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昔日的味道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昔日的味道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19 20: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昔日的味道经典读后感10篇

  《昔日的味道》是一本由[日]池波正太郎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昔日的味道》读后感(一):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看《昔日的味道》,是因为新井一二三在《东京迷上车》里提到:"池波是日本文坛上特有名气的美食家,能够跟谷崎一郎相比的'横纲'级老饕"。

  按下谷崎润一郎不表,我正经没看过池波正太郎的书。关于他的介绍说其擅写时代小说代表作有《剑客生涯》《真田太平记》等。据说在书里纵情描写吃是他的特点之一。想想金庸小说如果没有那些与美食有关部分,必会多少失色,那么大概池波书中与吃有关的部分,也应是其文字魅力的一部分吧。

  《昔日的味道》看上去并不觉得多么好吃,与其说是一部关于美食的书,倒不如说是池波对于往昔岁月的追忆。

  quot;...从前,当我还是一名证券行的年轻店员时,就能跟好友井上留吉一口气吃下三份炼瓦亭的招牌炸猪排。

  现在,炼瓦亭还有那种简直大得会溢出盘子的大份炸猪排,不过如今的我已经消化不了这家伙了..."

  井上留吉是池波正太郎自幼就认识朋友一样出生在浅草,两人都是小学毕业就进行了证券行作学徒。两个那时候只有13岁的少年,每月拿了薪水之后,去银座大吃大喝

  写《昔日的味道》时,池波大概已经在60岁开外了,念念不忘的除了少年时的友人,还有资生堂会馆盛在银质容器里的鸡肉饭。

  今年6月我去东京时,也曾慕名去膜拜银座资生堂,只是餐厅本身定价比较贵,我体验的只有下午茶而已,但也带着满满旧时光的风情,听说餐厅仍延续了上世纪20年代风格,想来应该与少年池波眼中的景致如一。

  然而,跟池波一起感慨银座摩登香气,一起留连横滨酒吧,一起说走就走去京都大呼乌冬面好吃的损友井上,在二战后便与池波失去了联系,从此杳无音讯

  难怪池波正太郎会在京都吃到喜爱的料理时,不禁想:"啊,如果井上还活着,一定会非常喜欢这家店吧..."

  《昔日的味道》是本挺薄的书,通篇也不过二十二篇文章,没有夸张华丽的描述,却满溢着人情

  借着追忆味道,池波回忆孩童时代家里来客人时叫的外卖寿司;在证券行工作特别喜爱鳗鱼的老板;做编剧和导演时,去红豆圆子店谈论电影文学的朋友;还有那些无论时代变迁,不肯在食物质量上稍作让步的,充满了匠人味道的餐厅。

  不仅如此,他笔下描绘出的,还有看上去安逸满足的东京平民区,洋溢着异国风情的横滨,和"在这里散步总觉得头上像顶个发髻啊"的京都。

  这些如绘卷一般的尘世风景,如今早已散失了吧。

  食物故事,从来都不止是跟味道本身有关,在《「松屋」的荞麦面》里池波写道:

  quot;不用再带着便当上班应该是从昭和二十五年左右开始的-自从可以吃上荞麦面开始。

  一般而言,餐饮业的复兴起于荞麦面。

  那时候人们高兴劲和满心的自信就别提了,觉得这下没问题了,日本一定会复兴。"

  一碗荞麦面里,不用说也映照出了时代变迁。就好像我小的时候,要买个面包只给现金不成,还需要粮票,现如今想起来,恍如隔世

  不过也只是几十年的光景嘛。

  《昔日的味道》完成于昭和六十三年(1988年),两年后池波正太郎也离开人世未知其在整理这些短篇时,昔年的人与物,是否一幕幕在眼前掠过。

  池波自己在书里说,

  quot;...无论人还是味道,都是时代的产物。不过我们年轻时,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凡事都要冠以'还是过去的好'这种说法十分反感。最近,我也到了被年轻人如此抨击的年龄,每当此时,我想说的也是这句'还是过去的好'。于是我在心里琢磨,我年轻时老人们所说的过去,究竟会有多好呢..."

  究竟会有多好呢?

