和电台场景。

  • 场景入口逻辑

  1、 不再是简单执着于产品研发,而是洞察新的场景可能

  2、 不再是拘泥于自我本为诉求,而是激发用户主动传播分享。

  3、 不再是红海竞争性流量获取,而是新品类独占新场景红利。

  第二部分 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

  场景化四个核心要素

  一 、体验

  •塑造体验层次感?

  体验层次表现为:体验带给用户的满足从功能到利益、从信任知识层层递进。

  朋友圈的场景是:信任,需要分享有质量的内容强化信任。

  •体验要有细节,细节足够真实

  • 提供基于长期伴随的拥护者养成类体验?

  这个时代,让用户给品牌或产品作贡献,比让利给用户更有价值

  所以让用户参与微信公众号-微博活动或线下活动,在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中成长,采纳他们好的建议,在这个意义上,品牌需要把控制权(主动发现,主动权)交给用户。

  二、链接

  •让场景演化为生活方式:譬如跑步,不断细分慢跑、夜跑、半马、全马的过程就会链接出新的产品机会和产业价值。

  • 把场景塑造成亚文化载体:譬如酒吧、桌游、公司小型聚会、专题发布、微路演就会形成主题定价模式。

  三、社群

  • 逻辑思维-真爱月饼

  月饼被植入游戏社交场景,变成“示爱”的游戏:你可以“撒娇向一个人要月饼”也可以“向多个人逗趣要月饼

  • 一种比较受欢迎的自我确认和时尚表达:瑜伽(服)、烘焙、插花、跑步(运动健身)素食(触发:记得米果姐说过他是素食主义者,所以得释当吃点人参补充一下营养,所以针对素食主义者这一块可以有新产品)

  •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精神

  1、 想要而不是需要

  2、 追求即视感,所见即所购

  3、 态度比功能重要

  4、 追求价值敏感性而非价格敏感性

  5、 自我表达与小众认同超过大众点评

  6、 社交网络评价大于现实沟通评价

  • 如果现在基于女性健康、女性生理周期、女性情感做出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将这样的产品分发给 大姨吗、美柚app 和公众号“大忘路“”她生活“巨大商机

  • 商业就是忘掉生意、忘掉商业,是要去思考我们和拥护者之间的关系,用户不再是用户,而是拥护者,品牌也不再是突出自己的产品功能,而是突出它和拥护者有情绪共鸣的结合点。

  • 找到自己的亚文化标签,去建设公众号,去使用微博、知乎、豆瓣、果壳、贴吧等,变为用户经营者。

  第三部 构建场景中的四即方法论

  一、 产品即场景

  •这世间任何情感,都需要一个表达的出口。这时候产品就可以当做这个表达的桥梁、载体,承接着用户的亲情、友情爱情。

  •产品的功能属性+连接属性=新的场景体验-丰富新产品的重要方法

  咖啡&商务区=太平洋咖啡 星巴克;咖啡&聊天聚会=zoo咖啡 漫咖啡;咖啡&阅读=字里行间;咖啡&创业=车库咖啡 3w咖啡

  •如何为产品找到连接属性?

  在用户的某个生活环节中,适时提供可能需要或关联的产品。

  1、 找到消费者场景体验的痛点

  2、 细分消费者需求

  3、 确定场景的呈现细节

  二、 分享即获取

  •分享思维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之一

  •分享经济时代,分享越多,收获的越多。

  •分享 攻略、心得、影评、书评、或产品自身资源

  •在微博、朋友圈、陌陌小组、百度贴吧等移动应用或社交工具上分享,会被放大。

  三、 跨界即链接

  四、 流行即流量

  •营销需要更多细分的标签,产品需要窄化成某种生活方式的共同体。

  •今天所有的营销问题是战略问题?所有的营销等于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打造

  第四部分 场景的商业应用

  •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每天都会接触的场景—中毒场景,容易形成产业链。

  •跑步现在就属于重度场景,围绕这个延伸出大量产品和服务

  •汽车相关场景,用户在汽车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晨光 集客回家套装礼盒—创意与传统节日情怀结合的新场景

