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碧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碧奴》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6 21: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碧奴》的读后感10篇

  《碧奴》是一本由苏童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碧奴》读后感(一):没有奇迹故事

  江美琪有首歌<<爱哭鬼>>,苏童也写了本书<<碧奴>>,讲述的也是一个爱哭鬼的故事.

  这个重述神话的故事,讲的是我们熟悉的孟姜女的故事.

  但苏童写得很好,他用了一种并不是很中国的手法把故事的背影模糊了.

  于是,我们便只看到这个叫做碧奴的女子,为了给在大燕岭修长城的丈夫送去冬衣,一路上受了种种的苦,被歧视,被抢去包袱,被迫去给一个死去的盗贼送葬,被当作刺客抓了起来.

  一切都是那么荒诞不经,一切现实不可思议事情在故事中却是那么平常.可越是这样,越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动荡不安.

  一个不许哭,不能哭的村庄走出一个很会哭的女子,一路上,碧奴的眼泪从眼中流出,从头发中流出,从身体皮肤流出,甚至可以从手指,脚趾中流出,哭的方法有很多种,哭的原因也有很多,虽然一度她想到了死,因为为丈夫做的冬衣被抢走了,但她还是坚强的走了下去,实在没有办法,她便要把她身上仅有的秋袍改作冬衣,赶在冬天前送去.

  她的眼泪让很多人避之不及,因为她的眼泪会唤起人们心中沉睡的善,尘封的爱.在那个年代,人活着,也许比动物还不如.所有的人的心外包裹着一层重重的壳,于是,他们惧怕碧奴,惧怕她的眼泪,其实,他们的心也是柔软的,只是,自己不愿承认罢了.

  尽管走得很辛苦,尽管,从一开始,我们都知道故事的结局,那个支持她走下去的目标,那个在大燕岭修长城的丈夫早在夏天时便死在乱石堆里,成为长城的一段城墙,尸骨无存.

  但苏童写得她很倔强,那些苦难让我们相信,也许一切会发生奇迹,也许这对小夫妻最终可以相聚,也许...我一边看,一边一厢情愿的希望着.

  所以,最终当碧奴千辛万苦的到达大燕岭的时候,她知道了一切,她拍打着城墙,喊着岂梁你出来,岂梁你出来,要不让我进来时,心里真的好难过.

  故事结束了.

  原来是没有奇迹的.

  《碧奴》读后感(二):爱,爱,所有的眼泪只为一个爱

  都说,没人相信还有什么坚持单纯而又永恒的爱

  现代人不信。这个世界太缭乱,物质金钱欲望……爱有点飘渺,有点梦幻承诺残酷稳定期盼

  古代人也不信。女子命薄福浅,地位低,行动受局限,活着由不得自己的意愿。殉夫,不过为了贞,守寡,不过为了节,贞节牌坊女德女教蹬着大眼睛瞅着你,不愿也得愿,习惯自然,也便没了什么愿和不愿。

  可碧奴却爱着。

  坚持,单纯的爱着。轰轰烈烈誓死不休的爱着。

  她上大燕岭寻岂梁,不是别人强迫着,也不是为了什么义务礼教与荣光,只是爱人在夏天被抓走去修长城,,她要给丈夫送冬衣裳

  岂梁是个孤儿,穷的什么都没有,给不了碧奴荣华与富贵,却是她的太阳,让她感受温暖,只是为了这个温暖啊,这个女子义无反顾的走了,孤身一人启程了。

  这个爱该有多坚持,这种坚持,战胜了艰难险阻,战胜了神话般的一千里路。

  可惜,她的太阳坠落在山石之底。可她还是不放弃,用谢幕般的泪水让长城崩溃,让石落人出!

