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19 20: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精选10篇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是一本由林江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一):【书评人俱乐部】 自立从吃开始

  吃是一件大事,现代生活中吃是很简单事情智能手机发展让各种点餐APP大行其道,好像这世上没有吃不到的东西,而教你做菜的APP也并不少,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可以吃到一份还算不错的料理。日积月累的APP点餐,别人指导厨房,渐渐让我感到疲惫

  我开始怀念自己小时候住在外婆家的日子,菜是自己种在地里的,等待发芽的时间,还能跑到小溪里去钓鱼、抓虾,秋天到来的时候看着金黄色的麦浪随风涌动,捡起树上掉下来的叶子堆起火来烤红薯,简直美呆。

  《自给自足指南书》的出现却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模样,以吃为契机,更好地适应生活改变只接受他产的意识,这些新鲜独立生活方式,让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更好地生活在现代社会中?

  毫无疑问是自给自足,可这个答案也一度让我感到困惑

  我找不到疲惫感如何消除的办法,无法适应社会带来的灰尘感,怎么能做到自给自足?我看到《指南书》里陶艺家的创作,小厨房开办者的经营,纪录片拍摄者的作品,回归故乡理念者的发起,这些理念的可行操作,总归是要接到地气儿上的。接手祖父的农园也好,在京郊做大棚小院也罢,有田有木的当农民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保证生存的前提条件下。因为人活着总得要生存,而这一切的保障努力踏实拥有能力沉心静气地着手做事情,想清楚了这一点,便不再纠结于形而上的虚浮的理念生活。

  我们常常说三十而立,我以前一直以为是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得到独立,现在发现并不是这样。人的独立不应以年纪界限,而是拥有创造自给自足的能力,疲惫感、胆怯心,疑窦丛生的困惑自然也会消失。

  我不在疑惑如何拥有,这并不是单一的、脱离社会的自给自足,当然《指南书》里提到也有人真的住在山上,什么都自己来,体验生活,尝试新鲜固然是有趣的。可鱼菜共生体系阳台种菜方法,大约才是更容易接受的、平易近人的现代生活方式。

  回到之前的提问,如何更好地生活在现代社会中?职业作家们可以写出关于美食文字摄影师们可以拍出照片,漫画家们能画出作品,而美食家们则创造出佳肴,那么做为我,需要学着去感受小时候住在外婆家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现今社会挖掘出另一种捷径体验生活,接受,否定,改变,创新,来一场新一轮地革命

  我想,智能手机上的APP也是狭义范围内的自给自足,只有不约束在个人基本生产生活中,大约才给真正做到自我放松,更好地生活于现代社会中吧。独立的自给自足,从吃开始,演绎至生活里的点滴,并不是逃离都市束缚行为,而是坦然面对挫败的勇气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二):先予己后予人

  邻居在顶楼种了很多蔬菜,排的整整齐齐的泡沫盒子里,种着番茄、辣椒,还有一些我不太认得的东西。起初看着是有点不屑的,种这么一点哪够全家人吃呢,有这个精力不如种些花草清风徐来,暗香浮动,该是何等怡人。

  看完《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那点不屑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己也想种些什么的跃跃欲试优雅华美的花儿自然值得人怜惜呵护,可是以自己的身躯人类提供滋养的食材更值得人尊重吧;培育出花儿的泥土充满镜头里森系、天然的质朴感,难道生长出时蔬的泥土便是肮脏、下等的吗?万物本无不同,是人去指定了所谓的标准,硬生生的隔阂出许多等级来。《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里的这些人是真实的、可爱的,有真正懂得过生活的Samuel Shelly,也有从繁华都市回归的唐冠华和邢振,有《舌尖上的中国》的执行总导演任长箴,也有普通如你我的苏恩禾。不过说到最吸引人目光的,大概应是《小森林》的作者五十岚大介那篇关于衣川和小森的文章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安宁美好的日子里充盈着生命饱满