  小时候学英文,good old days这个词,似乎不代表任何准确含义,但那种意义模糊的美,让人把这个词挂在嘴边,难以忘怀

  昔日也许未见得真的那么好,但昔日我们尚能憧憬来日方长。而今回首昔日,自知再难找回年轻时的无忧和自信,亦难寻回昔日亲朋旧友。

  昔日的味道,昔日之美,大约,

  就在于无法重现吧。

  hould o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hould o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auld lang syne

  For auld lang syne, my dear,for auld lang syne,

  we'll take a cup of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昔日的味道》读后感(二):味觉编年史

  在小说《扎根》里,主人公文革父母下放期间,先后养了分别叫“小黄”、“小黑”、“小白”的三条小狗,汪星人陪伴小男孩度过了乡下那段刻骨铭心艰苦岁月。作者韩东姑且就采用宠物狗的生长周期,作为小说的纪元方式:小黄出生的时候文化革命刚刚揭开序幕,小黑死的时候全家准备返城,小白生崽的时候怎样怎样……

  我产生与小说作者相似的多巴胺分泌情景,是音乐的酿窖效应在作祟。周杰伦、苏阳、Iron Maiden的无损格式镌刻在高考、大学生活、毕业找工作这段忧伤青春期。

  读这本《昔日的味道》,隐秘的心路历程不经意有点心有戚戚焉,只不过日本吃货为人生结绳记事的介质是食物。《昔日的味道》是日本著名小说家、美食评论家池波正太郎连载6年的美食专栏结撰。舌尖垂涎之处,举凡皆是鳗鱼、太鼓烧、荞麦面、关东煮、天妇罗,这些世人都能叫出口的东瀛传统美食。原来日本也遵循珍馐美味大都藏匿于寻常巷陌这一规律,池波正太郎原本只是想讲述一些与自己过去的生活及回忆相关的食物和店铺而已,敬业的美食专栏作家出于客观公允的姿态,又一一重访实地取材,书稿不经意有了“美食地图”的附加功能同时,昔日的味道也唤醒了作者沉睡在舌苔上的烟云往事。

  “当我还是孩子时,祖父和曾祖母在带我从澡堂回来的路上必定要去趟荞麦面馆。”在池波正太郎心目中,每次吃荞麦面都会想起与爷爷共处的美好时光,最好吃的面食经验,是属于祖父和曾祖母的。阅读这本书,诸如此类的伤春悲秋贯穿始终:座落在五丁目东街的“新富寿司”,在证券行工作的时候,经常光顾;二十多年前,我还在为新国剧写剧本……古屋西餐厅。随着年岁的增长琳琅满目美酒佳肴轮番登上时代的器皿,见证了命运荣辱兴衰、跌宕起伏

  时至今日,每当Iron Maiden的吉他噌噌奏起,还会不由自主忆起刚刚南下广州,坐在城中村街边迷茫发呆的午后。耳膜的律动刺激,飘荡在心房的犄角旮旯,最后化成一滴泪。而被唾液消解、铸熔的碳水化合物,裹挟着与它们有关的人、事、物,通过食道渗透进每一根毛细血管。始终认为,味觉是有记忆的,吃下去的食物,生长为身体的一圈圈的年轮

  最后,大和民族绵亘坚韧的“匠人精神”,让一种味道贯穿生命体始终成为可能。作者涉猎的酒馆食肆,往往父传子,子传孙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例如,新富寿司两位师傅,从前任老板精力充沛时就在店里工作,“在平凡岗位兢兢业业”,一干就是35年。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形容这份坚守再恰当不过:“松先生是在用生命握寿司啊!”

  以至于,几十年的食客与几代寿司店经营者结下了君子之谊。重回故地,上一代掌门人已入土为安,池波正太郎念及旧情,顺道去京都给老主顾扫了墓。这段经历,或许会烙在作者味觉编年史的新一章扉页上,亦是对已故老板传记盖棺定论后散落的玫瑰勋章。

  《昔日的味道》读后感(三):都请交付予时间

  因为昨天下午没有看到想看的电影,索性就近找了一间麦当劳,坐下把这本精致的小书翻完。

  昔日的味道,也是昔日故乡,昔日时光。

  确实,有的时候我们太善忘,而一踏进一间熟悉的店,坐在曾经坐过的位置,一口熟悉的味道,就仿佛瞬时时地回归,那些沉底的记忆也顶着时光翻了上来,有时甚至惊异于过去了这么久,自己竟然还记得这么多。

