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丰饶的苦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10篇

2018-02-19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10篇

  《丰饶的苦难》是一本由索飒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页数:3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一):此书非常情绪化,不太客观

  此书非常情绪化,不太客观。引用的历史也是片面的,忽略和自己观点冲突事实

  例如,书中说,德克萨斯原来是墨西哥的领土,美国人放肆的移民德克萨斯,这些移民在美国的策划下,独立出去,最后被美国吞并。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墨西哥独立的时候,德克萨斯的墨西哥人和当地的印第安人发生冲突,墨西哥政府鼓励他们成立民兵和印第安人打仗,但是仍然人数太少,于是墨西哥修改移民法,鼓励移民,这样就有大量的美国人来到德克萨斯,他们的人数后来超过了原来的讲西班牙语的墨西哥人,1834年估计在得克萨斯有三万多说英语的人,而在墨西哥本土出生的人只有7800人。美国移民在各方面都和墨西哥政府发生了冲突,于是引起了独立战争,战争的结果是移民胜利,于是墨西哥政府只好同意德克萨斯共和国独立。但是,后来墨西哥政府反悔,仍然和德克萨斯共和国发生冲突,在这场冲突中,美国支持德克萨斯共和国,于是才发生了美国和墨西哥的战争。战争结束以后,德克萨斯加入美国。这场战争,自然有美国扩张的成分,但是墨西哥也不是一个完全无辜的受害者。

  综观全书,像这样不顾历史事实,只强调事物一面地方几乎比比皆是。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去了解一下相应的历史过程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二):切开的血管孕育了这苦难的丰饶

  花了四天时间,每天在能把人挤成肉饼的公交车上看完了索飒老师的《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笔记》一书。也许你会说,装什么啊!公交车是看书的地方吗。那我为什么在公交车上看?是因为我一头扎进去了就出不来,至少是不愿意出来,如非怕误了工作,我绝对会从我翻开这本书,看完第一节开始就从头看到尾,然后再花数天时间来回味!

  在世界范围内,虽然美洲是一个整体,但世人又很清楚并很痛心的知道,美洲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部分,甚至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大陆,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在天堂的那部分“天使”,享受着天堂的幸福,干着地狱里的勾当;在地狱的那部分“魔鬼”,做着天使的事情,承受着炼狱的磨难。而这种磨难相当一部分甚至全部是由天堂里的“天使”加给他们的!而且,“天使”还在责怪“魔鬼”不听话不安心的承受来自天堂的地狱磨难!

  索飒老师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这块一度被上帝遗忘、抛弃的大陆开始讲起。讲述了这块大陆在人文、历史、文化经济等等各方面受到的重重磨难、摧残、毁灭性打击不公正对待。以及这个大陆为了改变这种不公正和摆脱目前落后局面所作的种种努力。看得出,索飒老师是压抑内心痛苦和激愤,而且不得不静下心来以一个学者良心公正的讲述这个大陆的血泪史。

  殖民者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借着这个大陆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淳朴,肆意欺凌、杀戮;占有他们的家园、妻女,特别是他们千百年来在与世隔绝积累的金银珠宝。最后殖民者为了更多的增加自己的财富,完全控制了印第安人的自由,让他们的鲜血生命来积累自己的财富。在这个大陆上安安静静的生活了几千年,艰难困苦的慢慢进化的印第安人在一两百年之内几乎损失殆尽,不仅仅是他们的历史、文化、风俗、语言等等,连他们的种族都几乎灭绝。已知的印第安种族有多少?被灭绝了的印第安种族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是从他们损失的人口数,结合当时欧亚大陆的人口来看,印第安民族几乎可以用绝种来形容。

  然而,今天的历史界、文化界和整个世界是否为这段历史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历史肯定呢。没有,在我的印象中,我所接触到的资料上显示的是:那就是一个应该被干掉的民族,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殖民者、杀人者、屠夫不仅不应该被谴责,反而应该给他戴大红花!灭绝印第安人没有错,没杀光他们才是最大的错误,因为今天那块土地上的不安定因素全是印第安人带来的,他们甚至拖累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

  没错,从各种新闻资料看,那块土地到现在都还是难民满地,战火弥天。而这难道真如西方资料所显示的那样是因为拉美的人民就是个劣等民族、一个早该从地球上消失的民族、一个好吃懒做好勇斗狠、毫无正义感和是非判断能力的民族吗?如果说全球范围内有少数这样的人,我绝对相信,但如果一个民族全体这样,我想只要有头脑的人都会持否定看法更何况,这个大陆的原住民还在这个大陆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所以,正如索飒老师书中说言:我们被欺骗了,我们被这个大陆的侵略者、毁灭性破坏者和今天主导着世界舆论国家中的那些只知道坐在家里翻看一些资料而不做实地调查的、丧失了最起码的正义感、历史责任心、历史良心的“学者”——其中一些还是“著名学者”欺骗了。他们竭力的想挑起全世界人民对那些苦难的民族的偏见、鄙视、仇恨,进而达到替自己的“前辈”掩盖罪行,为自己博取名誉,鼓动极端人士攻击那些民族,为自己的同样卑鄙的政府创造达到不可告人而又欲盖弥彰的目的接口等这些阴暗、卑鄙的目的。

  ——好狠毒啊,正是那样的:他们不仅要毁灭那些民族,而且想把他们彻底搞脏、搞臭,要让他们永远背上骂名!