  •媒体影响力视频>图片>文字

  1、 让内容内容化,有价值,能让用户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2、 让情感更加温度化,形成欺负,有曲折,有温度。

  3、 不要怕拉仇恨,找到恨你的人才能找到爱你的人,不要一味讨好拥护你的人。

  ---------------------------------------END--------------------------------

  想起一句话,创意就是两种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有点等同新场景创造。

  《场景革命》读后感(六):最后

  豆瓣大了,水军也多了起来,就不吐槽刷分等等啦。

  开章明义,讲场景好,场景革命好;之后讲怎么做;最后升华下,讲哈应用。简而言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全书的思路大概就是这样;在这样的框架下,吴声开始填充,各种案例、各种APP、各种自造的与拿来的概念,内容写好了;OK,之后就是排版了,要文艺,要简约,要羊毛出在猪身上,于是下载XXX送XXX挣回了印刷成本,大规模的空白与竖排文字成了实现简约与增加篇幅的不二法门。

  不过,既然读书还是有自己的收获的,要不然就浪费了RMB和时间,写哈自己最深的感触吧:

  体验、连接、社群、大数据,都是当下互联网社会的流行词汇,各种书籍都有详细阐述与丰富的案例,不做多说。

  产品、分享、跨界、流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流行,不久前马佳某,黄太某取代更久前的凤某,干露某成为网红。之前一直觉得心里不平衡,凭借制造舆论话题进入风口浪尖一举成为知名人物,公司市值飙升,身价倍增,他们凭什么?那些辛辛苦苦干实业的,默默无闻辛苦劳作的,那些早出晚归做办公室的,付出不一定少的心血与精力为何总是成为平庸的大多数。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懂流行,不会营销(zhaung bi),不知道如何出名,不知道互联网背后的运作链条。

  是有些人挣钱比较容易,令我们心里产生不平衡,但也有同样的我们奋斗在一线,靠汗水值得肯定,脑子比较活,同样不容否定。金钱本身没有善恶,到达金钱彼岸的路径却有远近,但不同路径之间同样没有善恶好坏。想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的视角开阔了许多,心里更加平衡了,也知道自己为了实现财务自由不一定要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

  《场景革命》读后感(七):造词专家的微信长文

  作者吴声,逻辑思维的创始人,各种互联网讲座的常客,可以说是互联网的理论家,也可以说是一个造词专家。新的时代,新鲜的事物涌出,总需要新的名词来命名,作者先后创造过的知名词语有,场景革命,超级IP,商业新物种,等等。

  这本书,就是造词专家所做,用场景一词把作者理解的移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经济都串联在一起。

  作者也说,这不是一本书,是一篇微信长文,是一篇很长的文案,是一份上百页PPT的图书版。读完后,我想,还是把书的主干梳理出来,如下:

  场景造物

  场景可以赋予事物新的意义,相当于为事物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场景可以连接情感、体验、需求和人性,场景可以社交、互动、跨界和混搭;

  正在发生的场景革命

  场景,是特定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具体画面,和互联网产品相关的场景,需要构成完整的用户体验闭环。在这些应用场景中,能够触发用户长时间停留的应用形态,可以看作是超级入口,场景就成为体验的入口。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不同群体或不同个体相互之间的连接点,就是场景,这样连接所创造的独特价值,就会形成体验,造就意义。

  场景,就成为互联网的入口。

  场景,依赖于人的体验细节,是人与产品的连接方式,是价值交换方式的表现形态。场景的构成要素,同样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连接方式五要素。

  作者说,场景的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这点不敢苟同,场景的本质,如其所是,只是入口,是占领消费者心智的入口。