  大概是因为一边还听着歌舞伎《阴阳师》的OST,馥郁和风带着时光的厚重触感,看着书里的诸多描写、诸多回忆,对日式饮食、生活的追逐想往远不及一个老人对旧时生活娓娓道来时的动容。每当看到“第一次来这家店是X十多年前,那时……”“第一代店主也是X十多岁的老人,已经在X年前去世了……”心里很难不也悄悄叹息一声,写道爸爸和松饼,年轻时失散的友人山田,和下落不明挚友井上时,看得人心里难免抽动。时间如风,每日扑面,即便万物静默,哪一天突然想起再去看时,早已风蚀刀刻,就像我们自己某天定定地照镜子时竟然会觉得熟悉又陌生。想起了小时候住过的地方,一些不再联系的朋友,一些相熟的人猝然离世,但这个时候觉得自己二十几岁想要努力去感应这些,竟然显得很可笑,大概是时候尚未到。

  但这本书里也有许多善良之处,像是写到新一代的店主时,会说“其实也很努力啊”,像是最后写到吃法式的早餐老伴那个日本人的胃也欣然接受,看到这些都让人心头舒展。以一种珍惜和缓远视的目光看待昔日的美好,而不是陷在一种偏执的情绪里。

  所以,美味啊,人情啊,记忆啊,就请都交付予时间吧。昔日时光,珍而重之,来日也未必不是欣喜的。

  《昔日的味道》读后感(四):过去有多好

  如果是不是井上雄彦的《浪客行》,我不会知道吉川英治,也不会知道日本的时代小说,更不会知道池波正太郎老先生

  池波正太郎是日本一位写时代小说出名的作家,日本的时代小说其实就是有时代背景的虚构作品不同完全真实人物为加工主体的历史小说,或者完全抽离背景的架空作品。有人将他称之为日本的金庸大抵是出于这个原因。但估计没什么人知道,总是高来高去的古龙,其实才是日本时代小说真粉丝

  可我看他的第一本书,很奇突地是从这本食话开始。那老年头日本街头的平价吃食是很有陌生感的,而谈论这一切的时候池波稀松的语气清淡情节,好像初雪落在身上,若有似无就悄悄化了,除了空气里有凉意,都不清楚雪花是不是存在过。所以这本薄薄的小书,翻完过了很久我都想不出应该从何说起,又要怎么说它才好。

  其实愿意写老年头的故事的人大都念旧,如果愿意补补课去看他的《剑客生涯》,会发现老先生说事情的口气一直是这么贯彻始终的波澜不兴,杀人试刀、互许终身也就像明天要去吃一家久违了的老餐馆一样,一边感慨时髦的味道我不懂,一边玩味玩味第二代老板所做的改良菜品。他也会绘声绘色在小说里说卖鳗鱼摊子的兴衰演变,比起蓉儿给洪七公做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是一样细致,但又多了很多市井的亲切

  每个人写自己吃过的东西,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五四三,有时候感觉只是冷暖自知的体己话,有时候又像是见证一个时代的起起落落,像池波老先生总要念叨的荞麦面和猪排饭,说起来这两样东西真是算不了日式料理里的头牌。受过寿司、刺身、天妇罗、寿喜烧的洗礼国人,怎么会知道当年二战后的日本人,是重新吃上了荞麦面才恢复了对日本复兴的信心?又或者老先生心心念念儿时的炸猪排,是用猪油炸制的,冰天雪地还要把猪排放到户外冻成脂酱不分了,再盖回热饭上的淘气吃法?

  所以《昔日的味道》,很少仔细说到味道,说起来常常是搭配着这样沁着温情段子,怀怀旧,念念人,比如刺着金太郎纹身的买面女子,或者常常丢下摊子去偷情的太鼓烧帅老板……当然这本书作为他集结了两年的专栏连载,还附上了里面提到的很多馆子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虽然老先生自己都感慨,很多地方也许早已经改头换面,找不到也不能去找他算账,但看一路写下来,好多老店第一代店长已经离世,但是第二代继续补上,传承老菜,改良菜品,比比皆是。好像过了好多年,去那个老地方还能稳稳当当守着一家人,做出熟悉的老味道,有一些人情就永远断不了。

  老先生自己在书里说:“无论人还是味道,都是时代的产物。不过我们年轻时,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凡事都要冠以‘还是过去的好’这种说法十分反感。最近,我也到了被年轻人如此抨击的年龄,每当此时,我想说的也是这句‘还是过去的好’。于是我在心里琢磨,我年轻时老人们所说的过去,究竟会有多好呢?”