  我很感谢索飒老师,不是人云亦云的、像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那样来写这本书,而是本着自己学者的良心,像一个大家庭家长在自己孩子一场混斗后开家庭批评会主持公道那样,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公正地书写拉美大陆沉重的苦难。

  一直以来,我很少看到关于近现代拉美、非洲、中西亚的书籍,或者是被我忽视了。一直以来我也深以为憾,而索飒老师的这本书,激起了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目光都盯在北美、西欧上。这没有错,他们是成功者,几乎主宰了这个世界的大半壁,我们的确应该好好学习他们成功经验。但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力量中的老大,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恢复等许多国际事务中,广大的拉美、非洲第三世界国家给予了我国强大的支持,但我觉得中国得到的与付出的不成比例,中国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更好、更多的为这些苦难的第三世界国家做出自己应该的贡献。而且,从各种资料看,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研究不够深入——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经验意义更为重大。特别是在今天的中国各种暗流还在涌动,有许多别有用心的国家正利用各种各样的经济、政治手段来迷惑我们中的一些短视的决策者,妄图用阴暗的手段颠覆、控制中国,把中国变成他们无边的边界。而拉美、非洲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或正在承受着那些迷雾弹带去的种种苦果。中国必须深入的研究为什么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依然经济单一、贫穷落后、国家民族分裂、战火连天,这其中除了这些国家、地区、民族固有的“劣根性”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因素。如果我们能在研究成功史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失败史,那我们国家在今后的世界潮流中不至于被暗箭打得一败涂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已经有了血的深刻教训了,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西方一直对我中国虎视眈眈,对近年来迅速强大、崛起的中国一直视如眼中钉、肉中刺,可以这么说,他们“亡我中华之心一刻未停”。在目前的全球环境下,不可能再对中国实行殖民战争,但经济渗透、文化殖民等等各种新型的殖民渗透,从未中断。在战争中他们没有得到,或者得不到的东西,他们期望通过这些更隐蔽、更高级、欺骗性更大的殖民手段来侵入中国,从中国内部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分裂、瓦解中国。当他们在中国的经济命脉领域取得决定性的主动权时,在众多第三世界国家曾发生过的惨重的事实就会降临在中国的头上,那时,将由不得我们不跟着他们的指挥棒转了!而且在前期的全球粮食食品油大战中,中国已经吃了“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大亏了!

  我很遗憾,也很痛心。我们中国本来是一个很厚重、很沉稳的国家和民族,但现在我们却变得极度的短视和浮躁急功近利。在各大书店,我很少看到中亚、西亚、非洲、拉美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学的书。而是充满了各种欧美的成功大全、欧美的文学、文化、历史书籍,并且都是商业气息异常浓厚,充满着金钱味道

  ——难道他们真的根本没什么可研究的?

  ——难道他们真的就不值得我们去研究?

  ——难道他们的苦难真的与我们无关?

  ——难道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危机和苦难真的就过去了?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三):解读拉美

  索飒老师这本书写的很好。史实丰富数据充足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并且态度鲜明

  看完了书后对拉丁美洲有了一个更宏观的了解。看得出来,索飒老师是下了很深的功夫以及有很深的了解的。整个拉美和西班牙的牵绊过往,和美国的关系,以及那里的人民对自身的探索。很有意思的书。

  看书的过程中,某些时刻,看到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等等的意识形态强烈字眼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在心里想这些观点是不是过于浓烈,随之对于索飒老师的政治观点非常好奇,看完全书,臆测老师是马克思主义的推崇者,所向往的应该是民主社会主义实现民众的自由和平等,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对于切格瓦拉,老师也是极为推崇的,但是针对切格瓦拉貌似存在有不同的声音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四):《丰饶的苦难》——回望拉丁美洲!

  不知道今天的读者朋友,有多少人还能关注拉丁美洲。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中心”的时代,贫穷就意味着落后,就意味着任人宰割,意味着被人欺负了都得不到自己的同情。在我们这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多少仁人志士怀着强国的梦想前仆后继,但是我们的人民,却总也无法摆脱被压迫的命运。那么,我们是否该问一下,西方列强给我们指明的光辉道路,究竟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我相信,仅仅用金钱的多少来评价一个国家,是短视和不公平的,。一切向钱看的思路在中国大行其道,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殖民政策的初步成功。这使得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文化上陷入自卑和虚无。在我们的印象里,拉丁美洲除了贫穷落后,还有什么?

  我记得由美国人评出的人类十件大事,排在第一位的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是美国人评出的结果,当然只代表美国人的观点。但请让我们想一想,我们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件事也给了多么高的评价,多么象美国人的口气啊!而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多少事情是我们自己仔细分析而不是在无意中模仿美国人的口气说的呢?