  眼泪是脆弱的,但悲伤沉重的。有关爱情的悲伤,是痛苦的,绝望的,又是不甘心的,所以会惊天动地的。

  如果没有对岂梁的爱,就不会有女子飘摇险异的漫漫寻夫之路,就不会有悲伤而激烈的泪水,不会有倒塌的长城。

  苏童的碧奴,的确不如他的有些作品那么好看,一个百姓口头上挂的故事,也的确没什么新奇可言。只有一个古代女子,爱的傻得可怜

  这种爱,一路到底,一马平川,山可枯,石可烂,写在小说里很老套:没有多边感情的纠葛,没有峰回路转的起伏,没有犹豫不定选择,;没有偶像般的王子,没有魔鬼般的女人;没有职场上的金枝欲孽,没有一夜情偷腥乱伦和背叛

  但是如果你真正爱着或曾经爱过,就会发现,碧奴的爱,真的很美,很新鲜

  《碧奴》读后感(三):女性的别称叫奴性?

  女性的别称叫奴性?

  ——从孟姜女到碧奴,看女性形象的奴性特征

  古希腊神话中曾描述过一种“球状园人”。据说,最初的人类每个个体都是球状的,长有四手四脚,两个头颅,并且具有男性和女性一切优点。由于他们过于强壮,又自高自大,经常常攻击诸神。于是,被宙斯劈成两半,但宙斯又怜悯他们,于是,将男女的生殖器官给了他们,使他们可分可合,可以生育后代。这个有关爱情起源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却说明了当初男女的平等关系。所以,性别存在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存在,性别关系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关系。

  然而,当人类脱离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便由女神向女奴跌落。从女娲造人到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两个不同的女性形象就可见一斑。一个是创造万物的天神,一个是万里寻父的贞烈女子,虽然历来人们都赞颂着她们的神圣光辉,但是她们身上各自具备的“神性”和“奴性”却深刻地揭示了了女性地位的失落

  可惜的是,传说流传了千年,人们也在男权中心文化无形的钳制下被蒙蔽了千年。孟姜女的故事一再流传,全然被人们当成了世间女子最美好的范本。实不知她正是男权中心文化所戕害的女性的缩影。

  孟姜女的传说比较完整的版本是这样的:孟姜女是生自跨墙而生的瓜果,两家人一个姓孟,一个姓姜,所以得此名。后与逃难书生范喜良结为连理。然而,还未入洞房(或婚后不久,传说版本不尽相同),范喜良便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冬衣,一路得到不少人的同情和帮助,最终在长城脚下得知丈夫的死讯,哭倒一片城墙,并咬破手指,滴血认尸,终于将尸骸拼全。此时秦始皇驾到,欲霸占孟姜女为妃。孟姜女诓其应允三件事情就将依从,于是,秦始皇不但给范喜良立碑修坟、檀木棺椁、还披麻戴孝送葬。然而,最后孟姜女并不从秦始皇,而是,跳海自杀、被龙王龙女接纳。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民间广为流传,从未登大雅之堂。1924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写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追溯孟姜女传说的由来,从《左传》到《檀弓》再到《烈女传》,无一不再热烈赞颂着孟姜女对丈夫的贞烈和痴情。然而,痴情之说难以立足。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难以有爱情为基础的。而范喜良回后不久便被抓去做苦工,两人没有过深入接触,爱情也无源而来。很明显,孟姜女是“三从四德”的注脚,而非爱情的楷模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三纲五常”牢牢禁锢着中国女性,使她们对男性由人身依附到精神依附。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一妇不嫁二男”的“节烈”主义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夫贵妻荣”、“夫在从夫,夫死从子”等伦理纲常,以及明代以来把女性视为“女祸”、“女性亡国论”等论调,都是中国女性悲惨命运真实写照。不仅在中国如此,部分西方女性在丈夫出征打仗,或是远行,妻子被迫戴上倍遭侮辱和伤害的“贞洁锁”,钥匙则在丈夫手里。“贞洁锁”是不把女人当人的残酷的历史记录

  鲁迅言,一部旧中国的历史,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而这没有年代的历史横竖就是两个字——“吃人”;中国的人肉宴被吃的有女人也有男人,但主要是女人,男人不仅被吃而且也吃女人。这就是中国“三座大山”下女人的命运。