  新场景,创造新的体验,新的需求,新的生活方式。

  思考的步骤

  场景洞察、场景延伸、场景方法

  一、正在发生的场景革命

  长在朋友圈中的碎片化场景

  微信是基于连接的最大公约数,是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

  朋友圈是最大的引爆场景,朋友圈刷屏是最重要的流行定义方式。

  朋友圈和H5是微信的两大利器,H5是连接微信公众号与APP的桥梁。

  社交需求是微信产品的第一法则,可视化是微信场景应用的基础。

  共享经济崛起的DNA

  共享经济是场景中产品与产品、人与人、人与产品连接方式的不断改进和优化,是不断强化更有效率的撮合能力。

  场景是共享经济模式创立的重要工具,新的场景意味着新的连接方式。

  新的用户需求构建新的场景,场景成为新商业模式指数级增长的关键。

  颠覆传统互联网入口的核心逻辑

  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颠覆流量和渠道,成为重要的互联网入口。

  静态的场景被动态重构,场景创造流量。

  传统营销理论4P中,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渠道是最容易被互联网颠覆的。

  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让场景成为入口核心,而不是传统的渠道。

  跨界和混搭,创造新的场景,成为新的入口,制造新的流量。

  LBS、支付场景的渗透、社交媒体的传播,是多个可选的跨界场景入口。

  需要专注洞察新的场景可能,激发用户主动传播分享,创造新的品类独占新场景红利。

  二、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

  体验、链接、社群、数据

  产品即体验,体验即内容,内容即传播

  体验美学重塑新的商业价值逻辑

  场景,为用户创造超越期待的体验,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让用户给品牌作贡献,比让利给用户更重要,更有价值。

  无论是小米手机,还是美图手机,它们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户社群的入口;

  创造的是新的品类或者跨界的混搭,是硬件+移动互联网+新电商+粉丝社群,或是移动+图片+LBS+社交,是建立了与用户/粉丝情感连接的入口。

  情感体验,让用户从价格敏感性变为价值敏感性。

  用户会为品牌作贡献,并且是自发地为品牌作贡献,为品牌传播,推荐和转介绍。

  价格敏感性会长期存在,但是体验成为决定用户消费意愿、消费动机乃至最后购买转化环节的核心。

  场景为用户创造卓越体验的方法

  塑造体验的层次感,体验的层次感决定了场景的真实性;

  体验要有细节,体验细节是场景成为流量入口的要点所在,细节足够真实,才能吸引用户加入,细节就是基于场景的互联网入口;

  提供基于长期消费伴随的拥护者养成类体验,并把控制权交给用户,养成,就是参与,是让用户为品牌作贡献,从而锁定用户,也是渗透到用户的成长过程中,与用户共同成长,植入用户情感,形成共同记忆和情感共鸣;

  空间链接变成新场景的定义指导

  互联网和新的生活空间融合,打造新的场景。

  链接创造的是乘数效应。

  O2O的本质是全渠道,是打通线上和线下的无缝连接和自由切换。

  让场景演进为生活方式,塑造为亚文化载体。

  基于用户为中心的全渠道化,让线上模拟线下,让线下对标线上,让移动端改造PC端,多屏互动,多一个屏幕就是多一个入口,多一个乘数效应。

  社群是场景的动力机制

  场景要具有一种亚文化的力量,亚群体的表征和社群感,才能具备拥有大规模用户和商业应用的可能。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精神

  想要而不是需要;

  追求即视感,所见即所购;

  态度比功能重要;

  追求价值敏感性而非价格敏感性;

  自我表达与小众认同超过大众评价;

  社交网络评价大于现实沟通评价;

  塑造场景力

  对场景本身的定义能力和对亚文化社群的影响能力,称之为场景力;

  个性化的场景生态是以人为逻辑,以体验为核心,以连接为中心,以社群为最大公约数的商业环境,场景力可以帮助产品快速形成一种消费主张。

  在不同的场景里,用户痛点和痒点的维度是不同的,准确定义场景,就可以准确定位社群中目标用户的痛点和痒点,能够精准引爆品牌和产品的亚文化潮流。

  产品社群化,是产品链条的延伸和场景的延伸,将产品人格化,成为连接用户和粉丝的标签,变成一种小众/亚文化群体的态度,定价策略就会变成基于价值的敏感性,价格会提升,但对于用户来说却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聚焦长尾流量的亚文化社群,能够带来精准的营销。