  我只是想提醒大家,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并不是一片无人的大陆。在英国殖民者到达以前,美洲的原住人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的历史,也许比欧洲更漫长。仅举一个例子,当时被“发现”的墨西哥特诺奇蒂特兰城,和当时的中国北京一样巨大,一样拥有众多的人口。而在殖民者的眼里,这一切,并不存在。

  提起拉丁美洲,我的脑海里就现出了很多画面: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亚马孙的热带雨林,潘帕斯草原的雄鹰…她的美丽辽阔,人民的勤劳善良,历史的漫长和灿烂,都和我们伟大祖国很像。拉丁美洲人民热爱自由,在列强进行殖民统治的时候,从来没有停止反抗。所以,拉丁美洲历来盛产左翼的知识分子和勇于行动的革命家,何塞马蒂、切格瓦拉、阿连德、卡斯特罗…都是被拉丁美洲人民永远怀念的忠诚儿子!直到今天,当代表底层人民利益的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被反对党弹劾的时候,数以百万记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表达他们的支持。现巴西总统卢拉,也是一名民选的总统,他在就职演说时说:如果我在职的时候能让所有的人都吃上饭,那我就满足了。——同样需要提醒的是,巴西在七八十年代推行西方式改革,创造了被成为“巴西奇迹”的经济增长,比我国今天的成就更为巨大,但在今天的巴西,贫富分化极为严重富人过着美国人一样的生活,而大多数老百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拉丁美洲人民虽然生活贫苦,但他们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自由胜过一切。这将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我国的现代化改革,也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资源被挥霍怠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我们必须反思出现问题。尤其是,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历史,弘扬我们的文化,而不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现代化的梦想不仅仅意味着多么丰富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尊严

  《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散记》

  索飒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09-03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五):保存几句个人化的摘录

  历史按照战胜者的语言被解释着、复制着。冷漠的经济发展史在“客观发展规律”的主旋律下轻描淡写地勾销了道义的是非。

  在包括中国在内得中国史学界,西方文明作为大写文明得代表仍然是一个巨大得阴影。

  1550、1551在西班牙的两次辩论会……殖民主义的理论核心:世界上有没有劣等民族?先进民族有没有理由对落后民族开战并奴役他们?

  拉斯卡萨斯在16世纪的西班牙宫廷说出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论据……信仰宗教是人类的天性。一个民族有没有信仰是他的宗教性程度问题,而是否信仰基督教只是道路的正误问题;祭祀是宗教礼仪,比起以牲畜、瓜果奉献神灵来,活人无疑是最珍贵的牺牲品;活人祭是印第安人虔信程度的证明。也许,被祭祀的活人可以与基督教史上的烈士相比。

  《西印度史》前言……引用犹太史学家的观点……史家撰史大致出于几种目的:表现学识,捞取名誉,向权势献媚,恢复被歪曲的真理,披露被遗忘的事实。

  拉斯卡萨斯对奥维多等人关于印第安人胆小的批驳更令人赞叹:胆小根本不是恶习,而是很自然的事情。胆小来自善意和高贵的血液,因为这样的人不愿伤害别人,也不愿被伤害……只有那些因怕死而不敢行义的人才是真胆小。

  一极的正义正被多元的文化吞没,这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力量。

  抗议标语“500年前的血不能白流”“沉默的人民永远不会被理睬”

  浑浑噩噩的民族不会为500年前的历史动情的争辩。

  拉美人的观点实在事一种艰难的抵抗,因为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时髦常常是西方主导的思潮的回声。

  以往的历史就一定意味着铁的历史规律吗?

  从美国近代史中,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已经成了一个策划阴谋,煽动政变的行家。而且,这些信仰实用主义哲学的人并不以此为耻。

  美国人不尽把全世界当成自己的地产,拣着好地方住,还用他们的精神和生活方式吞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美好情感。

  发展是遇难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这种“我有证据”的话外音会使敏感的读者微微产生一种伤感: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不需要这样做,他们的国籍就是权威;如果他们为受害者说话,那是要感激涕零的;……而第三世界受害者的结论和感受,在这个充满歧视的世界上从来都被人怀疑。

  “威严的法律使平等的,他对夫人和穷人都规定了禁止在桥下睡觉,在街头乞讨和偷面包的条例。”

  《将伊斯兰教魔鬼化的宣传:传媒如何操纵关于恐怖主义的报道》——乌拉圭第三世界中心出版的《南方杂志》——全世界每天转播的国际新闻中有80%来自四家国际通讯社,他们是美国的美联社,国际合众社,英国的路透社和法国的法新社……以英美为主体的西方媒体实际上控制着全世界的新闻传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记者,特别是他么中的精英分子,不仅以西方新闻媒体作为他们自己文章的来源,还模仿西方媒体的价值观、语气和口气,全然不顾这些宣传是否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正在发展着的社会

  911后拉美记者大会与会者声明:……在我们的社会中,在不平等、不公正不断扩大的同时,正在出现一种削弱民主进程、恢复独裁统治、右翼抬头的威胁……重要的传播媒体在寡头政治的控制下,扮演了一个决定性的角色,他们在歪曲事实、新闻检查、自我检查、操纵新闻、封锁新闻的基础上,用大众传媒做宣传,推行军国主义政治,在全世界范围内布下天罗地网来巩固一统天下的思想。

  “解放神学”思想……在这片贫穷和信仰的大陆上,宗教没有成为麻痹人民的鸦片,而是成了鼓舞他们战斗的旗帜。

  卑鄙的人格只能选择卑琐的道路。

  ……

  ——草民摘自《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笔记》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六):重新认识世界历史

  前言:这篇文章我迟早要重写,为了祭奠,也是奠基!