  孟姜女就是被压迫女性的典型形象。其传说可以说是男权中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当然,男性压迫女性的事例屡不见鲜,甚至习惯成自然了。在这种“自然”中,别论男性,就连女性自己也习以为常了。诚如徐坤所说,“我们在历史上能够见到的所谓‘人性表达,全由男权文化一手操持,‘人性’几乎就是男权文化主宰之性,历史上的一切文化、哲学政治宗教、道德观念,一切文化学经典,以至于关于女性之躯体的修辞学,无不出自男性的笔下、男性权威的眼中。当‘人性’的各个方面均由性别诠释和把持时,‘人性’就成为偏颇的、不完全的,由于缺少了占人口一半数量以上的另一半性别群体的认同和解说,‘人性’就会变得抽象而单一,这种解释对女性的要求就只有无条件服从,而不允许她们有自由思考的精神和行为姿态上的独立。”

  可悲的是,在如今女权主义浪潮一次比一次高涨,“男女平等”的呼声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响亮的时代里,孟姜女的传说被郑重改成《碧奴》(从名字就可见出某种端倪),看似“鸟枪换炮”,实则仍“换汤不换药”地大力鼓吹压抑女性人性的“节烈”主义。

  相较于寥寥数字的口头传说,《碧奴》下笔便是几十万字。增加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而又精心动魄的精彩场景——为了生存而练就九种哭法、送寒衣前为自己举行葬礼、装女巫吓走顽童、被当作刺客示众街头、众青蛙共赴长城,穷人为谋饭食自甘堕落成马人、鹿人等等。然而,抛却这些美丽的烟雾弹,发现这些奇妙幻想不过是种种虚幻的障眼法。碧奴的死心眼和种种毫无智慧的行径被作者解读成坚韧与忠贞,而这种“愚忠”的坚韧和忠贞正是男权中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要求。苏童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其中对女性的压制和侵害,还不遗余力地运用各种光怪陆离想象匪夷所思情节,热烈地描绘着这个在权势压迫下的底层女子以自己的坚贞、忠烈在沧桑乱世中创造的一个“美丽的神话”。

  然而,它的美丽只在男性眼中绽放,所谓的神话是男性对女性一厢情愿又源远流长的想象。这想象被制成纲领,反复给女性“洗脑”,让它也变成女性对自己自觉的要求,从而形成固若金汤的男权中心的社会。

  作家为人心灵工程师,担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重任。而苏童仍走不出男权主义文化的阴影,并不自觉地用文字表达出来,影响更多的受众,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从孟姜女到碧奴,女性形象的一致性,正是千年以来,男权主义社会对女性压迫与钳制的反映。可见,男女平等的夙愿距离实现还有很长一段艰难的历程

  《碧奴》读后感(四):重述孟姜女

  对孟姜女,除了这个名字之外,我一无所知,早前流行的那首《孟姜女哭长城》甚至没能让我记住她丈夫的名字。在苏童的《碧奴》中,我才知道原来那个让一个女人哭到长城的男人叫万岂梁,而孟姜女的学名叫碧奴。

  这得感谢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这次“重述神话”工程。他是在1999年的一个下午想到这个设想的,事实上他当时正在运作的是《圣经》普及本系列,但是那个工程作的并没有想象的成功,而在此过程中想到的“重述神话”却带来了全球范围的响应。

  在中国曾经备选的四位作家“余华、苏童、阿来和格非”中,我显然更喜欢余华,可是最终入选的是苏童。虽然无可奈何,但是仍旧充满期待。苏童讲的就是那个传唱千古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神话传说。

  我得承认我对神化故事存在着苛刻与挑剔。我们从来就不是一个缺少神话的民族,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到白蛇传奇、封神演义、西游记,神话传说几乎贯穿了整个五千年文明。但是却总是没有能够像西方希腊神话或者罗马神话一样给中华的文明更多的营养,我对此迷惑不解。我试图从苏童的新书中寻到答案,但是结果却让人沮丧不已。

  “孟姜女的故事是传奇,但也许那不是一个底层女子的传奇,而是属于一个阶级的传奇。”苏童在《碧奴》的序言中不无武断的下了一个判定。不过,我更同意他另一个李安式的判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孟姜女。”最终苏童的孟姜女神话中充满着对于政治的讽刺与鞭挞,对于人性的批判和揭露。这种批判于嘲讽延伸到了小说的各个方面,语言中、人物行动中,甚至故事的设计中。几乎是刻意的政治隐语掩盖了想象力光环,孟姜女背上了一种强烈的时代记录者的任务,在作者的笔下,他不过是对一个时代进行鲁迅式的批判的一个线索,她引导着我们去见证那个不伦不类的时代。甚至是这种时代性都被不时出现的锦缎,国王,刺史等名词给模糊了。作者的叙述模糊了时代的特征,却让着这模糊的时代站在了被唾骂的角度