  数据让场景精确匹配用户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人为中心的账号体系保证了数据在各个场景维度中形成相关性,最终也支撑了新的场景价值;数据流动性越强,生成的结构性也越多,使用者关系越清晰,新场景的创造也越清晰。

  收集可量化的数据,塑造可量化的全场景体验,用精准的数据匹配精心设计的场景。

  三、构建场景的四即方法论

  产品即场景

  产品等于场景的解决方案;

  分享即获取

  以人为中心的新分享能力,让品牌等于故事、文化和情怀;

  跨界即连接

  跨界的连接击穿了各种场景的区隔,形成的是新体验、新品类和新价值;

  流行即流量

  流行成为流量的新入口,占据亚文化流行趋势的制高点,才能掌控流量的话语权。

  产品即场景

  产品成为场景的解决方案,场景解决方案成为产品研发的核心能力,需要在场景中提炼出产品的核心能力,然后去不断叠加出新的场景。

  场景不存在线上和线下的区别,而是以用户体验和场景粘性为中心形成闭环。

  产品的功能属性+连接属性=新的场景体验

  找到产品的核心功能属性,然后叠加出连接属性,创造新的场景体验。

  叠加的机会,在用户某个生活环节中,适时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以及关联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考虑的三个方面:

  找到消费者场景体验的痛点,细节消费者需求,确定场景的呈现细节。

  围绕人的体验、生活、应用和消费场景。

  分享即获取

  分享,是场景的中枢,分享更多的时候是基于人格的背书。

  分享,是连接,连接的机会越多,互为渠道的结合点就越多,更容易把品牌有限的市场预算变成倍数效应。

  分享,是获取,是双赢,是用户和朋友获利,是帮助品牌获得更多的市场和用户。

  分享的杠杆能力和乘法效应

  社交工具和移动应用的连接机会,越分享,连接的机会越多,互为渠道的结合点就越多,重要的是找到分享的引爆点。

  跨界即连接

  跨界深度形成新的定价依据和定价能力。

  跨界的深度,成为这个时代定价的关键。

  跨界,打造新的场景和新的体验。

  流行即流量

  互联网的入口被颠覆,消费者对相关的场景需求成为新的入口和新的渠道。

  场景流行最重要的成因是,亚文化现象和拥护者之间是真实的情感关系,用户甚至是催生亚文化的超级传播者。

  流量的关键是,产品自身能否形成一种用户主动搜索的能力,能不能催生流行的指数,能不能进一步形成基于指数的品牌力。

  产品需要变成某一亚文化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找到品牌的拥护者,靠人与人的口碑营销带来新流量。

  四、场景的商业应用

  场景重构商业模式

  场景动能=渠道

  场景成为传播的接触点和分享的触发点。

  社交媒体是场景时代必不可少的要素,用户不断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明确自己的喜好、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寻求的生活方式。

  产品维度,流量场景化;

  价格维度,基于场景的分享即获取;

  渠道维度,跨界即连接,连接无限可能;

  营销维度,流行即流量,场景引爆品牌;

  场景定义=战略

  场景方案=产品,用户参与前置,从产品研发阶段,把场景和用户的需求联系;

  场景动能=渠道

  关注渠道的重点是,能不能让人感觉到连环场景和连续转化;渠道的关键是,人的传播分享形成的场景链条;如此,场景才具备动态的能量。

  判断场景具有传播能力和动能的标准,

  场景本身是否有转发的欲望,有体验的动力,形成基于亚文化的人格,让人愿意亲近。

  场景势能=营销

  势能会在跨界和连接的过程中形成,场景有被连接的意愿和让人主动连接的可能性时,就是好的势能。

  场景细节=流量

  越具体,转化率越高;