  是啊,过去的过去,究竟会有多好呢?

  《昔日的味道》读后感(五):味道太清淡了

  池波正太郎的这本小书算是最近通读几个作家文集时的小插曲吧。之前读《剑客生涯》时觉得他应该是写美食的一把好手,江户时代的市井生活在他笔下活灵活现的,好不诱人。于是就顺藤摸瓜找到了这本小书。结果就和书名一样,虽然写的都是各种食物,但却不是为了叫人按图索骥去寻美食,真的居然只是写关于昔日的味道。

  食物只是用来勾起回忆的线索——关于父母、亲人,失散的朋友,还有各种过客和食物的故事,通篇写的都是对童年,对过去时代的留恋。而且,因为是围绕“我”来展开,这些关于食物的故事都稀松平常,没头没尾,只能算是“我”的日常吧。对于别国的许多年后的我来说,实在是隔得太远,太清淡了,激不起太多波澜。

  《昔日的味道》读后感(六):一道菜肴,可以温柔岁月

  我喜欢吃,更喜欢吃好吃的。总有一些曾经的味道仿佛刚刚触到舌尖,那种触碰到美味时欣喜的感觉是那么动人心弦。

  最近突然对日本的作品很感兴趣,于是在网上买了好几本日本人写的书,其中就有《昔日的味道》。作者在书中回忆小时候吃过的各种菜肴,炸猪排 ,鳗鱼,寿司,荞麦面......讲述每一种美食,也是讲述一件故事,一段回忆。作者吃过的几家地道的老店现在依旧生意兴隆。

  书中内容很平淡随和,没有浮夸的辞藻。作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回到故地,遇到故人。对于一个非日本人来说,这本书介绍了很多日本美食,以及日本的传统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从侧面也能看出来当时日本的发展情况。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

  回忆几个我记得的味道

  ~~~~~~~~~~~~~~~~~

  1.小的时候经常有在街边卖冰糕的小摊。小贩用三轮车推着大桶的冰糕,然后在路边放几个简易的桌子和凳子。老板用勺子把冰糕装在杯子里,还会给一个木头片做的一次性小勺。记得五角钱钱可以买四勺冰糕。当时有一种很流行的吃法——把汽水倒进盛好的冰糕里,然后冰糕和着汽水一起吃。汽水是要单点的,小时候能在吃冰糕时加上一瓶汽水是件很奢侈的事情,至少我皇额娘觉得汽水对身体不好,所以不总让我喝。可是后来长大了,大街上的冰糕摊越来越少,现在几乎看不到。之前街上卖的冰糕是吉林市一家叫做红旗冷饮厂生产的。现在红旗依旧在,前几年也让父亲开车去买了一大桶冰糕,可就是不是原来的那个味道了,多少有些伤感。

  2.三舅做的鱼汤。我本来不喜欢吃鱼,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去姥姥家,三舅做了一大盆鱼汤。那味道鲜美极了,汤是奶白色的。那是我迄今为止喝过的最好喝的鱼汤。三舅是家里面做饭的第一高手,对我特别好,每次我去都做一大堆好吃的。所以我小时候认为“世上只有三舅好”。我最喜欢吃海鲜和蛋糕:螃蟹,大海螺,海虹,虾爬子,扇贝,鲍鱼,蚬子,海参........各种海鲜不知道在姥姥家吃了多少。三舅无论做什么菜都会仔细琢磨,然后再做。扣肉,酱牛肉.......就连做的刺老芽煎鸡蛋都比别人做的好吃。

  3。高中时妈妈给我送饭加带饭。高中的时候中午饭是妈妈早上四点多起来做好,然后用保温饭盒装上给我带到学校的。晚饭是妈妈送到校门口,然后我出去取。同学有好多家里送饭的,皇额娘做的饭是最受全班同学欢迎的。每次我还没打开饭盒,就有好多个同学拿着勺子,等着吃几口皇额娘做的菜。最喜欢吃皇额娘包的猪肉白菜馅饺子,还有佛手茄子,炒大虾,三层肉饼,大馅菠菜肉饼,什锦炒饭,炸鸡排,鸡汤豆腐串,山药排骨.......现在自己租房子,也会模仿一些妈妈曾经做过的菜。