  这也许是苏童的孟姜女,不是我的,也不应该是我们民族的。虽然在叙述中,苏童尝试加进了许多的想象力,但是想象力的模式化恰恰增添了文字的匠色。相对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显然作家对人物的对话有着更大的兴趣。他不断的让小说中的人物说话,不断的让人物哭诉,不断的让人物絮叨。这不仅减轻了文字的美感,还增加了一股漫画的气氛。我不知道作家在多大程度上准备对祥林嫂这一角色进行模仿,是不是想在一种漫画般的刻画中突出一种悲怆的气氛?

  这本应该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小说的开头显现了这种气质。信桃君的死亡和群众的哭灵给这个故事留下了三百年的历史美感。背负着三百年神秘力量的碧奴不应该只会全身的流泪和祥林嫂般的絮叨。也许我们不应该对一个女人太加苛求,可碧奴怎应该是一个寻常的女子?她只存在于神话当中,她是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啊!

  小说的最后,使用的那个蝴蝶潮青蛙群的描写更加暴露了小说想象力的缺乏。碧奴的哭泣最终调动了整个大自然的伤感,使得埋葬万岂梁的群山开始震颤。可是那么多的青蛙去那里却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小说刻意追求的那种神秘感吗?

  很多年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仍被我奉为神话文本叙述中的硅镍。小说中深沉的感情,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史诗般的宏大叙述仍让我欣赏不已。显然用苏童和他曾经引以为偶像的魔幻巨著相对比有点贸然,但是我仍旧抑制不住这种想法,我们的作家对于马尔克斯们到底缺失了什么?

  还是看到了张泉的一段文字后,我才依稀找到了一些解惑的端倪:“从来神话只适合传唱于牧羊人的月光下,游吟诗人的琴弦间,永远无从目见,永远不会发生。”(1)对于神话,我们总是尝试着去叙说她,去重述她,却忘记了她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神秘的美感。当重述成了重述本身,我们神话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

  注:(1)《图章里的中国身份——张元济:出版家的三种人格》 张泉/文 《生活》

  2006年9月 第10期 第136页

  《碧奴》读后感(五):巫术的文本

  昨天拿到《碧奴》的,一口气看了一百页。

  真是喘不过气来的隐喻,一个接一个,盲青蛙妇人、无臂车夫、梁上君子、马人、鹿人,当然少不了那个用脚趾、头发、乳房哭泣的碧奴。还有一大堆奇奇怪怪的物格(与人格相对),满目叠嶂,好像在看苏童变戏法。

  吊诡处比比皆是。鹿人看到碧奴的眼泪,竟然想起了母亲,家乡,童年,一窝蜂地跑掉了;盲青蛙妇人一直靠着嗅觉寻找着自己的儿子,却屡屡被儿子抛弃。

  很多中国古代迷信的东西,被有意的套上了“巫”的外衣(国际化嘛,不然外国人看了不懂)

  故事性并不是很强(也可以说是文本在事件上的铺陈显得有些慢),但是隐喻那么多,所以是一种评论家热爱的文本^o^

  文字不像《我的的帝王生涯》那样近乎散文的精雕细琢,但也没太粗糙。干净。英译起来不会太难。

  故事的结尾那种生灵皆为我动的磅礴气氛为这个古老的神话话下了圆满的现代的句号。

  另外,歌颂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吧!

