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超级整理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超级整理术》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6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超级整理术》的读后感10篇

  《超级整理术》是一本由泉正人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一):当复习了。

  这本书是姐姐过来住时拉下来的,大概算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原因有三,一是书的总容量少(尺寸小、纸张厚、字体大);二是很多内容之前在别的书上见过,比如《小强升职记》、《时间投资法》;三是大部分方法我已做在先了,比如“检查目录”,作者说法相当于肯定了我的做法。有些地方他没讲到,比如利用云存储和同步功能为此我特地看了下本书的初版时间:2011年,作为一个重视IT知识的人,没有提及这点,让我有些惊讶

  但仍然认真的读完并做了笔记,因为总有那么几条好的经验是他有我没有的。

  在GOOGLE和BAIDU横行的年代笔记本是用来记录用他们搜不出来的东西的。

  设定每周五为我的整理日。整理对象包括:博客工作日志、手边白纸本、便笺、evernote、桌面杂记、doit im、电脑硬盘、google日历、google reader、KOA文件、豆办等。

  追求完美的人喜欢在一件事情上花太多时间,比如整理,明智的人知道不必花太多时间,重在坚持

  整理或不整理的界线在于:是否有不良后果

  所谓关键字,是需要时最能想起的线索。

  最高级的分类不是电脑,而是头脑。在头脑中建议“未分类事务”,可降低对陌生事物恐惧。(这点是借鉴书友的)

  我觉得以后出去应聘的人,如果有正经点的微博或博客或豆瓣之类的,都可以附上地址方便用人单位全方位了解,没准是个契机。

  日常听到的信息或身边的信息,往往比报刊杂志的更有用,但容易遗忘,要学会记录并定期查看,写入DOIT。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二):整理的目的

  在手机上快速浏览了两次,第二次是为了做笔记。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主要是:1.整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2.整理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电脑桌面一干二净。但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整理,过细的分类让我有时也找不着北,感觉就是自己费时费力还不讨好,可我就是看了那些超级分类法才更会去整理。从来没有一本超级整理叫我不要过分整理,所以,作者提醒了我,让我好好地思考了整理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作者说道,整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整理干净,是为了提高效率,从而赢得更多时间。时间对谁都很重要,因为它无可替代也无法储存。有效地利用整理出来的时间,进行学习、思考,获得成长

  作者有效地利用了TO DO来管理自己的生活,包括规则、工作、个人事务、长期规划目标创意、座右铭、备忘等。而我现在用的是Wiz来管理知识,日常用手机上的Any.do,但Any.do较合适每日琐碎事务,难以进行长期规划。所以,正在考虑是不是该去学学TO DO怎么用。

  超级整理术告诉我,把头脑清空,才能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此外,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我们需要的,不是书籍本身,而是书中的精华内容。”所以,已读完的书,请做好摘录。于是,我马上行动决定在豆瓣上留下我读书的痕迹。分享,进步。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三):高效处理事情,一次做好;事件列入to-do,清空大脑

  2013/03/13

  书名:超级整理术:工作效率是整理出来的

  要点:

  1. 学会整理,分门别类,要办的事情写在to-do上。

  2. 事情分为“操作型”和“思考型”,操作型的事情尽可能的委托给他人完成,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思考型的事情集中时间处理。

  3. 高效会议:会前让与会人员知道会议讨论事项,只有必须的人参会,相关的人呈送会议纪要即可,会后纪要包括会议决定、专人负责事项等,发送给相关人员;开会少,同时有成效。

  4. 邮件、书籍与名片处理:邮件只阅读一次,立即回复,不能立即决定也要回复已阅读,提高通信效率;书籍阅读后,摘录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然后处理掉;名片交换当天写上时间、地点,便于长期记忆回忆

  5. 工作与周末:不是截然分开,每天一个时间段处理、整理工作;然后工作时间高效,周末放松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四):道理虽浅,内化者几何?

  这本书我三年前看过。当时也是很轻浮地说:“什么嘛,不过就是讲一些比较普通技巧”和自己期盼那种成功人士隐藏多年的必杀技完全不同

  现在想想,其实我错了

  神功大力丸谁都想吃,但最不想吃的肯定就是勤恳练习、日拱一卒的真药。

  就算你听闻了,没有去践行,实际上就是不懂这些,只不过把它们当作谈资而已。

  而如果认真地去看这本书所讲到的技巧,认真问问自己:他讲的东西,你自己有做吗? 有已经内化了吗?就算你知道比它讲得更好的东西,你自己有做、有掌握?