  产品细节的核心是体验的细节,体验的细节形成了决策的依据,最终转化成高质的流量。

  场景故事=品牌

  场景故事的核心要义,让品牌更有人格,更加有情怀,更有场景的温度感。

  场景用户=社群

  用户被精确表达带来特别的身份认同,价值观越一致,社群动力就会越强。

  品牌要准确认识自己的产品,时刻洞察社群体验,做好内容运营。

  场景在商业应用中的分类

  高频场景容易获取用户,低频场景容易获取高毛利。

  重度场景容易形成产业链,轻度场景容易形成先到者先得的壁垒。

  低频场景发生率低,但场景本身稀缺,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赚钱。

  高频产品进一步,就是重度场景,可以形成产业链。

  轻度场景一般只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合。

  能够真正形成场景的定义能力和情感连接能力的,是密度场景,能成为超级入口。

  广度向密度的转型,核心方式是跨界和混搭,通过更加深度、强势的连接,形成新鲜度。

  开发基于密度场景的应用,实现多点的连接、连通和互动,是场景应用开发的核心标准。

  工具应用无法具备密度场景的能力,而具有亚文化和情感表征的社区应用有天然密度感。

  对有情感连接价值的密度场景,永远是真实的内容触动大于形式的华丽炫目。

  广度场景向密度场景转变,关键在于必须将品牌进行更加深度的连接,形成新的消费者心智确认。

  场景成为传统产业转型为数不多的机会

  产品从一开始就在迭代,一直都是未完成的。

  传统行业要完成互联网转型,就要成为年轻人的平台,创造基于新场景的附加价值,并为消费者创造独特的体验。

  场景同样是产品经理在做产品时,判断需求是否有存在必要性的标准,有典型的用户场景才是真实的需求。

  强场景和弱场景对应强需求和弱需求。

  脸萌和魔漫相机昙花一现的原因,是用户不能持续获得体验;

  从需求的角度讲,这类靠新鲜感和用户自我实现成就感驱动的产品,用户体验是短暂和缺乏长久粘性的,可以创造满足日常工具化需求的功能将用户留住。

  这是需求的游移。

  …………………………………………………………………………

  也许场景能解决所有问题,也许透过不同的视角更能够看透事情的本质。

  场景,不妨作为思考事情的维度之一。

  完。

  《场景革命》读后感(八):冲着得到来的,读完后也没得到啥

  场景是用户使用产品时的情景状态,只有契合这个状态下的最优体验,才是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使用场景不应局限与物理层面的时间、空间维度,还要洞悉用户的心理状态,找到当下用户最关注的那一个点,针对这个点满足用户预期。

场景营销

  占领特定场景下的用户心智!如:同样是咖啡店,星巴克的感觉是商务、小资;3W的感觉是创业、极客;雕刻时光的感觉是文化、静谧。

场景激活

  探测用户特定场景活动进行服务推送!如:传感器探测到用户进入海底捞,APP自动推送1张海底捞优惠券给用户;小米、锤子手机监测到用户长时间使用手机或深夜仍在公司,提示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等信息。

场景战术

  1、通过“高频场景”获取用户(爆品战略)

  2、通过“低频场景”获取高毛利(精品战略)

  3、通过“重度场景”形成产业链

  4、通过“轻度场景”形成壁垒

  《场景革命》读后感(九):既然场景是个筐,那我也来装一装!