  如果说这本mook的前半部分是在描述热爱自然,以自然种植满足自身需要的故事,以及由这些故事延伸出来的食谱;那么后半部分的“指南”特性则更明显。“guide”之首就是十分打动人的集装箱农场合理循环系统使得鱼菜共生,完全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是现代科技下改善农耕模式典型;垂直农场给种植面积短缺的国家解决了不少难题。看着这些充满智慧技术,会惊叹于人类适应环境的方式,也难免会担忧,若是人依仗自己的智慧一味改造、驾驭自然,是否会迎来被反噬的一天?冠华和邢振厌倦了都市生活,还能租到一处足够大的山野田园,可若假象有一天,所有土地都被用来建造钢筋水泥食物都从垂直农场或是集装箱农场长出来,那么字典里还会不会存在山河”“田园”这样美好的词汇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担忧的大概也正是这样的问题工业信息化的社会,人的社会属性空前拔高,只要知道在自己的领域内如何赚钱,其它的一切都不用担心,因为都可以用钱换到,从超市、菜场、app、网络……物质获取日益便捷的反面则是精神能量获取的日益枯竭,三年的衣川生活给予五十岚无穷的灵感,打理农园的塚原正太得到了都市生活、律师身份无法给他的快乐,人类从日月风雨山川土地中获取的能量远超过我们所以为的。这本mook正是把一位位“自给自足”者的心声传递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体会生活真正的意义,这种宣传对“自给自足”者本人来说并无甚影响,反而是对观看者,尤其是本性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读者来说意义甚大。当然,钢精水泥爱好者、狂热科技崇拜者、严重依赖者并不在此列。

  即使同为“自给自足”者,每个人对于“自给自足”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唯一相同的是每个人都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有过严肃思考,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并为之奋斗。“自给自足”的终极意义在也在于此,不是要消极的隔断与现代社会的一切联系,反而是要在这个已足够混乱世界找到适合自己的清流,衣食住行、精神给养,满足了自己,继而回馈自然和社会。

  文|团团花哚 2016.05.22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三):寻找田园与都市的折中点

  一、.读书理由

  最近被自然、环保生态农业、有机生活所吸引,这类型的书很对我的口味,于是借来在旅游坐车时阅读

  二、书籍主旨与评价

  其算是围绕着主题汇总的杂志吧,图文并茂介绍了不同国家的已经实践田园生活的人的方式与感受,也介绍了几款食谱(食谱太西化,不太时候我),纸质很棒,阅读体现超好。在坐车时非常解闷。

  我印象比较深刻也比较羡慕的是当中介绍的美食摄影师。他属于成功地将事业理想生活融合一起的半农半X之人。家中有个院子可以种植果蔬,家里附近也有森林,可以在那里采集真菌。常给当地的三文鱼、坚果公司拍照,所以这些食品从不缺少。虽然摄影师有时收入稳定,但类似这样的生活实际每天花费不高。关键是很好地平衡了田园与都市生活,那也是我最近一直思考与渴望的生活方式。

  三、生活运用

  目前只好在阳台先成功种点小菜,多留意这方面的信息,看看能不能从都市生活中引入田园体验。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生活方式而已,自己舒服就好