  那日晚训,发下的阅读材料是从豆瓣上摘下来的几篇书评,点评的书是我曾经通览过的《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笔记》(以下简称《苦难》)。写的比较好的一篇大意是指《苦难》给他带来的不断的、新的信息和颠覆性的史实,使他多了重新看待历史的视角和基础。本文题目的来源也正在于此,只不过套用了韩德强老师的《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这样一位作者

  我第一眼看到这个索飒这个名字时,以为是外国人,因为与之齐名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以下简称《血管》)的作者是外国人爱德华多 加来亚诺的影响。

  我刚开始以为索飒只是一位作家,像《中国农民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的作者陈桂娣、椿桃一样,了解了世界不公,用笔书写世界不平之事,成就了拉丁美洲的《调查》。

  当我看完这本书,了解了下索飒后,我发现我错了。

  索飒是中国人,更不是什么作家,虽然著作颇丰,但是她是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室的研究员,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与西班牙有关的工作,曾赴西班牙及拉美数国进修、考察。她的职业更像是一种严肃的工作,但是《苦难》并没有向我们板着面孔,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实和数据,但却并不是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他陈述了一段十分沉重的历史,但却叙述的血肉丰满,丝毫没有教科书的教条。

  相比于同样有血有肉的《调查》,《苦难》给人的感觉更为深厚。看多调查的人都会悲痛,都会气氛。而《苦难》,会让人感到窒息。它把每一分苦难刻到你的骨子里,使人感同身受。它把每一分苦难释放到你的血液中去,流遍全身,激发热血,让你的呼吸沉重,沉重的从瞳孔中喷涌而出。

  或许是索飒长期从事拉丁美洲的研究,有着厚厚的历史积淀,让《苦难》丰饶。但是毫无疑问的索飒树立了一个方向,让我们重新认识这段历史。

  两个世界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与欧洲是两个世界。之后,仍然是两个世界,只不过多了些联系,或者说叫掠夺。这是一段世人皆知的历史!历史到美国独立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美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他不断改写了美洲和欧洲的关系,也改写了美洲的历史。

  当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为独立而战斗的时候,它的兄弟,拉丁美洲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把美国独立看作自己解放的曙光。然而当美国真正强大的时候,它却没有给与兄弟应有的回报。美国写在脸上的自由、平等、博爱对其他兄弟来讲不过是遥远的梦,不幸的是,大哥成了路上的拦路恶魔。

  当索飒告诉我们美国的开国元勋对待印第安人的态度时,当清教徒一边过着感恩节,一边屠杀印第安人时,我们就能明白,这不过是一帮彻底的实用主义的党徒!索飒在文中引用了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在1829年——他去世的前一年——在一封信中的忧心:“美国看来注定要以自由的名义在美洲传播苦难。”

  在话剧《切格瓦拉》中,我看到了拉美民众称美国用于经济殖民的果品公司为“他娘的”果品公司,足见拉美所遭受的苦难。遭受了欧洲的长期掠夺,后起的美国又与强盗站到了一起来欺负自己的兄弟。索飒在书中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叙述这些历史,包括美国对拉丁美洲领土的掠夺、对拉美各国政权的颠覆、对拉美革命的镇压……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智利通过民选选出了自己的总统——阿连德,阿连德上任后宣布将美国的殖民公司收归国有,这惹恼了美国。阿连德总统最后的结果四端着冲锋枪、带着钢盔倒在了总统府的后院里,总统府已是一片火海——美国支持的政变获得成功,这个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

  拉丁美洲原本丰饶,但一路苦难!

  第三世界的眼光

  中国的历史书很有意思,这本书交出来的人也很有意思。中国的教科书既肯定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伟大功绩,又对西方对拉美的殖民毫不留情的批评。历史书交出来的中国人似乎不记得后面的内容了,在西方人庆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拉美人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抵制活动,而中国人便跟着屁颠屁颠的庆祝发现新大陆,忘记了拉美人民。最可笑的不在这,而是中国也曾经是被侵略的国家,今天反而为别人的侵略欢呼。

  我们该怎样看待哥伦布的远航,从西方的角度来讲,这是伟大的,文明的,他给拉丁美洲带去了现代化。但我们知道,美洲是有着自己的文明的,在外力的作用下被迫中断。西方把现代化强加给美洲,中国人也用西方的眼光看待美洲。觉得西方对拉美的入侵带去了文明,如果这样来,我们是不是要对近代西方的“文明入侵”感恩戴德了?