  取这样一个名字,是“清风徐来”书评给的灵感(对想要买这本书的朋友来说,清风徐来的评论《场景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是值得一看的)。

  正如各位吐槽的那样,这本书列举了很多案例,但是又蜻蜓点水地跳过了。说了一些方法论上的总结,但是又老是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不过且不管这些刨根究底的事,这个书的反复提到的这个“筐”——场景,还的的确确可以帮助我思考些问题。

  大家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同样的一碗面,在家里吃和在餐厅里吃的味道是不同的。按照书中的理论,这就是餐厅这个场景在起作用。

  不过,你或许会说,这可能是因为家里煮的面汤不如店里的好,也就是产品本身发挥了作用而不是场景。如果你真要考虑到这么细致的话,那或许也可以理解成,你更喜欢味精或者其他添加剂的味道,因为家庭厨房里是不会有这些东西的,但是餐厅就难以避免。难以避免的还有碗筷的卫生问题,厨师上了厕所有没有洗手的问题等等。可是我不信你们真的这么重口味,在如此“重视食品安全”的今天,可以无视这些问题。但事实确实,,你为什么还是管不住自己的腿,还是在那排着长长的队呢?

  是不是你有时候会对餐厅有更大的宽容度?

  我常常听到哪些从国外回来却一定要去吃路边摊的朋友,他们调侃地说,要的就是这个地沟油香味。你看,这是多大的宽容?但要指出的是,你并不是在包容地沟油或者喜欢地沟油,而是在默认普通餐厅肯定会放添加剂这个基本事实。也就是说,在这些餐厅里的所提供的场景体验里,是包含了这个因素的。人一旦默认并接受了某个场景,就会对这个场景之下的不合理产生不可理喻的包容。但请注意,这个包容不是主动的。这个包容是一种慢性毒药式的默许。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传统靠手艺吃饭的商业环境里,这样的场景甚至可以很逼格地说是“市井文化”。显然,要去创造出这样的“文化场景”是一件多么耗费时间的事情。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难道这本书就是在讨论”中国餐厅的糟糕的场景体验是如何被包容的”吗?当然不是,这本书里所谈论的案例可是“高大上”多了。高大到并没有提及前文所说的“市井文化”场景。这本书在说的是,要来个场景革命来突围现有商业竞争。也就是说,这个书在讲如何从靠手艺吃饭升级为靠脸吃饭。

  在传统的餐厅场景中,不同的餐厅天然地带有不同的场景要素。比如路边烧烤或许代表了放诞不羁的青春,咖啡店代表了小资情调,火锅店代表了豪情聚会……如果能好好地利用这样地天然场景要素,那你的产品也能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反之,则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美国的中餐馆可能意味着平价却好吃,所以嘈杂并没有关系。这也是海底捞在北美的第一家店的表现不如意的原因。因为在服务业发达的美国,不乏有标榜高品质的餐厅。而带着中餐场景的海底捞如果在美国不能有更好的,更特别场景重构,而是去靠近高服务质量的场景体验,则失去了中餐馆天然具有的场景属性,可想那要花多少代价。但我这里并不是说是中餐馆就只能是利用嘈杂和平价的场景,因为这样的定位是西人的视角。如果是唐人,他们或许还会加上个故乡口味的场景视角。而海底捞进军美国市场选择的是西人视角,却又不善于运用这个视角下的场景体验,问题就来了。事实上,作为高质量服务的西式餐厅来说,火锅店这样豪情的吃法本身就是一个不和谐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体验是冲突的。如何优雅,但是又能豪情吃饭呢?或许在唐人的眼里,这不是个问题,但是在西人的眼里,这就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那如果海底捞的老板看了本书是不是能找到突破口呢?如果我是海底捞的北美老板,我看以我的悟性,是想不到好办法的。我倒是推荐海底捞的老板好好的看看特劳特的《定位》系列,或许能受到更多启发。可是,我还是会推荐他看一下《场景革命》这本书。除了它有类似互联网商业参考用书索引的功能之外,我想它还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考的纬度,来重新复习一下定位理论。这和“粉丝经济学”,“体验经济学”等等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以上是半夜看完以后怀着吐槽的心情,和肚子饿的情绪(所以说的都是餐厅的事),信手码的字。如果各位觉得我有需要再捋一捋,那我吃饱睡够了再来。