  生活方式而已,自己舒服就好

  文/夏边

  “自给自足”是近年来被炒得很热的词,一群带着好奇热血的有点小钱有点小乐趣的人开始做这个新理念的践行者。这群有一技之长的践行者用不同程度的“自给自足”的方式,将理想和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在内心最舒服的状态下生活无疑是最快乐不过的事情。实现理想顺便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我不愿把这种回归的方式看做是纯粹的“自给自足”,当然书中的概念也是从广义出发,没有拘泥于行为方式和空间限制,从采访中不断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自然的理念。这种“自给自足”是基于现代文明熏陶下的一种精神出逃。当然,这是中性词。书中大多的受访者都是不同领域的精英者,当然有着可以任由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他们可以遵循内心去做此时此刻呼唤他们做的事情。用现代文明教育后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去思考可以跳出钢筋水泥的可能,既能实现自我安宁又能造福人类。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始终没有安静下来,或是津津有味的体味书中说的“别人看起来美好实则很辛苦"的生活。作为一个在农村自给自足出来的人,那些身体上的辛苦甚至比书中说的还要深几倍。但想想这有什么好比的,那时的苦是为了生存,哪有心情和乐趣去欣赏所谓的田园风光。所以即便看到了澳大利亚迷人的海岸、听也没听过的食物名称;即便看到了我向往的像MUJI一样简洁美观的陶瓷制品;即便看到了小森林式悠闲自在的乡间生活.....我都高兴不起来,我只能无奈的安慰自己,那种反主流的生活,我现在或者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够不着,我顶多就从书中高逼格的几道菜中挑一道最简单的番茄浓汤煮煮,顶多在短暂的假期回老家种种地吃几顿奶奶看来寡淡的家常菜。

  当然书中提出的是一种反思现代文明的思考方向。在城市化发展飞速的今天,一切都发展都在趋向便利化,科技化,人类努力用千万年的时间从自然走出来,用智慧让自己一步一步从传统的自给自足中解放出来,从时代发展来看这是进步的,毕竟这些发展的福利我们体味颇深。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内心的渴求和大自然的意愿,让自己活得像住在深宫,生活麻木而没有自由和向往的墙内人。围城,围起了城市,围起了真心,也与“老家”大自然越来越远。始终人是属于自然的,它带给人的敬畏和感激之情是后创造所无法给予的。诚然,一切的非主流都有其实践的道理,我们从古代的主流农耕文明步入如今的主流现代文明。任何一种形式都旨在让人类让每一个个体生活的更好。

  书中也提到了许多适合住在钢筋水泥无法脚踏土地的半自给方式,从简单的解决食物入手,如在阳台上种花种菜,认真为自己烹饪食物,让自己内心归于自然而然般的安宁。折中的方式适合更多的人……

  书的逼格高,无论是受访者“自给自足”的方式还是“自给自足”的食谱都离现在的自己太远,那些曾经让自己熟悉的土地花草都变得不真实,完全没有让自己沉入其中的欲望。我只能说,书的题目值得探讨,但对于普及大众内容值得商榷。题目和内容都有可以各自深挖的东西,但感觉内容被题目说窄了,内容把题目说浅了。

  但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些多样的生活方式,多一条路多一种选择也无妨,反正能不能走,愿不愿意走,自己舒服就好。如果有能力将这样美好的形式传递给大众甚至让大众去接受和理解,也会是件不错的事。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半下午的时候从快递员手中接到了这本《自给自足指南书》,一气呵成看完了。晚饭心血来潮按照书中提供的食谱,即兴添加了一点其它的食材,做了一个番茄浓汤,给寒潮突至的南方夜晚添了些许暖意

  吃饭时和老杨聊起了这本书的内容。我告诉他,这本书里介绍了各种“自给自足”和“半自给自足”的尝试或者生活方式。老杨听后说:“好是好。不过这似乎有点反文明。”“怎么讲?”“你想啊,我们人类花了那么多年的发展来到了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脱离了耕作。如果每个人都回乡去种菜,那城市与现代文明是不是就不复存在了?”