  我们如果只是看戏,那道无妨,但是我们也在这个戏台上。我们在戏台上不唱“向西方看齐”,但一直高歌“同国际接轨”,这国际是谁在主导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南”“北”之中的“南”。

  拉美的知识分子似乎比我们高明,乌拉圭的知识分子以从“南部看世界”的眼光编写《世界指南》向西方发难!

  感谢索飒,给了我们重新看待世界历史的机会!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七):每一次,我发现的,都是我的无知

  《丰饶的苦难》,是Z推荐给我的,因为我对《西班牙旅行笔记》大加赞赏。不单推荐,他实际上买了一本,连同另外两本书,一起送给我。刚开始的那五分之一的阅读,我疑惑于此书那么明显的“阶级立场”,这是当时我心里的用词。当阅读渐入佳境之后,我心里涌出来的词句,竟然是:“悲伤的终点,是爱”。

  我们习惯了少数族群的文化,被多数族群同化;我们习惯了经济发达的国家,潜移默化地向不发达国家移植自己的价值观。这么多年,我们习惯了用西方的眼光和思维逻辑,来看待这个世界。因为他们发达的今天,是我们向往的明天。我们习惯了在职业划分越来越精细的当代社会,用数据来冷静地剖析。但是这本书,不是学者手术刀下冷静思辨的产物。

  掩卷之后,我终于能够理解索飒为什么对那片土地投入那么多的情感,毫不犹豫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憎立场,深情款款地记录下那片土地的悲伤。那片土地,叫做拉丁美洲。那是除了美国和加拿大所属的北美之外,美洲大地所有其他地域的总称,也是坚决不肯与北美认同的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对自己故土的称呼。

  语言的微妙辨析,常常能折射出背后的曲折故事和历史演化。当我历来习惯于用America指代美利坚合众国的时候,是索萨和我拉美血统的朋友提醒我:America指的是美洲,是有着富裕而堪称西方代表的北美以及贫穷而令人流连忘返的拉丁美洲的美洲。或者,用拉美人民自己的话来说,美洲有两种人:居住在美洲的英国人,和讲西班牙语的拉美人。

  与登陆波士顿的五月花号上现实而功利的英国清教徒不同,林达笔下让我动容的西班牙人民,在美洲继续书写着自己的浪漫、天真与骄傲。经由基督教革命衍生出来的基督教清教徒,在承认人是彻底堕落的同时,一举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求以世俗的成功来向上帝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子民,只要能够获得成功,他们在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时毫不手软,除了唯一一个微小分支外,这群英国绅士从来没有想到过,上帝也许会要他们兼爱印第安人。而在宗教大国西班牙,保守的天主教徒和教会人士们,目睹了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被欧洲人占领过程中的惨烈生存状况,前赴后继地拷问自己的良心,辨析这一占领过程的合理性,发出这样的声音:印第安人,也是上帝的子民,是我们应该相亲相爱的同类。其中,以卡萨斯为反躬自省的典范。西班牙宗教界,就此发起两场大辩论,直至多年后,西班牙国王一纸法令,宣布不得在美洲屠杀虐待印第安人。

  与北美主流崇尚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传承不同,当代拉美人民不仅继承了印第安人的土地,还从内心认同印第安人是自己的母亲。拉美的知识分子,也从来不乏西班牙天主教士们的反省意识和热血激情。具有传奇色彩的切·格瓦拉,始终被全世界热血青年们视作楷模的切·格瓦拉,辞去革命成功后古巴政府高官职务投入游击战的切·格瓦拉,是一个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医生,本可以舒服地过着安逸的中产阶级生活。智利七十年代的民选总统阿连德,放弃了反政府军队为他准备的专机,将总统府内的工作人员和家人送出总统府的大门后,转身回到总统府,履行着一个总统捍卫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民主权利的职责,坦然受死,倒在血泊之中。还有拉美的新一代教会人士,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发起“解放神学”运动,修女和神父相爱结婚,并发表公开信阐释自己在婚姻之后,对于独身和性爱的价值的重新思考。他们也许是常人眼中的大逆不道,但是他们让我动容,因为他们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召唤,不求苟活,只愿用热诚乃至生命写下一个个让人血脉贲张的“人”字。

  福祸相依。拉丁美洲,这片丰饶的土地,正因为其能为欧洲宗主国提供互补产品之丰饶,被宗主国限制地死死的,常常在一大片区域里只发展了作为宗主国经济补充的单一经济体,未能如北美那片贫瘠之地那样获得自身在经济上独立而健全的发展,因其丰饶而发展滞后。更加让人扼腕的是,同为美洲兄弟,赢得独立的美国,不但从未帮助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事业,反倒继承了清教徒的功利现实主义思维,屡屡侵占拉美国家,恨不得据全美洲为我所有。著名的硅谷San Jose,这个典型的西班牙语地名,暗示着这里曾经是墨西哥的领土——美国南端的大片土地,都是从墨西哥巧取豪夺而来。林达笔下令我赞叹敬仰的美国,在此被解构。在索飒看来,美国是崇尚“私有财产至上”的美国,而不是“平等至上”的美国。