  如果自己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没做到,为什么可以那么轻浮地讲出:不过是普通的书,讲出人尽皆知的东西?,翻翻就行了,况且是真的人尽皆知吗?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五):借来看就可以了

  塑封的,也就是在书店不能翻阅的。因为这本书半小时翻阅完,不会有人想买回家保存。

  1.把工作分为“操作类”和“思考类”,我们整理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用于“操作类”工作的时间,把时间留给“思考类”工作。

  2.东西的摆放,不要去记忆上一次我把东西发在哪里了,而是去记东西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如果用完后还原,是不可能出现东西找不到的情况。 3.我们需要的不是书籍本身,而是书中的精华内容。通过反复阅读摘录笔记,使书中的精华内容渐渐变成自己的思想

  4.针对操作类工作,建立规则。使无论是谁都可以根据此检查目录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设置让规则自动冒出来,使人无法回避,找借口偷懒。

  以上是我觉得对我有用的摘录,此外有两点较有新意:

  1.去喜欢的地方工作。与传统教育要求我们克服客观环境不同。

  2.有时可以不整理。我们终于找到不叠被子理由了。

  看完此书,立即下载了一个todo list。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六):条理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跟我之前的一直思考的一个内容一致,其实人或是说这个社会,趋向于混沌。任何整理好的东西,在你无意识形态下,都会趋向于混沌与杂乱。比如整理好的书架、书桌、时间表,如果没有整理的意识,将来会变得愈发糟乱,解决方式便是经常整理!

  如果整理好你的物品、时间,会省下很多查找的时间,自然变得有序高效。这本书对我在以下方面有帮助:

  核心:要努力机械操作的时间压缩,转化为思考时间。要努力把工作时间压缩(快速完成),变为自由时间(提高)

  书桌的整理:

  把东西放在指定位

  需要的东西触手可及

  对正在用的和不用的分类存放

  学会扔掉不用的

  时间/工作流:

  善用GTD和日历

  手机和电脑间同步日程和通讯

  部分文件同步到云端

  善用automator

  将经常需要做的工作做成模板,省去下次做时需要的时间

  后记:

  一切的一切,就是让你的工作生活更加有序,让你能够控制它。

  现在,时间对我来说愈发重要。我会一天对着电脑,但是在眼睛累的时候关闭屏幕,看一本书。昨天坐公交车车站大叔竟然鄙视我两站地竟然还坐公交,我心想,我的时间远比这几毛钱重要的多!把时间用在值得的地方很重要。

  .反对加班,尽全力在工作时段完成全部内容,享受并利用好属于自己的时间

  比如,我在出门前用十分钟写完上边这段文字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七):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这类书真是日本人最能写,在Google上打入"超*术",结果有:超整理术,绝对达成业绩的超数字术,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这些全都是日本人的作品,这果然是一个能写出火影忍者这种作品的国家。当然,也少不了XX法类(如趴睡法)的书,不一而足

  并不是说这类书没用,而是在书店二十分钟就可以翻完了,里面有些小技巧也算实用,但是书的含金量远没有作者拔得那么高。我从小就是个比较马虎、懒得整理和检查的人,这使我在求学的考试中吃了不少亏。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个习惯问题,这两年经过自己有意识的改进,在电脑中资料和文档的整理上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强迫症倾向。书中所说整理的要诀说白了就是“分类”,根据预定的规则对不同类别的资料采取最优的安置策略:如,最近在处理的资料摆在近处,处理过的资料存档,没用的资料及时清除。这些未必需要一一照搬作者的方法,而只需看一两个案例,根据这个原则思考自己的工作环境,比如软件的快捷键,设置常用软件的启动快捷键,少用的软件不放桌面。对于程序员,还可以参考《The Productive Programmer》这本书。对Linux程序员,我推荐i3这个Window manager (http://i3wm.org/)。

  其实”整理“这个话题可以进行很好的深入

  1. 整理的一大作用是使注意力纯净,如果你的桌面上一大堆东西,很可能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理想情况下应该是眼前只有和自己目前工作项目有关的东西,次之则把这些东西放远,或是放进一个文件夹(存档),眼不见为净。因此,有效地使用多虚拟桌面和双显示器能很好地提高效率,你可以左边写代码右边看文档,而把浏览器放到目前看不到的虚拟桌面上--一旦完成任务需要上网时,你又可以一键切换到浏览器的上下文当中。很多人觉得自己记忆力衰退,其实并不是因为什么性生活过频,而是注意力碎片化,这使得头脑的工作记忆区没法持久地保持当前的工作内容,更不用说进入长期记忆区了:你想要上网查一个公式,结果看到新闻显示陈冠希老师又出了新作品,于是点下去看了20分钟,最后完全忘了自己原来要干啥。从这个角度看,拔掉网线可能比任何整理术都更有效。更多原理和方法可参考《Rewire your brain》这本书。