  其实我们都深知,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在现代社会遵循原教旨的“自给自足”,回归乡野,动手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近距离了解那些践行“自给自足”的人的生活方式,并给予一定的思考。编辑在前言里特别强调:“这不是一本单纯讲述归隐山林的书。”我想,它也远非一本倡导人们追求“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书,它只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切入点----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原来我们可以选择或者创造出这样多元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本以“自给自足”为主题的书,它自然首先探讨了一下“自给自足”的定义。书中邀请了数人分享他们各自对于“自给自足”的理解。普遍观点是“所有生活用度都由自己生产制作,不依靠外在世界或市场的供给”;也有人将“自给自足”的概念上升到精神层面,说“自给自足的真正意义在于‘足’字,在于一种知足的状态,凡是能安安分分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且知足的人,就是‘自给自足’,亦或者是“在各种社会联系中保持人格上的独立,完成精神意义上的‘自给自足’。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访谈录,采访了“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我大致将这些生活方式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半自给自足型:即自己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为自己供给部分食物。例如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的Samuel Shelly,他坚持自己捕鱼。但蔬菜、肉类等他需要去超市购买,因而他的生活不算完全的自给自足。有些人则没有回乡,只是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拥有自己的一个菜园子。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任长箴,她在北京郊区拥有自己的“大棚”小院,种植着蔬菜,供自己家庭的食用。

  二、完全自给自足型:即奔着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的目标而去。例如在崂山共同打造“家园计划”的唐冠华和邢振。他们亲身探索生活的必需品是什么,从房子开始,到床、发电机、洗衣机、厕所等等,统统自己打造。除此之外,他们还自产食物、缝制衣服、打造家具、处理废物、收集和储存能源等等。例如住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Rohan Anderson,自己狩猎、屠宰捕获的动物,和妻子共同打理菜园与鸡舍,带着女儿们去山里采集浆果、坚果和野蘑菇。这些人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了早前看过的一本名为《京都山居岁月》的书,里面的主人公来自英国,却在京都的山间停下了脚步,亲手开辟了一座庭院,过着播种、浇水、劳作、收获的生活循环

  三、商用自给自足:即在城市里打造“自给自足”的系统,为城市生活提供新鲜食材。GrowUp Box传播的是“鱼菜共生农场”的理念----它将集装箱改造成迷你农业系统,上层以水培方式种植蔬菜,下层则用来养殖淡水鱼。商业化垂直农场“天鲜垂直农产系统”,则为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城市,提供“自给自足”的食物,同时也推动着传统农业的转型。在该农场中,9米高的轻质铝结构架子支撑起38层托盘,培养不同种类的蔬菜。养分和水分均来自底部的水槽,每层架子不断旋转,以使蔬菜获得均匀的水分、养分和阳光。

  除了以上三种“自给自足”类型之外,这本书也涉及了“回乡”的不同意义,一种是返乡以后去再造故乡,帮助销售家乡的农产品,例如海南的陈统奎;另外一种则以苏恩禾为代表,纯粹是向往乡居生活,向往自给自足。

  约翰•列侬曾说:“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我想,这也是一部分人会越来越向往回归乡野生活的原因之一吧。可是大家又不约而同地觉得如此为之不太现实,除了需要勇气,还需要资金,或许还需要别的什么。好在编辑在前言里说过这么一句话:“‘自给自足’不只发生在山川田野,在城市中,在自己的家中,就可以实现。”

  所以,也许我们都可以采取一种折中的方式,倘若不能回乡,不能在郊野开辟自己的一块菜地,那么能够在阳台上保留一个小菜园也不错。书末列出了一些人们可以考虑种在阳台的蔬菜,对于我们这样从来没有尝试过“自给自足”的人而言,还是很有参考性的。

  我很喜欢采访中苏恩禾的一段话:“所谓理想的生活方式,并非是给自己强行设定的某种状态。很多时候是走着走着,才发觉这个状态是自己想要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累积,人处于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想法,实现了某个状态又会萌生出下一个,因此对于最后结果,也并不需要过分执着。在理想与现实交织的世界,理想的生活方式当是一种不停探寻的过程。”

  我想,在哪里都不存在什么理想生活吧。我认同的一点是,只有多了解、多思考、多尝试,才有比较,才知道哪一种生活方式更贴近自己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本书承载的任务是让读者看见与想象另外一种或者多种生活的可能,思考它们,并且自行决定是否要吸收它们。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还是很有感染力的,最起码我萌生了下礼拜去买点菜种放在家里种的强烈冲动。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六):生活的另一面