  ~~~~~~~~~~~~~~~~~·

  昔日的味道,也是昔日的美好回忆。

  《昔日的味道》读后感(七):味蕾上的时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吃”变成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我们讨论着食物的卡路里,热心地追随着所谓的健康食谱。看着维密天使的身材然后默默发奋,食物再好吃也不如当瘦子来的感觉好。这样的追求固然值得肯定,但似乎偏离了享受美食本身带来的乐趣。所以读《昔日的味道》也算是回归吃的本真吧。

  熟悉日本文学的读者对池波正太郎应当不会太陌生,作为直木奖(得直木奖的还有芥川龙之介、东野圭吾等大神)得主,他写的时代小说和历史小说展现了江户时代真田家族的风云故事,素有日本的金庸之称。但是写起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小集子来,池波展现了他自然风趣的一面。

  比如说写到冰激凌汽水的一篇,池波说自打十三岁尝到了冰激凌汽水的味道后一直很喜欢在餐后点上这道甜点。要知道,写这本集子时他已是年过花甲了,而他带亲戚家的女孩子去吃饭,向其推荐这道甜点时女孩却说自己根本不吃这种东西,这样的可爱率真倒也是十分有趣。

  我相信很多的美味并非来自多么高档的餐厅或者是原料有多么高级,它们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是因为烹调美食的人本身的用心以及与这道食物相伴的人的故事吧。说到寿司,很多人会想到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位用生命在制作寿司的大师。在池波笔下,其实也有这样的视捏寿司为生命的人。为了给客人呈上最佳口感的寿司,从原料到制作都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并且按时令推出不同食材的新鲜寿司。直到客人入口才露出会心的微笑。我并没有品尝过正宗的日式寿司,然而我经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热情和心意才能做出这样让人肃然起敬的美食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在家族传承的餐馆里,最重要的是一如既往地视客人为上帝的敬业吧,正因为如此,许多老字号餐馆才能经久不衰。

  同样的,池波也写到了便当,这也使我十分感慨。因为很多便当会在制作结束之后过上很久才吃,所以从用料到制作都必须十分讲究,更不用说精致的摆盘了。只是为了食客在打开便当盒的那一刻尝到如同刚制作完毕的那种口感。从中亦可窥见邻邦在饮食文化上的精益求精。

  池波笔下,许多美食和店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一篇末尾都有该店的地址和电话。所以它更像是一本美食地图,向读者分享他记忆中的味道。写到这里我开始怀念小时候所吃过的年糕团了,那是老奶奶推着小车来卖的,热乎乎的年糕佐以芝麻白糖等甜馅料,也可加榨菜做成咸味的。吃到那一刻的雀跃别提有多棒了。连我这种不怎么能吃糯米食物的肠胃也可一口气吃完一块,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的美食了。所以大概很多东西,只存在于记忆中的昔日的味道才是最好的吧。