  我没有任何一个美洲的生活经历,也绝没有足够的学识或才能去判断在林达和索飒笔下描绘出来的形象对立的美国,哪一个更接近真实。我只能承认,从此书1/5的地方开始,我深切地被索飒饱含情感的描述打动,被拉丁美洲那片土地的苦难历史打动,被那片苦难土地上坚韧不屈的人民打动。就好像,我曾被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打动,也曾经由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领悟到自己政治上的无知。我只能说,我相信这两个作者,都真诚地写下了自己的认知,尽力向我这样的读者传达了他们的体悟和反思,令我有机会破除成见和狭隘。

  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浩瀚的历史长河,隐藏着多少被埋没的灿烂文明和令人警醒的故事。今后的我,看到拉美经济远远落后于近邻美国的时候,听到人们谈论拉美军队干预政府、拉美国家经济崩溃这些表象的时候,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些也许不单是拉美国家自身的问题。这些表象的背后,其实可以发现若隐若现的历史轨迹,找到若有若无的列强之手。

  于我,拉丁美洲,不再止步于异国情趣、热情人民和壮丽亚马逊河的浪漫图景。索萨以自己对拉丁美洲的挚爱,书写下这一充满情感和爱憎立场而又言之有据的篇章,令我从此敏感于那片土地悲壮的历史和至今令人不安的现状,令我的世界地图中的这片土地丰满而魂牵梦萦。

  感谢索飒,让我发现,自己的无知。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八):丰饶的苦难

  我们认为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实际上,此前就有印第安人在这里自由地呼吸,尽管这一真实的历史已被误读了五百年之久。我们往往不自觉地用了西方的视角看东方,用“他者”的眼光看“他者”。

  索飒认为,有两个不同的美洲,北美和拉美。“与北美人不同的是,拉丁美洲人有一个印第安母亲,而这位母亲是被压迫者的象征。”所以——

  “如果没有拉斯·卡萨斯,那段‘征服史’就只有一种读法;如果没有切·格瓦拉这样的人,人类的英雄就只剩下了计算机‘超人’;如果没有阿连德的葬身火海、以身殉职,政治生活中的总统就永远是一种政客形象。”

  让我们看看何塞·马蒂——在一次宴会上,看见一个农民代表无知地喝了面前的洗手水而引起全场哗然,他立即也端起面前的洗手水平静地喝了下去,他保护的是人的自尊。

  让我们看看维克多·哈拉——扎根于民间的歌手,在智利“9·11”中葬身于暴政之手,用自己的身体抒写了另一部诗剧,而他酝酿中的一部诗剧,主题也是有关屠杀与自由。

  让我们看看格瓦拉,让我们看看查维斯,让我们看看博尔赫斯,让我们看看马尔克斯,让我们看看印第安人权斗士门楚,让我们看看智利的“白头巾母亲”,这就是拉丁美洲人。他们之所以对正义的事业爱得这样深,是因为对非正义的现象恨得同样深,饱浸了大地的苦难,酿出了宗教般的情感。

  他们是在母亲的土地上坚守理想和信仰的“亚伯拉罕”,而我们也应将他们视为引领我们出埃及的“摩西”,一如我们本土的鲁迅、陈寅恪、顾准、殷海光、李慎之、摩罗……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九):献祭

  近日重读《丰饶的苦难》一书,感受颇多。今志于此,以供自己闲来再作玩味。此书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让人在读时也陷入深深的义愤之中。理智在这里总是让位于情感。第一次读时,就想写点什么,但写了百十来字就无法下笔了。那是一种无言的痛,激于和作者一样的义愤。近日重读,也只能在稍稍冷静之后方才得以理理自己的思路。

  作者用很情绪化的语言渲染了我,也给了我另外一种文化启示。作者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我梳理着一块大陆的漫长历史,在梳理中,我从浩瀚的典籍中选择着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史料。我描述着一个和我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共同经历的人民,但是在描述中,我的心和他们一起分享着欢乐和痛苦。我思考着一个个很难下结论的政治和文化问题,但是在思考中,我明确地表示着最起码的赞成和反对。”

  书名叫作《丰饶的苦难》,讲述拉美的历史和文化。从所谓的“发现新大陆”开始讲起,第一部分叫做“原罪”,讲了殖民者对拉美的入侵及拉美原住民的反抗,以及入侵国家的一部分良知。第二部分叫“两个美洲”,比较了北美(主要指美国)和拉美的区别以及拉美人民对美国殖民霸权的反对。第三部分叫“树起我们的旗帜”。如果说前两个部分是强调历史和政治的话,这以部分更注重文化。从拉美的文学、艺术以及拉美的解放神学运动等讲起,力图给我们一个丰富而真实的美洲。在这里边,昭示着反抗。何塞·玛蒂、切·格瓦拉、维克多……一个个名字,一串串记忆,给我们带来的是否是一个思想里不同的拉美呢?