  提起生活,人们脑子里想到的多为买菜、家居、人际、工资、子女教育、老人赡养;而人生才是那个与旅行、梦想、成就、天伦之乐、美好联系更多的词。可翻阅这本书后,突然生活更朴实本质的一面展现出来——哦,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来过。

  由林江主编的食帖系列书籍,将美食与生活最佳匹配,每一册都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主题,在满足吃货们对美味期待的同时,还不断的以惊喜奇特的视角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全书图文结合,个性的排版设计风格有种休闲舒适之感,书中包含多道特色风味自创菜肴,所有的食材均来自于亲手种植或者捕获,这也是本书最特别的地方。

  能够决定过上自给自足生活的人都是有自然情怀的,或是受到儿时生活的影响,或是受到某些人事的启发,还有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接触久了有感而发。书中选择自己自足生活的人们有从事广告文案工作的,有记者,有律师,有土木工程师,有证券分析师,有编导,还有漫画家、平面设计师、摄影师等。他们有些辞去工作全职去开创另一番生活的样貌,有些则业余时间埋头于自己的小田地间,去做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

  记得有篇讲述台湾新农们的自给自足新生活理念,虽然直接从超市购买大米要便宜的多,但是很多家庭还是愿意拿出时间与资金,带着孩子们种植稻米,让孩子们能够亲眼看到每日吃到的大米是从何而来。这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有多少人从未亲眼见过或摸过那些平日实用的食材完整时的样子呢?看着配图里一个身穿红色背心,大约幼儿园年岁的孩子,赤脚跑在谷堆上,胖乎乎的小手高高扬起,一脸的灿烂。也许这才是孩子心灵所需要的营养。

  最爱的是书中给路达人分享的自创美食及制作方法,如迷迭香普罗旺斯酱、天然酵种橄榄面包、彩虹甜菜辣香肠派、无花果挞、草莓小茴香熏三文鱼冻、罗勒奶酪梅子饭团、红薯饭等等。光听名字就够让人食欲满满了,看配图更是食欲猛增啊。这些自创菜肴都是由常见食材搭配,经过几道简单的工序后,便可以端上来美美地享用啦!

  很多时候也许我们无法达到离开工作岗位去开创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但至少可以把生活稍稍转一个角度,为其注入些新的元素,无需大笔开销,添加一些有动感有趣味的植株,学着就地取材烹饪两道色香味十足的好菜,其实生活还是比较容易实现乐在其中的充实感的。用书中一位达人的话来说:

  “上班或不上班都只是个人的选择,

  自由和理想也是内心给予自己的,

  能够乐在其中并承担自己所选择的就好。”

  生活很忙碌很现实,也可以有简单的美好。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自给自足的生活

  民以“食”为天,所以阅读“食帖”渐渐成了一种习惯。

  食帖第八辑“自给自足”篇如约而至,第一次看到这个主题时,首先就想到曾看过的影片《小森林夏秋篇》和《小森林冬春篇》,其所展示出的恬静、放松、简单又纯粹的人际关系且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是我一直向往的。

  我是在翻看第60页“这里是衣川,这里是小森”篇的内容时才发现封面上的画居然是漫画版的《小森林》,可惜国内没有出版,否则一定买来看。

  其实“小森林”里的生活很像我的童年时光,菜园种着黄瓜、西红柿、豆角、生菜、玉米等到各类农作物,春夏要帮着大人一起除草、浇水,因占了玩耍的时间,所以那时是极不情愿做这些的。

  可是如今想到那些能在一年四季让我们吃上十几种水果的果树,倒甚为怀念。

  扫了下目录,标题吸引人的有“在世界尽头当渔夫”、“将食物种到天上去”、“山中生活的基础5步骤”及“野外可采集的六种常见多用途植物”等。

  当“在世界尽头当渔夫”与“自给自足”联系到一起时,脑海里瞬间闪出“三时三餐”海岛篇,美丽的碧海蓝天,干净的空气,远离尘嚣,友人相伴,钓钓鱼,做做饭,聊聊天,分享着美妙的食物,看上去是那么让人向往的生活。