  2. 我们需要整理的第二个理由是为了辅助记忆。因为我们对记忆的提取其实是现时的情景或思考激发了一些线索,其运作方式类似搜索引擎。这就是为什么每次看到陈冠希老师的新作品你都会联想到他旧有的作品。所谓有效的记忆,就是在记忆当时对信息的”编码“就考虑到将来提取的”线索“。这就是为什么过多、过细的分类可能反而起反作用,因为要提取信息的时候过多的分类可能让你很困惑。现在很多网站都用多标签代替了单分类,也是这个道理。其实在现有的搜索技术下,分类甚至是标签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是你在保存资料时就紧紧牢记资料的一些”关键字“,这个关键字可以在标题中,在内容中,当然也可以在标签和分类中。我电脑里的每本书我都用最能标识它的关键字(我在需要时能想起的线索)作为文件名,如果你记不住作者名字(比如他是个印度人),那么就不要在文件名中留有这些信息(除非是为了在搜索结果中进一步辨识),因为这些不会成为你提取记忆的”线索“。通过像类似Launchy的软件,你可以进行快速检索,在这种情况下分类不再必要

  3. 最高级的分类是头脑中的分类,我原来以为这本书会谈到这一点,但作者只是人云亦云的谈了些GTD和To do list。所谓头脑中信息的分类也是和记忆线索息息相关的,即是把新接触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大概分类,与旧有知识充分融合。在解决问题时也是如此,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过去的经验。王铮和我说过他有一个绝顶聪明的在UCB的朋友(确认这个聊天记录的时候我就是通过搜索王铮和UCB在Gmail中快速搜索找到的,在存档时我就加上了UCB的这个关键词),王铮询问和分析了他的思考方法,发现他在遇到新问题时都会首先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分类中相似经验进行初步尝试。他脑中还有一个分类叫”未分类“,对于陌生事物,他会有意识地将其放入这个分类中,这样做有两个效果:1.这可以降低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因为它是”未分类“而不是”未知“. 2. 可以将问题进一步分解,对子问题进行分类以类比。

  最后分享书中的一个笑点:

  82:

  更新信息的RSS,我常用的是”谷歌LEADER"。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八):笔记

  1、方便(制定规则,尽可能简洁不费脑子

  2、整洁

  整理日

  常用神器:

  托盘

  拉杆夹(最近要用的分类装好)

  文件盒

  抽屉式的文件柜

  大纸盒

  文件:

  1、已整理好的放好,用一个文件盒放待整理的文件(小),一个放不知道需不需要暂时保存的文件

  2、近期用的放拉杆夹,加封面(注明合作方,日期等信息,日期六位数)

  3、按颜色分类。如蓝色放预算,黑色放资料。(要注意颜色不要太复杂,不然自己都记不清就失去了分类的意义)

  4、文件统一成A4大小,小文件可以粘在A4纸上

  5、使用频度拜访。(不用刻意去放,取出的文件还原时都从左侧放就OK)

  6、重要文件用大文件夹保管(分页式、半袋式)

  7、文件袋文件夹什么的记得加上标签,按一定顺序

  桌面整理:需要的可以尽快拿到

  1、常用的放桌上,在触手可及范围内

  2、桌面、抽屉内的东西放在固定位置

  书籍、杂志、名片等:

  1、摘录(电子档)

  2、名片定期整理,在名片上写与其见面的日期地点对方特征等信息,分今后会常打交道和以后可能不会来往整理(前者名片夹,后者用个小盒子ok)

  电脑文件:

  1、设一个工作文件夹,相关的都放进去,按不同领域再细分(名字尽量详细,方便搜索)

  2、起文件名前面加日期!