  《昔日的味道》读后感(八):怀恋旧时光

  是一本温暖的小书,内容也很讨巧。文集总体偏怀旧风,令今人越看越是不禁有种惘然若失之感,在那些文字里,你能强烈的感到——过去的食物,过去的美味,那些曾经存在的过的美好,是如此鲜明的呈现在你的眼前。那是只留存在上代人记忆里的味道。 托了作者的经历的关系,这本书也算得上是吃遍了日本吧。只是写的越多,感觉越是惆怅。往日的那些,不论是上等的食材,还是上等的厨师,甚或是上等的食客,都正在慢慢的远去…这个世界的物质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每个人能分到的实质,也许依然在越变越小……盛宴不是无尽的,它渐行渐远了。 不过,多少也算是从书里学了一招,原来,真正会吃的人,都是去吃那些本地人推崇的美食的。如果不是那个地方,周遭的那些人,再怎样的小心也无法做到一样的味道。其实美食,从来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重要的是那种环境与氛围。 这本书是值得你细致的慢慢咀嚼的。初看时,只会感觉是元气满满的一派和风,就像是那个动画片里举着小折扇“哦呵呵呵呵”的日本小老头。那种氛围该说是‘健气’,对了,就是这个词。细品之后你才能体味到,那平和的文字背后的,只是一种时代浪潮下无可奈何的悲凉,却是用了一种最柔软的方式呈现在了你的面前。 口中翻卷的是对旧日食物的思念与怀恋,内心涌动的则是对往昔回忆的眷恋与情怀。作者以一个老人家回忆的口吻娓娓道来,充满了怀旧的味道,悠远而怅惘。即便描写的是很热闹的场景,也总有种清寂的味道。感觉淡淡的、涩涩的。或许,这就是日本文学作品的共性;也或许,这是自那个战乱年走过来的人的通性。 就像周作人先生说过的那样,“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即便是对其他国家的人而言也是一样的。“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才是生活。 战争把一切都破坏掉了。不只是我们现代的人怀念民国的旧时光,作者那辈的人也在怀念昭和初期,怀念着【包含在人们内心和生活里的那份闲情逸致与淡定从容】。“沉稳悠闲的感觉”,我想,那个时候人们的心也是定的吧。不似现在的浮躁,吃东西也不是仅仅为了饱腹,更是为了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 可能作者是描写时代剧起家的关系。虽然是从细微处着笔,但却不乏大气。而那种大时代的沧桑感,则令个人显得是如此的微小无力,唯有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前行。只是在作者的书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多多少少的,对旧时日本生活方式的记述与追忆。 就像是,【在一片街道、一个区内就能满足日常生活和娱乐的需要】,所以,很多人包括作者的祖母【直到晚年哪儿都没去过】。因为这段话,我们才能够知道,原来,二战前日本平民区的规划都是类似唐代的坊市的。大抵这样的规划,也是自唐朝时传入日本的。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一个时代也有着一个时代的烙印。在书里,有着作者儿时的拉洋片,工作后的晚场电影,参军前就喜欢泡的酒吧…一直都喜欢吃的红豆圆子,洗澡后回家的路上吃的那些荞麦面,祖父偷偷带着去吃过几次的鳗鱼料理……【食物改变着人们】,时代也改变着食物。作为时代烙印的饮食的发展,就像是时至今日已然融入了我们生活的石榴、蒜、番茄等等的外来食物,还有现在年轻一代钟爱的洋快餐、咖啡和披萨。 作者说这书不算是什么美食地图,只是在追忆昔日那些难以忘怀的味道。但终究在每篇末尾附上了文章里介绍的店铺。当然,这也没啥。反正,我是不会因为觉得书写的好,就能千里迢迢的打飞机去吃书里推荐的那些店铺的。说起来,这书本来就是报刊上的美食专栏结集成册,想来附上的店铺地址也都是原来就有的。不过,因为作者好像死的比较早(1990卒),时至今日,怀疑那些地址能用的还剩几个? 书里的插画不知是否是作者手绘的,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精细的风格,但是也很有味道。除此之外,书给我的感觉非常好。比如封面的设计就很棒呀!能够完美的烘托出书的内容,从这点看来,书是做的很用心的。只是书页的纸质太差了,一个硬壳套封的精装书,配上这样的纸质真心败笔。话说,这书根本不能拿在手上看,书页很容易就会受潮变形,可谁的指头是不出汗的?这样的书就只能是放在那儿一页页的翻着看(╰_╯)# 说起来,现在对日本料理大生好感,固然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不过,一开始喜欢是日本料理,可不是因为它的口味清淡什么的。纯是因为喜欢那些加了美乃滋(或者说沙拉酱)的寿司而已。当然,现在知道这样的寿司都是属于“改良”过的了,就像日本的炸猪排一样,都算不上地道。不过,管他的呢,只要味道好就行了——就像,如果真的去吃法国或者德国的“原味”蛋糕,会甜到发腻;若是吃的日本的的“改良”蛋糕,就算没那么道地了,则无此虞。可见,最好吃的不过是‘适口’,所谓的美味与否也不过是相对而言! 之前在某本介绍日本饮食文化史的书上看到的故事,也是假托在一休僧身上的。是说为了惩治恶人或者是黑心的商人之类的,一休要和料理店老板比试做出“最好的味道”。时间由老板决定,地点由一休来选,还请了很多的贵族来做评判。结果比赛的时候,一休把这些人都忽悠去了一个只能走着上去的地方,直到折腾的大家又累又饿之后才宣布地方到了。老板还以为一休无计可施了只能拖时间呢,急着催促快点儿开始比赛。可结果是,老板找来最好的厨师做出的卖相精美的超豪华料理,却不敌一休煮出来卖相平平的普通白粥。 原因只是因为,那位最好的厨师一直是为达官贵人服务的,而这些人平日里四体不勤,很少流汗活动,所以口味偏淡。而平日里非常可口的料理,在大量流汗之后,反倒感觉“缺了点儿什么”;但一休那碗普通的白粥,只是因为特意的多加了盐,却让他们感觉非常美味。所以,才会有人说“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就是盐”呀~! ——最后的最后,真诚的向本书的译者致敬。因为,这是一本明显‘读’进去了,才开始动笔翻译的书。虽然,像另一位译者所说的,相较于作者而言,译者和作品不过是“抱养”的关系。但就我看来,就算都是面对抱养来的孩子,心态上也有分用心与不用心。正是因为对方的努力,才令我获得了这样美好的阅读经历。再次感谢,不只是作者写的好,您的翻译也很棒O(∩_∩)O哈~ PS.【】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昔日的味道》读后感(九):人情人世与人生