  当“回归田园生活”渐渐成为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所想要奔向的方向时,其实也忽略了美好背后的辛苦付出,农耕牧渔并非总是想象中那样悠闲写意的。

  就像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任长箴所说,乡村的生活“远不如城市中舒适便利,自给自足的生活并非如想象中完美,充分了解,提前做好预期和规划,是最重要的事。”

  写到这儿,也顺便表白一下导演,《舌尖上的中国》真是顶赞的一部纪录片啊,想要从城市“归隐”的念头,最初也是被这部纪录片引诱出来的。那时看到什么都是香的,连看到路边的草都会想到煮煮会不会也好吃。

  说到野草想到了野菜,第138页提及的六种野外常见的野生植物,我只见过其中三种,“荷花、竹子、松树”。除了这些,我身边常见的可食用的野菜那就更多了,现在正值春末夏初时节,正是吃苦菜蘸酱、山麻楂包子、小根蒜炒蛋等美味的时候。

  这其中最让我期待的还是槐花包子,让人每每感叹野菜真是大自然赐予的平凡又珍贵的礼物。

  比起烹煮,我更擅长吃。但每次“食帖”里列的各色菜谱,我都会忍不住选一道来尝试着做做看。这次,我选到的是“外公的落叶红薯”中的“红薯饭”。

  红薯,我们称为地瓜,是自己种下又挖出来的食物。小时候围了冬天取暖的炉子,烤地瓜片,炸地瓜条,或干脆整只扔进炉下的炭堆里烤熟,怎样都好吃,是吃到至今也吃不腻的食物。

  这个“红薯饭”看上去做法简单又好吃,所以值得尝试一下,也算是一次小小的“自给自足”了。

  ——疯猴勿杀 5.15雨天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八):自己的小小森林

  读《食贴》相关的书,心里会莫名的被治愈。

  不管是封面的文字,抑或内部的插图,简单清爽且干净。

  我读的这一本是《自给自足 指南书》,一共介绍了6个自给自足的地区。吸引我眼球的是第一个描述日本京都的故事。提及日本,许多人都会将其与干净,简单,服务态度好等等之类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吧。尤其喜欢书中插图关于小森林的故事,看过这部由书改编成电影的人也一定会很欢喜。

  不记得是哪天下班有看到小森林这部电影,完完全全被这个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吸引住。那里的景色,人物,料理等等,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冬日里壁炉下的面包,秋日里丰硕的果子,和朋友坐在阳台处喝着茶听着蝉声,从中我仿佛看到了老家的景致。

  童年时光里,从来都是三三两两的伙伴穿着短衣短裤和凉拖嬉戏在田间或林中。春天在田埂上放风,看谁跑得快;夏天在橘园里抓知了,比谁抓的多;秋天在地里捡板栗,一人踩着一人拨;冬天围着堆雪人打雪仗。

  我们总是乐此不疲地结伴而行,也一起期待着春夏秋冬。

  长大工作,远离家乡,过上大学时就憧憬般的城市生活。

  当真正让自己渐渐适应这个城市的节奏时,又陡然发现原来是这般的怀念乡村生活。

  那种淳朴到骨子里的朴质,纯粹和简单,才是心之向往。

  也正因为此,所以才对小森林中所描述的生活如此眷念吧。

  上周我试着在家里自己和面做饼,做馒头,包饺子。

  从小看着母亲亲手做这些给家人吃,忙碌一天后只有夜晚才能空出时间来做这些。

  所以,灯光下母亲揉面擀皮儿而晃动的身体让我记忆犹新。直至现在,我也仍觉得只有母亲包的饺子是最好吃的。

  只是可惜,我没有学会母亲的那套手艺。当我试着去做,并努力想将其做好时,最终因时间搁置太久,面团发酵过度而无法使用。那一晚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好好睡着,不甘心,第二天早起又试着揉面做馒头。这一次掐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并按照前夜给母亲电话中沟通的建议重新试了下。虽然成果不堪入眼,但那带嚼劲的馒头让我回忆起童年的味道。