  这是一块拒绝西方主流文化的土地,拉美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着他们对西方文化强权的反对。在西方高唱:“发现新大陆”500年的时候,拉美人喊出了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拉丁美洲在五百年之际》,一本拉美人对五百年的思考的讨论文集。在这里,拉美人用自己的声音明确说出了自己的反对。拉美人拒绝所谓的“发现”。本书中,作者也引用了《我们的美洲在五百年之际》里面的很多内容。“马德里、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堪斯,还有雅典,他们都被我在1955年发现了,(我已经在1947年发现过纽约),在1956年我还发现过伦敦很布鲁塞尔。然而除了我的几首诗、几封信,我没有看到有哪篇文字提到这么有意思的发现。我想,这一令人遗憾的沉默是因为当我第一次到达这些光辉的城市时,那里已经住着不少人。出于同样的理由,我一直不能接受把500年前一些欧洲人到达我所诞生和居住的大陆这样一件事夸张地称作‘发现美洲’。尤其是,当这个偶然的到达发生时,据墨西哥诗人卡洛斯·佩依赛尔说,地球上当时人口最多的两个城市是特诺奇蒂特兰和北京。据我所知,这两个城市历史上和今天都不在欧洲。”这样调侃的语言,读来竟是满纸的愤恨和无奈。拉美人又“玩”了一回幽默,明确表示了对西方世界文化和话语霸权的拒绝。这是一个群体的文化人在以自己的方式述说自己的思想,这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遗憾的是我们的世界已经被西方话语给包围了,作者在这里借拉美表明了她对西方话语的拒绝。我们是弱者,但我们得树起自己的旗帜,不是为了在未来的世界中取得话语的霸权,只是为了彰显我们自己的存在。

  “历史按照战胜者的语言被解释着、复制着。冷漠的经济发展史在‘客观发展规律’的主旋律下轻描淡写地勾销了道义的是非。尽管几百年后,西方文明的继承着也会承认有过罪恶,但从来没有人关心过被摧残的民族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心理磨难,怎样承受着他们所无法理解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不公。”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规律。其实何止是对拉美,对我们这个民族不也是一样吗?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呢?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后边说几句口号。作者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像拉美一样“树起我们的旗帜”。拉美在反抗,我们何时苏醒?

  其实,我们在追赶西方,可以说是我们被西方给践踏了。但这个我们是什么呢?是中国文化吧。说到此我想顺便说说中国文化内部的情况。在中国文化内部,汉文化同时也在践踏着各种少数民族文化。这种践踏是伴随着野蛮的征服而来的。一次次的开疆拓土,一次次的民族融合。历史承载了太多。鄙人向处西南之地,深感民族文化的多姿,也没有大汉族注主义的色彩,于是也能包容一些,也更看得开些。我自承对各民族的文化没有太多了解,但是我愿意去包容。也许是一向贫穷惯了吧,我有时会狠狠地说,我们贫穷,我们落后,我们弱势,于是我们放任,等着别人来救赎我们。我们黔地,似乎被遗忘得太彻底了吧。只有在国运衰微的时候,方才能稍稍吸引一下目光。不知道这是一种不幸呢还是我们的幸运。南明之际,这里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陈寅恪在给陈垣的《明际滇黔佛教考》的序言中写道,当日之滇黔,实中华畿辅之所在。抗战中,这里作为大后方,也颇受看重。但是这本是我们应该承载的吗?在何平的日子里,我们被忘却,世人的目光又何曾对我们稍加注视呢。但在危急的关头,我们是否承载了太多。有时狠狠心说,就让他们暂且去忘却吧,直到他们想起来的那一天,我们也去笑笑他们的苦难吧。但是,这也只是赌气的说法,最终情感总得让位于理性。

  多少次征伐被西南的雨水冲刷,从庄蹻王滇到征伐夜郎,再到清朝一次次的少数民族大起义。翻开尘封的历史,这里固然没有中原的厚重,但是,这里是一样的多姿多彩。一个个的民族在这里上演他们的历史,悲壮与苦难。一样是丰饶的土地,汉人们开疆拓土,弱势的民族们在历史的缝隙中忍受、呐喊。默默地同化别人,也默默地被别人同化掉,这是一幅幅的苦难图。昔日的主人和他们的敌人都一一消散了。只是他们的后人还在,一起忍受着沉默和忘却。早年的征伐都写进了历史,昔日的敌人都已经携手,但是我们的前程在哪里呢?是时候亮出我们的旗帜了。濮人、僚人、越人的后代们,一起站出来吧。为这片丰饶的土地,也说说自己的苦难。贫穷、弱势,在旗帜的引导下慢慢清洗吧。

  我们的旗帜,我们的精神脊梁,先得树起来,然后,方有机会改变话语格局,在这单调的话语体系中吼上一声,拒绝话语霸权。拉美在做的是保护拉美文化,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地域文化,不一样的追求,需要同样的呐喊。

  历史记载留给我们的主流声音说战胜者在述说。拉美的历史,是一部印第安人、黑人的血泪史,但是却没有人去作这样的关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也是一部血泪史,但是,又有几个人对战争中弱势一方的苦难进行祭奠呢?所有的只是开疆拓土的雄心和对汉人武功的夸耀。

  读《丰饶的苦难》,有感于弱者的苦难和强者的话语垄断,因成此文。引用书中一句话作结:一部战败者的历史,抵得上十部战胜者的历史。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十):苦难的!丰饶的?