  .S.碧奴身上还是可以看出很多苏童以前作品里面的女角的影子的。固执,小聪明,愚昧,传统。。。当然免不了那个词从名字上都不用再“隐”喻的,奴性。

  《碧奴》读后感(六):一根劲

  一根筋的碧奴前世是一只葫芦,她的男人万岂梁夏天的时候被抓去了大雁岭修长城,转眼已经到了秋天,碧奴卖掉了家里的九棵桑树,置办了一身冬袍准备给她男人送去,邻村的女巫们说碧奴会死在送冬袍的路上,于是碧奴郑重其事的在桃村葬下了一只葫芦,踏上了她的千里征程。

  这是一次荒唐的旅程,路上碰到的尽是些冷若冰霜、残忍无情的旅人,于是碧奴便絮絮叨叨、疯疯癫癫,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一路向北,因为她是个一根筋的女人。

  碧奴风尘仆仆的来到了长城,可是她的男人万岂梁不需要冬衣了,夏天的时候他就被山崩下来大石头活埋在断肠岩了,于是碧奴怀抱着一块大石头山崩地裂地哭了起来。石头都捂热了,可是她并不曾捂热一颗她热心对待的陌生旅人的心。也许有一颗吧,刺客少器?

  也许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一定的感情下,人性便泯灭了也不可知。

  碧奴是一个一根筋的傻女人,她娘死得早,她不懂人情世故,只是怀着一颗善良、单纯而热情的心以为可以风雨无阻。

  她终于爬也爬到了长城,可是哭倒的那一片长城,恐怕要有更多的冤魂来填补。

  我不喜欢孟姜女的故事,我不喜欢苏童的故事,可我有一刻忍不住想哭。

  碧奴的一根筋。

  《碧奴》读后感(七):一个女人的“西游记”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苏童以神话的形式为孟姜女哭长城这一民间传说填注了丰满的一笔。

  刚开始读还非常不适应神话的体裁,好像是西游记换了主人公,换了内容又再重演了一遍。越往后读才越能真正的读懂孟姜女,西游记里阻挠求经之路的是魑魅魍魉,能用棍棒政策和神灵福佑解决的都不算艰难,而一个弱女子怀揣着让世人不可思议的单纯理想只身上路,所要面对的不仅是穷山恶水的险阻,更是披着人皮的妖魔鬼怪,人心世道的险恶。一个女人的所求哪有普度众生的真经那样伟大,她只为丈夫能有件温暖的冬衣护体,仅此而已。

  一路上苏童写尽了人性的丑恶,各种形式各种故事,对碧奴的各种迫害,但对碧奴的描写始终如一,她执着的身体执着的思想执着的话语从头到尾,坚定如初没有变过,甚至让观者的心里都不禁怀疑碧奴的脑袋是不是有问题,哪有这么执着的人?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神话,究竟是什么样的事能成就神话?神话就是根本不存在真实世界上的人事,是人间歌颂向往的至真至善至美,是世人不相信你碧奴不远万里翻山越岭挨过了千难万险就只为送一件冬衣,何况大前提是你丈夫人还在不在这个世上都是个未知数。

  是爱么?苏童从头至尾都没提过一个爱字,但他用一个平凡女人史诗一样的故事诠释了这个字,于是我们也就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孟姜女哭长城,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痛,能哭倒像城墙一样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悲痛。由此更能证明,爱情从古至今都只是个神话,一种世人的美好理想罢了。

  非常喜爱、欣赏、佩服、支持苏童和他的作品。

  《碧奴》读后感(八):每个人都是碧奴。

  我们每个人都是奔去大燕岭上的碧奴。但未必每个人都有她的一份痴。衣服没了,还有石头;人没了,还有爱情;爱情没了,还有信仰。现代人却在去往大燕岭的路途中一再迷失。活了一世,倒是痛苦,但无自我。

  做碧奴也是痛苦的。不仅要忍受肉身的痛苦,还有忍受一再的绝望。

  但绝望的人是不痛苦的,痛苦的是给了希望又不知如何兑现。

  就像一路向北的碧奴,只知道夫君在北方的大燕岭遭受饥寒交迫,只知道一个方向,只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哪晓得这路途遥远,险途漫漫,世态炎凉,人心不古。

  我便想起《立春》中的王彩铃。她最终是无奈地接受了生活的赠予,开始人间烟火。但相比之下,我却觉得沉浸在原来那个梦幻世界中的她才是更为幸福的。

  每个人其实都是碧奴,如果怀有一个执着到底的心,再坚固的长城也是可以倒下的。

  但现代社会已经没有能够倒下的长城。因此碧奴们都纷纷成了传说。

  《碧奴》读后感(九):力量

  出乎意料,很多负面评论“有点失望”“大失水准”...