  这样的感觉,真的很棒。

  自给自足,愿你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小森林。

  街角@2016.5.23.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九):【书评人俱乐部】给自己一份悠然的生活

  给自己一份悠然的生活

  文/by 大巧若拙

  这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

  浮躁的内心在这喧嚣的世界根本无从调节,积压的心绪愈来愈多也得不到任何缓解。于是乎,每年增加的心理疾病患者不计其数。压力一股股袭来,争执也层出不穷。纵使假日来临也只是躺在屋里某一隅小憩而已。久而久之,除了工作努力赚钱、精打细算地花着钱似乎并无其他生活情趣可言。生活中除了与家人、亲戚以及朋友周转,偶尔烦心吵嘴伤着自己脆弱的内心世界。周而复始,埋汰的氛围充溢这我狭小的生活空间。我开始意识到生活知识一个模板的复制来复制去。

  忘了是哪一天,当我偶然间遨游在网络世界中才发现那些达人的生活方式,我豁然开朗这才是我要的生活,我的灵魂在那一刻似乎复苏了。现代人似乎什么都不缺的样子却兀自内心空荡难安,因为只要买买买就能解决几乎一切所需,而我们也越来越相信金钱的力量。认得生命极其有限,我们不得不加快步伐甚至靠牺牲自己的健康来得到金钱的占有欲。我们是时候该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

  午后,惬意地给自己备上一份饮品,翻开这本《自给自足 指南书》思忖些许。书中自备各式菜谱,每一份食帖都是慢生活的写照。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以食帖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品尝一口生活的千姿百态尽收口中。还记得人鬼情未了里面的那个经典画面吗?你可以随本书一起去到信乐町的山中制陶所遐想男女主角那份爱的力量。不同的蔬果,不同的种植方法和种植时间以及不一样的收获季节,使得到蔬果的那份欣喜格外强烈。然而,交通的便利以及蔬果大棚化的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任何季节吃到想要的几乎一切蔬果,但是同时也让我们与小时候的那种独有的味道渐行渐远。留恋那股浓浓的果蔬味我们便只有自给自足,如果没有自留地,只要买上各式菜盆照样可以在阳台上种出瓜果蔬菜。那种随时摘取马上烹饪的新鲜味值得你付出辛勤地种植培育。

  自给自足,其实是一种创作的过程。你的生活原本就需要自己来创造而非按图索骥。你或许无法亲手给自己造一所房子,但你可以给自己的房子做些简单的装修或者装饰。工作之余,为自己或者怜惜的人煲上一锅营养汤。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刹那,你甚至会拿着自己亲手做好的衣服莞尔一笑------

  给自己一份悠然的生活,品人世嘈杂外的独特味道,活一段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

  此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 或QQ邮箱:714737314@qq.com,谢谢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读后感(十):一个人时,心也需要自给自足

  这本书采访了五十岚大介!!!《小森林》的漫画原作者啊啊啊!!!一看到名字就下单了!!!

  还记得当时被《小森林》电影版迷去七魂六魄,冬春篇夏秋篇反复看了许多遍,直到每一句对白都烂熟于心(虽然也没有几句),每一道料理都好像能闭着眼睛做出来(其实不能)。

  最后还不过瘾,翻出原著漫画来看。没有声音,没有生动的影像,没有色彩,看之前还有点担心会无聊。

  没想到,漫画比电影更得我心。漫画里的小森,更加纯粹、安宁,像一座遗世的岛屿。

  一直想问问作者五十岚大介老师,这些真的是他的亲身经历?

  小森这座村庄真的存在?他为什么要一个人来到这座村庄?

  这样的日子里,有没有过孤独的时刻?

  自给自足的生活,是真的能够连心灵都“自给自足”吗?

  我相信这本书能为我指南(但书还在路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