  在从英国写给妻子的另一封信里,维克多深刻地表达了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明的异议:

  quot;在这里,你会觉得自己借助新闻,借助如此‘提纲挈领’、‘不偏不倚’的消息能够对世界了如指掌。但是突然你又会觉得,这比生活在我们那样的国家里更有害。尽管我们的新闻受到另一个大国的操纵,但我们至少不会疯狂地觉得生存没有意义。否则的话,我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这里这么多的青年会吸毒,会竭力逃避自己的生存环境、四处寻找意义,会通过自杀来寻求生命的唯一真实性,即死亡。各种新闻人使人目不暇接——马丁·路德·金脖子上的窟窿、站在他身边绝望哭泣的寡妇的目光;轰炸越南;轮船失事,少数人生还;托尼·理查森一部影片的首映;本周流行的唇膏以及一种喂狗的新品种饼干。你没有时间挑选,也没有时间思考一下你选看的内容。如果你不及时选择,大量的新闻将像浪潮一样迅速把你抛在后面直至把你淹没。这里的人好像在多数的时候也不愿成为他自己,他们宁愿做一个躲在孤独人群的孤独人。尽管智利在美国人的手中,尽管智利有其他的缺点,但在智利,土地是土地,面包是面包,人能够找到自我,能够遇见按照真正的、淳朴的、自然的生活节奏生活的人。但愿不要把我们的生活‘文明’成这里的样子。我宁愿它像现在这样——粗糙、放松、自由。"

  这里的维克多,便是那个在73年声援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最终死在了皮诺切特政变暴力镇压下的便是被人民成为智利歌魂——维克多·哈拉(Victor·jara)。 在网络上找到了不多的几首他的歌,春雷咋响、春雨迟迟不肯降下的在闷热中刚刚醒来的中午,不停地循环地播放着,坐在床头,一派等雨的心情,虽然不懂得西班牙语,但音乐的沟通魔力是能超越语言、文化、种族,还有国界的。

  “这里的人好像在多数的时候也不愿意成为他自己,他们宁愿做一个躲在孤独人群的孤独人……土地是土地,面包是面包,人民能够找到自我,能够遇见按照真正的、淳朴的、自然的生活节奏生活的人。但愿不要我们的生活‘文明’成这里的样子。我宁愿它现在这样——粗糙、放松、自由。”读到这里我方才明白对那块大陆的没有缘由的热爱的缘由,我热爱着我土地上的粗糙、放松、自由,但我们的生活已然‘文明’成了别处的样子。就这样有一天当你醒过来,不见了“家”的样子,成了无家可归的浪子。坐在床头,等雨的时候,我想和我出生在同一个十年乃至之后十年的“我们”,不都是精神上的浪子么?还需要等过多少个春天,才能盼到那样一场滋润万物、大地复苏的春雨呢?

  撒切尔夫人上世界说过一句话:“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思想。”五十年过去了,撒切尔夫人的话不幸被言中,再往后看五十年,希望在哪?那片土地上的拉丁美洲人民已经树立起自己的旗帜,他们向世界显示:我们有自尊的被压迫者的哲学;我们有使古老的宗教恢复青春的解放了的神学;我们有申请的大地孕育的正义的歌声;我们有从贫穷中诞生的最富有的文学。问一问我们,我们的拉斯·卡萨斯、何塞·马蒂在哪?我们的比奥莱塔·帕拉、维克多·哈拉在哪?,我们的聂鲁达、马尔克斯、塞萨尔·巴列霍在哪呢?我们倒也是树立了自己的旗帜,毕竟我们还有“黑猫和白猫”吗!

  人要常常照照镜子,方能看清楚自己的模样。对异质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终其目的只在于反思我们自身的文化。为什么我的眼里也常含泪水,只因为我也爱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艾青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未未“,现实很残酷,现实很荒诞。所以我骨子里有种对那块大陆没有缘由的热爱,缘由便是”在荒诞的现实之中,容我魔幻地编织一个童话。“

  最后引这本书的导言中的一段话:

  ”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结束巴西夺冠后,我的小外甥和一帮小球迷在大雨中按自己的想象挑起了桑巴舞,那几天电视里播放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话:罗马里奥这个当年巴西街头的穷孩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镜头:肤色黝黑的小罗马里奥在巴西海滩瞪着自行车,他回首一笑。“

  : 这是我近期淘到的一本好书,索飒著 《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笔记》。下面的插图便是那座因为王家卫的电影而被人熟知的伊瓜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