  《场景革命》读后感(十):25句话,罗辑思维创始人教你如何在场景革命中胜出

  产品即场景

  分享即获取

  跨界即连接

  流行即流量

  ----------原创书评,微信公号:mydreamplus------------

  吴老师口才和经验都了得,梦想君就偷个懒(小点声!),从书里为大家挑出25条关于如何认识、发现并打造场景来连接人和产品,人和人的金句/段落。

  1,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人们需要更多场景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哪怕是不能实现的空中楼阁似的需求。商品不再是作为传统的物品,而更多是发轫于场景的体验。

  2,流量批发红利的时代过去了,迅速登场的是社交关系,是人格连接。

  3,场景成为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主张要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视为连接不同个体制造场景的工具……如同莎士比亚口中的衣服,手机屏幕会泄露我们的秘密,我们喝的咖啡,去的咖啡馆,使用的APP,看的书,都会告诉他人我是谁。

  4,互联网时代的消费机制和生活意义都是基于场景的游戏规则塑造……场景的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拥有场景,就拥有了消费者的时间。就会轻松占领消费者心智。

  5,新场景是跨界和连接得来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就是场景商业的典型范式。

  Airbnb可能会成为一个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的大旅游入口,成为旅游市场的龙头企业。

  Airbnb提供餐饮服务,Uber商业模式在出行打车应用之外,也开始基于物流场景,基于同城快递场景,基于社交推荐场景,推出了同城快递和鲜花速递等服务。

  6,体验经济框架下,所有的营销问题都应当以战略问题作为思考起点。

  7,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

  a,塑造体验的层次感,体验的层次感造就了场景的真实性

  ,体验要有细节,细节足够真实,才能吸引用户加入

  c,提供基于长期消费伴随的拥护者养成类体验,并把控制权交给用户。

  抢占消费不断前置的入口,形成长期消费伴随(i.e.鹿晗,TFboys)

  8,如何完成空间链接?

  a,让场景演进为生活方式。

  跑步软件,喜欢跑步,比跑步重要,喜欢看书,比看书重要。

  自我确认,绝大多数时候有赖于社交关系的确认和社会网络评价的确认。

  , 场景标签化,把场景塑造成亚文化载体。

  酒吧,综合德州扑克,杀人游戏,桌游,公司小型聚会,专题发布,微路演等

  c, 多屏联动:PC,手机,iPad,智能电视

  9, 如何理解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精神?

  a,想要,而不是需要

  ,追求即视感

  c,态度比功能重要

  d,追求价值敏感性而非价格敏感性

  e,自我表达与小众认同超过大众评价

  f,社交网络评价大于现实沟通评价

  10,社群,场景的商业动力。以人为核心的社群思路应该是:忘掉生意,商业,思考我们和拥护者之间的关系,用户不再是用户,而是拥护者,品牌不再重点突出自己产品的功能,而是要突出他和用户有情绪共鸣的结合点。

  11,找到自己的亚文化标签,去建设微信公众号,去使用微博,知乎,豆瓣,果壳,贴吧等所有的新媒体矩阵,从一个产品运营者到用户运营者,才能真正迈出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步。

  12,消费场景建立起来之后,后端需要开拓的就是金融服务了。如何让人既愉快花钱,又能结合金融场景又更好的体验呢?信用,信用,还是信用。

  i.e.众安保险和蘑菇街合作的蘑菇卡是针对蘑菇街用户推出的授信额度,先消费后还款,最长免息期40天。乍听之下和信用卡类似,但是本质却有不同,因为蘑菇卡嵌入到了场景内,从授信开始到消费结束,都和场景完全绑定。用户在蘑菇街的消费行为,习惯,次数,金额,送货地点,退货历史,构成了场景内的信用集合。

  互联网+信用是场景消费未来不可阻挡的方向。抓住了场景内的客户,读懂他们并且满足他们,把消费和信用捆绑。

  13,所有公司都是场景创造平台……在场景中,我们需要找到产品的核心(inside)能力,然后不断plus出新场景,即产品的功能属性inside+链接属性plus=新的产品体验。

  14,Airbnb,Uber,滴滴打车,河狸家…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公司会在底层逻辑上形成竞争,因为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的,即做用户体验的入口,连接人与场景。