  然后?

  会思维的活人们,处于大千世界,总有被推搡来挤兑去的无力感。

  力量。

  为了一切欲,抓住力量,窃取力量...一股鬼祟的潜流,终于流成汹涌大河。始于人类之初,奔腾万年。

  秦朝,这古老的年代,力量被勾勒的简单清晰。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这种二维且残酷的模式暗合了那个年代所有的节拍。

  碧奴,秦朝女子,踩乱了那“嘀嗒嘀嗒”的简单节奏。要遭报复了。

  去大燕岭,千里之外。艰难而漫长的寻夫路,根本就是个怪诞的梦魇,不断散发出似那死去国王的,连烂鱼烂虾都掩不住的尸臭。渺小的碧奴,怀中抱着给丈夫的冬袍,疼他,爱他…从南到北,迢迢千里。她要去长城。

  梦魇中尽是荒唐。人心只能被人心唤醒,在这个人心尽失的世界,碧奴的善良单纯让读者都害怕。但是,她的不怕死、无我、执著等等等等,编织出了巨大的能量,狂风骤雨般威胁着那狰狞的二维节拍。

  其实她无意冒犯任何生物,可所有一切的矛头仍毫不犹豫地对准她。女人简单坚定的念头竟然触怒了那么多人,所以面对接踵而来的非难。终于,她失去了倾家荡产换来的冬袍。终于,她再也走不动了。然而这女人唯一的武器:泪水,却愈加奇。爬爬爬...

  “那女子所经之处,积沙向路边退去了,平地上流出一道细细的水流,像一支银箭射向北方。”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渲染力,从头至尾,泪水为切入点,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一页页,就等待那长城塌陷的最后一刻...

  祖先们的魂化成金线蝶飞到长城......结果的描写我并不喜欢。没有预想中的磅礴。神话大气了才好看,胃口被吊得老高最后却失重了~

  另外,作者对碧奴语言的描写,怎么看都觉得有些怪异。像祥林嫂,对于非难无所适从。碧奴不是这样的!她知道自己在干吗,甚至知道会死。强大的信念,整本书的脊柱啊!可那些貌似善良单纯实则软弱的话,让人只想抽她几个嘴巴子。

  至少我看来,这是种错位。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大侠的这本重述神话,还是可以的。

  .

  虽然爱情是所有情节的源动力,然而舞台之上打动观众的是女主角孱弱身躯下的巨大力量。一个人的戏,爱情有些碍事。当然,各人眼中一场戏,只有相对,没有真理。

  《碧奴》读后感(十):9月时写的

  几个月前就听余华说(在电视节目中)他期待着一读小苏的新作。从那时起便在等待中了。几乎是第一时间(出版后)到手了,读完了。

  这是个人尽皆知的老故事--孟姜女的故事。小苏出手不凡给这个2000年前的小女子一个好听的名字:碧奴。从打开第一页就在拭目以待看小苏这次打算怎么演绎这段呢。故事在黑色滑稽的气氛中开始,然后开始了他整部内容荒诞,暗调却总让人觉得有些奇怪的乐符跳跃的旋律。

  这是一部拉长版的鬼怪神奇小说,有着小苏的一贯的阴郁昏暗的色调,但又加进了荒诞和天马行空的神话想象空间,有东方古老而诡异的巫术元素(青蛙,神蟾)也有类似希腊神话中长着山羊胡子和尖耳朵Satyr似的马人,鹿人。这么多的材料调料的混合一下子让味觉失了神,合上书脑海中的幅幅画面有些《哈利波特》,有些《宝莲灯》总之是阴暗,诡怪的。

  还是更喜欢苏童的那些有关江南闭塞小镇里前世今生的故事,许是离小苏的生活更近的缘故所以愈觉信手拈来,就象他写到秋天大户人家院子里摆满金黄色菊花的段落,每每读到仿佛空气里便隐隐有丝略清苦的菊香氤氲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