  3、定时备份(用云盘同步搞定)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九):花更多时间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又是一本工具书,这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的课程中学过了,内容很少,但是很经典。

  对于时间要有规划和设计,时间是平等的,在同样的时间能够完成更多的事,那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想做的事了。可以花更多是时间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书的目的是:教读者学会制定高效的整理规则和整理方法,使之获得更充裕的时间,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第一章:为什么我们需要整理

  提高工作效率

  “花时间与金钱进行各种学习,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投资。“

  “空出的时间用于学习、思考,在每一天都过的充实、愉快的同时,让个人得到成长,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内容:

  把工作分为“操作类”和“思考类”,操作类的工作设定规则,提高效率。

  对象:

  * 文件及办公桌

  * 电脑及电子邮件

  * 大脑

  * 时间

  原则:可干可不干的事尽可能偷懒、整理方法不能过细。

  第二章:关于文件和办公桌的整理

  * 学会扔东西:是不是已办文件、是不是重复文件、是不是今后不用的文件

  * 用后归还原位

  * 尽量不打印纸质文件

  以目前的工作来看,这项内容可以省略。都是备课,上课的事。文件很少,没有各种项目。

  整理办公桌的要点:

  1. 常用的东西放在桌上

  2. 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

  3. 抽屉里摆放的东西也有固定的位置

  关于书籍、杂志和名片的整理:

  [X]已读完的书,做好摘录

  [ ]把有用的内容剪下了杂志可以扔了

  [ ]定期整理名片

  第三章:关于电脑和电子邮件的整理

  [X]文件夹的命名要有同一的规则,做的还可以。因为工作文件很简单。

  [X]桌面整理清爽

  [X]正在办理的工作文件夹放在桌面上

  [X]资料备份整理好

  邮件整理目前需要较少,几乎不收发邮件。

  第四章:关于大脑信息的整理

  把要做的事都记到to do上(如果3分钟可以完成就立刻完成)

  争取把工作委托给别人(时薪25元)

  准备公开课的一般规则:

  [ ]第一周前两天利用旧课件上一两节课

  [ ]中间两天每天看两个优秀教案和课例或者视频,记录主要创意和环节

  [ ]后两天完善课件

  [ ]第二周前两天,继续看一两个 优秀课例,这次要记录过渡词,将每页课件的过渡词记下来

  [ ]中间两天试上一个班,让师傅或其他老师听课,听取修改意见

  [ ]后两天,修改课件,背诵过渡词(可以3~5张PPT一起背)

  准备公开课(一天)的一般规则:

  [ ]找到基本课件,综合其他至少3个课件,完成一个。

  [ ]优秀课例2、教案3,完善创意和环节。

  [ ]记录过渡词,背诵。

  [ ]试上一个班,请师傅或其他老师指导,修改完善。

  整理宿舍的规则

  [ ]所有桌面整理、灰尘擦除

  [ ]衣服整理

  [ ]地面清扫

  [ ]卫生间整理

  [ ]地面拖干净

  规则要彻底执行并严守!

  尽量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工作!(咖啡店、图书馆)

  第五章:关于时间的整理

  把工作分成操作类和思考类,操作类最好在早上完成,同时尽量委托给别人。

  设定定期工作任务

  创造可以集中工作的时间:早上8:30到10:30 下午2:15到3点

  不要把工作日和休息日分开考虑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十):即便做整理,也是要讲方法的

  这周过的其实很纠结,主要是受足球受伤影响,外加喉咙发炎,整个人浑浑噩噩,毫无斗志,即便如此,还是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读书会,不过考虑缺乏妥当,应该讲更大贴合大家实际的内容,毕竟推理小说还不是主流,然而方法论大家都用的到。

  《超级整理书》,作者是日本泉正人,当时我就打算再读一遍,这周也把读完了,发现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就是一些关于整理的好方法,至于有用没用用,那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一、关于文件和办公桌的整理。

  1、用后归还、电子化材料、使办公桌成为舒适的工作场所。

  2、已经读完的书做好摘录、有用内容杂志剪下来

  二、电脑与电子邮件整理

  1、文件夹分类和命名要科学、收集信息确定主题

  2、早回复、早处理

  三、大脑信息处理

  1、忙碌时,不确定事情太多,大脑混乱,清空大脑

  2、形成To Do

  3、委托他人工作

  四、关于时间整理

  1、利用TO DO整理时间

  2、创造可以集中注意力的环境

  3、打电话提高效率

  以上,我摘录了书中对我有帮助的,抛砖引玉,类似的书其实也挺多的,从《自控力》、《有钱人为何用长钱包》、《少的力量 : 高效能人士的六个行动准则》、《把时间当作朋友 :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等等,这些或多或少都有参考意义,下次开读书会,讲讲方法论可能更受大家欢迎,当然还是是书本上的,而不是自己实践中产生属于自己风格的方法论,毕竟后者还是不适合拿出来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