  虽然实现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围绕人的体验、生活、应用和消费场景的逻辑没有变,这就是他们的inside能力。

  15,在场景时代,跨界不只是营销,而是所有维度的常态,更是产品常态。从渠道和自身资源的角度考虑,每个品牌都具有互为连接的渠道,品牌动力机制被跨界迅速激活。

  场景电商框架里,六度空间理论正在被更多公司和品牌证实并简化——任何两个陌生企业,通过强BD,找到接触点,彼此形成互补的品牌连接,就是“跨界即连接。”品牌的跨界伴随用户群流动。原来井水不犯河水的两群人,通过品牌的跨界,完全打破壁垒,形成了新的用户群。

  16,场景流行最重要的成因是,亚文化现象和拥护者之间是真实的情感关系,用户甚至是催生亚文化的超级传播者。

  当电影院被定义为情侣约会场景时,电影票只是场景解决方案中的原始配置,这个方案可能还包括冰激凌,爆米花,碳酸应料或者是《变形金刚》《小时代》的各类衍生品……所有这些连接虚拟和现实的场景解决方案,才构成完整的消费动机。

  17,场景动能=渠道

  传统的营销思维下,营销和销售的通路是分开的,即商品和信息的流动是分开的。场景思维下,商品和信息的渠道却是融合的。

  18,判断一个场景是否有传播能力和动能,有三个标准:

  a,场景本身是否有内容,有让人想转发的欲望;

  ,这个场景是否足够真实,让人有体验的动力;

  c,这个场景能不能形成一种基于亚文化的人格,让人感受到一种温度,愿意参与和亲近。

  19,场景势能=营销

  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愿意去植入场景,愿意主动与场景连接,这就是营销在今天的意义与价值。市场推广的声量与能量,决定了推广的核心已经不是品牌中心化的驱动,而是去中心化的背书、连接和因为品牌本身更加富有调性,更加葆有生活态度形成的连接意愿。

  20,场景细节=流量

  场景中的细节越具体,越真实,转化率就越高。

  21,场景故事=品牌

  无论个人品牌,还是产品品牌,都在突出场景故事。场景故事中,产品不是第一要素,关键是我们赋予产品什么样的连接场景,其核心要义特别简单:让品牌更加有魅力,更加有人格,更加体会到场景的温度感。至于具体的讲述方式:可以是故事的文案,也可以是场景无所不在的细节,也可以是音乐,视频和图片等一切可呈现的表述形式。

  22,场景用户=社群

  在一个场景中,用户基于同一个亚文化的需求,就容易形成社群,但社群需要平台有意识地区运营和组织,才能让这个社群的动能持续积累和沉淀。

  23,首先,要准确认识自己的产品,只在用户需要时出现。

  其次,要时刻洞察社群体验,是品牌/产品的内容、活动本身成为社群的需要,成为社群存在的价值,从而带动用户的主动参与。

  最后,基于社群价值做内容建设和内容运营,社群的内容能力是价值和动力所在,没有内容,也就不存在社群。

  24,高频场景(租车,餐饮)容易获取用户,低频场景(健身,美甲)容易获取高毛利。重度场景容易形成产业链,轻度场景容易形成先到先得的壁垒。

  要意识到并善于利用从低频到高频、从轻度向重度的场景转化机会:i.e.Airbnb在低频的租房场景下加入餐饮共享服务;Uber送鲜花;易到“单读车型”

  25,能够真正形成场景的定义能力和情感连接能力的,恰恰就是密度场景。遇上野兽派,遇见的是鲜花心情,还是关于生活美学的想象?连接度高的有情感意义的生活场景是密度场景,产品容易成为场景链接的工具;

  而广度场景,如咖啡虽然频次高,但连接能力缺失,需要提高附加值,从而不可避免地要向密度场景转变。

  广度向密度的转型,核心方式是跨界和混搭,通过更加深度、强势的连接,形成新鲜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