  “食物改变着人们。”就像中国人交友、恋爱、谈生意都喜欢在饭桌上进行一样,吃饭本就是一种极具人情味的乐事。池波正太郎这本精巧的小书《昔日的味道》,就是难得一见的将食物与人情、人世、人生融合得如此动人,发人感慨。读完后,那些与食物相关的人和事历历浮现,时光流淌起来。

  食物的意义,或许是帮我们记住时光的味道。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还有创造出美食的可敬的人,一起享受美食的朋友,以及那些和美食相伴的时光,或惬意,或失落,或平淡,或新鲜,这种种昔日游历、不同的心境与食物一道,铸成每个人心中种种难以与外人道也的人生况味。

  书中,作者写朋友因年久失联而情谊变薄,也写多年后老友相见依旧嬉笑怒骂皆有情;写餐馆掌门人平淡然而真诚笃定的一生,也写自己父母离异以及一己的生活琐事……

  世事变迁,人生沉浮,早已不复彼时彼地的自己。然而,爱吃的那家店,味道恒定不变。每一口,都是满满的感慨。人生,总需要一些恒定不变的东西聊以慰藉吧。

  非常喜欢作者的文字,看似清淡如水却滋味醇厚,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或许因为背后有漫长的一生打底。也正因此才有这样一本有情有味有故事的好书。读完后,相信对每一顿饭,家常小菜或是美味佳肴,对每一位陪伴自己共享美食的朋友,对每一刻可以安享美食的时光,都会多一份珍惜与感恩吧。

  《昔日的味道》读后感(十):书单||《昔日的味道》温暖你我的味蕾

  忘了是怎样知道这本书的,大概是源于对美食的喜爱。日本的美食仪式感很强烈,日系餐具的搭配会让食物变得更有灵动性。《昔日的味道》是日本著名小说家、美食评论家池波正太郎的美食回忆录。你可能会当它是一本回忆录,也可以当它是一本美食指南,有机会的话去尝尝店主们的老味道是否如作者所陈述那般有温度。

  这是一本读起来很快乐的书,有市井的街边小吃,有高档餐厅的饕餮盛宴,从作者的对美食的角度来看人物的心理,你可能物质不富有,但精神很富足。

  食物正改变着人们,就对于所有的食物,花心思是对生活的一种无限尊敬,作者很接地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肯描述,蛋是蛋,鸡是鸡,牛是牛,猪是猪,所有的食物都该保留本来的味道,把鸡蛋敲破打入碗中,蛋黄就像一轮满月映入眼帘,带给人一种真切的存在感。

  世事变迁,人生沉浮,我们接触的食物正慢慢发生质的变化,或许待我们真正到了垂暮之年,也会因为想到年少的味道而老泪纵横,只希望不要变得太快。爱吃的那家店,味道恒定不变。每一口,都是满满的感慨。人生,总需要一些恒定不变的东西聊以慰藉吧。

  相信读完后,会对每一顿饭,不管是家常小菜或是美味佳肴,对每一位陪伴自己共享美食的朋友,对每一刻可以安享美食的时光,都会多一份珍惜与感恩。

  喜欢作者这样回忆录的生活记录,于现在的岁月,能用心对待,那样在年迈之日,才有回味的资本。最后,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